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灯

2013-05-08 12:38 12楼
小结一下吧。
什么是“風”?明白了么?可别再和自然界的“风”混为一谈了哦。
自然界的“风”,仅仅是空气流动而已。例如蒲扇轻摇,空气也就流动生成了“风”。 显然这个“风”,不是作为“六淫之首”的那个坏蛋头子的“風”。更不是所谓的“百病之长”。

总体来说,
“虚風”是致病能力最强的“邪風”。重病多死。
“邪風”是天地间致病最多的病因。随时随地、无时无刻都可能有其存在,它就在你身边。
“正風”是正气,主长养。一般不能致病,若其人正气虚衰,感触而发病,病势亦浅,可自愈。
“实風”是正气太过之气,自身有一定的致病能力,另外由于对其他时令之气有一定影响,所以可能会造成另外一些时令疾病的发生。例如“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不病温,夏必病暑。”这就是“实風”的后续影响。
2013-05-08 12:39 13楼
第二节、“中風”了的中医理论

在读伤寒论“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的时候,很多人被灌输的理论就是——“风性疏泄,所以中风者恶风,腠理开泄而自汗出……”。
从此之后,大家都以为“中风”,就是“发热、汗出、恶风”的症状。除了这个,似乎就不是“中风”了。
呵呵,这是一个误解。是的,“发热、汗出、恶风”的确是“太阳病中风”的症状。但是,这也只是“太阳病中风”的症状而已,并不是“中風”的所有症状。
風性,也不仅仅就是单纯的“疏泄”而已。至少还有与“疏泄”恰恰相对立的“封闭”的特性。可惜,“風”的这个特性,在明代以后,就基本没有人再探究了。

是的,“風”,还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封闭”!
这不是我胡说瞎掰。我的所有论点,都是需要经典支持的。看经典:
经曰:“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
《诸病源候论》中也说:“中风者,风气中于人也。……。其为病者,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
这种“内不得通,外不得泄”是什么?便是“封闭”了。这就是“風”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却一直被忽略的特性。大家记住这个特性,我们以后在讨论“風邪致病”的时候,会反复印证这个特性。

而相对与“疏泄”的特性来说,“風”的“封闭”的特性,才是“邪风”的典型致病特性。故,古时又有“風者,封也”一说。是以师曰“夫風气藏封於皮膚之間,内不得通,外不得泄。使其内自害,其外消敗。故,風之中人,亦爲封矣。”

这里重点说一下,風的“疏泄”,只是風邪在入侵人体第一步最初期时所表现的出来的表现。经曰“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始于皮肤。”这个过程往往非常短暂,一般不会作为临床病症来对待的。
但是,随着“風邪”的进一步深入开始,風邪所表现的出来的,就是它另一个重要特性——封闭了。
所以,在临床上真正导致“疏泄”为表现的“風”,其实只是类似于上文“正風”发病的一种表现而已。
所以,能导致“疏泄”为症状表现的情况,不外乎以下4种。
1、是“正風”致病;
2、是“实風”致病;
3、是其人肝气过强,疏泄太过;
4、是其人表虚护卫不足。
其实,“正風”致病,和“其人表虚护卫不足”两者发病机理基本相同的。

上面已经介绍了“实風”的一些致病情况。这里再说一下“实風”致病的另一些情况,即“实風”的“开泄、疏泄”致病。也就是说,总体来说,“实風”同时具有“疏泄”和“封闭”两种致病特性,具体病发哪种,则和时令直接相关。例如冬令,“实風”的致病就是“封闭”为主,极少有“疏泄”的情况。而春季的“实風”致病则“疏泄”的表现就要相对多很多。但是,重点提一下——任何“風”邪的发病,绝大多数都是以“封闭”为主的。虽然有“实風”作为“風”的一个特例,所表现“疏泄”病例的要多见一些,但总体来说,“疏泄”在风邪致病的临床表现来说,所占的比例还是很小的,个人理解是二十分之一都不到的。更多临床常见的都是“封闭”的病例。小到外感风寒的感冒,大到临床上很多由于風邪封闭患者的经络所导致的“中风”,其患侧肢体的不仁、不用等症状。很多都是由于“邪風”封闭了患者的经络而导致的。(我们将在后面“風为百病之长”部分将详细逐一论述。)
可怜由于不能正确理解“風”的含义,从明代就已经开始把“風”拆分成“内风”“外风”。后人更是盲目地推崇备至,却全然不知从此“外风”渐亡、“内风”独秀,医学理论开始逐渐偏离了主航线了。
其实所谓的“内风”,不过是“中风”中的“肝风、肝气、肝血”内应的一个病理反应而已;并且其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也只是继发性的问题而已,在这些明显症状的背后,还有更隐性的症状——那就是“封”。经络被封,所以经络循行灌溉的肢体便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性障碍;“邪風”被封闭,外不能泄而内薄,经络脏腑持续受邪,故症状还会逐渐加重。而对这些,现在的中医学却受西学理论影响,一门头地盯着瘀血上,反而忘记了自己手中原有的宝贝了。呵呵,不过记得又如何?不能理解,一样是没用的。结果一样是束之高阁。

这也是明清以来,因为在理论上忽略了“風”的“封闭”的致病特性,所以直接导致了明以后医学理论上的脱节。

——例如,明以后的的先生们在讲解伤寒的时候,都千篇一律地认为“麻黄”是治疗“伤寒”的。
而其实,在明以前,麻黄都是用来治疗“中風”的。例如《千金》中的大小续命汤。
呵呵,就“風”“寒”这两个字,搅昏了800年。
就“風”“寒”这两个字的理解混淆和肤浅,也加剧了国医理论在明开始出现的脱节。

呵呵,我们现在理论中阐释的“伤寒表实证”都归结于是“寒性收引”。而其实,那只是“風性的封闭”而已。
我们对这些最基础的“病因”的认知,已经肤浅的快到极致了。

唉,说到“風”的这个“封闭”的特性,便深切地感受到,——其实我们今天的中医理论,不也是正处在这种被“封闭”的症状吗?只看到一个片面的观点,却一直封闭了人们对真理的认知。中医理论,便被封套进了一个壳子。
被浅视封闭的中医理论被困在壳子里,向前找不到前方出路,向后找不到曾经的家。
——中医理论,被“封闭”了。
被一个肤浅而偏执的观点封闭了。
和“中風”一样。
人体中風,封闭的是人体的经络;中医理论的“中風”,封闭的是理论传承的脉络。何其相似!
唉,从明代就“中風”的医学理论,一直没能成功自治。果然是“医不自医”?

因为对“風”的这个最基础理论的理解出现了错误。所以,随后的相关理论、以及实践都必然陷入错误之中。
2013-05-08 12:39 14楼
第三节、風生百病

问曰:何以言“风为百病之长”?
师曰:人之病生於風,故爲百病長。長者,始於斯而甚於斯也。夫病也,其來寒熱暑濕躁五者,皆風之入者矣。故風者,百病之首(一作“长”)也。至其變化,乃爲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風气也。

讨论这个问题,后世教材基本都会选择《临证指南医案》和《温病条辨》的说法加以阐释。如下:
《临证指南医案•卷五》中说:“盖六气之中,唯风能全兼五气,如兼寒曰风寒,兼暑曰暑风,兼湿曰风湿,兼燥曰风燥,兼火为风火。盖因风能鼓荡此五气而伤人,故曰百病之长也。其余五气,则不能互相全兼。”
《温病条辨•卷四》中说:“风也者,六气之帅也,诸病之领袖也。”
看起来似乎一语中的、大道直指。
其实,嘿嘿,只不过是摸到点边儿罢了。用这两句就足以阐释“風为百病之长”?笑话。如果不能理解到“風”的“封闭”特性,怎么可能真正理解这句“風为百病之长”?。
下面就系统地说说这个“風为百病之长”,究竟是说的什么。从哪里说?嘿嘿,空口无凭,咱们还是从《内经》开始。从風之伤人开始。
2013-05-08 12:40 15楼
问曰:风之伤人,其状如何?
师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其病各有所别也。
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则内不得通,外不得泄。
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腠理)闭则热而闷(一作“鬱熱满悶”)。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热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憟而不能食,名曰寒熱。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疠者,有荣气热,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故,風之害人,其來微,其過大。其內動者肝,傷者筋,淫者血,客於心而勝於脾。風其幷,則所主異矣。故曰:“風爲百病之始”。

上面这些,是《内经》中对风邪伤人的描述。前面我们谈过“正風”、“实風”以及发病的一些情况,这里再看看“虚風”伤人的情况:
2013-05-08 12:41 16楼
问曰:虚風伤人奈何?
师曰:1、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虚邪始入)
2、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虚邪在皮肤)
3、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虚邪在肉)
4、搏于筋,则为筋挛;(虚邪在筋)
5、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虚邪入脉)
6、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虚邪在骨)
7、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邪气浅者,脉偏痛。(虚邪与半身不遂)

这是風邪侵犯人体一步一步深入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症状。从最开始的“毫毛树立、腠理开泄”,到进一步的“痒”“痹”“皮肤感觉迟钝”,再到“体寒”,再到“筋挛”再到“血脉为痈”再到“骨痹”,以及“偏枯”等等,这些疾病都和“風邪”有关。
而《内经》中的另一段,还可以做为这段阐述的补充,如下:

问曰:虚邪之中人奈何?
师曰: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始于皮肤,(一作“虚邪之中於皮膚”)
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
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
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
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惰滯,则肢节痛(一作“歴節隱痛。?陽不申”),腰脊乃强。
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一作“傳舍任督冲脈,肢體沉重,煩冤身痛。”)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運不化,多热则溏出麋(一作“溏滯麋留”)。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
(一作“傅舍募原核膜,澑著於脈,息而成疾,稽畱之故也。”)

在这一节中,不仅对風邪的入侵阐释的更详细,并且也具体论述了“風邪”是“侵入”人体的。是分层次一步一步入侵入里的。这也回答了一些类似于“風邪伤人,只是人体对外邪的‘感应’,而外邪并没有真正进入人体”之类的问题和争论。

*******************************************************************************************

当然,風邪致病,远远不止这些。除了下面补充的以外,其实《金匮要略》中绝大多数疾病,都是和“风寒”有直接关系的。我们在后面会逐一讲解。呵呵,如此,相信大家对“風为百病之长”,应该有了一个相对直观一点的认识了吧?
下面再看一看“虚邪”与肿瘤、癌症的一些关联。

问曰:虚邪深入久留奈何?
师曰:虚邪之久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著;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于筋溜。
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溜,久者数岁乃成,以手按之柔,已。
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以手按之坚。
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
有所结,中于肉,宗气归之,邪留而不去,有热则化而为脓,无热则为肉疽。
凡此数气者,其发无常处,而有常名也。


*******************************************************************************************

随着風邪入里,客于脏腑又会出现哪些疾病呢?我们再往下看:

问曰:风客脏腑相传奈何?
师曰: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受病,則各傳其所勝。
不治,灋三月若六月,灋三日若六日,傳五臟而當死,是順傳所勝之次。
故曰:“別於陽者,知病從來;別於陰者,知生死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
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爲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
或痺不仁腫痛,當是之時,可湯燔(一作“熨”)及火灸、刺而去之。
弗治,病入舍於肺,名曰肺痺。發欬上氣。
弗治,肺即傳而行之於肝,肝病名曰肝痺。一名曰厥,脇痛出食。當是之時,可案若刺耳。
弗治,傳之於脾,病名曰脾風,發癉,腹中熱,煩心出黃。當此之時,可案可藥可浴。
弗治,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溺出白,一名曰蠱。當此之時,可案可藥。
弗治,腎傳之心,病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瘛。當此之時,可灸可藥。
弗治,滿十日灋當死。腎因之傳心,心即復反傳而行之肺,發寒熱,灋當三歲死。此病之次也。

问曰:何谓脏腑诸风?
师曰: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爲肝風。
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爲心風。
以轉(一作“季夏”)戊己傷於邪者,爲脾風。
以秋庚辛中於邪者,爲肺風。
以冬壬癸中於邪者,爲腎風。
風中五臟六腑之俞,亦爲臟腑之風。

风各入其門户所中,則爲偏風。
風气循風府而上,則爲腦風。
風入係頭,則爲目風、眼寒。
飲酒中風,則爲漏風。
入房汗出中風,則爲内風。
新沐中風,則爲首風。
久風入中,則爲腸風飱泄。
外在腠理,則爲洩風。

问曰:脏腑诸风其状如何?
师曰:肝風之狀,多汗恶風。善悲色微蒼,嗌乾善怒。時憎女子,其診在目下,其色青。
心風之状,多汗惡風。焦絕善怒(日赫),其色赤。(一作“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其診在口舌,其色赤。
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墯,四支[肢]不欲動。色薄微黄,不嗜食。其診在鼻上,其色黄。
肺風之状,多汗惡風,色皏然白,時欬短气。晝日則差,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
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痝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
膽風之狀,多汗頸肩胛脊惡風。背如有負,頭束口苦。目澀髎緊,嗌乾如刺。脇满食不消,人寅欬不已。診瞼青,卧不安,多夣而惊,心如縣。
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隔塞不通。腹善满,兩脅?脹(一作“失衣则胀”),食寒則泄。診形瘦而腹大。
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風日,則病少愈。
腦風之狀,卒厥不知人。魚睛相天,面青唇紫浮白。間風反弓,枕風耎跌。翳風拳拳立足,庭風頭如撞機,皆卒不知人。

經曰:皮毛,肺也;
血脈,心也。
筋膜,肝也;
肌肉,脾也。
骨髓,腎也。
此五臟之所以主者也。
故肺風,緃熱葉燥,則皮毛虛弱。薄著,則生痿躄也。
心風,緃气熱而束,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緃而不任地也。
肝風,緃气熱脈鬱,則膽洩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則筋急,而攣發爲筋痿。
脾風,緃气熱膋肓焦,則胃乾而渴。肌肉不仁,發爲肉痿。
腎風,緃气熱膏膜痺,膏膜痺則腰脊不利,骨枯而髓減,發爲骨痿。
腎風,人有病痝然如有水狀,切其脈大緊,身無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而少者,病生在肾,名爲腎風。其病生於腎故也。腎風而不能食,善驚。驚也,心气痿者死。

问曰:有病肾風者,奈何?
师曰:病腎風者,面胕痝然壅,害於言。實可刺,虚不當刺。不當刺而刺,後五日其病(一作“气”)必至。至必少气,身時熱。時熱從胷背上至頭汗出,手熱,口乾苦渴,小便黄。自(一作“目”,当是)下腫,腹中鳴,身重難以行;月事不來,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則欬(甚),病名曰風水。刺以足少陰厥陰,六陰之絡會,三日知,十日已。(一作“论在《刺法》中”)
(下文似乎是上文之解釋)
夫邪之所湊,其气必虚。陰虚者陽必湊之,故少气時熱而汗出。
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熱也。
不能正偃者,胃中不龢也。
正偃則欬甚,上迫肺也。
諸有水气者,微腫先見於目下也。
夫水者,陰也,目下亦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腫也。
眞气上逆,故口苦舌乾。
卧不得正偃,正偃則欬出清水也。

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則驚,驚則欬甚也。
腹中鳴者,病本於胃也。
薄脾,則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
身重難以行者,胃脈在足也。
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者,屬心而絡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

*******************************************************************************************

嘿嘿,看到没?
風邪致病,从最外,到最里,一身之中无处不到;所生百病,几乎囊括了临床绝大多数常见疾病;更包括了很多现代医学中的疑难杂症。如肿瘤、癌症、强直等等等等。
——这,才是所谓的“風为百病之长”。
邪風所客,从浅入深,发病各不同形,故曰“百病”。
也就是说,“風邪”,是很多疾病、杂病发病的“最原始的病因”。而不是仅仅说是“唯风能全兼五气”的那种肤浅的阐释。

*******************************************************************************************


呵呵,就这些吗?
不,还有很多。以上不过是节选了一些从表入里的典型情况罢了。还要看吗?还有很多的,例如:

问曰:風伤形奈何?
师曰:風傷形而絡應之,絡之傳其血,而血傳之於原膜。原膜病而肌腠津液滯而不消,肌腠郁而核漠癳之。故,病則形拘憟而節痛臟熱。

问曰:风动奈何?
師曰:風動於燥,則頃陽無以宣龢。
風動於寒,則寒中氣以索骨。
風動水於暑,則潮熱四佈不禁。
風動於濕,則邪氣四布,煩懣而肤腠酸楚。
風動於火,則内熱凝滯,陰毒內結。
風動於陽,則營衛受幹。
風傳於陰,則臟气薄粘。
故,外衛受邪所幹,則動乎陽而搏乎膽。膽受幹,則上冒於顛。

故,風幹乎皮毛,而傳於肺。肺剋,入少陽,是以苦頭痛頸項也。灋以刺之絡脈,愈。

问曰:風邪致病如何?
师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汗出而身熱者,風也。
汗出而煩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風厥。

太(一作“巨”)陽主气,故先受邪。
少陰與其爲表裏,故得熱则上從之,從之則厥也。
其治,則表裏刺之,以瀉陽補陰,飲之服湯,已。

風气於(一作“与”)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内眥。
其人肥,則風气不得外泄,則爲熱中而目黄。
其人瘦,則其風气外洩而寒,則爲寒中而泣出。

風气於(一作“与”)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气相干,其道不利。故衬肉(一作“使肌肉”)憤?而有瘍,衛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所不仁也。

问曰:何谓厉风?
师曰:夫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或名曰寒熱。
癘者,有榮气熱胕,其气不得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膚皮(一作“皮肤”)瘍潰。
癘凬,刺其腫上,已刺,鋭鍼刺其處,出其惡氣,腫盡迺止。

问曰:何谓大风?
师曰: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
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

限于篇幅,我们不可能把所有風邪致病的情况全部汇集起来,这里的所有引用,只为说一个理。——说風。说風为百病之长。
2013-05-08 12:41 17楼
所以,对于“風”的概念,现代的中医理论对其认知实在是太浅薄了。这也就必然导致对很多疾病的【病因】分析上,出现牵强附会,甚至是胡编乱造的情况。为了自圆其说,更是拼命粉饰,竭力掩盖自己的无知。
所以,病因已错,难道你还想得到有多好的治疗效果吗?这也就是为什么现代中医很多病都不能治的。

或许大家看到这里,会欢欣鼓舞、热血沸腾,以为终于找到突破口了。

呵呵,先给你一盆冷水。
找到这个突破口,也就是你痛苦的开端。
因为顺着利用经典、重回汉医的这条路走下去。很快你就会发现,你前面学习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等等东西,嘿嘿,可能有一大半都需要重新推倒的。呵呵,09年为了这个,咱可是“发抖”了好几个月的。终于,还是推倒了。嘿嘿,有敢走过来的没?


好了,“風”,就暂时说到这里。说完了没?没有。还有很多细分没有涉及。但有上面这些,对“風”的认识,应该够用了。
2013-05-08 12:42 18楼
呵呵,看完了?
那就好好思考一下“現代中医”理论中的一些东西吧。



********************************************

下面说说“寒”。
同为“六淫”之一,寒邪又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呢?
待续……
2013-05-08 14:03 19楼
医道老师辛苦了!老师应该出本书,收藏慢慢咀嚼。
2013-05-08 16:10 20楼
慢慢细读,留爪。多谢兄台
⬅ 经方应用三十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老茶馆 蛋黄油制作具体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