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唾脓血泻利证

2014-01-20 08:49 楼主
(三)、唾脓血泄利(麻黄升麻汤)证:
原文357、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解词:下部脉——指尺脉或足部的趺阳脉和太溪脉。
提要:论正虚阳郁,上热下寒的证治。
语译:伤寒六七日,误行大下后,既伤脾阳,又损肺阴,病转上热下寒,正虚阳郁。见寸脉沉而迟,手足逆冷,下部脉(一指尺脉,一指足部趺阳和太溪脉)蛰伏不见,上有肺热络伤的咽喉不利,唾脓血;下见脾阳虚陷之泄利不止。使病情错综复杂而难治的,用麻黄升麻汤治疗。
成因:表证误下。
病性:上热下寒。病位:上中二焦。
分析:伤寒六七日,大下后,正伤邪陷于里,致表邪不解而上热下寒。见:
寸脉沉而迟——邪陷于里,阳郁不伸所致。
手足厥逆——下后中伤,阳郁不宣,不达四末。
下部脉不至(关尺脉伏而不见)——大下后,阳气受损,阳气不足以下达。
咽喉不利,唾脓血——邪陷胸中,郁而化热,热盛于上,灼伤津液,则咽喉不利,灼伤肺络,故唾脓血。
泄利不止——中焦虚寒,清气下陷。
辩证要点:本证为阳气内郁,上热下寒,但以阳郁为主,肺热脾寒为次。见: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下部脉不至。
病机:阳气内郁,肺热脾寒。
治法:发越阳气,清肺温脾。
方药:麻黄升麻汤。
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铢,萎蕤十八铢,芍药六铢,天冬六铢(去心),桂枝六铢(去皮),茯苓六铢,甘草六铢,石膏六铢(碎,绵裹),白术六铢,干姜六铢。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折现代用量(按原量1/3折):麻黄12g(可用12-15g),升麻6g,当归6g,知母5g,玉竹5g,芍药1.5g,天冬1.5g,桂枝1.5g,茯苓1.5g,甘草1.5g,石膏1.5g,白术1.5g,干姜1.5g。
麻黄先煎去沫,后纳诸药,水煎取汁,分温三服,强调要在短时间内服完,令汗出后,则愈。
使用注意:强调在短时间内将三服药全部服完,主要使药力持续,则内郁邪热容易外达而从汗解。
方解:麻黄桂枝升麻————发越郁阳————发郁阳
膏芩归芍知冬玉竹——养阴清热润肺——清上热
茯苓白术干姜甘草——温中健脾祛寒——祛下寒
诸药合用,发郁阳,清上温下。
麻升桂枝发郁阳,育阴冬芍萎蕤当,清热膏芩并知母,温中苓术草干姜。
现代应用:多用于治疗肾病型肾炎、肺结核、慢性肠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老年性口腔炎等属阳气内郁、上热下寒者。
案例95——咽痛:
族婶张某,女,45岁,1987年8月15日诊。
素禀体虚,饮食稍有不慎即易腹泻。近因感冒后咽痛1个月不解,多方服药无效,某医以上焦郁火给凉膈散2剂,咽痛如故而腹泻加重,闻余从外进修归家,特来就诊。查T37.3度,咽部嫩红伴有脓点,扁桃体稍大,舌质嫩红苔薄白,每天3-4次稀溏便,食欲不振,全身乏力,面红而四肢逆冷,脉虚数。诊为外感治疗不当,正虚阳郁,上热下寒。治以清上温下,发越郁阳,用麻黄升麻汤。
麻黄10g,升麻10g,当归6g,知母8g,玉竹8g,芍药6g,天冬5g,桂枝5g,茯苓15g,甘草6g,石膏12g,白术15g,山药30g,莲米15g,上桂3g,元参12g,干姜9g。水煎服,3剂。
二诊:咽痛愈,腹泻减为日一次软便,四肢微冷。上方减元参、知母,加干姜为12g,服3剂后便软肢冷恢复,后以参苓白术散善后。
按:本例患者上有面红咽痛,下见肢冷便溏,显系上热下寒,正虚阳郁。用麻黄升麻汤以清上温下,发越郁阳。因病机与方药相应,故获良效。(余泽运医案)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01-22 21:09 2楼
补学!
2014-01-23 09:01 3楼
杏林一翁 说:
补学!

谢谢版主!
2014-01-24 11:57 4楼
学习了,谢谢老师的讲课!
请问老师,有些病人不愿服用麻黄,用什么药代替?
2014-01-24 15:57 5楼
花蜜; 说: 花蜜 发表于 2014-1-24 11:57
学习了,谢谢老师的讲课!
请问老师,有些病人不愿服用麻黄,用什么药代替?

可用防风,荆芥,浮萍代之
2014-01-24 21:06 6楼
溜肩膀123 说:
可用防风,荆芥,浮萍代之

谢谢您的帮助!
⬅ 绞尽脑汁话黄疸【二】 老茶馆 提捏腰肌退烧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