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的一颗树

2012-12-13 22:17 楼主
好大的一颗树
——献给初学中医的朋友
再过一个月,我行医就三十年了,这里的酸甜苦辣自不待言,为了让初学中医的朋友少走弯路,下面谈谈我对中医学的一些看法。
中医的学习大体上可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的学习。中医理论是中医的精髓,是建立在东方文化基础之上的一种独特理论。它类似于哲学,也类似于“道”,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根本。古人云:“至道不繁”,学习中医理论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悟”道的过程,它是越学越简单的。因为学到最后就只剩阴和阳了。中医的经验学习是越学越复杂的,常用二百种草药的归经、性味、功效,几百种病的诊断和治疗,还有很多实践技能等,都要记忆和掌握。这里中医学就象一颗参天大树,学理论是往树根上学,学经验是往树稍上学。树根少些,而树枝和树叶就遮天避日了。
中国的儒、释、道三家思想是中医的根,《黄帝内经》是一部阐述中医基础理论并能指导临床的经典著作。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使中医产生了很多分枝,按地域可分为江南、中原、岭南等派,按理论可分为温病、伤寒、金鉴等派。按分科又有内、外、、妇、儿等,还有针、推等不可胜数。那么树干在哪?树干就是《伤寒论》,因为它的六经理论根基是《内经》中的三阳三阴理论,也有的学者认为来源于《汤液本草》,不管怎说,它是直接来源于阴阳学说。而它另一端是直接指导着临床治病,其方剂中的药量乃至煎服法在现在看来都是很科学的。
中医是不好学的,其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定位,不知自己学的一点东西在整个中医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就象在森林中失去了方向和定位一样。其实我们绝大多数都是在树稍这个位置,有很多人会不承认我的观点,认为自己对中医的基础理论掌握的还可以。其实古代中医和现代中医在思维上差别很大,古中医讲“象”,象就是功能模型。它是个无形不定的东西。现代中医受西医和西方自然科学的干扰太大了,早已使我们失去了古中医的思维模式。比如说六淫之邪的火,古人是通过症状推演出来的,天地间并没有火。石膏的辛寒,是因为它有养阴功效而推断出有辛味来的,实际石膏并没有辛味。这都是我们当今不好理解的地方。这样的例子很多,所以学经典和读古书的时候,要懂得古人的思维特点。不然就读不懂或读偏。
中医的门派各有所长,,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解决问题罢了。“自古寒温是一家”,虽然温病学派在伤寒派以前就存在,但温病学派受到《伤寒论》的影响后,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伤寒论》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可见张仲景对温病也有很深的研究,只是在书中没有更多的涉及而已。我们学中医无论怎么学也都得从一个局部开始,不可能一口吞下这颗“大树”,其实从那学都可以,但不能固步自封,要知道各派的根是一个。下面是岳美中老师的读书体会:“仅学《伤寒》易涉于粗疏,只学温热易涉于轻淡;粗疏常致于偾事,轻淡每流于敷衍。应当是学古人而能入细,学时方而能务实;入细则能理复杂纷乱之繁,务实则能举沉寒痼疾之重。从临床治脾胃病疗效总结,治重病大证,要注意选用经方;治脾胃病,李东垣方较好;治温热及小病轻病,叶派时方细密可取。把这些知识用之临床,确乎有法路宽阔、进退从容之感。在肯定以往经验的基础上,也感觉到执死方以治活人,即使是综合古今,参酌中外,也难免有削足适履的情况。但若脱离成方,又会无规矩可循,走到相对主义。”
学理论要“精思敏悟”,学经验要“博学切记”,跟师学习是条捷径。“一着鲜”的经验要多学点,因为它比较实用而且有效益,也非常适合咱们入道不深的朋友。理论的学习也很重要,因为点滴的理论进步,当然是真正的进步,都可以带来临床水平的一个飞跃。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12-14 07:33 2楼
学习,谢谢分享。
2012-12-14 07:59 3楼
楼主辛苦,谢谢分享,好文章!!
2012-12-14 08:40 4楼
行医30年~~
2013-02-25 22:08 5楼
谢谢楼主教诲,愿自己能成长成一棵大树
2013-02-28 21:07 6楼

谢谢,共同学习吧。
⬅ 自从服用潜阳丹后已经连续4天鼻塞了,顺便帮忙看看潜阳丹配方合理吗 老茶馆 刘晓庆一定不脾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