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中的脾阴虚证治

2008-09-12 07:11 楼主
《金匮要略》中的脾阴虚证治


《金匮要略》对脾阴虚证未尝直接论述,但记载了脾阴虚多种兼证及不同的治法,为后世发展脾阴学说奠定了临床证治基础。为全面深入地发掘《金匮要略》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本文对《金匮要略》中的脾阴虚证治试作探讨。

1.风气百疾,滋脾法邪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说:“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阴阳气血俱不足的虚劳病人容易感受外邪为病,而阴阳气血俱不足,可因脾阴亏损、化源不足而引起。本病的治疗,宜扶正为主,佐以法邪,以免单纯袪风,反伤正气。扶正方面,着重调补脾胃,脾胃健运,饮食增加,自可达到滋生和恢复气血阴阳的目的。张仲景首重滋脾,以薯蓣、大枣为主药。周慎哉称:“山药(按即薯蓣)则补脾阴。”张锡纯谓:重用山药以滋脾之阴”。成无己云:“大枣滋脾土。”薯蓣丸以薯蓣三十分、大枣百枚为君,辅以人参七分、茯苓五分、曲和豆黄卷各十分,术、姜各三分、甘草二十八分调中益气,归、地各十分,阿胶七分,穹、芍、麦冬各六分养血滋阴,柴胡五分、桂技十分、防风六分法风散邪,杏仁六分、桔梗五分、白敛二分理气开郁。诸药合用,滋脾壮气,补袪兼施,扶正不恋邪,袪邪不伤正。再考其服法:“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此所用蜂蜜,补而不燥,滋而不腻,亦为补养脾阴之良药。空腹酒服者,乃为顾及脾阴不足阴气同虚的临床特征,在滋脾袪邪的同时,兼顾脾气之输运和饮食之消化。虚劳病变阴难骤补,服量过多恐滞气机,遂以百丸为剂,缓缓图之。综观全方,循滋脾之径,收益气之功,执中州以灌四旁,扶正气以袪风邪,体现出扶正重视滋脾的主导思想,指导临床卓有成效。
近年来,我们将本方酌情加重甘淡滋脾的比例,.用以治疗虚人http://www.haodf.com/jibing/ganmao....绍。此外,张仲景于温补肾阳的肾气丸中也加山药补脾阴,实是“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的先声。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8-09-12 07:13 2楼
回复 1# bygzpf 的帖子

4.气虚津伤,益气滋脾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说:“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此证病机可由脾胃气阴两虚,脾津匮乏,胃虚气逆,以致不能磨谷消食,可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脾虚津亏,大便结,时久不愈。治用人参益气养胃生津,半夏降逆开痞止呕,也参予蜂蜜滋脾润肠。脾胃气阴足而大肠润,水谷得输,中州得转,胃气和降,则胃反可愈,便秘可除。本方用治幽门梗阻及顽固的神经性呕吐证属脾胃气阴两虚者,确有一定疗效。

尚值一提的是本方煎煮法:“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这是仲景对甘淡滋脾法的另一重要发明。此令甘味散入水中,水蜜交融,形成甘淡之性,使甘能滋脾,淡能渗湿,寓补于泻,滋而不腻。后世胡慎柔谓此“养脾阴之秘法”。唐容川注日:“取燥气尽去,遂成甘淡之味,盖土本无味,无味即为淡,淡即土之正味也。方取淡以养脾,深得其旨。”胡氏之甘淡虽别开生面,实亦不外仲景“扬蜜二百四十遍”之余绪。惜张仲景首创的这甘淡养脾之分支,历代尚少问津。
5.燥热内结,滋脾泻火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说“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这种脾约证的根本机理,是胃热太盛与现代常见的脾阴虚主证有所区别,前者以大便干硬为主证,后者之大便干硬为兼证。仲景治用麻子仁、芍药、杏仁润燥养阴,配小承气汤导滞泻下,蜜丸甘缓润下,阳明燥热得泄,太阴津液得滋,脾约自可解除。是为润下之祖方,甘淡之外的又一溪径。本方对燥热内结、脾胃津伤之证,老少咸宜。我们临床对小儿便秘常用此方,于通便增食,常有良效。老年便秘,若属脾阴不足、燥热内结,用此方甚效。
此外;《金匮》尚有不用甘淡而寓存阴之意者。如呕吐篇的大黄甘草汤,消渴篇的白虎加人参汤等等,均含救急存阴之意;所以,时振声有脾阴虚热盛阴伤酌用硝黄(《陕西中医》1983 (2):2),唐容川有脾阴虚知母石膏反能开胃之说(《血证论》)。从表面看来,这些治法与滋养脾阴似属南辕北辙,格格不入,但因抓准时机,及时祛邪或祛邪兼以扶正,杜绝耗津伤阴之途,与顾护脾阴确有一定关系。诚如王旭高所说:补脏阴为治本之缓图,清郁热乃救阴之先着,。”当然,这仅是治疗脾阴虚变证的权宜之计,不能与补养脾阴的正法混为一谈。
6 .重视食调,平淡养阴
食品之中,甘淡甚多。仲景每以食疗之法辅助治疗,对顾护脾阴起着重要作用。如白虎加入参汤用粳米,葶苈大枣泻肺汤用大枣,小健中汤用饴糖,五苓散用白饮送服……等等,各尽其妙,均蕴顾护脾阴,调中和胃之意,其内容丰富,美不胜收,限于篇幅,兹不详述。



《金匮要略》一书,蕴藏着脾阴学说的丰富内容。脾阴虚在《金匮要略》,既有从症状体现者,也有从脉象、病机体现者,更多是从治法、处方、用药等方面体现出来。综观其制剂之道,或寓滋脾于祛邪之方,或投甘淡于清热之剂,或滋养他脏以养脾阴,或补益脾阴以灌四旁,或温养与滋阴并用,或泻热与护阴共存,或制作丸剂缓缓收功,或药熬甘淡别开蹊徑,或补养于药物,或调养于食品。治法繁多,不拘一洛,但始终贯穿扶脾益阴,只是针对不同的兼证、病理阶段和脾阴亏损之程度,斟酌选用更为恰当的方药而已。由于脾阴在生理、病理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今后,脾阴学说不仅在临床治疗中将益被重视,且必将迅速渗入养生学、营养学、康复学等有关学科之中。全面探讨《金匮要略》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深入开展对脾阴学说的研究,进一步完善脾阴虚证治,是当前中医基础、临床和科研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载《中医杂志》2005年9月 第46卷第9期,707~708
2008-09-12 11:44 3楼
同是一个方子,却能说成属于不同的法则,这意味着什么?
但凡这类文章,我不敢说人家不对,但总是看着糊涂。
⬅ 学《伤寒论》一定要学“六经”辩证的原理 老茶馆 金匮要略 方补法配伍有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