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H7N9的中医临床的思考和建议

2013-04-06 05:45 楼主
关于H7N9的中医临床的思考和建议

这几年,个人一直在注重“温病”的研究,从前几年自己经历过一点H1N1的临床治疗之后,对“温病”的发病和治疗,多少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

H7N9虽然作为流感病毒的一个新的变种,目前我还没接触到。但根据官方报道的一些资料来看,其发病的机理、病程的表现等,还是与H1N1很相似的。对此,个人的防治建议如下。(一孔之见,以供参考,请达者斧正,谢谢。)

第一,从目前发病的资料描述来看,其发病之初,也都有H1N1的“感冒、发热、浑身酸痛”等表现,是明显的还是“太阳”、“阳明”的症状。这个期间我称为“初感期”。个人建议,在这个时期,注意根据具体症状和发热表现,选择使用“麻黄”系列的汤剂,如“麻黄汤”、“小青龙汤”、“葛根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等。注意“汗法”的使用,对疾病症状的控制和恢复,都有比较理想的效果。

第二,如果错过了前面“初感期”的治疗,根据病邪发病的表现,症状往往开始直线加重,出现重症高热等;并且开始合并“手少阴”病的症状,如开始出现“心脑”系列的症状。这也是所谓的“温病”与所谓的“伤寒”的一个【典型区别】。之所以说是“所谓的温病”,从狭义上说,它是不同于“狭义伤寒”的。在现在大家所说的“狭义伤寒”的发病中,病邪基本都走的是“足少阴”,所以临床常见的是肾病等多见。而“狭义温病”中,病邪基本都走“手少阴”,所以常见的是“心肌炎”和“脑病”。
而之所以说“狭义伤寒”和“狭义温病”,这是相对于“仲景伤寒”来说的。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论述的是“广义伤寒”的,其中就包括了咱们说的“狭义温病”了。所以仲景在书中,只论“伤寒”,而“温病”的治疗已经概括其中了。这里就不扯许多了,回到治疗中来。
这时候的病症表现,到了最复杂、最紧要的时候,往往关乎生死的。我治疗H1N1时,是分为两个阶段来分别用药的:

1、在大热、高热为主时,直接从前面的“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调整到“白虎汤”,重用“石膏”以控制气分高热,效果很好。
其实,“温病”的治疗,在症状的早期用“发汗”后,体温都会明显恢复的。但是,如果随后的控制不及时、用药跟不上,病情也会出现非常迅速、剧烈的反复。“发病急,转变迅速。”——这也是“狭义温病”不同于“狭义伤寒”的一个典型代表方面了。在这种转变开始时,个人建议及时的使用“石膏”系列,而且要注意适当重用!(但也不要“滥用”啊。)这里提供一点个人经验:该用“白虎系列”的时候,病人的“发热”表现,一个是“重”;一个是“其他药很难退热”。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2、在大热、高热的症状控制、稳定之后,疾病的临床表现又会恢复到类似于“狭义伤寒”的状况,注意及时使用少阴用药,托邪外出。个人常用的,还是“麻黄附子细辛汤”,及时散邪,预后恢复都很好。


第三,恢复期的养护。注意短时间内不要过于温补,饮食清淡些,基本类似于“狭义伤寒”的养护。就不多啰嗦了。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04-06 05:54 2楼
************************************************************************

特别提醒:
1、在这些“大症”的治疗中,一定要注意病人的“粮草情况”。这是一场消耗巨大的“阻击战”,不仅是病邪、包括用药,都对病人身体“正气”的消耗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在战斗中,该“补”的时候,要及时填补。最常见的是“补气”和“养阴”。
但是,“补益”也要注意时机和火候的。“补”错了时候,是真的会火上浇油的。

2、治疗的过程,需要抢先机、把握战局、控制病势。这个非常重要。控制越早、越好,预后恢复就越好。优柔寡断、病势迁延,必致大患。切!切!目前西医的这种治疗,就是典型的养虎为患的。目前16例,死亡6例。唉……,其死也,或必先有心脏功能受损,然后才有多脏器衰竭?心阳衰败,这也是个人不支持“板蓝根”预防的一个原因了。
总之,步步谨慎,大胆细心;随机应变,收发由心。考究的,还是基础的实力、还是“伤寒”的根基。H7N9我暂时还没遇到,但当年的H1N1的几例治疗,也都没有超过2.5天的。所以啰嗦了不少,提供给大家做一些参考,或许在应急的时候能有些用处。

3、这类大症,不建议新手抄方用药。和常见的慢性病的“一个方子对一个病”的路子不同,这类的疫病尤其讲究联合作战,综合变化很强,尤其考究医者的基础和应变能力的。一副药下去,病情可能立刻会出现新的“传变”,所以前人说“走马看伤寒”,就是用来描述伤寒用药后的变化迅速的。没有坚实的“四诊”,就不能及时发现病邪的去向,抄方治病更是贻误战机的。这个时候,不是“慢工出细活”的时候,随证变方,讲究的是精准。一步错棋,很可能就是死局。所以,新手只建议多看、多想,不可轻率抄方用药。“纸上谈兵”只会有“坑杀”的结局。

**************************************************************************
2013-04-06 05:54 3楼
我说过“我爱麻黄”。麻黄,不仅可以治疗“伤寒”,也是可以治疗“温病”的。(这个系列还没写完,暂时不想写了,以后再说了。)

我也说过“我有四将,曰麻黄、石膏、附子、大黄。此四者,实堪托生死者也。”这里,便是麻黄、石膏“二传”联用了。

精研伤寒的师兄就不要听我忽悠了。我也说过“我经历过两个无话可说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初学时,一窍不通,无话可说;第二个阶段是现在,之所以无话可说,是因为我看到的、该说的前人都说了。”我这里,不过是炒仲景的剩饭罢了。
中医的根基——《伤寒》、《内经》;《内经》《伤寒》。

后人标榜“温病学”的时候,总有一句“用伤寒方不足以治疗温病”,然后就是某次“温病”用伤寒方,死了多少多少云云。
奇怪的是,温病学中,还是照抄了不少伤寒方。看来,治死多少多少,不是“伤寒方”有问题,而是“伤蛋人”有问题。有些大热,还真不是银花、竹叶之流能“轻清”的了的。

*************************************************************************
2013-04-06 05:55 4楼
关于官方提供的所谓“板蓝根”预防的宣传,个人不是太赞成。
无病用药,反而折损心、肺之阳。
“肺阳”不足,则抗邪能力不足;
“心阳”不足,则一旦“手少阴”受邪,心病就真的是“心病”了,足够让人头痛的。

*************************************************************************
2013-04-06 05:55 5楼
关于H7N9等的传染性预测:

这次H7N9和H1N1的同时出现,可能是随后几年有“大疫”的一个警钟。如果天气再有冷热反复、夹杂降雨升温,病情可能会进一步大面积蔓延,而且夹湿之后更加难治。

从目前来看,H7N9的发病和病死,都比当年的H1N1要明显厉害一些,但总体变化并不大。离前辈医案中谈到的“朝发夕死”的大疫级别,还算是“轻”的了。


我不会运气的推演,死活学不通,郁闷。只能根据五行去大致推演一些。对运气的研究,有大精通者能指我入门么?诚谢谢。
2013-04-06 07:06 6楼
思考独特,建议可行
2013-04-06 07:25 7楼
有道理!
2013-04-06 07:43 8楼
分析的透彻!学习了!
2013-04-06 08:27 9楼
分析的透彻!学习了!
2013-04-06 08:38 10楼
病毒感染的外感很多很常见,只是这个H.N.系列比较有名,危害更大些而已


常法乏效的我还是老套路:舌淡苔腻的我还是苍麻配,舌红少苔的依旧用芦根、白茅根、石膏药组

效尚可
2013-04-06 08:39 11楼
呵呵,能质疑我的帖子的,内经、伤寒估计没有系统地过2遍的。

能看懂我的帖子的,内经、伤寒估计都不下 5 遍了的。

能支持我的帖子的,估计内经、伤寒都不下 10 遍了的。

能真正开始理解内经、伤寒的,估计都不会下 20 遍吧?

**************************************************************

所谓“书读千遍,其义自见。”

读得越多,才能懂的越多,才能真正逐渐理解作者的【本意】的。

内经、伤寒,我还远远没读到“千遍”的。

伤寒只抄过7遍,读过大约150遍左右吧,逐字逐句校对、订补《伤寒杂病论》 1 遍,与内经糅合 1 遍。

内经,倒是真没抄过,合灵素拆分1遍,自己校注1遍,订补1遍;糅合甲乙、三经、灵素、太素,拆分1遍;合并归类1遍(历时多年,易6~7稿)。总体来算,读过不到150遍,却也不会少于100遍了。

不幸的是,自己没有读出什么“自己新的理论”来,反倒是越来越贴近经文的主旨思想,明白的也一次比一次多点。读的多了,书中千百年来的破绽、存疑,渐次多了,但却反而越发地亲近了,用着也顺手。呵呵。

仲景伤寒,读吧。读到100遍时再评不迟。读到200遍时,再评,更不迟的。

多读。

多用。

多思。

读100余遍,我只能用到这样了。

唉,不知仲景当年,是如何风采啊。心向往之……


***********************************************************************************************

呵呵,估计,透过这面镜子,大致可以看到3种心态:

1、鄙视。这家伙很烧包。读了几本书就喜欢吹大牛。

2、赞叹。这家伙似乎有些牛X。

3、超越。我也要读到150遍、200遍,超过他!(我喜欢这种的。)


*********以人为鉴,可知得失。*************


呵呵,同样的一个帖子,同样的文字。不同人的心态,就能读出不一样的【感受】。

而,某家本意,

却是彰显“伤寒方”可以治疗“温病”的。

敢言“不治”者,请先自问一下,自己读了几遍伤寒?很多叫嚣“伤寒方”不可以治疗“温病”的“大家”,连用伤寒方治疗感冒都不敢的。误人误己。
⬅ 推荐中药代茶饮处方 请同仁们议议 老茶馆 如果你把世界看成是直线型的那你就不是中医,如果你把世界看成是圆形的那你就不是西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