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报:现代科技揭示中药奥秘

2014-02-21 08:56 楼主
“中药安全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摘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中医药界获得的第三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利用现代科技,历时10余年艰苦攻关,在中药安全性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现代科技揭示中药奥秘

本报记者 黄心

“中药安全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由军事医学科学院高月研究员领衔完成,项目团队由军事医学科学院、浙江大学、解放军总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等7家单位科研人员组成,项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推荐。

中药安全性是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重大科学问题,毒性成分复杂,致毒机制不清,综合系统的技术平台缺乏成为制约中药产业的瓶颈。项目充分吸收和运用数学、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分析化学等现代科技,历时10余年,在国家多个重大项目的资助下,最早创建了中药安全性研究关键技术平台并成功用于中药的毒性成分确认、致毒机制解析、经典理论实证、创新药物研发。

项目团队创建了中药早期毒性预测、毒性物质分析和配伍禁忌评价3类技术8种方法,并利用这一综合技术平台对临床易发生不良反应的7大类中药的安全性进行了系统研究,阐明了中药配伍理论的现代生物学机制,实证了“十八反”、甘草“调和诸药”等中医经典理论。

实证中药经典理论

揭示甘草“调和诸药”、“十八反”内涵

《图经本草》载“甘草能解百毒,为众药之王”,李时珍称其“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但上千年来甘草调和诸药的科学内涵却始终是个迷。甘草调和诸药是中医的一个经典论断。高月团队从药物代谢谢酶角度进行的研究发现,甘草通过激活细胞内的PXR受体,诱导人体产生更多的药物代谢谢酶CYP3A,从而加速中药毒性成分的代谢谢,这也正是为什么甘草可以“调和诸药”。

人参、藜芦为什么相背?高月团队从物质基础和药物代谢谢酶角度对十八对“反药”的配伍禁忌进行了研究。

研究发现,藜芦的毒性成分主要是以藜芦碱为代表的多种生物碱,当人参与藜芦合煎时,有毒生物碱的溶出增加,而人参皂苷等有用的药效成分溶出却减小。当采用不同的药物配比、煎煮方法和时间时,毒性成分析出会发生明显变化。因此,改变配伍比例、煎煮方法和时间,对药效有重要影响。

研究人员进一步从分子生物学层面揭示这些生物碱是怎样对人体产生毒性作用的。有毒物质进入人体后,由一些药物代谢谢酶来代谢谢,代谢谢的产物各不相同,有些是有毒的,有些是没毒的。藜芦主要由两种酶:CYP3A和CYP1A2来代谢谢。CYP3A代谢谢的产物无毒,CYP1A2代谢谢的产物有毒。人参与藜芦合用时,CYP3A被抑制,CYP1A2却被激活,因此藜芦碱毒性的消除速率降低,代谢谢物的毒性聚集,这是人参反藜芦的真正原因。

经系统研究,高月团队从药物代谢谢酶的角度全面揭示了“十八反”配伍“反”与“不反”的生物学机制。

系统研究为中药正名

10种中药注射液为“类过敏反应”

团队系统研究了常见不良反应中药产生毒性的物质成分、代谢谢特征、毒性机制,对中药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经济社会价值。

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备受关注。中国中医科学院梁爱华团队对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进行了集中攻关。他们发现,鱼腥草、生脉等10种注射液过敏性特点与真正的过敏反应不同,为“类过敏反应”,只是缘于药物本身的刺激,并非由于人体产生免疫抗体形成过敏反应,合理控制剂量、降低输液速度,完全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团队研究发现,鱼腥草注射液中的致敏物质是一种用来促进有效成分溶解和吸收的增溶剂,并找到了理想的替代物。成果为注射液二次开发带来“春天”。

因服用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产生严重肾毒性曾引发国际关注。项目团队针对这一问题也进行研究,发现如果某种化合物能够有效地激活特定的药物代谢谢酶,可以显著降低马兜铃酸类中药的毒性。

科学评价方法的缺失是影响中药贸易的关键问题,传统药材中很多含有毒性成分,如雄黄、朱砂中含有重金属砷和汞。国际上普遍以总砷、总汞量为标准评判雄黄、朱砂的毒性,这种做法未必科学。项目团队通过研究雄黄给药后脏器内无机砷和有机砷的分布和蓄积特点,以及进一步的量-时-毒关系研究,为合理确定雄黄使用剂量和用药时间提供了科学依据。

提高早期毒性预警能力

建立适合中药量毒关系研究评价方法

研究建立了包括中药早期毒性发现的基于药物毒理基因组学及代谢谢组学相融合技术。

针对早期毒性预测技术缺乏的问题,浙江大学范骁辉团队采用毒理基因组学相关技术,将药物毒性预测提前到了基因水平阶段,即在机体生理指标还未改变的时候,就发现了药物毒性引起的基因变化,从而大大提高了中药毒性预警能力。

针对毒性效应复杂的问题,高月团队建立了基于药物代谢谢酶和受体通路的中药相互作用减毒增效评价方法,建立了适合于中药量毒关系研究的评价方法,为配伍禁忌研究提供了新手段。通过建立细胞模型,能够高效率地发现哪些天然产物会对药物代谢谢酶产生作用。利用技术手段,对常见的中药化学成分单体进行了筛选,获得了一批重要化合物,以锁定中药成分中最活跃的“捣蛋分子”。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02-21 10:12 2楼
中医天人合一-空气氧化与抑制氧化的一氧化氮机理

内蒙鄂尔多斯市卫校附属医院李开弟主任医师

摘要《目的》:中医有天人合一的论述,并有系统的规律性观察!但中医学产生的时代不同,科学知识不发达,所以其知识与理论限于模糊的推理上,而绝没有具体的科学原理解释上,所以中医学正确但存在有极大的不具体性,这就是中医学被认为落后并被西医学挤到边缘医学地位的出现!而科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具体化事物的过程!中医学的天人合一的观点,也必须科学原理具体化! 所以天有空气的存在,并会有温度不同的存在。而空气的化学组成与不同温度下空气大量放电-打雷的自然形成大量一氧化氮。这些氮氧物质的循环与氧气氧化与一氧化氮竞争进入细胞抑制氧气进入细胞,就是中医天人合一的基础以及阴阳学的最基础的科学!明确这些具体科学原理,这就是中医学重新夺回主流医学地位,并促使中西医学最终融合,形成世界上最科学最正确的新医学出现!《方法》:用空气中有78%的氮气,有21%的氧气,有0.3%的二氧化碳的事实,在高温蒸发水分进入空气,会有空气流动放电出现,这种放电就是自然界合成一氧化氮最主要的打雷活动。一氧化氮与氧气一样,能溶于水并广泛存在在空气与植物与动物体内!一氧化氮的分子量是30,而氧气的分子量是32,所以多下雨与下雪,就是老天多合成一氧化氮出现,一氧化氮分子量是小于氧气的,所以一氧化氮增加,就是氧气进入细胞减少,这就是人体呼吸道一氧化氮与氧气竞争所产生的变冷,也是气管肌冷而增殖舒张出现!就像向日葵阳面菲薄而阴面肥厚,就是证明。产热收缩而变冷舒张也是生物的普遍规律(细胞的冷热自保本能)!《结果》:中医学天人合一的空气氮氧循环的证据被部分找到。《结论》:大道至简,万病一原-就冷热。温度控制一切!
空气中有78%的氮气,有21%的氧气,有0.3%的二氧化碳。温度上升,会有大量水分进入空气,这些气体流动,会有空气放电-打雷出现,这就是氮气与氧气被雷电化合,产生大量一氧化氮出现,一氧化氮溶于雨雪降落空中或地面出现!事实上雷电是地球自造最最大的氮肥场!
一氧化氮随雨雪降落地面或空气中,被人体肺脏呼吸进入气道与肺脏黏膜,并冷而引发增殖。同时一氧化氮阻止氧气过度进入肺脏黏膜,所以少产热冷而向日葵阴面冷舒张增殖舒张,这就是人多接触雨雪天,而不上火出现,同时呼吸道粘膜增厚而疾病减少出现。
因一氧化氮分了量是30.而氧气的分子量是32.所以小分子量的一氧化氮是大分子量氧气进入气管黏膜的抑制剂。氧气缺乏一氧化氮直接竞争抑制,会多进入气管黏膜产热,就像向日葵阳面热会热收缩并菲薄出现,而向日葵阴面冷会增厚增殖舒张。
这就是天干物燥无雨雪缺乏一氧化氮而气管黏膜持续高温变菲薄。氧气容易进入气管黏膜持续高温并黏膜热收缩外排能量水分菲薄,缺乏一氧化氮抑制氧气剧烈产热咳嗽或容易被外来病毒侵入的出现!
所以冬天的不冷并不下雪与夏天持续高温无雨,空气中缺少雷电合成一氧化氮并降温,氧气持续多进入呼吸道粘膜会有人上火并瘟疫流行的!
这就是持续气管黏膜高温,气管黏膜没有足量的一氧化氮阻止高氧化变菲薄所致!缺乏黏膜富有的一氧化氮而变冷增殖舒张而少有流行病毒与氧气进入,这就是多雨多雪并气温偏低的天气,人少患呼吸道感染与刺激性咳嗽的出现!
同时一氧化氮随呼吸道与消化道进入人体,会引发心脑动脉肌冷舒张增殖,这就是雨雪后,人会心旷神怡的出现!并多雨的地区人少患心脑疾病的出现!
天干物燥!气管肌长期处于高温而严重散失组织内一氧化氮,人体与肺脏组织持续高温,严重蒸发一氧化氮。组织内溶于水的一氧化氮与组织内溶于水的氧气是互相制约关系失衡。一氧化氮增加,就是氧气进入组织细胞减少,就是气管肌冷舒张增殖出现。而一氧化氮减少,就是氧气进入组织细胞增加,这就是气管粘膜热而像向日葵阳面收缩菲薄出现。
所以体内与肺组织内,空气一氧化氮补入存储不足,就是氧气进入肺组织增加出现。这就是氧气进入组织细胞增加产热,热而像向日葵热收缩,这就是痉挛性气管肌收缩而干咳久咳出现!
早成熟的植物银花与胖大海等药,就是吸收雨水一氧化氮并最简单结构保存者,所以适量进食补充银花胖大海,会被上消化道快速吸收而进入血液,并不在胃肠道存留。所以肺脏组织细胞会增加一氧化氮而抑制氧气进入组织细胞,这就是肺脏冷舒张出现!同时一氧化氮进入四肢躯干动脉肌,阻抑氧气进入动脉肌,动脉肌舒张增加外循环外散热就可减低肺脏内热而痉挛性热收缩减低!
而晚收获的大黄,就是复杂合成的一氧化氮。所以进食后不能马上分解一氧化氮进入血液,而是部分进入血液而大部保留在胃肠内并阻抑胃肠氧气进入细胞,所以接触胃肠的大黄,能使胃肠变冷舒张储能储水。储能储水变冷自己并冷舒张供血动脉,这就是大黄服用会引发胃肠组织细胞高储能后高供血。氧化剧烈而胃肠痉挛性收缩或吐泻外散热出现!
所以此时年老人用苦寒药,必须蒸发部分一氧化氮后或加用热药才可!
短期的植物花草与果实,会存储简单一氧化氮复合物,这就是凉药银花胖大海等药出现。而中等量一氧化氮复合物就会是黄连等药的出现。生长在冷处并合成生长时间长,就是有如大黄的出现!这些植物吸收吸附一氧化氮组成复合物大小不同,所以有凉药与冷药的不同。另外吸附一氧化氮物质不同,分解速度也会不同,这就是轻质一氧化氮复合物会被上消化道吸收而吸附剂被破坏出现。而中等质量的一氧化氮复合物,有更强壮的吸附剂存在,所以不会被马上吸收,吸附剂也不会被马上灭活,所以会在中部消化道被灭活吸附剂而一氧化氮被缓慢吸收。这就是苦药黄连的作用。中药黄连在胃肠中部停留时间较银花等凉药时间要长,所以在胃肠中部抑制氧气进入胃肠组织细胞要多,这就是胃肠中部会变冷,冷而产热减少而储能增加,这就像向日葵阴面冷而高储能出现。持续高储能变冷胃肠,就和轻质一氧化氮迅速被吸收有极不同的致冷胃肠的时间。而吸附剂更强大的而能在结肠内才被破坏,释放一氧化氮,这就是大黄等药的冷性的不同出现,冷储能变冷组织,冷舒张供血动脉增加供血,就是高储能后必然的高供血产生胃肠的不同冷热反应出现!
而一些极度能耐受干旱植物,有极度坚强庞大的一氧化氮吸附剂,能在低温下吸收一氧化氮,而高温下释放一氧化氮限制氧气进入细胞减热,而这些吸附剂是不能被灭活的。所以这些极度耐高温植物,如人参西洋参,有坚强的不容破坏的一氧化氮吸附剂,并越年久这种吸附剂越强大,而高温使一氧化氮存储偏少而吸附剂偏多并不易破坏,这就是人参西洋参与大热药进入胃肠组织能吸附组织内一氧化氮增加氧气进入组织产热,并吸附一氧化氮的吸附剂进入循环或组织,释放一氧化氮舒张外循环供血动脉而减低内脏变热出现!
所以大黄黄连与人参可用,这是因为大黄黄连在下位肠道分解,并会被人参吸收。并人参进入动脉与组织有度的释放一氧化氮,扩张动脉与增加组织供应一氧化氮与氧气以及能量。而反药萝卜与人参合用,萝卜进入胃肠上部就释放一氧化氮,并引起组织对氧气的抑制。而人参最后进入胃肠下端,又吸收一氧化氮并进入组织释放过量一氧化氮,这就是组织被致冷而没有人参平时正常作用的出现!
一些补肾中药,除有天然的类肾上腺植物激素,可刺激主动脉与肾脏脂肪囊血管收缩,降温主动脉与肾脏冷舒张外循环动脉降低肾脏温度,造成肾脏皮质血供增加而髓质血管减少供血,这就是补肾药的排尿减少并回流增加主要作用。同时极强的吸附一氧化氮吸附剂,在胃肠道内吸附一氧化氮,进入循环释放一氧化氮并吸附剂消灭。这就是补肾药会造成人体外循环增加并浓缩尿出现!也是发热而浓缩尿出现!

中老年人多数的无力,多是神经滋养动脉或神经运动接头缺乏一氧化氮存储,摄氧过度高热造成的。所以西医学补益,一般是补液加补充白蛋白。并静脉反自然输入。静脉补液自然会增加循环量,同时给白蛋白静脉输入,就是胶渗压的提高,这就是组织内水分大量进入循环的必然出现。这种双重静脉补充,就是循环液激增出现。这就是缺乏一氧化氮的微器官会被更加的一氧化氮丢失出现。这些微器官更加氧气抑制剂不足。而静脉输液与白蛋白激增循环,会有更加充足的血氧供应。这就是神经滋养动脉与神经肌肉接头组织摄氧过度并持续高温出现。这就是西医学补益后会有病人更加衰弱出现!

而中医是给滋阴滋阳药同时进行。滋阴药就是龟板胶一类的一氧化氮,进入胃肠吸收并在人体循环与组织内缓慢释放一氧化氮,对高热组织降温。而滋阳药人参或鹿角胶,就是坚强的一氧化氮吸附剂,进入胃肠吸附剂不会被破坏,并能吸附胃肠道内一氧化氮,吸附剂并能进入循环与组织,再缓慢释放一氧化氮对组织降温!

因组织细胞过高温度,会细胞膜收缩限制氧气与能量进入自保低功,甚至像植物纤维化出现。而一氧化氮进入,就会抑制氧气进入变冷而细胞冷舒张出现!

温度控制一切!一氧化氮能造成动脉肌舒张,这是1998年美国三位医生的发现,并获取了1998年医学诺贝尔奖!但一氧化氮为什么能舒张动脉,这是个谜!其实就是一氧化氮对抗氧气产热变冷舒张!大道至简吗!
2014-02-21 22:33 3楼
学习了
⬅ 血畅胶囊治冠心病获黑龙江科技进步二等奖 老茶馆 猜灯谜普及中医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