中医革命与医学革命(10)论汇通医学的无法传承

2014-03-25 15:11 楼主
大家一定知道,中国中医学最强悍的医学就是妇科,最拿手的医术就是治疗不孕不育。前清编写的中医权威著作《医宗金鉴》中,一半内容都是关于妇科、产科和孕育医学。然而到了20世纪末,中医“汇通医学”自身的不孕不育发展到“病入膏肓”的阶段。中医界经过“传统文化回归”,经过“纯中医”专业设置,经过仿古“师承”教育等多番努力,同时惊动了当代最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杨振宁等多路多洞神仙前来会诊,结果还是以“医不自治”而告终。
这一不孕不育现象,在百年“汇通医学”史上,乃至千年中医史上都属“罕见病”或“奇难病”。给高手如云的“百年汇通”门派出现了一个“历史大难题”。诸多临床大家和绝顶高手,处心积虑、费尽心力,直到临终都想不出医治的办法。
前一阵,我无意中想起了20多年前读过的一篇报告文学。话说有一对年轻夫妻生活在山区。婚后数年并无子女。有一次妻子单独行走到一偏僻之处遭受强暴。事后她不仅没有告发不法男子,反而回家与丈夫离了婚。原因是她的丈夫从来就没有亲近过她的身。
这是80年代的一个真实的文学报道。当时许多人都读过。这篇报道的回忆,突然给我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我开始怀疑,建国后中医学两大学派的“衷中参西派”和“中西医结合派”,至今不孕不育,是不是他们从来就没有“参过西”?是不是他们从来就没有“结过合”?如果真是这样,后继无人也就顺理成章了。
“衷中参西派”“不参西”,“中西医结合派”“不结合”,如同上述例子中夫妻婚后不行房。那么,他们永远领略不到阴阳交合孕育生命所含有的无限玄机;同时也就永远无法孕育出下一代。
中医与西医之间的奥妙与玄机,只有通过医学面层的“结合”这一过程才能感悟。 基因重组的优势也只能通过孕育出后代才能体现。不结合者永远无法感悟,也无法体现,更无法想象。
60年来中医学两大学派花费国家巨额经费,却一直都在遮遮掩掩的搞着“假怀孕”丑作剧,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不会看病的假中医。
建国后毛主席站在未来的高度,看到了科学改造中医的优势,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卫生方针和中医高等教育方针。中医阴阳医学属整体论,看问题全面却不准确;西医科学属一元论,看问题准确却不全面。聚二者之优势,避二者之弊端。将中医纳入科学轨道,是继“汇通派”之后的伟大创举和学术革命。非“唯物辩证法”不能做到。所以毛主席特为中医定性“朴素的唯物辩证法”。
再看建国后中医界学形成的所谓“衷中参西派”和“中西医结合派”,又是怎样实施的呢? 今天用“还原论”将其两派打回“原形”,“衷中参西派”其实就是古代中医“六大学派”的翻版,不过换了个名称罢了;而“中西医结合派”,其实就是西方植物药理科学家的正版,只不过把“植物”改叫“中药”而已。
什么“衷中参西”,什么“中西医结合”?不过是为了规避红色压力,掩饰自己的一个表面道具。仅仅过去了半个世纪的时间,他们就迫不及待的摘下了自己的假面具,显露出了他们最真实的面目:“回归中医”和“西化中医”。
上世纪末,由于“中医西化派”临床上的无能与失败,促使“中医回归派” 加速行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否定“衷中参西”和“中西医结合”的百年中医变革。并很快演化到中医教育领域,就是将现代中医教育改回为“纯中医”专业设置和仿古“师承”教育模式。并大肆叫嚷毛主席的“中西医结合”葬送了中医。
自然界的法则告知我们,物种繁衍,既不能血缘过近,过近会导致物种退化;又不能血缘太远,太远导致不孕不育。也就是说,自然法则绝不允许走极端。
“衷中参西派”“不参西”,就会导致近亲繁殖数千年,血缘过近,物种退化;“中西医结合派”“不结合”, 就会导致血缘太远,不孕不育。两大学派均以违反了国家卫生、教育方针,违背了“中西医结合”的初衷,更违背了自然规律。中国中医的不孕不育,就是他们人为酿成的后果。
建国初,将中医纳入国家医疗建制,吃着皇粮,耗着经费,是让中医界通过科学改造,创出新中医,服务全国人民。绝不是让中医走向“回归”。如果没有能力创出新中医,有何面目继续占着国家资源,糟蹋着人民的粮食,在这里阵阵有词的大谈“回归”。自己就应该主动退出国家医疗建制,主动辞职以回归民间。
鉴于中医几千年都存在于民间,从未吃过皇粮。如果“回归派”真有自尊,真有决心让中医走向“回归”,首先从自己做起,率先回归民间。这样也就不用张功耀教授以及一切蔑视中医的人多费口舌。
“中西医结合派”以及后期演化出的“中医西化派”虽说同样没有开辟出新中医。同样也没有培养出中医高级临床人才。但他们在创新的道路上无怨无悔,一直艰难的探索着既定目标。为中医现代化做了大量有价值的工作。总比那些整天哭着嚷着要“回归”的新老中医们强之百倍。

2、中医两大学派不孕的原因
新型中医高等教育体制建立之前,毛主席、周总理先后与当时“汇通派”名医以及“北京四大名医”反复交流, 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确定新型中医教育体制的方针和师资来源。决定从西医专家中选拔人才,经过中医培训后,作为现代中医教育体制的师资。 随着中医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当时西医医疗体制中西医专家人员本身严重不足,且学习中医尚存困难,后改从民间名医中选拔人才,进行西医培训后执教。这就拉开了建国后新形成两大学派并驾齐驱的序幕。
这两批人才,前者科学文化程度很高,大都留学国外,已成西医专家。经过中医培训后,就成了“中西医结合派”大元;后者科学文化程度很低,却前身已成地方名医,经过“西医培训”之后,走上了国家中医教学、科研、医疗岗位。为进一步提升自己,结合自身文化基础,也只能选择张锡纯的“衷中参西”学说,成为新一代“衷中参西学派”人员。
原先西医专家出身的人员,虽也经过“中医培训”,但并没有学懂中医。也不会用中医看病,更不说达到临床大家的水平。他们的看家本领,只能是原封不动的沿袭西方科学研究手段来研究中药材;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随着高等教育的推进,许多中医和西医高等院校的毕业生都参与到这个行列里来。“中西医结合派”的队伍进一步扩大。 他们将中药材的所有化学成分和药理成分都研究出来,甚至将古代成方的药力作用研究出来,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为中医科学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是在中医临床医学方面,该派几乎所有人员始终都是门外汉。
出自旧中医门下的地方名医,后来很多人成为国家临床界的名医大家。他们虽然在临床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他们终究没有多少西医科学理论水平。“衷中参西”只不过是一个道具。他们的看家本领仍旧是自幼炼成的中医过硬本领和临床修为。在新医学的旗帜下,同样原封未动的沿袭了古代阴阳医学理论体系。只是在临床技术面层,蜻蜓点水般的参助了一点西医知识。这一“参助”之法,表面上看是“参了西”,其实根本谈不上“参西”。他们就连“中西医结合派”研究出来的科研成果,都不知如何运用到临床上。
到了21世纪,中国中医界原先的两大学派,即“衷中参西派”和“中西医结合派”,在新的形势下,均以新的形态再次演化。“衷中参西派”在传承出现了严重危机。迫使他们彻底撕去了新中医“参西”和“改良”之遮羞布, 露出了“古代中医”的真实面目,很快演化成了“中医回归派”。强调以“纯中医”专业设置和“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方式变更中医现代教育,试图通过“回归中医”和“仿古师承”方式培养出高级中医临床人才。
中西医结合派彻底放弃了古代中医的传统哲学医学理论,代之以西医科学理论。采取了“弃医存药”的方法,完全采用西方科学理念和科研方法,将中医纳入西方植物药理学研究范畴,将中药当成西方的植物来进行科学药理研究。对中医哲学和医学面层,与西方哲学和科学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熟视无睹。所以,由此演化成了“中医西化派”。该派之中,更无可能培养出高级中医临床人才。

3、现代“衷中参西派”的历史根源
现代“衷中参西”派,派内高手林立,名医辈出。我们原先都以为他们是给中医参了西,才使得功力突飞猛进,“如虎添翼”。其实他们只是依仗着自幼练就的中医深厚功底和临床修为,创出了临床业绩。
后人面对着他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堆积如山的学术著作,深感珍惜无比,实在不忍将其抛入历史的垃圾堆。但它对后学又确实毫无利用价值。因为它们全是个体“绝学”之展示,或自我“绝技”之体现。且不说既没有通俗的科学原理,就连新颖的思想都没有,只有老生常谈的“经典回顾”和“经时方应用”加上个人一点体会。后人实在想学会,就得压缩时空,追随他们回到过去,回到古代。后人想知道他们的绝学和绝技究竟是怎样炼成的?回答只有《周易》、《内经》、《难经》、《伤寒》、《本草》等等古代经典。
后人想问他们医疗活动中,究竟“参西”没“参西”?他们却拒而不答。他们生前不解答。随着他们的离去,又成为一个永恒的历史秘密。
看到他们当今走向中医“回归”的坚定态度,推测他们根本就没有“参西”!
“衷中参西”只不过是一个新时代下的道具或障眼法。他们是地道的古中医。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其实理由很简单。毛泽东时代的“中西医结合”带有政治色彩和强制性质。无论是西医专家接受中医培训,还是中医名医接受西医培训,都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这批中医名医,在国家的强制下接受了西医培训,打出了“衷中参西”的口号。但是由于他们本身科学文化基础实在太低,难为无米之炊, “参西“之说只是个表面功夫,“中西医结合”更无从谈起。
从近代到现代,所有的中医临床大家均出自旧中医门下。他们虽被灌输了一点西医知识,却由于自幼研习中医,文化程度有限,科学基础不足,知识结构不全,对于近代基础科学了解不多,尤其对新医学学科创建所需要的理论基石和知识体系组成了解不足。 切莫说为中医建立一套科学理论体系,就连自己“所参之西”都是是而非。 他们始终面临的最大困惑,就是不知如何面对“参西”问题,也不知如何向后学解释“参西”之说。其实,在他们内心始终认定中医根本就不需要“参西”。两门一学根本不是一码事。
由于名家们各自文化基础不同,对于西医的理解能力不等,“参西”方法和程度也各不相同。估计绝大多数人根本没“参西”。这就造成了他们在理论上的古典性、临床手法的离散性和疗效上的不可重复性,从而使得本来就很迷茫的古代中医,又蒙上一层更神秘的面纱。
其实,“衷中参西学派”发展到最终出现的最大困难,就是传承上的严重的危机。现代教育体制下培养的学生根本无法学会其个体绝学和个人绝技。传承上的危机反过来佐证了他们在中医里根本没有“参过西”。他们原封未动运用中国古代经典理论和经验手法。国家开创的新中医,在这里从来就没有被孕育过。
这样一来,中国中医学“古典理论”中存在的各种缺陷和不足,如阴阳“玄学”的神秘性,“二元论”哲学的模棱两可性,阴阳医学的个体性,临床绝技的无规律性,整体论的不可拆卸性,病理理论的不可发展性,后继人才的靠天造就性等等,在此处得到了最充分的表演和体现。最终导致了后人学习无方向性和不可把握性。

4、现代“中西医结合派”的先天不足
“中西医结合派”,派内人员前期多为西医留学人员,后期多为现代中医高等教育下的前期毕业生,还有部分受西医高等教育改学中医者。在中医高等教育及科学研究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正是由于他们接受过现代高等教育,且由“理科”学子中选拔而出。虽然他们在中医科研领域硕果累累,却无人真正会看病。
我多次提到,原始中医门槛很低。低到了读两年私塾,认千八汉字就能入门的程度。然而半个世纪以来,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理科”学子,乃至专家、教授、硕导、博导、院士、大师之衔,却始终跨不过这个低门槛。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西医是从科学中演化出来的。科学又是从唯物论哲学中演化出来的,具有明显的“一元论”性质。它只能帮助我们准确认识疾病的瞬间形态,尚不能认识到疾病的本质和完整性,不能认识事物的过去和未来。中医一向采用的是阴阳“二元论”。中医与西医相差一个元。如同解二元一次方程:X+Y=1,他们采用的方法就是简化计算,舍弃Y,只求得X=1。虽然得出的答案也是正确的,但却是一个经过“一元化”处理后的答案。认识论面层出现了如此巨大的分歧,那些自幼接受现代初等教育,后又接受现代高等教育的“理科”学生,只能成为科学家,不可能成为中医临床家。
当今中医科学研究,沿袭西方的理性思维逻辑,只揭示了中医医疗的“共性”部分,放弃了“个性”认识。这就等于舍弃了中医“二元论”中的一个元。如同一个中学生,将二元一次方程当作一元一次方程来求解。求到的解虽然是对的,但是不完整的。
由于他们先天上的缺陷,根本无法学会中医。那么,中医理论中有价值的东西也就无从发现。将充满误区,漏洞百出的西医及科学未经修正,原封不动的往中医上套。结果出现了东西方“水土不服”和“上吐下泻”等的不良反应。
直至今天,他们一直还在忙着从植物中寻找有效化学成分进行药理实验。试图一劳永逸地找到一个能够治愈全人类疾病的特效药物成分。即便获得这类医学成就,也不是中医成果。它应归属于西医的科学成果和医学近代水平。早在18世纪,西医就在西方草药中寻找药物化合物了。



5、中医归还时代,归还人民
综合评价两派的历史功绩。无可否认历史,两派都为中国中医科学化、现代化起到了奠基作用。但是两派由于历史时代的局限,出身门第的不同,科学文化程度的悬殊,导致他们在学术研究方向和发展方向上,最终走向了各自的两个极端。正由于这两个极端的出现,中国创立新中医和培养中医现代高级临床人才的目标被“无产”。建国初国家创建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事业才宣告失败。
“中医西化派”的极端尚可扭转,它毕竟还是在现代科学的轨道上行驶;
“中医回归派”的极端就不是一件简单事物。这一派从“中医改良”起家,很快退回到“中医回归”。否定了建国以来“中西医结合”的中医发展战略;否定了百年“汇通医学”的伟大创举,否定了阴阳医学一千八百年的发展成就,将中医一下子回归到“巫卜医学”时代。他们大谈“上乘医学”;大谈“医易相通”; 大谈“不治已病,治未病”;大谈“天人合一”;大谈“金庸武侠”,“打通任督二脉”等等。国家聘用他们来是为了创建新中医,他们却创出了一串又一串的笑话。
今天看来,中医“回归派”是中医学处在发展转折时代和向现代化过度时期的一股逆流,一股倒退势力和顽固势力。他们无知无能,却傲慢偏执。我们必须扭转逆流,抨击倒退势力,才能让中医归还时代,归还人民。时间的不可逆转,决定了事物的不可回归。让中医按照日光投射的方向和顺时针转动的方向健康发展。
为什么他们如此反感中医与医学及科学的结合?是由于中医一但被科学化,就会揭开千年古医最神秘的面纱。就会在一夜之间将老中医的神功神术,绝学绝技全面破解。中医界的临床高手就会像西医专家那样层出不穷。那么,没有文化基础,不懂科学的老中医也就失去了神秘面纱和神圣真身。还原出他们的真实面目。这才是最潜层的心理动机。
在农村,无儿女者会受人欺;抚养别人的孩子同样受人嗤。中国中医与西医“结婚”至今长达64年,坚贞不渝,守身如玉。难道就真的那么自豪而不怕人欺耻笑?委托祖宗黄帝、伏羲代为生育,究竟应当自豪,还是感到羞耻?孰不知这并摆脱不了受人欺之命运。
到了21世纪,就在中医界忙于“回归”之际,欺负中医的人们终于站出来了,他们就是以张功耀教授为代表“万人签名书”上的中医反对派。
中国中医将如何面对张功耀教授的重重发难,如何面对广大人民群众求医期望,又有何面目消耗着中国人民用大笔大笔经费而不思回报?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中医革命与医学革命(9) 再论中西医结合 老茶馆 我眼中的中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