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老子”第一章

2010-05-14 13:01 楼主
刘家润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一章)

(松雪书“道德经”)

一般研究“老子”的著作,大多认为其第一章是“老子”哲学的总纲,在这一章中,提出了产生天地万物的“道”是该哲学的核心。由此可见这第一章的重要性。但恰恰在这一章的解读上,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断句与注释,从而得出的译话也就各具特色、众说纷云了。这种情况的出现使“老子”这一古典哲学名著陷入了难分难解神秘莫测的境地。这一章仅58个字,就出现了六处不同的解说:

1.首句第二个道字

当作“道”讲的:“世俗所谓的道,可以管它叫‘道’,可不是天地间永恒不变的‘道’”。(老子译话)

当作“说”讲的:“道”,说得出,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老子译话)

2.“无”“有”与名,分连各异

与名连读:“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庄子)

与名分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全译)

3.“无”“有”与欲,分连不一。

与欲分开:“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老子全译)

与欲连读:“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老子,庄子)

4.观物?还是观道?

解作观道的:“以观其妙”“以观其徼”即“观道的微妙”“观道的显赫”。(老子全译)。

解作观物的:“以观其妙”“以观其徼”即“观天地万物微妙之处”。“观天地万物的表面现象”。(老子,庄子)

5.关于“玄”的涵义

幽冥难知之物象(老子译话)

奥妙(老子,庄子)

玄妙深远(道德经)

6.“玄之又玄”的解释

“从有形的深远境界到过无形的深远境界”。老子全译)

“不断探索奥妙,即探索再探索的意思。”老子,庄子)

其他各种版本的注释与上所述大体相同。虽然各本注释解说都有着自已的依据,但那些注释或解说是否与“老子”本身的逻辑相合,则是值得推敲剖判的。例如:“象帝之先”(第四章)这句话的译话,都译为:“它好像呈现在上帝之前”。从字面上看是无可非议的,但这样的译话不符合“老子”的逻辑。因为“老子”中没有上帝这一概念,在第二十五章阐述道的文字中,非常明白地说:“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这里根本没有上帝的位置。如果第四章的译话成立,那么在第二十五章中的“道大”之后应有“帝大”二字;如以第二十五章为据,第四章中的“象帝之先”的“帝”字便不应解释为“上帝”。二者相较,第四章的译话欠妥因此不能以注释者的理解去修改“老子”的逻辑,应以“老子”的逻辑来推敲注释者的理解。所以,有必要将前面所述第一章中六处不同的解说加以推究判定。

1.首句第二个“道”字,不能当“说”讲,应与第一个“道”字同义。其理由有二:其一“道”字在战国时代,不当“说”讲,比战国晚一千多年的唐、宋时代才有了这一作法。因此不能将后世才出现的事,硬套到相距千年前的著作上。其二:在五千言的“老子”中,有许多关于道的论述,更明显的是第二十五章中将“常道”进行了明确的论述。怎么能说“道”是不能用言语文字表达的呢?

2.“无”“有”和名应分开读,连读是行不通的。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读法,前半句还免强说的过去,后半句:“有名,万物之母。”则讲不通了。因为物的名称是人付与的,“母”字表示的是物的本源,物的名称和物的本源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不能把物名当作物的本源。有的注释为了避开这个有明显弊病的作法,在有名二字后加上有形二字,表示有名即有形,将有形说成是万物的本源(即有天地然后有万物之义)。但这样理解后又与把“道”作为本源的主张相抵触。所以“无”“有”和名不能连读,只能分开才行。即“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无”“有”和常字不能分开,应与“欲”字分开读,才能顺理成章。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读法,把人们观察行为的效果寄托在欲望的有无上。工作和生活的实践告诉我们,人的观察行动,任何时候都是在一定欲望驱使下进行的,没有观察的欲望,也就没有观察的行动,当然也就谈不上观察的效果了。所以,“常无欲,以观其妙”这句话于理不通。因此,这整句话应读作:“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4.“观其妙”“观其徼”中的“其字,应代表“物”,不能认为代表“道”。

“道”是没有形象的,“徼”所表示的是边界,有边界就有轮廓,有轮廓就有形象,有形象的只能是“物”,不可能是“道”。所以:“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应解读为:“从空虚部分来观察万物的妙用;从实体部分来观察万物的轮廓”。

5.关于“玄”的涵义

依照:“同,谓之玄。”这句话的意思,“玄”应是“同”的代称,但以“玄”代“同”后,使“同”所表示的涵义上升到一个哲学概念,而不是仅表二者在一起。这个概念的涵义应为:“相反相成”。因为空间和实体是性质完全相反的,但二者确又是不能分离的。扩展开来看客观事物中,这种性质相反而又不能分离的对立面,比比皆是。这种现象即是“老子”所说的“玄”。

6.“玄之又玄”的哲学意义

从“玄”的涵义可知,其内容为:“相反相成的统一体”,在这个意义一加上“又玄”二字,即指这样的统一体中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因此,“玄之又玄”的哲学意义应是:“相反相成的相互转化”。

在以上的系列分析后,得第一章的断句如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众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将断句后的第一章译为白话:

一般所说的道,已认可的道,都不是永恒的道;一般所说的名,已认可的名,都不是永恒的名。用“无”称谓天地的开始;用“有”称谓万物的本源。从“常无”去观察万物的妙用;从“常有”去观察万物的形状。“常无”与“常有”连在一起组成不可分离的统一体,但其表象却有着不同的名称。把这种相反相成的现象称之为“玄”。“玄”中对立面的相互转化称为:“玄之又玄”。这是各种奥妙的关键。

关于译话的解说:

〈庄子·天下篇〉对老子学说的介绍中有这样一段话:“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虚空不毁万物为实。”是理解“老子”第一章最好的参证。

从上述的内容看,有以下几个观点是值得关注和深思的:

1.天地不是神造的,也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天地是演化而来的。其演化过程为从无到有,演化天地的法则称为“常道”。

2.“常无”“常有”是组成万物的两个部分。“常无”(空间)形成了万物的妙用;“常有”(实体)形成了万物的形状。

3.“常无”(空间)“常有”(实体)的性质相反而又不能分离的现象,引伸出“相反相成”(玄)和“相互转化”(玄之又玄)的客观法则,是万物变化奥妙的关键。在解老中,有一说法:“此二者同出而异名”或“此二者同出,异名同谓”并解释成:“有”“无”都来源于天地万物之本源——“道”。如此解释在“老子”中是找不到的。“老子”书中提到本源(母)问题有三处:

第一处在第一章:“有,名物之母”

第二处在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帝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第三处在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从这里讲本源的三处所述可知,第一处将“有”作为万物的本源;第二处将“常道”称作可以为天地的本源;第三处将有始称为天下万物的根本。整个五千言中没有出现过以道为天下母或为天地母的说法。

由此可知,对“老子”哲学的研究,应从其第一章的解读入手。对第一章的断句和有关概念的理解是解释“老子”的关键。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5-14 13:24 2楼
老子的东西需要慢慢领悟,对其进行解读实在没有必要,一千个读者或许就有一千个不同的解释,我们的人生经验都是不同的呀!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
2010-05-14 13:34 3楼
回复 2# juedikuangke


不知道真理是否有一千个?O(∩_∩)O~
2010-05-14 13:53 4楼
回复 3# 白头翁


真理可以有无数个,只要是真实存在的都是真理。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真理可言。这是我的理解。比如说道德经这部书有很多观点只要换一个角度就会有不同的发现,以前觉得这是消极的,如今却未尝不是积极的。
2010-05-14 22:33 5楼
回复 2# juedikuangke


呵呵,让你的老子跟随你吧
2010-05-14 22:36 6楼
“有小学到金学,则金学可信。”学习国学,先打文字功底呀
谢谢指教
2010-05-14 22:54 7楼
俺虽然看不懂,但觉得这个帖子值得顶好几下!
2010-05-15 09:13 8楼
回复 4# juedikuangke


有自己的见解是好事情,所以可以横看成岭侧成峰,但我们深入的想一想就会知道,山是不变的,越能抓住本质,体现全貌的理越接近真理
2010-05-15 09:14 9楼
回复 7# sunnymann


学中医的,如果能把《老子》的东西读透,对于中医理论的学习和把握是非常、非常有用的
2010-05-15 09:39 10楼
回复 8# 孙洪彪


恩,回过头来,山还是山,水还是水,谢谢指教
2010-05-15 12:20 11楼
回复 8# 孙洪彪


呵呵
⬅ 还没晒过书呢,想到就做! 老茶馆 从疯狂的大蒜到疯狂的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