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系统论方法沟通融合中西医学【四】

2012-11-09 10:24 楼主
如何以系统论方法沟通融合中西医学【四】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晋中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兼副教授(退休)郝守玉
中国中医药学会李致重先生认为:【中医研究的证候(状态),与当代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中所讲的信息、涵义相同。所以系统性方法将为中医的当代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系统性方法是当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方法,已为世人所熟知。在系统方法里,信息被看作研究或被调控的对象;控制则作为对信息进行存储、处理、调控的方式;系统论是对整个系统性方法原理的揭示。在中医里,证候是活着的人表现出来的不断运动、变化的信息;各种治疗则是依据证候,察明病机,对疾病施行控制的手段。中医的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现代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的合理内核。如果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中医面对的人则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 有保持和恢复自稳态能力的巨系统。因此,认真掌握系统论的原理及其研究方法,对于学习、研究和推动中医的发展,无疑是必不可少的。】
中山大学侯灿先生认为:【从系统科学角度看,中医辨证论治的“证”可以理解为个体作为一个开放复杂巨系统对致病因子做出反应所处的状态,是人体系统的一种整体反应状态。状态(state)是系统科学常用而不加定义的概念之一,指系统的那些可以观察和识别的状况、态势、特征等。状态是刻划系统定性性质的概念,可用适当的“状态变量”(state variable)来描述;给定状态变量的一组数值就是给定一个系统的状态。换言之,状态变量就是可以给定和描述一个系统状态的最少一组变量。中医的“证”作为系统的一种反应状态可通过望、问、闻、切观察和搜集系统(病人)的输出信息(证候—症状体征)加以识别和描述。“证候”也就是医生借以识别给定病人系统状态(“证”)的“状态变量”,因此作为个体反应状态的证可以理解为个体一种整体涌现性的体现。正因为它是整体涌现性,从而具有不可还原性,这可能是多年来人们企图单纯通过还原方法找到“证”的特异指标大都落空的部分原因。
系统科学认为环境也是决定系统整体涌现性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医辨证论治强调因时、因地制宜正好加以体现。由于整体涌现性的非还原性,因此西方学者认为“要预测基因在复杂疾病过程中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令人气馁的任务”。但中医千百年来在完整的活着的人体黑箱上,用多输入—多输出试错法,可以从未被支离破碎分割开来(还原)的个体“诸多关系的总和上”,和“多样性的统一上”,把握整体的某些本质,也就是掌握了病人的整体涌现性以及环境等因素如何影响它。《灵枢·通天》“人有阴阳治分五态”的“态”也是一种整体涌现性。因此可以认为以上是传统中医个体化医学的最显著特色。】
另一方面,中医理论所说的证侯,西医理论所说的状态(症状),属于人体系统的同一个层次,是最容易用肉眼及人体感觉能认知的现象,是中西医学双方起步的共同出发点。所以也是能够由于中西医学证态概念的融合,从而使中西医学全方位融合的切入点。它们的不同只是由于张仲景把众多症状归结为系统特性的证本质概念,而摩尔干尼却把症状状态归结为解剖结构形态的本质概念,远离了系统特性。这属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问题。这是因为在认识同一个客体实物时,虽然面对的客体现象相同,但是由于观察者立场不同,找到的共相不同,因而形成的概念不同所造成的结果。由于概念方法的不同,形成了概念范式的不可通约性。所以中西医学理论的沟通融合是概念的解构与重建的问题,特别是以系统论方法为导向,对于以物质结构为主体的西医学概念,进行解构与重建,使物质结构模型的西医学概念转换为信息系统模型为主体的概念,就能与中医学的信息系统模型概念,在系统状态层面的共同基础上沟通融合。这种由于概念形成的不同造成的不可通约性最终是可以克服,从而实现中西医学理论层面的融合。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11-17 07:59 2楼
好文章!
西医理论缺乏的正是系统观--整体观,其症状也只是病灶的状态描述,某些可以用还原论来解读,只是尚不能与整体相联系,道路还很漫长!
2012-11-18 12:28 3楼
回复2楼:先生说的很对,道路还会漫长,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能等待。
2012-11-18 23:16 4楼
谢谢楼主的分享!!
⬅ 腰间盘突出方 老茶馆 三阳开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