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把握量和服法

2012-11-29 09:18 楼主
都说中医开方容易用量难。咱拿经方举例,就经方来说现在对于量的把握各不相同,我们翻开书来看一下,冯世伦、黄煌、刘志杰等人的处方用量差异实在是太大了。比如最常见的桂枝汤。有人桂枝用9克,有人用12克,有人用到30克。而伤寒论原文是三两,问题汉代的三两到底是现在的几克呢?有人说汉代一两相当于清代3钱,而1钱等于现在3克,那么三两就是9钱,就是27克。当然这个说法是基于一剂三服的量。有人指出,也可以桂枝用到9克,但那是一剂一服的量,而非三服的,也就是如果开出9克量的一剂药,需要顿服。
关于量和服法的问题,不知大家怎么看,在实际的处方中又是如何应用的。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11-29 09:43 2楼
用藥配方要看病情!基本來說應該是以脈象為準!輕者量輕!重者?也得要以方子的搭配來做比例!像佐藥與使藥也有差距!樹皮枝葉根莖藥多維持基本用量?但是草類卻要大量!如車前草茅根夏咕草等!草類當左使都是非常大!因為她們既是佐使藥又是非常重要的效用!所以照書來用藥?療效就差!再來每年的藥材差別也有差別!所以要嚐過試吃過才能抓出比例!說不完用藥的標準!以西醫的標準規制?想治病?做夢吧!西醫懂個屁!病體才是標準的指標
2012-11-29 09:46 3楼
放心一百 说:
用藥配方要看病情!基本來說應該是以脈象為準!輕者量輕!重者?也得要以方子的搭配來做比例!像佐藥與使藥也有差

谢谢您的回复。但您的回复与我这贴之主题有些远了。这贴的主题是探讨,古书中的用量与服法,与之现在的用量与服法的对比。
2012-11-29 09:55 4楼
你說公克與錢的單位問題?那根本沒問題!台灣用錢為單位!中國用公克為單位?實際來說都是重量的用法!那是吹毛求痴!自找小毛病!真正要知道的是比例問題!不與爭論!愛怎麼想是你家的事
2012-11-29 10:00 5楼
放心一百 说:
你說公克與錢的單位問題?那根本沒問題!台灣用錢為單位!中國用公克為單位?實際來說都是重量的用法!那是吹毛求

没人想跟您争论什么,只是希望您看清主题,您用繁体字,是台湾同胞?台湾继承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在我看来应是彬彬有礼之人。探讨问题不是武断拍脑门。不知您是如何带徒弟的,也像您回帖一样?不知您怎么给徒弟讲伤寒?看到桂枝汤时候,古文写三两?您如何让徒弟明白,现在用多少克?告诉他凭感觉?病重多用,病少少用?开方不是揉面,水多了多放面,面多了多放水。您强调比例,桂枝汤的比例本身就写在书上了。
2012-11-29 10:02 6楼
放心一百 说:
你說公克與錢的單位問題?那根本沒問題!台灣用錢為單位!中國用公克為單位?實際來說都是重量的用法!那是吹毛求

另外说半天您还是没看明白我帖子是什么意思,是您台湾还是用钱,我大陆用克,这不是什么问题,问题在于汉代的两,用在现在是您台湾用的钱的多少呢,是大陆用的克的多少呢?大哥,您明白了不。
2012-11-29 14:05 7楼
这位朋友你好,对于你这个问题确实是困扰很多爱好中医,从事中医的人。

不过,对于事物的观察分析,如果我们割裂事物的整体性,连续性的话,必然会陷入不完整性而迷茫的,我想朋友现在正是这样吧。

首先我们要知道张仲景时代的煎剂都是一煎的,日分二,三次服。这个是基于当时医学科学还不普及,我想你也是知道的,在《序》中还提到很多人还是迷信巫医的。药材消耗少的条件下,所进行的大剂量一煎煎剂。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普及,到了唐宋时期,已经有国家力量的推动,医学科学得到的极大的普及,而随之而来的就是药源消耗的紧缺。所以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摸索出“粗散煎服”(药散煮一二沸腾,汤连渣一起服),药材减小剂量的煎二,三次,分二,三次服的摸索实践。

而粗散随着实践的发展,栽培技术的进步,交通运输的发达,药源紧缺得到改善后,逐渐给淘汰了。但是减小剂量的煎二,三次的汤剂,却从宋至民国的千年实践所证明,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也是符合大剂量煎一次的效果。而中华民族可以到清末时期的四万万人口,就是有力的依据。

所以因为我们后世用的“煎剂”是煎二,三次的,用得干饮片的剂量一般是张仲景时代的三分之一。

而近来又通过国家历史博物馆的挖掘出汉代的度量制标准物,通过研究及现代所使用的“汤剂”方式换算,张仲景时代的一两相当于我们现在的5g。
⬅ 脐中出水治验 老茶馆 腰腿痛验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