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雄

2013-11-28 20:15 楼主
何志雄( 1913. 10 - 1983. 10) ,广东大浦人,为岭南现代伤寒家之一。曾于1932年就读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 1934年又攻读于上海国医学院, 从师近代名医挥铁樵, 颇得其传。学成之后, 远涉南洋, 行医于印尼、新加坡等地, 业创办中医由授学校。抗战期间, 积极参加抗日。1955年何老携眷回归祖国, 翌年执教于广州中医学院。曾为广州中医学院( 现广州中医药大学) 教授、岭南伤寒学家、广东省名老中医,历任广州中医学院副教授、伤寒论教研室主任、广州中医学院侨联主席、广东省第四、五届政协委员等,其学术成就在当代岭南伤寒学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促进岭南地区经典伤寒临床、教学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1 当代岭南伤寒学派杰出代表
新中国成立以来,岭南中医药学发展迅速,成就辉煌,奠定了它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岭南伤寒学亦迎来了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期。何志雄教授终身致力于《伤寒论》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顺应时代潮流,为当代岭南伤寒学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何志雄教授伤寒学术专著《伤寒论选释和题答》于1981 年出版,在仲景“六经实质”、“胃气学说”、“营卫学说”、“体质学说”等方面多发创见,受到国内及日本汉医界的高度重视,在我国伤寒学术界占有极高地位; 1982 年首次提出“伤寒论六经实质”,一改岭南医家轻理论重实用之医风,开六经辨治学术研究之新风,在全国伤寒学术界反响甚巨。其论文《六经病辨证论治》、《厥阴病篇的认识》、《太阳和太阳病》、《试谈伤寒与温病的异同》等均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屡获国内伤寒学术界赞誉。他所获得的“四个第一” (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室第一任主任、国家教育部评定中医学界伤寒学科第一个副教授、国家教育部遴选中医学界伤寒学科第一个硕士导师、广东省政府授予首批“广东省名老中医”) ,代表当时岭南伤寒学发展的最高成就,是当代岭南伤寒学派的杰出代表。
2 当代岭南中医经方大家
近现代岭南医家擅用经方者众,陈伯坛擅用大剂起沉疴,人称“陈大剂”,易巨荪活用经方抢救危急重症。何志雄教授一生倡经方,重经方,用经方,寒温统一,扩展了以经方六经辨治岭南杂病的实用范围。临证善以经方治疗岭南外感、内伤疑难疾病,尤对岭南外感病的理论发掘、诊疗思维见解独到,遣方用药循仲师经典而不泥经典,辨证精准如神,用药简约轻灵。桂枝剂、柴胡剂圆活机巧,顾胃存津、健脾化湿贯穿全程,为何老临床诊疗的一大特色。何老提倡首务治病求本,见证知机。对于经方运用,首先强调对经方组方机理深刻理解,临证中准确把握病机,方义相合。其次擅抓主症,依证施方。对于主症的把握,是掌握主要病机的关键。在实际运用中,可根据一二主症,结合《伤寒论》条文,将病证与经方互应。再次随证治之,变化灵活。临证运用经方,原方不动,或稍作加减,既可获效。其后标本缓急,次序分明,是何老临证经方运用的一大特点。
3 当代岭南伤寒教育学家
何老毕生致力岭南伤寒经典教学,先后主编《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 选读参考资料》、《伤寒论概要》、《伤寒论表解》等补充、函授教材,坚持岭南伤寒学临床、教学相结合,强调突出经典教学的临床特色,认为学科建设既要重视人才梯队培养和学术传承,更要重视学术交流和基层理论教育。自1956 年起,何老始终把人才梯队建设作为学科发展的重点,1980 年前后已培养出熊曼琪、何伯苍、梁柳文、冯灼灵等师资队伍,成为当代岭南伤寒学科建设、发展的中流砥柱; 先后培养林安钟、郑元让、张横柳、王伯章、魏甫贤、廖云龙、郭伟琪等研究生,目前已成为各地区伤寒名家。何老多次应邀到省内外各大医学院校开设《伤寒论》经典讲学及专题讲座,到湖南、韶关、新会、梅州等地基层医院讲学,与名医黄耀燊、梁乃津等在深圳市
中医院设立专家门诊,影响辐射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反响极大。
4 结语
何志雄教授作为伤寒论经典临床医学大家、教育家,毕生坚持“经典结合临床,医教研共同发展,结合岭南伤寒学术发展的时代要求”,不断探索《伤寒论》经典教学的新模式,积累了丰富翔实的成功经验。何老教学、临床、科研数十年, 学验俱丰, 对《伤寒论》的研究尤有独到见解。他撰著的《份寒论选释与题答》一书, 是他一生治学的心血结晶, 亦是其学术思想的反映。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黄精治遗精有殊功 老茶馆 《苛政猛于虎》一文的联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