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O世纪北京中医学术发展述略2 2O世纪北京中医学术发展述略2

2012-12-01 18:50 楼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北京中医学术发展的概况1.中医医疗单位的建立对北京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据《北京卫生志·中医院管理》[2]记载,1949年以前,除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建立的内、外城官医院和极个别私人开办的医院外,大多是私人开业或中药铺坐堂行医,或师徒独家经营诊所。1950年9月, 中医在北京市公共卫生局登记的有1288人,1951年4月28日以董德懋为首的第一个中医联合诊所正式成立,当年,全市的联合诊所发展到44处,并设立26个分诊所。1953~1955年近3年间, 北京市中医学会针灸门诊部、北京市公共卫生局中医门诊部等相继成立,“吸收了大量中医药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定向,科室也日趋完善,不但有利于医疗,而且有利于中医学术自身的发展。”1956年5月3日北京市属的中医医院正式开院。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直门医院)也相继建立。“至此, 中医人员打破了个人开业,药店坐堂的传统行医惯例,正式踏入医院、学校和科研机构,并向医疗、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向迈进”,为繁荣现代北京中医学术奠定了基础。随着中国中医研究院眼科医院、望京医院等一批中医专科医院的建成,标志着中医学科分化和学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2.人才交流对北京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特殊的地域性。其中前两次人才流动的延续,广泛深入的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新成立院校师资和毕业生两个层面的人才交流等,便构成了南北医家会聚、学术争鸣异彩纷呈的独特景象。2.1 御医群的师承续延 清王朝灭亡后,一部分御医返回故乡或奔走他乡离开了北京,相当一部分御医仍悬壶北京城,收徒传技,服务百姓。例如赵文魁、瞿文楼等数以百计的御医及其传人,使宫廷医术得以在市井百姓中布扬,丰富了北京中医学术园地,成为构建北京中医学术特色的要素。2.2 名医群的学术传承 北京名医们以院校式教育和师承相结合的方式,迅速扩大了北京的从医人数,并使其学术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北平国医学院“前后历时15年,共计招生13班(届)……学员来自北京、天津、上海以及河北、察哈尔、山东等地,约计700余人”[3]。华北国医学院“总计历时18年,共招生20班,为北京地区培养了一大批中医高级人才”[4] 。内、外、妇、儿、针灸等临证各科的名医们纳徒授业,也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显现出独特的名医效应。2.3 组建新的教、医、研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研究院及其附属医院、北京联合大学中医学院等相继建立,董建华、任应秋、王绵之、余无言、章次公等一大批著名中医学家陆续奉调进京,构成北京第三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层次最高的中医人才的流动,促进了中医学术的研究与发展。 作者:徐江雁 谢谢阳谷 鲁兆麟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李士懋对少阳病小柴胡汤证本质及应用的总结 老茶馆 记录灵异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