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象新丁--房颤脉

2013-04-06 21:49 楼主
中医脉象新丁--房颤脉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脉诊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属切诊。切诊是我国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诊断方法,虽居四诊之末,但它最具中医特色,是四诊中唯一直接触到患者人体的重要诊法。其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文献之众多,涉及医学范围之广泛,都是望、闻、问三诊所不能比拟的。

百姓的传统观念认为,中医脉象神不可测,玄之又玄,“微妙在脉,不可不察”(《素问•脉要精微论》),故工作之余,遍览历代脉学古籍并对患者之脉详加体会,久之便发现临床有时并非如此,而是“单凭脉诊,贻误大焉”(《健康报》2009-02-06)。
目前中医临床常见病脉是28种(病脉),是在历代医家的经验积累中逐渐丰富完善的。

据文献记载,“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可见中医脉诊起源于扁鹊,或者说是扁鹊时代。

中医脉象名称源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典型的脉名就有浮、沉、大、小、滑、涩、细、疾、迟、代、钩、盛、躁、喘、数、弦、濡、软、弱、轻、虚、长、实、强、微、衰、急、散、毛、坚、营、石、搏、静、紧、结、动、短、缓、绝、横、瘦、徐、少、平、揣、鼓、革、促、劲、洪、满、疏、格关溢覆等,再加上非典型的、复合的以及一些难以索解的脉名脉形,总数有近百种。

确立并规范中医脉象名称始于第一部脉学专著晋王叔和《脉经》,记载有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牢)、实、微、涩、细、软(濡)、弱、虚、散、缓、迟、结、代、动共24种脉象名称,对每种脉象的形态作出了比较明确的阐述及明确的命名标准。《脉经》所载脉象由于名称划一,指标明确,临证实用,易于推广,因而得到广泛承认,并成为后世脉法的准则。

其后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在《脉经》基础上增补长、短、牢为27脉作为脉学稳定发展的标志,所规范的27种脉象名称及其主病,为后世大多数医家所采纳,成为临床辨证的主要依据。所不同的是《脉经》之革脉,《千金翼》认为是牢脉,被《濒湖脉学》采纳;《脉经》之软脉,《新校正》云“一作濡”,后易名为濡脉。而明李中梓《诊家正眼》在《濒湖脉学》的基础上又增疾脉为28脉。

目前28脉脉象名称及标准,则是上述《脉经》24脉、《濒湖脉学》27脉及《诊家正眼》增疾脉为28脉,成为高校中医教材脉象名称的选定标准及民间中医、现代中医脉学专著、中医病历书写规范等所引用的标准。如从1964年全国中医教材会议审定的《中医诊断学讲义》所提出的常用病脉28种脉象名称始,至历版中医高校教材《中医诊断学》提出的常用病脉28种脉象名称止,与之完全相同。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过去是经典的东西,若干年后可能会发生变化,有些内容或许在新的时代已经不合时宜,所以中医脉象也当在创新中发展。中医理论历经数千年而不衰,正是基于其不断的理论变革和创新。从金元四大家到明清以及现代,历代医家虽有尊经崇古的传统,但也绝非一味因循古人、划地自限,批判和创新的风气也令人欣喜。

《脉经》云“脉理精微,其体难辨”,由于每个人手指感觉功能和临诊经验差异,对脉象的体会和描述不一,所诊断的脉象则各异。正基于此,现代中医学者在继承传统中医的前提下多有创新,即吸取并采纳现代科技成果如听诊器、心电图等及西医学的某些相关知识,为中医脉象提供客观、规范、明确的脉象信息,对于理解和掌握中医脉象大有帮助。笔者经过近30年来的临床实践,发现西医的心房纤颤(房颤)可以规范相关脉象。房颤临床常见,发生后脉象也随之变化,出现多种异常脉象。由房颤而形成的脉象叫房颤脉。房颤通过心电图可确诊,而脉象要靠三指体会。为此特提出房颤脉的脉象名称与诊断标准,以适应目前中医临证(症)的需要。

多年来通过对房颤脉的观察与研究,心得体会很多,为此特撰写了相关论文刊登发表在国家级及省级(核心)期刊上。如《中医杂志》有“散脉小议”、“散脉探讨”、“参伍不调话房颤”、“房颤脉探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有“房颤脉初探”、“涩脉探讨”、“房颤脉的中医相关脉象研究”,《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有“房颤脉脉象规范探讨”,《医学信息》有“早搏脉与房颤脉不同”,《浙江中医杂志》有“间歇脉探讨”,《河北中医》有“涩脉新识”、“怪脉解索新探”等文章。于2012年牵头并主持了“以房颤脉规范中医相关脉象研究”的科研课题,获得河北省科技成果一项。

因临床常见的房颤有阵发性和持续性两种,而脉象不完全相同。通过对100例房颤病人的脉象观察,并结合古今学者对相关脉象的论述后科技成果认为:房颤脉在常见的28病脉中与中医的散涩短等脉及怪脉的解索脉相合。其中阵发性快速性房颤脉脉率>100次/分,与散(涩)脉和或怪脉的解索脉相合;慢性持续性房颤脉脉率60~100次/分,与涩(短)脉相合;慢性持续性房颤脉脉率<60次/分,与涩结(代)脉相合。这个结论可以说是中医临床研究的创新之处,并可填补高校教材论述之空白。

高校教材新世纪第二版朱文锋主编《中医诊断学•脉诊》在对散、涩脉的论述时虽称“至数不匀、脉力不均、三五不调”等,但却在《脉象要素》中出言谨慎,并未明确指出是哪个具体脉象。《中医诊断学•脉诊•脉象要素》:“脉数,指脉搏跳动的至数和节律。……出现歇止者,有促、结、代等脉的不同;脉率快慢不匀者,为三五不调”而无具体脉象,当补充“有散、涩等脉的不同”。

房颤脉与中医哪些脉象相合,高校教材新世纪第二版周仲瑛主编《中医内科学•心系病证》中出言谨慎,未见载录。《中医内科学•心系病证•心悸》:“中医脉象变化与心律失常的关系:脉象的异常是心悸病证的重要表现。临床常见脉象有:迟脉,见于窦性心动过缓、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结脉,见于Ⅱ度以上窦房、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及多数过早搏动;代脉,多见于Ⅱ度窦房、房室传导阻滞。……数脉,见于窦性心动过速;疾脉,见于阵发性以及非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扑或房颤伴2:1房室传导阻滞;促脉,多见于过早搏动。”心悸是房颤的重要和主要症状,而房颤脉与中医的散、涩脉相合,故当补充“散(涩)脉,见于阵发性快速房颤;涩(短)脉,见于慢性持续性房颤”。

为了使房颤脉得以推广,特在百度百科创建该词条并在互联网中医相关论坛发表。写道

“心房颤动(房颤)发生后脉象也随之变化,出现多种异常脉象。由房颤而形成的脉象叫房颤脉。
房颤通过心电图确诊,脉象靠三指体会。由于每个人手指感觉功能和临诊经验差异,对脉象的体会和描述不一,所诊断的脉象则各异。当确诊房颤时,此时切脉可以获得客观、规范、明确的脉象信息,对于理解和掌握中医脉象有帮助。临床常见的房颤有阵发性和持续性两种,脉象不尽相同。
阵发性房颤,因心房快速不协调乱颤,导致心室率快而不规则,室率多在100~180次/分之间。此时听诊,心律绝对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心电图可确诊。脉诊,脉律绝对不规则;脉率>100次/分(脉率少于心率,脉短绌),快慢不一;脉搏力量强弱不等。强的脉搏应指明显,浮大而长;弱的脉搏应指不足,短小无力不足位。强弱之间显得节律散乱,错杂不齐,脉率无法数清。此阵发性快速房颤脉正与中医怪脉的解索脉和28病脉中的散(涩)脉相合。
慢性持续性房颤,因心室率已下降,脉率一般在60~100次/分之间,脉律虽不齐,但脉率渐可数清,快慢不等,脉力不匀。此时已无浮大散乱之象,特别是脉率在60~80次/分的脉搏跳动中,指下应指不足、短小无力、间歇之感甚明。似止非止,或一止复来,或三而止,或五而停,三五不调,短止而涩,沉细难寻。此慢性持续性房颤脉当为涩(短)脉。
慢性房颤,当脉率下降至60次/分以下时,会变得慢而节律相对规则。此时脉律相对规整,脉力相对均匀,脉率迟缓。指下呈现迟(细)沉涩(短)之脉象。因室率迟缓,容易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早搏等心律失常,此时脉象,迟细短涩而一止。此止脉,或是‘迟缓一止,止无定数’之结,或是‘脉来一止,良久方来’之代,或是结代脉同见。此等脉象可称‘结涩’或‘结代而涩’。脉形可细,脉位可沉,脉率必迟。”

对于上述结论是否能得到中医界同仁的共识,拭目以待,抑或是得到同仁的谩骂和讥讽,不得而知。但笔者认为,因房颤发作时导致心律、心率和心音改变而影响脉搏的变化,出现多种异常脉象,古人也已认识体会到这类脉象但很难统一与规范,而现在中医同道及各类中医杂志对房颤脉描述也是不清,或曰结代,或曰三五不调,或曰心律不齐,或曰沉涩,或曰浮数促涩,或曰散乱不齐等说法,莫衷一是。中医诊脉是用三个手指去揣测与定夺,由于每个人手指感觉功能和临诊经验差异,对脉象的体会和描述不一,所诊断的脉象则各异。当心电图确诊房颤时,此时诊脉既可以获得客观、规范、明确的脉象信息,对于理解和掌握中医脉象大有帮助,还可以达到规范相关脉象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这就是中医诊脉技术的关键及创新点。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04-07 18:14 2楼
学习了!这才是中医学"与时俱进"的表现!顶一下!好帖!
2013-04-08 11:41 3楼
中医四诊应该高于西医的一切诊断,房颤的确诊关键是发作以前或平息以后的脉象特征研究(这时西医的手段是无能为力的)。当房颤正在进行时如楼上所述已经显而易见。
2013-04-21 01:24 4楼
房颤脉论文汇总(20篇)

1、散脉小议(《中医杂志》1997年第38卷第6期P377及《浙江中医杂志》1997年第7期)

2、涩脉新识(《河北中医》1997年第19卷第2期P2-3)

3、房颤脉初探(《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年第5卷第10期P12-13)

4、“参伍不调”话房颤(《中医杂志》2000年第41卷第1期P59-60)

5、间歇脉探讨(《浙江中医杂志》2001第36卷第6期P231-234)

6、怪脉解索新探(《河北中医》2004年第26卷第7期P545-546)

7、早搏脉与房颤脉不同(《医学信息》下旬刊2009年第1卷第12期P142)

8、房颤脉探讨(《中医杂志》 2010年第51卷第2期P185-186)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首届中医脉象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8226163-165》)

9、散脉新识(《医学信息》下旬刊2010年第3期)

10、房颤脉脉象规范探讨(《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2010年第8卷第7期P1-2)

11、散脉探讨(《中医杂志》2010年10月S2 P56-57)

12、涩脉探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年第16卷第12期P1101-1102)

13、房颤脉的中医相关脉象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年第18卷第9期P963-965)

14、促脉不是快速房颤脉(文章来源:《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首届中医脉象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8226166-168》)

15、《详谈细论二十八脉》散脉厘正(文章来源:《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首届中医脉象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8226161-162》)

16、短脉探讨(文章来源:《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首届中医脉象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8226169-171》)

17、祟脉识

18、以房颤脉规范中医相关脉象的临床意义

19、以房颤脉规范中医相关脉象100例临床观察

20、涩脉识-历代医家对涩脉的认识
2013-04-21 01:26 5楼
8、房颤脉探讨
2013-04-21 01:30 6楼
12、涩脉探讨
2013-04-27 09:44 7楼
其实所有的病症都应该在中医里面找到对应的脉象吧?
2013-05-17 09:40 8楼
房颤之脉象很好辨也很简单——其实就是一种“促脉”,脉速而不规则(就像敲碎鼓一样)。余在多功能监护仪下治疗此病发现:独参汤,一剂可愈,炙甘草汤亦效,效果胜过西地兰、乙胺碘呋酮等强心之药。
2014-12-26 19:41 9楼
guotong 说:
房颤之脉象很好辨也很简单——其实就是一种“促脉”,脉速而不规则(就像敲碎鼓一样)。余在多功能监护仪下

促脉不是房颤脉。请看拙文如下:
2014-12-26 19:44 10楼
【原创】促脉不是快速房颤脉

(文章来源:《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首届中医脉象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8226166-168》)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摘要】 促脉乃28病脉之一,是脉率较快而且有不规则的歇止的脉象,不是快速房颤脉。快速房颤脉是中医的散脉、解索脉,促脉是早搏脉、窦性节律,除间歇外,其余脉律相同,强弱大小一致,无散乱现象。而快速房颤脉是异位节律,其强弱大小不一,快慢不匀,指下参伍不调,无序散乱。
【关键词】 促脉;快速房颤脉;散脉;解索脉

1、促脉是早搏脉,不是快速房颤脉

促脉乃28病脉之一,新世界第二版全国高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脉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促脉的脉象特点是脉率较快且有不规则的歇止。”[1]此乃目前促脉规范解释,即“数时一止,止无定数”。数指数脉,“脉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而不满七至……脉搏每分钟约在90~120次之间。”[1]结合西医认识,促脉指心率较快的早搏,脉率在90次/分~140次/分之间的早搏脉,不是快速房颤脉。

2 、促脉误认为是快速房颤脉者

崔玉田、赵恩俭《中医脉学研究》认为:“促脉……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此脉见于心房纤维性颤动的情况下。”[2] 即促脉是“心房纤维颤动”所行成的脉象,此或许是参以西说、中西结合之滥觞(注:根据党的“中西医团结合作”的号召,我们在脉学研究上做了一个初步尝试:简要地总括了前人的理论,讨论了一些学术主张方面的分歧之处,研究与整理了一些理论和临床上的问题,做了一些中西结合的初步临床观察和理论探讨等等。希望能对中医学院学员的学习,起到辅助作用,和对西医学习中医的同志以及科研单位有些参考价值。--《中医脉学研究•序言》)。因该书接受现代医学的观点比较早,其初稿完成于1959年10月,而出版于1965年3月,自此以后认为促脉是房颤脉者,或盖源于此,不得而知。如《中医内科辨病治疗学》:“促脉可见于心律率快的各种早搏,快速房颤等。”[3]周次清云:“快速性房颤……发作时脉见促象。”[4];《现代中医心病学》对(心房)颤动脉象描述云:“属……促脉、疾脉、雀啄脉”[5]等。

3、 快速房颤脉是中医的散脉、解索脉

心房颤动(房颤)是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发作时可出现心律、心率和心音改变,脉象亦随之而变,出现多种异常脉象。由房颤而行成的脉象叫房颤脉,与中医的哪些脉象相同呢?目前莫衷一是。房颤常见有阵发性快速和慢性持续性之分,脉象不尽相同。通过房颤病人的脉象观察,并结合古今学者对相关脉象的论述后认为:阵发性快速房颤脉(脉率>90次/分)在28病脉中相当于中医的散(涩)脉[6-9]。

阵发性快速房颤,因心房快速不协调乱颤,导致心室率快速而不规则。此时听诊心律绝对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脉诊脉律绝对不规则,杂乱无序;脉率>100次/分(脉率少于心率,脉短绌),快慢不匀,至数不清;脉搏强弱不等,大小不一。其强的脉搏,应指明显,可谓浮大而长;其弱的脉搏,短小无力不足位。乍疏乍密,忽强忽弱,强弱大小不等,长短错杂不齐,至数快慢不一,如杨花散漫无定踪。心电图可确诊。此等脉象正中医之散(涩)脉[6-9]和怪脉之解索脉[10]。

散脉,《濒湖脉学》:“散脉,大而散,有表无里《脉经》。涣漫不收崔氏。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柳氏……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诊家正眼》:“散脉浮乱,有表无里;中候渐空,按则绝矣……散有二义,自有渐无之象,亦散乱不整之象。当浮候之,俨然大而成其为脉也;及中候之,顿觉无力而减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见矣。渐重渐无,渐轻渐有。明乎此八字,而散字之义得,散脉之形确著矣……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夫杨花散漫,即轻飘而无根之说也。其言至数不齐,多少不一,则散乱而不整齐严肃之象也。”《中医诊断学》:“浮取散漫,中候似无,沉候不应,并常伴有动脉不规则,时快时慢而不匀(但无明显歇止),或脉力往来不一致。故散脉为浮而无根之脉,形容其为‘散似杨花无定踪’。”[1]

由上可见散脉指:浮大无力而乱,中取渐空,重按欲绝无根且节律绝对不整,至数快慢不均,脉力不匀,如杨花散漫无定踪[6-9]。

解索脉乃怪脉之一,《中医诊断学》:“脉在筋肉之间,乍疏乍密,如解乱绳之状。这是一种时快时慢,散乱无序的脉象。”[11]《中医大辞典》:“脉象忽疏忽密,节律紊乱如解索之状。”忽疏忽密,即乍疏乍密(数),《中医大辞典》:“乍疏乍数:脉搏节律不匀,散乱无章,时快时慢之象。”《中医脉象研究》:“解索脉是一种脉律散乱,脉力大小不等,脉率时快时慢反复出现,且脉率多在80-150次/分之间的紊乱脉象……脉来快慢不等,乍疏乍密,脉力强弱不等,脉律散乱无序,绝无规律。脉率在90-130次/min之间的解索脉象,其快慢与强弱的交替现象最为明显……解索脉的形成机理主要为心房颤动所致。”[12]

由上可见解索脉指:脉搏乍疏乍数,散乱无序,至数不齐,即脉律不整,脉率时快时慢,脉力强弱不等。此等表现与散脉同,解索脉即散脉,皆系快速房颤脉[10]。《中医脉学研究》:“解索脉……这是一种脉搏节律严重不整,及散乱不清的现象,与前面所述之散脉,可能类似。”[2]

促脉是早搏脉、窦性节律,除间歇外,其余脉律相同,强弱大小一致,无散乱现象。而快速房颤脉是异位节律,其强弱大小不一、快慢不匀,指下参伍不调,无序散乱。此正是二者区别之关键。

4 、结语

综上所述,促脉指“数中一止,止无定数”,是早搏脉,属窦性节律,除间歇外,其余脉律相同,强弱大小一致,无散乱现象。而快速房颤脉是异位节律,其强弱大小不一、快慢不匀,指下参伍不调,无序散乱,相当于中医的散(涩)脉和或怪脉之解索脉。

参考文献
[1]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第二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17,112,110.
[2] 崔玉田,赵恩俭.中医脉学研究[M].天津:河北人民出版社,1965:107,118
[3] 史大卓,高思华.中医内科辨病治疗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77.
[4] 单书健,陈子华.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心悸怔忡卷[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15.
[5] 苏诚炼,沈绍功.现代中医心病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96.
[6] 金栋,何计清.涩脉新识[J].河北中医,1997,19(2):3.
[7] 金栋.房颤脉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0):12.
[8] 金栋. 参伍不调话房颤[J]. 中医杂志,2000,41(1):60.
[9] 金栋.间歇脉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01,36(6):232.
[10] 尹继增,金栋.怪脉解索新探[J].河北中医,2004,26(7):545.
[11] 邓铁涛.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71.
[12] 黄世林,孙明异.中医脉象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68-170.
2015-03-31 21:02 11楼
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王叔和《脉经·序》)
⬅ 开贴听听中医是怎么辨禽流感 老茶馆 假令心脉,心脉在哪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