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辩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概说

2013-12-07 08:57 楼主
第五章、辩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概说
太阴为三阴之首,太阴病是三阴病的初始阶段。主要表现为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寒湿内盛,升降紊乱,而出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表现,为里证、虚证、寒证。
一、太阴病病位:
主要在足太阴脾脏、足太阴脾经和四肢。太阴本指手足太阴肺、脾而言,但《伤寒论》中的太阴病,只涉及足太阴经、脏的病变。而手太阴肺的病变,在太阳篇已多有涉及。这是因为,太阳主表,肺主皮毛,在外感病初始阶段,即可见肺的病变。
二、太阴生理:
经: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指内侧端,上行过内踝前缘,沿小腿内侧,交厥阴经脉前,沿大腿内前侧上行,入腹,属脾络胃,沟通了太阴与阳明的表里关系。由于足太阴经脉行于腹部,故有“脾主大腹”的说法。
脏:足太阴脾脏主运化,主升清,主肌肉,主四肢,脾与胃相表里,经脉互相络属。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纳化相依;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升降相因;脾主湿,胃主燥,燥湿相济,共同完成人体的消化吸收、营养输布和糟粕排泄的功能,而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后天之本。
三、太阴病成因:
1、脾胃素虚,寒湿内停;
2、寒湿之邪,直中太阴;
3、三阳误治而来。
四、太阴病证侯分类和治疗:
1、太阴脾脏虚寒证:以脾阳虚衰,运化失职,寒湿内聚。症见腹满而吐,食不下,下利,时腹自痛,舌淡苔白,脉缓弱。
治则: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主方:理中、四逆类。
2、太阴经脉气血不和证:症见腹满时痛或大实痛。治宜疏通经脉、调和气血,用桂枝加芍药汤或桂枝加大黄汤。
3、太阴表证:脾主四肢,而四肢位于人体外周末稍。风寒邪气侵袭四肢,症见四肢剧烈疼痛,脉浮者,叫“太阴表证”。治当解肌发表,疏通经脉。用桂枝汤。
五、太阴病预后:
太阴与阳明合邪及转归:
1、太阴表证,可以自愈;
2、正虚为主的太阴虚寒证易内传少阴;
3、太阴阳复太过,湿邪易化燥而转属阳明。
4、治疗得当,或脾阳自行恢复,运化正常,湿邪与积滞从下利而解,即“脾家实,腐秽当去”。
5、小便不利,湿热熏蒸,肝胆疏泄失常——发黄。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12-08 18:34 2楼
今天补学!
⬅ 门诊日志选17:无疹性带状疱疹1例治验 老茶馆 小腿前外伤久不收口治验三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