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辩厥阴病脉证辩治 第一节、概说

2014-01-10 09:31 楼主
第七章、辩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概说
一、厥阴病的性质和特点:
厥阴病是伤寒六经的最后一经病。厥者,尽也,极也。郝万山教授认为:病至厥阴,或阳气衰之极,就有阳气竭绝而亡的可能;或阴寒盛至极,被郁极的厥阴相火郁极而发,就有“阴尽阳生”的转化。因此,厥阴病既有阴盛阳衰的寒证,阴阳离决的危证、死证,又有阴尽阳生的自愈证、阳复太过的热证、阴阳进退的厥热胜复证和寒热错杂证等,当然最常见的还是外寒侵袭厥阴经脏而出现的厥阴经寒、脏寒和经脏两寒证。总的来看,厥阴病或寒或热、或死或愈、或寒热错杂、或厥热进退,其临床表现有两极转化的特点。
二、厥阴病的病位:
厥阴包括手厥阴心包经、心包和足厥阴肝经、肝脏。
三、厥阴的生理:
经:足厥阴之脉,起于足大趾,沿下肢内侧中线上行,环阴器,抵小腹,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上行连目系,出额于督脉会于巅顶。手厥阴之脉,从胸走手,行于上肢内侧的正中线。
脏:肝居胁下,其经脉络胆,主藏血,主疏泄,喜条达,在体为筋,开窍于目。心包代心用事,心包之火以三焦为通路,达于下焦,寄相火,暖肾水而涵肝木。
四、厥阴病的成因、证侯分类、治法和预后转归:
(一)、厥阴寒证:
1、寒伤厥阴之经:外寒侵袭手足厥阴经脉,又伴厥阴肝血不足。见:脉细欲绝,四肢厥冷——血虚寒凝证。治用当归四逆汤养血温经散寒。
2、寒伤厥阴之脏:外寒直犯厥阴之脏,导致肝胃两寒,见巅顶痛,干呕,吐涎沫——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治用吴茱萸汤暖肝胃,降浊阴。
3、厥阴经、脏两寒:外寒侵袭厥阴经、脏,既有厥阴经寒的表现,又有厥阴脏寒的特征,治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经脏两温。
(二)、厥阴危重和死证:
厥阴危重和死证由少阴发展而来,在少阴心肾真阳衰微的基础上,病证进一步涉及厥阴,使厥阴肝和心包的相火也衰竭,这就意味这五脏六腑的阳气都衰竭,证见手足厥逆,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仲景称之为“脏厥”,也就是内脏阳气都衰竭而导致的厥逆证。这是以正虚为主的厥阴病,是六经病的终末期,显然预后不良,仲景没有提出治法,该证进一步发展,就是真阳竭绝的死证。
以上皆属厥阴寒证。
(三)、寒邪郁遏厥阴相火证:
以邪盛为主的厥阴病,心肾真阳不衰,厥阴相火不虚,而是寒邪太盛。寒邪郁遏了厥阴相火,相火被郁遏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这就叫物极必反,“郁极乃发”。相火爆发,阳气来复,就使病情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厥阴自愈证:相火爆发,阳气来复,阳复阴退,人体阴阳和谐,其病自愈。
2、厥阴热证:相火爆发,阳气来复,阴寒虽退,但由于人体生理活动的惯性倾向,有可能发生阳复太过。阳复太过,阳有余便是火,便出现厥阴热证,而见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其热上伤阳络,症见汗出、喉痹;
二是其热下伤阴络,症见大便脓血;
三是其热泛溢肌肤,症见身发痈脓。这三种情况均可伴见热不止、热不罢的表现。
3、厥阴寒热错杂证:相火爆发,阳气来复,阳热上逆而成上热,原有阴寒未尽退却,而有下寒,于是出现厥阴寒热错杂证。典型的是上热下寒、蛔虫中阻的厥阴病提纲证及蛔厥证。
4、厥热进退证:相火爆发,阳气来复,但如果来复的阳气不能保持稳定,而是时进时退,阳气进则发热,阳气退则厥冷和下利,而见发热数日,厥利数日,再发热数日,再厥利数日,这就是厥阴病的厥热进退证,也叫厥热胜复证。医者可根据发热和厥利天数的多少,判断阳气恢复占优势,还是阴寒邪气占优势,阳复占优势者病向愈,阴寒占优势者病加重。
从上述内容看,厥阴病或寒、或热,或寒热错杂,或厥热进退,故治疗上也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热错杂则寒热兼治,随证施治,并无定法。其预后则有自愈证、死证、又有外出少阳证。
五、厥阴病篇所涉及的厥利呕噦证:
(一)、厥证:
1、寒厥:少阴阳衰、四末失温的手足厥冷,治用四逆类回阳救逆。
2、热厥:阳气内伏,不能外达之厥,里热未成实者用白虎汤以清里热;里热已成实者用下法除里实。
3、血虚寒厥:为厥阴本证的当归四逆汤证。
4、水阻胃阳致厥:水停胃脘,阻遏中阳,使阳气不能外达之厥,治用茯苓甘草汤温胃化饮。
5、痰阻胸阳致厥:痰浊留滞胸中膈上,阻遏胸阳,使阳气不能外达而致厥,治用瓜蒂散涌吐痰实。
6、脏厥:为内脏真阳衰竭之厥,为厥阴本证中的危证。
7、蛔厥:上热下寒,蛔虫中阻,阴阳气不相顺接之厥,即厥阴本证中的乌梅丸证。
8、冷结膀胱关元之厥:为寒凝肝脉所致,为厥阴本证中的经证。
(二)、下利证:
1、寒利:用四逆汤类。
2、热利:一是大肠湿热下迫,用白头翁汤;二是阳明燥热下迫大肠,用小承气汤以通因通用。
3、寒热错杂利:一是胃热脾寒的呕吐下利,治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清上温下;二是上热下寒兼阳郁之泄利唾脓血证,治用麻黄升麻汤发郁阳,清上温下。
(三)、呕吐:
1、肝寒犯胃,胃气上逆,治用吴茱萸汤。
2、热吐:胆热犯胃,胃气上逆之吐,治用小柴胡汤。
3、寒热错杂呕:胃热脾寒,寒邪阻格,胃气上逆之呕,治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四)、噦证(呃逆):
1、虚寒呃逆:仲景未出治法。
2、实证呃逆:大便不通者通大便;小便不利者利小便。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01-10 12:14 2楼
学习了,谢谢老师的讲课
2014-01-10 14:57 3楼
学习了,老师辛苦了
2014-01-10 18:10 4楼
天天跟学!
2014-01-11 09:08 5楼
杏林一翁 说:
天天跟学!

谢谢支持!
⬅ 多年心脏病治愈一例 老茶馆 灵异之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