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传医话】

2013-10-21 21:12 楼主
--简明中医捷录
人生在世不可不知医不懂医,尤其是中医,中医不但可治病又可养生防病;谨希后代儿孙即是不行医也要知之懂之,将收益终身。
中医书籍堆积如山、不知从何开始,每当阅读如入烟海,顿生困惑、会望而生畏知难而退;研习中医是有捷径和窍门的,故笔者编著【家传医话】供后代子孙习之,保你速入其门,书中治则立方每用必灵;尚若行医将是最好的肘边参考之书,有缘得此书者、幸哉。谨望珍之。


【上部】
中医基础知识
第一章;辩证
一、病因辩证;
1、外因;【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风;游走不定、怕风皮肤痒。
寒;遇冷则重、头痛身痛关节痛。
暑;暑季所发、恶心呕吐、烦躁无力多汗。
湿;身体困倦沉重、胸闷胀满不思食。
燥;口、咽、舌干燥,干咳。
火;口苦咽干、目赤面红,尿黄便燥。
2、内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喜则气缓;伤心。
怒则气升;伤肝。
忧愁思虑则气结;伤脾。
悲则气消;伤肺。
恐则气下;伤肾。
惊则气乱;扰经扰神。
3、不内外因;
虫、兽、外力、水火所伤,房事、劳倦、酒食所伤。
久行伤筋,久站伤骨,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又伤椎骨。

二、八纲辩证;
1、阴阳辩证;
阳为气为动为功能,阴为血为精为津液。
阴可生阳、阳可生阴,阴阳调和、百病不生。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生寒、阴虚生热。
阳虚症状;【脉迟弱、苔簿白】
体倦乏力、少气懒言,形寒怕冷、神疲喜眠。
经常感冒、自汗多汗。
阴虚症状;【脉细数、舌质红】
口苦咽干、虚烦失眠,头昏耳鸣、骨蒸盗汗。
五心发热【手、足、心区】、心焦心烦。
2、表里辩证;
肌肤经络属于表,多主伤风与感冒。
五藏六府当为里,寒热往来半表里,
湿热黄疸在肝胆,大热汗渴在肠胃,
神昏烦躁心经病,皮下紫癜在血分。
3、虚实辩证;
体虚久病多虚症,面色苍白无精神,
心慌气短又懒言,腰漆酸软又多汗。
体壮邪盛多实证,声高气粗面色红,
精神兴奋小便赤,大便干结腹拒疼。
4、寒热辩证;
形寒怕冷四肢凉,喜热饮尿清便溏。
口渴怕热面色红,喜冷饮尿赤便干。

三、气血辩证;
1、气为娇嫩之体,时受情绪的影响;
喜则气缓、怒则气升,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忧愁思虑则气结。
2、气血相互作用;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附于血又攝固于血。
气虚可致血虚、血虚可致气虚。
气行则血行、气结则血阻,气滞则血淤、导致经络不通;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气虚则血虚。气缓则血缓、气乱则经乱。气盛血流快,气虚血流缓。
3、辩证;
气虚;多兼阳虚之证,【脉迟弱或细、苔簿白】
体倦乏力少气懒言,形寒怕冷神疲多眠。
气滞;胸胁胀满、嗳气叹息。【脉沉细弦】
血虚;初则可兼阳虚、久则可兼阴虚【脉细数、舌质淡】
面色晄白或萎黄无华,眩晕心悸。
血淤;常兼气滞、主症疼痛。【脉沉紧弦、舌质紫暗】
多见经疼、心疼、肝疼、肢体局部疼。
4、治则;
补血必补气、气胜则血盈。
治血必治气、气顺血自畅。

四、脏腑辩证;
1、心脏病主症;心慌心悸。
主神志、主血脉、主汗、开窍于舌。
心阳虚;心慌气短多自汗。
心阴虚;心烦失眠多梦。
心血淤阻;心肌梗塞心绞痛。
痰火扰心;精神分裂、胡言乱语。
痰迷心窍;脑血管意外、中风。
2、肝胆病主症;胁肋胀满疼痛。
主泄泄、调情志、藏血、主筋、促消化,开窍于目。
肝火上升、阴虚阳亢;面红目赤、急燥易怒、口苦便干、头痛头晕,血压上升。
肝风内动;高热昏迷抽蓄。
肝郁气滞;两 胀满不思饮食,隐隐作痛。
3、脾胃病主症;困倦食差。
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开窍于口,脾喜燥恶湿。
胃主纳谷、主降,喜 恶燥。脾胃为后天生命之本,人们每天所纳五谷食品都经脾胃的消化吸收形成精微的营养或化成气血能量、输布五脏六腑全身各部系统、以供生命成长活动的需要;脾胃功能良好则气血旺、身体自然强壮方可长寿。所以古代有部分医学大家特别重视脾胃,提倡补土补阳健脾胃而自成一派;史称补土派、火神派。
脾胃虚弱、虚寒多主胃病、胃溃疡、慢性肠炎。中气下陷主脱肛、子宫脱垂。
脾不统血主血友、血小板、出血诸证。
4、肺与大肠;
肺病主症;劫气、咳喘
主气主呼吸、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主皮毛,开窍于鼻。
肺气虚、阴虚多主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
肺热、肺寒咳喘多主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5、肾与膀胱;
肾病主症;腰漆无力。
肾为生命的先天之本,藏精益髓、主生育、主水、主骨、主纳气,其华在发、开窍于耳与二阴。肾与膀胱相表里。
肾有肾气,气分阴阳,阴阳平衡生旺,主人眼明耳聪,齿固发黑,精力充沛,智力聪敏,身健寿高。
肾阳亏虚、肾功能失调,水道开关失度,发病癃闭、水肿、消渴、腹水、不孕不育、恶寒怕冷诸症。
肾阳亏虚古代中医称先天命门火衰,或可引起阴痿阳痿,精少不育,宫寒不孕,头眩耳鸣,疲气无力,早衰易老,阳虚过甚必然导致肾阴亏虚、虚极生热、虚火上炎、五心烦热、久热不退,失眠脱发闭经诸症。
肾阳虚;腰漆酸软、体倦乏力、形寒怕冷、阳痿早泄。舌苔白、脉弱。
肾阴虚;腰漆酸软、头昏耳鸣、失眠健忘、口苦咽干、舌红、脉细数。
肾气不固;小便失禁、尿崩症。
肾不纳气;喘息短气、呼多吸少、形瘦神疲。
肾虚水乏;肾衰浮肿。
五、关于其他辩证;
1、关于经络学及经络辩证;
2、六经辩证;
3、三焦辩证;
4;卫气营血辩证;
初学中医最忌面面皆到涉猎过宽,要由浅入深、先简后繁。待有了临床经验,在实践中根据实际需要有待以后专门专学,在此不作理论。或在阅览其他书籍时,自然而然的就会理解和应用了。

第二章、关于阴阳五行
《内经》:“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阴平阳密精神乃固”,“五行者、金木土水火也、更贵更贱、以知生死,以决成败,而立五脏之气,甚间之时,生死之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五行象征著五种性质的元素。即;金、木、水、火、土。
五行相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来生木循环序生。五行互相序生流通有情者为贵。
五行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又克火循环序克。五行相克有制恰到好处者为贵。
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学说是古人认识宇宙自然规律的哲学思维用来论证中医理论的辩证说理工具。五行生克之理,是中医诊断与治疗辩证认病的基本方法。五行:木、火、土、金、水,相生有序,相制有度;分属肝、心、脾、肺、肾,互为母子相生,一脏有病上累其母,下累其子,互为作用。例木性太过必克其脾,且反侮其金而泄其水,故肝肾同源,木刑其金而肺,肾受累而发病。每立治则,治此顾彼,母子同治,求根追源。脏腑生理病理的辩证治疗,千年来相继传承,研习中医不可不懂。研究古代中医理论必须研究阴阳五行,故在此简要叙述。
笔者体会;阴阳学说可以在以后深造时专项研究,初学中医尤其是西医基础的学生且忌进人死胡同,概略了解即可;不懂阴阳而会治病的医生多矣。
但是自古至今名医大家都是精通周易阴阳八卦的高人。我谨希望你们能继承我之所学可也;成就大医谈何容易!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10-21 21:23 2楼
【家传医话】 上部

--简明中医捷录
人生在世不可不知医不懂医,尤其是中医,中医不但可治病又可养生防病;谨希后代儿孙即是不行医也要知之懂之,将收益终身。
中医书籍堆积如山、不知从何开始,每当阅读如入烟海,顿生困惑、会望而生畏知难而退;研习中医是有捷径和窍门的,故笔者编著【家传医话】供后代子孙习之,保你速入其门,书中治则立方每用必灵;尚若行医将是最好的肘边参考之书,有缘得此书者、幸哉。谨望珍之。


【上部】
中医基础知识
第一章;辩证
一、病因辩证;
1、外因;【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风;游走不定、怕风皮肤痒。
寒;遇冷则重、头痛身痛关节痛。
暑;暑季所发、恶心呕吐、烦躁无力多汗。
湿;身体困倦沉重、胸闷胀满不思食。
燥;口、咽、舌干燥,干咳。
火;口苦咽干、目赤面红,尿黄便燥。
2、内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喜则气缓;伤心。
怒则气升;伤肝。
忧愁思虑则气结;伤脾。
悲则气消;伤肺。
恐则气下;伤肾。
惊则气乱;扰经扰神。
3、不内外因;
虫、兽、外力、水火所伤,房事、劳倦、酒食所伤。
久行伤筋,久站伤骨,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又伤椎骨。

二、八纲辩证;
1、阴阳辩证;
阳为气为动为功能,阴为血为精为津液。
阴可生阳、阳可生阴,阴阳调和、百病不生。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生寒、阴虚生热。
阳虚症状;【脉迟弱、苔簿白】
体倦乏力、少气懒言,形寒怕冷、神疲喜眠。
经常感冒、自汗多汗。
阴虚症状;【脉细数、舌质红】
口苦咽干、虚烦失眠,头昏耳鸣、骨蒸盗汗。
五心发热【手、足、心区】、心焦心烦。
2、表里辩证;
肌肤经络属于表,多主伤风与感冒。
五藏六府当为里,寒热往来半表里,
湿热黄疸在肝胆,大热汗渴在肠胃,
神昏烦躁心经病,皮下紫癜在血分。
3、虚实辩证;
体虚久病多虚症,面色苍白无精神,
心慌气短又懒言,腰漆酸软又多汗。
体壮邪盛多实证,声高气粗面色红,
精神兴奋小便赤,大便干结腹拒疼。
4、寒热辩证;
形寒怕冷四肢凉,喜热饮尿清便溏。
口渴怕热面色红,喜冷饮尿赤便干。

三、气血辩证;
1、气为娇嫩之体,时受情绪的影响;
喜则气缓、怒则气升,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忧愁思虑则气结。
2、气血相互作用;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附于血又攝固于血。
气虚可致血虚、血虚可致气虚。
气行则血行、气结则血阻,气滞则血淤、导致经络不通;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气虚则血虚。气缓则血缓、气乱则经乱。气盛血流快,气虚血流缓。
3、辩证;
气虚;多兼阳虚之证,【脉迟弱或细、苔簿白】
体倦乏力少气懒言,形寒怕冷神疲多眠。
气滞;胸胁胀满、嗳气叹息。【脉沉细弦】
血虚;初则可兼阳虚、久则可兼阴虚【脉细数、舌质淡】
面色晄白或萎黄无华,眩晕心悸。
血淤;常兼气滞、主症疼痛。【脉沉紧弦、舌质紫暗】
多见经疼、心疼、肝疼、肢体局部疼。
4、治则;
补血必补气、气胜则血盈。
治血必治气、气顺血自畅。

四、脏腑辩证;
1、心脏病主症;心慌心悸。
主神志、主血脉、主汗、开窍于舌。
心阳虚;心慌气短多自汗。
心阴虚;心烦失眠多梦。
心血淤阻;心肌梗塞心绞痛。
痰火扰心;精神分裂、胡言乱语。
痰迷心窍;脑血管意外、中风。
2、肝胆病主症;胁肋胀满疼痛。
主泄泄、调情志、藏血、主筋、促消化,开窍于目。
肝火上升、阴虚阳亢;面红目赤、急燥易怒、口苦便干、头痛头晕,血压上升。
肝风内动;高热昏迷抽蓄。
肝郁气滞;两 胀满不思饮食,隐隐作痛。
3、脾胃病主症;困倦食差。
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开窍于口,脾喜燥恶湿。
胃主纳谷、主降,喜 恶燥。脾胃为后天生命之本,人们每天所纳五谷食品都经脾胃的消化吸收形成精微的营养或化成气血能量、输布五脏六腑全身各部系统、以供生命成长活动的需要;脾胃功能良好则气血旺、身体自然强壮方可长寿。所以古代有部分医学大家特别重视脾胃,提倡补土补阳健脾胃而自成一派;史称补土派、火神派。
脾胃虚弱、虚寒多主胃病、胃溃疡、慢性肠炎。中气下陷主脱肛、子宫脱垂。
脾不统血主血友、血小板、出血诸证。
4、肺与大肠;
肺病主症;劫气、咳喘
主气主呼吸、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主皮毛,开窍于鼻。
肺气虚、阴虚多主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
肺热、肺寒咳喘多主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5、肾与膀胱;
肾病主症;腰漆无力。
肾为生命的先天之本,藏精益髓、主生育、主水、主骨、主纳气,其华在发、开窍于耳与二阴。肾与膀胱相表里。
肾有肾气,气分阴阳,阴阳平衡生旺,主人眼明耳聪,齿固发黑,精力充沛,智力聪敏,身健寿高。
肾阳亏虚、肾功能失调,水道开关失度,发病癃闭、水肿、消渴、腹水、不孕不育、恶寒怕冷诸症。
肾阳亏虚古代中医称先天命门火衰,或可引起阴痿阳痿,精少不育,宫寒不孕,头眩耳鸣,疲气无力,早衰易老,阳虚过甚必然导致肾阴亏虚、虚极生热、虚火上炎、五心烦热、久热不退,失眠脱发闭经诸症。
肾阳虚;腰漆酸软、体倦乏力、形寒怕冷、阳痿早泄。舌苔白、脉弱。
肾阴虚;腰漆酸软、头昏耳鸣、失眠健忘、口苦咽干、舌红、脉细数。
肾气不固;小便失禁、尿崩症。
肾不纳气;喘息短气、呼多吸少、形瘦神疲。
肾虚水乏;肾衰浮肿。
五、关于其他辩证;
1、关于经络学及经络辩证;
2、六经辩证;
3、三焦辩证;
4;卫气营血辩证;
初学中医最忌面面皆到涉猎过宽,要由浅入深、先简后繁。待有了临床经验,在实践中根据实际需要有待以后专门专学,在此不作理论。或在阅览其他书籍时,自然而然的就会理解和应用了。

第二章、关于阴阳五行
《内经》:“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阴平阳密精神乃固”,“五行者、金木土水火也、更贵更贱、以知生死,以决成败,而立五脏之气,甚间之时,生死之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五行象征著五种性质的元素。即;金、木、水、火、土。
五行相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来生木循环序生。五行互相序生流通有情者为贵。
五行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又克火循环序克。五行相克有制恰到好处者为贵。
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学说是古人认识宇宙自然规律的哲学思维用来论证中医理论的辩证说理工具。五行生克之理,是中医诊断与治疗辩证认病的基本方法。五行:木、火、土、金、水,相生有序,相制有度;分属肝、心、脾、肺、肾,互为母子相生,一脏有病上累其母,下累其子,互为作用。例木性太过必克其脾,且反侮其金而泄其水,故肝肾同源,木刑其金而肺,肾受累而发病。每立治则,治此顾彼,母子同治,求根追源。脏腑生理病理的辩证治疗,千年来相继传承,研习中医不可不懂。研究古代中医理论必须研究阴阳五行,故在此简要叙述。
笔者体会;阴阳学说可以在以后深造时专项研究,初学中医尤其是西医基础的学生且忌进人死胡同,概略了解即可;不懂阴阳而会治病的医生多矣。
但是自古至今名医大家都是精通周易阴阳八卦的高人。我谨希望你们能继承我之所学可也;成就大医谈何容易!



第三章;诊断
神圣工巧论;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第一节、望诊;
1、望精神;得神则生、失神则亡。
目光有神、言语清晰、神志清楚为有神。
目光暗淡、言语无力、反应迟钝为无神。
2、望气色;
面色红赤主实证热证;
面色苍白主虚证;晄白者气虚、枯白者血虚。
面色萎黄主脾胃虚弱,鲜黄者主黄疸。
3、望舌质;
舌鲜红者主热证、深红者热盛,紫暗者主血淤。
舌质胖 边缘有齿痕者主脾气阳虚。
4、望舌苔;
白苔寒、黄苔热,滑腻者湿;兼白者湿寒、兼黄者湿热。
黑苔;黑而腻主阳虚寒盛、黑而燥主热盛伤阴。
第二节 闻诊;
闻听声音可知病情;声音洪亮主实证、语声低弱主虚证,
语声重浊鼻音主感冒。
第三节 问诊;
当为传统常用诊法。尤其是现代大多数疑难病人求中医看病都已经通过检查确诊后而来,或已经经过西医治疗效果不满意而来;我们通过询问就可知所患何病;谨可以用中医的辩证给于对症立方选药即可。
传统的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眠,七聋八渴俱当辩,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必须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第四节 切诊;
世俗通常把中医师称谓‘脉理先生’,并且有些人找你看病不回答你的询问,让你切脉后给他讲病症;讲的对吃你的药、讲的不对弃你而去,让你很没面子。病症有千百种,再高明的医生也不可能单品切脉会让每个病人满意和认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综合分析、去伪存真精确辩证施治方可较少失误。
但作为一个中医师你必须要切脉,但是初学中医不可把切脉设为学习重点,谨可概落地理解方可;要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在辨证施治立方选药方面,关于切脉在实战临床中自己去摸索、自有体会。
脉象简介;
1、浮脉;轻按即得、主病在表。
2、沉脉;重按则得、主病在里。
3、迟脉;一息不足四至【医生一呼一吸为一息】、主寒病。
4、数脉;一息超过五至、主热病。
5、虚脉;按之空虚无力、主虚症。
6、实脉;按之有力、主实证。
7、滑脉;来往流利、应指圆滑,主孕主痰。
8、结脉;时有停跳、无规律,主血淤。
9、代脉;时有停跳、有规律,主心脏病。
10、弦脉;如按琴弦、主肝胆病。
此十种脉象便于分辨、望细品熟记,已基本足以临床应用。没有必要过分苛求最高层次的切脉技艺。在平常门诊看病、通常通过一番简单的言谈、看看形色,其病症大概情况已基本了然于胸。对于个别以切脉考医的病人、请放弃。中医专为有缘的病人服务。
笔者曾遇到几位‘脉理先生’,切脉特别精细,与病人细说细讲舌巧如簧使病人非常佩服,可是治病的效果平平。笔者认为在民间可能隐藏有‘江湖脉理秘术’,中医要以诚待人、疗效第一。
学习中医不要钻牛角尖,开始要从略从简、这样才能减少精力和时间的投资、提高效益、迅速入门。只有在实践中有目的的去博览群书,才能逐渐提高理论水平,理论结合实际才能真正提高中医医疗水平。
2013-10-21 22:15 3楼
楼主的文章是重新整理发表?
2013-10-21 23:21 4楼
楼主可有心啊,啊啊啊
2013-10-21 23:59 5楼
期待继续
2013-10-22 07:08 6楼
或许楼主对论坛操作还比较生疏的原因,两个帖子,大部分内容重复,所以合并一处,以便同道学习。
2013-10-22 07:12 7楼
医话应该改成《家传医概》!
2013-10-22 07:19 8楼
杏林一翁; 说: 杏林一翁 发表于 2013-10-22 07:12
医话应该改成《家传医概》!

只是建议!医话与先生此系列帖似乎不太恰当!
2013-10-22 07:32 9楼
1、外因;【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风;游走不定、怕风皮肤痒。
寒;遇冷则重、头痛身痛关节痛。
暑;暑季所发、恶心呕吐、烦躁无力多汗。
湿;身体困倦沉重、胸闷胀满不思食。
燥;口、咽、舌干燥,干咳。
火;口苦咽干、目赤面红,尿黄便燥。

辩证求因,我比较赞同。是否还缺少四诊依据?比如脉诊上的各自特点
2013-10-22 07:34 10楼
杏林一翁 说:
只是建议!医话与先生此系列帖似乎不太恰当!

或许这只是一个开端,后面是否有独特心得,我们共同期待
2013-10-22 07:37 11楼
三先生; 说: 三先生 发表于 2013-10-22 07:32
辩证求因,我比较赞同。是否还缺少四诊依据?比如脉诊上的各自特点

支持孙兄!四诊合参方准确!
⬅ 苍生大医 老茶馆 大家给看看这方子里标注的是什么药可以吗,大夫医术高超字迹潦草点俺看不出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