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根本问题——阴阳水火之我见

2013-02-01 22:33 楼主
关键词 阴阳水火 伤寒金匮

“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内经》此言诚是不虚,道尽阴阳的重要,然而虽然知道其如此重要,但却极难把握它的变化的,正所谓“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

《黄帝内经素问·卷第二》的三篇论文即是对阴阳的详细阐述。然而越是详细,反而越会糊涂,抓不住重点, 虽然其变化万千以致不可胜数,但“其要一也”,这个“一”即是“离合”,即是“变化”。

阴阳变化万千,但其征象即是水火,即所谓“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知道了它的征象有什么用呢?我们不妨看看《黄帝内经素问》第五篇的篇名“阴阳应象”,我们很自然地知道了研究阴阳所变化对应出得现象和物质才是最重要的,而后面的两篇论文也是在补充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就找出阴阳在这天地间所对应的物质就行,这样阴阳就是可见的,就是存在的,就不是玄的。而在《内经》中先圣已将这个问题解决了,并且告诉了我们,那么我们知道了,剩下的就是去发现、体会和印证,由此来窥天地之奥。

参经之旨,加之我于日常之观察,才得到一些体会。万物禀一口气而活,天地也是靠着气来联通,正所谓“地气上而为云,天气下而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天地之联通者,其实就是水,除此别无其他。然而水性趋下,为何能升降?必有热方能使其如此,所以气不是单纯的一种物质,它是水的体,火的性。而天地万物,若无太阳之普照,那此间定无生机。水之能上能下,全赖太阳的火热之气。

太阳一日的运行,也就是升浮降沉,所以气温就是温热凉冷的变化,太阳动那么水气就动,太阳升浮降沉,水气也是,所以一日的湿度就会相应变化。然而有个疑问在此,就是为何太阳会升落?现在科学的观察我们知道,乃是地球自转,但是当我们在想地球自转之时,已不是在天地之间,而已出天地,可是实际上我们的思想境界远没达到,这种矛盾就让很多问题不好解决。那么站在天地之间,我们要如何思考太阳的升落呢?其实很简单,我们想太阳普照大地的光热是哪来的?太阳是从哪来的?又落到哪去?答案就是一个——地底下。地底下就是水,可见万物都是离不开水的,就连太阳也要依赖水。而这个水里有个无形的火,就是这个无形的火给了太阳能量,温煦地下的水,这个火不动,动则必有灾祸。

人应天地,人身就是个小天地。我们平时常常讲阴阳,在中医上常常说这个阴虚,那个阳虚,阴阳问题不就是水火问题吗?人身就是水火而成,离此人不能活。气血离不开水火,人身全赖水之滋养,火之温煦,然而水火和合而会生成他物,有生理有病理。生理如血,血之体乃是水,血之性却为火,它是水精入心,火炼化赤而成。病理之物就很多了,瘀血、痰饮、结石等,他们又能分型,兹不累述,但其型不过是水火不同罢了。

人体水火的运行也是对应天地的。在部位上,以三焦对应天地,上焦应天,中焦应地(土),下焦应水;上焦心即是人体的太阳,中焦脾即是土地,下焦肾和命门就是水和真阳,而肝肺就是左右升降的通道,人体之水火就在此基础上运行。至于六腑,乃是人异于天地而独有,但其功用不过是饮食通道,补充后天水火的作用。若是达到上古真人及至人的境界,则六腑实在无用。人身水火之气运行乃是凭五脏的功用,饮食水谷的走停依赖六腑的功用,然而我们都是凡人,水火的来源还是要依靠水谷的,所以我们得病多是五脏六腑俱病。当然人体的气机并不分为水火的和水谷的,只不过是一个病则多导致另一个病罢了。

阴阳无处不在,则水火无处不在,所以五行之中也是有水火的。《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肝虚病治法“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此法其实就是酸甘化阴,苦甘化阴的方法,酸先入肝,以收敛肝内之火,焦苦入心而泻心内之火,甘药调之,俱可生水,是标本兼治之法。此是肝内亦有水火的实例。除此之外,但凡是病,其实都可以用水火来解决,当然这需要灵活变通,毕竟法无定法。现就以此思维分析《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一些问题。

首先是六经辨证的问题。虽然是六经,但是此六经并非经络的含义,经的本意在《说文解字》是纵行的丝线之意,在此处可以取其象,即是纵行的道路,此正与“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吻合,可见六经意在表达阴阳运行的规律,也就是水火的通道。而所谓的六经病,即是在其运行的某一步出现的疾病。所以伤寒与运气学是有很大联系的。六气其实就是一气,水火共成之气。而六经病的病名完整的应该是太阳寒水病,阳明燥金病,少阳相火病,太阴湿土病,少阴君火病,厥阴风木病。水火运行的路径无非升降浮沉,但是人毕竟有别于天地,所以人体之中,浮和沉则有出,升和降则有入,气机如此而成。而六经就是在气机上进行的,所以一经病会有不同的脏腑经络与之相关,也就是多个脏腑经络共同完成某一经的气机。以太阳病为例,因太阳主寒水,而水为人身最根本的物质,人体之中与水有关的脏腑经络几乎包含所有的器官,所以太阳病可谓伤寒之中病机最复杂最多的一个。病机复杂,不妨先弄清正常水液的代谢谢。我们饮水入胃,多数水被脾土涵水作用所吸收,然后在胸中的阳气的作用下被蒸发之肺中,通过肺的输水作用,水被输送至皮肤和各脏腑,而各脏腑之水又通过小肠泌别清浊的作用将清的水送至膀胱,膀胱又将清的水送至脾土,余下的成小便而排出。在这个饮水的运行过程中,还有其他的器官辅助,在此不累述。饮水的途径就是这样,而被人体利用的水则不是这样的,上文的水火路径就是这部分水的运行途径。知道的正常的,那么病理的就不难思考了。太阳伤寒就是寒在肌表,玄府不开,水不得外泻,所以以麻黄汤辛温发汗法;太阳中风就是风在肌腠,风为阳邪,性善动,能开玄府,所以会有汗,此当利用风的本性,助胸阳,通腠理,使风从汗出,所以用桂枝汤温通法。肌肤的水运失常,太阳伤寒和中风是典型。还有体内水运的异常,在此仅举我认为有相关性的四个:真武汤证、苓桂枣甘汤证、苓桂术甘汤证、小青龙汤证。简要来说,真武汤治阳火亏损、寒水为犯之病,苓桂枣甘汤治脾土不足、下焦水欲越土而上之病,苓桂术甘汤治胸阳不足、水停心下之病,而小青龙汤则治肌肤水不能出而致肺水不能下济之病。此四方因水的部位不同,以及水势的不同而专其所属。

再来分析《金匮要略》中《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的一些问题,此篇中将水气病分为五种,即风水、皮水、正水、实水和黄汗,篇中有详细论述,所以在此不谈,所要说的是水分、血分和气分,“分”《说文解字》是“别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的意思,可见水分、血分、气分即是水气病的三种不同类型,是与上面的五种水病的不同的一种分法。“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关于水分和血分的论述原文当中就这两句,概括其意就是:先血病而后导致水病的就属于血分,反之就是水分。治病当求本,所以血分治血,水分治水,然而人身即是水火共成,血为水火化合而成,所以治血难,而治水则相对简单。本篇重在治水分,而治水则不能离开太阳,其法肯定也不出太阳病的范畴,但凡看水在表者,多以温通发汗法,在里者则温阳利小便法,治水不离这两个方法,在此基础上则对应所病变部位指定专门治法,以用专药。血分病,是先经水断,而后病水,则病理的水即是前断的经水,经水须要在小肠火的作用下方才能成经血,既是经水未变成经血,所以此病应当助小肠火;经水变成病水,责之其没有走正常的通道,所以应该疏肝理气,温经通脉;病水已成,则必定脾火衰败,脾土的涵水作用受损,所以当温脾及收敛土气,如此使病水在体内被重新利用,不致机体有亏,虽然要使病水重新为我所用,但是还必须要通利小便,因小便不通则水不运转,水不运转则火不运转,水火停运,神机不存,病必加重,这是我对血分的一般治则的看法。至于气分,则重点不在水,而在火上。气贵在运转,所以气得火的性质最多,若是体内火热胜,则气得火热之性愈多,如此则升浮偏胜,气的出入不均衡,出多入少,则气虚;若是水胜,则得火热之性少,降的作用偏胜,温煦的力量也不足,那么尿多,且会有水停聚一处而不运的情况。本篇是水气病,所以多论及水胜的情况。关于气分当中的“大气”一物,其实就是胸中之气,试想唯有天地之间的这一个大的空间的所有之气才能称之大气,而人体的胸中正与之对应,所以非胸中之气无疑,而“大气一转”的道理就是阴阳水火运行的道理,我在上文中已有论说,此不累述。

以上即是我的一些思考及见解,本来还要写一些的,但到这里已经不少了,已经可以说明在具体应用阴阳的时候要化玄为物,化繁为简,而水火正是阴阳具体应用于人体的物质,以此学习临床经典课程,我觉得能更好的体会前人立法处方时的思维,有助医学水平的提升。其实,李时珍的话“窥天地之奥,以达造化之极”更能说明学习中医的正确方法,而我也将以此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黄帝内经素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06

汉·张仲景述,晋·王叔和集.《金匮要略方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04

汉·许慎撰,宋·徐铉校订.《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12

汉·张机(仲景)撰,上海中医学院伤寒温病学教研组校注.《伤寒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04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02-01 22:36 2楼
这是大四时写的,现在看还是觉得有些东西的,呵呵,望大家能提出不足,发现优点,共同进步。
2013-02-01 22:55 3楼
金匮—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
这条是错误的,辛才是补肝的,注意酸入肝是‘入’
2013-02-01 22:58 4楼
阿孟 说:
金匮—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
这条是错误的,辛才是补肝的,注意酸入肝是‘入’

嗯,在辅行诀有,这是以前写的,所以有一些内容,现在看来也不对。
⬅ 大家都来说一说 有哪些病是中医绝对没办法治的? 老茶馆 牙师,肾阳虚、肾气虚、阴阳失调怎样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