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病人身太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的理解

2013-02-25 13:48 楼主
我对【病人身太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的理解

首先声明,我是初学,只是将自己的看法讲出来,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伤寒论11条,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以上条文,大多数注家认为是讲述【真热假寒】和【真寒假热】的。
也有部分人(比如书上和网上的文章)认为就是讲解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的。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就是讲的是麻黄汤证,后者:身大寒,反不欲近

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就是讲的桂枝汤证。

我个人认为这肯定不是【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有以下几条理由:

1.如果病人是麻黄汤证的话,病人肯定是“恶寒”,当然随后也会发热,病人恶寒后,就本能的想多穿衣服(虽然多穿衣服也暖和不过来,但是多穿衣服就是病人的本能反应),

这是一种常理,仲景绝对不会用“反欲得近衣”的,关键是仲景用到一个【反】字,这说明张仲景告诉我们,这个病人按常理应该“不想多穿衣服”,但是他却一反常态,想多穿

衣服了,这与麻黄汤证实完全不像符合的呀,任何人着凉后,都是想多穿衣服的,所以如果病人得了麻黄汤证,仲景绝对不会用“反”字的。所以,仲景说的这个病人,一定不是

麻黄汤证。

2.如果病人是桂枝汤证的话,主要症状是【怕风】,正常是想多穿衣服的,可是条文中的描述是“反不欲近衣”,这明显与桂枝汤证不符合呀。

3.麻黄汤证与桂枝汤证的本质区别就是有没有汗,这是关键。桂枝汤证,因为有汗出,是表虚证,需要调和营卫,不是【寒在皮肤,热在骨髓】,麻黄汤证因为表闭无汗,所以要

用麻黄打开腠理,用桂枝解肌发汗。也不是【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4.我理解,这里的“身大热”、“身大寒”,都是病人的主管感觉,不是客观上体温的上升。如果将“身大热”理解成病人体温的升高,则根本无法理解原文的含义。你想想,张

仲景会这样说吗:“病人体温升高了,摸着烫手,但是病人一反常态,想多穿衣服”。肯定不会的。因为发烧后,人的本能就是多穿衣服呀(皮肤是干烫的,但是想多穿衣服保暖

,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常理了)。

下面我将原文,用白话说一遍,大家批评吧:
病人如果感觉到浑身发热,但是一反常态,还想再多穿衣服,这是热在表,寒在里,属于真寒假热。
病人如果感觉到浑身发冷,但是一反常态,还想再脱掉衣服,这是寒在表,热在里,属于真热假寒。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02-25 21:12 2楼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这个热,是皮肤发热,也就是发烧,并不是人觉得热。反欲得近衣,这个是指感觉上的寒冷,畏寒。
身大寒,是皮肤摸着冰凉,但却感觉到热不想多穿衣服。

想不想多穿衣服,是从感觉上决定的,而不是实际温度。感觉在内,故欲得衣,内寒,不欲得衣,内热。

个人浅见
2013-02-26 07:45 3楼
sunnymann 说: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这个热

谢谢,您讲的真好。
⬅ 颠覆传统,回归经典止痒系列方之一:我的第一个国家发明专利《乌梅口服液》 老茶馆 艾灸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