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英:香港将展开中医药现代化研发

2013-08-16 17:40 楼主
2007年国家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联合发布实施《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长远规划了中医药未来十五年(至2022年)的发展及培育政策。香港作为特别行政区,如何配合国家发展,透过政策协调,使中医药在继续发挥过去百多年防病治病的优势,如何融入现有的医疗系统,争取政府合理的资源进行培训及发展,建立中医药在基本法138条应有的地位,这是特区政府责无旁贷的工作。

香港中医药发展欠缺蓝图

上任曾荫权政府没有在中医药发展落墨,2012年政府换届,新任梁振英政府为实现选举承诺,初步响应了中医药业界的诉求,于2012年8月成立“香港中医药发展委员会”(下称“发展委员会”),并于2013年1月成立“香港中医药发展小组”,由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高永文医生领导,集官商、药界、业界、学界的代表筹谋发展。行政长官梁振英更公开对媒体表示,未来香港将全面展开中医药的现代化研发,推动中医医疗外,还希望发展中医药产业,聚焦千亿医药产业,这仅是艰难的第一步。

香港中医药缺乏应有渠道及体制,香港回归十六年,在争拗中虚度、百业待兴,中医药发展更是裹足不前,领导者无不重药轻医。成立于2001年的香港赛马会中药研究院,业绩一直乏善可陈,为中医业界诟病。2011年被重整架构而结束,浪费了宝贵光阴,名副其实是蹉跎岁月的表表者。归根究底,香港中医药发展缺乏应有的渠道及体制,与本地西医相比,中医在立法会没有议席,缺乏专业地位,待遇也不公平,无怪乎公务员事务局邓国威局长早前在讨论将中医服务纳入公务员医疗福利体制时﹁坦言”,中医系“非正统”服务,所以无缘同政府西医及牙科服务“平起平坐”,报销中医诊费也免问。这些言论真令业界心淡,也切切实实伤透中医师的心。

究竟何谓应有的体制及渠道?笔者认为首先是能让中医界在建制中发言。其次,须落实将中医服务纳入公营医疗体系。

在目前的行政、立法机关之中,没有中医议席;医院管理局及医疗当局属下的咨询委员会,亦少有中医业界代表。当局与业界欠缺沟通渠道,令对社会市民有益有效的意见不能上达,以致中医的预防性治疗特点,以及低成本高效益的优势,都不能在本港医疗系统中发挥,无法缓解特区政府庞大的医疗开支压力,有关的行政安排实在值得深入检讨。最重要的,必须让中医代表进入建制,立法会医学界功能组别应该重新定义,与时并进,纳入中医专业,让全港中医师享有投票权。

拒纳中医 医疗支出庞大

据医管局2011-12年报,目前全港有7个地区联网44间公立医院、51个专科门诊中心、19个普通科门诊,超过5万名医务人员(其中约5400名医生、约20900名护理人员,5944名专职医护人员)、有27062万张床位,病床住用率83%,专科门诊及临床总求诊人次888万,普通科门诊总求诊人次531万,2011-12年度,政府给医管局的拨款有380亿港元,其中人员工资佔约70%,药品、医疗器材、消耗品等支出佔约10-15%。然而,中医药却未被纳入公营医疗体系。

尽管中医药的规管及教育循序渐进在本地实施,但中医药的未来发展却乏善可陈,更遑论社会及业界提出建立中医院有几许可行性。近年,即使医管局与本地慈善单位及大学合办了17间由医管局主理三方合作的中医诊所,这些中医诊所均不属于公营医疗体系,所有受聘的医师及员工均非政府员工,薪酬福利均非医管局辖下的体制。这说明了,香港中医药服务缺乏政府的庞大而有力的支持,仅仅在“公营医疗体系”外进行实验性的测试,归根究底是决策者对中医药的防病治病没有根本的认识及理解,拖垮并窒碍本地中医药应有的发展步伐。

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2年6月间发布的《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中药工业总产值预计超5500亿元,中药工业年均增长将达12%以上。近年来,各类化学药品对治疗病毒病如SARS、H1N1、手足口病等突发传染病已经是穷途末路,即使有各种快速的检测方法面世亦未能掌控病程,治病的关键在于疗效,不在于发现的手段,恰恰传统中医药可以填补这个空白,并体现出独特的疗效,这是不争的事实。

下周五,笔者将在本栏续谈对香港中医药发展几点具体建议,期望能与读者与业界分享交流。

作者为广州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基础博士生,主治病毒病的研究及临床。并为香港註册中医学会副会长、香港註册中医学会慈善基金秘书长、世界中医药学会理事(香港区)。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08-24 08:40 2楼
香港使用中药,但,不支持中医
⬅ 两部门启动重点项目建设 鼓励中医药“走出去” 老茶馆 中国中医科学院客座研究员为“十二五”重点科研任务把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