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医之“童子功”

2013-03-16 13:18 楼主
谈中医之“童子功”
中华少林武术有童子功之说,中华武术与中医之渊源较深。我虽在小学时参加过几天武术队,但对武术毕竟了解较少,少林童子功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功夫也知之甚少,听说是从小而未破身时所练就的一种功夫,很是了不得。
我们中医是否有“童子功”呢?中医的“童子功”又是什么呢?
现在中医授徒或初学中医者可能都会先学习《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濒湖脉学》、《内经》、《伤寒杂病论》、《汤头歌诀》、中医学院的各种教材等,那么这些基础性的知识是不是就是中医的童子功呢?是不是掌握了这些就有了中医的童子功呢?如果这些就是中医的童子功,那么在他们之前又有什么是中医的童子功呢?
余认为非然。
任何一本著作的出现都有其一定的时代性、局限性,甚至有些只是片面的东西,不可能代表医学的全部或未来。就中医四大经典而论,《内经》虽然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是中医理论发展的源泉,但她也只是或仅是先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结合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和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认识,以及当时文化水平的发展,对汉代以前医学的一种经验总结而已。神农尝百草成就了《神农本草经》,也只是奠定了中医本草的基石,但非“尝”也不可得。《难经》也只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方面有所发展,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兼以己之所长,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并就因为当时疾病的大流行而出炉了《伤寒杂病论》一书,从此奠定了中医辨病辨证论治的基础,也为以后的选药组方指明了方向,但仲景医圣也认为学好《伤寒杂病论》只是“参之思过半已”,以后的实践也证明,《伤寒杂病论》在治疗温病方面有所欠缺,也不可能统治百病。
汉以降,中医书籍汗牛充栋,但也只是各有所长。如蜚声海内外的《本草纲目》长于本草,也是李时珍历经数十年的考察实践所得。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详于临床与方剂,论药则不及,其中既有前人及民间的方剂,也少不了孙思邈自己的临床实践所得者。朝廷组织修订的《医宗金鉴》被当时以及后世尊为医生必修之作,但也不及《伤寒杂病论》被人尊崇,其中所论的理法方药也是前人的实践经验总结。《温病条辨》虽有时也被尊为经典之作,但也只长于温病的辨证治疗,如果不是通过作者的临床实践观察,也不可能有超出或不同于《伤寒论》之处。被近代、现代人特别推崇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更是张锡纯老先生的临床实践经验。
……
纵观医学之发展史,无论医、药、针、砭、灸、按等,医学之开端均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医学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得以发展,医学又在指导着人们的生活实践。
任何医学门派的发生与确立无不在于在生活实践中“悟”道而出。道是“悟”出来的,任何阶段的医学发展,无论伤寒或温病,无不出自于有“悟”性之人。而“悟”性不可能全部来源于天生,多需要后天的培养。
理论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理论指导着生活、指导着实践。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在实践中学会总结,而悟性自出矣。
故,余认为中医之“童子功”不是背诵掌握了《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濒湖脉学》、《内经》、《伤寒杂病论》、《汤头歌诀》等基础性的东西,而是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能力,在实践中的总结能力。基础性的东西不是不要背诵,而是必须背诵,且需要牢固掌握,但背会了不会应用也是枉然,增强了自己的生活观察能力、实践中的总结能力,也就练就了自己不只是中医方面的“童子功”。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03-16 14:00 2楼
有了中医童子功,学习中医更轻松。
2013-03-16 15:41 3楼
找到了发源地,一切都明白了。
2013-03-16 16:34 4楼
医书容易背,但“生活观察能力、实践中的总结能力”却不容养成。只能叹一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13-03-17 00:14 5楼
实践的机会难寻啊
2013-03-17 08:38 6楼
叶秋 说:
医书容易背,但“生活观察能力、实践中的总结能力”却不容养成。只能叹一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

我们共同努力。
2013-03-17 08:39 7楼
医海之水源于泉 说:
找到了发源地,一切都明白了。

呵呵,源于泉。
2013-03-17 08:39 8楼
姚昌乾 说:
有了中医童子功,学习中医更轻松。

愿君更上一层楼。
2013-03-17 16:22 9楼
谢谢楼上先生的指教
2013-03-18 18:51 10楼
"医学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得以发展,医学又在指导着人们的生活实践。""
而是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能力,在实践中的总结能力。"
讲到点子上了!
2013-03-18 19:15 11楼
杨春成 说:
"医学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得以发展,医学又在指导着人们的生活实践。""
而是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能力,在实践

谢谢杨老师的回复,祝健康长寿。
⬅ 方舟子:为了祖国中医学事业,我要向你发起反击! 老茶馆 颈椎病的混淆与治疗 --- 我的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