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对青蒿素研究获拉斯克奖的两点思考(一)

2013-01-25 11:54 楼主
转发: 对青蒿素研究获拉斯克奖的两点思考(一)
发表于 2012/12/02 类别 基础理论,杂谈
摘 要 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教授因青蒿素研究获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这一重大事件具有多方面的启示意义。本文围绕青蒿素研究成果的行业归属和隐藏其后的深层次问题,以及类似青蒿素这样的研究成果可否复制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青蒿素;屠呦呦;拉斯克奖;中医药特色;反思

去年9月23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教授在纽约获得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评审委员会认为,屠呦呦教授领导的团队将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转化为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使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师们留下的遗产相结合,将其中最宝贵的内容带入21世纪。因此,屠呦呦研究员获此大奖是我国科技界的自豪,更是中医界的荣耀。

青蒿素研究获国际大奖,留下的思考是多方面的。李连达院士认为:“我们国家在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上有缺陷,在人才评价和鼓励上有不足,亟待改进。特别是发现人才、鼓励人才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任海军,新华网,2011年9月24日)而在中国科协年会上,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在开幕式上直言,青蒿素的发明,一直是我国引以为豪的科技成果,但仅仅由于难以确定成果归属而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表彰和奖励,其中折射出的不少问题值得深思(仲玉维,新京报,2011年9月25日)。除此之外,还有两个问题同样值得思考,一是青蒿素研究成果从行业角度的归属问题和隐藏其后的深层次问题;一是类似青蒿素这样的成果可否复制的问题。
表面看来,第一个问题似乎已经明确和解决了。屠呦呦研究员获奖时感言,“这是中国人、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并表示,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传统中医药多年来一直服务中国和亚洲人民,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她呼吁开展全球性合作,使中医药和其他传统医药更好地造福人类健康。而中国中医科学院追加奖励参与研究的科学家群体,从行政管理部门进一步确认了这一成果的行业归属。不过,回到二十余年前,一个极其简单的成果归属变得并不简单,而且十分沉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医界就曾开展过青蒿素科作为国家科研成果行业归属的讨论。笔者还曾在“中医学发展的一般原则”一文(见中国中医药报1989年3月6日第3版)中表明了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事情发生在中医内部,现在看来起因十分简单而又令人诧异。业内反对该成果奖归属中医界者认为,青蒿素的发现,虽然是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古典文献中获取的灵感,即研究思路从中医文献当中来,但青蒿素最终属于天然药物或化学药,不能按照中药性味归经等药性理论使用,这样本属中医的东西,经过研究却变成了西药,未能回到中医理论体系当中来。因而一部分人(包括一部分老中医)极力反对将青蒿素这一研究成果作为中医药研究成果。反对者对成果归属的界定是,必须从中医当中来,通过研究再回到中医理论框架中去。否则,即便来自中医古籍、中医临床和中医理论,但最终研究成果不能回归到原有理论体系之中,不管其研究水平有多高,贡献有多大,都会遭到排斥,甚至抵毁。因此,青蒿素科研成果归属的争论焦点,实质上是要不要保持和发扬中医药学术特色?归根到底,是科研成果判定的标准问题。而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明确中医药学术特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当然具体表态时,必须要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准备承担来自中医界内部的压力和风险。

在中医界,把“中医学动态的、整体水平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与阴阳五行、藏象经络、辨证论治等理论,以及中药、按摩、养生等治疗手段”[1]作为中医药学术特色和优势,早已为大多数专家学者所接受。不过,即便是初通中医药学的人,也会对这些特色作出恰如其分的概括。即这些内容差不多刚好是中医药学的全部。因此,“中医药学术特色”便成为“中医药学”的同义词。保持和发扬中医药学术特色便可替换为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由此看来,学术界普遍推崇的特色和优势竟然是中医药学本身,未能提供任何可圈可点的新内容。其实,浓缩这些内容,学术界认可的特色和优势聚焦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方面。对待这两个基本特色,中医界有着与他人完全不同的情感。人们生怕在继承和研究过程中走样了,变味了,异化了,认为这是传统中医学薪火相传的根本。所以当中医界引进现代科学、现代医学方法和手段研究中医药学时,要求坚持自主发展和保持中医药特色的呼声便一直不绝于耳。诸如“所有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现代医学在内,都可以实行拿来主义,为我所用,但只能‘我化’,不能‘化我’”[2]之类,比较直白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这些观点充斥于80年代以来各类中医出版物中,并直接影响主管部门的态度与决策。1988年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在青岛主持召开了中医药传统科研方法研讨会,曾把“传统方法是保持中医药学特色的重要保障”作为共识写入会议纪要中。其言外之意是,凡采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其结果都有可能游离于中医药学之外,丧失中医药学术特色。至于用传统方法研究中医究竟能搞出什么成果,达到什么水平,纪要没有也不可能交待清楚。不难看出,整个中医学术界存在一种无法释怀的心态:中医药学不现代化不行,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研究中医药学也不行。前者的顾虑是怕无法摆脱发展缓慢的困境,贻误了发展的良好时机,后者的担心是怕研究走样了,丢失了中医药学术特色。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用警惕和异样的眼光看待获得国家奖励的青蒿素研究,自然也就不足为怪了。

从二十年前拒绝接受到现今笑纳,似乎改变了某些东西。其实,除中医界接受了青蒿素研究这一成果外,并未改变坚持中医药特色的基本原则和观点。可以看到,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作为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已经成为中医界不可侵犯的真理和神话。然而,科学的本质属性告诉我们,一门科学一旦被推上神坛,其作为科学的根基便被动摇了。我们的系列研究表明,所谓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并不是传统中医学的理论精髓和诊疗核心。而是建国初期中医院校成立之时,为了统编各类、各科中医教材,并与现代医学以论高下,经过梳理、归纳和概括凝炼出来的具有现代意味的术语和理论。虽然在阐述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时,引用了《内经》等经典著作中的有关论述,但这并不能改变教材编写者以其认识结构剪裁和同化传统中医学的客观事实。其结果是,传统中医学被部分保留了,同时又被本质上改造和变通了,“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可以明显看出传统中医理论被改造和变通的迹象。”[3]包括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的中西医结合模式,更是传统中医学被改造的典型标志。人们用戒备的眼光看待用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的方法和手段研究中医药学时,却不知道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正是被现代人的认识结构潜移默化地改造而形成的术语和理论。而这些经过改造的术语和理论正被学术界作为传统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加以宏扬,并被神话为不得触碰的学术禁区。

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两个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创立的术语和理论,越来越暴露出无法掩饰的缺陷和弊端,以这两个特色和优势为代表的现代中医学正面临着重大危机和新的决择(请看我们业已发表的著作和系列论文)。故可认为,当前中医学亟待突破的正是由现代中医学确立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体系;而把坚持中医药特色作为评价青蒿素等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科研水平的标准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待续)

参考文献url

[1]赵季仁.全国中医药学术发展战略研讨会述要,中国医药学报,1987,2(1):3

[2]谭克陶.中医现代化探讨,中国医药学报,1986,1(3):131

[3]梁茂新等.中医证研究的困惑与对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28-229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望春守岁|江城子|故梦|画情MV} 老茶馆 缩阴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