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五行生克怪圈”

2013-09-16 14:09 楼主
本帖最后由 李茂春 于 2013-9-16 14:23 编辑

五运三部论转化为五行论:内经理论被歪曲
1:两种中医思想的产生
春秋到汉代是中国阴阳思想成熟时期,期间有两种不同的思潮,研究这一思潮要从中国先秦文化开始讲起,中国先秦文化有三大分支:华夏文明,东夷文明,南越文明 。
最早是华夏文明为主体,以河南为中心,即战国以前的文明,春秋之后逐渐东夷文明占了主题,即齐鲁文化为中心,到了汉代齐鲁文明的儒学文化成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主题,这一文化中心转移对中医文化影响巨大,现在一般中医研究者多以齐鲁文明来思考中医,而很少明白华夏文明为主题时期的中医理论,古代经典以《尚书》为主记载华夏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中医在这方面是一项空白,所以现在的中医思想多是齐鲁文明的中医思想。
华夏文明的思想从河南出现两个分支
第一个分支是夏朝灭亡后的南传一支,进南越文化融合在一起,就是前几年国家抢救的水书工程内容,最新的考古研究表明,水族文字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陶上的符号有相通,水书之处,水书先生甚至可以大致解读其含义,这引起了考古学界的重视。进而提出了水族先民来自北方和夏陶符号是一种文字的可能性。2002年3月,“水书”纳入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这一支保留了原始华夏文化早期的文明,包括早期中医文化。
第二个分支就是东传的齐鲁文化,这一文化到春秋战国时期在齐鲁兴起。中心在齐国,也就是现在山东临淄齐都为中心的文化,在这支文化发展中对于原始华夏文明的改变是巨大的,对于原始中医思想的改变也是巨大的。
我们先不讨论南传一支的文化,只讨论东传支的中医文化的思想转变情况。如果大家研究过《尚书》就能知道,华夏文明中五行是一种子概念,而不是一种母概念,而到后来为何五行概念成为母概念呢?从《天元纪大论》:“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从这段经文中可以看出五行是指五运三部的地部的五种运动形态,只是五运三部的一部:地部,换言之,五行是指地,不是指天和人,同时这段经文只讲天地,不讲人,也就是说天部五运:风,热,湿,燥,寒;地部五运:木,火,土,金,水;补充一下加上人部五运就是:肝,心,脾,肺,肾。而到后来为何整个中医理论竟然都以五行为最高概念范畴呢?这不与《内经》原意违背吗?其中原因何在?笔者为此疑惑了好多年,期间也就系统研究中医发展史了。

2:五行思想的源头与发展
如果研究历史知道,当华夏文明逐渐从河南一带向山东沿海东移过程中,东夷文化逐渐兴起,两种文明发生了碰撞融合,产生了两种不同的阴阳思想,一种是原始华夏文明的原始阴阳思想,一种是齐鲁文明改造了的阴阳思想,也就是五运,五行的差异出现。
中医《素灵》中的思想主要是来自于华夏文明,是以五运三部和六气学说为主,而没有将五行概念放大到大系统概念范围,只是指地理的变化而已,而五行思想何时扩展为大概念呢?这就要从五行论源头训诂开始。
在关于阴阳五行说起源问题的研究中,学者们颇多争议。但关于邹衍应是阴阳五行说的倡大发扬者一点,却得到学者们这样那样的认同。至于邹衍究竟如何发扬倡大其说,则或语焉不详,或论说欠精。此固然由于有关邹衍史料甚少所致,此外亦与研究视角之选择有关。本文欲以汉代阴阳五行说作为研究比证的切入点,深入考求邹衍阴阳五行说之大略。此或于问题之解决不无裨益,尚祈有识者鉴焉。
华夏文明东移到齐鲁,与东夷文化逐步融合,同时也产生出与原始华夏阴阳说不同的认识观点,最早是齐国丞相管仲,如《管子•五行》:“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管子•四时》:“故天日信明,地曰信圣,四时曰正。其王信明圣,其臣乃正。何以知其王之信明信圣也?曰:“慎使能而善听信之。使能之谓明,听信之谓圣。信明圣者,皆受天赏;使不能为憎,■而忘也者,皆受天祸。”此谓国君若效法天地明圣之性而动,则应选择能臣而任用之,如此可受天赏,否则要受天罚。这是国君与天地之间的感应交通功能。之后邹衍在继承管仲的政治阴阳论发展为政治五行论。邹衍,是战国末期阴阳五行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所创立的“五德终始说”,本意是想从他“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谈”的阴阳五行研究中,罗列出天降的灾祥祸福,来恐吓那些骄奢淫逸、“不尚德”的统治者们,希望他们能按照儒家的道德规范办事、治民,能“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之施”及于黎庶。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他所创立的理论会被后来许多统治者所利用,当作自己改朝换代、巩固统治的理论依据,并为后来荒唐无稽的谶(chèn)纬学、充满迷信色彩的易学等开了先河。
所谓五德,就是指五行的五种旺气;而“终始”,即终结了又重新开始的意思。这是一种充满神秘注意的循环命定论。即文中所谓的“土德后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他认为历史就是按照这样五行轮替的原理循环转移的。每一个时代,要受到五行中的某一行的支配;帝王将要兴起时,天就降下祥兆,而这个祥兆又合符五行中某一行的“德”。据典籍载黄帝时是“土德兴”,天空上出现了大蚯蚓、大蝼蛄,这个朝代的的典章制度都要“尚土”,衣服颜色、旗帜等都要崇尚黄色;夏禹时是“木德胜”,上天就在秋冬时节显示草木不凋零的景象等……。他这种五行推移法,一直推算到了周文王。而周代既然是“火气胜”,那么按照“代火者必将水”的推理,取代周王朝的朝代就应当是“水气胜”了。邹衍没有活到秦始皇称帝,所以把这一疑案留给了后代。秦始皇灭六国后,有齐人把邹衍的学说上奏朝廷,秦始皇果然相信,深以为然,于是施行了所谓“水德”的一套政令制度:以十月为正月,崇尚黑色;该黄河名为“德水”;以六为数度,秦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便因三十六乃是六的自乘数,如此等等,于是,就有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用“五德终始”理论治国的制度的产生,这是五行学说产生放大的第一阶段,阴阳学说中数的神秘主义产生。
到了汉代,早期的文景时期,崇尚老庄思想治理国家,实行休养生息制度,于是原始的华夏文明重新崛起,五运三部和阴阳六气思想又占了主导地位,这一时期也是《道藏》文化大集成的时期,而在医学领域也就是《黄帝内经》的出现,继承了原始华夏医学思想,现在从先秦文化断代工程研究资料看,《内经》与先秦文明的阴阳思想十分近似,而没有政治五行论的痕迹。
而到汉武帝时期“五德终始”学说重新兴起,是由董仲舒的引发的,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汉族,汉广川郡(今河北省枣强县)人。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年),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政治五行论第二阶段开始。

3:阴阳五行论对《内经》的歪曲
董仲舒的哲学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不仅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因此,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人与天 是相合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继承了阴阳家邹衍的学说,而且将它发展得十分精致。董仲舒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来体现天的意志,用阴阳的流转,与四时相配合,推论出东南西北中的方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而且突出土居中央,为五行之主的地位,认为五行是天道的表现,并进而把这种阳尊阴卑的理论用于社会,从此而推论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哲学。这里所说的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五常为董仲舒提倡之后,成为我国古代维护历代封建皇朝统治的工具。
由于汉武帝采取了董仲舒的政治五行论,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策略,文景时期的老庄思想也就随之衰弱。
而成书于战国至汉文景时期形成的《黄帝内经》作为医学书籍,幸免被罢黜的灾难,保留了政治五行论之前的华夏文明的医学思想一直流传至今,但是由于董仲舒政治五行论的在汉武帝时期得到政府支持,这一思想对后世阴阳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导致自汉武帝到现在无法摆脱这一歪曲《内经》原意的医学思潮影响,五行概念的放大也就导致医学界用子概念去解读五运六气母概念的思潮不断,因为子概念无法涵盖母概念,于是许多奇怪的中医理论猜测纷纷出现,导致现在中医界将《内经》当成一部永远读不懂的“天书”,原本非常朴素的医学经典被搞成类似宗教一样的神秘经典解读,从而失去医学研究实践的指导性。

4:”五行生克怪圈“卡住中医人
因为自汉代后中医也逐步被接受政治五行论,越来越不理解《素 灵》理论体系,更不理解《伤寒》体系,但是在治疗疾病时由不得不用理论来说明,于是开始出现五行生克的怪圈出来,来回颠倒的来解释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在清代之前,因为缺少对比物,大家都深信不疑,可是有不能解释清楚,于是中医慢慢走向神秘主义,到了民国开始,西方医学的传入,很快引发其中的矛盾暴露出来,像张锡纯等中医世家也开始接受现代医学思维来修正中医这一怪圈的不足,可是积弊太深的缘故,中医近百年的时间也无法走出这个怪圈,而到现在面临机制研究的现代医学,中医这一怪圈逐渐受到质疑,忘掉脑,胰脏等等诸多的器官,单纯用五脏六腑,五行生克这样的理论怪圈去诠释生理病理现象,已经被人看做是缺少医学常识的人了,还能不能行医已经受到普遍质疑,很多现代医学的人直接给中医下结论为伪科学,本人也是在此困惑好多年,但是仔细研究《内经》之后发现,这种中医怪圈的存在受到大众质疑是必然的,不用说西医质疑,就是中医也质疑自己,其实这种中医怪圈是完全曲解了原始中医,特别是《内经》《伤寒》的原始意思,流俗流弊存在的中医界只有走出这个怪圈才能真正继承中医,然后才能复兴中医。


补充内容 (2013-12-20 10:41): 十大类方剂.gif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09-16 15:23 2楼
怪圈?
⬅ 请大家帮我看看这个药酒方子是否合理 老茶馆 求教:通天草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