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O世纪北京中医学术发展述略3

2012-12-02 18:41 楼主
3.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对北京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教育逐步建立起了结构基本合理、科类比较齐全的全国性中医教育体系。北京中医教育作为全国中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遵循全国中医教育规律的同时,也存在着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其形式从以前传统的师承教育为主,过渡到以学校教育为主、师承教育为重要补充;其类型除普通全日制学校教育外,成人教育的比重逐渐增加;其层次在中专、大专、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增加了研究生教育,其专业结构也由原来的单一化向多专业的方向发展。这些都大大促进了中医学学术的继承与发展。4.中西方文化的再度碰撞与交融对北京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与徐氏《东学西渐与西方文化的复兴》[5]所述东学西渐是在拉丁西方怀着战争胜利的喜悦主动进行的情况不同,西学东渐是中国人背负战争失败的屈辱情况下被动开始的,情感与理智的冲突伴随中西方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全过程。充满智慧的中国人,在反思清末中西汇通学派汇而未通、民初中医科学化最终走向反面的教训后,在主权恢复的20世纪后50年内,主动使中西方文化再度碰撞与交融。4.1 中西医结合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北京培养了大批既懂西医又懂中医理论和临床的人才,成为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主力军。特别是首都的名老中医,早在20世纪20~30年代就开始以其深厚的医学经历、宽阔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眼光,主张中西医团结合作,促进了北京地区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先生在20年代即倡导中西医结合,他曾提出“中医积累千年之经验,必须与西洋医学相结合,始能究其理”,而且要“填平中西医之间的理论不同的鸿沟”使中西医两种不同理论统一起来;而且明确“这种创造性的新中国医学,应当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的中国独特医学”。并于1932年将华北国医学院所开课程的“中西医的比例大致为7:3”[4]。从“中西医汇通”到“中西医结合”,北京地区的医界人士始终处于艰辛的文化与科技实证精神整合的前沿。4.2 肇启中医学术研究现代化风潮 中医学是以生命科学熔铸,以人文哲学渗透,知识体系独特的复杂科学。随着人类对生命科学奥秘的探索步伐的加快,北京中医界以王永炎院士为首的973课题组,展开对方剂关键问题的研究,试图解开辨证论治是中医解决人体复杂状态的便捷方法的链条,其“组分配伍” 的理论假设,欲在微观层面揭示复方配伍的规律和治病机理,发展中医学理论。高层次、多学科联合攻关,标志着中医科研开始步人独立发展的轨道,从而肇启了新一轮中医学术研究现代化的强劲风潮。这一时期,北京中医学术的发展呈现出学科逐渐分化,科研、教学与临床自成体系且成果显著等特点。参考文献1 邓铁涛,程之范.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46,187,1982 王康久.北京卫生志.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33 高益民.民国时期北平国医学院评介.北京中医,1992,(1):614 高益民.民国时期北京地区中医高等教育史研究.中华医史杂志,1986,16(4):1995 徐善伟.东学西渐与西方文化的复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7作者:徐江雁 谢谢阳谷 鲁兆麟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斑秃小单方 老茶馆 关于孕妇、产妇的伤寒治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