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是研究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科学理论体系[重庆]

2012-10-10 11:59 楼主
《黄帝内经》计算地球(天体)自转与公转的方法初探

内容提要

本书依据《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中关于阴阳五行学说的原文的研究和解读,第一次发现和正确翻译了《黄帝内经》中阴阳五行学说是关于地球(天体)自转与公转规律的计算与法则。从正面揭示了“阴阳五行”的自然科学的本质,这样,阴阳五行是唯心的、机械的、伪科学的言论就不攻自破。阴阳学说是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学说,阴阳针对于地球的自转指地球的昼夜更替,针对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则是计算地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以及昼夜长短变化的法则。阴阳分为自转之阴阳与公转字阴阳。也是自转角速度为180度公转角速度为182.625度的计算法则。五行针对于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就是五步计算的法则,就是把自转公转周期按5步计算的法则。由于自转周期360度与公转周期中的回归周期365.25度的不相等,5步5行5运就略有差别,为72度与73.05度/行/运/步的计算法则,相差1.05度,所以《史记 》说“均五行”就是说的平均等分360度自转周期与公转回归周期365.25度的含义。这是与自转公转运动的六步法则是一致的,自转周期的6步法则,就是每步60度的法则,公转周期6步的法则,就是每步60.875度的法则——《内经》中原文是有记载的。也与“四时”法则是一致的,四时法则,就是公转运动和自转运动都等分为4,“五行时”当然就是把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时间等份为5,等份为5步,这样就可以计算地球自转公转的角速度、位移,以及公转自转的轨道状态。由于时间的概念3000年来悬而未决,这给理解“五行时”“五行”“五运”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内经》中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七》中“天之数”的换算——本质上是地球自转时间周期与公转时间周期以及角速度、位移的换算。精确到了公转公转0.875°,自转时间则精确到了4









































自序

我希望我的发现,阴阳五行是计算地球(天体)自转与公转规律的法则,能够成为中医学界的救苦救难的慈航之灯塔,也能够成为哲学家研究哲学历史的明灯,也能够成为天体物理学界、地球物理学界研究自然科学历史的明灯。结束3000年来的错误认识。《黄帝内经》中关于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理论,我进行了初步的解读和翻译。我的书中按《素问》《灵枢》的顺序,对有关科学计算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科学法则,进行了全面的解读。由于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概念是西方在16世纪左右提出的,给人们的印象和错觉就是东方的中国人不知道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

但是经过我的反复研究发现,中国古代的三本书中,都科学计算了并且记载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及其规律。这三本书就是《黄帝内经》、《周易》、《淮南子》,值得大家去研究解读。对于这个课题的研究是3000年来的一个空白,由于2007年的取消中医中药、废除中医中药、取消和废除《黄帝内经》的闹剧发生后,我仔细研究了反对中医和支持中医的两派人士的相关论点,主要集中在“阴阳五行”上,由于这个问题,3000年来,一直有人反对,一直有人坚持,这样3000年来谁也说服不了谁,斗争持续了3000年,2007年,是反对中医者对支持中医者的一次巅峰对决,由于是在中国中央电视台上的交锋,影响很深远,给人的反省也很深刻。正是在这种状态下,我把《内经》等等中医书籍和手稿从垃圾桶中捡了回来——我的弟弟和我把这些东西全废除不读了——丢进垃圾桶,我又检回来。从新开始面对怒讨声中的《黄帝内经》,查找相关文献。实际上,是由于支持者也没有说清楚“阴阳五行”为何物?反对者更不知五行阴阳的东南西北,这样,大家打了一场大混战,最终,是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中医逃过了一劫难,没有被人为废除。我悉心收集了相关历史资料和文献。发现阴阳五行的法则是计算地球(天体)自转与公转的法则和理论,并以《内经》《史记》《淮南子》等历史文献的原文为依据,重点进行了计算法则的翻译和与现代天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相对接,力求使大家明白这是3000年前,中国古人的精确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法则。这些观点和概念是3000年后的第一次正确揭示,没有一本可供我参考的教科书和相关《内经》资料,写作起来很困难。但是,我相信把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规律揭示之后,没有人疯狂地要去反对和废除中医中药。更不会因为自己的无知而否定《黄帝内经》,发出废除《黄帝内经》的3000年来的第一怪论。

《黄帝内经》中的科学记载、科学运算法则,这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史上的伟大的奇观,也是中国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的真实体现。同时,这也是中国科学史上最大、时间最长的冤案!通过我的书,我希望洗掉3000年来的人为的错误而导致的冤屈!



本书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6月第一版,2009年12月第12次印刷本为底本,南京中医药大学孟景春等教授主编的《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第四版,《黄帝内经灵枢译释》第三版,参考了其他多家注本及译本。

联系电话:13110203066;QQ:1658273433















目录







第一章、《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的乘法技术、阴阳技术、轨道技术法则、公转自转四时法则、时间概念

一、原文提要

原文中的“术数”是什么含义?阴阳是什么含义?道是什么含义?

通过我的研究,结合《史记》理解,道是中国古人的“轨道”“轨度”的计算法则。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赤道、黄道——就是地球公转运动的回归轨道、轨迹的运动。阴阳则是地球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的等分法则、二分法则。四时法则,《内经》中四时有地球自转四时与公转四时的区别,本质上就是把地球自转的轨迹等分为4个时间段、公转的轨迹等分为4个时间段。这是3000年来,中国科学界和世界科学界的一本糊涂账本,就是时间的概念问题。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的一些观点介绍给大家,以正视听。相对论认为,时间是相对的,空间是相对的。霍金教授《时间简史》的第六章也强调,相对论中没有绝对时间,这无疑充分说明霍金教授对相对论的时间概念的赞同度为百分之百。然而,究竟什么是时间,不仅相对论不曾明确,霍金教授的所有理论也未能说明。事实上,整个物理学界从古到今都不曾对时间进行准确定义。然而,时间概念却是整个物理学界基础的基础,这是常识。3000年来,中国古人把时间的概念分为了地球自转的时间周期和公转回归时间周期,并以此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位移、角速度的法则。尽管物理学界不曾准确定义时间,但是,这并没有妨碍物理学应用时间。物理学关于时间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爱因斯坦用两个相同的钟来测量不同地点的同时性。这个事例告诉人们,尽管物理学没有定义时间,但是,时间是绝对可以通过钟表来测量的。可是,钟表测量的时间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间”概念呢?智慧人类的物理学至今都没有迈过这个不是坎的“坎”。我不知道爱因斯坦的测量结果如何?但是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各位读者:爱因斯坦测量的时间是当地的地方时。如果两个相同的机械时钟来测量同一经度上两个不同的地点,地方时是相同的,但是,东西半球相差12小时——自转时间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差12小时,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公转时间不同;如果两个相同的机械时钟来测量同一纬度上两个不同的地点,自转的时间肯定不同,为0~24小时的差别,公转时间为0~1天的差别。由于时间和经度是可以换算的——这是中国古人计算为1天100刻与今天的24小时是可以同步换算的,又由于通过日影的长短 ——可以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以此计算纬度的高度,所以知道公转的时间,知道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就能计算当地的纬度高度,这些也可以相互计算。所以自转周期时间可以计算地球的经度——每4分钟转过1度,今天仍然在用,而且是科学的。公转的时间,使用自转的子午线——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来测定,并以此测定当地的纬度高度。以此,地球自转时间既可以测定计算经度;地球公转时间可以测定计算纬度。中国古人就把时间和空间统一了起来。《周易》中的八卦也是如此,就是把时间和空间统一了起来,由于物体的三维空间是绝对的,轨道空间则是相对的,这样,物体——天体的运动由于是轨道的运动,以此,天体的运动就是一个有绝对空间值的相对运动,所以,按因斯坦说,空间是相对的,是说的轨道空间是相对的,而绝对的三维空间也是存在的。时间是计算地球和其他天体(物体)运动周期的长短的物理量——本身计算和测量的是物体(天体)的轨道运动周期的长短。由于运动周期的长短是绝对的,时间因此也是绝对的地球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时间。由于时间是相对于物体、天体的运动轨道的位移、速度而言的,因此又是相对的。

事实上,钟表自诞生以来,就是一种人造工具,是一种用于测量和记录地球每天自转的具体时间的工具,是一个独立于地球且能够运行的机械系统,并与地球每日的自转周期同步。其同步运行越高,则时间的精度越高。既然钟表可以测量地球自转时间,这样,就可以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为15°/小时,自转的位移为15度弧线/小时。按中国古人的“五行时”的等分法则就是把地球自转的时间周期等分为五等分则是72°/行/运,把公转的时间周期等分为伍,则是73.05°/行/运,这是一个现代物理学上的一个角速度的概念。“行、运”则是一个“单位时间”的概念

最狭义的时间概念,就是地球这个主体在太阳系中自转一圈的快慢程度,“时、分、秒”就是对其每日自转的快慢程度的细化性的描述。中国古人是100刻流水计时间的法则——时、分、秒,在宋以后的金元时代就已经运用了,记载在刘完素(大约在公元1110年间,公元12世纪之前中国古人就已经掌握和运用这一法)的《刘完素医学全书》中的《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求大寒交司日法”“四六天交时刻法”“求六气交客气日辰法”等章节中,读者可以去查阅并研读一下。没有看到刘完素的记载之前,我一直错误地认为“时、分、秒”是西方人发明并首先使用的——相信大家的错觉与我是相同的?从机械时钟和流水计时间的不同形式看,时间是描述物体、天体的运动的位移、速度的物理单位,时间体现的是天体、物体运动的特性。运动的系统与系统之间的时间周期和长短具有可以比较的特性。时间的并列关系是由于地球自转与公转同时存在的结果,也是时间可比较的本质。没有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同时存在,时间的同时性就不存在,这是中国古人为了区别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而发明创造的自转时间和公转时间,这是中国古人通过精确的测量和计算的科学结论。天体系统之间的时间并列的特性,是指系统与系统的同时存在、同时运动的规律,这种同时性是绝对的,是由于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属性决定的,这也是中国古人运用具体的时间单位来计算自转周期、公转周期长短不同而加以区别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不同属性的本质。

站在宇宙空间天文学的广义角度来分析,时间的本质意义,是天体(物体)在宇宙空间的准确位置和运动的过程。因此,时间必然是绝对的。时间必然是“主体、空间位置、运动”三大特征。地球上所承载的万事万物,计算时间的长短必然是地球的时间——包括了地球自转的时间和公转回归时间。这种绝对性,实际上是相对于地球的绝对的自转与公转运动而言的。为了区别,我把时间概念区分为地球自转的时间24小时周期;地球公转的时间概念为日、月、年,回归周期为1年=365.25°=365.25天(日)。由于人类的寿命也是运用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周期的时间来计算的,所以,研究时间,就可以发现很多生命的奥秘。

站在宇宙太空的角度,所有星系(天体)的运动是确切的、规律的、整体的、周期性的运动,以此,天体间的运动就可以运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时间进行比较和换算。这是由于时间是依据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时间来计算的。

天文学上的物理学单位,光年——是光在一年的时间内到达的距离,以此来计时测距,是地球公转回归时间一年与光速的相乘而得的距离的换算法则。由于光速的时间单位又是以地球自转时间单位“秒”来计算的,这样,就必须把公转一年365.25天换算为秒,就是365.25x24x60x60=31557600秒,由于光速的恒定速度是30万千米/秒,这样,二者相乘,就是31557600x30=946728000万千米≈9.46兆千米?也不知是什么原因,我觉得这个等式有问题。单位应该是“兆万千米”才对?这就是光在一年到达的具体的距离。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是建立在两条假设基础之上:一是相对性原理,即惯性系上的一切物理定理都具有同样的表达方式;二是光速不变原理,即光速具有最高并恒定的速度30万千米/秒,与发光体是否运动无关。由于地球上的一切物理定理不是在一个惯性系上的运动,这是由于地球不仅有公转运动,而且在自转,地球不是一个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惯性系,而是一个椭圆运动的轨道系统。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结论里:时间是相对的,空间是相对的。而且爱因斯坦认为时间空间有隧道。显然这个结论中的时间有隧道是错误的结论,可是众多的科学家却在爱因斯坦的错误结论面前研究了一辈子。“时间是相对的”,理解为时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速度、位移的一个概念,是可以的。理解为自转与公转是相对的也是可以的。时间并没有隧道,一个人不可能回到出生以前,一个人不可能回到童年就是最好的证据。这是由于时间中地球自转的时间24小时是不断进行的,而且是不可逆转的,公转运动也是如此,是年复一年的反复运动,是太阳带者地球、月球等等在宇宙空间不停地运动,但是永远不是原来的起点和原来的停止点,这是由于时间描述的地球运动的轨道属性,是轨道空间的属性,不是时间具有隧道,而是天体运动的空间轨道具有“隧道”属性。这是地球自转公转的轨道属性给爱因斯坦的“错觉”。由于我们在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时,都是以光、太阳光为参照依据的。中国古人也是以太阳光的照射为依据来划分阴阳的。也就是以太阳光多少来计算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这样,阴阳,就要分地球自转阴阳和公转阴阳,可是,我们在讲这一关键问题的时候,没有分开。因为自转中有公转,公转中有自转,二者是同时发生的,中医的原文,又是强调的阴中有阳,阳中又阴。由于我们并不知道阴阳如何计算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阴阳的含义就出现了理解上的歧义。

时间的研究,霍金教授在《时间简史》中,又提出了两个错误的概念,一是以石头击水所扬起的波纹的特性,提出时间锥理论 ——时间概念,二是提出了虚时间的概念。这两个概念都是错误的。时间锥是不存在的——有的话,钟表的指针的中心所在地是钟表的时间锥;太阳是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相对中心——轨道的中心所在地可以是时间锥。由于时间是可以用钟表、电子表、流水漏时计算,而时间锥无法用钟表来计算,所以时间锥和时间是本质上不同的两个概念,通过前面的分析,也可以看出,时间只有地球自转的时间周期和公转的时间周期,不存在时间锥,也不存在“虚时间 ”。时间按中国古人的划分法则,就是自转时间为逆时针运动的时间,公转时间为顺时针运动的时间,这在《内经》《周易》中说的很多,可是3000年来,没有一个后来的中国学者正确翻译《周易》中的“易,逆数也”的含义,就是指的相对于地球的公转的顺时针运动,自转则是逆时针运动,这与现代的规定自转公转运动同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球仪、地图册颠倒了180度,哲学家、政治家、地球物理学家、天体物理学家发现了错误,却不能纠正错误、不能解决错误,实在是现代智慧中国人的一大不幸!中国古人同时把公转自转完成的时间称为过去时,把自转公转没有完成的时间称为未来时,于是有了预测未来的实践,本质上就是预测黄道轨道——公转轨道上的未来时间。这是可以精确预测的,只是大家不知道预测的方法了。实际上,中国古人的阴阳、四时、五行时、六气、八卦、九宫、12时辰、24节气,中国的“万年历 ”72物候,就是一个地球自转公转运动 结合运动的历书,就是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规律的时间、角速度、位移的计算法则,值得我们掌握运用。 这是预测公转轨道上的法则。当然,把时间周期用24小时计算,就可以计算地球自转时间、位移、角速度。所以霍金教授的虚时间是错误的,时间锥也是错误的。爱因斯坦的时间有隧道的结论也是错误的。时间是相对的结论也是错误的,时间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绝对的属性是说时间的运动属性,这是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决定的。这是中国古人运用时间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周期运动在概念上的具体的区别。由于中国古人把地球自转的周期时间24小时-——中国古人为100刻制等份为12个时辰,应用12个时辰来标定地球的经纬网中的经纬度以及经度跨度,这样,地球自转的角度、角速度、经度都可以计算。这种方法今天仍然在使用,就是今天国际上通用的12时区法则。具体计算的时候可以精确到小时、分、秒等时间单位。就是15度/小时,0.25度/分,每4分钟经过经度1度.这是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时间位移经度。公转的时间则是1天=1日=1度黄道(以轨道周期为365.25度为一个回归周期),由于黄道轨迹是描述地球公转运动的轨迹,中国古人又用夏至、冬至的时间来标定,而且又用午月为夏至,子月为冬至,这样子月、午月又是计算纬度与纬度跨度的标志。这就是《灵枢》说的“子午为经,卯酉为纬”《素问》说的“余闻天地二甲子,十天干十二地支,上下经纬天地,数有迭移”的含义《淮南子》说的“经纬六合”——把十二地支的等份线相连,实际上就是经纬网中的经纬度6等分法则。由于天干地支的集中了计时功能、计算经纬度的功能、标定方向的功能、计算轨道运动以及运动方向的功能,就能计算地球、月球、太阳以及太阳系其他五大行星的运动规律。由于在《史记》中已经记载“天有五星,地有五行”,这就是后世的“五行星”的概念,中国古人发现的五大行星的顺序,就是五行的相生次序。当然五行的相生次序是五大行星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关系决定的,也是中国古人依据北半球我国公转气候——五行时——五运时——五步时决定的。这样把10天干12地支结合5步(五行时、五运、五行)6步(六气),就能精确计算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也能够计算其他天体的自转与公转运动规律。至今全世界的天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都是使用的这种法则。后世把一些概念进行了规定,按现在的定义,“五行时”的概念应该理解为“5等分单位时间”——天体自转公转各自的时间单位等分为5,按5步运行的法则,并以此计算地球(天体)自转公转的角速度的法则。



二、部分相关原文的计算法则的揭示

原文:“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原文:“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丈夫八岁肾气实-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六八-七八---八八---”

这里医学上的规律我就省略不讲了,我想请大家注意的是这里的“变数”的修辞手法——实际上是中国古人的乘法口诀表。说的是下面的算法,现在大家都会运算,在3000年前中国古人就创造并运用了,这是古代数学的奇迹。

1x7=7,2x7=14,3x7=21,4x7=28,5x7=35,6x7=42,7x7=49;

1x8=8,2x8=16,3x8=24,4x8=32,5x8=40,6x8=48,7x8=56,8x8=64.

这些记载很简单,很原始,却是必要的数学工具,这就是“和于术数”的一种数学工具,这是乘法的技术起源,有了这样的技术,就能完成更复杂的运算。由于数字化改变着、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所以我把2012年5月2日《参考消息》上的一篇《信息数字化改变人类思考方式》的文章介绍给大家,与大家分享。这是法国科学院院士热拉尔*贝里写的。这正是我要说的中国古人在3000年前的思考方式:数字化的思维方式。



原文是这样的:“首先的一个判断是,各代人的认知不同。老一代在晚年才看到数字化的到来,往往对其报有不信任的态度。但是对年轻人来说,信息技术只是先于他们而存在的现实的一部分,与大海、高山和自行车等没有什么不同。

数字革命带来深刻改变

20世纪末的数字革命深刻改变了信息与其物质载体之间的关系。此前两者之间有着绝对的对应关系。书籍就是印上墨水的纸,唱片就是中间有个洞的塑料圆片,照片就是经过化学处理的卤化银影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所有信息都数字化了,也就是说都被转化为数列或数组,经过各种算法的处理,它们几乎完全失去物质属性。今天,文字、音乐和图像的存储及传播方式完全可以互换。因此,很多物质载体迅速消失了。这导致了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唱片和光盘可以轻松包装成礼物,而PDF和MP3文件很难被当作礼物送人。但是年轻人竟会把互联网链接当礼物互相赠送!

因此,数字化带来心理上的颠覆(其实应该是思维上的颠覆),也就是说对日常生活中基本行为的认知发生了突然转变。让我们拿写字来举例。20世纪的打字机让书写与敲击键盘同时发生,而现代文字处理却在时间上完全割裂了两者,从而极大地改变了思维和书写之间的联系方式。儿童完全不懂老一套做法。一个10岁儿童在第一次看到打字机后说:‘爸爸,邻居家有一台奇怪的电脑:一敲键盘就能印出字来!’

电话和地理定位也导致了心理颠覆。自从不久以前出现移动电话和连通电话者的的电线消失后,对电话联络的空间认知发生了剧烈改变。上世纪70年代我给朋友打电话,当无人接听时我可以推断他不在家。现在,他一接电话我就问:‘你在哪里?’他也问我同样的问题。我不必待在家里或者知道他在哪里才能跟他联系。空间约束被打破了。

1999年,我旅行时买一张地图,寻找自己的位置和我的目的地。2012年,全世界的地图尽在我的手机和GPS中,它们不断提醒我的方位。整个操作过程都发生了心理颠覆。但令人震撼的是互联网。在古时候,书写的发明让人不必运用记忆就可以记住事物和事件。后来,印刷术发明后,知识得以更大范围内传播,书写和阅读之间的联系被打破,因为懂得书写不再是能够阅读的必要条件。

互联网促成合作全球化

今天,互联网极大促进了作家数量的增长,从而重新把书写和阅读连为一体,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把记忆全球化了。记忆某一信息的最好方式不再一定是用心记忆(用脑记忆),而是知道如何在网络上借助收索引擎找到它。它就在那里,所有人都可以看到,整个出版行业因此受到震撼。社交网络对人际关系造成重大影响。在过去,组织一次朋友聚会需要一个个打电话去邀请,如果某个朋友没接电话,就会让其他人在碰巧相遇的时候通知他。几天后总算都通知到了。而今天,只要在“脸谱“网上发一条消息,几个小时后所有人都接到通知了。运用于职场的专门社交网络可让人直接与某公司的前职员或现职员取得联系,与10年前拥有的手段相比,现在能够收集的信息十分不同。

在医疗方面可能发生令人惊讶的变化。比方说跟踪流感传播。过去,医生向专门负责收集和研究流行病发展情况的部门报告病例。这样做是十分有用的,只不过收集和处理信息会耽误一定时间,往往在传染病盛行过后才出来统计数据-谷歌想出一个好办法,用其搜索引擎对用户搜索中用到的关键词“流感”进行计算和定位。想法非常简单,如果这个关键词在某地大量出现,就说明病毒在附近地区肆虐。对谷歌来说,统计关键词搜索数量方便有快捷,可以实时获取,令疾病防治工作更加高效。

大规模的合作工作是另一场头脑革命。让我们来看一下“比光速还快”的中微子。物理学家发现自己无法理解这种现象后是怎样做的?他们在互联网上公布了所有数据,并表示“希望全世界都来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弄不明白它了。”这个问题正在被一场合作行动所解决。当然,所有的变化都能造成一些问题。适应时间和空间的虚拟消失并不容易。从前,一个人每天收到4封信,而今天我们的电子信箱每天都收到100多封邮件。数据安全和隐私权都没有得到真正的保护。真实和虚假信息的膨胀也对民主提出了问题:只要在网上获得了大量的赞同,就一定是有理的吗?信息质量和对真正权威的认可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确实如此,中国古人在3000年前就是使用数字地图和数字地球仪——就是中国神秘的《周易》,就是八卦,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数字地球仪和数字地图册,由于是用64卦的符号和10个数字以及60甲子来进行数字演示的,3000年来,大家都没有正确解读其自然科学的成就。很是遗憾。

原文:“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无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这里的四种人,是上古的四种具有特异功能的人,这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发掘其养生方法和养生观念的,也是古代“术数”的一种,长寿术,避(辟)谷术的一种——《史记》中也是有记载的,就是现代的气功养神术。我在这里不谈养神术与气功术。我想想大家介绍一下古人的“时间”。由于《内经》中对时间的运用很多,又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单位,可是3000年来,物理学界没有解决“时间”的定义问题,这是3000年的悬案。

2012年6月20日《参考消息》有一则文章《科学家认为时间终将停止》,这是一个伪命题。这是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6月17日报道:“时间也许让人产生这样的感觉:随着生命步伐的加快,时间在离我们远去,但是科学家认为,时间在未来将会停止。时间将会耗尽的理论是由西班牙两所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的。他们试图解释为什么宇宙看起来在持续不断地加速扩张。对超新星进行观察发现,光线的运动表明它们越是远离宇宙中心,。运动速度就越快。但是科学家声称,被普遍接受的反引力理论(即所谓的暗能量理论)是错误的。他们认为实际上宇宙的膨胀正在放慢。巴斯克大区大学和萨拉曼卡大学的何塞*塞诺维利亚、马克*马尔斯和劳尔*贝拉三位教授说,时间的减速十分缓慢,以至于人类无法察觉。这一理论认为,暗能量并不存在,时间正在放慢脚步,直到最终在地球消亡很长时间之后慢慢地完全停止。时间的减速最终将意味着所有事情看起来都将会发生得越来越快,直到它们最终消失。塞诺维利亚教授说:‘之后一切事物都将被永远冻结,就像在同一时刻拍下的快照一样。’剑桥大学的宇宙学家加里*吉本斯表示,这种假设并不像听起来那么荒唐。他说:‘我们相信时间实在宇宙大爆炸时期出现的,如果时间可以出现,那么作为相反效应,它也可能会消失’。”2010年网上有报道说,美国科学家找到了时空隧道。与这里的命题一样,都是不存在的,是伪命题——因为时间是一个概念,是中国古人为了描述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而产生的相对于地球自转一周360度为一天等于24小时和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年365度四分之一度等于365天又四分之一天,这就是后来的角速度的概念。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有时空隧道,这也是错误的,空间有隧道是正确的,时间是相对于运动速度、物体的位移二者的相对概念。中国古人用24小时表示地球的自转位移周期为360度,时间的长短为24小时,每一小时的角速度为15度,古代中国滴水记时为为一昼夜为100刻为1日,换算为今天的24小时周期运动,由于是用的时辰的概念——一个时辰等于今天的2小时,要进行相应的换算。这在《内经》中是有明确记载和运用的。为了区别公转365度四分之一度,就用年的概念=365天又四分之一天,月也是一样,用月球的自转真实周期近28天结合朔望月30天的绕地球公转周期,正好可以准确地计算地球和月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这样年、月、日、时辰、小时、分、秒就产生和运用于实际。这些在各个朝代的历史书籍中都有记载。只可惜自封的科学家没有去读自己的历史和自己的科技史,造成了我们自己不能正确翻译古代文献,尤其是近百年来,我们的科学界出现了不能正视自己历史的现象。时间是一个概念,是一个相对与地球自转速度、自转位移与公转运动速度、位移的一个概念,只要有运动存在,就可以用时间、速度、距离(位移)来描述。人类寿命也是用时间来衡量和计算的,这就值得我们更好地研究和运用。这里实际上就涉及中国古代很多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和具体运用。“和于阴阳,调于四时”——这是360度的2分法则和4分法则,就是今天的180度,90度的概念有自转的公转的180度的计算法则;“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这是360度的8分法则,就是今天的45度的概念;“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这是360度的2分法则,就是今天的180度法则,4分法则就是今天的90度法则和28分法则。这在《淮南子》中是有明确记载和具体测量和科学运算的,《内经》中同样也有科学运算,可是大家不知道,反而认为是迷信,是伪科学,是机械唯物主义,认为要加以批判,要加以废除——其实是今天这个开明的时代——伟大的共产主义时代,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给了我们更多的自由和更多的民主,使我们有言论自由和科学讨论的自由——正是这种自由的出现,给了无知的科学家和无知的哲学家表现无知的机会——也给了我们正本清源的机会。如果不是这些大科学家的错误言论,还不知道他们的不学无术;如果不是他们的狂妄无知,还不知道他们没有去读历史——反而自吹自擂自我标榜老子天下第一。“五行”、“五运”“五行时”就是中国古人计算天体自转与公转角速度的方法,就是把地球自转周期360度和公转周期365.25度等份为5,等分为5的角速度概念,是单位时间内自转72度或公转73.05度的角速度的概念,就是72度/行/运或者73.05日/行/运。这是天体轨迹的圆周运动的性质决定了的,不是唯心的,也不是机械主义——这是天体运动的机械属性决定的。今天的航天科学仍然在运用角速度的概念——《内经》保存了古代地球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的科学成就,至今仍然闪耀着光芒。可是“伟大的科学家”不知道,“伟大的哲学家”不知道,这是中国3000年科学史上最大的悲哀!也是中国3000年哲学史上最大的悲哀!其实也不仅仅是中国科学界出现了问题,全世界的科学家都不知道这是中国古人对全人类的伟大贡献。现在的宇宙科学已经很发达了,却不能很好地解释“时间”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时间是中国古人最早用来描述地球自转速度和公转位移的相对概念,而且规定和实际测定地球自转一周360度为24小时来描述的自转的周期运动及其规律。公转一周为365.25度,为365.25日,为一年公转回归时间,地球绕太阳公转回归一周的时间周期和角度大小。这会随地球的运动而存在,也会随其他物体的运动而存在,宇宙停止了运动,人类还存在,时间的概念仍然存在——人类的寿命仍然是以时间——自转的时刻24小时(中国古人100刻)公转的时间周期年月日来描述的。“五行”“五运”“五行时”和阴阳的概念产生以来,3000年来一直有人批判,就是没有一个后来的中国学者指出这是单位时间角速度自转为72度,公转则为73.05日=73.05度的概念——这在《内经》中是用了近1/2的篇章来计算这一问题——可是自称是哲学家兼中医学家的张先生却读不懂其中的含义要废除中医中药的理由也是要废除《黄帝内经》的理由——这难道不是是中国人最大的不幸?!我今天指出来,希望大家继续提出批评意见,也许这更有利于中医科学系统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的狂人太多、疯子太多,应该好好地在疯人院治疗一下,这样也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































第二章、《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中的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计算法则

一原文内容提要

这里的四气,就是春气、夏气、秋气、冬气,这是地球公转运动的四步法则,四时法则,这是把地球公转的回归轨道等份为四季的法则,等份为五,则是五季、五行时法则。等份为四,每季三个月,按恒星周期则为360度,但是中国古人是用的365.25天=365.25度的公转回归周期。可见中国古人在这时已经掌握了地球公转回归运动的客观规律。月球的运动有自转运动,也有公转运动,月球的自转周期为28天左右,公转周期朔望周期为30天左右。这不是凭空猜想的,而是有科学的计算法则的。注意这里的四季,是我国北半球的公转气候的四季,南半球的四季正好与北半球的四季相反。这是公转四时——四季的养生法则,也是地球公转91.3125度=91.3125天的法则。

在这里十分必要地需要复习一下地球的运动的 相关知识。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1中心

地球 的自转是一种绕轴的旋转运动,地球的自转轴称为地轴。地轴的空间方向是稳定的,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由于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因地球所处位置的不同而改变,在地球上看,北极星在天空的位置几乎是不动的。

2方向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这是今天的地图、地球仪上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坐标图而言的。从北极上空看就是逆时针自转,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旋转。中国古人的计算法则,是上为南、下为北、左为东、右为西,与今天的地球仪和地图册颠倒了180度,这是人为的。由于中国古人同时规定地球的公转运动为今天的顺时针方向,自转为今天的逆时针方向运动,这样3000年来,《周易》《内经》中的顺逆运动——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方向,就发生了不同的规定。今天规定为自转公转同向了。与中国古人的顺逆规定发生了改变,这样,计算起来,就容易出现错误。3000年来,《周易》中的“易,逆数也”没有一个后世的中国的学者翻译正确,错误问题就出现在这里。请大家务必注意这一关键性问题——搞不清楚,就看中央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之时的地球仪的运动方向——这是今天教科书上规定的方向,而且是以从北极上空看为准的。相反看,则是从南极上空看,运动的方向有发生了改变。

3周期

地球自转一周360度——天空某一恒星连续两次上中天的时间间隔,所需的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称为一个恒星日,它是地球自转的恒星周期。这里的上中天——是指天体每天经过观测者所在的子午圈平面两次,离天顶较近的一次叫上中天。注意这里的子午圈平面,就是中国古人的计算时辰的标志演变而来的。若以太阳以及太阳光为参照物,则一日的时间长度为24小时。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周期为1天为24小时。与选定的参照物不同而略有差异。

4速度:

角速度的概念:就是地表各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角速度的大小约为15°/小时,即每4分钟转过1°。南北两极点的自转角速度为0。这在《内经》中和中国历代的文献中,记载的就是这个法则。单位时间有12时辰、有年、有月、有日、有24节气、有四时、有候、有72物候、有五运、有五行、有五行时、有三气、有六气等等。有的是自转的单位时间,有的是公转的单位时间。由于我们在3000年后的今天都没有区别开,所以以前的诠释全是一本糊涂账。

线速度的概念:地表各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长。线速度的大小因各地纬度不同而有差异,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赤道的线速度最大,为1670km/小时;南北纬60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南北极点的线速度为0;纬度相同的两地,线速度相等。《灵枢·五十营第十五》中的计算法则,似乎就是“弧长”,人体的810丈,似乎就是“线速度”。具体的由于没有更多的历史资料,我不知道是或者不是,请各位读者去查阅历史资料,研究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 产生昼夜更替现象——中国古人说“昼为阳,夜为阴”就是这一本质的揭示;

(2) 产生不同的地方时;

(3) 产生地转偏向力;

(4) 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1轨道

地球公转的路线叫做地球公转的轨道,它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每年一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做近日点;七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做远日点。“轨道”一词,中国的最早的历史文献在《史记·天宫书第五》中“---轨道,司其出---”《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中“---验于轨度以次,作《天宫书》第五。”这里可以看出,中国人在汉代已经知道运用“轨道”“轨道度数”的概念来描述天体的运动。

2方向

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的方向形同,这是今天的规定,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沿顺时针方向绕太阳 运转。这与中国古人的规定是一致的,只是中国古人的地图、地球仪与今天的颠倒了180度,中国天文学界、天体物理学界、地球物理学界至今没有统一这些认识,不知道问题出错在今古地球仪和地图册颠倒了180度上,反而指责这是封建迷信、唯心主义、机械主义、伪科学等等。值得我们很好地反省呀!

3周期

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单位是1年,但因选定的参照物不同而一年的时间长短和名称略有差别。若以距离地球遥远的一恒星为参照物,则地球公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为365日6小时9分10秒,这叫做一个恒星年,它是地球公转的恒星周期。若以太阳的回归运动为参考依据,则一年的时间长度为365日5小时48分46秒,中国古人是以365.25天=365.25°来描述的,从365.25度的“轨度”的黄道度数来看,说明了中国古人认识到的公转回归周期365.25°>360度的圆周,也说明了这是一个“椭圆”——只是中国古人说“这是大周天”,没有“椭圆”的概念。

4速度

(1) 平均速度:平均角速度为1°/日,这样按公转一周360度计算,就是360日,与实际的公转回归周期365.25°有5.25度的差距,这是太阳本身也在运动的结果。平均的线速度约为30km/秒,地球绕日的轨道长度为94000万千米。

(2) 速度变化:这是依据开普勒定律进行计算得来的。一月初,近日点,角速度为61分/天/日;七月初为远日点,角速度为57分/天/日。线速度和日地距离也有变化。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2)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3) 四季更替、五带产生













二、原文计算法则的揭示

原文:“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下为寒变,奉长者少。”

这里的原文是在说地球上地处北半球的我国的公转气候的春天的养生法则。同时也是公转三月的时间和公转91.3125度的角速度的描写。南半球则为秋天。3x30.4375=91.3125度=91.3125天(日)。

原文:“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jie)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这里也是我国公转气候夏季的3个月养生应该注意的养生法则。南半球则为冬天。“冬至重病”则是说的我国地理气候夏至到冬至是在地球公转182.625度之后,发生病情的转变和加重的变化——公转182.625度,实际上也是公转180天左右,病情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里仍然是公转90度的计算法则3x30.4375=91.3125度=91.3125天

原文:“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这仍然是说的北半球的我国气候公转三月的气候与养生之规律。计算方法如前。

原文:“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这里的原文也是公转周期的法则,同时阐明了养生法则。计算法则如前.

原文:“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这里的四时就是91.3125x4=365.25度的法则,也是对前文的一个总结。

原文“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人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这段原文,我在《黄帝内经*素问*生死条辨》中做了一些说明,但是不够深入,今天再一次说明。原文中“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中的“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在《春秋繁露》中是这样记载的:“春者,少阳之选也;夏者,太阳之选也;秋者,少阴之选也;冬者,太阴之选也。”说的是四季,这就是四季与“少阳、太阳、少阴、太阴”的对应和匹配关系,这也是地球的公转气候。由于在《内经》中出现,很多时间,自然就是用中医学术语来解释的,也可以是指人体的经络,同 样是成立的,少阳——指的是足少阳胆经与肝经互为表里;太阳——指的是手太阳小肠经与心互为表里;太阴——指的是手太阴肺经而不是足太阴脾经;少阴——指的是足少阴肾经而不是手少阴心经。结合下文,理解为地球公转运动的四季更准确,下文把“四时阴阳”和“阴阳四时”作了2次强调,在写作时又颠倒了二者的顺序,就是为了强调阴阳的含义的4分法则与后面的6分法则的不同,这里的阴阳=365.25度/2=182.625度的含义,可是大家没有重视。“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互文见义,说的是春夏秋冬养阴阳,这里就有自转之阴阳——指每一天的天气变化情况,白昼与黑夜以及白昼和黑夜的长短变化;也有公转之阴阳——指的季节性气候变化——中国古人以5天为标志分为72物候,实际上就是5度X73.05=360度=365.25日=73.05度X5。由于这些算法散见与中国古代的各大经典中,需要自己去换算,大家没有去计算,也不知道中国古人的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法——今天用的仍然是这种方法,只是作了细微的改进和概念上的国际化——没有使用中国古代的相同含义的相关的术语或者把相关术语作了规范。主要是后世有了0度的概念之后,取代了“中”的概念,也取代了“子午为经”“卯酉为纬”的中国古老的等份经纬度、等份地球自转与公转角速度的概念,用具体的5度——中国古代叫“候”——区别于5天等等,15度,30度,45度,60度等等——中国古人也使用这些概念,这些都记录在原始的《内经》文献中,《内经》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值得我们去整理并加以提高。可是哲学家读不懂了,迁怒于《内经》,上演人为的取消《内经》的闹剧,实在是可笑与可耻的一件事情。

原文:“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原文的含义是说遵从阴阳之道就能够生存,违背了阴阳之道就会死亡。遵从了阴阳之道就会身体正常,违背了阴阳之道就会身体正气混乱。违反正常的状态叫做逆乱,这又叫做内格。因此,圣人不是仅仅治疗既发病,而是主张防治在疾病没有发生之前。这好像一个国家,不要到了乱子发生后才去平定,而是要防犯于动乱发生之前。治病防病的道理与治乱防乱的道理是一样的,相同的、相通的。这一条原文集中体现了《内经》“未病先防”的思想。这也正是研究预测学的意义和价值所在。“防患于未然”。孔子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而且不可再生。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十分宝贵!因此,在古人看来,预测生命的未来意义十分重大,必须准确把握。

这里的“顺与逆”的含义理解很重要,在中国古代的《内经》中“顺”是指的中国所处的北半球的公转气候为公转轨道运动的方向的具体定位:东南西北为顺时针方向,上为南,下为北,这是地球仪或者地图册的定位体系,地球自转则与之相逆,现在全世界规定为面北为上,面南为下,这样,就把地图册和地球仪颠倒了180度,把中国的现代的智慧的科学家与哲学家给找不到正确的方向——于是说要废除——其实本民族的科学知识已经读不懂了——这是中国“圣人们”的最大悲哀!认识不到其科学价值,自己也会消亡的,不用人为地去刻意取消和废除——这正是少数中国科学家和哲学家的悲哀!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强调了防病于未然的重要性。这种未病先防的思想和当今“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是一致的。

“春三月……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91.3125度;

“夏三月……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91.3125度;

“秋三月……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91.3125度;

“冬三月……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91.3125度。这是公转轨道上的角度、角速度、时间、位移、轨道周期的计算法则。



正是顺应四时的不同情况而变化调养精神,以达到防病于未然。这是公转的气候,针对的是中国的所在地北半球——南半球季节是相反的,虽然同样是四季。









第三章、《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中的经纬网经纬度法则、轨道法则、角速度法则、自转公转法则

一、原文内容提要

原文中的“六合”,我查到了《淮南子》的记载,是“经纬六合”的含义,就是经纬网中经纬度的计算法则,是把经度、纬度等份为6的法则,把公转轨道自转轨道也等份为6的法则。由于这里的经纬度、网、经纬度是理解整个《内经》原文的关键内容,但是,历代医学家都没有讲这一关键内容,教科书中也没有讲这一关键内容,只有这一内容的运用,才能说明地球、天球是“球”的理论。因此这里十分必要地复习一下高中时学过的地球仪和地图册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具记载,在殷商时期,中国古人就有“天球”仪的模具是一脉相承的。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而成的地球模型。在地球仪上,用颜色、符号和文字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流、湖泊、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地球仪的组成要素有二,就是地轴、两极。地轴就是地球围绕其自转的假想轴。地轴通过地心,垂直于赤道平面,连接地球南北两极。两极就是地轴同地球表面相交的两个交点叫两极,其中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端是地球的北极,另一端是地球的南极。北极、南极在《内经》运气七篇中是有这一概念的,只是大家忽略了。中国古代的九宫、八卦就是一个数字地球仪、也是一个数字地图册。中国古人把中国地图划分为九个区域,就是九野。《内经》中的“天枢”就是地球的自转轴和公转轴。《灵枢》就是灵魂中、思想中要有天枢——自转轴公转轴的概念。地球仪上、地图册上具体地理位置的确定是使用经纬网来完成的。因此需要把这些概念复习一下。

经线的概念就是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这是现代高中地理的定义。这里的“子午线”就是《内经》说的“子午为经”发展而来的,也是沿用了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我读高中时,知道有子午线,这对我后来理解《内经》中的“天地二甲子,十天干十二地支,上下经纬天地,数有迭移”有很大的帮助,也对我认识到阴阳五行是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法则,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使我认识到了时间具有公转周期时间与自转周期时间,这样,就写成了这本书。

经线具有以下六大特点:1形状:半圆形,两条正对的经线——其经度和为180度,东、西经性质相反,组成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能平分地球。2长度:所有的经线的长度都相等——约20000km。3作用:指示南北方向,确定东西位置。4关系: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只有赤道附近的经线近似平行。5间距:任意两条经线之间各处的间隔——纬度线的长度不等,赤道处最大,约为111km/度,向两极递减。6区分:区分经度。

纬线的概念是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中国古人又称为“卯酉线”。是“卯酉为纬”发展而来的,也有六大特点:1形状:圆形,除极点外,每一条纬线都自成纬线圈,但是,只有赤道能平分地球。2长度:从赤道向两极渐短,赤道最长约40000km,两极缩短为极点,长度为0。南北纬度数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3作用:指示东西方向,确定南北位置。4关系: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5间距:任意两条纬线之间的间隔——经线的长度都相等——约111km/度。6区分:纬度。

经度与纬度的比较:

经度1定义:人们为了区分经线而给经线标注的度数,就是经度。中国古人用的是60甲子来标定的。有等份的,也有不是等份的。由于5等份6等份经度与纬度的运用使得大家错误地认为是迷信的东西。2实质是当地经线所在的平面与本初子午线所在的平面之间的二面角。3经线的起点是0度经线,也就是本初子午线——中国古人这时没有0度的概念,用的是阴阳的概念和自转的时间的起点来描述的。结合八卦的一些数字、六爻的一些数字来计算,这样由于大家对八卦、六爻的文字符号不能科学地解释,3000年来,就成了天下奇书,没有一个中国后来的学者正确翻译这一自然科学理论,实在是3000年的奇冤!4划分:自本初子午线开始向东、向西各划分为180度,向东为东经度,向西为西经度。中国古人就是用甲乙、庚辛来表示,用阴阳来表示180度之差。5代号;东经(E),西经(W)6度数变化:东经度的度数越往东越大,西经度的度数越往西越大,东西经180度线是同一条线.

纬度1定义人们为了区分纬线而给纬线标注的度数,就是纬度。2实质是当地与地心的连线——或者是当地地平面的垂线与赤道平面构成的线画角。3起点:赤道,0度纬线。4划分:自赤道开始向南、向北各划分为90度,向南为南纬度,向北为北纬度。5代号:南纬(S),北纬(N)。6度数变化:北纬度的度数越往北越大,北极点为90度N;南纬度的度数越往南越大,南极点为90度S.

经纬网的定义就是在地球仪或者地图册上,由经线和纬线交织而构成的网络,就是经纬网 ——实际上,地球上是没有这些网络的——中国古人就是用12地支10天干结合八卦、九宫八风来标定这些网络——今天不用了,这样大家已经不知道其本来面目——这无疑是中国科学界的一大不幸。

经纬网的作用1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地理位置。A、在经纬网中,用地理坐标——经度数和纬度数来表示地球表面任意点的位置;高空某物体的位置可用经度、纬度和该物体的绝对高度——海拔三个值来确定。B、地球表面某点关于地心的对称点为对趾点。这两点的纬度数值相等,但是南、北纬相反;两点所在经线一定构成经线圈,即经度之和等于180度,但东西经相反。如116度E,40度N的地心对称点的坐标是64度W、40度S。C、写地理坐标时,经度一定要注明东、西经,纬度一定要注明南、北纬。2确定地球表面两点间的相对方向。3计算地球表面两点间的距离。

复习了这些内容,理解《内经》的原文就容易多了。



二原文计算法则的揭示

原文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六合”又有以下几种含义:这里的含义是《淮南子》上说的经纬网中的经纬度的计算法则。就是用12地支等分地球的经纬度为6分的法则。也就是经纬网中经纬度的12等分法则、6等分法则。中国古人的关于“六合”的概念和运算中,本质上,就是经纬度、天体自转公转时间、角速度、位移、轨道角度的换算。

1)指:东、南、西、北四方及上下方,称为“六合”,这时的“六合”的含义,与天地实为同一个概念的两个不同的词语,相互为词,属换称的手法。指天球的经纬度、地球的经纬度的6等份法则。

2)指:《淮南子·时则训》所说的:

“孟春与孟秋为合;仲春与仲秋为合;季春与季秋为合;孟夏与孟冬为合;仲夏与仲冬为合;季夏与季冬为合。”是月分上的匹配关系。这是公转轨道时间的匹配关系。6等分法则,轨道上轨迹的分野。《淮南子》中有“经纬六合”的记载,就是说的经纬网中的经纬度的计算法则。把公转轨道的轨迹12月的12个点连接起来,就是6组等份的经纬度。

3)指:十二支与五行的化合,即:

子丑合化土,这是说的经纬网中的经度分界线之间的两点连线变化成了纬度连线;

寅亥合化木,这是说的经纬网中的经度分界线之间的两点连线变化成了纬度连线;

卯戍合化火,这是说的经纬网中的经度分界线之间的两点连线变化成了纬度连线;

辰酉合化金,这是说的经纬网中的经度分界线之间的两点连线变化成了纬度连线;

巳申合化水,这是说的经纬网中的经度分界线之间的两点连线变化成了纬度连线;

丑未合化土,这是说的经纬网中的经度分界线之间的两点连线变化成了纬度连线。

说的是十二时辰与五行的化合关系,匹配关系,对应关系,如果人的出生之年、月、日、时中的天干地支排列中出现以上二支,称为相合。共计“六合”如:地支中有丑、未二支,是为相合,有合好之义。若没有,则不为合。在五运六气中,此含义用途最广,意义重要,惜历代医家少有论述,我深感历史的责任和医学的使命之重托!于是,我努力使这本书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个可靠的工具,为预测生命提供帮助!

常说“晓阴阳,通六合”,指的就是阴阳五行规律。六合之后,又化为五行。这样,相合之中又有生,有克。合中有克,是先好合而后坏,先热后冷,先合后分。不论是夫妻关系、朋友关系、上下级关系,都是如此。夫妻之间,开始很好,后来离婚;朋友之间,上下级之间,开始很好,最后关系破裂,就是因为人的出生时的年、月、日、时中带有合中有克的信息标志。如:

子与丑合,子为水,丑为土,土克水;

卯与戍合,卯为木,戍为土,木克土;

巳与申合,巳为火,申为金,火克金。

这是六合之中三合且合中有克。

而合中有生,则是越合越好,越来越好,越来越合作,越来越密切、默契。这在选择双打选手的体育项目上很有实用价值。实用才是重要的。如:

寅与亥合,寅为木,亥为水,水生木;

辰与酉合,辰为土,酉为金,土生金;

午与未合,午为火,未为土,火生土。

是为合中有生的三组地支。但这种合中有生要不犯相冲与空亡才为上,为大吉。否则,也是无用之合或被人利用之合。

如:某男:出生编码如下:

乙巳 丁亥 癸酉 甲寅

此人年月日时中,丁亥月与甲寅时,有地支寅与亥,故为寅与亥合化为木。但癸酉日中,戍亥空亡,故为空合或无用之合,经常被小人利用,为他人作贡献时间太多。加之年枉乙巳与月码丁亥中,地支巳与亥冲且克,而且相邻,靠得很近,冲克的力度很大,合的力度受冲克且隔着一个日码癸酉,力度大为削弱,也就是经常被小人从中作梗或背后刺刀子或进谗言破坏合作关系。因此,要根据出生的年、月、日、时排列编码的情况,综合预测,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

四种情况:六合还有一种含义,在〈〈灵枢〉〉里有记载,是什么含义呢?如何记载的呢?

关于“其生五,其气三”,理解有很多种,各家辩论如下:

1)是认为“其,指天之阴阳。五,指金、木、水、火、土,五行”。“其气三:指阴阳之气各有三,即三阴三阳”。又,王冰:“谓天气、地气、运气”。

2)是认为:“五,指五行之气。三,指三阴三阳。《素问·天元纪大论》:‘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张景岳:‘人生虽本乎阴阳,而禀分五行,其生五也,阴阳衰盛太少有三,其气三也。’”

3)其实,《素问·六节脏象论篇第九》有这样的记载:

“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

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形藏四,神藏五,合为九藏以应之也”。

由于文中并没有明确阐释“三”“五”的具体含义,所以,

有专家在这里又是这样说的:

“其,指阴阳。本篇曰:‘生之本,本于阴阳。’由于矛盾双方运动的结果,化生出自然的五行;阴阳运动变化的作用,表现为三阴三阳的气化功能”。对于“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是这样说的:“由于三阴三阳的气化作用,形成了天之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地之六气(木、君火、相火、土、金、水),人之六气(人体三阴、三阳之气)”。

我个人的意见是:结合下文的“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来理解,可以看出:

“五”、“三”,本身是“数字”的“数”(shù),结合《内经》全书来看,“五”指“五行”,“三”指“三阴三阳”,固然不错,但这正是“以偏概全”造成的理解失误。这是以“五”、“三”两个数字,泛指与“数术”有关的数字,更指“数术”。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讲“其气三”仅指“三阴三阳”,显然是不全面的。这是忽略了古人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举备”。即:“举一而全备”。“以偏概全”,“以一概全”,举一反三,达到触类旁通之效果,使人很快联想到与“三”、“五”有关的一系列数字,及其数字技术。“知其要者,一言以蔽之;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载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这就是说,阴阳学说包罗万象,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然而,其根本的要领在于“阴阳”。《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扩展为“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万般规律,不逃阴阳五行之理。就是由于这是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规律,是目前人类尚不能控制和左右的自然力量和规律。这是目前太阳系中最大的力量决定的。

“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的“数”,读“shù”,当然是指“数理”,指“数字规律”,也许更为恰当,更为合适。因为前面“其生五,其气三”,就是讲的“数字”,讲的是“天数”、“气数”、“至数”,即“数字规律”。由于这些数字规律涉及经纬网和经纬度的相关计算,角度、角速度、位移的计算法则,自转时间公转时间周期的计算法则。这样,3000年来,大家忽略了,哲学家不知道这是经纬网和经纬度;物理学家也不知道这是经纬网经纬度,这是由于这是古代文字的原因造成的——解读这些文字需要精通医古文和中国古代汉语、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数学、中国古代天文学等等。

全句的含义是:病人如果在数理上凌犯了阴阳五行规律,就会导致发病。因此,阴阳五行学说是生命的根本规律。《周易》说:“极数知来之谓占”,说的是预测学(术)是通过数字的推算而判知未来。这也是由于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决定的,不是人为的,这是可以精确计算的。

一门科学,只有当它用数字表示的时候,才能被最后称为科学。研究生命及预测生命历程,最终要确定在生命历程的时间段或具体时间上是否有病灾、凶灾、死灾、伤灾等种种情况,这才有价值,而且要进行防范和化解,最后化险为夷,化坏为吉,转危为安,方为上策,实为上策。这实际上是一种象与数之间的一种运算和转换法则

《周易》说:“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譽譽者,莫大乎蓍龟”。天下之事,有好有坏,而好坏的信息,是靠正确的方法来预测而得的。对好坏信息结果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应期”,又叫“应验之时期”“报应之时期”,即定准吉事到来或凶事发生的具体时间,这个时间,叫做“应期”。“预报且应时而到之时期”。定应期是一切信息预测的最后阶段,也是关系到信息预测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所在。这是中国古人把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进行了相关的科学的计算得到的科学的结论。

前面说到“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其含义是:天干与地支组合成六十甲子。六十甲子又每十日为一旬,分成六旬,每一旬以甲为始,故称“甲六”,即甲子旬,甲戍旬,甲申旬,甲午旬,甲辰旬,甲寅旬,共六甲旬,终而复始,始而复终,以定每年之岁运,每月之月码、每日、每时之位置。列表如下

一目了然。这是中国古老的数字计算机的原始编码,也是规定地球自转与公转方向的编序和轨道初始状态的规定。这在宋代以前的书中是有记载的,可以编码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也可以编码月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戍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戍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戍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戍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戍
癸亥



从上表可以看出:

“天有十日”指“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计十天干,以此纪日,则是十日,又十日为一旬,共计六旬,每旬始于甲,共计六甲,又称甲六。这是纪年之法。《内经》又称之为“首甲定运”。讲的是首先从甲子开始,确定运程。共计六十,故又称六十甲子或花甲子。这是中国古老的地球自转公转周期编码表。

这段文字,我在《内经*素问*生死条辨》中作了上面的解释,自己觉得不满意,又查阅《淮南子》一书,记载有“经纬六合”“东西为纬,南北为经”结合《内经》“子午为经,卯酉为纬”以及“余闻天地二甲子,十天干十二地支,上下经纬天地,数有迭移”的记载,这实质上是说的地球与天球的经纬网与经纬度的问题加上中国古人最早使用指南针——地球仪的三大要素就全了——而且至今仍然在使用中国的发明创造“子午线”“本初子午线”等等来确定地球的经纬度——这些都是人为规定的,这是为了描述地球仪和地图册才必需使用的,今天做了改进,没有用10天干了,地支用的很少了——已经用具体的数字替代了中国的等份法则。“卯酉为纬”已经用0度~90度的具体的数字符号取代了中国的天干地支计算法则,中国古代的原始法则完整地保存在《黄帝内经》中,这是中国自然科学的奇迹,中国科技史上的奇迹。可是由于这是古代地球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的计算法则,现在没有任何一本教科书指出这一本质——张功耀先生和何祚庥先生都错误地认为“五行”是封建迷信,应该取消,应该废除——实际上科学界已经没有运用中国古代的数字符号和文字符号。已经是在自然地废除了。“五行”、“五运”就是中国古人把圆周360度和自转时间周期(24小时)与公转时间周期365天4分之1天等分为5的计算法则,包括了今天的角速度法则——这些法则都记载在中国的中医古典医籍《内经》中,我希望张功耀先生和何祚庥先生二人能够读到这里——也许二先生会惊出点冷汗或者热汗。二位先生有责任和义务去把这些理论和历史补充到天体物理学史和地球物理学史中,也去补充到中国哲学史中,这才是二位先生的长处和应该去做的工作。3000年的中国历史告诉我们,历代圣贤都有反对和否定“阴阳五行”的,不是他们反对没有道理——而是这些方法保存在中医古籍中——他们读到真实的理论却没有科学解读科学的理论。中医界的同志读到了却没有去研究古代的天体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这样3000年,大家都不知道“阴阳五行”到底为何物?由于现在这种方法仅仅保存在中国历法的运用中——中国人称之为万年历,就是10000年都使用都实用的历法——本质上则是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时间、自转公转的角速度、位移的法则,是中国古代的天体物理学与地球物理学的相关科学理论,天体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现在已经现代化了,可是这仍然是中国的原创而且今天仍然指导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3000年后的今天测量的地球自转和公转速度与中国古人的测量和计算误差很小或者说没有误差——实践证明了中国古人的测量和计算是科学的。

原文:“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以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这里,中国古人第一次把地球的自转的时间与人体的气血运动作了规定:平旦规定为地球自转之开始——0度,日中——90度,日西——180度,本质上,这是地球自转轨道的状态180度状态的规定。
在《素问*阴阳离合论》中还要继续规定和划分。注意四时与三时的区别,四时是公转气候的四季,实际上就是公转轨道上的四个时间段,圆周为365.25度,也是365.25日;三时在这里显然是指自转一天中的白昼的3个时间段,周期为180度。与黑夜的180度共同构成360度。张志聪说:“一日分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这就是自转周期360度的四分法与公转周期四分法,在〈〈周易〉〉中又称为“四营法”,一分为二的法则在〈〈内经〉〉中称为“五十营法则”这些都是由于中国古人把一天分为12时辰,今天划分为12个时区的实质是相同的,这样时间、角速度、位移就可以相互换算。

































第四章《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中的自转公转法则、数字地图、数字地球仪法则、二进制法则、五行角速度等份法则

一、原文内容提要

八风、五风、四时等概念,就是等分地球(天体)自转与公转轨道的法则。八风就是八等分、五风就是五等分、四时就是四等分法则。同时要注意经纬网中经纬度的计算,轨道度数的计算。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这里的论述是用圆球的概念来论述的——“天有八风,经有五风”这说的是地球和天球的经纬网的8分法则与5分法则。“经”是经纬网、经纬度的含义,风则是风力——地球自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的综合力学概念,中国古人没有这3个概念,用的是“胜”的概念,而且是以北半球的我国公转气候为准来进行描述的。“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这里虽然是是四时之胜,却实际上是用的五季,也就是356.25/4与365.25/5的区别,实际上,就是角速度的大小差别,大约为18度之差,《内经》很多描述是用18日来描述的,要换算。《史记》中有“均五行,推五胜”的记载,就是说的这个法则。主要是由于自转和公转有5.25度的角度之差,进行五等分之后,有余数,即小数点尾数的不同,需要进行处理。公转周期的91.3125度整数/时,73.05度/时要进行计算。这里还没有规定轨道开始的状态,只有四分和五分的等份法则,只有规定了轨道的初始状态,才能作相应的计算,这就要规定东西南北和公转轨道的初始状态,这样,地球公转的具体时间和具体的角度以及公转的角速度就可以计算和测定。

原文:“东风生于春,病生于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这是地处北半球的我国公转气候为依据而划分的公转轨道状态。由于中国古人在这时已经明确“南北为纬,东西为经”《淮南子》《史记》中有这样的经纬网概念,通过我国的区域地理、区域地图中的气候变化来阐述轨道的初始状态,这样就能很好地进行计算和掌握运用。这里就是“肝生于左”的概念——这是地球的公转状态和自转状态的初始轨道状态的描述方法,而不是解剖上的肝脏部位。很多人以此嘲笑和讽刺中医,希望大家认真读 一读中国古代的经典。这是把我国公转气候等份为5步五行五运五行时的的法则

原文:“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前面讲了“四时之胜”的公转情况,这里就是讲地球自转的情况。这里就是说自转的时间和时间分段标志;也是自转速度和自转位移的计算方法。这里的自转时间的周期法则,很多时间,大家没有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和阐述,这样,简单的地球自转的时间周期“阴阳”理论,就成了丛矢之的,大家攻击它,是不知道它的天体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含义,大家认可它,也不知道这是计算地球自转运动的周期性规律。这样,肯定者与否定者,谁也说服不了谁,斗争延续了3000年。我希望通过我的揭示,大家深入地去再研究,以取得更大的突破!

规定了自转的轨道的初始状态:平旦、日中、黄昏、合夜、鸡鸣,五个时间段,这在现代时钟上,平旦对应于9点位;日中对应于12点位;黄昏对应于3点位;合夜对应于4点位,鸡鸣对应于6点位。这是由于中国古人把一昼夜划分为12时辰,一个时辰是今天的2个小时。而且古代是流水记时法则:一昼夜是100刻,而不是今天的24小时时钟,要进行相应的换算。这样中国古代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法则就完备了。100除以5=20刻,所以,按五步五行法则,这是可以除尽的,用24小时法则,却不能整除,为4.8小时/运/行/步

原文:“帝曰: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如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奚xi);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这里的“东方应四时上为岁星;南方应四时上为荧惑星;中央应四时为镇星;西方应四时为太白星;北方应四时为水星”,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的五大行星运行方位图和测量方法。这是“五行”的又一个含义,是指的中国古代在这时已经发现了太阳系中五大行星为岁星——木行星;荧惑星——火行星;土星——镇行星;太白星——金行星;辰星——水行星,有的概念至今一直沿用。中医规定的五行的顺序也是依据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次序为依据而相生,由太阳而远离为——水星——金星——镇星(〈〈史记〉〉中是填星,可能是形体字之误)——火星——木星;由行星而靠近太阳则是相反的一个相生图:木——火——土——金——水——木,这是中医〈〈内经〉〉记载五行相生的本质含义,这里把公转回归时间周期实际上又分成了五个运行时间段,就是五行时的本质含义,实际上也是73.05度/行/运/星角速度的计算法则。这些都是现代天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证明是科学的,可是,为什么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不去研究一下呢?

原文中的“东方其数八,南方其数七,中央其数五,西方其数九,北方其数六”这是《周易》中的“成数”的概念,结合“东方其生数三,南方其生数二,中央其生数五,西方其生数四,北方其生数一”这是一个完整的数字地球仪或者数字地图册,这是先天八卦的数字的概念,后天八卦的概念又是我国地处北半球的区域地理气候,由于中国古人已经有经纬度、经纬网的概念和相关记载——这些概念和理解才是成立的,否则是不成立的。《周易》中是这样记载的“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其实这也是“天地数”之间的“二进制”,这是中国人的“二进制”的原始记载,后来西方人改了一下名字——并作了计算编码——中国古人就是以八卦和10天干与十二地支作了精确的编码——这是原始的电子计算机的编码——实际上完全是数字化的编码——没有制作成为有形的电脑,这值得我们反思!《周易》的书名,是说天体的周天运动,自转与公转运动变化发生。由于经历了历史上的“周代”,使得大家误以为是“周代的变化”。本质上,《周易》也是计算天体自转与公转的文图并茂的一本自然科学的书籍,可是3000年来也被打入封建迷信的深宫中。值得我们的神仙、圣人自居的中国智慧者很好去反省!













第五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的极点法则、12等份法则、二等份法则、四等份法则、顺逆——自转公转法则、乘方法则、五等份法则

一原文提要

乘方技术,在《史记》《淮南子》中有记载,可惜我们已经很少知道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世界上最早的乘方技术法则。希望相关的科技人员去研究一下。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嗔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这里的阴阳的含义,在《内经》中有昼夜长短的含义,也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含义,这二者的结合,就是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古代法则,至今沿用。因此“天地之道”就是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运动规律。现在地球物理学告诉我们,昼夜的交替的现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而且随着公转运动,昼夜的长短发生规律性变化——中国古人已经在《内经》成书时开始了测量和科学记载而且今天仍然在使用;正午太阳高度角,是以正午的太阳高度角的大小来测定地球的公转运动,由于正午是中国古人的“午时”今天的12点时钟,这实际上也是测量地球自转速度的一个方法,由于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就可以测定纬度的高低和太阳的直射角和偏斜角,并以此测定地球的公转运动,这就是我国现在仍然在使用的历法——这是可以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世界上最早的最原始的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法则。“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这是中国古人经过实际的测量的 "南北极点"的概念,公转运动则是指太阳直射地球南北回归线23.25度的时候以及其公转的角速度、位移。由于公转运动的存在,太阳直射的南北移动,就形成了地球上寒极、热极的自然变化。本质上是说地球的南北回归运动。

原文:“水为阴,火为阳--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这段原文,“水为阴,火为阳”是我国地理气候的太阳高度角大小的计算法则,水——为北为下位;火——为南为上位,二者是一个对称轴180度的概念实际上是指地球的南北两半球或者南北两极,“火”现在的术语叫做热带、亚热带了。“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这一段话是说太阳直射的角度大小以及太阳辐射强弱与大气之间的关系。由于我国地处地球的北半球,以嵩山为界的南方区域气候处在低纬度地区受太阳的直射时间长,在我国的夏季尤为明显,但收空气的反射和吸收作用,太阳的辐射发生了一些改变,四川盆地由于盆地的作用,大气的吸收和反射的作用,纬度虽然低于新疆地区,但实际上的太阳辐射却是新疆地区高于四川盆地地区。我个人觉得这里的原文,这样理解更清楚、更合理、更明白一些。不知读者以为如何?

原文:"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这里的"天有四时五行"就是说的公转气候、时间的四分法则与五分法则."寒暑燥湿风"是我国的公转气候特点,现在已经划分为五带——五个气候带,即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这是地球自转与公转规律的必然变化,也是对“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的公转气候的深化和发展。这是太阳直射地球,地球在太阳的南北方向上发生了位置的移动造成的。

原文:“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气血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这段原文的“玄”是“弦”的含义,“在人为道”则是说的自然的轨道的法则与规律是人可以掌握和认识的,是可以进行描述的。“在音为角”这是中国古代的音律法则,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的“乘方”技术——具体的算法在《淮南子》中。

依据陈广忠副教授在《淮南子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第142页中是的计算法则是这样的:

子 置1=1

丑3的1次方=3

寅3的2次方=9

卯3的3次方=27

辰3的4次方=81

巳3的5次方=243

午3的6次方=729

未3的7次方=2187

申3的8次方=6561

酉3的9次方=19683

戌3的10次方=59049

亥3的11次方=177147

“胜”就是“四时之胜”的运用,实际上是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力学原理,古人认为很神奇,没有引力的概念——只有用这种“相胜之力”来表述。

这里的计算法则也是自转90度法则与72度法则,公转就是91.3125度与73.05度的四步法则与五步法则的结合运用。“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说的是上下位置的定位系统,针对于地球仪和地图册而言,就是上下定南北,左右定东西,这样就能很好地进行识别地理方位。中国古人的“八卦”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地球仪的挂图也是地图册的挂图,因为有比例尺、有方向和经纬度和图例——整部《周易》就是对地图册和地球仪的运用和天体自转与公转规律的说明,可是3000年了没有一个中国人是如此去认识的,外国朋友进行了很好的翻译和解读然后做了细小的改动,这样,中国人自己认识不了自己祖先的发明创造了。“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这是指的左右方向是太阳与月亮的“视运动方向”这是由于在北半球的中国区域地理位置上,太阳是始终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月球则是从地球的西边升起,东边落下——这却要随地球的公转运动而发生改变——这是由于地球和月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不同,“视运动”角速度有差别造成的。“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这就是以中国地理方位为准进行上下定位,南北定位,东西定位。“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这是地球仪和地图册定位之后,就可以规定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初始状态,中国古人是以“春分”——阳历为3月21日前后,而公转黄道轨迹的0度的开始则是正月朔日——正月初一——立春节和结束状态的365.25天(度)的公转时间周期;以“秋分”——阳历为9月23日前后,为公转黄道轨迹182.625度为公转划分标志,这实际上已经计算和测量到了地球公转轨道的椭圆形性质。以“夏至”——阳历为6月22日前后,这个时节也大致是中国重要的节日端午节5月初5日,实际上就是以此测量公转的轨迹和公转的角度91.3125度为标志,来确立我国的上下半年的气候分界,实际上这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造成的——中国古人这时没有北回归线的概念,但其具体的角度和具体的时间分段就是这个本质——中国古人测量到黄赤交角为23度25分,与今天测得的数据23度26分,相差一分。“冬至”——阳历12月22日前后,这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时间和角度和角速度,中国的黄道轨迹角度为273度左右。这些计算方法,在历书中用的最多,其他时候已经没有运用了或者运用很少了,在中医书籍中,就是以此来预测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这是由于公转的时间是确定的,公转的角度和公转的角速度是固定不变的,这样一年的气候就可以进行预测,并用提前掌握的气候的变化来指导养生和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无疑是科学的和简单实惠的。自转的状态就是也用这几个时间段和角度以及角速度为计算法则,但是有5.25度的偏差,需要进行不断的1度的整数计算,于是中国古人就用“置闰”技术,很好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由于大家不知道其自然科学性——很多时间被政治家和哲学家用来证明封建王朝如天体之道永存——这样,就走上了唯心主义的道路,应该进行纠正和批判。就是这些唯心主义的东西淹没了自然科学价值和运用法则。原文中“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气血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就是强调地球仪、地图册、运动轨道的上下定位、左右定向,如果不注意,就会错误计算,得出错误的结果——于是说,这是封建迷信、伪科学等等。错误在自己身上。



原文:“帝曰:法阴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这里的含义就是对《素问·金匮直言论篇第四》载曰:“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又一次说明,实际上这仍然是地球公转规律而言的。因为,春夏秋冬,这是我国四季的划分。这阐明了四时是如何相胜(克)规律。要准确理解这段原文,需要将“四时”换算为“五行时”;将“春”换称为“木”,将“长夏”换称为“土”,将“冬”换称为“水”,将“夏”换称为“火”,将“秋”换称为“金”。这样,“胜”之意就显而易见是“乘”或“相克”之含义了。有人说:“本节是说的四时不正之气——胜气,对人体的影响。所谓‘春胜长夏’,在气候来说,是长夏反得春天的气候,在对人体的影响来说,是肝木得胜气之助而克脾土;‘长夏胜冬’,是冬天反得长夏的气候,使人身脾土得胜气之助而克肾水;其余以此类推。所谓“得四时之胜”,其大意如此”。其义显然有悖《内经》原旨。“长夏反得春天的气候”、“冬天反得长夏的气候”都是凭空妄加的,怎能不违背经旨呢?更不能“其余以此类推”!“其大意如此”实乃“太大意”了!以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金匮真言》的此段文字的正确含义是:我们所说的掌握四时相克(胜)规律就是:

春(木)克(胜)长夏(土),

长夏(土)克(胜)冬(水),

冬(水)克(胜)夏(火)

夏(火)克(胜)秋(金),

秋(金)克(胜)春(木),

这就是四时相克的规律及其次序。正是由于对这一规律及次序不能正确把握(“得”),因而造成错误的理解,进而错误地推衍,怎能不讹以传讹?《内经》中运用换称或借代手法比较多,如果不注重这些形式上的研究,就会造成对内容的理解错误。值得大家重视。我认为这是四时五相生物钟能量稳态流注周期表——本质上揭示的是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四步法则与五步法则

〈〈内经〉〉又称为五行时。其实,就是一个生物钟的四相法则,五相法则。是地球自转与公转结合模式——是以我国地处北半球为依据,这里的南不超过赤道,是一个上南下北的中国地图模式。






这是把 365.25度的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回归轨道周期、回归时间周期等份为五步的法则,依次五步五运五行相生;间隔一行表示相克,相胜,表示正克,表示相乘,表示所胜。这里面的相胜的图形最好是理解为一个五角星,把一个圆周等份为5,五角星的上角正好是南,左右四角是东与西,下为北,各为73.05度/行/运,这就是公转73.05日,公转角速度为73.05度的含义。要看成是一个地球仪的圆周的轨道的运动

原文:“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东方阳也,-西方阴也-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这里有养神之道,也有天体自转公转之规律。这里对我国的地理气候规定为东南方、东方为阳;西方和西北方为阴,这也是以具体的天文现象为基础的,只要大家抬头看看,就是这么一回事情,这也是我国的地理地势的实际走势,西北地势高,东南地势地。这种阴阳的划分实际上是从光学原理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概念,是以此划分为四个半球的。

“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这里的“神明”就是中国古人规定的12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是计算地球自转的时间和分为12等份的角速度为15度的含义,同时结合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天干规定地球及天球的经纬度以及经纬网,这些是经纬度的计算法则,与现在的纬度高度是可以换算的,与经度也是可以换算的。我国的每一个节气,就是公转气候的标志,也是公转角速度的标志,也是公转时间长短的标志。12时辰可以规定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初始状态;10天干也可以规定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状态,有了二者的结合,才能说明是地球绕太阳转还是太阳绕地球转的关键问题,这就是说二者通过编码规定固定的顺序和初始状态,才能说明是地球绕太阳转而不是太阳绕地球转,这就是60甲子规定方向和初始状态的科学意义。同时60甲子又是一个经纬网中经纬度的计算法则,还是一个机械时钟的法则,也是一个质点轨道运动的法则——最好理解为时钟的秒针、分针、时针的运动轨迹——我们的祖先设计好了,但是后来者没有制造出具体的机械时钟——英国人的机械时钟的原理就是60甲子的原理。值得我们很好地反思的!金元时代,中国人已经开始运用60分钟、60秒钟计算时间,元代以后,这种方法传到了西方?后来英国人制造出了机械时钟,沿用了这种法则——我们往往误以为是英国人首先发明并使用了60分钟、60秒钟的法则。























第六章《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中公转周期法则、60度、180度法则

一、原文的内容提要

原文中的阴阳离合与开、阖、枢的理论,就是今天的自转轴与公转轴的相关理论。原文中“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说明阴阳的理论划分法则,是依据的“太阳光”来划分“阴阳”的标准,这是原始的光学理论的具体运用。

二、原文相关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一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这里的计算法则是公转周期为360日,公转角度为360度,这实际上是地球的恒心视运动周期,天为180度,地为180度。三阴三阳就是把180度等份为三各为60度的角速度的计算法则,时间上就是60天,这显然是公转周期。这是为了区别自转周期360度而运用的时间单位“日”和公转的“岁”“年”。中国古人作了特别的规定,这是现在整个地球人类都没有搞清楚的问题。英国科学家霍金甚至错误地认为时间有“正时间和负时间”就是不知道这是中国古人用时间来描述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时间是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周期长度单位,地球自转一周为24小时为1日为360度圆周,以太阳为视公转中心公转回归运动一周则为365.25日,也为365.25度椭圆周。以其他恒心为公转视运动中心则为360日,也等于为360度则是圆周运动,但不是地球的回归周期运动。国古人是通过数字进行了区别,可是后来的学者没有区别。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这里的阴阳的划分标准是以阳光为依据,这是很重要的划分法则,没有生长出土的为“阴中之阴”,长出地表的为“阴中之阳”这是用植物的生长态势的180度直线法则来说明与地球的水平面的180度形成的垂直相交的运动生长关系,这是90度法则的进一步说明,这样才能体现光学原理,才能体现地球的立体属性。

原文:“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抟而勿浮,命曰一阳。”

这里的三阴与三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人体经络的关系,是用人体的经络关系来说明天体的立体属性,同时也是为了说明转轴的关系。“圣人南面而立”,是交代面对地球仪或者地图册的上下方位,也就是规定了南北方向。三阳各60度,而且以“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这是以人体的三阳经来说明天体的自转与公转的枢轴,这也是规定180度0度、60度、120度的角速度计算法则,后面的三阴也是如此。

原文:“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抟而无沉,名曰一阴。阴阳(),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这里是以人体的下肢经络为依据来说明“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实际上是为了说明天体的立体属性和计算角速度的法则,这里也涉及自转轴与公转轴的问题。就是地球仪上的南北轴为假想的自转轴,假想的公转轴则是东西轴。





第七章《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地球公转1度和月球公转13度法则、60度、90度法则

一、原文提要

这一篇原文,是我发现《内经》中阴阳五行是计算天体自转与公转规律与法则的关键文献。中国的圭表,是古代的天文仪器之一,按一般书籍中的介绍,圭表是测量日影的长短变化,计算日月的运行度数,来校正时令节气的天文仪器。在《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中也谈到这一仪器。许多教科书都介绍了这一仪器,可是没有解释和揭示其天文学本质“日影长短的变化”就是今天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时令节气”,就是测定昼夜长短和四季的更替。这里有必要复习一下相关的地球公转运动的一些概念和知识。否则,心知其意,不能正确翻译其科学含义,实在是一件让人遗憾3000年的科学奇冤!

前面复习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有三,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其中之一。昼夜更替是地球自转的结果,昼夜长短的变化确是地球公转运动的结果,注意这些区别。能够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才能说明能够计算地球的公转运动归律。能够计算昼夜的长短,才能说明能够计算地球的自转运动规律。

甲、昼夜交替

(1)昼和夜的形成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的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内,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一面(半球)就是白昼——昼半球——中国古人称为阳,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中国古人称为阴。

(2)晨昏线(圈)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晨昏圈是地球上的一个大圆,这个圆是人为规定的,其实是不存在的——中国古人称为“阴阳”——阴阳圈——阴阳线。其中。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夜半球向昼半球更替的弧线叫做晨线——中国古人称为阳,由昼半球向夜半球更替的弧线叫做昏线——中国古人叫做阴。

(3)依据晨昏线的变化移动来分析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以北半球为例来说明:

春季夏季所在的上半年,春分——全球昼夜等长;然后是a昼长>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长;b白昼越来越长;c极昼范围由北极点向北极圈扩大。

夏至——昼最长,北极圈内部全部为极昼(包括北极圈)。然后是a昼长>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长;b白昼越来越短;c极昼范围由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

秋季冬季所在的下半年,秋分——全球昼夜等长。然后是a夜长>昼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b白昼越来越短;c极夜范围从北极点向北极圈扩大。

冬至——白昼最短,北极圈内部全部为极夜(包括北极圈)。然后是a夜长>昼长;b白昼逐渐变长;c极夜范围从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回到春分——全球昼夜平分。



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变化规律也相反。

(4)昼夜长短时间的计算

昼弧和夜弧的长度,分别决定昼长和夜长,一地的昼长或夜长可以用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昼长时数=昼弧度数/15度夜长时数=夜弧度数/15度

这一计算法则的详细计算和记载,刘完素的《刘完素医学全书》中的“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中的“太阳早晚出入”中,记载的很明确。用100刻流水计时法对24节气的昼夜长短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刘完素计算的昼夜长短冬至、夏至的昼夜长短相差20刻,就是今天的4.8小时。按刘完素交代的每9天相差1刻——这显然是公转的9天时间,20刻则是公转180天的昼夜长短的变化,这显然是公转轨道180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关系决定的,抓住这一本质,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5)昼夜更替的意义

昼夜更替才能证明地球在自转,昼夜长短的变化才能证明地球在公转。昼夜更替的周期是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也就是一个太阳日。也是公转周期的1度。中国古人用100刻流水漏时法则来计算自转的周期。地方时、区时等概念,自己去复习一下,这是依据中国古人的12时辰法则演变而来的计算地球自转的法则。

乙、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角的概念

太阳光线与地球表面某点水平切线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指正午12时时的太阳高度角——中国古代历史文献说的圭表上测得的“日影的长度”,本质上,就是测量太阳高度角。由于《内经》是研究中医科学的,其中的地球物理学、天体物理学上的相关概念——我们是十分陌生的,也是不重视的。这样,自然科学的本来面目就被淹没了——3000年后的今天,居然没有一个中国科学家正确翻译《内经》中的这些原文,就是很好的证据——我希望《内经》的这些原文,应该成为地理学、天体物理学的必修教材,让更多的人了解事实的真相、科学的真相!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a随纬度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两极降低;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降低;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降低。

b随季节变化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冬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冬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夏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这是由于四季的划分是以中国所在的北半球气候变化为参考依据的,南北球同样有四季,正好与北半球的四季季节相反。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南北回归线上一年各一次直射90°,其他地区有2次直射。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法则

a对于一个地点来说,太阳位于天顶的时候,它的高度是90°;太阳位于地平线的时候,高度是0度。——中国古人使用的数字,就是10个天干和12个地支以及八卦符号和六爻符号来计算的。

b从全球范围来看,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90度,从这里开始,太阳高度向四周降低,作同心圆分布。到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

c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它的大小随纬度不同和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着。

d一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可以用下列公式计算:

H=90°-|φ-δ|,其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φ为当地的地理纬度,永远取正值,δ为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当地的夏半年取正值,反之取负值。

4太阳高度的应用

内容很多,我说主要点:确定地方时;判断日影长短以及朝向;房屋采光的多少;楼高和楼间距的关系;太阳能热水器安装的角度问题。

其他略去不讲,我重点讲一下判断日影长短以及朝向的问题,这是《内经》中讲到的问题,但是,3000年来,没有一个学者正确解读《内经》中的这个关键而重大的问题——这就是中国圭表的具体功能,也是中国古人对世界自然科学的重大贡献。

(1)正午日影朝向和长短变化

正午日影的朝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周年往返移动,正午日影朝向不仅随空间,而且随公转的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日影始终朝北。北半球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日影最长。

在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始终朝南。北半球冬至日——南半球则是夏季(夏至日),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夏至日,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日影最长。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影子可以朝南,也可以朝北,且直射时无影子。一般太阳方位与物影朝向相反,但极点一致,即北极太阳永远在南,影子永远朝南;南极则相反。

(2)日出、日落时日影朝向

在北半球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从正东方升起,正西方落下。因此日出时日影朝正西,日落时日影朝正东。

北半球夏半年时太阳多直射,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北升起,西北方落下。日出时日影朝西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南。从春分至夏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方向也逐渐北移;从夏至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南移。

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于夜,南半球反之。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因而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北。从秋分日到冬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南移;从冬至日到第二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北移,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丙、四季更替与五带

四季的更替是昼夜的长短和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本质上是地球公转运动的4个时间段的等分法则。全球除赤道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换而变化,使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不同的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差别导致太阳辐射具有显著的纬度高度(地区)差别,这样就在地球表面形成了四季的更替和不同的五个气候带。我国的四季气候仅仅是北半球的四季气候,南半球的四季则在季节的时间上与北半球相差182天左右。注意这些区别。五带就是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还有其他一些划分法则。

地球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运动的,因此地球的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运动。地球自转运动与公转运动的关系是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赤黄交角来标示的——这是中国人命名的,也是现在全世界通用的法则。

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的交角,叫做黄赤交角,目前的度数是23°26′。本质上,这是中国人计算南北回归线的法则。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就是一个回归周期1回归年,具体的就是中国古人的24节气法则。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生化之用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余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这是最明显的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法则“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计算的方法是60度X6=360度=360日=1岁=1年。“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生化之用也”这里是《内经》中明确的解释和定义“天度”“气数”就是轨道的角速度大小的概念,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这里是十分科学地计算了地球公转一天为一度“日行一度”是说的地球每一天公转一度,这里的“日” 可以理解为“太阳”,但这种理解却是错误的。是省略了主语地球。“行有分纪,周有道理”,就是说天体的运行是可以计算的,可以是五行、可以是八正、可以是四时等等,但都是圆周的轨道的运动法则。月球每1天绕地球运行13度有余,故大小月365日而等于1周年。所以“日行1度”只能理解为地球绕日公转每日1度,而不能理解为太阳每天运行1度,因为这样理解与“月行十三度有奇”的实际情况不符合。也与“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不相符合。也与“积气余而盈闰”不相符合。因为中国古人在这时已经精确到四分之一度了。中国古人测量月球绕地球公转是每天运行13度多,这与现代测量的、实际运行也是相符合的。中国古人用阴历的月份是用朔望月——绕地球公转的周期来计算的,平均每月运行30.4375日,节气以地球绕日15度=15日来计算的,实际上是15.21875°(日、天)。每个节气平均得15日左右,每月相当于2个节气.因此,月份常不足,节气有余,计每月余1日弱,积累3则余1月强,故每3年必需有一个闰月——就是增加一月,约19年之间有7个闰月,则节气与月份复归一致——这是“闰月”技术,还有“闰日”的技术——这是每4年增加1日在阴历的2月的最后1天的技术,这样中国古人运用“置闰”技术,解决了地球绕日公转每天1度与月球绕地球公转的速度每天13度有余的速度差,至今都是很科学的,与地球和月球绕太阳公转的实际误差很小。现代测量得到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速度约为1度,实际上是冬季在近日点时为61分/天/日,误差为1/60;夏季在远日点为57分/日/天,误差为3/60,可见中国的自然科学技术在3000年前的辉煌成就!也与“立端余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的不相符合。因为这个圭表就是中国古人测量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角大小的仪器,实际上就是测量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科学技术。就是圆周或者后来的椭圆法则的轨道法则的开始0度,90度,180度,270度,360度的法则。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中国清朝以前对现代的量角器——称之为量天尺,所以中国古代的量天地的工具实际上就是现在的量角器,实际上就是今天的角速度,这是中国人用了3000年都十分精确的法则,至今在历法中保存在。这里实际上也是交代了地球每日公转1度与月球每日公转13度有余的一个比例尺。这是一个数字比例尺,也是一个速度比例尺,是以角速度为依据的比例尺。又了这些概念,完整的地图册和地球仪才是成立的。

原文:“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五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形藏四,神藏五,合为九藏以应之也。”

这里对公转周期365日=365度又一次进行了计算。用的就是60甲子法则,是以10天干和12地支的排列进行计算的,排列是有序的,而不是无序的组合法则,这是由于计算天体的运动方向必需分顺序,否则是不能计算的。天体的运行是有序的,中国古人通过甲子的有序的规定才能作到正确的科学的计算。后面的九野——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早期的地图册的概念。人体是立体的属性,用人体的立体属性来说明地球的立体属性与地图册的平面对应法则。60甲子这时也是轨迹的运动和运动方向。“九九制会”的九九,就是90度的法则,在《周易》中是“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这些就是四方的直角法则,90度法则,要〈〈内经〉〉〈〈周易〉〉结合才能明白这些含义。

原文:“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帝曰:请遂闻之。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这里是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时间进行区别的法则,也是轨道法则:

5日=5度=1候;3X1候=15日=15度=1气;6X1气=1时=6X5度=90度=90日;4X1时=4X90=360度=360日=72X5.这就是“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的含义。“候亦同法”与”“候之所始,道之所生”的含义相同,都是以5天=5日=5度为公转的固定的角速度分为72物候,也是以固定的72度的角速度划分为“五运”“五行”的含义。“时立气布”指这是“四时”与“节气”“六气”划分的标准和依据,这实际上就是公转轨道的计算法则,当然自转的法则也在其中,后面,中国古人还要区别运算。注意这些细微的表述法则。

原文:“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有太过不及何如?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帝曰:平气何如?岐伯曰:无过者也。帝曰:太过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经有也”。——从这里看出〈〈内经〉〉中的七篇大论不是后人加的。

这里“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就是一个圆周360度运动的轨迹、轨道的初始状态的规定,等份为五,就是五运,就是五行,这是自然科学的名词,是指角速度72度/运/行/运行。只是地球公转回归周期为365.25度,法则相同,数字略有不同。

原文:“帝曰:何谓所胜?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藏。

帝曰:何以知其胜?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帝曰“有不袭乎?岐伯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帝曰:非常而变奈何?岐伯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余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起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罴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这里再一次对四季和方位的确定,以对应于我国的公转气候和公转轨道和轨迹,这里对《四气调神大论》中的少阳、太阳、少阴、太阴作了补充说明。这里是《内经》中唯一的一次“五行时”的记载,

这就是证明“五行时”是计算时间的法则,不是哲学概念,不是政治概念,不是迷信,不是伪科学。而是自然科学中的重要的计算天体运动的5步法则,5个时间段的法则。由于自转周期与公转回归周期的不等,要进行具体的计算。

这里“何谓所胜?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藏”的“五行、五行时、得五行、得五行之胜”要仔细理解一下。大家就不会觉得“五行”是哲学概念,是唯心主义,是机械主义等等,这是中国古人计算公转时间的分段标志,就是今天单位时间、单位时间角速度大小的含义,这是一个固定的法则

“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

可以这样理解:气候变化就会导致人体发病。“我克”天时就病情轻微,“天时”克我就会病情严重,这时,若再感受他邪,就会导致病人死亡。因此,不是天时相克、相冲、正气衰之时,病情就很轻微,若恰好天时相克、相冲,正气衰之时,病情就会严重。(相冲,指子午对冲之类,见十二支相冲,这是经纬网上经纬度的计算法则,也是轨道上的力学原则)。



1)张志聪说:“如春木主时,其变为骤注,是主气为风木,变气为湿土,变气为主气之所胜,而民病则微;如变为肃杀,是主气为风木,变气为燥金,变气为主气之所不胜,而民病甚”。

2)有人在其书中将“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注释为:“所胜与所不胜,是指主气与变气之间的关系。微与甚,指病的轻重。主气所胜的变气至,病就轻微,主气所不胜的变气至,病就严重”。显然,“所胜与所不胜,是指主气与变气之间的关系。微与甚,指病的轻重。”是对的;“主气所胜的变气至,病就轻微,主气所不胜的变气至,病就严重”。显然有值得思考的地方。

3)要搞清这个问题,确实太难。

其难点之一是:必须明白“所胜”、“所不胜”的含义:

我在这里更倾向于认为“胜”是地转偏向力的概念。地理学上,人们把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它只在物体相对地表做水平运动时产生,只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并不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地转偏向力的方向与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相垂直,北半球偏向右,南半球偏向左;其大小为纬度、物体运动速度成正比。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的风向、水流方向都会深受影响。

《素问·六节脏象论篇第九》说:“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

黄帝专门讨论这一问题:“何谓所胜?”“歧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脏”。《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有相似的论述。这里所说的“所胜”是指“所克”,“所不胜”则指“所不克”。关键在于“所克”与“所不克”到底是针对什么东西而言?先贤多认为是指“主气与变气之间的关系”,只对了一部分,歧义就出在这里。“所胜”、“所不胜”是一种力量针对另一种力量的对抗的结果。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实际上是今天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含义,这是无形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对称轴上的两个力。

《六节脏象论》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有人的注解为:“五运六气之中每年轮转的客气加在固定的主气上,称之为‘客主加临’。年之所加,即指各年主客气加临之期,观察主、客气的相得与否以辨别顺逆”。有人译为“不知道当年主、客气的加临、节气的盛衰,病气虚实的起因等问题,就不能算为一个良医”。同样没有搞清楚,这个“年之所加”应该是主要针对病人,而不仅仅是针对主运、客运的加临关系。这说的是病人与“年之所加”。即病人与天时产生了一种相生相克的关系。所谓:“天忌不可不知”是也。“所胜”与“所不胜”也是讲的病人与天时之间的生克关系。即病人克天时就病轻微;天时克病人就会病情严重,甚至死亡。

难点之二,在于病人如何与天时相生相克或如何进行“年之所加”?

这在古人是一个常识,对于现在的人们,却是一个陌生题。古人必须掌握《四书五经》,而今人不知什么是《周易》!这就必须知道如何编码年、月、日、时,方能确定相生相克。实际上这是一个时间的轨道运行模式,也是地球自转与公转规律的结合模式。

下面重点讨论一下如何编码年、月、日、时。〈〈内经〉〉称为“固气”。实际上就是一个轨道次序、轨道顺序的编码。现在已经不用了。

古人对六十甲子是了如指掌的,运用也是自如的。现代人则未必知道“六十花甲子”,其实,不知道甲子周期表应该是近100年的事情,也就是改用公元纪年的1911年辛亥革命才废弃不用的。(天干转了10周,故今年也是辛年)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将六十花甲子表作为常识放在本书的74条。我个人认为这是中医的巨大贡献。我称之为“人体生命六十相节律编码周期总表”或者是“人体六十相生物钟编码周期总表”。知道了六十甲子之后,才能编码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时。

年上起月法

歌曰:

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

丙辛之岁寻庚上,丁壬壬寅顺水流;

若问戊癸何处起,甲寅之上好追求。

年上起月法,就是查每一年十二个月的每一个月是什么名称(干支),知道了每个月的名字,就能知道每一个月的月令。这也是八卦预测中的排年月日时的起月法。排好月码之后,根据万年历查出对应日的名称(干支),然后根据日上起时法,排定时码,这样,年月日时就能排好。

“甲己之年丙作首”就是逢甲年和己年时,正月的月干是丙,支是寅,故正月为丙寅,依次是丁卯,依次顺排十二个月(见年上起月表)










甲 己
乙 庚
丙 辛
丁 壬
戊 癸


正月
丙寅
戊寅
庚寅
壬寅
甲寅



二月
丁卯
己卯
辛卯
癸卯
乙卯


三月
戊辰
庚辰
壬辰
甲辰
丙辰


四月
己巳
辛巳
癸巳
乙巳
丁巳


五月
庚午
壬午
甲午
丙午
戊午


六月
辛未
癸未
乙未
丁未
己未


七月
壬甲
甲申
丙申
戊申
庚申


八月
癸酉
乙酉
丁酉
己酉
辛酉


九月
甲戍
丙戍
戊戌
庚戍
壬戍


十月
乙亥
丁亥
己亥
辛亥
癸亥


十一月
丙子
戊子
庚子
壬子
甲子


十二月
丁丑
己丑
辛丑
癸丑
乙丑



如1984年是甲子年,1989年是己巳年,其年干分别是甲、己,故:这两年的正月都是丙寅月。

“乙庚之岁戊为头”,就是乙年和庚年的正月的干支是“戊寅”,二月是己卯,依次下排。

其他查表可知可推。

现举一例说明如下:

1989年,三月,十四,午时。

己巳,戊辰,己酉,庚午。

知道了月的天干地支,就能在万年历上查到相应日的天干、地支,然后根据“日上起时表”排定时的干支。

日上起时法:

歌曰:

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

“甲己还加甲”,讲的是甲日、己日的子时起“甲子”时,这是甲日、己日的子时的干支名称。

甲日、己日的天干地支名称,是从万年历上查到的,然后按查到的日子干支,再根据日干来确定时干。这样,只要知道了每一天“子”时的天干,就可顺查其他时辰的名称。

“乙庚丙作初”就是“乙日”、“庚日”的子时起丙子,丑时是“丁丑”时。

“丙辛从戊起”就是“丙日”,“辛日”的子时起“戊子”,丑时是“己丑时”。

“丁壬庚子居”,就是“丁日、壬日”的子时起庚子,丑时是“辛丑时”。

“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就是“戊日、癸日”的子时起“壬子时”,丑时是“癸丑”时。

日上起排时表












甲 己
乙 庚
丙 辛
丁 壬
戊 癸



甲子
丙子
戊子
庚子
壬子




乙丑
丁丑
己丑
辛丑
癸丑



丙寅
戊寅
庚寅
壬寅
甲寅



丁卯
己卯
辛卯
癸卯
乙卯



戊辰
庚辰
壬辰
甲辰
丙辰



己巳
辛巳
癸巳
乙巳
丁巳



庚午
壬午
甲午
丙午
戊午



辛未
癸未
乙未
丁未
己未



壬申
甲申
丙申
戊申
庚申



癸酉
乙酉
丁酉
己酉
辛酉



甲戍
丙戍
戊戌
庚戌
壬戍



乙亥
丁亥
己亥
辛亥
癸亥



现举例如下:

1989年,三月,十三,子时。

己巳年,戊辰,戊申,壬子。

根据己年,查出三月叫“戊辰”,根据《万年历》上查到三月十三日,是“戊申”日,就根据“戊日干”查到子时是“壬子时”。这一天的十二个时辰的名称,就按“日上起时表”查出。以此类推。

六十甲子表,是排年、月、日、时必不可少的。人的出生的年、月、日、时中,天干地支的排列,就是一个人的生命运程的信息标志。如父母、兄弟、姐妹、夫妻、儿女、身体、财运、官运等等一生命运之好坏,尽在其中。这就是能测出和测准人的命运好坏、祸福的依据,再结合临床症状、色、脉、五音等许多因素,就能够预测病人生存、死亡之时期。

诸葛亮的排法是:

年干为父,年支为母,月干为兄弟,月支为姐妹,日干为自己,日支为爱人,时干为儿子,时支为女子。

实践证明,孔明的排法有实用价值:

例如:

乾造:1965年,十月,二十三,寅时。

乙 巳年,丁亥,癸酉甲寅

父母 兄弟 姐妹 自己 爱人 儿女

妇女是以月干为姐妹,月支为兄弟,其他的都和男人的一样。

用年月日时预测人体信息准确,运用范围广、具体实用。

同时,八卦预测时,运用年、月、日、时的排法,以月令、时令作为标准,可以决定卦象之旺衰。

特别是月令,它有主宰生杀之权力,故月令极为重要。不知月令,就无法衡量卦象的旺衰,也就无法判断所测信息的成与败,好与坏。

如正、二月木旺,码中庚申、辛酉之金,为金遇死地,为不利。

秋天金旺,码中甲寅、乙卯之木,为木遇死地,不吉。他如“五行旺相休四”所示。

春天木旺,脾土病久处死地,不好;

夏天火旺,肺金久病处死地,不利……

难点之三是分承的运用:

“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

正常的叙述应该这样:

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故非其时则微;

变至则病,所不胜则甚,当其时则甚也。

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

通过上面的分析,不知读者是否理解?























第八章、《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计算公转四时、八风、六合、五行法则

一、内容提要

原文中的四时、五行、六合、八风就是具体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4、5、6、8等分的法则。六合还有计算经纬度的功能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对这段话的理解,我认为是气功科学原理和规律。可以这样理解:现在的时代不同了,人内心被忧患所牵累,体外被劳役伤害其形体,同时又违背四时之规律,也违背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规律,贼风虚邪每天多次侵袭,向内侵犯五脏,深入骨髓,内外伤害七窍及肌肤。因此,小病必发展为重病,重病一定会死亡。这样,用祝由的方法就不能治疗好了。

这里四时就是90度法则,寒暑就是180度法则,朝夕也是180度法则,实际上有自转运动,有公转运动。



文中“移精变气”是理解全文的“文眼”。我认为,这是黄帝在告诉医生如何“练精化气”。“移”指“转移”,“变”指“变化”。“移精变气”是互文见义,即:“移变精气”指“转移并变化精气”。这就是“内功”心法。少林寺大门内有一“祖传真谛”的对联是:“法传心外,十方法教是初元”这里的“初元”是隐语、讳词,用的讳饰的修辞格,指“肾精”、“元气”、“元精”。真正的功夫,就是“练精化气”。

我的体会是练功而言“绝对功夫是初元,全部心法是移精,整个功能是变气”;针对医学而言“绝对医学是移精,全部治病是变气”。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传,抟,义皆可)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说:“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虚无”指的就是“丹田”;守指“意守”,“无为之事”就是“房中术”,古人称之为:“情致之极,至道之际”。

江油市清真寺大门外有一副对联,讲的同样是“真机”:

“其间讲格致功夫悟得真机登道岸,

此地非荒渺门径空却性分识彼苍。”

当然,要达到这种状态,也非一日之功,必须长期训练。

中医讲究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合参。望,我认为,医生要具备“看光”的功能,其实,与病人各个部位的“光泽度”、“色泽度”有极大关系。实际上就是中医的望气望色之功能,没有多大的神秘性。

我认为,“移精变气”,就是“练精化气”的根本方法,就能激发人体能量吸收带的功能,不断吸收电磁波然后二次辐射。也许“特殊的环境”和“苛刻的条件”不易达到,所以,我们要创造条件,努力营造特殊环境,以增强自己的功能吸收。然后你释放出去的也是能量大的光芒。目光炯炯有神,方能目光如电如炬,才能洞彻病人内脏之疾病。高功夫老师,在打雷的时候吸收雷电之光,以修练“五雷掌”,然后才完成二次辐射,对病人产生诊断和治疗作用。特异功能大师,其实就是在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吸收了宇宙中的各种炮、电、波以转化后实现二次辐射,能量强,与常人相异,故不同于一般人。正如佛经《金刚经》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里的电,包括自然界的闪电、生物电等等,自己吸收的功能增强了,转化、储备的能量多了,才能释放出来为病人服务。包括智慧之光的增强。集体智慧——会诊时更体现了医务工作者集思广益和群策群力、集体智慧为病人服务。讲奉献精神,如果你自己没有能力,没有能量,没有本领,怎么去奉献?实际上奉献的越多,首先是学的本领、吸收能量的本领超出常人。有的人将毕生的精力和生命都奉献给了自己所热爱的事业,更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医务工作者,奉献的多,回报的少,而且以苦为乐,因为他们深知,人的生命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只有一次,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奉献就成了医务工作者的天职。当然,更重要的是学好医学理论与临床,为更好的奉献打下坚实的基础。每天如此训练,就能计算地球自转的时间、地球公转的时间。

原文:“余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行闻乎?岐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曰:圣王。”



这里是对《金匮真言》的原文“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进行解说’这里的“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

这里对“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的运用作了说明。

自然科学领域的概念含义就是:五行——木、火、土、金、水,各主公转时73.05天,公转角速度73.05度/行;自转则为72度/行,这样有1度的速度差和时间差,以此区别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四时就是90度=90天法则,八风就是45度法则,也是九宫法则。“六合”是经纬度和经纬网法则——是12时辰的等份法则,针对经度为360/6;针对纬度则是90/6等等。

这两段原文,在中医学中的含义既在说如何练就“三指禅功”以明色、脉。同时,强调了“藏之心意,合心于精”的重要性。“变化相移”,既指五运、四时,又指八风、六合,更指:色与脉,必须全面结合。当然,更包含了“通神明”之精气的“变化相移”,才能够达成以“以观其妙,以知其要”的境界。“观”有“返观内视”及“返观内照”之意。也就是:要结合自己的脉象,气色,观察其发生、发展以及变化,最后对应于病人。将色、脉之象放大,在宇宙中捕捉信息,诸如日的阴晴,月的圆缺,从中理会其精要,掌握其关键。只有这样,才能理色脉而通神明。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医生经常训练返观内视之后,切脉之时,用目光直接从病人的眼部往下看,一边看,一边体会手指下的感觉和医生自己身体各部位的变化及具体感应。这样,就能确定病人的发病部位,性质及症状,当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法从心生,还从心灭,生灭尽由谁,请君自辨别”。“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自己就是一个“自在菩萨”,要常“观不懈”,要常“观其妙”才能知其要,知其妙,更要知其要妙!当然,这样才能“远死而近生”而“通神明”,这也许才是“移精变气”的真实含义。

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医生本人体内有真气在体内运行的情况下才能感知。经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这时,就是指医生自己真气旺盛,才不会被病人的病邪所侵犯,当然,才能监视和防御外邪,也能感知和识别异已的病气,清除体内的异已的病气。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对应于病人脉象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时,医生从手指上感觉自己的心、肝、肾、与肺、脾、命有什么变化,如寒、热、温、凉;酸、麻、胀、重、跳动、痛,再结合脉气浮沉,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与五脏之象,五脏之音,五色微诊,结合五运六气,天时八风,六合表里,既可以“指别”,也可以“类推”,还可以“目察”,更可以“意识””。我认为,这是《内经》中关于脉学中最高深的精义。讲的是:眼、耳、口、鼻、舌、身、意的通用,通感功能,“七识”相通而用,达到自动触类旁通。前提是“移精变气”、“藏之心意,合心于精”。《内经》讲“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否则医道两失。可能与体质有关,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的作到的。









































第九章、《素问·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一、原文提要

注意原文中的轨道思想、轨道法则。

二、原文计算法则的讲解

原文:“黄帝问曰:余闻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岐伯对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

原文:“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为逆,下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易,重阳死;重阴死。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揆度事也。”

文中的“神转不回,回则不转”说的是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没有止境的运动

这里的“易”,从上文看,是指阴阳易位,改变了部位。与“阴阳反作”“阴阳反他”应该是意义相同,是对“易”的进一步的阐释。“重阳死”“重阴死”说是是“阴阳反作”之后的恶果,物极必反,走向死亡。注意这里的顺逆的概念,事实上就是要我们注意自转与公转的方向,当然人体的运动规律也是如此。

医生在治疗上述情况的疾病时,就应该衡量其轻重缓急,去除其太盛,使阴阳平衡。

“奇恒事”“揆度事”实际上也是说的“权衡相夺”之事,指医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恒定规律与特殊情况正确地纠正“阴阳反作”或“阴阳易位”,纠正治疗“重阳,重阴”等情况,这是医生的平常事情。

《素问》中关于“奇恒”、“揆度”的地方共有如下几处辩论:

1)、《玉版论要篇第十五》载曰:

“余闻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

岐伯对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

“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揆度事也。”

“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行所不胜,曰逆,逆则死;行所胜曰:从,从则活。”

2)、《王机真脏论篇第十九》载曰:

“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

3)、《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载曰:

“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4)、《病态论篇第四十六》载曰:

“揆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言切脉求其脉理;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变之也”。(分承、省文)

从上面可以看出《内经》原文中本身就有“揆、“度”、“奇”、“恒”、及“揆度”、“奇恒”的解释,以《病态论篇第四十六》最为清楚明白。可是许多人并没有将《内经》前后文贯通,也没有弄清其真实含义,于是,在自己的断句、翻译中有前面没加《》,后面又不加《》;也有对其前后都加上《》,说之失传了,等等,实在让人不可理喻,今特正之。仅供参考,纯属个人之观点。

原文:“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行所不胜、曰:逆,逆则死;行所胜、曰:从,从则活。八风、四时之胜,终而复始,逆行一过,不复可数。论要华矣。”

这里可以理解为:医生运用恒定规律(“得以四时死”)和根据特殊情况(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太阴肺经开始推算:五行中我所不胜(克我者)就是违背相生规律的逆象,克我的逆象出现,我就有死亡的危险;五行中我所胜(我克者)就是一种顺吉之象,我克的现象出现就会我生存良好。这不仅仅指太阴肺经寸口之脉象出现克我之脉和我克之脉,还包括了八风、四时的种种克我与我克之理与五行相克的理论是一致的。这种“所胜”、“所不胜”的规律是永恒不变的,周而复始,循环无端的,一旦违犯,引起的奇、恒变化就不可胜(尽,全)数。若能懂得这些道理,揆、度、奇、恒的精髓及其理论精华就完全掌握了。

八风就是45度X8=360度;四时就是90度X4=360 度,这是公转的轨迹的运动,要与自转的进行换算。



“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行所不胜,曰:逆,逆则死;行所胜,曰:从,从则活”中“行奇恒之法”的“行”与“行所不胜”、“行所胜”的“行”含义是不同的。

“行奇恒之法”的“行”,是一个动词,指医生运用、使用。“以太阴始”规定了轨道的初始状态,这里可以是太阴肺、也可以是太阴脾。

“行所不胜”、“行所胜”的“行”,是一个名词,指五行之中的某一“行”。为了说明这一问题,这里,一定要注意顺序,注意方位,所以我以图反复告诉大家:




图中,木火土金水,顺次相生。相生之中,又分我生,生我之不同。这是永恒的,不变的规律。(恒法)借代

木→土→水→火→金→木,依次相克。相克之中,又分正克,反克。正克,反克是五行永恒不变的规律(恒法)。借代

正克与反克,在正常情况下,又是动态平衡的;只有在失去动态平衡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病变,甚至出现病人死亡。

这种动态平衡的失恒,又分以下情况:



1)若木太过,这时克土,称为“乘”。如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顺次相“乘”;也称“胜”;也称“正克”。

2)若木虚克土,土太过,则反侮木,这时,称为“反侮”,有侮辱,羞辱之意。指受克之某一行气旺,反克之力强而侮“克我之行”。这时的反克,是由于受克之行的力强,故称“反侮”或“反克”

“行所不胜,曰:逆,逆则死;

行所胜,曰:从,从则活。”

对这里的理解,难点在于“行所不胜”,“行所胜”的理解问题。

1)“行所胜”举木为例:

木克土,此乃正克。

木太过之时,克土,称为木胜土,木乘土。针对于木而言,木之所胜,就是土,这就是“行所胜”。“从”,是针对木而言的,木从,木顺,木活。也就是:我行所胜,曰:我从,我从则我活。是为对我有利。所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是也,从者,顺也。其他四行伤此。

2)“行所不胜”仍然以木为例:

木太过之时,克土,但针对于被克、受克之土的我而言,叫做我所不胜,“我行所不胜”,叫做我逆,我逆则我死。“土所不胜者,木也”。

所以,“行所不胜”所指是被克、受克之“我”行;“行所胜”是指我主动克制,战胜他行。

即是针对的对象不同,即:

木行所胜,土地;木行所不胜,金也;

火行所胜,金也;火行的不胜,水也;

土行所胜,水也;土行所不胜,木也;

金行所胜,木也;金行所不胜,火也;

水行所胜,火也;水行所不胜,土也。

这就是五行各有所胜,各有所不胜。我所胜,则我活,我所不胜,则我死。

木行所胜,土也,土死木活;

木行所不胜,金也,木死金活。

火行所胜,金也,金死火活;

火行所不胜,水也,火死水活。

土行所胜,水也,土活水死;

土行所不胜,木也,土死木活。

金行所胜,木也,金活木死;

金行所不胜,火也,金死火活。

水行所胜,火也,水活火死;

水行的不胜,土地,水死土活。

这也是永恒不变的规律(恒法)。这里用了借代法,所以,很多人理解错了。

在临床中有何实际价值和意义呢?

现举一病例说明:

段某,女,出生于农历1968年2月28日辰时,其四码如下:

1968年 2月 28日 辰时

财 比 日元 官

戊申 乙卯 乙未 庚辰



从此年月日时,从日码为准,而论生克,其结果如下:

乙木克年码天干戊土,属我克他,于我有利,我生,戊死。我为日码,日元。

乙木与月码乙木同类,为比肩,肩并肩之义

乙木与时码庚金相克,是我所不胜,于我不利,我死。我为日码,也称日元。

月码地支卯木同时受年码地支申金相克,日元地支未地与时码地支辰土,同时反侮卯木(月码地支)

此人结肠患癌,于二○○四年七月十九日作手术切除,二○○五年,六月八日(阳历)作子官肿瘤全切,现已全部转移到脾、腹部肿瘤扩散。死期不会超过三个月。

《史记》中“推五胜”就是这个法则。













第十章、《素问·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地球公转周期12月节律

一、原文提要

原文的12月,告诉我们,这是地球公转的时间周期,公转轨道周期。

二、原文计算发则讲解

原文:“黄帝问曰:诊要何如?

岐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这里在对公转周期12月进行匹配,也是为了说明天体与人体的立体属性和公转周期为12月的公转规律,人也是遵循这一规律的。























第十一章《素间·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地球自转公转节律

一、原文提要

这篇文章中的“阴阳有时”是启发我发现“阴阳五行”是计算地球(天体)自转与公转的“灵魂之光”。为什么“阴阳有时”?这样,我就去研究“时间”、研究“阴阳”。结果发现时间的概念3000年来物理学界没有定义,与阴阳的概念一样,阴阳是用时间来衡量的,搞清楚了时间问题,就能够搞清楚阴阳问题。据此,我发现《内经》中的阴阳,有计算地球自转的“昼夜”阴阳,也有计算地球公转的“冬夏”阴阳。事实上昼夜阴阳、冬夏阴阳都是用时间来计算和衡量的,这就是地球的自转周期时间与公转回归周期时间。这样,阴阳,也是时间的尺度、天体自转公转的尺度,由于这些概念都是无形的地球的轨道的运动,是不好理解的。这样,3000年来,对“阴阳五行”的概念就没有讲到自然科学的真谛。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为散--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这里的平旦是现在地理学中的晨昏线的晨线、在现代时钟早上具体的时间点上是7~9位。具体的晨昏线圈是不存在的。这是人为规定的,便于理解和计算。中国古人的“阴阳有时”中的阴阳,就可以理解为无形的晨昏圈

“叁伍”张介宾在《类经》中说:“夫叁伍之义,以叁相较谓之叁,以五相类谓之伍。而必欲搜其隐微之谓。如《易》曰:‘叁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我认为,《周易》中“叁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原文叁伍属互文,意为:“叁伍错综以通其变数,”能够决定病人的生存与死亡的不同;四诊合参,也能够决定病人的生存与死亡的不同;二者结合,更能判定病人的生存与死亡的不同。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属互文见义,意为:“叁伍错综以变其数,通其变。”三而成天,三而成吧,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伍”则指“五行”。因此,“叁伍”说的是“其生五,其气三”。指阴阳五行之轨道运行的法则,本质上就是自转公转各自的2等分、5等分法则。

“以此参伍”中“参伍”应该是一个动词,可以理解为“参悟”,指综合前面的“叁”与“五”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推理、判断,最后得出结论的整个行为过程。“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的“参伍”——参悟,可以理解为通假,意为彼此参悟,综合运用,心领神会,以达决断死生的不同情况。

《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记载说:“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同样是说医生要综合多种因素以诊断疾病的行为过程。这里的日之寒温有自转节律的昼夜温差的含义,月则是月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四时就是地球的公转运动,三者必须综合分析

原文:“岐伯曰:请言其与天运转大也。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写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

这段话中的含义之就是说的“天运转大”的轨道问题,自转的,公转的轨道问题都包含在内。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小周天”与“大周天”,也就是赤道与黄道的问题。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轨道的问题——在汉代就有轨道的概念和科学地运用。

从字面上理解,其实是很简单的。但往往被忽略。这里有“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其实,“冬至四十五日”与“夏至四十五日”,交待的,就是地球在公球轨道上的圆心角为45°每3气(节),即8宫为标准,每宫为圆心角45度,为九候等于45天的一个换算关系,可是大家没有去换算。正是这样,“阳气微上,阴气微下”与“阴气微上,阳气微下”“上下”,交代的是南北问题,就是方位问题,包括了旋转的顺逆问题,这样便可以把阴阳测量和计算,而且是“阴阳有时”的。为什么是“阴阳有时”?为什么又是“阳气微上,阳气微下”?为什么“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这是如何测量和计算的呢?

首先,这是现在高中地理知识,高中生都能解答的。实质上,就是一个昼夜长短的时间问题-地球自转的时间与速度的问题与太阳照射高度角的问题--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公转问题

其 次大家忽略了时间的概念——时间的概念就是中国古人用来描述地球自转一周360度为一天,为24小时,是为了说明地球自转速度而产生的与速度、距离——位移的相对的概念。月球自转一周称为一月为28天,月球绕地球公转运动是朔望周期为30天,这样用一年来描述地球的公转运动,中国古人实际测得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回归周期为365.25天(日、度),换算为角度则为365.25度,这是在《内经》中和《淮南子》中都有记载和运用的。时间又是计算公转的速度和公转位移的一个物理量。这样,时间单位在中国古人运用60甲子、10天干、12地支进行编码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之后,时间已经具有以下6个职能:1计算地球(天体)自转时间、公转时间;2可以换算天体自转公转距离(位移);3计算天体自转公转角速度;4可以换算为经纬网中的经纬度;5可以标定地球仪地图册上的具体的方位;6可以标定天体(地球)轨道运动的各种状态。全世界的科学家都没有给时间进行准确的定义,就是由于中国古人描述地球自转用12时辰1日1天计算360度周期运动——今天称为24个时区——这也是中国古代的12时辰发展演变而来的。公转又用1日表示公转1度,1月为公转30度,一个回归周期为365.25度=365.25日=1年,全世界的科学家没有区别时间是地球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的单位,因此,就没有办法给时间做准确的定义。我认为时间就是计算地球以及其他天体的周期运动的长短周期的单位,也是以此计算人类寿命长短的单位。

第三,中国古人又是如何记载和解决这一问题的?

《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的十分详细。我举重要的内容说一下,如:“禹(当为离)以为朝昼昏夜。夏日至则阴乘阳,是以万物就而死。冬日至则阳乘阴,是以万物仰而生。昼者阳之分,夜者阴之分。是以阳气胜则日修而夜短,阴气胜而日短而夜修。”这就是中国古人划分阴阳多少的标准。即以“昼为阳,夜为阴”这是昼夜节律,自转节律。把一天分为12时辰——后来国际上划分为24时区,都是为了区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进行全球时间的统一。依据昼夜的长短变化又可以计算地球公转的时段——实际上是公转的角度,就是今天说的自转公转的角速度问题,《内经》中是记载和运用了的,就在“五运六气”的相关文献中。地球的公转节律又是“是以阳气胜则日修而夜短”——夏日;“阴气胜而日短而夜修”——冬日,为标准进行计算的。由于昼夜节律的更替时地球自转运动的结果,昼夜长短变化是地球公转运动的结果。加之,中国古人测定日影的长短——就是测定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就是测定地球公转运动的位置和变化,这就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古人掌握了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规律的方法。而且这是全世界至今继承和运用的方法。这也说明中国古人的方法是世界的原创,为全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只是我们已经不知道这是中国古人的创造发明——反而说这是伪科学。于丹教授在中央台上赏析杜甫的《望岳》,使我联想到杜甫说:“阴阳割昏晓”一句诗,说明唐代时中国古人就有地球自转之阴阳与公转阴阳的概念。这样,我就去查阅《淮南子》,找到了时代相当的历史资料的佐证,我就大胆地认为:

地球自转之阴阳,就是昼夜节律或昼夜更替,这是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有同一时间内,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昼半球)这就是“阳气”;背着太阳的半球就是黑夜(夜半球)这就是“阴气”。其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为24小时,白昼与黑夜更替角速度为180°。地球自转一周中国古人用小周天360度来描述的,中国古代的时间是100刻=12时辰=今天的24小时。公转一周中国古人用大周天365.25度来描述的。因此,《内经》说“阴阳有时”,指的就是白昼与黑夜的长短是用时间可以进行计算和衡量的。同时也是冬至夏至等24节气以正午太阳高度角为测量和计算标准来判定和测量地球的公转规律。注意这里的时间概念,这也是中国古人为了计算地球以及其他天体的自转与公转的速度而产生的相对的概念。就是今天的公式:速度=位移÷时间。这是现代人类社会的统一的计算公式。这是中国古人在《内经》中明确记载和科学计算的结果。可是时间概念3000年来人们并没有给以定义,为什么?就是不知道这是一个描述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相对的概念。在描述地球自转时,中国古人是以12时辰——一昼夜为流水记时100刻等于现代的24小时为标准——与今天12时辰与今天的1小时法则有1个小时的置闰的法则——大家已经搞不清楚了。

古人的计算方法,很多书中都记载,以《淮南子》记载得十分详细,大家去查阅一下。现在,我们的方法是晨昏线进行判定。这与杜甫诗中的方法应该是一致的。地球上昼夜的分界线,叫晨昏线,或者是晨昏圈,是一个大圆,假设的圆圈,可以把地球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这个大圈是人为设定和规定的,这就是阴阳的最初含义。这也就是太极图上阴阳的含义。

判定的方法是:晨线、昏线的判别以地球自转方向为依据。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分为晨线;反之,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分为昏线。实际上,地球上是不成在这一线圈的,是人为假定的。我国古人称之为阴阳,实质上是阴阳线或者阴阳圈——太极图上的阴阳鱼,就是图例的表达法,可是大家并不明白。因为,中国古代太极图上的阴阳,有自转的阴阳,也有公转的阴阳。这是无形的,不存在的,是为了进行科学的表述而人为规定的科学的概念,《内经》中的阴阳概念太多,但这是最基本的自然科学概念,却被人为的忽略了。后来就发展为哲学意义的阴阳二气,是对自然科学的抽象和归纳与升华。

晨昏线随着地球的运动而发生改变。随着地球的自转,晨昏线不停地在地球表面自东向西移动,这就可以确定每一天白昼与黑夜的长短,随着地球的公转,晨昏线在极点和极圈之间往返摆动,这就是昼夜长短的公转变化,公转情况下的昼夜长短变化是一个运动变化的概念。如何测定和计算?这是地球物理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最关心的问题。中国古人以春分秋分二分及冬至夏至二至十分特别和明显。即“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冬至至短(长)夏至至长(短)”。“冬至至短(长)”有三个含义,说冬至这一天黑夜最长,白昼最短,第二个含义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白昼时间开始相对增长,黑夜时间开始相对缩短。第三个含义就是这一天是太阳直射半球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最大值且随纬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这是我国地理气候的实际测量和科学计算而规定的具体标准。《内经》及《周易》等书中,是以这三种含义来阐解阴阳之气的升降的并以此判定阴阳多少的。这就涉及我国地理区域划界问题。很多书上没有讲。这在《史记》和《淮南子》中有记载,在明代张介宾《类经》中也有记载。首先我国的地理位置地处北半球,即是以赤道为界,划分为南北两半球。其次,又以嵩山为界,划分为南北区域,嵩山以北为北部疆域,嵩山以南为南部疆域,嵩山以东为东部疆域,嵩山以西为西部疆域。又以面南为上,面北为下,这是中国古代地图的上下方位图,也是中国古代的地球仪的上下方位图,这很重要。现在的地图和地球仪则是颠倒了180度,把全中国的13亿智慧的现代人给懵了。其实主要是把我们的地球物理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给懵了——然后来骂中国古人。由于以顺时针方向旋转分左右方向——东西方向,并以此定顺逆方向——以此确定天体的自转与公转的方向。于是在我国区域内就会出现“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这里的冬至45日,就是公转45度的概念,夏至45日,也是公转45度的概念,在《内经》中就是这样计算的,这是为了区别自转45度与公转45度的不同而使用的概念。但北回归线直至赤道则就是常年君火相火司令,现在的名词叫做君火为热带,相火为亚热带了。这是由于太阳直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的原因。反之,以面北为上,以南为下,以逆时针(公转自转同向)为旋转方向,则是昼夜的长短成相反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也是如此。以顺时针旋转昼夜的性质会相反。这里的上下标定了南北方向,就确定了东西方位,又标定了昼夜长短的多少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很难理解。这是理解《内经》及《周易》的难点与重点。如果没有说明这一标准,如何去理解《内经》的主气,主运在地图上的分野分类?如何不错?如何不各说各是?其本质就是一个地球的南北问题,自转公转的节律与运动及方向问题,面对指南针——指南针是中国的古老发明创造——因此可以推定确定地球的地理方位是中国人最早认识到和划定,问题十分简单。如果凭思考和抽象思维,很容易把方向及结论搞反,因而出现错误。为什么会出错呢?

由于地球自转公转时,从不同的方位看,其运动的方向是不同的。这就必须作相应的规定,才能正确计算。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俯视时的方向为自西向东运动,如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如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此,这就很容易搞反。以公转的方向又面北而看时,地球自西向东转。由于我国传统上是以面南为上,以面北为下,这是指的针对地图册或地球仪而言上下左右的方位的。由于我国古人最早发明和使用指南针并且规定和制作了地球仪地图册。且规定顺时针方向为顺,反时针方向为逆,以此划定四方并分顺逆。这就是“察之有纪,从阴阳始”的划分标准。纪,就是指纲纪,就是南北与东西,就是一个经纬网的问题——经纬网中经纬度、东南西北的方向问题、地轴问题,这是地球仪的三大要素;阴阳,就是白昼与黑夜及其变化规律同时包含了太阳高度角的冬夏变化及其规律。后面“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脉合阴阳”这就主要是在讲地球(天体)的公转运动。“始之有经”指“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必须分地球与天球——公转轨道的经纬网。这里的“经”是“经纬网”,不是吴昆说的“始之有经常之道”。日本人丹波元简更错误地认为“新校正有误置之说,今删此一百字,则文意贯通,似《甲乙》为正。……”因为后文有“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这正好是在公转轨道——黄道上发生的情况。“从五行生”,就是说的自转72°、公转角速度为每一行73.05°,中国古人自转用“度”,公转用“日”加以区别。“生之有度”,也就是指自转公转“角速度”的标准。“四时为宜”则指四季,公转其角速度为91.3125°=91.3125日(天)每季。这也是《周易说卦传》中“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3000余年无人正确注解的原因。“水火不相射”,指的就是地球自转轴的南北极位。“八卦相错”则指公转运动之八卦方位及运动方向与我们现代的规定的方向顺时针方向相反,于是可以“数往(公转轨道上已经过去的时间)者顺(顺时针运动公转运动的方向),知来(自转轨道上的未来时间——自转时间自转运动的方向)者逆(反时针的自转运动),是故《易》逆数(公转轨道上的时间轨道运动方向顺序为顺时针运动方向,地球自转的方向则是逆时针方向)也”——《周易》中的这一句话,就是规定八卦的运动方向——本质上就是规定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3000年来,没有一个后来的中国学者搞清楚这一问题,西方人搞懂之后,作了180度的旋转,这样,13亿智慧的现代智者,没有一个人指出这个关键性问题。

规定了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方向,这样才可以准确的预测过去与未来。搞反了,就会全错的。也是3000余年来《周易杂卦传》中又把《序卦传》的先后次序自“乾刚坤柔,比乐师优”以下56卦以反对为序无人注解的原因。说的是八卦的公转问题,实质就是天体的公转问题。

我在《史记》中查到了“天有五星,地有五行”的记载,由于原文义为“天地有五行星”或“天地有五星行”,就是说的是五大公转行星。由于互文的使用,仍嫌附会。又查阅《内经》,在《素问·本病论篇第七十三》中,查到有这样的记载“帝曰:余闻天地二甲子,十干十二支,上下经纬天地,数有迭移,失守其位,可得昭乎?……”这就是说《内经》中确实已经使用天干地支作为划分地球与天球的经纬网,这就是“余闻天地二甲子,十干十二支,上下经纬天地”的含义。由于地球用十干、十二支作为经纬网,天球(黄道——地球公转轨道运动)也以十干十二支作为经纬网,很容易混淆,更由于前面没有交待天干地支是作为标记经纬网且放在同一平面上,更使人糊涂了——3000年来,历代历史资料中,没有记载60甲子的功能。因此,历代名家,凡是否定“五运六气”理论的医学大家,圣贤泰斗,问题都出在这里,错在这里——不知道经纬网的用途与自然科学的意义和价值。由于有这一记载,更无可辨驳地证明了在《内经》成书时,中国古人已经认识到了太阳及太阳系五大行星的公转与自然轨道及其规律。

即使没有这一记载,按六十年甲子气候及九宫八风的记载,也可以确认是记载的是五大行星及太阳绕中央宫——招摇宫公转。现在有了这一记载,就是铁的证据。

因此,杨力教授说的,“五运六气”即中医运气学适用于全球,就是成立的。因为描绘的就是地球公转六十年的气候现象和规律。由于人类是被动在地球随地球自转且在自转公转轨道上,因此人类本质上是受地球自转公转轨道控制和影响的。因此,我把这一决定性因素称为轨道基因,正是轨道基因,才能把时间基因和空间基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人类在没有改变轨道基因和生物遗传基因之前,将随地球轨道之存在而存在,将随地球之变化而变化,将随地球的发展而发展。正因为如此,杨力教授说:“中医运气理论将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有鉴于此,与时俱进,把五运六气学说换称为“中医轨道学”或“中医黄道学”更能揭示运气学说的本质,而且避免了很多误解与误会,将会更加有利于我们从在轨技术中去寻找新的突破和发展。因此,杨力教授在其名著《中医运气学》中说:“客观世界是影响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客观世界则是指宇宙运动”,无疑是十分中肯和科学的论断。或者就翻译为现在世界上通用的“中国古代的地球自转与公转学说”

“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是这一句话启发了我,我才发现了“阴阳五行”是地球自转与公转规律的运算法则,主要是受到“阴阳有时”的启发,当时正好听到于丹教授在讲杜甫的诗句“阴阳割昏晓”,这样我的思绪穿越3000年、2000年、1000年历史,找到了这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天体自转与公转的法则。这里可以理解为:阴阳之气的外降沉浮与人体脉象变化是相应的,是有一定时间规律的。若人体脉象与阴阳之气不相吻合,医生就能够判断脉象和变化而判知病变分布部位,病变部位有其四李衰旺之时间规律(旺、相、死、囚、休)。因此,就可以预知病人的死亡时间(当然也包括生存时间)。

五行旺衰之理如下:这是中国古人把地球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划分为五步运行的法则,由于自转与公转的时间周期概念是不同的物理量。中国古人进行了区分,就是地球自转周期为一日,为360度,为24小时,为12时辰;地球回归公转回归周期为一年,为365.25度,为365.25天,为365.25日,为12月,并结合月球的朔望周期和自转周期月来进行计量,由于公转的角速度为1度等于一日,这样大家都忽略了。

我把中医的五行旺衰之周期,称之为人体四时五相生物钟周期表:

春木旺,火相,土死,金囚,水休;

夏火旺,土相,金死,水囚、木休;

长夏土旺,金相,水死,木囚,土休;

冬水旺,木相,火死,土囚,金休。

旺,旺盛,昌盛;相,相助、辅助;死,死亡;囚,被困,被囚,关闭无援;休,休息停正之意在。我觉得把它称之为“五态生物钟”更好。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人把公转的时间和自转的时间等分为5个阶段,并以此来计算人体的生命规律.当为春、夏、长夏、秋、冬五季时,显然是指公转的五个气候时间段——五行时,就是公转时间5等分的法则。

原文中的“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这里是说诊脉是一种最微妙的技术,不可不细心研究,研究有一定的纲领,应首先从研究阴阳开始,进一步结合五行学说分析,分析的方法,双以脉象与四时是否相应为尺度。补法与泻法不要误用,使人体与天地合一,掌握了天人合一的情况,就能预知病人的死亡和生存。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求医生听诊结合五音来分析判断;望诊要结合五行(地球自转公转的5个时间段)来分析;脉诊要结合阴阳(地球自转、公转周期2分法则)来判断。

“从五行生”,含义极其广泛。主要是规定自转与公转的轨道初始状态。可是,大家都忽略了.当然,凡是与“五行”有关的内容,都有助于“色合五行”。

我在这里主要相谈一谈“长生五行”:这在《淮南子》中有记载

甲阳木长生在亥,帝旺在卯,死在午,墓在未;

戊阳土丙阳火长生在寅,帝旺在午,死在西,墓在戍;

庚阳金长生在巳,帝旺在酉,死在子,墓在辰。

运行到长生帝旺之时、之地,预示其人创新,强盛快,有进财、生子、升官之庆;

运行到死、墓之时,之地,预示其人骨肉分离,身经锅患。

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天干为阴的人的情况又是如何的呢?

这就必须掌握十天干生旺死绝表:

十天午生旺死绝表,是以十干的时令旺衰来说明事物由生长、兴旺,到衰,到病死这样一个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个过程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我认为这是人体气血旺衰节律表,人体气血旺衰周期表,人体气血生物钟节律表等, 是以12为节律的周期状态表或者规律表。意义重大,十分重要。我认为取名为人体十二相生物钟周期表。

十天干引入人体学进行信息预测,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实践证明它是科学的,因为人的出生的年、月、日、时中有十天干的排列关系,可以从十天干节令兴衰的信息标志中,预知人的生命兴衰的信息和自然界事物兴衰的信息。









十天干生旺死绝表

(地球自转公转周期节律与

人体十二相生物钟周期表)



五行、五步

时令
五 阳 干
五 阴 干


























长生













沐浴












冠带












临官












帝旺



















































墓(库)






















































以上表中,可以看出,五阳干遵循“子丑寅卯”……之顺时,故称顺天时,这样的人或事物易于成功生长。而五阴干都是逆“子丑寅卯……”违天时,这样的人或物,于不顺,成功相当难,需千百倍的努力,方能上达。这是自然界的物象规律,人体亦应感于此,并非“唯心主义”。是古代中国文化的精华所在,应感谢我们的祖先,发明创造并运用这一规律。实际上是五步法则与12步法则的联合运用,本质上是自转公转结合律的运用。

一相:“长生”尤如人则出生于世,若降生阶段;

二相:“沐浴”为婴儿降生后洗浴阶段;

三相“冠带”为小儿穿衣戴帽阶段;

四相“临官”又称“禄”;

五相“帝旺”为身旺,运气旺阶段;

相“胎”,“养”多为平运,“胎”为“怀胎”,“养”为“休养”

“死”、“绝”,走向灭亡,是事物“物极必反”所致,从事物发展规律而言,就是事物由生长、壮大到衰、败、死亡之全过程,然后循环水已,生生不息。

表中十干是指日干为主,就是本人出生的四码中的日干。

如果阳木遇亥为长生,遇子为沐浴,遇丑为冠带……遇辰为衰,遇已为病……也就是说,甲木遇到亥年、亥月、亥日、亥时都为遇“长生”,甲木遇到午年、午月、午日、午时都为遇死地死时。遇死地,死时,有必死者,也不一定必死,要看情况。死地多主运气不顺,或有凶灾。

表中从长生到帝旺为有利,从衰到绝为不利,胎养多主宰一般。

表中的地支,既指时问,又指方位。如甲木帝旺在卯,这里卯,是卯年、卯月、卯日,卯时;又指卯方——东方,多指自己出生地之东方。

甲年墓在未,墓即坟墓,即库,入库,当然不好。未是指未年、未月、未日、未时,方位指未方——西南方。

有利的事,要在有利的时间里到有利的方位去办;

不利的事,在不利的时间不办,不要去不利的方向,就可以免去意想不到的灾患。

由此可知,十天干生旺死绝表,是一个趋好避坏的方向地和时间表。























第十二章、《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中的 地球自转公转法则

一、原文内容提要

原文中“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己死,是谓真脏见皆死”,通过我的验证是科学的,这种方法已经不传了。这是天体间引力作用的结果,不是唯心主义的、也不是“宿命论”——而是人作为质点的轨道运动。也不是机械主义——是天体的机械般的固定的、恒定的周期性运动可以等分为5等分来计算的结果。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

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

长夏胃微实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先无胃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

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己死,是谓真脏见皆死。”

这里我想谈谈“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己死,是谓真脏见皆死”对这段话的理解,可以理解为:

肝脏之真脏脉象出现,病人在遇庚辛年、庚辛月、庚辛日、庚辛时死亡,逢其一者死。

心脏之真脏脉象出现,病人在壬癸年,壬癸月,壬癸日,壬癸时死亡;但逢其一者死,不必悉具。

脾脏之真脏脉象出现,病人将在甲乙年,甲乙月,甲乙日,甲乙时死亡;逢其一者死,不必悉具。

肺脏之真脏脉象出现,病人将在丙丁年、丙丁月、丙丁日、丙丁时死亡;逢其一者,死,不必悉具。

这就叫做:真脏脉出现时病人死亡的具体时间。查看《六十甲子表》:“甲乙”等各有六组。

由于《史记》仅仅记载10天干、12地支计算时间的功能,没有

记载10天干、12地支具有计算经纬网中的经纬度的功能,大家是想不到这一功能的。这里又突然出现,3000年以来,大家都没有弄明白这里的含义,这是《黄帝内经》对于时间医学的重大贡献,研究生命周期的重要内容,就是由于时间和10天干、12地支的结合,是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必需工具和手段。由于是用的五等份法则——五运五行法则和六等份法则——六气法则,合称五运六气,实际上是对时间——地球自转公转周期和经纬网——自转公转轨道的的等份法则。

1) 有教授译为:“肝见真脏脉则死于庚辛;心见脏脉,则死于壬癸,肺见真脏脉,则死于丙丁;肾见真脏脉,则死于戊已民;脾见真脏脉,则死于甲乙。所以说,在是真脏脉都是死脉。”译文时,根本就回避了“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的五相时间概念。

2) 有教授译为:“肝之真脏脉出现,至庚辛日死;心之真脏脉出现,至壬癸日死;脾之真脏脉出现,到甲乙日死;肺之真脏脉出现,至丙丁日死;肾之真脏脉出现,至戊己日死。这就是真脏脉出现死亡的日期。”这里指出了时间概念,但并不全面。包括了年码月码日码时码。

这就必须从天干地支纪时说起,以阐明《内经》之本意:

论天干——计算时间周期和经纬网中经纬度以及轨道度数的工具,这在“余闻天地二甲子,十天干十二地支,上下经纬天地,数有迭移”的记载中体现出来的:

天干,又称十天干;十二支,又称十二地支或十二支。《史记》称十干为“十母”,十二支为“十二支”,合称干支。《史记》中的原文没有记载10天干、12地支的经纬网中的经纬度的功能,但是,现在全世界的地球物理学家、天体物理学家都可以用时间来计算经纬度的大小与高低——这种方法,记载在《内经》中!

1)十天干分阴阳:(二相法)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素问运气论奥,论十干》载:

甲、丙、戊、庚、壬、为阳;

乙、丁、己、辛、癸、为阴,

五行各一阴一阳,故有十干。

2)十天干合五行:(五相法)

甲乙同属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

丙丁同属火,丙为阳火,丁为阴火;

戊己同属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

庚辛同属金,庚为阳金我,辛为阴金;

壬癸同属金,壬为阳水,癸为阴水。

3)十干合五方位:(五相法),这是我国地处北半球的地理方位,也可以理解为地球仪的全球模式,这是在《素问·病论篇第七十三》中记载的:“余闻天地二甲子,十天干十二地支,上下经纬天地,数有迭移,失守其位,可得昭乎?”这就是说《内经》在成书的年代已经掌握了运用经纬网和经纬度的概念和技术——称为“术数”之一。这些古老的数字和法则今天已经用阿拉伯数字法则取代了 ,这样3000年后的今天,中国人自己已经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就干脆认为是“封建迷信”“伪科学”,岂不更省事?——却暴露了自己的无知无能?

甲乙东方木,丙丁南方火,戊己中央土、庚辛西方金,壬癸北方水。

4)十干合五季:(五相法)这是天干等份法则与中国的五季气候对应法则,实际上现在教科书称中国气候为五带,也是做了相关的改进。

甲乙合春,丙丁合夏,戊己合长夏,庚辛合秋,壬癸合冬。

5)十干合五体脏腑:这是为了说明天体与人体外表的立体属性,外在的立体属性的对应关系。是人体外表的一个数字编码

十干配身体:甲为头,乙为肩,丙为额,丁齿舌,戊为手,己鼻面,庚为筋,辛为胸,壬为胫,癸为足。

6)十干合脏腑:这是为了说明天体与人体内脏的立体属性,是内在立体属性的对应关系。是人体内脏的一个数字编码。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阳干为六腑,阴干为五脏。

7)十天干化合五运(五行)(五相法)这是同一力学轴上的力学法则。

甲己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

戊癸合化火,是为五客运。这是把地球自转公转轨道等分为5等分的法则。

8)五行长生帝旺(长生五行)查生旺死绝表(十二相法)

木长生在亥,帝旺在卯,死在午,墓在未。

土火长生在寅,帝旺在午、死在酉,墓在戍。

金长生在忆,帝旺在酉,死在子,墓在丑。

水长生在申,帝旺在子,死在卯,墓在辰。

运行到长生帝旺之地、之时、意为:其人创新、盛快、有进财生子、升官之庆;

运行到死、库(墓)之地、之时,意为:其人骨肉分离,身经祸患。此长生帝旺,既指卦象,又指年月日时,反是五阳运,阳干而言,故又称长生五行。

9)四废:

春:庚申、辛酉;

夏:壬子、癸亥。

秋:甲寅、乙卯;

冬:丙辛、丁已。

此指四码卦爻而言。



10)五行旺相休囚:人体四时五相生物钟表:

春木旺,火相,土死,金囚,水休;

夏火旺,土相,金死,水囚,木休;

秋金旺,水相,木死,火囚,土休;

冬水旺,木相,火死,土囚,金休。

凡是卦遇之都是如此。如春季起得震卦,震为木要,为卦旺为吉;起得坤卦,坤为土,为处死地,不吉。

这就是《内经》所说的:

“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的具体含义。

这就是“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行所不胜曰逆,逆则死;行所胜曰从,从则活。八风四时之胜,终而复始,逆行一过,不得可数。论要毕矣”的具体化。五行旺、相、休、囚、死,对预测疾病的生死十分重要,必须掌握。这又是人体生物钟以5为节律周期的一个节律表,或者周期表。

从上面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天干配属来看,凡是与之相关的东西都与肝、心、脾、肺、肾有生克关系,可加重或减轻病情。应不仅仅是指时间概念。可取类比象,地球经纬网,地球的运动可以用这些数字进行描述。

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很好地理解“运气七篇”的相关内容。

论十二地支(十二相法)也是经纬网中经纬度12等分、6等分的含义。

1)十二地支合阴阳:

子、寅、辰、午、申、戍为阳;

丑、卯、巳、未、酉、亥为阴。

十二地支各为月,故《尔雅释天》有:

“岁阴者,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

2)十二支合五行:

寅卯属木,寅为阳木要,卯为阴木要;

巳午属火,午为阳火,巳为阴火;

申酉属金,申为阳金,酉为阴金;

子亥属水:子为阳水,亥为阴水;

辰戍丑未属土,辰戍为阳土,丑未为阴土。

3)十二支合方位:

寅卯东方木,巳午南方火,申酉西方金,亥子北方水,

辰戍丑未四季土。辰、戍、丑、未在每个季度的最后一个月,故为四季土。

4)十二支合四季:

寅卯辰为春,已午未为夏,申酉戍为秋,亥子丑为冬。

5)十二支合脏腑:

寅为胆,卯为肝,巳为心,午小肠,戍辰胃,丑未脾,申大肠,酉为肺,亥为肾,子膀胱。

6)十二支化六合

《内经》中的“六合”应包含了此种含义。这是计算纬度与纬度跨度的法则:

子与丑合化土,寅与亥合化木,卯与戍合化火,庚与酉合化金,

巳与申合化水,午与未合化土。这是把地球的纬度与纬度跨度等分为6的计算法则。

十二支六合,是用在四码中,即人物的出生的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的排列中。

如出生的年、月、日、时中,地支中有了与丑就是子与丑合,有寅与亥二支,就是寅与亥合相合者,有合好之意。

相合,又有合中有克,有合中有生。合中有克者,是先好后坏,先热后冷,先合后分。有的夫妻关系,或朋友关系,开始很好,后来闹离婚,或朋友关系破裂,就是因为四码中有合中有克的信息标志。如子与丑合,卯与戍合已与申合。子为水,丑为土,土克水;卯为木成为土,木构土;已为火,申为金,火克金,此为合中有克。

合中有生者,不管是夫妻关系,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越合好,越来越好,这也是四码中有合好的信息标志。如:寅与亥合,辰与酉合,午与未合。寅为木要,亥为水,水生木;辰为土,酉为金;上生金我;午为火,未为土,火生土。故为合中有生。

还有八卦中的六爻中有合好的信息标志,也属“六合”之范围。

十二支三合局,又称三合五行。

申子辰合化水局,亥卯未合化木局,

寅午成合化火局,已酉丑合化金局。

三合化五行,有吉有凶。化生者为好,化克者为坏。例如:

化生:设庚申年、乙酉月、甲辰日、甲子时生人,年、月、日时中有申子辰合化为水,又得年上庚金,月上酉金生水,故有水生木之喜,为受克得救,此为申子辰合水局化相生为吉。

化坏:设庚申年、戊子月、丙午日、壬辰时生人,四码中水旺,丙火日干处死地,又受码中旺水之克,本是大坏之象,但四码中又有申子辰合化水局,进而克日干丙火(午也是如此),有克无生,受克无救,则是坏上加坏。此为三合化克,为化坏局。

7)十二支相冲,这是古老的力学法则,也是经纬网和经纬度的等份法则,也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也是同一轴上相向而行的两个力的关系。

子午相冲,丑未相冲,寅申相冲,卯酉相冲,辰戍相冲,巳亥相冲,相冲实为对冲。好比公路上的汽车应该各行其道,但却发生迎面碰撞而发生危险。是一种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好比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关系一样,没有神秘的地方。

如在八卦图上可以看出,卯为木在东,酉为金在西,午为火在南,子为水在北,其他支也是如此,都是处在互对的位置上,故又称为对冲。相冲为相克之意。《内经》中“逢冲”即此意。

凡年月日时中逢冲不吉。六爻中逢冲有好有坏。冲去福神者为坏,冲去克神者为吉。

设:丙午年、庚子月、丁卯日、已酉时生人,年月日中有子午相冲,有卯酉相冲,此为不好之象。相冲,有相临而冲,隔位而冲,相临而冲灾大,隔位而冲灾轻。此因相临近而力大,隔位而力小。

8)十二支相害:

子未相害,丑午相害,寅巳相害,卯辰相害,申亥相害,酉戍相害。这是轨道之间两点连线的计算法则。

相害为受害、被害,也为相克之意。

假设丙申年、乙未月、戊子日、丁已时,四码中有子未相害。相害当然不好,但还要看有制无制,有制者无妨,无制者不利。

9)十二支相刑(相克):

子刑卯,卯刑子,为无礼之刑;

寅刑已,已刑申、申刑寅,为恃势之刑;

丑刑未,未刑戍,戍刑丑,为无恩之刑;

午酉亥为自刑。

刑者,刑罚也。多主刑事犯法之事,也主伤灾病痛之疾。凡年月日时中见者不吉,遵纪守法,不作坏事可免刑役之苦。至于病灾多加防范,坚持练功可免病痛之忧。

凡年月日时中有子卯二支者(其他亦如此)为“无礼之刑”,是因无礼之事而造成犯法或生灾祸。

“特势之刑”,是因为自己仗着有权有势,胡作非为,欺压人民和他人,而导致犯法和生灾。

“无恩之刑”是知恩,得恩不报,相反陷害恩人,或杀害恩人而受到刑法的判决。

“自刑”,即是自己因为达到某种阴谋或企图而造成犯罪。

10)二十支建月:这是对地球公转的12种状态和月球自转与公转状态的规定。

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二月建辰,四月建已,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西,九月建戊,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

故一,二为木,四、五为火,七、八为金,十、十一为水,三、六、九、十二为土。正月建寅,就是正月为寅月。正月建寅,是国北斗星斗柄指在寅位。这是以我国的地区气候标定地球公转的方向和规定地球公转的初始状态。

11)十二支配十二时辰,这是为了区别自转的12种状态和公转的12种状态的不同。自转周期为24小时,12时辰;公转周期则为12月,24节气。

子:23—1,丑1—3,寅3—5,

卯:5—7,辰7—9,已9—11,

午:11—13,未13—15,申15—17

酉:17—19,戍19—21,亥21—23。

子夜,指的是今天的第23时整之后到第二天的早晨1时。不要搞错了。这是阴阳交替之时,对人体影响也很大。练功就是抓住子时练功,实现人体内阴阳之更替而不逆乱。这个时候保持清醒,十分重要。搞错了也推算不准确。

12)十二支合生肖及时钟数:与现代时钟数是有区别的:

子—鼠—1——现代时钟为6点位,丑—牛—2-————现代时钟数为7点位,寅—虎—3——现代时钟数为8点位,

卯—兔—4——现代时钟数为9点位,辰—龙—5——现代时钟数为10点位,巳—蛇—6——现代时钟数为11点位,

午—马—7——现代时钟数为12点位,未—羊—8——现代时钟数为1点位,申—猴—9——现代时钟数为2点位,

酉—鸡—10——现代时钟数为3点位,戍—狗—11——现代时钟数为4点位,亥—猪—12——现代时钟数为5点位。由于古今的计算法则有差异,大家忽略了区别,就不知道这是古代的机械时钟的原始模型,这是为了计算地球自转的需要而设定的,与公转的12月进行了区别。

由于古人纪年、月、日、时都是以干以相配,即六十甲子来排列的。因此,《内经》中的庚辛等十干,应是指与之对应的年、月、日、时。”从六十甲子表中,可知,“甲乙”指天干有“甲乙”的六组年号,针对于月、日、时,也是一致的。我把六十甲子表列于后:我认为称之为人体六十态生物钟总表更合适,与是俱进哈,给它赋予本来的生命。





六十花甲子纳音表

人体吻合地球月球自转公转六十相生物钟正向逆向运动编码总表

年号
年命
年号
年命
年号
年命
年号
年命
年号
年命


甲子

乙丑





丙子

丁丑





戊子

己丑





庚子

辛丑





壬子

癸壬







丙寅

丁卯





戊寅

已卯





庚寅

辛卯





壬寅

癸卯





甲寅

乙卯








戊辰

己已





庚辰

辛已





壬辰

癸已





申辰

乙已





丙辰

丁已







庚午

辛未





壬午

癸未





甲午

乙未





丙午

丁未





戊午

已未







壬申

癸酉





甲申

乙酉





丙申

丁酉





戊申

已酉


驿


庚申

辛酉







甲戍

乙亥





丙戍

丁亥





戊戍

已亥





庚戍

辛亥





壬戍

癸亥








我认为这是人体生物钟节律编码总表,人体气血旺衰时钟表。是以5相为节律及6相为节律为周期的一个总表。这个表在北宋时是以顺时针为地球公转,逆时针为地球自转的方向来编定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迹,所以,不是迷信,而是自然科学上地球和月球的轨道编码系统,值得我们去结合现代天体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给出科学的解答,任重而道远呀!



第十三章、《素问·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自转公转节律的运用

一、原文内容提要

原文具体运动地球公转周期时间等分为四季、五行时,来具体计算公转运动的规律与人体的生命规律的吻合性,这是科学的、可以验证的。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岐伯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始生也---夏脉如钩,何如而钩?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盛长也---秋脉如浮,何如而浮?岐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冬脉如营,何如而营?

岐伯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

这里要注意的是四季的公转气候是我国的公转气候,是北半球的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造成的,在这里上为南,不超过赤道,超过赤道则气候相反,这里的“钩”是为了说明地球的公转运动如鱼钩般地钩住地球的公转运动,把我国公转的气候的轨迹和初始状态作了规定,这样才可以计算五脏的具体盛衰的时间与时刻。五脏各自受气给其所相生的子脏,病变传播到其我所克之脏,病气稽留于各自相生之母脏,各自会在受到被克之时,病重而死亡。当病人即将死亡的时候,一定先是病变传变到了克我之脏,病人就会受克制而死亡。这说的是:五脏各脏受到克制,因此导致死亡。

这一段文字,也更进一步阐明了:

“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己死”。所胜——指我所胜,即我所克之脏;所不胜——指我所不胜,即克我之脏。

原文:“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

这是可以理解为:

肾受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

肝脏传受病气给心脏,肝病传播给脾脏,病气停留在肾脏,病变传达室到肺脏时,病人就会死亡。

心脏传受病气给脾脏,心脏病变向肺部传播(扩散),病气停留在肝脏,病变扩散到肾脏时,病人就会死亡。

脾脏传受病气给肺脏,脾脏病变向肾脏传播,病气稽留在心脏,病变扩散到肝脏时,病人就人就会死亡。

肺脏传受病气给肾脏,肺病向肝脏传播,病气稽留在脾脏,病变扩散到心脏时,病人就会死亡。

肾脏传受病气给肝脏,肾病向心脏传播,病气稽留在肺脏,病变扩散到脾脏时,病人就会死亡。

以上五种情况,都是五脏各自相克而导致“克我”而死的五种情况。



五脏死亡之表如下:这实际上是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的5分法则,就是五行法则:

我把它称之为人体五相生物钟旺衰周期表

状态

五脏
受气于
传之于
死于
气舍于





庚辛 肺







壬癸 肾






甲乙 肝






丙丁 心






戊己 脾




《内经》中反复阐明预测生死的方法,可是,我们的注家们、医学家们并没弄懂其方法论,当然,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实践。

从上表中,十分清楚、明白地看到: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指的是五脏受气于各自的子脏;

传之于其所胜——指的是传播于各自正克之脏,即我克之脏。

气舍于其所生——指的是病邪稽留在各自的母脏;

死于其所不胜——指的是死亡在五脏各自受到克我之脏克制时。若将五脏以天干替代之,则是:“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已死”。

原文:“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这是地球自转的 节律,必须结合公转的 节律才是科学可行的 。

这是《内经》中很牛的一个论断:医生若能将一昼夜按五行及地支配属分析综合运用,这样就能预测病人生存或死亡的具体时间。这是自转公转结合律的具体运用和实践的真知。

《素问·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用心良苦,这一句话,实际上就是说的医生将24小时十二个时辰按阴阳五行及十二地支配属,结合色、脉等诸多情况,可以预测人的生、老、壮、死等各种情况,以及具体时辰。“早暮”是举一而全备,非仅指早晨与夜晚也。“五分之”就是把地球自转一天的时间分成五等份,当然,也可以更细的等份。这是地球自转节律,必须结合公转的节律,才是全面而科学的,我称之为自转公转五相法——五行时法——五行角速度法-——五行角度法——五步轨道法-——五步经纬度法,都是可以的,这也是可以运用现代科学可以计算的。所以,有部分医学家反对这一法则,是错误的,也是没有实际运用得出的错误认识。

请看:《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载曰: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呜,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呜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呜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这里是指的地球自转的时间、自转的时刻的 计算法则。

有专家注释中释为:

平旦至日中:谓自卯至午,即6—12时。

日中至黄昏:谓自午至酉,即12—18时。

合夜至鸡呜:谓自酉至子,即18—24时。

合夜、即始夜意。

鸡呜至平旦:谓自子至卯,即0—6时,上面时辰是对的,具体时间的时刻是错的,应以“十二支配十二时辰”为准,子时,应该是现代机械时钟的23时—1时,在实际运用中也是对的。

一日一夜可以五分之,这是地球自转的法则,一年一度也可以五分之,四季每季也可以五分之,这是地球公转的法则。六十甲子就是将年、月、日、时按五行(五运)分之,五分之的一个编码次序表。当然还结合有六气(六相法)这就是十分神秘的“5”“6”结合理论,实际上就是把自转和公转的时间5等份和6等份其速度、位移大小不同,所用时间长短是不同的 ,也是可以精确计算的。

原文:“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脏而当死,是顺传所胜之次。”

这里是可以如此理解:五脏是相互连通的,病气的转移,都是按一定的次序规律的。假如五脏有疾病,就会各自向其所正克的脏器传播;若果不能抓住时机治疗或已经是不治之症了,按照上面的推算规则,病人的死期就是:按年度五分之可能是三个月或六个月,或者三个月到六个月之间,若将月按五分之,病人可能是在月内的三日或六日,或三日到六日之间。这要根据病变传遍五脏的情况而判断其死亡之时期,这也是疾病传向我所克而死于克我之时次序规律。“不治”可以是“不治之症”、“不治之期”、“不治之疾”,不进行治疗的行为等。当然这里应该是“不治之疾的不治(死亡)之时期”。按月计算,死期是三个月到六个月之间,按日计算,死期是三日到六日之内。

“所胜”又称“所乘”,指正克。太达则“乘”。

“所不胜”,又称“所不乘”,指“反侮”所。

“三个月,六个月,”是通过五运六气,精确到月为计算单位;

“三日,六日,”是运用五运六气,精确到以天为计算单位。

这就是对“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的推广运用,具体的就是查十二相生物钟周期表。具体可以精确到分秒的。我不举例了,大家在临床上去验证一下就行了。

原文:“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这里是可以如此理解的:医生若能辨别阴阳规律,就能知道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规律,也能预知病人的生存、壮盛、衰老、疾病、死亡的具体时期。说的是:知道病人如果到了被困之地(时)就会发生死亡。这是互文见义与省文同时运用:“别于阴阳者,知病从来,知死生之期”的含义,其他任何解释都是谬误的,害人不浅。

“言知至其所困而死”说的说:知道到了被困之时、之地病人就会死亡。这里“困”指我被困,我被克,即五行中被囚之时、之地: 由于“困”与“囚”字型相近,是不是字误了?但意义应该是这样理解才对,验之临床,也是相符的。

因此,我把它称之为:

人体四时五相生物钟周期表:五行也是科学的,中央台《百家讲坛》栏目很好,有讲到沈括对科学的贡献时,讲到沈括对“五运六气”做了重大贡献,是对的,但是,没有讲到这是中国古人研究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自然科学规律。历史学家在讲班固用“五行”学说为汉武帝鼓吹“土德”,实际上就是把自然科学的固定规律和机械的科学具体的数字的算法引向了唯心主义的泥潭,中医中的五行是地球自转公转的速度、时间、位移、角度、角速度、经纬度等等5等份的固定推算法则,天体是如此运动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为了鼓吹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就借用天体的永恒的不变的自转与公转规律来证明江山永固,这是3000年来,中国人自己把自己引上了邪路,应该批判。这样3000年来,大家各说各是.当作为政治工具和哲学理论的时候,会因人的好恶而把自然科学的真谛给淹没了。

春木旺,火相,土死,金囚,水休;

夏火旺,土相,金死,水囚,木休;

长夏土旺,金相,水死,木囚,火休;

秋金旺,水相,木死,火囚,土休;

冬水旺,木相,火死,土囚,金休。这是地球公转状态下的 5个时间段的 生命状态的描述。

原文:“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当此之时,要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岁死,此病之次也。”

这是可以如此理解的:肾病传播染到心脏,发生病人筋脉牵司枸挛,病名叫做瘛病。在这个时候,可以用针炎及药物进行治疗。如果不进行治疗,满十天之后,按照前面的推算法律,病人会在其“所不胜”之时死亡。“满十日”是指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日,这十日,正好是“传五脏而当死”所说时,传遍五脏的一周所耗时10天。“法当死”是指依据前面的方法或规律推算,病人应当死亡,及死亡的具体时间,即:“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肺见丙丁死,脾见甲乙死,肾见戊已死。”也就是:“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肾病传播到心脏,心脏病邪又向肺部传播,发生畏寒、发热等症状,依照前面的推算方法,病人应当在三年之内死亡,这是疾病的传变死亡的一般规律。(恒定规律)“法当三岁死”是对“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脏面当死,是顺传所胜之次”的又一具体化说明。法,是名词动用,又借指其方法。当然,按照年、月、日、时的情况,肺病的最坏时期是:丙丁年、丙丁月、丙丁日、丙丁时生而存活的人,世界上绝对没有一个人在这样的一组时间内会存活。因为“重阳者死,重阴者死”受克是四重,必死无疑,其他甲乙年,甲乙月,甲乙日,甲乙时,必是脾死,决无此人;戊已、庚辛、壬癸同理。所以,人的出生的年、月、日时,绝对没有一个相同干支排列的。因为这样的人不可能存活。若人有病,遇上年、月、日、时都克之,此人必死无疑。此所谓:“天忌不可不知也”。

原文:“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见,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jun,真脏见。十月之内死。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脏来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脏,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jun脱肉,目眶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急虚身中,卒至,五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于堕溺,不可为期。

其脉绝不来,若人一呼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脏虽不见,犹死也。”

这是可以理解为:大骨枯槁,大肉瘦削,胸中气满胀,呼吸困难,胸中疼痛,牵引肩项,死期在一个内之内,若病人出现了真脏脉象,就可以预知期死亡之时期。

大骨枯槁,大肉瘦削,胸中气滞胀满,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病人的死期为六个月。若真脏脉象出现,就可以预知病人死亡的时期。

大骨枯槁,大肉瘦削,胸中气滞胀满,呼吸困难,胸内疼痛牵引肩膀与颈项疼痛,全身发热,肌肉瘦削,皮肤溃烂,若病人真脏脉象出现,十个月之内病人就会死亡。

大骨枯槁,大肉瘦削,两肩下垂,骨髓内空,动作衰颓。若病人出现真脏脉象,死期为一年之内。若病人出现真脏脉象,就可以预知病人死亡的时期。

大骨枯槁,大肉瘦削,胸中气满,腹中疼痛,心中气滞不舒,肩与项及身体都发热,皮肤溃烂,肌肉瘦削,目眶下陷,若病人真脏脉出现,病人精脱,目不识人就会立即死亡;若病人尚能识人,就会到了被克之时而死亡。

病情危急,病人身体极度虚弱,外邪陡然侵袭人体,猝然患病,五脏六腑闭绝不通,脉道阻塞不畅,气机阻塞不畅,比如突然高空堕下,突然落水淹溺一般,医生就不能够预测其死亡之期了。

病人脉息绝灭而不达寸口,或跳动异常疾数,一呼脉来五、六至(一呼一吸共十至十二至)即使没有出现真脏脉象,仍然会死亡。



以上列举八种情况,结合真脏脉象,预测病人的死亡之时期,在临床上有实用价值和准确判断预后,给病家提供参考性意见,十分必要。

当然,文中特别提到“譬于堕溺,不可为期”文中本意指高处坠落及淹水死亡之类,不可能准确预测其死亡时期。所谓“期不尽测”。其实,坠落而死与淹水而死,同样有死期,其突发性,偶然性太大,往往并没有预测。

这是非病理条件下的死亡,预测和判断要难一些。其实,这在一个人的时间编码中是有标志的,应该避免的方位时间,乃至交通工具,都是十分重要的,不然,不能趋吉避坏。我不举例说明,大家去计算一下好吗?

实际上,是我们不懂预测学,也不相信预测学,更主要的是由于没有预测准确而失望,这样,就没有在事发之前进行预测,往往在事后预测,失去了前瞻性。邓小平讲,要有科学的预见性。确实如此。否则,研究预测术就没有实际价值和任何意义,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根据我的研究认为,人的手纹上也有关于生死好坏的信息标志,只是大家并没有掌握。

对“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真实状况,并不了解的“手眼相通”状态,因而无法正确判断罢了。

原文:"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这里是可以理解为:

肝脏的真脏脉的临床表现是:脉管内外都劲急,如象医生的手按在刀口上一样锋芒应指,又如医生的手按在琴瑟的弦上硬真应手。病人面部出现青色及白色相克且晦暗没有光泽(白色是色克病,为凶中之凶,白属金,克肝)。毫毛枯焦,病人就会死亡。色克病,病克色,在中医诊断学中有,只是大家熟视无睹,没有应用,所以,显得很陌生。

心脏的真脏脉至的临床表现是:医生感觉脉搏坚硬而震手,好象手触摸薏苡仁那样圆滑短实。病人面部出现红色、黑色相克且晦暗而没有光泽,毫毛枯焦,病人就会死亡。

肺部的真脏脉象的临床表现是:大而且空虚,好象有羽毛接触人体皮肤轻虚,感觉却似有似无。病人面部出现白色、赤色相克都不润泽,毫毛枯焦,病人就会死亡。

肾脏的真脏脉象的临床表现是:医生的手下有搏动感,时断时绝,有如手指弹石头般坚硬劈劈拍拍应指有力。病人面色出现黑色、黄色相克却不润泽,毫毛枯焦,病人就会死亡。

脾脏的真脏脉的临床表现是:软弱无力,时快时慢,面部表现出黄色,青色相克且不润泽,毫毛枯焦,就会出现死亡。

凡是出现以上五脏脉之真脏脉象,都是不治之症,都是死候。

以上五条是讲五脏之真脏脉象的种种死候。其中“色青、白不泽”,“色赤、黑不泽”、“色白、赤不泽”、“色黑、黄不泽”、“色黄、青不泽”等五种情况,是五色相克,而且是“色克病”,为凶中之凶。但注家及翻译家们并没有对此作出准确的注释和翻译。忽略了色克病之凶象。作为临床医生,必须掌握这种诊断方法,随时提高警惕,早期防变,以杜绝死亡的发生。随着医学技术的提高,早期、正确,中西医结合抢救,是可以力挽狂澜的!技术如何?技术是关键。

原文:"见真脏,曰:死,何也?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其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阳,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

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

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译,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未有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

这里是可以理解为:病人者出现真脏脉象,就会死亡,是什么道理?岐伯说:五脏的营养,都依赖于胃腑水谷精微的濡养,因此,胃气是五脏的根本所在。由于五脏之脉气,不能自动上达于手太阴寸口,必须赖借胃气的敷布,才能达到手太防。所以五脏之气能够在各自主宰的时令,自动地上达于手术阴寸口。如果病邪强盛,就会导致病人精气衰竭;如果病情严重,胃气就不能同五脏之气一齐到达手太阴寸口;如果出现:某一脏真脏脉象单独出现于手太阴寸口——真脏脉单独出现,是病邪强盛且克病脏所致,就会导致病人死亡。

医生治疗疾病,首先必须诊察病人的形体之盛衰,正气之强弱,五色之荣枯,江泽之晦暗及明润,脉象的强盛与衰弱,疾病病程之长短,然后及时正确治疗,不要错过时机。

病人形体与正气相符合,叫做:可治之症;

病人五色正常光泽明润,叫做:易于治愈;

病人脉象与四时相顺应,叫做:可治之症;

病人脉来弱而滑利,这是有胃气之脉象。

这也叫做:易于治愈。

治疗时,必须顺应四时而调治。

若病人形体与正气不相吻合,叫做:难治;

若病人面色枯槁,没有光泽,叫做:难治;

若病人脉坚实,这叫做:病情严重;

若病人脉与四时相速逆,这叫做:不可治之症。

医各工作者一定要审查以上四种难治之症的情况,清楚地告诉病家。

所说的脉与四时相逆的情况,指的是:这是公转地球的四季与人体脉象的关系,实际上是地球公转运动与人体生命运动的规律的讨论,与临床实际是相符合的。

春季切得肺脉——肺属金,克木,于肝不利;

夏季切得肾脉——肾属水,克火,于心不利;

秋季切得心脉——心属火,克金,于肺不利;

冬季切和脾脉——脾属土,克水,于肾不利。

若这些脉象都悬绝无根、沉涩无力,这就叫做:逆四时之脉象。

若病人出现五脏各自不相应于四时的脉形,如春夏季出现脉象沉、涩;秋、冬季出现脉象浮且大,这就叫做:逆四时之脉象。这里四时就是公转气候、公转时间、公转位移、公转角速度。实际上就是说人体的脉象与地球的公转规律不相吻合的情况。

《内经》中脉学是四诊中一个重要内容。反复强调脉逆四时者死,从四时者生。医务工作者一定要做到:手——病相通——切脉能够掌握疾病的种种情况,达到以决断死亡的出神入化之境界。

又《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载曰:“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

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

又《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载曰: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对于真脏脉象,是指举按坚强,搏出有力,毫无和缓之象的无胃气之脉象,真脏脉出现,表明五脏真气内绝而败露,所以又称:死脉。

结合《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的记载,列表说明真脏脉象如下:



真脏脉象表

篇名

五脏
玉机真脏论
平人气象论



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

发按琴弦,至肺而死
急益劲

如新张弓弦
见庚辛死




坚而搏,如循薏苡子

累累然,至肾而死
前曲后居

发操带钩
见壬癸死



弱而乍数乍疏

至肝而死
锐坚如鸟之距

发鸟之喙

如屋之漏,如水之流
见甲乙死



大而虚,如毛羽中人肤

至心而死
如物之浮

如风吹毛
见丙丁死



搏而绝,如指弹石劈劈然

至脾而死
发如奈索

劈劈如弹石
见戊己死



由上表可见,真脏脉的死亡之期。也可见其“所不胜”而死亡之期。实际上就是自转公转结合规律,没有什么神秘现象,临床医生务必掌握。是把自转与公转等份为5等份的时间节律,由于地球的自转运动与公转运动的强大的自然力量是人类不可阻挡的——用现在科学术语就是天体之间日-地-月之间的引力目前是唯一不能屏蔽的自然力,由于中国古人已经观察和注意到面对北极星时以南半球为上以北半球为下,以左为东,以右为西,进行观察地球的运动是公转为现代机械时钟的顺时针方向,自转为现代机械时钟的逆时针运动方向。地球上的生物是受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结合律影响和控制的。把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周期划分为5个时间段,就是“五行时”的概念,就是3000年来大家争论不休的自然科学的悬案。



























第十四章〈〈素问·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地球自转公转结合律运用

一、原文内容提要

原文具体运用了自转公转的结合律,值得我们掌握运用。原文中的“天地之至数”可以理解为南北半球冬至夏至的时间数,当然,就包含了轨道度数、经纬度数、经纬度跨度数、角速度数、方位数等等,于是,我结合《周易》的河图与洛书揭示其含义和计算法则。由于我国古人把南半球也说为“南天”,把量角器说为“量天尺”,因此,按实际中国古人测量的、记载的冬至、夏至数字,是我国所处北半球的公转气候、公转轨道状态。本质上揭示的是地球的公转回归周期运动。这些理论很多时候使用八卦符号、结合文字解说,大家不明白八卦符号的含义,看图说话的文字解说就被一代又一代的圣贤解说的离题10万里!3000年!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更贵更贱,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岐伯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

这里是黄帝想知道天地的“至数”的含义,与人体气血相感应,并以此全面决断病人的死亡与生存,这是怎么一回事?

“天地之至数”,按下文的阐释就是:“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

按王冰的解释是:“至数,谓至极之数也;九,奇数也。故天地之数,斯为极矣。”

按张景岳的理解是:“以天而言岁,则一岁统乎四季,一季流九十日,是天之数九也。以地而言位,则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位中官,是洛书之九也。以人而言事,则黄钟之数起于九,九而九之,则九九八十一分,以为万事之本。……九数之外是为十,十则复变为一矣,故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这些解释有合理的,但我认为“至数”是指以地球公转轨道上的 冬至夏至为计算标准的数字地图册、数字地球仪、数字指南针,轨道系统。因为这里强调的是“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更贵更贱,冬阴夏阳”这里的四时五行就是公转的时间、公转的角速度、公转的位移。“冬阴夏阳”,就是我国的地理气候,北半球的区域气候,指的就是冬至与夏至,在公转轨道上的182.625度转向的计算法则。182.625/2=91.3125度,古人就用九九制会和地上的四方来说明,这就是《周易·系辞》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这是原始的“二进制”法则,最早的二进制文字记载档案,这是一个全球数字地球仪、全球数字地图册、数字指南针,数字轨道系统,以河图示之:























这是一个地球仪、地图册

“河图”中白点代表“阳”,黑点代表“阴”。即一、三、五、七、九,是奇数,为阳,在天十为甲、丙、戊、庚、壬;二、四、六、八、十,是偶数,为阴,在天干指乙、丁、已、辛、癸。阴数、阳数是为了说明地球以光为分界线的180度线圈和360度线圈的区别。

据《尚书·洪范》说:“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天一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这就是:一、二、三、四、五分别代表:五行水、火、木、金、土的生数,如果在其生数上各加上土之生数——五——土能生乃物,即得六、七、八、九、十,分别代表水、火、木、金、土的成数。〈〈周易〉〉原文中的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就是这个含义,就是各自为90度的起点或者终点,正是由于全是用数字进行方位计算、角度计算、角速度计算、时间计算、位移计算、轨道计算,弄在了一起,3000年来,把中国人自己搞糊涂了。

这样这是用数字标定的经纬度和经纬网——本质上是数字地球仪、数字地图册、这里很巧妙地运用了二进制进行换算:

天一,地六,属北方水;〈〈周易〉〉原文是说每一爻初九,初六

地二,天七,属南方火;〈〈周易〉〉原文是说每一爻六二,上九

天三,地八,属东方木;〈〈周易〉〉原文是说每一爻六三,九三



地四,天九,属西方金;〈〈周易〉〉原文是说每一爻六四,九四

天五,地十,属中央土。〈〈周易〉〉原文是说每一爻六五,九五将上面的数字换为天干数。即是:

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是为五客运,又是五化局。化生五行之意。这是地球绕日公转、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5等份、10等份法则,就是对其椭圆轨道的分野进行计算的法则。

推衍这些数字的目的,是化为五运,合为五行,并以此论五行之生克乘侮,五运之更替以知其更贵贱——相生则贵,相克则贱。与主运、客运论生克,与四码论生克与方位论生克,与时间论生克,与五脏论生克,与六腑论生克,与五色论生克,与六脉论生克,与五音论生克,与六爻论生克,与六气(六淫)论生克……这就是《素问·玉机相脏论篇十九》中所言:“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笔者认为这是指的冬至夏至的时间数、速度数、位移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一者,永恒不变之阴阳五行规律是也)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藏之脏腑,每日读之,名曰《玉机》。”“至数”即是“至高无上的数理规律”,是可以的,结合中国古人的具体的运算法则,应该是指地球的冬至夏至的运转速度、位移数、时间数。也就是:天干地支之数与五行生克之后,可以判断生死、吉凶、祸福之道理。《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中的“术数”,也就包含有“天下至数”。我认为,应该是“数术”,指“数的技术”,当然,预测术是其中之一。养生术也是其中之一,这种技术更包含了脉诊术,望诊术,闻诊术,问诊术,遥感术等等技术,需要医生每天早暮读诵之,研究之,才能精进,可是,医生的现状呢?具体的实质是冬至夏至的180/2=90度的概念和计算法则

不知道这些数字的含义和与方位的相互关系,就不能读懂《内经素问》的七篇大论,于是,有些人又认为是七篇大论是伪书,那是因为他读不懂其中的运算关系。其实就是“象”——应该是四季的自然现象与“数”——自转公转的速度数、位移数、时间数、经纬度度数、轨道度数的一种转换规律,换算规律,十分重要。所以,我把它列在前面。不知道这个图,就不知道七篇的预测功能及其运用。百年以前,《周易》是必修课,所以,天天运用,时时运用,没有不知道的。今天呢?

前面张景岳说的洛书,也是数理之一,就是数字地图册、数字地球仪、数字指南针,数字轨道系统,图示如下:






这也是一个地球仪、地图册、数字轨道系统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位中官,是为洛书之九也。

同样是预测死生之数,始于一,终于九也。一为冬至,九为夏至,这是我国地处北半球的区域地理气候。实际上就是以太阳直射地球北半球为依据的。这就是说,结合《内经》经纬网经纬度的概念,这也是一个数字地图、数字地球仪、数字轨道系统、数字指南针。

原文:

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心死矣。帝曰:决死生奈何?

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

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

三部九候皆相关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

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

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

这里可以理解为:

因此,人有三部,每部各有三候,医生可以用这种技术来决断病人的死亡和存活,也可以用此种技术诊断各种疾病,也可以用此种技术调治虚症和实症,也可以用此种技术驱除病魔。病人五脏之正气已经败亡,必出现神色枯槁,神色枯槁又是病情危重,甚至死亡的征兆。

黄帝问道:医生怎样决断病人的死亡与生存状况呢?

岐伯回答说:若病人形体经盛,但脉象细气短,呼吸困难,这种状况,属病危;

若病人形体瘦削,但脉象反大,胸中喘满却气滞,这种病人属死亡之候;

若病人形体与脉气相吻合的话,病人有生机而存活;

若病人脉象时而三至,时而五至,参差不齐,没有协调之象,提示有疾病;

若病人三部九候的脉象都与形体状况不相吻合,预示病人会死亡;

若病人上部天及下部地的六候脉象左边与右边都是相吻合的,但其脉如舂杆捣谷之应指,参差不齐,预示病人疾病严重;

若病人上部无三候与下部地三候右侧与左侧的脉象不相吻合,现时脉息错乱不能计数,这预示病人会死亡;

若病人出现人部三候协调,但与五脏六腑之脉不相吻合,这预示病人会死亡;

若病人出现人部三候脉息衰减,也预示病人将会死亡;

若病人出现目匡内陷为正气极度衰竭的现象,也预示病人会死亡。

注意这里的“叁伍不调者”的“叁”,同“三”;“伍”通“五”,是脉象的跳动次数,这里不是用作动词

“三部”、“九候”也是讲的脉诊技术以决断病人的生存及死亡的技术。三部各有三候,三三共九侯,前文明确指出“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可以理解为“必须在高明的老师当面指导下,才能准确掌握三部九候的真谛”;也可以理解为:医生一定要用手指接触并以意引导之,这需要凭借医生的真气的运行能达到。我认为两种理解兼而有之更好。

从《上古天真论》、《移精变气论》等篇看,我认为,医生要达到至高的脉诊境界,必须以意导之,以真气导之,所谓“意到气到,气到力到”,力到神到,很好地体会和感觉病人体内之正气盛衰与邪气的强弱及浅深部位等各种情况,没有达到这种情况,不能算“神圣工巧”。

原文:“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是以脱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数者,死。一侯后则病;二侯后则病甚;三侯后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俱也。察其府脏,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真脏脉见者,胜死。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这里可以这样理解:

若脉搏振动微弱向上波及不到五寸,若者用力弹其脉搏,仍然没有震动感,这样的病人,预示必然死亡。若病人身体极度消瘦,体弱不能随意走访,这是死亡之征兆。人部三候六脉时快时慢,无规律,为气脉败乱之死亡的征兆。若病人九侯之中有一侯上下不一致,就是病态;若病人九侯之中有二侯上下不一致,则提示病情严重;若病人九侯之中有三侯上下不一致,则预示病情危急。所说的侯的含义是:医生手上的感应上下不一致。诊察病人五脏六腑的各种情况,医和玉可以预和病人死亡和存活的时期。

医生一定要首先精道经脉的各种知识,然后才能认识病脉。若病人出现真脏脉象,在病人受到克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物、动物时就会发生死亡。病人若足太阳经脉气绝,就会导致两足不能够屈伸,死亡之时,必目睛上视——俗称“天吊”。

这一句原文是说医生检查病人足内踝后跟骨傍动脉的情况,通过足少阴肾经的太奚谷 穴,诊断和判断病人肾气的情况。当然,肝硬化腹水或肝癌病人的太奚谷 穴确实会有此种情况,确实不久就会死亡。

原文中还谈到其他情况,如:“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病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又说:“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病,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

说的是九候之中,有一候独小、独大、独疾、独迟、独寒、独陷下,都是病态与病象。

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是这样的:

以左手放在病人的左足上,距离内踝五寸处按着,以右手指在病人足内踝上弹之,医生的左手即有震动的感应,如果其震动的范围超过五寸以上,蠕蠕而动,为正常现象;如其震动范围争剧且大,应手感觉快速且浑乱不清的提示为病态;若震动范围小,波击微弱、应手迟缓,同样提示为病态。因为足内踝处是太奚谷 穴,三寸处是足太阴经、足厥阴经、足少阴经之脾、肝、肾所经过之处,以此判断肝、脾、肾之盛衰。当然,这些方法,值得我们在实践中加以总结、运用,以增强我们预测危急重症的本领,服务于病人。



临床上糖尿病人晚期确实有此特征,确有死亡之象。“身不去”我认为是病人想去却不能随意志而去。尿毒症病人也有这种现象,重度贫血及低血压病患者也有此种现象,不能随着自己的意志走动,很多时候,站立都成困难,自由行动,当然更困难。所以,健康是一种自由的状态,疾病是一种不自由的状态。



“中部”指三部中之“人部”,“人部”又分天地人三候,、左右各一,共六脉。当然,基结合寸口脉之寸关尺之六脉,更有价值和诊断意义,“全凭公意用功夫”。套用少林寺祖真谛之话说:“法传心外,全部脉学是初元”。全靠医生手感与心悟,以致心手如一,心手病如一,全部吻合,方为上上脉学,这必须靠医生:“法于阴阳,和于数术”、“集神于心,以知往今”“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移精变气”“法于往古,骚于来兮”方能做到。

“察其腑脏”,实际上包括五脏的各种情况。如正常情况,反常情况;正气强弱盛衰情况,邪气强弱深浅情况;邪正交争胜负情况,病变部位等等情况,还包括逆从阴阳五行、四时等等情况,这样,才能够预测疾病的生存与死亡情况。

“经脉”这里不仅仅指“正常脉象”我认为,应该是指《内经》中所有“经脉”之内容。正如《灵枢·经脉篇》所言:“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胜死”,前面已经作了很多说明,但并没有引申开去。“我胜”则他死;我活他胜我,则我死他活。这就是:“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已死,是谓真脏见皆死”。借代法。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人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

“我所胜”则他死我活;我所不胜,则我死他活。这是二者力量的 对比以及力量对比的结果。

《灵枢·经脉篇》载曰:

“手太阴气绝……丙笃丁死,火胜金也”

“手少阴气绝……主笃癸死,水胜火也”

“足太阴气绝……甲笃乙死,木胜土也”

“足少阴气绝……戊笃已死,土胜水也”

“足厥阴气绝……庚笃辛死,金胜木也”

同样是讲“胜死”。本质是地球自转公转的五行法则,也就是五行时法则,就是速度、时间、位移的五步法则的高度统一。因此,我在译文中加入了“地点、人物、事物、动物。”是通过“取类比象”,加以更广范围的推知。《梅花易数》万物类象就涉及更广。在实际运用中确实用有预测价值,值得探讨、研究、运用。很多老师都没有讲清楚这一问题。“胜”是克的意义。说的是按照五行相克的规律传变并且发生死亡的情况。这实际上就是地球自转公转结合规律,用现代物理学的观点是点元运动与汇源运动的结果。这是中国古人长期观察和计算得出的科学结论。

这里仅仅说到“足太阳气绝者”,实际上马上就会联想到《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所记载的“十二经脉之终”。这也是我所认为前一条中,“必先知经脉”中“经脉”不仅仅指“正常脉象”的又一个证据。

原文:“帝曰:冬阴夏阳奈何?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

这是典型的地球自转公转结合规律的运用:若病人九候的脉象,都是沉脉、细脉、悬脉、绝脉的情况,为病邪属阴邪侵袭阴脏,当为冬季所主宰,死于夜半子时阴盛之时。

若病人九候之脉象出现盛大,躁动、湍急,快数的情况,为阴邪太盛,当为夏季所主宰,因此病人会在一日中、午时阳气旺盛之时死亡。

若病人患寒热往来之病(如疟疾),将在平旦寅卯之时死亡。这是地球自转节律

若病人患内热和热(温)病,将会在日中午时死亡。这是地球自转节律

若患者病于肝风内动、中风之疾,将会在日夕申酉之时死亡。这是地球自转节律

若病人患水肿病,将会在子夜水旺之时死亡。这是地球自转节律



若病人脉象出现乍疏、乍数、乍迟、乍疾等情况,死亡的时期是:、一日之中属土的四个时辰即:辰、戍、丑、未。这是地球自转节律对人体的影响和控制。











地球自转节律与人体五脏三态十二相生物钟表如下:







平旦
下晡
夜半


日中
夜半
平旦


日昳
日出
下晡


下晡
日中
夜半


夜半
四季
下晡


其实就是把地球自转一天的24小时十二时辰简单化为

白昼分为上午日出(寅、卯时)与平旦(巳时),日中(午时),

下午分为日昳、下晡,黑夜又以日出和下晡为分界线,这就是“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工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揆度者,切度之也”说的是医生的脉诊与四时之间的关系。切脉的主体是医生;“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必须是医生“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才能办到的,讲的是医生的行为。四时在《内经》中很多时候是专用名词指公转四季春夏秋冬,1年公转周期的四个时间段;这里显然是自转周期的24小时的5个时间段的分段法则。《内经》中也有把自转1天24小时分为4个时间段的。注意这些区别。

“平旦死”,“日中死”、“日夕死”、“夜半死”、“日乘四季死”说的是:“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这是地球自转的节律:“平旦”——相当于寅、卯木旺之时;日中——相当于已、午火旺之时;“日夕”—相当于申、酉金旺之时,“夜半”——相当于亥子水旺之时;日乘四季——指辰、戍、丑、未四时,属土,故称四季。借代法。这有时间的标志,有经纬度的标志,有经纬网的标志。

“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冬为公转气候,夜半子时属水旺,为阴,这是地球自转公转节律。重阴者死。自转之阴与公转之阴重合、重叠,病人就会死亡。

“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日中巳午之时,属火旺,为阳,这是自转之阳,自转之节律,夏,为公转之阳,这是我国北半球所在地的夏季,南半球则为冬季,注意这些区别。重阳者死。同样是自转公转结合律。地球自转之阳与公转之阳重合、重叠,病人就会死亡。这些情况是要具体计算的,要依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计算。

“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平旦寅卯之时木旺,寒热往来之疾病位在肝胆,肝胆属木、木太过亦会导致死亡。当然,我更偏向于认为“寒热病”指“恶寒、发热”症状的温热病、病变部位在肺、属金。肺金虚弱受旺水反侮,故死于平旦寅卯之时。

“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热中及热病属阳,属火;日中属阳,属火;二者是火上加火,重阳者死”。

“病风者,以日夕死——风,可以是春季之风,属木,可以是肝风内动,可以是中风,不管怎样,五行属木,日夕属申酉,五行属金,木所不胜者金,金克木,故木死。”

“病水者,以夜半死”——水,可以是水肿,五脏六腑皆可以水肿,属阴,五行属水。夜半子亥属水,为阴,重阴必死。

“日乘四季死”可以是脾土虚弱而死,也可以是肝木太旺所乘所冲克而死。其具体的推算方法,又要依据人体十二相生物钟表去查寻。





第十五章:《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地球自转公转法则

一、原文内容提要

四时,春夏秋冬则为地球公转的四季、四个时间段。当然地球自转的四个时间段的周期是不同的,要注意区别——3000年了,全世界的科学家都没有区别开,大家也不要以此而伤心,谁会想到、谁会相信中国古人这时已经掌握了公元16世纪西方世界才知道的地球公转规律呢?

二、原文计算讲解

原文:“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这是可以理解为 :四时阴阳的变化,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这是自然的正常现象,人体生病是由于过度的消耗而发生疾病,这是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食物进入正常人体胃中,经过消化,一部份精微布散到肝脏,以滋养全身筋经。

食物进入正常人体胃中、其浓厚的精微物质就会上注于心脏,并且输送到血脉中去。

血气运行在经脉中,上达于肺脏,肺朝百脉,经过肺的宣发和肃降作用,把精气敷布于皮毛,皮毛与经脉的精气会合后,环流归于气海。经脉中的血气就这样正常循环流行而不乱,周流于心、肝、脾、肺、肾,使精气归于平衡。气血的平衡调和状态就可以在寸口处的脉象上反映出来,医生可依据寸口脉的变化而判断病人的死亡和生存状况。“脉可以断生死”,诚如是也。几千年来的理论和实践都是如此,只是技术的高低不一,有的人没有研究,就怀疑,甚至否定,都不是正确的态度,也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者的要求。正确的态度是“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为广大病家服务,对技术必须精益求精。气口为何可以决死生呢?这是由于气口——脉口——寸口可以反映五脏六腑的种种状态所决定的。

原文中有“春夏秋冬,四时阴阳”“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是讲的医生诊脉的方法和习以为常的事就是——揆度。这里的度是动词,是医生的行为准则,当然这里的“度”也有名词度量衡的标准的含义,尤其是地球自转于公转的角度、角速度的含义。病人的脉象本身应与四时、五脏、阴阳相吻合——天人合一主要是与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规律相吻合。医生研究脉象,切脉诊断疾病,判断生死,同样必须结合四时、五脏、阴阳进行揣测、度量还必须习以为常才不致有失误。《内经·素问病态论篇篇四十六》载曰:“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工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揆度者,切度之也”明明白白说的是医生的脉诊。可是有人在译文中都大同小异地认为是这样的:“并随着四时寒暑的变迁和五脏阴阳的规律,作出适当的调节,这就是经脉的正常的生理现象。”虽然是忘却了切脉的主体是医生;“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必须是医生“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才能办到的,讲的是医生的行为。贯通《内经》,其义自现。四时就是公转91.3125度法则,阴阳为1802.625度X2=365.25度的法则。



































第十六章、《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中地球自转公转规律具体运用

一、原文内容提要

这一篇原文是具体运用地球自转公转结合律来预测疾病,任应秋教授十分推崇此篇,方药中教授则持否定态度,其他很多教授也是持否定态度的占多数,这是由于大家不能去实践验证造成的。本质上,这就是地球自转公转结合律的具体讲解,结合疾病的讲解,很浅显易懂,大家忽略了。有些方法已经失传了。但是这些内容永远是光辉的。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这里的五行就包括了地球自转公转时间、轨道度数、气候分为金、木、水、火、土五步或者五个阶段,五行交替发生相克、相乘、相侮及交替旺衰变化,医生凭借这些变化就可以预测病人的死亡和成活;也可以判断医疗救治的成功与失败;也可以判定病人五脏六腑正气之盛衰:可以确定疾病减轻、加重的时期;也能确定病人死亡和存活的时期。“更贵更贱”是指五行运行交替发生相生相克的现象,相生为贵,相克为贱;旺时为贵,衰时为贱。五行,又称五运,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行。也指五大行星的运行规律。“更贵更贱”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交替发生。针对人的命运而言,就是生命力旺盛、生命力衰减。

五行学说是我国人民的伟大独创。用以说明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等分为5个时间段,结合60甲子,标定地球的经纬度和轨道运行的度数。是用五大行星的运动模式来寿说明天体的运动,来研究天体的自转与公转运动。

五行相生,含有互相滋生、促进、助长之意。按五大行星在宇宙中的位置依次排列为相生。


五行生克图,我把它称之为:

人体五相生物钟能量流注表。实际上应该是地球自转与公转的五步角速度的模式,也是五大行星的运行模式。把速度、时间、空间、位移、轨道角度、轨道角速度等等都统一了起来。



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木,顺势相生;这是太阳系五大行星运动的实际次序决定的,不是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

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隔一相克。相克含有互相制约、克制、抑制的含义。这是五大行星之间的引力决定的,这种引力的存在保证了五大行星的正常运行而不偏离轨道运行。

在相生的关系中,都有生我,我生两个方面的关系;生我者为父母,我生者为子。

在相克的关系中,都有克我,我克两个方面的关系:任何一行又都有“所胜”、“所不胜”两个方面的关系。

原文: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讲五运,讲地球的公转)

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讲六气,讲地球自转)

可以理解为:

若人肝脏有病,应该在夏天治愈。如果夏天没有治愈,到了秋天病情就会加重甚至死亡;若果秋天幸而没有死亡,病情就会僵持于冬天。肝病起病于春季,应当禁忌吹风。(讲四时、五行时,就是地球的公转运动)

若肝病患者,法当治愈在丙丁年、月、日、时;如果丙丁年、月、日、时没有治愈,病情就会在庚辛年、月、日,时加重甚至死亡。若庚辛年、月、日、时幸而没有死亡,病情就会僵持在壬癸年、月、日、时。肝病发病在甲乙年、月、日、时。

肝病患者,平旦巳时神志清爽,下晡申酉时严重,夜半子时便安静了。若人心脏有病,应该在长夏季治疗愈,若果在长夏没有治愈,就会在冬天加重,甚至死亡,如果冬天病人幸而没有死亡,疾病就会僵持在第二年的春天。心脏病多发生在夏季。禁忌热性食物及穿得太厚而导致体温过高。(讲四时,就是地球的公转运动)



“起于春”,应该是指肝病发病的季节我然春天,而不是“到了明年春天才能好转”。因为文中明明说的是“愈于夏”——治疗好转基治疗痊愈在夏季,“起于春”说的是肝病应春天而发病、生病、起病。“起于夏”、“起于秋”、“起于冬”等准此义。(讲四时,就是讲地球的公转运动)

“丙丁”等天干,应指丙丁年、月、日,包括其方位、人物、事物等。( 天干 讲五运就是讲地球的公转运动,针对地球上具体的动植物其规律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

平旦巳时后火旺,火与肝木相生,故慧,理解神志清爽也可以,( 地支讲六气,就是讲地球的自转运动)



原文:“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



心病者,愈在戊已,戊已不愈,如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讲五运,就是地球的公转运动)

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讲六气,就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及其节律)

可以理解为:心脏病多发生在夏季。禁忌热性食物及穿得太厚而导致体温过高。(讲四时,就是讲地球的公转运动及其节律)



心脏病患者,应该在戊已年、月、日、时治疗愈,若戊已年、月、日、时没有治愈,病情就会在壬癸年、月、日、时加重,甚至死亡;若病人在壬癸年、月、日、时幸而没有死亡,病情就会僵持在甲乙年、月、日、时。心脏病多发病于丙丁年、月、日、时。(讲五运,就是讲地球的公转运动及其节律)

心脏病患者,在日中午时,同气相求,故神志清爽;夜半亥子时水旺克心火,故病情加重;平旦巳时属旺火,故病人安静,病情稳定。(讲六气),就是讲地球的自转运动及其节律)

原文:“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饮食、湿地、濡衣。



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这是讲地球的公转运动及其节律)

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这是讲地球的自转运动及其节律)

可以理解为:病人若患脾脏病,应该在秋天易于治愈,基秋天没有治愈,病情就会加重在第二年的春天甚至死亡,若第年的春天幸而没有死亡,病情就会僵持在第二年的夏天。脾脏病发生在每年的长夏季节。应禁忌辛热之食品、避免吃得过饮、避开湿地居住,不要穿湿衣服等。(讲四时,就是地球的公转运动及其节律)

若人患脾脏病,应当在庚辛年、月、日、时治痊,若庚辛年、月、日时没有治愈,病情就会加重在甲、乙年、月、日、时,甚至死亡。若患者幸而甲、乙年、月、日时没有死亡,就会僵持在丙、丁年、月、日时。脾脏病患者发病在戊、已年、月、日、时。(讲五运,就是讲地球的公转运动及其节律)

脾脏病患者,在日昳的未时土旺(同气相求)精神清爽;在日出寅卯时木旺克脾土,故病情加重;下晡申酉时金旺能生脾土,故病情稳定而神志安定。(讲六气,就是讲地球的自转运动及其节律)

原文: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



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已,起于庚辛。

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

可以理解为:若人肺脏有病变,治愈应该在冬天,若果冬天没有治愈,就会在第二年的夏天严重甚至死亡。如果第三年的夏天幸而没有死亡,病情就会僵持在第三年的长夏李节。肺脏疾病发病多在秋天。禁忌寒凉饮食及衣服穿得太少而不保暖。(讲四时,就是讲地球的公转运动及其节律)

肺病患者,治愈应该在壬癸年、月、日、时。若壬癸年、月、日、时没有治愈,病情就会在丙丁年、月、日、时加重,甚至死亡。若丙丁年、月、日、时幸而没有死亡,疾病就会僵持于戊已年、月、日时。肺脏病多发病于庚辛年、月、日、时。(讲五运就是地球的公转运动及其节律)

肺病患者,申酉金旺,同气相求而精神清爽;日中巳午火旺克肺金,故病情加重;夜半子水旺能生肺金,故病情稳定而安静。(讲六气,讲地球的自转及其节律)

原文: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矣,热食、温炙衣。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已,戊已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

可以理解为:若人患肾脏病,治愈应当在第二年春天。若第二年春天没有治愈,疾病就会在第三年的长夏季节加重,甚至死亡。若病人在第二年的长夏季节幸而没有死亡,疾病就会僵持在第二年秋天。肾脏病多发病于冬天。禁忌食大辛大热之食品,禁穿火烘烤过的衣服。(讲四时,就是地球的公转运动及其节律)



肾脏病患者,治愈应当在甲乙年、月、日、时,若甲乙年、月、日、时没有治愈,病情就会加重在戊己年、月、日时,甚至死亡。若病人戊已年、月、日、时幸而没有死亡,疾病就会僵持在庚辛年、月、日、时。坚脏病多发病在壬癸年、月、日、时。(讲五运,讲公转自转)

肾脏病患者,夜半子时水旺,同气相求,患者神志清爽;四季辰、戍、丑、未四时土旺克水、故病情加重;下晡申酉时金旺生水,故患者病情稳定,神志安定。(讲六气,讲12时辰,讲自转;讲12月,则是地球月球的公转运动及其规律,所有的六气都是这个含义,就是把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分为6个时间段、分为6个等速度位移段)

综合前面的内容,我列表于后,本质上说这是地球的自转运动的结果,是地球自转运动的日节律,24小时为周期的地球自转规律,值得我们去研究运用,服务与病人,服务与临床。为继承中医和发展中医作出自己的贡献。



地球自转节律与人体五脏三态十二相生物钟表如下:







平旦
下晡
夜半


日中
夜半
平旦


日昳
日出
下晡


下晡
日中
夜半


夜半
四季
下晡


其实就是把地球自转一天的24小时十二时辰简单化为 :白昼分为上午日出(寅、卯时)与平旦(巳时),日中(午时),下午分为日昳、下晡,黑夜又以日出和下晡为分界线,这就是“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工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揆度者,切度之也”说的是医生的脉诊与四时之间的关系。切脉的主体是医生;“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必须是医生“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才能办到的,讲的是医生的行为。四时在《内经》中很多时候是专用名词指公转四季春夏秋冬,1年公转周期的四个时间段;这里显然是自转周期的24小时的5个时间段的分段法则。《内经》中也有把自转1天24小时分为4个时间段的。注意这些区别。

原文:夫邪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可以这样理解:凡邪气侵袭人体五脏,我胜他则他病情加重。到我所生的时候就会治愈。到我所不胜的时候病情就会加重,到了生我的时候病情就僵持。各自应五方之位置和应四时而起病发病。

医生必定首先确定五脏的脉象,然后才可以断言:疾病减轻、加重、生存、死亡的时期。

五脏死生之期简表

(地球自转公转周期律与人体五相生物钟周期表)

五脏位
到其所生位
至其所不胜位
至于所生位
自得位

五方
病位
五行
愈于
天干
方位
方位(死)
甚、死于
天干
方位
持于
天干
起于
天干
方位





丙丁

西

庚辛


壬癸

甲乙





长夏
戊己



壬癸


甲乙

丙丁






庚辛
西


甲乙


丙丁
长夏
戊已


西



壬癸



丙丁

长夏
戊己

庚辛
西





甲乙


长夏
戊己
西

庚辛

壬癸




以上表可以看出:“自得位而起”与“病位”相同,“起”是指“起病”、“发病”而非“好转”意。这是五运六气的精华所在,希望大家在临床中多实践,多运用,多验证,这样,就会更好的为病人服务。也可以记于掌上。











































第十七章《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一、原文内容提要

原文中“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我理解为“ 阳病发生于冬季结束、阴病发生于夏季结束”实际上,在临床运用上,理解为互文见义才更符合临床实际。我在这里是想告诉大家,原文中的冬夏是地球公转运动的标志,在我国是南北区域跨纬度大约60度,是可以体会到四季分明的。这说明中国古人的四季,是以我国所处北半球为依据来划分的。而全球则是8季,只是南北半球季节相反,东西半球相差1天。所以大家计算的是四季,而不是8季。理解这些内容,对理解123个残字很有帮助。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和夏脉,冬得长夏脉、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可以这样理解:---阳病发生于冬季结束、阴病发生于夏季结束---五脏邪脉的表现是:春季脉应弦而公见秋令之毛脉,夏季脉应钩而的见冬令之右脉,长夏季脉应代而反见春令之弦脉,秋季脉应毛而反得复令之洪脉,冬季脉象应石而公见长夏令之代脉。都是不治之死脉。这叫做。病在五脏而出现与天时相克之脉象。都是同一种命运:死亡。不可救治之疾病。

这里是把公转周期1年划分为五季来计算的,本质是地球的公转节律按回归年算为365.25天=365.25度(日)。

按恒星年,计算则为360度=360天(日)

这样5x72=360天=360度,就是恒星年计算法则 ;

5X73.05=365.25度=365.25天,就是回归年计算法则,本质上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回归周期.



















第十八章、《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一、原文内容提要

本文中的“月有大小,日有短长”,我查了几本《内经》方面的书,都没有注解、注释。张介宾也没有解释。“月有大小”,依据我的理解,是指月球的自转周期28天,与绕地球公转周期——朔望周期30天的不同,也与地球绕日公转把公转轨道12等分的30.4375天(度、日)不同。由于我并没有去研究天体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希望天体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的专家去作正确的解答。这才是各位的本职工作,而不是在那里奇谈怪论。我相信中国古代的天文学资料上有正确的记载。

“日有短长”可以理解为日影的短长——这可以测定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也可理解为白昼和黑夜的短长,其实,这二者是同时发生的,是并列关系,这是地球运动规律决定了的。中国古人这时已经掌握了这一测量法则,也具体计算和运用并记载了这一法则。这使我有信心研究下去,并找到了正确的答案,但是,不知各位是否满意?尤其是否定者,反对者,我希望你的科学智慧在这些地方闪光!

原文中的“道无鬼神,独来独往”的轨道思想是应该值得我们肯定和学习的,今天,全世界都在运用,可是我们的来者却不知道是自己祖宗的发明创造。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大小,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的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这段原文中“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说明了3000年前中国古人认为人是生长于地球,而不是上帝造人的概念。这里天地的划分就是一分为二的法则,“四时之法成”,有自转周期的4个时间段,有公转周期的4个时间段。

“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这是地球自转节律12节时间段、速度段、自转运动轨迹弧线段和公转12节律时间段、速度段、公转运动轨迹弧线段等分为12的法则,包括了经纬网和经纬度的12等份法则——具体的记载在“余闻天地二甲子,十天干十二地支,上下经纬天地,数有迭移-”的经纬网的概念中。由于中医界从王冰以下,公元9世纪以来,一直有人否定,一直有人反对,其实就是不知道“经纬网”“经纬度”。从《淮南子》的西汉到唐代王冰的时代,又经历了900多年了。王冰记载整理了,但是,他也不知道“经纬度、经纬网”是什么,这样,后来的学者更是分不清东南西北,如何正确计算?

这就是中国古老的自转周期12时辰24小时,公转周期12月24节气的法则,经纬度也是如此等份则为地支每支30度,角度、角速度也是如此。大家去算算。注意这里的“月有大小,日有短长”这些关键字和关键词——古人称为“文眼”,这是月球自转与公转的计算法则和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计算法则。月的大小是计算月球的自转周期用的是28宿法则——星宿是天体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的物理单位,不是宿命论。用4x7=28,这样我国古人精确计算了月球的自转周期为不足28天——这里用了地球自转最长周期日来描述,很容易混淆。然后用朔望周期30天来描述月球绕地球的公转运动,这是可以计算的,也是实际观察的结果。这是由于地球的位置相对静止,在地球上看,太阳始终是东升西落,而月球的运动则随季节发生改变,夏季月球在我国多数地区观察是东升西落,冬季则是西升东落。为了准确描述,就必需要进行四方用七星二十八宿的法则进行计算和测量。解决了月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的测量和计算问题。地球是不动的吗?不是,这是通过“日有长短”来测量和计算的。这是中国古人测量昼夜长短的方法来测量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至今天体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都是用的这一方法,我国运用 的历史依据有文字记载至少3000年了——今天保存在中国的历法上——中国古人称为万年历,万古不变的历法,就是地球自转与公转结合的历法,自转与公转结合的运算法则。任何人是无法否定和废除的!其实大家搞不懂了,就自己在行动上是已经一种废除,不用在形式上来一个仪式和行政命令。

“日有长短”是说白昼和黑夜的长短变化每天是不同的,四季是变化的,是说地球的白昼和黑夜用子午法则,卯酉法则进行等分,长短是不同的,是有变化,这是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果。这里中国古人用的就是阴阳五行时、阴阳四时五行法则。正好余丹教授在中央台上赏析杜甫的《望岳》中的诗句“阴阳割昏晓”使我联想到晨昏线、昏晓线、阴阳线、阴阳线圈、子午线圈、卯酉线圈等等,这些地球物理学上无形的概念。中国古人知道二分为春分秋分昼夜平分——本质上是太阳二次直射赤道;冬至至短(长),夏至至长(短)。这就是自转公转结合的计算法则,冬至这一天北半球我国区域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夏至这一天北半球我国区域白昼最长,黑夜最短——本质上是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夏至这一天直射北回归线,这是中国古人通过具体的测量和计算,历史上代代有记载,可是后来的自称是神仙圣人的哲学家、科学家、医学家不懂,干脆就称为伪科学,掩人耳目——自欺欺人。

“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的火而缺,水得土而绝。”这里是5种力与力学轴上的力的关系。木——金是180度东西轴——自转轴公转轴的运动方向的关系;火——水是180度南北轴——自转公转轴运动方向上的力学关系;木——火——土——金——水在自转公转的轨道上,其角速度为72度与73.05度的区别。

第十九章《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计算地球月球自转公转的法则

一、原文内容提要

原文中地球公转四时春夏秋冬,各占时间91.3125天(日、度),与自转四时早、午、夕、子夜的各90度,各间隔6小时=3时辰要区别。中国古人测定月球的自转周期为28天,绕地球公转的朔望周期为30天,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道轨迹等分为12月的每月30.4375天(日、度)有区别。



原文:“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 法何则?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写,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写,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曰:月生而写,是谓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也。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 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其法星辰者,余闻之矣,愿闻法往古者。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行于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行于外,古曰观于冥冥焉。通于无穷者,可以传于后世也,是故工之所异也。然而不行见于外,故俱不能见也。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仿佛(---)。

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员者,行也。行者,移也--”

这段原文进一步明确了朔望月的计算和运用法则。

天地法则,就是360度法则,四时法则就是4x90=360度法则;八正就是8x45=360度的法则。月生、月郭满、月郭空也是把月球的朔望月公转运动分为4个时间段,并以此来诊断治疗疾病,这是人类最早运用地月引力规律的临床实践。

“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也。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 避之勿犯也。”这里很明确地提出了星辰法则是用来制定研究日月运行的控制方法。这里就是一直被人误解的宿命论,就是用正方形的四边,每边7星,共计28星,这是研究月球自转与公转的方法。这样才知道是月球在绕地球转动,地球在绕太阳运动。通过地球上的方位定位和月球运动变化随季节而改变,在地球上观察太阳永远是东升西落。这是可以计算出是地球和月球在绕太阳运行,而不是太阳绕地球运行。

文中“工候救之”是讲“天忌”,要搞清楚这里的“候”有名词气候的含义,也是一个动词:也有精通气候学、研究气候学、等候、等待、依据气候变化进行治疗的含义。其中最让人忽略的是“候”是一个时间概念,这时是指地球公转5天5度的时间和公转角速度的含义,针对于地球的自转则是自转5度,需要进行相关的换算。《内经》中是记载清楚了,也是计算清楚了的。我不知道为什么3000年来,否定“五运六气”的圣人为什么不去计算一下?

我把“员者,行也,行者,移也”的记载摘录下来,也是希望大家进一步认识“天员(圆)地方”的轨道思想,“五行”就是无形轨道五步运行的轨道思想,轨道是无形的,这样3000年来多少仁人志士都没有研究古代的历史文献,不知道这是人类社会最早的轨道概念、轨道运行概念。五行的行,现代概念仍然有运行的概念。可是由于发生了一些小的变化,大科学家何祚庥先生也不知道“阴阳五行”是什么含义,也要求废除。其实当大家不知道其含义和没有实际运用的时候,已经是在走向“废除和灭亡”,不需要人为地用行政命令去作形式上的废除和取消。中国的古代科学,我们已经不能科学阅读和科学翻译,这已经是走向了衰落。我们不去研究和阅读,已经是对不起自己的历史,对不起自己的民族了,也是对本职工作不负责任的典型表现。---















第二十章《素问·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一、原文内容提要

原文中的“圣人之起度数”“天有宿度”结合《史记》中的“轨道”“轨度”,应该是轨道度数,就是指的天体自转公转的轨道度数。原文中“无逢其冲而写之”的“冲”是说的日——地——月之间的空间关系,三者在一条直线上的轨道位置关系。也是经纬圈中经纬度的计算法则。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经》言气之盛虚,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浮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故曰方其来也,必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写之---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病藏以期之。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侯天,人以候人,调之中府,以定三部。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大过且至,工不能禁也。

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可复,用实为虚,以邪为真,用针无义,反为气贼,夺人正气,以从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著,绝人长命,予人夭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长;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邪之新客来也,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逢而泻之,其病立已。



这段文字,告诉了我们作为医生应该做到和不应该犯的错误:

医生如果诛罚无过,不当用泻法而泻之,这就叫做:大惑。反而使病人五脏六腑及其经脉受到干扰,使真气不可恢复。把实证当作虚证,把邪气当成真气,运用针炙并不精通医道,反而助邪气为害,剥夺病人正气,使顺证变成逆证,使病人荣气、卫气散乱,真气耗损,邪气留存在体内,断送病人的性命,使人夭折而亡。

医生若不掌握三部九候的真谛,就不能使病人的生命长久安全。由于医生没有掌握三部九候配合四时、五行之规律,以及“因加相胜”的道理,就会误诊误治而放过邪气,伤害正气,以致断送病人生命。

病邪刚刚侵袭人体,没有固定下来,推它就向前,引它就会停止,逢其盛而泻之,其病马上就会好转。

“逢而泻之”讲的是针炙医生应该根据子午流注的针法,逢其邪盛而泻之。

“无逢其冲而泻之”。高世宗反训为:“邪气冲突,宜避其锐”,有教授认为是对的。治疗疾病时,必须力捣其邪气之锐,而不是“避其锐”否则,打蛇不打头,攻击不到要害,姑息养奸,不是高明的医生。临床上,往往使病情加重或贻误病情。

“无逢其冲而泻之”的含议是什么呢?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其冲”,这些概念是为了说明时间、角度、角速度以及地球的经纬度和经纬网上的相互之间的力学概念。大家用经纬网的球体的运动观去理解才是正确的。

请看“十二支相冲”:说的是日——地——月三者之间的空间轨道的关系以及轨道度数的计算法则。

子、 午相冲、克,这是经纬度、经纬圈的180度法则;

丑、未相冲,不克,这是经纬度、经纬圈的180度法则;

寅、申相冲、克,这是经纬度、经纬圈的180度法则;

卯、酉相冲、克,这是经纬度、经纬圈的180度法则;

辰、戍相冲,不克,这是经纬度、经纬圈的180度法则;

巳、亥相冲、克,这是经纬度、经纬圈的180度法则;

相冲实为对冲,在八卦图上,见我的掌上乾坤图,可以看出,卯为木在东,酉为金在西,午为火在南,子为水在北,其他支也是如此,都是外在互对的位置上,故又为对冲。相冲有相克之意。但又有相冲且相克的。凡四柱中逢冲有吉有坏,冲去福者为坏,冲去克神者为吉。所以医生要根据其子午流注的时间判定好坏而泻之,这才是高明的医生。这就好比作用力与反用力是一样的,医生的目的就是要克制其病邪的力量,使阴阳达到平衡

六冲,是十二地支相冲,相克。主要是地支对冲,还有支中行藏有冲克之义。

子午相冲,子中癸水克午丁火,午藏已土克子中癸水。故相冲且相克。

丑未相冲,丑中辛金克未中乙木,未中已土、丁火克丑中癸水、辛金。

寅申相冲,寅中甲木克申中戊土,申中庚金,壬水克寅中甲木、丙火。

卯酉相冲,酉中金克卯中乙木。

辰戍相冲,辰中癸水克戍中丁火,戍中辛金克辰中乙木。既冲且克。

巳亥相冲,已中庚金克亥中甲木,亥中壬水克巳中丙火。

六冲中,子午相冲,子水克冲午火,而午火只是有冲无克。因为火是克金的。

卯酉相冲,酉金冲克卯木,而卯木只是有冲无克,因为木是克土的。

寅申相冲,申金冲克寅木,而寅木只是有冲无克。因为寅木是克土的。

巳亥相冲,亥水冲克已火,而已火只是有冲无克。因为火是克金的。

相冲在四柱中有相临相冲和隔位相冲,有顺冲,有倒冲。

隔位相冲者灾轻,相临冲者灾大。此因相临近冲而力大,隔位相冲而力小。

“六冲”中,“支中行藏”又是什么含义呢?这说的是:地支循藏。

八卦六爻中,有天地人三才之论,阴阳之分。四柱中的天于地支也是如此。

天干为阳为天,地支为阴为地,人在天地之间。

因此,地支所藏之干为人。故天干为元,地支为地元,支中之干为人元。三者的关系在四柱中既有相生又有相克,既有相帮又有相制,各主其事,各尽其事,冬尽其职。

十二地支循藏,是每个地支中藏有一个、两个或三个天干。



现把地支所藏之干排列如下:这是在用时辰概念作为经纬网和经纬度的划分,这些时间单位又是地球仪和地图册上的方位和等份经纬度的含义,3000年来,我们没有正确解读造成人为的理解错误和人为的偏见,由于大家不知道这是3000年前的地球仪和地图册上的经纬网和经纬度的标志和计算方法,就加以“封建迷信”“伪科学”论之,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反省的。

子 丑 寅卯辰 巳

戊土

乙木

癸水

戊土

丙火

庚金

癸水

丙火

甲木

戊土

己土

辛金

癸水

乙木









午未 申 酉 戍 亥

甲木

戊土

丁火

辛金

壬水

庚金

戊土

己土

丁火

丁火

己土

乙木

辛金

壬水









歌曰:

子藏癸水在其中,丑中癸辛已土同。

寅藏甲木和丙戊,卯中乙木独相逢。

辰藏乙木兼戊癸,已中庚金有丙戊。

午藏丁火并已土,未中乙木加已丁。

申藏戊土庚行壬,酉中辛金独丰隆。

戍藏辛金及丁戊,亥中壬水甲木存。

为了便于掌握,现将天于地支及地支所藏应用,排一例年、月、日、时如下:(阴历为准)

1 9 9 1年 十一月 十三日 申时

日元

四柱辛未 庚子 壬戍 戊申

戊 庚 壬



辛 丁 戊



乙 已 丁









地皮循藏





地支循藏本质上是指地支中藏有时间、速度、角度、方位、经纬度、经纬网等等概念。需要进行运算。

此例壬戍日为此命之主,扎针时,避忌辰时相冲且克,这是天忌,不可不知。戊辰、己巳中戊辰更是天克地冲,其戊辰年,戊辰月、戊辰时、戊辰日都是应该避忌的。但医生的目的在于纠偏,掌握禁忌,然后补其不足,克制其太强,助弱、扶弱,以达阴阳平衡。恐怕这才是“无逢其冲而泻之”的本义。针炙医生应该掌握,内科医生也应该掌握。可现实中,医生和科学家都忽略了子午流注——这本质上是说的地球的自转运动和五运六气——本质上是说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的迭加运动。“天忌不可不知”!“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诚如是也。我的理解是:针刺时,医生应该避开病人的天克地冲之时间而使用泻法来祛除邪气。邪气冲突,来侵人体,更不能避其尖锐与锋芝,应该杀灭并祛除之,这样才能使病人具有生机。总之,应该谨守病机,使病人阴阳平衡,精神才会正常。





















第二十一章、《素问·通评虚实论篇二十八》

一、原文内容提要

原文中“春夏为从”,是指北半球的我国公转气候中的夏半年气候,是生发生长阶段;“秋冬为逆”,是说我国公转气候中的冬半年气候是收藏阶段。公转轨道状态以182.625度为南北回归逆转的状态。

12月令,就是中国古人计算地球公转周期的一个法则,分为24节气。这样与地球自转的12时辰24小时360度的周期区别开来,计算时又是可以换算的。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藏皆如此。”

这里可以理解为:

气虚的患者,主要表现为肺气虚。气逆的患者,主要表现是两足必寒冷。

病人不是受到相克时及正气生旺之时,病人就存活,若是正好受到克制及正气衰弱之时,病人就会死亡。

其余四脏都是如此类推。

“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马莳认为是:“非相克之时则生,如春秋冬是也;如遇相克之时则死,如夏时之火是也。”仅指肺而言是对的,但仅说到天干的五行相克,是不全面的。所以张志聪双说“如值其生旺之时则生,当其胜克之时则死”“生旺之时”指的是十二地支对五脏各自有利的时间。查“十天干生旺死绝表”便可知。

因此,我认为“非其时”包括了天干相生,地支相生,相旺、两种情况,马莳和张志聪各说对了一些。在实际预测中,必须既看天干的相生与相克,又要看地支的生旺死绝及刑冲克害等诸多因素。“当其时”既指天干相克(指五运),地支死绝及刑冲克害(指六气)两种情况。这是自然之理,验之临床确实准确无误。需要总结、研究,宏扬光大。天干则重在讲五运,地支则重在六气。

原文:“---秋冬为逆,春夏为从--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口寒涩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

可以这样理解:春夏为从,是指北半球的我国公转气候中的夏半年气候,是生发生长阶段;秋冬为逆,是说我国公转气候中的冬半年气候是收藏阶段。轨道状态以182.625度为回归逆转的状态。

所说的经虚络满的脉象表现是:尺肤热而盛满,寸口脉象沉涩迟缓。如果出现这种脉象,病人在春季、夏季就会死亡,在秋季,冬季就会存活。这里“春夏死,秋冬生”仅是一个初略的预计,要准确推算,必须“一日一夜五分之”并结合阴阳、五行、五脏及大运、小运、流年(客运)等相关情况。

月令,又称十二月令,或十二节令。月令掌一月生杀之权,是万物旺衰的标志,也是万物的提纲。月令不仅是一年、一月的分界线,也是衡量时间编码中干支旺衰的标准。月柱定人命之终身。这是由于中国古人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性规律等份为12个阶段来计算的技术法则。

十二节令是:

正月立春,这是计算地球公转新的一年一周期的初始,公转15天,15度;计算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实际上是15.21875度。这是中国古人在这时已经测量到地球的回归周期实际上是365.25天=365.25日=365.25°

二月惊蛰,公转15天,15度;

三月清明,公转15天,15度;

四月立夏,公转15天,15度;

五月芒种,公转15天,15度;

六月小暑,公转15天,15度;

七月立秋,公转15天,15度;

八月白露,公转15天,15度;

九月寒露,公转15天,15度;

十月立冬,公转15天,15度;

十一月大雪,公转 15天,15度;

十二月小寒,公转15天,15度。

月令在人体信息预测中极为重要,排时间编码必须要搞清月令,才能正确排出。否则,节前节后排的时间编码不准,预测时肯定是错误的。这是由于12月令是地球公转12月的时间和位移的标志,也是公转速度的标志,这样公转速度就是每月30度有余,与自转每2小时一个时辰30度有余是有区别的。

比如年前立春和年后立春的排法不一样:

1987年,十二月,十七日,假设此日3点50分立春,那么寅时生者为:

丁卯、癸丑,己丑,丙寅时

此是立春前生人的年、月、日、时,应以十二月小寒为月令,为提纲。

如果是:

1987,十二月,十七日,3点50分后(即立春后)生人。

应该排为:

1988年 正月十七日寅时生

戊辰甲寅 己丑 丙寅

因是立春后生人命,应以立春月为提纲,故为1988年正月生人,其日子、时辰天干地支不变。这样,可知排年、月、日、时,前节后差别很大,所以,必须搞明白。否则,预测是错误的。

年后立春的年、月、日、时排法:

1987年,正月,初七(设10点40分立春)

节前生人应该算作:

1986年,十二月,初七,巳时。

丙寅 辛丑 甲申 己巳

节后生人则应是:1987年,正月, 初七, 巳时,

丁卯 壬寅 甲申 己巳

月令交节的排法和年令一样,交节令前生的人,按上一个月的月令干支排列,交节令后生人,按下一个月的月令于支排列。也就是交节令前生的人,是按下一个月令出生计算。现以闰月为例。

2006年 闰七月,十四,设10点4分立秋,则立秋前生人,年、月、日、时为:设巳时生人。

丙戍, 乙未(六月)戊辰,丁巳

设立秋后生人(10点4分过一秒生)四柱为:

丙戍,丙申(七月),戊辰,丁巳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说:“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讲的就是这样的问题。

“至而至者和”,如1992年正月初一,正好是立春节。公转时间和节令相吻合。

“至而不至”如2006年闰七月,公转时间到了,节令却未到,来气不及也。指的时间与节令不相吻合。

“未至而至”如1987年十二月十七日立春,时间未到,节令到了,“来气有余”。必须以月令为准。其他月准此。

以上讲的是交节令前和交节令后生人的年、月、日、时排法。是为了用月令来衡量年、月、日、时中天干地支的旺衰。也就是:年、月、日、时中的天干地支的旺衰是以月令为标准和以生旺、死绝为依据的,查十天干生旺死绝表。我认为是人体十二相生物钟气血旺衰周期表,这是地球自转与公转结合律的12种状态,故推荐给大家。

上面说了这么多,就是说明一个问题:“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这是说的地球自转的节律24小时的5分法则,“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则戊己死,”这是自转公转结合律的5分法则,同时必须结合临床症状,包括色、脉。综合运用,才不致误判。

原文: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匡然;脉虚者,不象阴也。如此者,滑则生,涩则死也。帝曰:寒气暴上,脉满而实,何如?

歧伯曰: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

帝曰:脉实满,手足寒,头热,何如?

岐伯曰:春秋则生,冬夏则死。脉浮而涩,涩而身有热者死。

这里可以理解为:所说的所虚患者,说话的声音不正常;

尺脉虚弱的患者,肾气虚衰,肾主骨,则筋骨虚弱而行走不稳。

脉虚的患者,与阴邪亢盛之象不相同。

若病人出现上述三种情况,那么脉见滑利病人就有生机;若脉见涩象,就会死亡。

黄帝同道:有一种病证,寒邪骤然上逆,脉象盛满而实,它的预后怎样呢?

岐伯答道:若患者脉象实而滑利,病人就会存活;

若患者脉象实而涩滞,这是逆证,预示病人将会死亡。

黄帝问道:有一种病证,脉象实满,手足寒冷,头部发热,其预后怎样呢?

岐伯回答说:这种病人,正春季、秋季就会存活:在冬季和夏季就会死亡。

还有一种脉象浮而且涩,同时伴有全身发热的患者,也会死亡。

原文中有“以脏期之”有专家释为:“以五脏相克之时而定死期。”

有专家说:“以脏期之:肝至悬绝,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悬绝者,绝无阳明之胃气,而真脏孤悬也。”这也是对的,但不全面。

有专家释为:“以五脏相克之时而定死期,如肝病多在庚辛之时日死。因肝属木,庚辛为金,金克木,故死。余如心见壬癸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己死,脾见甲乙死等。”这也是对的,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愚以为,既可以以五脏相克之时定死期,也可以五脏相生之时定生期。“期之”是指预测患者生存,死亡的时期,包括生、长、壮、老、病死,整个生命历程,非仅指“死期”。因此,我认为前面的各种说法都只谈到一部分,不全面,也不符合预测实际。既知死,肯定知生;既知生,肯定知死。生与死是相互依存的。预测的目的和意义在于:避死求生。知道死的时期,要避开它,防患于未然,谨小慎微,以达生之希望。所以,我认为“以脏期之”的“期”作为名词是指人的生、长、壮、老、病、死各个时期,作为动词,指预测人的生命之各个时期,非仅指“死期”。属于举备,这里的用法是名词动用句式。









第二十二章《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中的经纬度、经纬度跨度的计算法则

一、原文内容提要

原文中“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这里是公转18日,公转18度的计算法则,也是纬度90度计算等分为5等分的法则。90除以5等于18度,这就是说五行的纬度跨度为各行18度。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这里是用人体的脾土为中央,来说明地球和地球仪的立体属性。这里实际上涉及经纬网、经纬度和经纬跨度的理解和计算。具体的计算是90x4=360;90-18=72;90-72=18;72x5=360.当然,理解了经纬网、经纬度和经纬度跨度的 含义之后,具体的计算可以更细致。纬度跨度5分法就是90/5=18度。这些具体的算法在七篇大论中很多的,需要我们掌握运用。







第二十三章、《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公转轨道法则

一、原文内容提要

原文主要是具体计算公转周期以日为计算单位的法则。用的是三阴三阳法则。原文中“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这是中国古人区分公转阴阳的轨道法则。结合《淮南子·天文训》中的记载“禹(当为离,就是八卦的离卦的一个含义)以为朝昼昏夜。夏至日则阴乘阳,是以万物就而死。冬日至则阳乘阴,是以万物仰而生。昼者阳之分,夜者阴之分。是以阳气胜则日修而夜短,阴气胜则日短而夜修”,就可以知道中国古人把地球自转的昼夜更替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称为阴阳。公转的阴阳用冬至夏至来具体区分,这样自转阴阳、公转阴阳就很明确。由于自转中有公转,公转中有自转,这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本质。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可愈或死,其死皆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惑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这里可以这样理解:凡是急性发热性疾病,都属于广义伤寒病的范畴。其中,有的患者治愈了,有的患者死亡了,而且死亡的时间多发生在六、七日之内,汉愈患者的疗程都在十天以上,这又是什么道理。

若人体被寒邪侵袭以后,就会导致发热,发热虽严重但不会死亡。若患者阴经、阳经表里两经同时感受寒邪侵袭而发病,病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若人体三阴经及三阳经及五脏六腑都受到病邪的侵袭,以致荣气,卫气不能正常运行,五脏六腑气机不通畅,就会导致病人死亡。

《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中疾病传变的时间规律是: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宗之。

这样,凡发热之疾病,遍传五脏至厥阴,正好是六天,因此,原文说:“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若没有死亡,通过救治必须由阴出之阳,6天加上5天,正好是11天,符合“其愈皆以十日以上”。当然,不误诊,不误治,病人好转治愈的时间又会缩短。延诊、廷治、误诊、误治,肯定情况又是变化的,所以,我们必须对技术精益求精呀!刻不客缓,中医、西医汇通,务求精湛,以解除病人痛苦。

原文:“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暑当与汗出,勿止。

这里可以理解为:两感寒邪的病人,第三天就会少阳与厥阴同时受病,发生耳聋,阴囊上缩,四肢厥冷的症状。若病精进一步加重,出现吃不进东西,昏迷而不能认识人的情况,病人第六天就会死亡。

患者五脏六腑受到损伤而不畅通,荣气卫气运行不畅,象这种病情,三天之后病人就会死亡,这是为什么?

阳明胃经输精于五脏六腑,故为十二经脉之首领。阳明胃经血气旺盛,感邪后正邪交争激烈,故病势重,病人昏迷而神识不清而不识人。若病人两感于寒,三日以后,阳明经脉血、气衰竭,因则会导致死亡。

《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重点讨论了六经传变规律及临床特点。同时,对“热病”的预后进行了预测。这里的实质是要 抓住时间上超过一天则是地球的公转节律,一天一下则是地球自转节律。

热病是各种原因所致的,以急性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的总称。《伤寒杂病论》讨论了临床上,主要以外感寒邪而转为发热的各种证治,对《内经》进行了发展。《温渍条辨》则重点讨论了外感温邪、热邪所致的发热疾病的临床证治。二者都继承和发扬了《内经》的学术思想,更重要的是,在临床中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不论是首先感受寒邪而致的发热,或是以温、热之邪首感而致的发热,都称之为外感发热,临床上见之,一定要重视,不论成人,小儿都要中西医结合,降温是第一要务。尤其是儿科高热惊厥,非死即残,一定要快速的,多渠道的降温,控制惊厥,然后针对病因病机进行治疗。

第二十四章、《素问·刺热篇第三十二》地球自转公转法则的具体运用

一、原文内容提要

原文中用10天干与五藏对应,实际上是公转自转轨道的5步法则。这里具体应用,值得我们掌握运用。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已大汗,气逆则甲乙死。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心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

肾热病者,先腰痛骨行 痠 ,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

骨行寒且 痠 ,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戊已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已死。





这里可以理解为:

患者若肝病且发热的,症见:小便先黄,腹痛,倦卧,身体发热,热邪与正气交争就会导致病人狂言及惊凤,胁肋胀满疼痛,手足躁动乱舞不能控制,不能够安稳睡觉。逢遇庚、辛年、月、日、时病情加重,遇甲、乙、日时大汗出而热退。若正不胜邪,那气横逆,病人就会在庚辛年、庚辛月、庚辛日、庚辛时死亡。

若患者心脏病且发热的,病人开始闷闷不乐,数日之后才发热。热邪与正气交争就会导致心肌梗死(卒心痛),伴见心烦胸闷,呕吐频繁,头痛,面红,无汗之症。逢壬、癸年、月、日、时病情加重,逢丙丁日、时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横逆,病人就会在壬癸年、壬癸月、壬癸日、壬癸时死亡。

若患者脾脏病且发热的,患者开始感到头重,面颊疼痛,心烦躁,并伴见额部发青,想呕吐,身体发热。热邪与正气交争就导致腰痛,腰痛严重的不能够俯身和仰头。腹胀满,腹泄,两颔疼痛。遇甲乙年、甲乙月、甲乙日、甲乙时病情加重,戊己日、戊己时大汗出而热退。若正不胜邪,邪气横逆就会导致病人在甲乙年、甲乙月、甲乙日、甲乙时死亡。

若患者肺脏病且发热的,病人开始有突然凛寒,皮肤栗起,汗毛毕直的感觉。怕风寒,舌苔黄,身体发热。热邪与正气交争就会导致哮喘、咳嗽,胸痛牵涉背部疼痛,不能够作深呼吸,头痛十分厉害,汗出之后怕冷。逢丙丁年、丙丁月、丙丁日、丙丁时病情加重,逢庚辛日、时大汗出而热退。若正不胜邪,邪气横逆,就会导致病人在丙丁年、丙丁月、丙丁日、丙丁时死亡。

注意这里的:出汗经常是日与时辰有周期性关系,与月的周期性有关则少见,与年几乎没有周期性。

若患者肾脏病且发热的,病人先觉腰痛,小腿发酸痛,口干渴,频繁饮水,全身发热。邪正交争就会导致颈项疼痛,强几几,小腿发冷病痛,足心发热,不想说话。若邪热上逆就会导致人颈项疼痛,头晕目眩,走路摇晃不定。遇戊己年、戊己月、戊己日、戊己时病情就会加重,逢壬癸日、壬癸时大汗出而热退。若正不胜邪,邪气横逆,病人就会死亡在戊己年、戊己月、戊己日、戊己时。



以上五条原文,进一步阐述了五脏各自有病伴见发热的种症候。同时,对各自脏器严重至死亡的时期进行了预测。也对出汗的时间进行了预测。其规律是:这是中国古人的五行时法则,就是把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划分为5个时间段进行计算的速度、位移、轨道度数、的法则。

肝见庚辛甚,见庚辛死,见甲乙大汗;

心见王癸甚,见壬癸死,见丙丁大汗;

脾见甲乙甚,见甲乙死,见戊已大汗;

肺见丙丁甚,见丙丁死,见庚辛大汗;

肾见戊己甚,见戊己死,见壬癸大汗。

这与《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所论:“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是相吻合的。

与《素问·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所论述的同样是吻合的: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

与《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所论述的同样是吻合的:

“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已死,是谓真脏见皆死”。以此进行预测,验之临床是准确的。

所以,《刺热篇第三十二》说:“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又说:“诸当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大出也。”这里的“至其所胜日”肯定是错误的。“胜”应该纠正为“起”或“得”。意为:诸当汗者,至其所起(自得位)日汗大出也;“诸汗者,至其所起(自得位)日汗出也。”这才与全书的上文之经旨相吻合,更与临床相吻合。实际上也与中国古人规定的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初始状态相吻合。

这说的是:肝病发热,甲乙年、月、日、时,木气旺盛,正气得天时之旺气之帮助而战胜邪气,故汗出热退,丙丁年、月、日、时而愈,其他四脏准此。

因此“诸汗者,至其所起(自得位)日汗出也”,说的是汗出热退的时间,都是在五脏各自应时而生旺的时期,体内“五脏各自之正气得到本脏各自应时而旺之气的帮助而战胜病邪后,汗出而热退。”

原文:“热病从部所起者,至期而已;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则死。”

这里可以理解为:若人患热病,从五脏各自的部位应五时之部位而起病,至其所生之时期而治愈;若医生刺法错误,“三周”之后才能治愈;若错误重要,病人就必死无疑。

“热病从部所起者:至期而已”有人译为:“若热病按照面部五脏所属的色部发病,经过适当的治疗,到了它本脏之气当旺的时日就会痊愈。”显然是错误的。“起”指的是起病,发病。“部所”指的五脏各自的所在部位。这说的是:肝病应甲乙年、甲乙月、甲乙日、甲乙时而起病、发病,至丙丁年、丙丁月、丙丁日、丙丁时而治愈。其他四脏准此。其他任何解释都是错误的。

有专家译为:“热病起始,中表现于五脏部所,病尚轻浅,给以及时治疗,则到所胜之日,脏气当旺,就可汗出而愈”更是错上加错!!因为到所胜之日,是疾病加重,受克而传变之日,愈则是“相生之子”的时候。

“三周”可以理解为:“小周”为五天,大周为十天,共计:三周为十五天至三十天,这是以天干十天和五阴干、五阳干而计算的。这里要注意与现在的1周为7天的 区别。还要注意与地球自转1周和公转1周的区别。

“已”既可以是好转治愈,也可以是病甚死亡,是一个多义字,应结合上下文,综合分析。

其实,一愚以为“已”在文中应该更偏重于“死亡”而非“治愈”,因为,疾病本身容易致人于死命;医生误诊误治更易“治”人于死命;加上天时克之,地支冲之,更会致人于死命。这就是“重逆”的含义,作为医务工作者,绝对不能误诊误治,否则,实乃杀手也。

临床上,不容许误诊误治。当医生,必须研究前人的失误,研究别人的失误,总结教训,引以为诫。可是,很多人经常误诊误治,自己却不知道。

原文:“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日而已;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其病内连肾。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日而已;与少阴脉象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这里可以这样理解: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于颧骨部位,故颧骨部位出现赤色,是太阳经发生热病的表现。若颧骨部位的红色很局限,这提示说:如果医生使用汗法进行治疗,过几天就会痊愈。

若同时发生足少阴肾经的病变,病人死亡的时间是三天之内,这是由于热病造成肾脏的损伤。太阳膀胱之脉,循行于面颊,若面颊部位发红、发赤,是热邪侵袭所致,基发红发赤范围很局限,未扩散至整个面部,表示病情轻微,“荣未交”,指红色现于局部,没有交接成一大片。

“今且得汗”是说:如果医生使用汗法进行治疗后,病人就出汗而愈。

“与厥阴脉争见者”,多数专家的意见是指:“与少阴脉争见者”今从。由于太阳、少阴互为表里。而且下文有:“其热病内连肾”。因此,指肾与膀胱表里同病,脏腑同病是对的,故今从之。借代手法。

足少阳胆经之脉,循行于面颊的前方。若病人面颊前方发红、发赤范围局限,这提示说:若医生使用汗法治疗,凡天之后病人就会治愈。

若同时发生足厥阴肝经病变,病人死亡之时期,不超过三天。

“与少阴脉争见者”是“与厥阴脉争见者”之误,今改之。



































第二十五章、《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一、原文内容提要

原文中的“阴阳交”是说地球自转公转的轨道状态,发生了自转180度,公转182.625度的转变的状态。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这里可以理解为:注意这里的“阴阳交”,我个人认为应该理解为地球自转180度,公转180度,或者自转公转180度同时发生,这主要涉及初始状态和轨道运行状态的计算。比如地球的自转子午线圈为完成180度,公转也完成182度余,最明显的例子是冬至和夏至公转完成了 182度余,这一天的子时和午时自转有完成了180度,这是最明显的阴阳交的例子。

黄帝问道:有患温病的病人,汗出之后又发热,而且脉搏躁疾,病情不会由于使用了汗法后汗出而有衰减之势,反而出现狂言乱语,不能吃东西的病症,这叫什么疾病?

岐伯回答说:这个病名叫做:阴阳交。阴阳交,是一种死亡之证。

反复发热的患者,是由于邪气未除的原因。汗液,是精气所化生(汗为心之夜,汗血同源)。若病人汗出之后又反复发热,这是由于邪气胜于正气。若病人不能进食物,精气就没有补充。病邪若稽留而不退,病人立刻会有死亡的危险。

《灵枢·热病》上说:若患者汗出之后面脉仍躁盛的话,病人会死亡。《灵枢·热病》的原文是这样记载的: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

“热病者脉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躁盛得汗静者,生。”这是以篇名借代其内容的手法。

若病人脉象与出汗不相吻合,这是正气不能战胜病邪的缘故,病人死亡的明显征兆。

若病人狂言乱语是神志失常的临床表现,若病人神志失常,也是死亡的征兆。

现在,病人出现了三种死亡之征兆,都没有出现一丝生机,即使有汗出而暂时好转之假象,但最终是必死无疑。























































第二十六章《素问·疟论篇第三十五》

一|原文内容提要

原文通过疟疾的发病规律,也说明了地球自转、公转的运动规律。这里中国古人,明确地说了昼为阳,夜为阴的昼夜节律的法则,本质上是地球自转的规律。通过春夏秋冬四季的法则,又说明了公转运动的轨道法则。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因得秋气---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夏伤于大暑---秋伤于风-

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夫疟之未发也,阴木并阳,阳未病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夏伤于暑,秋必病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

这里可以理解为:夏季感受了暑热之邪---秋季就会发生疟疾---

医生治疗疟疾之时,若在疟邪旺盛之时攻击邪气,必定损伤正气而毁坏生命。若趁疟邪衰退之时攻击邪气,一定会获得成功而挽救生命。

这其中的含义是:

疟疾在未发作的时候,阴邪尚未与阳邪合并为害,阳邪尚未与阴邪勾结为患,顺势而调治它,使真气安宁,同时杀灭邪气。因此,医生不能够在疟疾已经发作之时进行治疗。这是由于此时治疗,会造成真气受损,邪气逆乱而毁坏生命。

这篇文章是中国古人对疟疾研究的重大贡献。











































第二十七章《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公转轨道规律的运用

一、原文内容提要

原文中的“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显然是地球公转轨道上的计算法则。就是中国古人的“五行时”的公转轨道法则。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这里的含义是说:人的生命规律与自然规律是相适应的。因此人体的五藏在其各自对应的时令期间,感受了邪气,就会发生疾病,症状轻微的就会发生咳嗽,症状严重的表现就会出现泄泻、腹痛等症状。

在秋天感受病邪,肺脏最先受到伤害;在春天感受病邪,肝脏最先受到伤害;在夏天感受病邪,心脏最先受到伤害;在长夏季节感受病邪,脾藏最先受到伤害;在冬天感受病邪,肾脏最先受到伤害。

这是“五行时”对应的五个公转时间段与人体疾病发生的对应情况,总的规律是这样的。但是这是以北半球的我国区域地理来说是这样的,具有特殊性。南半球是相反的?南半球的人体发病规律也是与季节对应的吗?没有验证过,不知道。

第二十八章、《素问·刺腰痛篇第四十一》月球公转周期、自转周期与绕日周期

一、原文内容提要

月生死,这是中国古人的计算月球绕地球公转的朔望周期的法则,就是王冰说的“月初向圆为月生,月半向空为月死”按《素问·缪刺论篇第六十三》的记载:其周期为30天,这是月球绕地球的公转周期,而不是月球的自转周期28天。按地球公转的回归周期365.25天等分为12月,每月则为30.4375天(度、日),这是需要我们注意区别的。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腰痛引少腹控眇,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两髁胂上。

以月生死为 痏 数,发针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这里可以理解为:

若病人腰痛牵掣少腹和胁下部位,不能够向后仰头,医生可以针刺病人腰尻部位的八骨 穴,其穴位在两髁骨肌肉群的上方。

医生若按照月亮的盈亏来计算针刺的次数,用针马上见效,取穴的方法是:左侧疼痛取右侧的穴位,右侧疼痛取左侧的穴位。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以月生死为痏数”,王冰认为:“月初向圆为月生,月半向空为月死,死月刺少,生月刺多。《缪刺论》曰: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渐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渐少之,其痏数多少,如此即知也。”其义为:按照月亮的圆缺变化计算针刺次数。说明这里王冰的计算周期是30天,这是月球绕地球公转运动的朔望周期,而不是月球的自转周期28天。

从《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的记载看:“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部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部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部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月:月生而写,是谓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部空而治,是谓乱经”。明明告诉我们:“月部空而治,是谓乱经。”显然,若以月半向空为月死,死月则不能刺,而不是刺多与刺少的问题。当然,月部空而不施救治,也不符合临床实际。还有月的盈、亏是自然之势,有人应之时,阳男、阴女之人应之;有人逆之,阴男,阳女之人逆之。比如最明显的是有的女同志是月初朔日月经来潮,也有的是十五望日之时月经来潮,其盛衰之势各不相同。

还有,一个人的生月、死月、病月各自是不相同的,查十天生旺死绝表就可知道。一人人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是各自不一样的,一个人若临死、绝、墓、病之月、之时、之大运、之流年(客运),都是不好之时,这是身体多衰弱,正气多不足,大运临之,十年之内是九死一生,非死即残。因此,我认为“以月生死为痏数”是讲的医生应根据病人与四时相顺,相逆、相旺、相囚、相休等情况而进行补、泻等针法。“月生死”是讲的病人处的旺衰之月份及正气衰旺的相关情况,医生应根据天时对病人的有利时机抓紧治疗,以利于病人康复。









































第二十九章《素问·风论篇第四十二》公转轨道计算法则

一、原文内容提要

原文中的“春、夏、季夏、秋、冬”是地球公转的五个时间段,对应于五行和10天干,这本来就是公转轨道理论。由于天干、地支又是计算地球、天球(地球公转轨道)的经纬网中的经纬度的 法则。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则可以理解为甲乙圈、丙丁圈、戊己圈、庚辛圈、壬癸圈,这是由于这时中国古人没有0度记数技术法则造成的。西方世界在16世纪以后结合我国的记数法则和阿拉伯数字法则进行了改进,这样,我们自己就翻译不了自己祖先发明创造的法则,实在是一件遗憾3000年的怪事情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

注意这里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是地球的 经纬度、经纬网的计算法则,这本质上就是经纬圈的5等分法则,这也是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角速度5等分的法则。这也是把地球的公转周期一年划分为5个时间段的法则,就是春夏长夏秋冬,每个时间段为73.05日,速度为73.05度。由于中国古人是上为南、下为北、左为东、右为西的中国地图来划分南北地球和南北天球,这样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10个天干数字就是0度至360度的经纬线圈,这也是每两个天干分阴阳的标志,实际上就是地球的阴面与阳面,是以太阳光的照射为依据的。这10个天干,分为5组,又是二进制的法则。结合12地支的 子午线圈,就能很好地标示地球和天球以及地图册上的方向、方位、地球自转公转的运动轨迹等等都可以进行运算。















第三十章、《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

一、原文内容提要

原文中的“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阴气、阳气显然是以太阳光辐射的强度和地球接收太阳的热能来划分的多少,本质上,就是地球的公转运动状态下,获得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这决定和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动物植物。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

太阴厥逆--少阴厥逆--厥阴厥逆---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太阳厥逆---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阳明厥逆---手太阴厥逆--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手太阳厥逆---手阳明、少阳厥逆---”

这里可以这样理解:春季夏季地处北半球的我国区域地理气候是由于太阳的直射的原因日照时间长,热量多,室内气温度高;秋冬季节则是由于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区域地理气候则是日照时间偏短,热量不足,室内气温偏低。这是地球的公转运动的结果。这里的计算法则,就是365.25÷4=91.3125°

若患者三阴经都发生厥逆,就会出现大小便闭塞不通,病人手足寒冷,三天就会导致死亡。

若患者病发少阳经厥逆,关节活动不便。所说的关节活动不便是指:腰部不能活动,颈项不能环顾。并发肠痈(现代西医叫作阑尾炎),若内科的保守治疗方法没有效果,并且伴发惊风,病人就会死亡。

若患者发生心经、心包经气厥逆,心痛牵涉咽喉痛,身体发热,是不可治愈的死亡之证。

按三阴三阳计算,则是365.25÷6=60.875°











第三十一章、《素问·病能论篇第四十六》计算地球自转公转方法论的介绍

一、原文内容提要

原文中的“《金匮》者,决死生也。揆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是典型的方法论的介绍,介绍具体计算使用的方法,这说明中国古人的理论是成熟的,不是凭空猜想的,也不是想当然的,是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的。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金匮》者,决死生也。揆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

这里可以这样理解:《金匮》文中,有决断病人死亡和生存的内容。大家都认为《金匮》是上古医书的名称,但我认为,这应该是指《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属借代的修辞手法,以部分代全体。而其文中有:“所谓得四射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这就是决断病人死亡和生存的规律的相关内容。

揆度的含义是:切——切其脉理也;度——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其实这里的“度”有自转公转的速度、角度、角速度、四时分度等等含义。由于《内经》中有精确的计算和科学的记载,我们有理由认为中国古人在这时已经掌握了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计算法则,角速度、角度的5步法则——称为五运、五行、五行时;分为6步法则——称为六气法则。也正是由于掌握了这些法则,才准确测量了五大行星的运行规律并以此命名为五行、五星,与后来五行星的含义是相同的。

奇、恒的含义是:奇——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恒——得以四时死。

奇病,就是指患者死亡的时间与四时相胜的规律不相吻合。这主要指不于地球的公转运动规律相吻合的偶然因数

“恒”的含义是:患者死亡的时间按四时相胜规律恒定不变。这主要是指与地球公转运动及其节律相吻合的发病规律。

从这里,可以看出,“揆度”是医生诊病的方法,而非书名。后文运用插叙的手法进行了解说,即:“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显然“揆度”非书名,有人都加上书名号,显然以为是书名,这对下文的插叙,视而不见,见而不识,实乃没有注意插叙这种行文手法。奇、恒的含义,作者也是用插叙——又称夹笔的手法进行了说明,可教授们错误地加上书名号,其理解显然就错误了。“恒”指的四时不变的恒定规律,病人按四时相胜的恒定规律而死亡。当然,也有一些特殊的疾病——如传染病、意外事故——坠、溺水等,并不一定是按四时相胜规律而死亡——这就是“奇”的含义。

1)《素问·玉版论要篇第十五》载曰:

“黄帝问曰:余闻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

岐伯对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

“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显然,“揆度”非书也,而是医生治疗疾病的行为过程。是一个动词。

2)《素问·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载曰:

“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

3)《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载曰:

“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揆度”是一个动词。

4)《素问·玉版论要篇第十五》还载有:

“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揆度事也。

医生诊治疾病的行为,方法是也,非书明也。

“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实乃“法”也,非书明也。这里的“以太阴始”就是规定地球月球的自转与公转轨道的初始状态;指人体的经络则是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指方位则是指肺经所对应的 西方——这是中国古人以上为南方、下为北方、左为东方、右为西方的地图册而言的,这样,有利于计算我国的 公转气候,规定了这种计算法则,与现代的地图册相差了180度,所以,大家都搞不明白了

所有这些记载,都不是书的含义,非书名也。书名是教授专家们妄加的,必须纠正。

5)《素问·病能论篇第四十六》载有:

“论在奇恒、阴阳中。”

王冰认为:“上古经篇名,世本阙。”

我认为,这也是一种借代,指《内经》中有关“奇恒”与“阴阳”论述的章节。读书要前后贯通,否则,其理解就会出现错误。从“人之不得偃卧者”的记载看,似应指《素间·评热论篇第三十三》中“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这里的《刺法》,又指《素问·刺法论篇第七十二》应该前后经文互参,相互贯通,在书中寻找答案。前贤有言:“尽信书,不如无书”,诚如是也。熟练地掌握了《内经》全部内容,就能心领神会其具体含义。“全凭心意用功夫”“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告诫我们,要发复地读,反复地领悟,然后方能弄懂。

















第三十二章、《素问·大奇病论篇第四十八》中公转法则的具体运用

一、原文内容提要

原文列举五藏脉象与公转气候象的对应法则,说明地球公转运动对动植物生命规律的影响和控制规律,这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原文就算法则讲解

原文:“肾、肝并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并虚,为死。肾脉小搏沉,为肠氵辟 ,下血,血温,身热者,死。心肝氵辟 亦下血,二脏同病者,可治。其脉小沉涩为肠氵辟 ,其身热者,死;热见,七日死。

这里可以理解为:

若病人肾脉、肝脉同时出现沉脉,这是:石水证;若肾脉、肝脉同时出现浮脉,这是:风水症;若肾脉、肝脉并见虚脉,这预示:病人即将死亡。

若患者肾脉小而沉,同时并发肠氵辟 ,便血、血热妄行,全身发热,病人将会死亡。

若患者心病,肝病同时并发肠氵辟 (痢疾),便血之症,若二脏心肝同病,但心火与肝木互为母子相生,因而可以治愈。

若见病人脉象小、沉、涩,并发肠氵辟 ,若病人伴发全身发热之症,预示:病人将要死亡。

若病人连续七天都发热,持续不退,这就提示:病人会死亡。

这里要注意的是:,自转公转是同时发生的,但是中国古人规定了具体的时间单位来区别:超过1天的时间周期为地球的公转运动,7天,是公转运动的7天=7°了,自转则完成了7x360=2520度,希望读者注意区分。

下面介绍一下菌痢发病,因毒素可激活白细胞释放内生致热原而引起发热,导致各种毒血症症状以及严重的微循环障碍,进而可导致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脑水肿等一系列中毒型菌痢的表现。这是易致人于死命的,必须及时、正确地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以给病人以一线生机,为挽狂澜,救民于水火,这才是大医本色。

现代西医发现了大量的抗生素,如青霉素、注射用磺苄西林钠、注射用头胞西丁等等,正确有针对性的足量的使用抗生素,杀灭或抑制细菌,极大地降低了死亡率,所以要吸收运用,洋为中用哈,中西医结合,才能更好的发挥各自的优势和长处。

原文: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音,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从者,音三岁起;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

这里可以这样理解:

若患者胃脉沉、鼓乳、涩,或见鼓乳外越、盛大,或者心脉小、坚、急,都是气血阴阳阻隔不通,易于发生偏瘫的脉象。

若半身不遂之偏瘫,男子病发左测,女子病发右没,但语言不蹇涩,舌体转动自主灵活,这是可以治愈之症。大约三十天可以治愈;

若男子病发左侧瘫痪,女子病发左侧瘫痪,同时出现语言障碍,大约要经过三年才能逐渐治愈;若病人是不满二十岁的年轻患者,往往三年之后会死亡。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偏枯”是指“中风后遗症”,当然,有轻、重之分;有中经、中络、中脏、中腑之别。我认为,还应加入“中脑”、“中脑”又分“脑中出血”和“脑中贫血”的不同。这样更直接地叫“中脑”更生动、具体。

现代医学将中风分为缺血性与出血性两大类。

短暂脑缺血发作 补血、养阴







活血、补血、祛瘀

缺血性中脑

脑血栓

局限性脑梗死

脑栓塞















腔隙梗死



出血性中脑

出血性中脑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止血、消瘀、宁血、补血

中风、中脑











A、短暂脑缺血发作:

这是指脑局部血流一过性减少,引起局部脑功能短暂丧失的发作疾病。约1/3的患者,数年以后发展为脑梗塞。

其主要病因:动脉粥样硬化。长期低血压、椎动脉或劲内动脉受压(颈椎病)高凝状态等是主要的。心源性微栓塞和非动脉硬化性脑血管病变为少见病因。

主要临床表现:

颈内动脉系统所致的短暂脑缺血发作的表现为:

对侧肢体、面部无力、瘫痪、麻木、感觉障碍,同侧单眼失明、右侧偏瘫可伴失语。

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短暂脑缺血发作的主要症状是:眩晕,共济失调,构音障碍,吞咽困难、视野缺损、一侧或双侧肢体、面部的运动和感觉障碍。

治疗这种疾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病人是很易于康复的,故《内经》说“三十日起”。由于主因是低血压,长期持续的低血压,造成大脑的供血不足。因此,升压,补充血溶量是很好的方法:

用黄芪注射液40毫升,生脉注射液40毫升,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10毫升加入盐水或糖水中连续静脉滴注七天一疗程,配以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丸,或补阳还五汤,武有黄芪为主的脑络通,很快就能改善症状,当然,也要寻找和治疗中脑的其他危险因素,诸如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凝血症等。

B局限性脑梗死

局限性脑梗死,简称脑梗死,是指因动脉血栓形成,栓子、炎症、损伤等引起局部脑组织急性缺血、坏死。

主要病因是:脑血栓、脑栓塞、腔隙梗死。

其主要临床表现:因中脑的血管不同而症状各异:

大脑中动脉受损:出现典型的“三偏”征,即:病变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同向偏盲。主侧半球病变常伴失语。重症可产生意识障碍。

大脑前动脉受损:病变对侧偏瘫,以下肢为主,伴精神症状、嗅觉障碍,或伴尿失禁。

椎一基底动脉受损:眩晕、共济失调、构语障碍、吞咽困难、交叉性运动和感觉障碍、外展神经麻痹、瞳孔变化、眼球震颤等。

脑隙综合征:部位在豆纹动脉、丘脑穿通动脉、基底动脉旁中央深部穿通支供应范围——基底节、内囊、丘脑、桥脑。常见:单纯运动性中风(中脑)——中经中络;单纯感觉性中风(中脑)——中络中经;共济失调性轻偏瘫;假性球麻痹综合证;腔隙状态。除假性球麻痹外,均有智能衰退,不自主运动等表现。

治疗时,中西医结合,疗效显著,抗血栓疗法尤以丹参针40毫升加入生理盐水500ml中静滴七天为疗程。维脑路通注射4ml—8ml加入5%或10%的葡萄糖注射液或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500ml中静滴,10天左右为一疗程。其中低右为血管扩容剂,对纤溶、血粘度和血小板功能均有影响。心功能不全、严重脑水肿的患者不宜应用,用药前应作皮肤过敏试验——原药0.1ml。其中维脑路通注射液或片剂,对血管性失痛,效果肯定,尤其是顽固性血管状头痛,疗效十分满意。

若重症患者出现严重脑水肿而出现意识障碍或脑疝迹象时,应予20%的甘露醇250ml快速静滴。

中药方剂中桃红四物汤加入虫类药物,疗效亦十分肯定,大活络丸,小活络丸越早用,病人越不易留下后遗症。

C高血压性脑出血

长期高血压导致脑动脉破裂,在脑实质内出血引致脑内血肿——我称之为“脑衄”。

主要临床表现:

壳核——外壳出血(外侧型):

最多见。意识障碍较轻。病灶对侧出现。“偏”征,即,对侧偏瘫,对侧半身感觉障碍和对侧则向偏盲。部分病侧双眼向病灶侧凝视,称同向偏视。

丘脑——内囊出血(内则型):

具有“三偏征”同向偏视、伴失语、意识障碍重。累及下丘脑引中枢性高热、消化道出血、高血糖、肺水肿等并发症,如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呼吸不规则或暂停,提示有脑疝形成。

桥脑出血:

昏迷、交叉性瘫痪——病侧周围性面瘫、对侧肢体中枢瘫痪。迅速累及双侧,病情危重,除深度昏迷外,还会出现:双侧瞳孔针尖样缩小、四肢瘫痪、中枢性高热——多在数日内死亡。

小脑出血:

眩晕、后枕痛、反复呕吐、步履不稳、无瘫痪。重症迅速昏迷、呼吸节律不整或突然停止。常因急性枕骨大孔疝而死亡。小离出血发病率低但死亡率高,在CT下手术清除血肿,常转危为安。

脑叶出血:

头痛:

额叶出血——对侧单肢或偏身轻瘫、精神症状;

左颞叶出血——语言障碍;

顶叶出血——对侧单肢工偏身的感觉障碍或有手的运动障碍;

枕叶出血——对侧同血偏盲。

治疗:

①控制血压、止血为首务

②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③手术清除血肿

出血性中脑分为三级:

I级:浅昏迷,有不完全偏瘫;

II级:中度昏迷,有完全性偏瘫,双侧瞳孔等或不等;

III级:深昏迷,完全性偏瘫或去大脑僵直,双瞳孔散大,有明显生命体征改变。

有资料提示:

血肿量∠ml,且无脑室等破者宜用内科治疗。

血肿量 60ml,就尽早手术治疗,以给病人以生机。

D蛛网膜下腔出血

外伤引起的称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无外伤等明显原因的称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其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脑底部或脑表面部位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

主要病因:

先天性脑底动脉瘤,动脉硬化性动脉瘤、动静脉血管畸形等。

主要临床症状:

起病急、突然剧烈头痛,常伴呕吐。

脑膜刺激征明显,起病即明显颈项强直者,应预见枕骨大孔疝的发生。

个别患者病情凶险,起病后迅速陷入深昏迷,可以呼吸衰竭而死亡,多系脑疝形成,压迫脑干所致。

治疗:

止血是第一要务。按衄血用“止、消、宁、补”四法。

5%的葡萄糖液500ml加氨基已酸6—12g,静滴,每日一次,连续10天。

或5%的葡萄糖液500ml加氨甲苯酸1—2g,静滴,第日1次。

控制脑水肿。早给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滴,病人就越易存活,越不易致残。

改善脑代谢谢的长春西汀氯化钠注射液,根据症状使用,效果很好。

因此,《内经》中所指“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应该是属于先天性脑底动脉瘤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类。非死即残。

原文:“脉至而搏,血衄、身热者,死。脉来悬、钩、浮,为常脉。

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脉至如数,使人暴惊,三四日自己。”

这里可以这样理解:

若偏枯(中脑)患者,脉象搏指有力、伴见衄血、全身发热之症,预示病人将死亡。

若中脑患者,脉来如悬、如钩、如浮,皆为中脑之常有脉象。

若中脑病人,脉象发湍流之水,病名叫做:暴厥。暴厥的临床病状是:昏迷不省,不知人事。

若中脑病人,脉来数,是病人突然受到惊吓,三、四日即可自行缓解而痊愈。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中脑若见脉至而搏,血衄、身热者,似与“桥脑出血”相吻合,易于死亡。

中脑若见脉至如湍,名曰:暴厥,似与“脑缺血发作”的吻合。脉至如数,使人暴惊,三、四日自己,似也与中脑之中“短暂脑缺血发作”相吻合。因则易于救治。

原文:“脉至浮合,浮合如数,一息十至以上,是经气予不足也,微见九十日死。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夺也,草干而死。脉至如散叶,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死。脉至如省客,省客者,脉塞而鼓,是肾气予不足也,悬去枣华而死。脉至如丸泥,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荚落而死。脉至如横格,是但气予不足也,禾熟而死。脉至如弦缕,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脉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傍至也,微见三十日死。脉至如涌泉,浮鼓肌中,太阳气予不足也,少气,味,韭英而死。”

这里可以这样理解:

中脑之患者,若见脉来如波浪般浮荡漩转不定,而且发生频繁多见,一呼一吸十余次以上,这是中脑病人经脉之真气供给不足的临床脉象,从微微开始出现这种脉象起,大约病人九十天之后就会死亡。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为什么90天之后,病人会死亡呢?这是说的中脑(偏枯)的病人,病程已经很长了,加上脉象如漩涡中浮合不定之飘浮物、波浪、浮散无根,而且次数多,提示病人极度衰竭,经脉之真气衰败不能正常供养全身。90天,正好是一个季节之后,出现了“我”被反侮之象,就是“我”已经极度虚弱,受到“我听胜”之气的反侮而加重病情而死亡。这是公转轨道上的引力作用的结果,也是疾病发生发展的结果

比如:是肝经之气衰败不足,90天之后,正好是长夏季节主宰,属土旺,旺土反侮衰木,而木死,肝经属木,故病人死也。其他四脏准此,其他十一经准此。这里的计算法则,就是公转182.625度之后的法则

读书和译文时,一定不要忘掉了这是在论“偏枯”即“中脑后遗症”的前提下的脉象,离开了这个前提,是错误的。其时间的推算是五行旺衰之理。

若中脑病人脉来如烯薪之火一般,或明或灭,或热大无根,须臾而去,这是心脏精气极度衰竭之征兆,病人会在草干的冬季而死亡。

“草干”是指冬季,冬季水旺,心属火,火衰,旺水克衰火,火必灭也,人必死也。本质上是说地球的公转气候与公转节律

中脑患者,若脉象如散落之树叶一般,浮散无根,这预示:肝脏精气亏损之虚竭之象。预计在树木落叶之时死亡。

“木叶落”乃金秋之时,秋风扫落叶之势,主秋季,金旺,肝衰,属衰木,旺金克朽木之势,木必死,故人死于此时。这是地球的公转气候与公转节律

中脑病人,若脉来去不定,如省亲的客人一样往返不定。省客脉的应指象:脉闭塞不去如按鼓皮——革脉,这是肾脏精气不足的临床表现。预计病人在初夏枣花开或落的时节死亡。

中脑病人,血脉干枯、瘀阻不通,其寸口脉如按鼓皮,没有生机,肾气极度衰弱,枣花开与落之时,正好是夏季,夏季土旺,旺土衰水,水灭而死,人亦应之,故死于枣花开落之时节。这是公转运动的规律。



若中脑患者脉来如泥丸滚动一般,短,小而圆,但不柔如,这是胃精气不足的脉象,预计病人在春季榆树挂结榆荚的时节就会死亡。

中脑病人,胃气绝,后天不足,加之春季木旺,旺木克衰土,故死。

若中脑病人出现脉象长且坚硬,如长枝条横于指下,这是胆腑精气不足之象,预计病人到秋天稻谷成熟的时节死亡。

若中脑病人出现胆气不足,胆属木、木衰。秋天,金旺,旺金克衰木而木死。人亦应之,故死。

若中脑病人脉来如弦线般紧张而细小,这是心包络精气不足的征象,若病人伴有神昏乱语,预计到下霜的冬天就会死亡。若不出现胡言乱语之症状,尚属可治之症。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

以“下霜”看,指霜降之后的十月,冬月、腊月、属冬季,主水、水旺。这是地处北半球的我国区域地理气候的公转气候和固定的公转时间节律、公转季节对应的气候现象,本质上是公转了300度(从寅月寅位的机械时钟的8点位顺时针计算地球的公转。以前文“胆气予不足、”“胃气予不足”看,“胞精予不足”指心包也可,指女子胞也可,指膀胱也可,指精室也可,指胞脉也可。因为“胆”、“胃”属六腑之一,因此,“胞”的内容可以是以上五种情况。但从“病善言”与“不言”看,与语言关系十分密切的,只有“心胞”,而非膀胱,亦非女子胞,也不是精室,更不是胞脉。再者,心胞属“火”,衰火遇旺水,火灭即死也,人亦应之。故下霜时死也。“善言”指的是病人心气大衰,语无论次,错语或妄语,或言语不能控制而自言自语,都是心开窍于舌,心主神明的功能失去作用的病态。

若中脑患者,伴脉来如绞滤漆汁般四面流散,左右旁流,按之无根,从开始出现这种脉象起,大约三十日之后死亡。

“三十日”,按五日为一候,共计六候;按“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听不胜,病乃死”。五日一传,则遍传六次,十日一传,则遍传三次,法当按“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已死,是谓真脏见皆死。”时间超过1天则是地球的 公转运动公转节律,公转的时间、公转的速度、公转的角度、公转的位移(公转的弧线——公转的轨道位移弧线长短)

中脑患者若脉来如泉水外涌,有出元入,浮散无根,鼓动于肌肉之中,这预示:太阳经脉之真气供给不足。伴见气血不足。死亡在长夏季吃韭菜花的时候。

“少气味,韭英而死”是破句。正确的应该是:“少气,味韭英而死”。味,是动词,指吃,若品味、品尝。

韭英,韭菜花,英,花也。“味韭英”的吃韭菜花之时。韭花生于长夏,长夏土旺,旺土克衰水,则水必死也。太阳经,指足太阳膀胱经,膀胱属水、络肾。人应之,必死也。

以上这些死亡的时间的本质是用自然界的植物的生长状态来描述我国区域地里的公转气候,说明人类社会和生命规律同样受地球的影响和控制。由于人类的寿命的长短就是运用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时间长短来衡量的,所以人类的生命规律就可以用此进行相应的计算。

原文:”脉至如颓土之状,按之不得,是肌气予不足也,五色先见黑,白垒发,死。脉至如悬雍,悬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脉至发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五脏菀熟,寒热独并于肾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脉至如毕者,令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听,是小肠气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这里可以这样理解:

中脑病人若见脉来如倒塌的松土,虚大无力,重按即无。这预示:肌肉之精气供给不足。若面部又出现黑色,预计病人到春天葛花开放的时节病人就会死亡。

需要我们重视的是:

肌肉之精气供养不足,实乃脾主肌肉之功能丧失所致,实乃土衰,土败之象,正如“颓土之状,按之不得”既是手感,又可以目观。

“五色先见黑”实乃病克色,黑属水,土病克水,故黑见之不妙,为“凶中之吉”——病克色。

自垒,指葛花,开发于春季,春季木旺,木旺克败土,土必死也,故死,人亦应之。

若中脑患者出现脉象如悬雍垂般,上大下小。这种悬壅脉,轻按浮取愈觉虚大,这是十二俞穴的精气不足之象,预计病人死于水凝成冰的冬天。

“十二俞穴”精气,实质是五脏六腑之精气,

“十二俞穴”精气不足,实质是五脏六脏六腑之精气不足所致。

脉如悬壅垂,似冰结之状,故死期应该在冬季结冰之时。当然,应该按“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这是地球自转的节律和自转的时间、自转的速度、自转的角度、自转的位移、

中脑患者若出现偃刀脉象——尤如仰放的刀刃,浮、小、急,重按则坚、大、急、这是五脏郁热,且寒热之邪交并于肾的脉象。这样的患者不能坐起,仅仅能卧,病人死亡在立春之季。“五脏菀热”,说明中脑患者,五脏受损,郁热阴滞。“其人不得坐”说明:脾主肌肉的功能已经丧失,脾土衰败,而立春之季属木旺,旺木克衰土,故死,人亦应之。这是公转气候与公转节律

若中脑患者脉象轻浮软弱如花絮,病人易于惊恐慌,坐卧不宁,行走和站立时耳中尚呜响,这预示:小肠精气不足。病人将死亡于深秋之时节。小肠与心互为表里,属火,小肠精气不足则火衰;深秋、属金、金旺。旺金反侮衰火,火死,故人亦应之。

当然,病人中脑,脉至如华都是虚弱之极善恐,不欲坐卧,都是心、胆、肾虚弱之象。行立常听,更是肾虚、脑虚之明征,故病人将会死

注意这里的用自然界的现象来说明地球公转气候的变化,本质上是说地球的 公转运动与公转节律对地球上的动植物生命的影响和控制,这是强大的自然力量的原因,不是人类的意志可以改变的。

由于文中是通过植物的 变化和季节、时令的变化来说明这一本质的 。由于时间分为自转时间——24小时周期律与公转时间——日、月、年,可以进行365.25日=365.25度进行换算,这样掌握时间、时令的区别很重要,掌握自转时间周期——时刻与公转时间周期的长短的区别与计算就很重要,可是3000年来 ,包括现代科学界没有给时间一个准确的定义,就是没有区别开地球自转的时间24小时——中国古人分为100刻,分为12时辰;地球公转的时间单位周期365日、12月、1年进行了相应的测量和科学的规定。这样时间就有地球自转时间(时刻)与公转时间的区别,这样才能区别地球自转的速度与公转的速度;才能区别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与公转的角速度;才能区别地球自转与公转的位移;才能区别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角度。可是3000x24X365小时以来,没有人去计算,然后就主观地认为这是唯心主义的、伪科学的、宿命论的、机械主义的等等,实际上是我们的无知与主观主义造成的。我们愧对祖先的科学文化遗产。







































第三十三章《素问·脉解篇第四十九》中的 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 计算法则

一、原文中“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 ,正月阳气出在上而阴气盛,阳未得自次也”“正月阳气冻解地气而出也”说的是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运动,而不是绕月球的轨道运动,也不是月球绕太阳的轨道运动。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太阳所谓肿腰椎痛者,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 ,正月阳气出在上而阴气盛,阳未得自次也,故肿腰椎痛也。病偏虚为跛者,正月阳气冻解地气而出也---

少阳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戍也,戍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心胁痛也-所谓甚则跃者,九月万物尽衰,草木毕落而堕,则气去阳而之阴,气盛而阳之下长,故谓跃。

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生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 。所谓胫肿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阳之阴也,阳者,衰于五月,而一阴气上,与阳始争,故胫肿而股不收也。

太阴所谓病胀者,太阴子也,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中,故曰病胀。---十一月阴气下衰,而阳气且出--

少阴所谓腰痛者,少阴者申也,七月万物阳气皆伤---秋气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杀万物,阴阳内夺---

厥阴所谓(頹疝)、妇人少腹肿者,厥阴者辰也,三月阳中之阴--三月一振,荣华万物,一俛而不仰也---

这里的月建,是中国古人以北斗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时令的一种方法。本质上是确定地球公转轨道的方法,只是这时是以天际间的其他恒星为参照系作为参照点来计算的,这种以恒星为参照点来计算的方法,叫做恒星年(本质上是360度周期法则),这是为了区别于以太阳的回归运动中心为参照点来计算的回归年(本质上是365.25度周期法则)

这里的匹配法则是太阳——正月——寅月,这是在规定地球公转的初始状态,是以地处北半球的我国区域地理气候为依据的,在现代机械时钟的位置上是8点位;阳明——五月——午月,这是现代机械时钟12点位上,是公转周期中的夏至时间段,这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大约在五月初五,这就是我国的“端午节”的时间含义,天文学上的本质就是地球公转了182度左右——相对于“子线”这是顺转182度的结果,与今天的顺时针同向。本质上是太阳直射从南半球的南回归线向北半球回归;少阳——戍月——九月——现代机械时钟上4点位——这时太阳的照射已经越过地球的赤道向南半球回归;

太阴——子月——十一月——现代机械时钟上的6点位——冬至之时间,公转273度左右,这时太阳直射南半球的南回归线,北半球处于冬天的冬至;少阴——申月——七月——现代机械时钟上的2点位,这是地球公转212度左右的状态这时是“秋气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杀万物,阴阳内夺”这时还太阳还没有越过赤道线;厥阴——三月——辰月——现代机械时钟上的10点位,这时太阳已经跨越卯酉线圈——地球上的赤道线——所以这时太阳照射在 北半球上,针对北半球就是阴气已绝,故称厥阴。这是为了将地球自转状态的12时辰进行区别。中国古人规定地球的公转状态为顺,自转状态为逆,这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的地图和地球仪上的方位系统的原因,今天颠倒了180度,大家就读不懂了,不能不说这是中国智者的悲哀!































第三十四章、《素问·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一、原文中“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与表,肾治于里”是规定公转的轨道状态与轨道运动的方向。而不是解剖位置。这是与我国所处的北半球的公转气候相对应的一个轨迹图。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止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

刺中脾,十日死,其动力吞;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

这里可以理解为:

若医生误刺中心脏,病人约一日即死。其病变症状为嗳气。

若医生误刺,刺到患有肝脏,患者约五日就会死亡。其病变症状是多言多语。

若医生误刺,恰好刺到患者肾脏,病人约六日就会死亡。其病变症状是:打喷嚏。

若医生误刺,恰好刺到患者肺脏,病人三日就会死亡,其病变症状为咳嗽。

若医生误刺,正好误伤脾脏,病人约十天内就会死亡。其病变症状为吞咽困难。

若医生误刺,误伤及胆腑,病人就会一日半内死亡。其病变症状是:呕吐。

医生针刺足背穴位,若误伤足背部大血管,导致出血并不能控制出血,便会导致病人死亡。

医生针刺患者头部穴位,误伤及脑髓,病人立即就会死亡。

医生针刺大腿内侧穴位,若误伤患者大血管,导致病人出血不能控制,就会发生死亡。

医生若针刺手臂太阴肺脉,却误伤大血管致出血过多,就会导致病人死亡。



《素间·刺禁论篇第五十二》主要讨论和研究了针刺的禁忌,告诫医生:“脏有要害,不可不察”。

文中的十条误刺使患者误伤致死的情况,是我们必须牢记而不能犯的,否则,实乃杀手、屠夫。必须深入研究误诊误治,才不会误治。

在此原文中《内经》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诊断:“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这是用我国的地理区域方位的左右来说明公转气候的生长收藏的对应关系,以此来确立地球公转气候的初始状态。这也是用来计算地球自转的法则,这时的肝生于左对应于卯位——9点时钟为;肺藏于右对应于酉点位——3点时钟位,这是中国古人的卯酉线圈——计算赤道的线圈——就是现在的0度纬线——这是由于3000年前没有0的记数技术造成的,后来做了改进,大家不认识庐山真面目了。

首先要明白这里的“肝”与“肺”非解剖学上的“肝”脏,“左”与“右”也不是指“肝”与“肺”的解剖学部位。

其次,看看各家的学说就知道,要弄明白“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含义,还是十分困难的:

A、王冰说:“肝象木,王于春、春阳发生,故生于左也。肺象金,王于秋,秋阴收杀,故藏于右也”。

B、马莳说:“肝象木,木主东方,故肝生于左。肺象金,金主西方,故肺藏于或。虽其形为五脏之毕盖,而其用则在于右也。肝为少阳,阳主于生,故曰生。肺为太阴,阴主于藏,故曰:藏。”

C、张志聪说:“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左东而右西,是以肝左而肺右也,曰生曰藏者,谓藏体藏于内,脏气之从左右而出于外也”。张志聪注意到了我国区域地理的公转方位的区分,但是没有说明白。

D、任应秋说: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及杨上善“阴气右行,阳气左行”的论点,指出:肝生于左,是言肝木生发之气藏于左;肺藏于右,是指肺的清肃之秋气藏于右,藏,在古时通藏,藏,善也。任教授注意到了是阴阳的运动、运行的轨道道路问题,但没有说明这是我国区域地理的公转气候的匹配运行轨道初始状态的规定。

看下图,掌上乾坤法,及左右周天图:










从左掌上可以看出:肝在掌上的左侧,肺在掌上的右侧。因此,左右指方位,东西方也。

此掌法称“掌上乾坤法”,“有天地都来一掌中”之妙用,需要认真演练,子、午、卯、酉要演练,其他时辰也要推算,就会迟到上乘。这是由于每天地球在自转,12时辰是地球的自转运动,自转周期规律。12月=1年,则是公转的周期和公转的节律。同时这也是一个地球仪、地图册,轨道运转图,也是一个机械时钟。地球自转公转的角速度等等都可以计算。

所以,我认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左”与“右”是指:八卦的对应于肝、肺的部位及其他取类比象之相应内容。“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这个道路是指人体气血运行的周天路线,即:肝脏之气开始向上长升到达头部然后到达肢体的左侧向下运行,肺脏之气向下列达下丹因后向右侧朝上运行。更主要的这里是交代了我国古人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初始状态,这是我们必需要记住和掌握运用的。









从左右周天图中,更可以理解到: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应是互文见义,意为:“肝肺生藏于左右”。这是规定地图的 左右、地球仪的左右,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左右方向和初始状态

“心部于表,肾治于里”,互文见义,意为:“心肾部治于表里”。这里是用表里来说明上下位、说明南北位,由于面对的地图和地球仪的上下不同就是南北不同,则左右不同,东西不同

“脾为之使,胃为之市”,互文见义,意为:“脾胃为之使,为之市”这是用脾胃的中央位置来说明地球的卯酉轴——东西轴、子午轴——南北轴的交汇处

“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互文见义,意为:

“鬲肩之上,七节之傍,中有父母、小心。”这是说的人体的心脏的自主节律与自主循环运动的功能。

《素问·刺法论篇第七十二》中指出:

“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

岐伯曰:不相梁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北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气出于脑,即空。先想心如日。

欲将入于疫室,先想青气自肝而出,左行于东,化作林木;次想白气自肺而出,右行于西,化作戈甲;次想赤气自心而出,南行于上,化作焰明;次想黑气自肾而出,北行于下,化作水;次想黄气自脾而出,存于中央,化作土。五气护身之毕,以想头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后可入于疫室”。

这显然是“左右周天练功法”,只是让大家忽略了,这里本质上也是用人体的气血运动来说明地球的公转运动和地球的自转运动。

同时《素问·刺法论篇第七十二》中还指出:“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然即神守而虽不去,亦能全真,人神不守,非达至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这就是《内经》的练功之法,修真之旨,全神之理,养真之义,必须经常如此,训练之后,五气护体,五邪不犯,上达至真。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载曰:这是一个地球仪和地图册,也是地球的公转运行轨迹模式的模拟图:

“春气西行,夏气北行”,“秋气东行,冬气南行”。

“故春气始于下,秋气始于上”,“夏气始于中,冬气始于标。”

“春气始于左,秋气始于右,”“冬气始于后,夏气始于前。”




还有:面部望诊肝热表现在病人的左侧而颊发红,肺热表现在病人的右侧面颊发红。这在儿科诊断中尤为重要。这是我对“肝生于左,肺藏于或”的另一种临床认识。如下图:





肺藏于右

肝生于左














面部发热诊病图



















第三十五章《素问·针解篇第五十四》中的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记载

一、原文内容提要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帝曰:余闻九针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方,令可传于后世,以为常也。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各有所主也。人心意应八风,人气应天,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人阴阳脉血气应地,人肝目应之九。”

这段原文“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这是交代中国古代的地图册与地球仪与中国区域地理的对应关系,就好比人体穴位与人体的挂图一样,这实际上就是比例尺的概念。“除三百六十五节气”,“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这些机械的数字就是为了说明地球公转365.25度=365.25日,这是通过古人长期的测量和计算得出的科学数据,今天,这些数据今天仍然是正确的。

下面这段123个文字从王冰算起残缺了1251年了,孟景春教授在其书中是这样保留记载的:“九窍三百六十五人一以观动静天二以候五色七星应之以候发母泽五音一以候宫商角徵羽六律有余不足应之二地一以候高下有余九野一节俞应之以候闭节三人变一分人候齿泄多血少十分角之变五分以候缓急六分不足三分寒关节第九分四时人寒温燥湿四时一应之以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其他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有的书则干脆删掉了这123字。读者花5分钟时间去句读一下,看看感觉如何?张志聪先贤作了断句:“人一以观动静。天二以候五色。七星应之以候发毋泽。五音一以候宫商角徵羽。六律有余不足应之。二地一以候高下有余。
九野一节俞应之以候闭(关的繁体字之误)节。三人变一分人候齿泄血多少。十分角之变。五分以候缓急。六分不足。三分寒关节。第九分四时人寒温燥湿四时一应之。以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这个断句没有作解释,我认为是无解的。与我20多年前在四川省绵阳中医学校第一次读到时的断句差不多,是破句的结果。范俊德副教授认为我的断句更好一些,邵章祥教授认为“动静天”“以候相”“反一”更好,因此推荐给大家,与大家分享其中的快乐。

我的断句是这样的:
九窍三百六十五。人一以观动静天;二以候五色、七星,应之以候发母泽;五音一以候宫、商、角、徵、羽;六律:有余、不足,应之二;地一以候高下有余;九野一节俞应之,以候闭节;三人:变一分人,候齿泄多血少。十分角之:变五分以候缓急;六分不足;三分寒关节。第九,分四时人:寒、温、燥、湿。四时一应之以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

我的注解是这样的







我的翻译是这样的

































第三十六章《素问·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中地球公转规律的计算法则

一、原文内容提要

原文中的四季,就是地球公转运动的四季,轨道度数为365.25度除以4=91.3125°

原文中“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这是说的头上的五组穴位,每组穴位按“五行时”的气血流注,以此可以除去病人的热邪——针灸学上说的子午流注法——就是自转公转法则。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

这里的“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这是用人体的肾藏的功能来说明我国的公转的气候,这时是“至阴”——至,有最的含义,有动词到的含义,这说的是地球的公转的阴阳中的冬至——本质上是太阳直射南半球,这时地处北半球到的我国处于严寒的冬季。“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这是说我国的公转气候新的1年的开始,新的1个公转周期又开始了,太阳开始了向北半球 回归。公转0度~90度

“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这时是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处于夏季,因此太阳光的照射时间长,气候炎热,日平均气温很高。公转91度~182度

“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这时是公转183度~273度左右,这时太阳开始向南半球回归。

“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这时太阳已经越过赤道靠近南回归线,北半球处于严寒的冬季,地球公转完成274度~365度。一个完整的回归周期即将结束,新的回归周期又将来临。





































第三十七章、《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一、原文内容提要

原文中“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告诉了我们:中国古人的计算四时的法则,值得我们重视。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

这里的四时,主要指地球公转的四时——春夏秋冬,也指地球自转的四个时间段。这里涉及“多少、高下”的具体的计算,本质上就是公转时间、速度、位移与自转时间、位移、速度的计算。主要是通过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的变化来计算的,至今这些方法仍然在运用。















第三十八章、《素问·缪刺论篇第六十三》月球公转周期朔望周期30天法则。

一、原文内容提要

这里的原文是告诉我们:计算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公转周期为朔望周期30天,与自转周期28天有区别,也与地球公转轨道上12等分的法则是不同的。

二、原文的计算法则

原文:“邪客于臂掌之间,不可得屈,刺其踝后,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为数。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 ,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

这里可以理解为:

若外邪侵入手厥阴的络脉,使人发生臂掌之间疼痛,不能够弯曲。针刺手腕后方,医生先用手按压,找准痛处,然后才进行针刺治疗。医生应根据病人的死月、生月状态而决定针制方法。后逐日增加一针(而且只能用补法,不能用泻法),直到十五日加到十五针,十六日又减为十四针,以后逐日递减一针。

这里要注意的是:生月、死月是指一个人生日的日天干的长生月,死月等状态,这是以月球的绕地球的公转周期为30天的朔望周期来计算的,而不是用月球的自转周期28天来计算的。

甲木长生在亥,顺时针推;

丙火、戊上长生在,寅,顺时针推;

庚金长生在已,顺时针推;

壬水长生在申,顺时针推。

五阳干是顺时针,按:

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之次序。这是把生命的生长周期规律用12阶段来计算的法则,本质上是地球公转12月的周期性节律。

五阴干则是反时针推算,但次序不变。

乙木长生在午,反时针推;

丁火、己土长生在申,反时针推;

辛金长生在子,反时针推;

癸水长生在卯,反时针推。

请结合《素间·刺腰痛篇第四十一》中原文理解。

原文:“凡痹往来行无常处者,在分肉间痛而刺之,以月死生为数。

用针者随气盛衰,以为痛数,针过其日数则脱气,不及日数则气不写。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复刺之如法。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渐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渐少之”

这里可以理解为:若患痹证疼痛走窜,痛无定处的患者,医生就应根据疼痛所而针刺其分肉之间,根据病人在治疗时所处状态之月的生死情况而进行针刺。左边有疾病则刺右边穴位,右边有疾病就刺左边穴位,疾病好了,就不要再刺了。如果没有治愈,就按上述方法在刺。按朔望月的 规律进行针刺,这本质上是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按朔月的初一一针,初二二针,逐日加多,十五日加至十五针;十六日又减少为十四针,逐日减少。

医生应根据人的气血盛衰与天时的盛衰而确定针刺的次数和补泻方法。如果针刺次数超过其相应的天数,就会导致病人脱气;若针刺次数达不到相应的天数,而邪气又不会被驱除。

试举一例说明:如某男

乙已、丁亥、癸酉、甲寅生人,

日干癸长生在卯月,帝旺在亥月,病在酉月,死在申月,墓在未月,绝在午月……。

若在七月份,医生给此病人针刺,正好是申月,是病人之死月,只能补,不能泻,可以补法刺七次。

若在十月份,医生给此病人针刺,正好是亥月,帝旺之月,可以泻,用泻法治疗十次。

当然,也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阴阳旺衰,气血盛衰及具体病症而灵活运用。

原文:“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眇,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两胂之上是腰俞,以月死生为病数,发针立已。

这里可以这样理解:

若邪气侵袭病人足太阴脾经之络脉,导致病人腰病,牵涉及腹疼痛、波及胁下疼痛,病人不能够挺胸呼吸。医生针刺腰骶骨节和夹脊肌肉之上方的“腰俞”穴位,根据病人所处月分的死生状态而确定针刺次数,针刺就痊愈。

原文:“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刺枢中以毫针,寒则久留针,以月死生为数,立已。”

这里可以这样理解:

若病邪入侵人体足少阳胆经之络脉,会导致人体环跳部位疼痛,腿股不能举动。医生若以毫针针刺病人环跳穴,若是寒邪重,就宜留针长一些,同时医生根据病人所处月分的生与死的状态而定决针刺方法,马上就会治愈。







































第三十九章《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公转五季的计算

一、原文内容提要

原文中有公转五季、四时与九候的记载,九候很多时间忽略了,1候=5天,9候=9x5=45度=45天(日)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著骨髓,通于五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

这里的春、夏、长夏、秋、冬是把本半球的我国的地理气候划分为5个时间段,就是公转的时间5等分法则,就是五行时的含义,恒星周期为360度=360日,绕太阳公转的回归周期则为365.25度=265.25日,等份为5则为自转72度/行/运和公转73.05度/行/运的差别。注意这里的“度”,有动词预测的含义,度量的含义。更有名词度数的含义,就是公转一日等于公转一度,这与自转一度的含义是有区别的,二者之间的速度、位移、时间是不同的。虽然都可以用“五行时”的法则等分为5个不同的时间段,但是是有本质区别的。中国古人运用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给我们做了反复的轨道运动初始状态的规定和说明。这就是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的具体的规定。对照中央台上新闻联播时的地球转动的画面好好体会一下。差别在与古今地球仪颠倒了180度。现代人类社会说的地球的公转运动中国古人说的“顺转”“顺运”“顺行”;现代人类社会说的自转运动中国古人说的是“逆转”,“逆行”“逆运”——与今天的自转公转运动同向的规定的本质是一个相同的概念。这是由于中国古人把上定位为南、下定位为北、左定位为东、右定位为西的地球仪和地图册与今天的地球仪和地图册旋转了180度,中国的智慧的哲学家张先生和科学家庥先生认不得罢了。

原文:“逆四时而生乱气奈何?---春刺---春刺---春刺---夏刺---夏刺---夏刺--秋刺---秋刺---秋刺-冬刺-冬刺---冬刺---凡此四时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从也;反之则生乱气,相淫病焉。故刺不知四时之经、病之所生,以从为逆,正气内乱,与精相薄,必审九候,正气不乱,精气不转。-刺五脏,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伤人五脏必死,其动,则依其脏之所变,候知其死也。

这里可以这样理解:这里的春夏秋冬就是90度90日法则,注意这里的“九候”。九候有时是指脉象的三部九候,但是在这里,候=5天=5度,这是公转速度公转时间,也指相应的公转位移,公转的轨道弧线的长度。9候=9x5=45度=45天。

若医生误刺,必然误伤五脏,导致病人死亡。病人的病变征象也随误伤的脏器不同而不同,因此,医生可以根据证候的变化来推测病人的死亡日期。

依据这里的原文和《素问·刺禁论篇第五十二》对照是相一致,

这又与《素问·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所载的“死期”有差别。试比较如下:



中心者环死——刺中心,一日死;

中脾者五日死——刺中脾,十日死;

中肾者七日死——刺中肾,六日死;

中肺者五日死——刺中肺,三日死,

中膈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死。


刺中肝,五日死

刺中胆,一日半死

刺腑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误刺伤心或马上死,或一日死,这是由疾病的因素,体质因素,误刺中心的具体部位及心衰本身的严重程序等综合情况决定的,需要综合分析、判断,更需要经验和方法术。其他脏器也是如此,如果误刺造成脏器内出血严重,死亡就快,如果造成内脏器内出血严重,死亡就快,如果造成内脏出血稍轻,死亡就缓一些。所以《内经》多次强调必须对针刺技术精益求精,要求针刺医生心气神如一。如《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说:“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运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这说的是针刺的方法,也是练精化气的方法。当然也是修身养性之要至。

同样《素问·针解篇第五十四》也论述到: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者,勿变更也——这既指针刺时“守气”的方法和留针的方法,更是医生练功时“守气”的方法和“练气”,“聚积气”,“变气”的方法,也是佛家所谓“气不漏”的方法。这种方法,首先是通过给自己扎针灸体会到,感觉到,然后意念留守,聚积,转化、变化,在体内形成“气流”——经气、真气、混元气、元气,等等。都是这样“气”。包括平常人放掉的“屁气”,如果将“屁”多转化“屁气”这就是变废为宝的过程,积聚能量的过程,将直肠、大肠的集团运动力转化、反推,以促使人体发生另一种“质”的飞跃——进而产生特异功能。

深浅在志者,知痛之内外也——既说的是针刺的深浅全在医生的智慧的判断和心志的把握,因为医生是知道疾病部位的深浅的,知道疾部的内部及外部情况及病因病理及全过程。这同时又说的是,医生练功的心得体会和心灵的感悟。可以感知自己及病人“针气”及“真气”及“病气”的反应状况。

近远如一者,深浅其候等也——既说的是针刺的深浅部位,候气的法则都是一样的,相同的。双说的是:练功者的近远遥感状态,或显像功能,远看、近看、远治、近治是一样的对疾病的深浅部位的判断远近都是一样的,证候是相符合的,相吻合的!

如临深渊者,不敢惰也——既说的是行针时,要小心谨慎,思想上能松懈麻痹,否则会身败而不存也。又说的是,练功状态或称境,在大小、深沟中练功,感悟和和吸收大自然的能量,不能懈惰和松驰,要时刻如此,经常如此。

手如握虎者,欲其状也——既指针刺时握针有力,又讲的练功者的肢体运动及感觉及真气运行时手部的气感的明显变化,以达内气外放之功能。这种状态就好比异性间的相互吸引而产生的共振、共鸣的最佳状态、和谐状态、又如恋人之间,手挽着手,相互用力握着的状态……

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既说的是医生要志心致志、全神贯注于观察病人的气、色、形、态的变化,不能左顾右盼而分散注意力。又说的是:练功者积神于心,以知往今的功能状态,要全心全意追求医术,一心一意服务于病人,不能去贪求物质和美色的享受,而应将“精气”化为神,以达出神入化的诊断、治疗病人,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也不会因为外界有干扰而心神不定、月光不定、神气不定!

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既说的是医生针刺的手法要精准、正确、端正直下、不可歪斜。又说的是练功者的姿势要正确,保持精气神的畅通运行。不要轻易地排放体内的能量,要将废旧之气,无用的精、津、液转变成为有用的“真气”使其常行正道,以为正用。

以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这里的断句“欲瞻病人,目制其神”是我觉得符合自己练功的心得体会和气功诊病治病的体会而偶然所得。既说的是下针后,医生务必注视病人的神志变化和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而且医生的目光一看就能控制病人的神志活动,以确保病人经气运行畅通。又说的是练功者首先要自己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的转变而且神通种种,运用自己的种种神通,诊断治疗病人,重点是医生用自己的目光看病人的眼神,然后由眼睛往病人的内脏及全身由上往下诊察、观看,以了解病人的疾病的部位,病邪的深浅,和诊察病人神气的存亡。当然,功能状态很强,医生的目光就能控制病人的精神活动——催眠术,当然,似乎更像孙悟空的定身术!若医生有了这种本领,病人的邪气就会轻易地排除而使病人真气得复而康复。当然,这种本领是几十年始一日地在高功能老师的指导下修炼而成的,非一朝一夕之功。

























第四十章、《素问·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中的自转公转结合律的运用法则

一、原文内容提要

标本在这里的含义之一,就是指南为标,指北为本,这是中国的指南针决定的,不是认为的,是地球的磁场决定的。

二、原文计算法则的讲解

原文:“黄帝问曰: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何?岐伯对曰: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与本,易而勿及。治反为逆,治得为从。”

这里的“标本”并没有给出准确的定义。但是,依据中国古人测量日影的方法可以推知:标是指南的标志,本是指北的标志,这是由于中国古人使用指南针测定方位的原因,大家去看一看我国古人的罗盘——指南针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情。指南针上旋转的针上标有 红色的指示,表明红色的针尖始终是指向南方的,而没有标红色的针柄则是指北——中国古人又称为司南针,就是这个道理,就是标为南方、本为北方的含义,并以此来确定地球自转的阴阳、公转的阴阳、自转的顺逆、公转的顺逆。地球自转的阴阳——就是昼为阳,夜为阴——本质上是地球自转180度;地球公转的阴阳——就是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本质上是地球公转182度多。自转的顺逆——由于针对的地球仪和地图册的上下(南北)不同,自转的顺逆就是不同的,中国古人是区别开了的,后来者没有区别开。公转的顺逆也是针对地球仪和地图册的上下(南北)不同,而顺逆也是不同的。所以原文说“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与本,易而勿及。治反为逆,治得为从。”“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



原文“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肺病喘咳,三日而胁支满痛,一日身重体痛,五日而胀,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肝病头目眩,胁支满,三日体重身痛;五而胀;三日腰脊少腹痛、胫 。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脾病身痛体重,一旦而胀;二日少腹腰脊痛,胫疡;三日背月吕筋痛,小便闭。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肾病少腹腰脊痛,骨行 疫,三日背月吕筋痛,小便闭;三日腹胀;三日两胁支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晏,晚,迟)胃病胀满,五日少腹腰脊痛,骨行 疫;三日背月吕筋痛,小便闭;五日身体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昳

膀胱病小便闭,五日少腹胀,腰脊痛,骨行 疫;一日腹胀;一日身体痛。二日不已,死。冬鸡鸣,夏下晡。诸病以次是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间一脏止,及至三四脏者,乃可刺也。”



这里可以这样理解:

大凡疾病的传变规律如是:心脏病首先发生心痛,过一日就会咳嗽;再过三日就会胸胁支撑疼痛;再过五日就会大小便闭塞不道,全身疼痛、沉重。

再过三日,若疾病没有被治愈,病人就会发生死亡。死亡的时间规章是:冬季死亡于夜半子时,夏天死亡于中午午时。

对于死亡的时间规律,为什么心病会是:“冬夜半,夏日中”?

对这个问题,竟没有一个人讲楚。冬夏是公转182.625度的结果,这是地球公转的节律,公转的时间,公转的速度,公转的位移。夜半子时与日中午时,这是地球自转180度的结果,这是地球自转的时间,自转的位移,自转的速度,自转的节律。二者结合就是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结合律,是目前太阳系控制和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的不可控制的强大的自然力量。

请看下面各家的辩论:

1)《甲乙经》曰:病先发于心,心痛,一日之肺而咳,三日之肝,胁支痛,五日之脾,闭塞不通,身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2)《灵枢经》有相似的记载,于是有人认为:“详《素问》言其病,《灵枢》言其脏,《甲乙经》并《素问》、《灵枢》二经之文,而病与脏兼举之。”

3)张介宾说:“心火畏水,故冬则死于夜半;阳邪亢极,故夏则死于日中。盖衰极亦死,盛极亦死”。

张介宾所说:“心火畏水”是对的。因为:冬季水旺,夜半子时水旺,这样,一病脏——心脏——火衰或旺,遇两水——冬水和子时加重重相而死。这就是“冬则死于夜半”的理由。是相克而死,“心火畏水”之意。属“天忌”之类。

而张介宾说的“阳邪亢极,故夏则死于日中。盖衰极亦死,盛极亦死”就错误了。因为这是讲的天时,讲的时辰与气血旺衰关系,并不是说的“邪气”。

因为:“夏季火旺——公转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辐射最大,日中午时火旺——中午是自转一天太阳高度最大太阳辐射能量最强的时候,加之病心之衰火或虚旺之火或者实火,共三火,是重阳则变,变则死之意,也就是勿极必反。这是由于公转自转运动的变化而影响所致,是病人犯了“天忌”。天时不利于病人。而“盖衰极亦死,盛极亦死”说的是正气衰弱之极,病人必死;邪气盛极,病人必死,这显然与《内经》原文经旨相违背。因而张介宾只说对了一半。忽略了“天忌不可不知”。病人的疾病导致死亡,与正气衰极有关,与邪气盛极有关,与天时也有关,或者三者合而之,两者合而有之。历代诸贤都忽略了这一关键性问题:天忌不可不知!就是要依据地球自转公转结合律进行计算。

具体的推算依据:“心见壬癸死”和查生旺如绝表。

患者肺病喘嗽而且咳,三天之后胸胁支撑胀满疼痛;再一日之后身体沉重、疼痛;再过五天发生胸腹胀满。

再过十天若疾病没有被治愈,病人就会死亡。死亡的时间规律就是:冬季在日落西山时,夏季在日出东山时。



关于“冬日入、夏日出”,冬夏是地球公转182度的结果,日出日入是地球自转180度的结果。各家辩论:

1)马莳认为:“冬之日入在申,申虽属金,金衰不能扶也。夏之日出在寅木旺火将生,肺气已绝,不待火之生也”。显然是误衍经旨。

2)张志聪说:“日出气始生,日入气收引,肺主气,故终于气之出入也。”这是仅仅谈到了地球自转的节律——24小时节律。

马莳之说,“冬之日入在申”是对的。“申虽属金,金衰不能扶也”是错的。申金旺,加之冬日属水,金水相生,金更旺。“金衰”若指“肺病而肺气衰”是可以的。

这样:冬之日——水;申时——金;病肺——衰金,两金得水,重阴必阳,物极必反,势必死也。

马莳之说:“夏之日出在寅,木旺火将生,肺气已绝,不待火之生也。”显然是错误的。“夏之日出在寅”是对的。夏之日——火也;寅时——木旺也。“木旺火将生”也是对的。错在“肺气已绝,不待火之生也。”肺气灭绝,实乃火克所至,寅木生火,火更旺而灭病肺、衰肺、故肺必死也,实非“不待火之生”因而,马莳之论错在将木旺生火,火势更旺,火来克金,故火克肺金而肺气绝。颠倒了其因果关系。实乃天时克病人所致,天忌是也。也就是人体生物钟气血旺衰周期律。

若患者肝病,会导致头晕目眩,胁肋支满,三天之后身体重痛;再五天之后腹胀;再三天之后腰脊、少腹疼痛、腿胫发疹。再过三日若疾病没有被治愈,病人就会死亡。死亡的时间规律是:冬天在日落西山时,夏天在吃早饭时死亡。



关于“冬日入,夏早食”,各家之辩论:

1)按马莳之说“盖冬之日入在申,以金旺木衰也;夏之早食在卯,以木旺气反绝也”中“金旺木衰”是对的,因为旺金克衰木,衰木必死。“夏之早食在卯”是对的,“以木旺气反绝也”是错误的,应该是夏日属火,卯木得火生,木旺。木旺肝气如何反绝呢?因此,马莳不能自圆其说。是错的。错误的原因是不明白这里的肝木分甲乙,即有阴阳之分。

2)张介宾说:“木受伤者,金胜则危,故冬畏日入”诠释了相克之理,是对的;

但“肝发病者,木强则剧,故夏畏早食时也”诠释的相生之理,在这里解释死亡是不对的。错误的原因是不明白这里的肝木分甲乙,即有阴阳之分。



若患者脾病身体重痛,一日之后腹胀;二日之后少腹、腰脊疼痛,腿胫发 ;再过三天,背膂筋疼痛,小便闭塞不通。再过十天若疾病没有被治愈,就会导致病人死亡,死亡的时间规律是:冬天死于申时,夏天死于寅时。

脾属土,冬属水,水旺于申时,旺水反侮衰土,故脾死。

夏属火,寅属木,木火相生,木克衰土,土必死。

高士宗认为:“冬之人定在戍,夏之晏食方在戍,皆土不生旺而死也”说的是脾土在戍时为入墓之时,进入坟墓,肯定是死亡后之事。因此,高士宗说:“皆土不生旺而死”又是错的。应该是脾属土,人定在戍时——土旺,冬为水,既有与天时相克,又有戍土重重而入墓,相克之力更大,必死也。而非“土不生旺”。因为土在戍时旺,查生旺死绝表便知。错误的原因是不明白这里的土分戊己,即有阴阳之分。

若患者肾病出现少腹痛、腰脊痛,腿胫发酸,三日后背脊筋骨疼痛,小便闭塞不通。再三天之后腹胀;再三天之后两胁助支撑疼痛。再过三日若疾病没有被治好,病人就会发生死亡。死亡的时间规律是:冬天死于天亮之时,夏天死于黄昏之时。

马莳说:“冬之大明在寅末,木旺水衰也;夏之晏晡以向昏,土能克水也”。显然有误。“木旺水衰”是错的,冬属水,水旺,寅属木,木旺,旺水生旺木,其势必旺,非“木旺水衰也” 错误的原因是不明白这里的肾水分壬癸,即有阴阳之分。

而是夏属火,火旺,反侮肾水,晏晡在戍,属土,土来克水,肾既受克而死,又受反侮而衰,势必死也。宴、晚、迟、指夏天吃晚饭之时。

若患者胃病胀满疼痛,再五天之后少腹疼痛,腰脊疼痛,腿胫酸痛,再三天之后背膂筋疼痛,小便不通,再五日之后身体沉重感。若再过六天疾病没有被治愈,就会导致病人死亡。死亡的时间规律就是:“冬天死于半夜之后,夏天死于午后”。

胃属土,冬属水,夜半属水,二水反克(反侮)一土,土必死也。

胃属土,夏属火,日映未时属土,土多且孤,物极必反故死。

同样,土有戊己之别,阴阳之分。查人体十二相生物钟周期表。



若病人膀胱病见小便闭塞不通,再五天之后少腹胀满,腰背疼痛,腿胫酸痛;再一天之后腹胀;再一天之后全身疼痛。再一天之后腹胀;再一天之后全身疼痛。再过二天若没有治愈,病人就会发生死亡。

死亡的时间规律是:冬天在鸡鸣之时,夏天在下午。

马莳认为:“冬天鸡鸣在丑,丑,土克水也;夏之下晡在申,金衰不能生水也。”马莳之说“冬之鸡鸣在丑,丑,土克水也”是正确的。

而“夏之下晡在申,金衰不能生水也”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不明白这里的肾水分壬癸,即有阴阳之分。

应该是夏属火,火反侮水,而非“金衰不能生水也”。金生水是相生之理,金衰亦能生水。





各种疾病按上面的次序依次相传,正如前面所说的,都有死亡的时期,在死亡之期,不可进行针刺治疗;假如是间脏相传就不易再下传。即使传过三脏、四脏,仍然可以针刺治疗。



原文具体预测了五脏及胃,膀胱病变后,如于危重阶段时,死亡的具体时间。从时间规律看:这是地球公转182.625度和自转180度的结合规律的计算法则:

心病死于:冬夜半,夏日中;

肺病死于:夏日出,冬日入;

肝病死于:夏早食,冬日入;

脾病死于:夏晏食,冬人定;

肾病列于:夏晏晡,冬大晨;

胃痛死于:冬夜半后,夏日昳;

膀胱死于:冬鸡鸣,夏下晡。

查十天干生旺死绝表便如:(人体十二相生物钟周期表)

丙阳火帝旺于午——日中,夏时为火,有物极必反之险,故死。因而丙心病死于夏日中;

丁阴火绝于夜半子时,冬属水,故水灭火,故丁心病死于冬夜半。

庚阳金帝旺于酉时,冬属水,金水相生,有物极必反之险,故死,因而肺病死于冬日入。

辛阴金死、墓,色于已辰、卯、时,夏为火,火克金,故死,因而肺病死于夏日出。

甲阳木帝旺于卯时,夏属火,木火相生,理旺,有犯羊刃煞之险,故死,夏早食在卯,故肝病死于夏早食。

乙阴木绝于酉时,西属金,冬属水,金水相生,更旺,故乙木病死于冬日入之时。



戊阳土死、墓、绝于酉、戍、亥时,冬为为水旺反侮土、故脾病死于冬人定时,人定可以酉包括酉、戍、亥之时。

己阴土死于寅时,帝旺于巳时,帝旺之时有犯 物极必反之险,故死。故脾病死于夏晏食(寅时、巳时)。

壬阳水死墓、绝于卯、辰、巳时,故肾病死于冬大晨,大晨包括卯、辰、巳时。

癸阴水死、墓、绝于申、未、午时,夏属火、火反侮癸阴水、故死。晏晡包括午、未、申时。故肾病死于夏晏晡。

胃病属土,主四季、冬属水、水土相克,土反受侮。夜半后属丑,土与胃土同类,阴土(己土)墓、绝于丑,子之时,胃亦应之,故冬死于夜半后之丑时。夏日昳应指酉、戊、亥时。

膀胱属水、与壬、癸相应。壬阳水帝旺于子时——鸡鸣之时,有逢物极必反之灾,故死、冬属水、水三重、故物极必反。癸阴水死、墓、绝于申、未、午时,夏属火,水火相克,火旺反侮衰水,故死。下晡,包括午、未、申明。

当然,这里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指病人的生日的日编码之对应天干。例如:病人于乙巳年、丁亥月、癸酉日、甲寅时生人,查癸水帝旺于亥,有物极必反之灾,四柱中有丁亥,更有危险病死、墓、绝于酉、申、未、午时,癸酉时中酉在病时,终身有病,只有修练功夫才能避免,恰好病肾,则于夏死于晏晡,于冬死于大晨。

从实践经验看,查十天于生旺死绝表是准确的。所以,我称之为人体十二相周期表。《内经》中的这一段原文的时间应以十天干生旺死绝辰之状态为准。马莳,张志聪、高士宗、张景岳等人的解读时而误中,时而不中,皆因不知十天干生旺死绝之故,当然,更不可能有实际预测经验,因而只是瞎猜猜而已,皆去之不用。

与这些原文内容相近的,还见于《灵枢·病传》到时再进行比较说明。





























第四十一章、《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计算地球自转公转的具体法则

一、原文内容提要

这是通常所称的“运气七篇”的第一篇,这也是历代都有中医学家否定的“运气”理论。由于历代否定的中医学家或者肯定的人士,都不知道五运、五行为何物所致。因此,把五运、五行搞清楚,其他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其实,时间的功能,一直就能够计算经纬度,在这里就是祖宗,这里就是鼻祖。现在的4分钟经过经度1度,就是这里的法则的细化。这是由于地球自转周期与公转回归周期并不是相等的360度造成的。

通过60甲子的运用,完成了原始的自动控制系统论——这是由于天体的自动控制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古人进行了程序的编码、时间的编码、轨道的编码、运动方向的编码、经纬度的编码。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朞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指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

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比,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这里可以这样理解:这里是《内经》中第一次把五运、五行的概念在一篇文中提出来。“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历代名家的解释都没有揭示这是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法则。这是依据我国地处北半球的地理公转回归气候为参考标准的五行(运)时、五行(步、运)时、五(行、运)步速度、五(行、运)步位移的法则。就是把地球的公转运动轨迹等分为5个时间段的位移、角速度法则,每一行等于公转时间73.05天=73.05日;等于角速度73.05度/行/运,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则是寒暑燥湿风5个气候类型,今天已经叫做五带——五个气候带。

五运、五行把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划分为5个不同的时间段,就能很好地计算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性运动。

五运阴阳规律,是天地间的根本规律;是万事万物的纲领;是事的变化、发展的基础。,是事物生长、死亡的开始与终结;是事物无穷变化的内在因素,对此可以不通晓吗?目前,太阳系中的根本规律,就是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规律,这是地球上所有动植物乃以生存的客观规律。

因此,把事物的生长之极限叫做“变化”;把阴阳不测且神用无方叫做“神圣”。

这一条原文《素间·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内容相近。在这里将“五运”拿入天地之根本规律,强调了研究“五运”的重要性,从实际预测看,确实“五运”与“阴阳”同等重要。

其句或是一个排比句:

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夫五运阴阳者,万物之纲纪;

夫五运阴阳者,变化之父母;夫五运阴阳者,生杀之本始;

夫五运阴阳者,神明之府也;夫五运阴阳者,可不通乎?

从上面的排比中,也可以看出,具有这样的含义:

五运阴阳

天地

万物

变化 之道、纲纪、父母

生杀 本始、府

神明

这就是概念相同,可以相互换用,相互换作称呼,故叫做“换称”。

也就是五运阴阳可以与“道”、“纲纪”、“父母”以互文见义,相互换称。道就是轨道的含义

而“天地”、“万物”、“变化”、“生杀”、“神明”又可以互文见义,属互文。

其他还有比喻,拟音、错综、重首、借代矛盾修、举备等修辞手法,实乃集诸多修辞于一体,实属难得的佳句,若不是妙手偶得,便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若不是大彻大悟,便是循序渐进的实践的精髓。

“五运”是“五运六气”的简称。“五运六气”又简称为运气。本质上是说地球运动的气候、地球运行的气候,当把运转的速度等分为5步和等分为6步的时候,其运转的速度、位移、时间是有差别的。

五运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行、运动。这在《史记》中,又是指的绕太阳公转的五大行星。在这里,五运是每一运为73.05度角速度、公转时间为73.05天=73.05日的含义,计算地球的自转也可以用这个法则,是有区别的。自转的角速度则为72度/运/行,所经过的经度也是72度/行/运,时间则为4.8小时/运/行

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相火)这是把我国公转的地理区域气候等分为6步的计算法则,每一气为公转60.875天=60.875日,60.875度。区别于地球月球自转的60度。三阴等于180度,三阳等于180度,这样二者相加就是360度。

其内容丰富,历代诸贤的辩论:

1)明代马莳说“学者熟究(五运六气),明其大义,则每年每月气候病症治法,无有不应”。正面论述了五运六气的应用,但是,没有指出这是后世发展为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理论。不能说服反对的人。

2)清代吴鞠通说:“五运六气之理,天地运行自然之道。宋人疑为伪书妙,盖未体验其也---精通气运之理,有先知之妙,时时体验其气之已至、未至,太过、不及……再用有者求之,无者求之,微者责之,盛者责之立功,临证自有准的。今人概不之讲,梦梦处方,张冠李戴,民命何堪!”诚乃至论妙言,确实有“先知之妙!”实乃先知先觉之体验之说教也。这也是中医学界的遗憾,没有指出这是计算地球包括其他天体自转与公转的理论与方法。

3)明代缪希雍说:“原夫五运气之说,其起于汉魏之后乎!何者?张仲景汉未人也,其书不载也;华元化三国人也,其书载也。前之则载人无其文,后之则叔和鲜其说。予是以知其为后世所撰,无益于治疗,而有误乎来学。学者宜深辨之!”

其说“学者宜深辩之”!诚如是也!其说“而有误乎来者”诚如是也!缪希雍此人肯定对《内经》不懂?医技肯定不精?否则,不会有此谬论!纯属哗众取宠!其实,此人也是一代宗师。这是反对者的声音,本质上说是不知道计算天体运动规律的原因,根本不知道这是地球物理学的科学方法与天体物理学的科学方法。

4)清代曹炳章说:“司天运气之说,黄帝不过言天人相应在之理,后人以为是年何气司天,民生何病,拘定何药,岂千万人之病,一一与之尽合,不许一人生他病乎?此皆因执不通之言,误人不少。”实乃曹炳章之谬见。《内经》何有“千万人之病,一一与之尽合,不许一人生他病”之言?这也是不知道地球自转与公转规律的典型例子。

《内经》中说“是年何气司天,民生何病,拘定何药。”这是普遍规律,当然更有特殊性。因此“固执不通”才“误人不少”,这样的人,连“天忌”都不知晓,“上天垂象”不闻,实属庸医之流。其说亦谬,不足与言运气。运气,是运动的气候,原文说“五气运行”,这种方法的本质是是五行时,是计算天体自转与公转的“五步”法则。

5)金代张子和说:“病如不是当年气,看与何年气运同,便向某年求活法,方知都在《至真中》”。是正面的理论,但是不能说服反对的人

6)清代冯兆张说:“善言运气者,随机观变,方得古人未发之旨……岂可以干支司岁一定之数,以定无穷时刻盛衰之变哉?”其说深得《内经》之真谛!必须“随机观变,方得古人未发之旨!”不能够“干支司岁一定之数,以定无穷时刻盛衰之变”那是不知道特殊性的缘故,实乃医技不精,艺不善,因为阴阳不测之谓神!本身天时在变化,无穷时刻盛衰的变化,天地万物都有,人亦应之。人在二十四小时内气血旺衰是不同的,生物钟的时相是不一样的,这是由于人的出生时就决定的“固气”,当然与所处环境 ,气候、污染、地方方位都有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干支司岁一定之数”这是基本规律,这是地球自转公转回归运动的计算法则,以此为依据,时时推算就能“定无穷时刻盛衰之变”,若不能,那是医生不能“随机应变”不能“方得古人未发之旨”。《内经》深奥就在这里!此人说的似乎矛盾,其实不矛盾!确实有难度,没有难度也就不会让众多先贤大智者望五运天气的兴叹!而谬误百出!

7)清代陈修园说:“百步之内,晴雨不同,千里之外,寒暄各异,岂可以一定之法,而测非常之变耶?若熟之以资顾问则可,苟奉为治病之法,则执一不通矣。”此话似乎认为“非常之变”就不可测!肯定是错误的!“百步之内,晴雨不同,千里之外,寒暄各异”确实如此,知常达变,以一定之定法(恒法),就可以测非常之变(奇变),自己不行,那是因为他自己没有研究,仅知常,却不能达变罢了!治疗疾病也许是“执一不通”而已!这也是不知道地球自转与公转理论的代表,贻误后人。

8)任应秋先生说:“虽然与今天的气候学、气象学比较起来,相当朴素,甚至还有不尽符合的地方,但是毕竟是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亦反复经过长期的生活和生产验证,说明它是具有一定的科学基础的……因此对运气学说持完全否定或完全肯定的态度,都是不正确的”。是辨证的观点,但是,没有指出这是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法则,所以反对者是不服气的。

“如何运用五运六气的理论于临床,是读者最关心的问题,而从来谈运气的书,只是把大论中的许多症状罗到起来,如某日某运生某病,某气遭某症,反弃运用之大法而不言。虽明如汪省超额完成、陆九芝之谎,仍不能脱此窠臼,这是于临床是毫无用处的。本书则反此而行,各运各气所主之病症,置而不言,非不欲言也,大论全文具载,又有可胜言?”

“独以《脏气法时论》为典范,从运用的原则大法阐述,只要掌握了原则大法,变化万千的病症,都在我心胸。作者更反对如宋人《三因方》、《圣惠方》等按五运六气胪列方药,不合现实应用的死教条”。

任应秋先生之论,实属高见。“变化万千的病症,都在我心胸”诚如是也。

9)杨力教授在《中医运气学》中肯定了运气学说适用于全球,但是,由于并没有指出10天干12地支的经纬网、经纬度的计算功能,邢玉瑞教授就很反对,邢玉瑞教授甚至建议取消天干地支的计算功能,其实共同的毛病都是没有揭示时间和天干、地支计算经纬度的功能,就不能说明这是地球以及地球的轨道运动。正是这二位学者的一正一反,使我认识到为什么同样的理论——认识却是天壤之别呢?为什么要取消呢?于是我深入地研究得出了书中的结论。

10)方药中教授《运气七篇讲解》中肯定的论述多,否定的论述少,认为是机械的理论——其实,这种机械式理论,是天体的运动的机械属性决定的——这是适用于当今控制理论的——只是这是自然的天然的的自动控制理论——读方药中教授的书,好像先生就在我的旁边坐着,看着我似的、甚至他在书中的疑问就在我的耳边回荡!反复告诉我、反复启发我。

11)邓铁涛教授在其书《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研究——从五行到五脏相关》中列举了历代否定“五行”的历史资料,因而,改弦更张,也持否定的态度,从客观上发展了中医的理论,但是,没有认识到“五行”的经纬网、经纬度、角速度、轨道度数、公转自转时间的单位,我希望读者去读一读这本书,了解历史很重要。

13)王洪图教授主编的中医药学高级丛书《内经》在“对《内经》阴阳哲学的评价”和“对《内经》五行哲学的评价”,在书中的297页~298页,由于没有指出这是就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法则,本身就是值得商榷的,评价肯定也是值得商榷的。

我在这里重点谈一谈五运六气的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因为这是读者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历代医学家都没有理论与临床结合的空白。本人的研究填补了3000余年来的研究空白。

人出生的时间的天干、地支排列编码是终身不变的、固定的,这就是“固气”,这就是不可改变的生命时相。好象我们的身份证编码一样,固定的。

从0岁到一百二十岁所经历的每一个阶段的时间为“运”。

二者合称“命运”,是生命运动的时间轨迹,一个医生不仅要知道病人“命”的好坏,还要知道病人“运”的好坏,这样,才能掌握命运,改变命运。力挽狂澜于危难之际,取决于技术的高低!

行运分大运,小运。实际上这是轨道上的质点的运动规律。

A、起大运法(编码方法):

排大运分阳年、阴年。

阳年者:甲、丙、戊、庚、壬;

阴年者:乙、丁、已、辛、癸。

阳年生男、阴年生女为行顺运;事事顺。

阴年生男,阳年生女为行逆运。事事逆。

其运程的具体排法,以病人的出生月干支为基准,进行顺排或逆排。

1)、阳年生男的排法

第1步,先列出病人出生的时间和排出编码。例如:

1990年四月十六日辰时生男

某男: 官杀 官

庚午 辛已 乙亥庚辰

丁已 丙戊庚 王甲乙戊癸

食财 伤财官 印劫比才枭

第2步,计算起大运数。

根据阳年生男顺行的原则,即从生日算起,到未来节令(即下一个节令,看共有几天,然后用三除之,所得之数为起大运之数)。

上例从四十六日数至五月十四日(共种节,而非小满气)共足二十八天。28除以了,得九,即此男孩是九岁起大运。

第3步,排出此男孩一生的运程:

根据阳年生男顺排的原则,即从生月的下一个月于支排起,顺行而排,一般排八步运。生月为辛已民,辛已后面的于支是壬午,故九岁起运是壬午。

印 枭劫 比 伤 食 才 财

大运:壬午 癸未 甲申乙酉丙戊 丁亥 戊子 已丑

9 19 29 39 49 5969 79

丁已 已已丁 戊庚壬 辛戊辛丁 壬甲 癸 癸辛已

食财 比财食 财官印 杀偏财杀 印劫 枭 枭杀财

第4步,算出六亲(查天干道变,地支循藏)

大运非好后,根据四柱之六亲,以日干为准,算出每十年运干的六亲和地支所藏天干之六亲,其六亲仍然和四柱的六亲相同,即阴干日见阳干运为正,阴干日见干运为偏,然后就可以根据四柱中的排列组合,再结合每一步大运的天于地支进行相生相克的推演,其吉生凶克自明,当然就可预测好、坏、生、死了。

2)、阳年生女的排法

第1步,排列病人的时间编码:

一九九○年 四月 十六日 辰时 生女

官杀 日元 官

庚午 辛已 乙亥 庚辰

丁已 丙戊庚 王甲 乙戊癸

食财 伤才官 印劫 比才枭

第2步,计算起大运数:

依据阳年生女逆行的原则,即从生日起,逆数至止一个节令(非中气)为止,看共几天,然后用三除,所得之数为起大运之数。

本例从四月十六日逆数至四月十二月(丑时立夏节,而非小满气),共四天,用三除,得一,多一天忽略不计。故此女为一岁起大运。

第3步,排出此女一生运程:

阳年生女逆排,就是从生月的上一个月的千支排起,逆行而排。其生月为辛已民,辛已的上一个千支的庚辰,故一岁起运是庚大起辰。

官 财 才 食 伤 比 劫 枭

庚辰 已卯戊寅丁丑 丙子 乙亥 甲成癸酉

1 11 21 31 41 51 61 71

乙戊癸 乙 甲丙戊 癸辛已 癸壬甲 丁戊辛 辛

比才枭 比 劫伤才 枭杀财 枭印劫食才杀 杀

第4步,算出六亲(查天干通变,地支循藏)

大运排好后,根据四柱中六亲,算出运中六亲和地支所藏天干之六亲,然后根据四柱排列组合,再结合每一步大运于支进行相生、相克的推演,相生者吉,有克者坏,处囚、休、死、绝、墓之地坏,处生旺之地吉,其好坏自明。

3)、阴年生女的排法

阴年生女是按所生之日顺数至下一个节令为止,看共几天,用三除,得起大运数。

例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初二辰时生女。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初二已时交小寒节令,只有一个时辰。这就应以一个时辰折为十天计算,即此女生下后十天就应起大运,即从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十二日的已时开始行一岁运,到二○○一年十二月十二十已时行十一岁运,依次类推。

4)阴年生男的起运法与阳年生女的起运法相同。行逆运,逆天时而行运,事事多与天时相违,事事多与天时相悖,故称“悖时运”。终身处于逆境,要成功,真的需要于百倍的努力!千百倍的付出!付出的多。回报的少,而且别人不一定理解,有可能处处整你,害你,所以得处处小心,深入研究社会,努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与身边的人处好关系,否则,小人会害你。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否则,会被误解。

在计算天数用三除时,多一天会去不用,少一天可加上一天。

若人正好生存在交节前几小时或交节前一小时,如为顺行运进,不足一天或仅一天,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加两天,共为三天,再除以三,得一岁起运。其他情况不能加两天。

数用三除,即三日折为一岁之故。

起大运的天数,一段是以实足天数计算。

大运的计算,是以实足的周岁为准。

可以更精确为,以第二侧为例:

如从出生时辰到交节时辰实际为四天多天个多小时,按三天折为一年,一天即合四个月,又按一个小时折为十天,三个小时即合为九十天,正好是三个月,故第二例是一岁零七个月起大运就是精确的。

即从一九九一年十一月十六日辰时起官运为运克我,即庚金乙木,(庚辰与日元乙亥论生克)于我不利,到二○○一年十一月十六日辰日交财运,为我克运,(乙亥与 己 卯论生克)即乙木克土,虽行财运,但却不懂事,也就可能借过发财之机,当然,也可能学习成绩好,获得奖学金而成功之类。

再有,起运以三天折一岁计,五天为一岁多两天,为一岁八个月起大运。

B起小运法

大运是十年之好坏,

小运司一岁之祸福。

小运亦能补火运、流年、四柱(固气)之不足,也可为大运、流年、固气所忌。

小运之用有好有坏,是人一生运程中不可缺少的,尤其是未行大运之儿童,即为非一岁起运的儿童预测,必须排小运以断每年之好坏。

《命理探源》的起小运法是以每人出生的时辰的干支来决定的,阴女阳男顺行,阳女阴男逆行。

如一九九○年二月己卯日已时生男,一岁小运是已巳之后之庚午,二岁是辛未……顺行至所需测的流年(流动的年轮)。

如果这一天已巳时生女,一岁小运则是已巳之前戊辰,二岁丁卯……逆而行之(按人体六十相生物钟总表的次序逆推)。

起小运是以虚岁为准,有一年算一年。

C大运与流年好坏:

命为一生之荣枯,

运为十年之好坏,

流年(客运)为一岁之主宰。

故大运与流年之间的相生相克、相冲相刑对一个人的生命影响重大,关系密切。

一行运顺其自然为好,为吉。

世间万物有萌芽至死亡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事物的自然规律来进行的,这个规律就是“五运阴阳者”这个规律不能杂乱,也不能相错而行,人亦应之,故人的命运和行运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人的一生生命运动的过程,也遵循十天干生旺死绝之自然节律,即:

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十二个自然历程。我称之为人体十二相生物钟周期表

若人出生后,行运顺其自然则吉,逆其势则不吉。

古人总结的经验是:“老怕帝旺少怕衰,中年最怕死绝胎”。

古有运生命为佳,运克命或命生运为不利。这里的命是指生年的的年码的纳音。如丙子、丁丑年生人为水命,这里所指运,即大运,也是以纳音为准。若丙子年生人纳音为水命(六十甲子纳音表)若行戊戍、己亥木运(查六十甲子纳音表),为泄气、不吉;若行庚子、辛丑土运,为土克水,是为不吉;若行壬寅、癸卯运,纳音为金我,金生水为吉。

《三命通会》说“所行之运,纳音与命相孚同类为上吉”。

人的运程大致有吉运、坏运、平运三种。

凡人在青年,中年时期行长生之运,必有创新发明建出立功。

运到临官、帝旺之地,主事业兴旺,有升官、发财、生子、福优快乐之喜。

若运行衰病绝之乡,多为破财,有耗财、疾病、骨肉分离之苦,身逢祸患,昏迷酒色,百事不顺。

运到胎养之地,多为平运,安康。

一个人,先行财运,后必有好运,先行好运,后必有败运,就象走路一样,有上坡,必有下坡,有下坡,必有上坡。

二、看大运流年:

大运与流年未与命局发生刑、冲、克、合之好坏看法:

大运以大运的天干管十年,前五年的干占70%为主,支占有30%为辅。后五年的支占70%为主。

流年以一个干支管一年,在没有刑、冲、克、合破坏的情况下,大致可判断该大运或流年间的好坏如下:

1)、凡大运流年为命局喜神、用神者、主该大运或流年期间为吉。

2)、凡大运或流年为命局的忌神者,主该大运或流年期间为坏。

3)、凡大运若流年不为命局的喜用神或忌神者,主度大运或流年期间为平运。

大运或流年与命局发生刑、冲、克、合后的看法:

凡大运与命局发生刑、冲、克、合的情形是十分复杂的。

1)、凡大运或流年与命局发生刑、冲、克、合的变化时,不管命局是否有刑、冲、克、合的情形、一律以大运、流年为先后顺序。

2)、大运流年刑、冲、克、合去命中的忌神者,转坏为吉。

3)、凡大运流年刑、冲、克、合去命中喜用神者,转吉为坏。

4)、凡大运、流年为喜用神,但命局中有某字冲克或合住大运、流年的喜用神者,吉而不实,平常而已。

5)、凡大运、流年为忌神,但命局有某字冲、克、合大运、流年之忌神者,凶而不大,平常而已。

6)、大运流年与命局合化成功,以化神论好坏,化为喜用神者主吉,化为忌神者主坏。

7)、大运、流年与命局相刑,不管刑去喜神或忌神、主坏。

8)、大运与流年的地支发生天克地冲,或大运与命局干支土天克地冲,或流年与命局天克地冲,主坏。尤以克本限运或冲入本限运尤重。

限运是将命局分成四个时期人,四个阶段,每期为一限。

即:

年码:出生开始至十五岁止;

月码:十三岁到三十一岁止;

日码:三十一岁到四十七岁止;

时码:四十七岁到六十五岁止。《内经》也有30岁,40岁,50岁,60岁的论断。请结合原文理解。

9)、大运、流年发生天比(比肩)地冲、天克地比、天比地刑,主坏,尤以冲入本限运为重。

10)、大运、流年、命局组成一支冲三支、一干克三干、一支刑三支、三支刑一支,恐有意外之灾,生命危亡之坏,须小心注意。有一支冲二支、一干克二干、一支刑二支,或二支刑一支者,虽有坏灾但较轻微。

11)、大运、流年、命局中有四支合一支,四干合一干、一支合四支、一干事四干、主有感情风波,疾病或败财且拖延很久。

12)、命局中以伤官为用神,大运、流年最忌亡煞。命局以正官为用神,大运、流年最忌伤官,犯之王破缘、吵架、打官司、破财。

13)、命局、大运、流年六个地支组成二组方局,若三合局又恰好相克者,主大祸临头,死之难免。

14)、大运、流年以二支冲一支,冲入妻官,主妻有坏灾,冲入父母宫,主父母有坏灾,冲入子女官,主子女有坏灾。

15)、大运、流年与命局出现三刑中的任何两组而刑入命局中的正卯者,有丧母之危,刑入偏财者有丧父之险,刑入正财者有丧妻之痛,刑入食、伤者、有丧子或丧女之兆。

16)、大运、流年或命局中出现两组相刑或循环三刑,刑入限运无救助者——无天月二德或被它物合住,主本身有凶灾,不幸又见冲者,凶灾更重,有死之之虑。非刑入本限运,而入年支无救助者,其祖父母有凶灾,刑入月支者无救助,父母有凶灾,刑入日支者,无救助,妻有凶灾,刑入时支无救助者,子女有凶灾。

17)、日干克犯流年天干——犯岁群,主坏。如有数——他干克合,泄日干或者有天德贵人,反方进财。

18)、大运、流年与命局,出现子、午、卯、西四字全者,主不吉。





三、天运干支及太岁

天运天下,地支在十年中都起作用,与四码的排列组合密切相关。

就如此例卢×,日元壬水,绝于巳,墓于辰,死于卯,地支十年都在发生作用。

天干也是如此,日元壬水克克运丁火,十年都不吉,刚上大运之年疾病就会加重,真乃天忌不可不知,流年丙戍,与日元壬水,也是“冒犯太岁”,天克地比,凶多吉少,死路一条。

流年天干地支是一个整体组合,有以天干为太岁,有以地支为太岁,其实流年的天干,地支都应算当年太岁,犯之,与之相克,相冲,即是“冒犯太岁。”非死即伤,凶多吉少。

《三命通会》中说“太岁为君,大运为臣”,又说“无太岁者,年中天子,一岁诸神杀之尊,统正方位,回送六气,迁运四时,以成岁功,至尊无上。”说明太岁重于大运,先于大运。

D流年好坏看法:

流年就是每年的年份,如今年是2006提,干支是丙戍,丙戍就是流年。流,流动,运动之意,指随着时间的运动,年年在变化,故称流年。流年就是流动的年岁。流年又称流年太岁,就是我们心目中的皇帝,当年的天子,是从生之主,众神之主,流主一切生命与杀伐,因此,是不可冒犯的,如果冒犯了太岁,轻者为害百端,重者有死亡之灾!所以说:“太岁当年坐,冒犯必有祸。

冒犯太岁,是指四码中的年码、月码、日码、时码有刑、冲、克、害太岁的情况发生,灾难难免。

一个人的四码与太岁发生刑、冲、克、害的情况有轻有重:

一种情况是太岁克我,此为上克下,帝王统领臣民,父亲管教儿子,上级命令下级,是顺理成章的,有灾也轻,太岁克我,升灾轻。

第二种情况是我克太岁,是为以下犯上,有如儿打老子,民抗皇帝,必犯不孝,不忠之罪,轻者受伤、疾病、破财……重则牢狱、杀头、丧命之祸。因此,我克、我冲、我刑、我害太岁。我就大灾大难临头了。

1、天克地冲——这是轨道状态、所处轨道位置的计算法则。

在流年与四码的生克中,不管是太岁克我,还是我克太岁,如以日柱为例,岁支克日支为单克。若是流年的天干地支同时克日柱的天干地支,或日柱的天干地支流年的天干地支,叫天克地冲。天克地冲的灾害要比单克的灾大。如日柱是甲子克戊午流年,为我天克地冲太岁,我灾害大,如庚辰流年克甲子日柱,这叫太岁天克地冲我。我灾稍轻,我天克地冲太岁,好比蚍蜉撼树,谈何容易!大难临头,死亡之灾。天克地冲我,易如反掌!我灾亦需提防。

2、冲克岁运——这是轨道状态、所处轨道位置的计算法则

日柱冲克太岁,灾重。我在预测时,一般只看日柱与太岁,大运的生克情况。因为日元是一个人的命官。

若日柱的天干地支冲克太岁,又冲克大运,这样的病人往往病重病危,甚至死亡。若四柱中其他三柱更有冲克,则危上加危,必死无疑。

3、四码冲克太岁——这是轨道状态、所处轨道位置的计算法则:

如日码为酉金我、年、月柱也是酉金我,或日柱酉金、月柱、时柱也是酉金我,而流年太岁是卯,此为三酉冲克一卯,一卯冲克三酉,必有生命之危。

4、四码、大小运构成刑、冲、克、害太岁:

如日码、月码、大运都是酉金,或日码,大运、大运、小运都是酉金、太岁为卯木,这就构成三酉冲克一卯,或一卯克三酉,同样灾大无比。

5)、四码冲克终有灾锅:

四码有年码、月码、日码、时码之分。

四码相同的人,世上是绝无的,如戊午年戊午月戊午日戊午时生人,即使有出生的,也是不久会夭亡的,因为五行偏衰偏旺,奇缺、那是肯定的,因此,照理论上讲,这种人是绝对没有或是出生后不久就会偏盛偏衰而死亡。这就好比人的器官有缺如一样,心脏缺如,肝脏缺如,肾脏缺如或肺脏缺如,人能存活吗?

当然,年码、月码、日码、时码分别去与太岁发生天克、地冲而冒犯。

年码为父母;月码为兄妹;日码为自己和妻室;时码为儿女。

若年柱天克地冲太岁,不仅自己有灾厄,父母或家中其他人有灾害。

年柱天干地支冲克流年太岁一生只遇一次,在周岁五十四岁时相遇,如甲子年生人,五十四岁戊午年。

月柱天克地冲流年太岁,一生中可遇一次至两次,如庚子月生,遇甲午流年。

日柱天克地冲太岁,一生中可遇一次至两次,因六十年一花甲子,六十岁以上的人,月柱或日柱,时柱处在上一个花甲子的稍后一些干支排列位置,其人就可遇两次。如日柱为庚申日,见甲寅流年为天克地冲流年,庚申处在上一个花甲子的最后倒数第四位,便有机会在1914年和1974年各遇一次寅流年太岁。此时隔时间须六十年。

时柱也是同样道理。

年月日时各支冲太岁则为十二年遇一次。年月日时中,不管是天克地冲犯太岁,还是某支冲克太岁,不是本人有灾或不顺,就是依本人年月日时的六亲位置,刑、冲、克、害的关系和程度进行转移,转移到其他亲人的身上而出现有灾或不顺。

如果年月日中或大小迹中有救,方可大灾化小,小灾化无,甚至化凶为吉。

6)坏事克害之灾:

年月日时与流年、大运不仅干支相克相冲有灾,而且身弱及年月日时是、流年中,大小运中有劫杀、伤害、枭神等凶杀克害日元或用神,同样有灾。其灾之大小一看害克之程度,二看有没有其他干支、岁、运来救。

人之一生,不管是何人,灾厄、坏事是难免的,如果没有官灾,即有病灾:没有病灾,便有伤灾、或者婚灾或儿女、父母等其他方面的灾难,包括近亲。

假如一个人在五十岁前总的来说,较顺或没有任何灾凶,那么,他在五十到六十,或五十九至六十九岁这段时间中,不管是人还是家中亲人必有灾凶之事,这是任何人难免的,有的人甚至魂往丰都,因为人在这段运程中行的大运,其天干地支与本人生月干支是天克地冲。这正是古人所谓:“月令提纲不可冲,冲者十有九凶。”人生最大之凶,莫过于死亡。

7)岁运并临主坏:

岁运并临,就是大运和流年相同,干支相同。如大运辛未,流年也是辛未。

古人云:“岁运并临,不死自己,也死他人”。

岁运并临之灾,是人生之大灾,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

《三命通会》也有:“岁运并临,独羊刃亡杀为坏,财官印绶亦吉”说明需综合判断,并非绝对是坏事。

8)相生相合有喜庆

流年、太岁生四柱中的日柱和用神,就如帝王有恩于我,我有喜庆之事。

对于日柱或用神合太岁,是相好相亲,与帝王合亲,好事自然来,求之不遇之事。

举一肝硬化腹水病例。

病人李× 1939年 5月 29日 寅时

杀偏印 日元 伤

己卯 辛未 癸丑 甲寅

(空亡) 墓(空亡)

2 12 22 32425262 72

大运:庚午己已 戊辰 丁卯 丙寅 乙丑 甲子 癸亥

此病例年支卯与时支寅落空亡,有即无、寅卯肝木,故肝脏落空亡,有如没有,疾病重重,患肝硬化腹水。

时支丑与月支未相冲,终身不利不吉,丑为肝气旺之时,被冲,故、肝病缠身。丑为妻宫,被冲,故1981年5月42日岁时才有婚配。

大运己已与癸丑天克,伤害见官必受伤残,故60年(庚子年)12月中旬受伤,右脚伤残、截肢,实乃非死即残也。

大运甲子年,癸亥年都不利,龙以癸亥羊刃煞,物极必反,有性命之忧,死亡之险。

再举一例癫痫为证:

病人封×,2005年 6月 8日 午时

官 财比

乙酉 癸未 戊戌 戊午

(死) (衰) (墓)(羊刃)

此女生于戊戌日,十恶大败日,终身不利,年月日时中的音乙酉为火,癸未为木,戊戌为木,戊午为贝,木火相旺相生,重重为害,故易动风,其酉处死地,未处衰月,日在戍墓,实乃终身不吉之兆。于丁亥月发病,亥在绝地。辛卯月冲酉,受伤而被手术。

病人熊× 1972年5月 初5 午时

官 劫劫

壬子 丙午丁丑 丙午

此女丙午两重、火重,易患火热之症,子午相冲,终身不利。

在临床实践中,多总结,多推算,尤其是特殊病例,其在实践中的指导意义十分重大。

我认为,这样,才把五运(天干)六气(地支)与病人的生、老、病、死结合在一起了,为指导临床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指导意见,这就实现了历代医学的愿望:运用五运六气指导临床实践,将五运六气与临床有机地结合,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才是研究五运六气的真谛听在、精髓所在,价值所在,意义所在!值得引起我们重视和认真研究,以造福病人,为解除病人病痛苦而服务。

原文:“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弦),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

这段原文在天为玄的玄是通假字弦的含义,这里运用二进制的法则,把木-——风、火——热、土——湿、金——燥、水——寒进行了匹配。注意这里的神在天为风,是说风的三种力——地球自转偏向力、摩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由于古人不知道这些力,就称谓神、神力。玄-——弦——就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描述。

“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这段话中天地上下就是确定地球仪和地图册的上下,这样就确定了地球轨迹、轨道的上下位——南北位;左右位——就是为了确定地球仪、地图册的东西喂——也可以确定地球轨道轨迹的运动的东西位和顺逆方向——也可以计算太阳、月亮的运动方向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就是说的自转轴与公转轴可以通过自然界的水火来标示,水位为冬季,火位为夏季,水位为北方,火位为南方。这是规定公转阴阳的标志,也是规定自转轴的标志。

“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这里就是说生数与成数的关系。二者代表东西方向,实际上是圆周轨道上的180度的线及其线圈。中国古人以此来标定地球仪、地图册的四方,也以此来标定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轨道的运动方向

原文:“帝曰:愿闻五运之主时也何如?鬼臾区曰:五气运行,各终朞日,非独主时也。

帝曰:请闻其所谓也。鬼臾区曰:臣积考《太史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肈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驰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谓也。”

这里明确提出了“五运主时”的概念,也提出了“五气运行,各终朞日,非独主时也”这里的计算法则,就是73日/运/行的时间法则,同时也是角速度的法则,也是位移的法则。5x73=365度=365日

“九星悬朗”这是9x40=360度的法则。“七曜周旋”则是计算月球的自转与公转的法则。4x7=28天=28日;360/28≈13度。这是月球每天公转运行的角速度大约为13度。“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驰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谓也。”这里读者古文基础好的话去读一读《周易》,这里有很多《周易》的内容,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原文:“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住(应该是“往”之误),有余从之。知迎知随,气可与期,应天为天符,承岁为岁直,三合为治。”

“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这里是指自转阴阳——昼夜长短的计算法则,与公转阴阳——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都可以运用三阴等于180度,三阳等于180度来计算。

“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这里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分太过与不及,本质上是划分地球的日照面和非日照面,有太阳照射的一面称谓太过,没有太阳照射的一面为不及。这种划分法则是以阳光的照射为依据的,本质上是光学原理,也是0度~360度的线圈的含义。同时要注意这里的经纬度、经纬网的含义,五行时、五行之治、五气之运行、五行、五运等等含义,在《内经》中有5等分经纬网、等分经纬度的含义。具体的记载在后面是有的,要联系起来,不能孤立地看待和理解。“应天为天符,承岁为岁直,三合为治”这三句话理解争论也是很大的,我个人认为“应天为天符”是指地球自转与公转的速度、角度、角速度、位移、时间与天干化分为5等分的状况相吻合;“承岁为岁直”是说地球自转与公转的速度、位移、时间与地支12等分或者6等分相吻合的情况。

原文:“帝曰:上下相召奈何?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朞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这里的原文是用我国的公转气候6种气候类型寒暑燥湿风火来划分地球公转轨道上的6个时间段、本质上是公转的6个位移状态与6个时间段上的角速度的计算法则。6x60=360度,用三阴等于180度,三阳等于180度来计算。木火土金水火,这里的火有二,现代人类社会称为热带、亚热带了——中国古人又称为君火与相火。

“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朞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这段话是说地球的自转的同时在公转,公转的同时在自转,地球的自传与公转运动是按照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60甲子的顺序进行的。

原文:“帝曰:上下周纪,其有数乎?鬼臾区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朞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太过不及,斯皆见矣。”

这里就是对60甲子的轨道运动的计算作了进一步的计算和说明。这是对10天干与12地支的联合编码来计算地球公转60年的周期性节律的方法的介绍。天体与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是周期性运动,是360度与365.25度的圆周或者椭圆的运动(这是后来的概念)

由于地球的自转运动可以用12时辰——12地支等分来来计算,每时辰等于2小时,12个时辰可以用三阴与三阳来计算,白昼为6个时辰,夜晚为6个时辰,这就是“天以六为节”的含义。公转运动可以用12月来计算,上下半年各6个月,正好以冬至与夏至作为分界标志。当然包括了时间、位移、速度、角速度、经纬度、经纬网皆以6来等分。

地球的自转运动与公转运动以及经纬网、经纬度同样可以用10天干等分为5来计算,也包括了时间、位移、速度、角速度等分为5。这样5x6=30年,1年=24节气,1节气=15天=15度=3候,这是公转的角速度、时间、位移。24x30=720气/节;720x2=1440气/节=60年。地球自转的计算法则也可以用此法则,只是单位不同。经纬度的等份法则就很简单了,主要是必需有这一概念。《内经》和 《淮南子》《史记》都有“东西为 经,南北为纬度”的记载和运用,这就说明中国古人在这时已经认识到了天体的立体属性是球的属性——至今说明天球与地球仍然是这一法则。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这里历代医学家争论不休,这是我国地处北半球的气候类型决定的,就是现代地理学术语君火为热带气候、相火为亚热带气候,这是我国的南方气候特征——这是回归线以内的气候类型。

原文:“帝曰:夫子之言,上终天气,下毕地纪,可谓悉矣?余愿闻而藏之-鬼臾区曰;至数之机,迫迮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帝曰:善言始者,必会于终;善言近者,必知其远。是则至数极而道不惑,所谓明矣!愿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条理,简而不匮,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纲纪,至数之要,愿尽闻之。鬼臾区曰:-臣闻之,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火运统之。”

这里的原文“至数之机,迫迮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为之纲纪,至数之要,愿尽闻之”的“至数”的“至”有“最好”“最高”的含义,也有动词“到”的含义。这里我认为是指中国古老的“二至”——冬至、夏至——这是我国古人3000年来用以计算地球公转的时间标志、位移标志、角速度标志。夏至在阳历6月21日前后--——阴历的五月初五——我国的端午节前后;冬至在阳历12月23日前后,阴历为十一月(子月)上旬至中旬的时间段,这些是可以计算的,过去的时间与未来的时间段、时间点都是可以精确计算的因此“其来可见,其往可追”也是可以“ 善言始者,必会于终;善言近者,必知其远”正是由于有黄道、赤道的概念,产生了天赤道、天黄道的概念,本质上就是轨道运动的思想,轨道运动的概念,这样在轨道上规定初始状态,就可以计算终结的状态。可以由近知远,也可以由远知近。

这里的“纲纪”也有经纬网的概念。

这里的“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是把一个圆周360度、回归椭圆圆周365.25度用10天干等分为10等分,然后把圆周上的10个点连接起来,每两个点的连线——本质上是轨道上的360度线圈,这样进行计算就是:甲点与己的的连线为180度数字轴,把360度轨道等分为二;

乙庚两点的连线、丙辛两点的连线、丁壬两点的连线、戊癸两点的连线也是把轨道等分为二,这样10个点连接起来,就把轨道等分为10个扇面,这样来计算就是圆心角为36度/干、角速度为36度/干

这就是10天干化为五客运的含义,这是为了计算公转轨道和自转轨道的需要而把轨道10等分的法则。这里也涉及“子午为经,卯酉为纬”经纬度的计算。把纬度高度等分五,则为90/5=18度,





原文:“帝曰:其于三阴三阳,合之奈何?鬼臾区曰: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戍之岁,上见太阳;巳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这里就是运用12地支计算180度法则,把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等份为12个时间段、位移段、等速度、等角速度状态,把地球的公转自转运动等份为6个时间段、6个等角速度段、6个位移的弧线段。同样涉及经度纬度的计算法则。

这样与三阴三阳各180度进行相应的计算。这里运用了二进制法则。

这里12地支“子午、丑未、寅申、卯酉、辰戍、巳亥”为180度数字轴,把地球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等分为6个时间段来计算。这里的10天干、12地支也是用的二进制来计算的。用现在的时钟是很好理解的。经纬网、经纬度也是很好理解很好计算的。

这里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是对地球自转公转的轨道轨迹的上下左右和运动方向做了规定。少阴为标,就是少阴在上,为南方位,下则为北方位,左为东,右为西,这样来规定和计算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厥阴所谓终也,这是说厥阴为公转的开始与结束,就是0度与365度的关系。自转则为0度与360度的关系。这样厥阴、少阴、太阴各60度,3x60=180度,公转则有余数,太阳、少阳、阳明各60度,3x60=180度 ,这样,把自转和公转的初始状态进行固定规定,就可以进行相应的科学的计算。这里的上下还有一个含义就是指我国的上半年和下半年的气候,以冬至和夏至为分界点,就是上为司天,下为在泉的含义。这里原文中特别进行了我国公转气候6个类型的匹配,就是厥阴——风;少阴——热(今天的热带气候);太阴——湿;少阳——相火(今天的亚热带气候);阳明——燥;太阳——寒。按今天的5带气候,也是可以匹配的。





























第四十二章、《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一、原文内容提要

原文中的“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笔者认为这是十分典型的二进制法则)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戍之上,太阳主之;巳亥之上,厥阴主之。(这里也是典型的二进制法则)”这是中国古人的典型的二进制原则,与《周易》中的10个天地数的“二进制”是一样的。这是用“二进制”法则来计算地球(天体)自转与公转的轨道运动,只是这是等分的轨道的运动,是时间上的5、6等分的结果,空间轨道上的5、6等分的结果。

原文中的《太始天元册》中的28宿,则是测量和计算月球自转公转周期的法则,以此才能说明,谁在绕谁转动。

面南、面北的问题,是说明我们面对地球、地图册、轨道系统的时候的上下问题、南北问题、东西方向的问题,由于我们标定的古今差异180度,这样大家理解上严重错误了。今天需要明白和纠正。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揽八极,考建五常,请天师而问之曰: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余闻五运之数于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气之各主岁耳,首甲定运,余因论之。鬼臾区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笔者认为这是十分典型的二进制法则)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戍之上,太阳主之;巳亥之上,厥阴主之。(这里也是典型的二进制法则)不合阴阳也。其故何也?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阴阳也。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这里的天纲,可以理解为天体的纲纪,就是经纬网和经纬度的法则。八极,本质上是8x45=360度的法则。“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就是说的地球的自转运动与公转运动,是相对的,可以用12时辰、12地支和10天干作为经纬网、计算经纬度,公转阴阳的升降运动——回归运动是可以通过寒暑的变化来观察和计算的。

原文:“帝曰:愿闻其所始也。岐伯曰:昭乎哉问也!臣览《太始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这里的解释,历代医学家,没有从天体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的角度去解释,所以,大家是不能正确理解的。这里的“愿闻其所始也” “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句中的“始”就是规定开始与结束的轨道初始状态。候,这里是名词,5天为一候,是公转轨道气候,公转轨道速度、公转轨道角速度为5度/候的含义,也是公转位移——公转5度的对应的圆弧线。这样72候=5x72=360度,这是恒星周期年,与回归年相差5.25度。

《太始天元册》,现在我们不能读到了,《内经》中保留下来的珍贵的历史文献、科学文献,却可以计算地球、月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是太伟大的贡献了!

原文中“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通过丹天、黅天、苍天、素天、玄天五方的匹配28宿,用经纬度、经纬网的概念进行计算。有把28宿匹配4方,每一方位为7宿,这样,就可以计算是地球在绕月球运动还是月球在绕地球运动。这样我国古人测得月球的自转周期为28天,为了便于计算地球的公转周期和时间、位移、角速度,中国古人就运用了月球绕地球公转的朔望周期30天/月来计算并且将30天分为一节一气各15天3候,这样公转和自转就能很好地计算了。由于地球带着月球在运动,把地球的公转轨道等分为12等分,则为30.4375度。

“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这里是公转与自转的45度的数字轴的含义,以此来区别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由于上下左右的不同,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方向就会发生改变,结合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12时辰,就可以计算地球的自转运动与公转运动的周期性节律。其实就是很简单的把公转自转的时间分成了4段、5段、6段等等来计算。经纬度、轨道度数也是如此。由于这些数字现在很少用了,近代100年来,大家没有运用了,也就以封建迷信论之,就已经打入大牢了。哲学家张功耀不知道,物理学家何祚庥先生不知道,于是要废除中医的阴阳五行、要废除《黄帝内经》、要废除中医中药等等,是由于自己不能计算4分钟经过地球经度1度的简单法则?其实,正是由于这些大科学家、哲学家的否定,我才发现了他们都不懂中国的古老的天体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的相关知识,没有去研究历史。这些观点本应该是反对者能够在否定之否定的基础上发现,因为,他们发现了问题,遗憾的是,他们没有解决问题,主要的是医古文难住了各位大科学家、大哲学家,根本就读不了《内经》的原文。如何正确翻译呢?如何真确理解呢?

有了计算的轨道的初始状态和时间单位、位移单位、角度单位、角速度单位,是不是就可以计算了呢?不能的!下面《内经》对上下左右做了规定,这就规定了转动的方向、地球仪和地图册的方向,这样轨道运动的方向就规定了,这样才能正确计算。

原文是这样记载的:“论言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未知其所谓也。岐伯曰:所谓上下者,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左右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见少阴,左太阴,右厥阴;见太阴,左少阳,右少阴;见少阳,左阳明,右太阴;见阳明,左太阳,右少阳;见太阳,左厥阴,右阳明。所谓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原文说:前面已经讨论了天地是万物的上下,左右是太阳月球的视运动轨道运行的轨迹这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和《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中都论述到这一问题。岐伯说:所说的上下,在这里是指上下半年的分界线,这种分界线在面对地图和地球仪时,有南北的不同,这样左右就是不同的。这也可以计算太阳和月亮的运动。针对司天在上,上为南而言,但是在看的时候——面对地球仪和地图的时候,又是面对的北方,这样,凡司天位为厥阴时,左边便是少阴,右边便是太阳;凡司天位为少阴时,左边便是太阴,右边便是厥阴;凡司天位为太阴时,左边便是少阳,右边便是少阴;凡司天位为少阳时,左边便是阳明,右边便是太阴;凡司天位为阳明位时,左边便是太阳,右边便是少阳;司天位为太阳时,左边便是厥阴,右边便是阳明。“左右者,阴阳的 道路也”,这里的阴阳就含有晨昏线的含义,这是说地球自转的道路和方向。“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这是公转状态下的太阳辐射在南北半球的不同,在自转状态下昼夜半球不同。“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这是说自转与公转轨道的初始状态与结束状态,也是地球仪、地图册、轨道的方位状态。这是古人通过八卦中的河图洛书看图说话,反复说明的,可是没有一个中国人这样翻译过,很遗憾。



原文:“帝曰:何谓下?岐伯曰: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左阳明,右太阴;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左太阳,右少阳;太阴在上,则太阳在下,左厥阴,右阳明;少阳在上,则厥阴在下,左少阴,右太阳;阳明在上,则少阴在下,左太阴,右厥阴;太阳在上,则太阴在下,左少阳,右少阴。所谓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上下相遘,寒暑相临,气相得者和,不相得者病。帝曰:气相得而病者何也?岐伯曰:以下临上,不当位也。”

这里的本质是在说“客气”,就是在轨道上运行的当年气候,也就是我们要预测的目标年的上下半年的气候。这里上下左右是全球的运动气候。针对于我国则是北半球气候的上、下半年的区域地理气候。

其实简单的理解就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各个公转时间段为2各月,角速度为60.875度,是运转的速度分为6步,运转的位移(距离)等分为6段的含义,中国古人用6等分的法则,对每一个公转的时间段进行了相应的命名,就是为了把地球的自转与我国的局部气候同全球的公转气候区别开来。

原文:“帝曰:动静何如?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帝曰:余闻鬼臾区曰,应地者静。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谓也,愿闻何以生之乎?岐伯曰:天地动静,五行迁复,虽鬼臾区其上候而已,犹不能谝明。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与枝叶叶,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冯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升生化也。故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矣。

帝曰:天地之气,何以候之?岐伯曰:天地之气,胜复之作,不形于诊也。《脉法》曰,天地之变,无以脉诊。此之谓也。帝曰:间气何如?岐伯曰:随气所在,期于左右。帝曰:期之奈何?岐伯曰: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不当其位者,病,迭移其位者,病,

失守其位者,危,尺寸反者,死。阴阳交者,死。先立其年,以知其气,左右应见,然后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顺。”



这里对于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运动关系作了说明。这里上者右行,是指的司天位为上为南方位,运动轨迹由西向东运行,这是指地球自转的轨迹,下者左行,这是以地球公转的运动方向和运动轨迹,是以我国地处北半球的公转气候来说明的。

注意这里的“天地动静,五行迁复”“七曜纬虚,五行丽地”的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运动观,“纬虚”这里明确了经纬度、经纬网的虚无的概念,是人们为了描述太空的虚无而人为设定的。这里的五行迁复,五行丽地都是说明地球、天体的运动规律,具体的就是5步公转运动和5步自转运动的位移、速度、时间的等分法则,不是唯心主义的,是机械的,但不是机械主义,这是由于天体的机械的固定的运动模式和固定的圆周或椭圆的运动模式决定了的。这里中国古人对地、虚都有解释,这些都是唯物主义的观点。而且这时已经认识到了地球在人之下,在太虚之中,是大气托举的唯物主义观点,已经认识到了自然力量的不可抗拒性。“火游行其间”这是说的太阳照射的结果。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这样寒暑变化,通过6步60度的法则是可以计算的。

文中“天地之气、何以侯之?岐伯曰:天地之气,胜复之作,不形于诊也。《脉法》曰:天地之变,无以脉诊,此之谓也”来判断,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不当其位者病,迭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阴阳交者死”等都应指病人与天时(五运六气)发生的从逆关系而非指脉象,但文中又明明有“尺寸反者死”因此,既可以脉象上言,又可从五运六气而言,又可二者结合而言。

这里“胜复”指的“胜气”与“复气”。非“克贼侵犯”之意,也非张志聪“胜复之作者,淫胜郁复也。”“胜气”指我克他,为我所胜,如木克土,你为木胜土,木为胜气,“复气”即报复之气,是我所不胜之气,亦即我所胜之子来报复我之意。如木克土,土之子金来报复木,金克木要。故称木为土之“胜气”,土之子金为“复气”说的是天地之气的相生相克的关系,不表现在脉所学上。天地的变化(司天、在泉之气的变化),不是凭借脉所来测知的。因此,我认为:

从其气则和——说的是人的脉象与四柱都顺从流干或大运而平和,安康、没有疾病。

违其气则病——说的是人的脉象及四柱都违背流年或大运而发病;

不当其位者病——自转运动与公转运动发生180度以上的相反的变化。说的是人的脉象及四柱与流年或大运的位置不当或所处方位不好,诸如:死、墓、绝之位或相冲相克之位。

迭移其位者病——说的是人的脉象及四柱与流年或大运的位置相互重迭为患,诸如一卯冲三酉,一酉冲三卯之类。或三丙克一庚之类。

失宇其位者危——说的是人的脉象及四柱与流年或大运发生了冲克而“神位”失守,神气失守,则人命重危,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阴阳交者死”——说的是阴阳易位,物极必反之故。指自转完成180度,公转完成182度

当然,这是我的临证体会而言的,其实用价值更大。其他的推司天是计算上半年我国区域地理气候,在泉之气是计算我国下半年地理区域气候的方法亦可结合四柱进行疾病生死的预测,才有实用价值。作为医学家,面对的是生命,稍有不慎,病人就会丧命!我们要多作守护神保护神,要将病人从死神手中夺回来,抢救回来,责任重大,方法众多,只看先生本领如何!

医生应该首先确定其流年——就是要预测和计算的目标年,从而可以判知六气,也可以判知左间气、左间气。然后就可议据此预言病人的逆死和顺生之种情况。

“先立其年”其实内容很多,包括该流年的干支,如二○○六年,丙戊年,纳音属土,客运却化运为水运(即丙化水)

司天为太阳寒水,在泉为太阴湿土;

左右间气也可推知。

从寒水司天和湿土泉可知,“司天在泉”“不当其位”,且水土相克,天灾确实很多,气候“不当其位”,有水土相克,天灾确实很多,气候确实反常。但并不是对所有的人都有灾难,而是对一部分人有冲有克。这就要根据病人的四柱及大运,小运结合流年进行生克之论,以定好坏祸福。

后面的记载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的内容有相似之处,这是《内经》的作者进一步强调气候的公转标准气候是我国的公转气候,以我国区域地理的经纬度跨度为依据来说明地球的公转气候的。这就是把我国区域地理气候划分为五带、划分为东南西北中。这里的气候参照标准就是我国的公转气候标准,具体的记载如下:“帝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生化?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其在天为玄(弦),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藏为肝。其性为暄,其德为和,其用为动,其色为仓,其化为荣,其虫为毛,其政为散,其令宣发,其变催拉,其眚为陨,其味为酸,其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肝,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南方生热-中央生湿---西方生燥-北方生寒--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帝曰:病生之变何如?岐伯曰:气相得则微,不相得则甚。

帝曰:主岁何如?岐伯曰: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这是我国地理气候的五种情况,来说明地球的公转运动与公转气候,本质上是纬度跨度的计算。就是把我国的纬度跨度等分为5,这就是五行的含义。我查了一下地图册,我国的区域地理的现在的经纬度跨度约60度。因此,针对于我国的地理气候就是大约纬度跨度12度,气候进行明显的更替。注意这里的“乘”、“侮”、“所胜”、“所不胜”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这里的所胜,所不胜,似乎可以用地转偏向力来说明。胜气与复气,就是中国古人说的地转偏向力吗?由于地球的自转,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会发生偏转。只有在赤道上不会发生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纬度越高,偏转越明显。这就是中国古人规定“上者右行、下者左行”的本质?有这样的记载和运算法则,但是,我不敢下这样的结论。希望读者去研究一下。























第四十三章、《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自转公转时间的换算,这是肯定的,正确的。

一、原文的内容提要

原文“愿闻其步何如?岐伯曰:所谓步者,60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日也。”明确了公转轨道60.875度的6步法则。

原文中“天数”计算法则,就是地球自转时刻与地球公转时间的换算法则,今天仍然是正确的,因此是科学的,这就可以明白地告诉大家,中国人在《内经》中已经掌握了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规律。由于今天也是正确的计算法则,也可以反证,这不是迷信、不是封建糟粕。

原文中的“中”“标”“本”是赤道、指南、指北的含义。说的是地球仪、地图册、轨道运动系统的方向和定位系统。原文中的“退行”就是地球的自转运动方向,与公转运动反向,这是由于我国古人规定的公转方向为顺——今天的顺时针方向——针对于上南、下北、左西、右东而言轨道运动方向的。

原文中地球公转不满1°换算为自转时间周期的科学计算,正反两方面都证明是科学的、伟大的!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黄帝问曰:--天之道也--天之道也可得闻乎?--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主之;阳明之右,太阳主之;太阳之右,厥阴主之;厥阴之右,少阴主之;少阴之右,太阴主之;太阴之右,少阳主之。此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标本不同,气应异象。”

这里的原文,3000年来,没有一个中国人是用地球仪天球仪、地图册的法则、轨道法则来解读这段原文,造成了人为的错误理解,翻译上的严重失误。

原文中的天之道,是天体运行之轨道、轨迹吗?为什么说是天体运行的轨道?为什么说不是天体运行的轨道?岐伯回答了是天体运行的轨道,这是由于天体在空间有位置上的次序、运行上的顺序,力量盛衰强弱是有时间规律的。时间规律,中国古人是测量和计算地球、月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周期性节律。中国古人测得地球的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等于12时辰等于一天等于一日。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12月,是360天等于360度,公转的回归时间是365.25天等于365.25度。月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接近28天,绕地球公转一周是朔望周期30天。这是3000年来的最大的冤案——中国古人这时已经发现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也发现了月球的自转与公转,却没有人正确进行解读,还污蔑说是唯心主义、封建迷信思想、伪科学等等,很冤枉哈。

时间,伟大的爱因斯坦说时空有隧道,这是错误的,时间没有隧道,空间可以有隧道。时间是地球及其他天体自转与公转的周期性节律、是与运动的速度、角速度、位移相对的概念。没有运动的速度、没有运动的位移,就没有时间。时间是中国古人为了计算天体的自转与公转的运动而产生的相对的概念。伟大的霍金教授说,时间有正时间、负时间,也是错误的,时间有过去的时间和未来的时间。中国古人把公转完成的时间规定为过去时间,把自转的时间规定为未来的时间。中国古人把地球自转的时间用100刻来计算和测量,12时辰等于今天的24小时。地球公转的时间是12月365.25天。这就给人类社会留下了3000年来未解之谜——时间的概念中国科学界和世界科学节没有给以定义,就是这个原因。时间是地球自转一周的速度位移的相对单位,我称之为地球自转时间,最常用单位是时分秒,最大单位为日=天。也是地球公转运动一周的速度位移的相对单位,我称之为地球公转的时间(包括了月球自转公转的时间)。最常用单位是日、月、年。

中国古人把时间分为地球自转的时间和地球公转的时间,这样用圆周的360度来测量和计算,就能准确测量和计算天体的自转与公转运动。

原文中“上下有位,左右有纪”这是地球、天球的定位系统,就是今天的经纬网、经纬度。中国古人的地球仪和中国古代地图的定位是这样的:上为南、下为北、左为东、右为西。轨道的运行系统也是如此。下面得“故少阳之右,阳明主之;阳明之右,太阳主之;太阳之右,厥阴主之;厥阴之右,少阴主之;少阴之右,太阴主之;太阴之右,少阳主之。此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就是对这一轨道系统的运动轨迹的方向和位置的规定。这里的“气之标,盖南面而待”,就是3000年来大家误解的根源所在——这是说的指南针指示的是上南下北的定位概念。这样,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少阳组成一个循环的圆圈,各60度,共计60x6=360度,由于是上为南下为北、左为东右为西,这个图的运动模式就是地球的自转模式,就是自西向东运动的模式。这里的上下左右不能搞错,否则南北东西就错了,中国古人的规定与现代的规定正好颠倒了180度,这样,3000年来,没有一位中国的智者、神人、圣人正确解读,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情。这就是《内经》强调的阴阳的道路,万物之上下等等,也是文中反复强调的“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的中国古人测量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的方法。中国古人用测量昼夜长短的方法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就能够测定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同时也是中国古人规定和测量24节气的方法,也是为了精确制定历法的需要而采用的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因此,中国的历法,本质上说,就是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时间的运动规律的法则。

最初,中国古人用树立木干来观测日影——日影的长短可以计算测量太阳正午高度角的大小——以此测量和计算地球的公转运动,后来逐步改进制成一种叫做“圭表”的天文仪器。这种仪器有圭,是一个水平尺,就是一把有刻度的水平尺,平放在石座或者木座上,石座周围刻有水渠,用来定水平,控制和保证仪器的平衡和平稳,南端立表,表的上端有一影符向外弯曲,影符中间有一个圆孔。正午时候,太阳的影子经过圆孔投射到圭面上来。人就可以通过圭面上的数字尺上的读数知道日光影子的长短,在冬至日这一天日影最长。夏至日这一天日影最短。这样,就测得地球的南北回归运动,而不是太阳在绕地球转动。中国古人就是用这样的法来测量地球的公转运动,这样通过观察日影投射在圭表上的长短,也可以测知时令季节——中国古人的四时、五行时,就是在科学的测定的基础上进行了四个时间段、五个时间段的划分,来测定其他天体的自转与公转运动——因此,发现了五大行星——五行星,在《史记》中,也是有记载的。

下面的这段话“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标本不同,气应异象。”历代中医学家都有争论和怀疑,3000年,没有一人指出正确的法则,可见,难度是很大的。

原文中很多教授和专家都以标本中气立论,邢玉瑞教授就十分怀疑其正确性。方药中教授和杨力教授认为是标本中气理论,邢玉瑞教授就觉得没有讲清楚,不知所云,因此,邢玉瑞教授也提出,要废除天干地支的运算法则。我觉得邢玉瑞教授的否定和怀疑是正确的,是好的。但是,否定和废弃天干、地支的运算的提出,实际上,是邢玉瑞教授没有注意到天干地支的时间计算法则的同时,具有经纬度、轨道度数的计算法则。这些法则,今天在用,只是用具体的阿拉伯数字代替了。在中国古老的指南针上面就标示了。我反复地研究阅读这一段文字,不解其意至少20余年。我20岁第一次读到这里的文字的时候,与明代张介宾的认识有些一致,就是认为这是人体的12经络的表里匹配关系。指的是手足的三阳经与三阴经的匹配关系,暗中讥笑教授专家们不懂经络学说。我也认为这是练气功的法则,反复地进行训练。读到方药中教授,关于“标”的讲解时,我联想到自己在青城山上购买的指南针——罗盘——司南针,突然明白了,本是指北为本,指南为标,这是针的180度含义,以及“中”的含义蕴藏在其中造成的。这在原文中交代的很清楚。“中”是什么含义呢?杨力教授说是正确的,邢玉瑞教授却说是没有交代清楚的、是应该否定和废弃的。为什么两大教授得出的结论不同而且是完全相反的结论呢?问题就在这里。标为南,本为北,“中”就是赤道线、赤道线圈。这里是用人体的经络的立体属性和无形的概念,来说明地球和地球仪的立体属性和经纬网和经纬度的无形的概念。由于文中交代了“气之标为南面而待”则气之本则为北则是成立的概念和方位,也是与我国古代地球仪地图册相吻合的。由于文中说“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标本不同,气应异象”这里文中说的是气象的不同,就是前文123个残字中的“四时,一以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又一次诠释。说的是地球上的全球的气候。上下半年,南北半球的季节气候正好是相反的。

既然是全球气候,则中应该是指地球的赤道。这里的含义就准确翻译为,北半球之下,中央出现赤道线,赤道线的下面是南半球。

这段文字描述了上为本、下位标的南北半球的概念,上位北半球,中见赤道,下位为南半球。与“故少阳之右,阳明主之;阳明之右,太阳主之;太阳之右,厥阴主之;厥阴之右,少阴主之;少阴之右,太阴主之;太阴之右,少阳主之。此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原文面对南天是相反的方向。而且这里的下——标——南;上——本——北;中——赤道——0度纬线,才能说明地球是南半球、北半球以赤道为界来划分的。





原文:“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过,何也?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

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何如?岐伯曰: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生则病。--”这里的前面的“至”是指我国固定的季节时令——公转的时间节令已经到了。后面得“至”则是指的我国的公转的气候的变化——六步气候的更替变化的到来。

原文:“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气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帝曰:何也?岐伯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帝曰:盛衰何如?岐伯曰: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邪则变甚,正则微。帝曰:何谓当位?岐伯曰: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所谓岁会,气之平也。帝曰:非位何如?岐伯曰:岁不与会也。帝曰:土运之岁,上见太阴;火运之岁,上见少阳、少阴;金运之岁,上见阳明;木运之岁,上见厥阴;水运之岁,上见太阳,奈何?岐伯曰:天与之会也,故《天元册》曰:天符。帝曰:天符岁会何如?岐伯曰:太一天符之会也。帝曰:其贵贱何如?岐伯曰:天符为执法,岁会为行令,太一天符为贵人。帝曰:邪之中 人也奈何?岐伯曰: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帝曰:位之易也何如?岐伯曰: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逆则其病近,其害速;顺则其病远,其害微。所谓二火也。”

这里的原文讨论了我国区域地理气候、北半球 区域气候的六步运行情况:“显明之右”的“显明”应该是上下左右位的左位,是我国区域地理的左位东方位的含义——而张介宾说的“显明者,日出之所,卯正之中,天地平分之处也。”——则显然是指地球自转轨道的赤道线与晨昏线的晨线,公转轨道黄道撒上的春分、秋分线。上位为南、右位为西、下位为北。君火位是说我国气候的南方热带气候、相火气候为亚热带气候,本质上是按纬度的低纬度向高纬度划分为5个气候带,把纬度跨度划分为六步来计算的。这里的“退行”是相对于地球的自转自西向东转而言。由于把地球的自转看成是前进的,我国的地理区域气候则是相反的“退行”。同理,若把我国的公转气候看成是顺行,则地球的自转则是逆行。这是上南下北定位左东右西定方位而言的。面对现在中央台新闻30分的地球仪也是如此。只是这时的地球仪已经是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了,与中国古人的颠倒了180度,但是运动的实质没有改变。现在是把自转与公转运动规定为同向了。但是,相对于我国的区域地理仍然是相反的、相逆的。

我国古人规定:厥阴风木之气为公转的初之气一步等于60.875日=60.875度,这是365.25÷6=60.875度的,可见,我国古人是精确到了小数点后的千分位。具体的24节气和公转的角度、角速度为大寒(15°=15日)、立春(15°=15日)、雨水(15°=15日)、惊蛰(15°=15日)计算的方法,这是地球公转的开始,为公转0°~60.875°这里的0.875°是公转速度、公转时间公转角速度,不满一度,换算为地球自转的时间则为100刻x0.875=87.5刻,相当于今天的小时则是这样计算的:87.5x14.4=1260分,1260分÷60分=21小时。这里的14.4是这样计算的:100刻,每刻10分刻,1天=100x10=1000分刻,今天的一天等于24小时等于24x60=1440分钟,这样100刻=1440分钟。1刻就等于现代机械时钟14.4分钟,这是由于《内经》成书时没有用六十分钟计算时间。用六十分钟、六十秒钟计算时间,是在中国的金元代时期,记载在《刘完素医学全书》中的“求六气交客气日辰法”中。我没有查更早的历史资料。当然,60甲子也可以理解为60分钟、60秒钟,但是大家是不会认可的 对吧?这就是下文“天数”的计算法则。就是“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的计算法则。这是把公转的回归周期不足1度=1日的情况要换算为自转的时间、时刻进行节前节后的交司时刻标志,也是自转时刻与公转时刻(时间)角速速的更替标志。

二之气为少阴君火,经历的节气是春分,这是昼夜长短相等的节气,实际上就是太阳由南半球回归北半球直射赤道的时间和季节。这也是计算地球自转开始的晨昏线圈的晨线圈。15度、清明(15度)、谷雨(15度)、立夏(15度),公转的时间为60.875天,角速度为60度余,计算的法则是公转60.875x2度=121.75度.这里的0.875x200=175刻,由于100刻=1天=1度(公转周期1°),75刻不满100刻,不满公转的一度,是自转的75刻,这就是“二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的计算法则。计算为今天的小时为:75x14.4=1080分,1080分÷60=18小时,自转的角速度为360÷24=15°/小时,18小时则转过的角度为18x15°=270°,这些角度又是计算地球经度跨度以及经度度数的法则。这些算法,就在《内经》原文中,只是我们读不懂古文的含义,而且今天全球的科学家也没有搞清楚时间有地球自转时间、公转时间的区别。

三之气为少阳相火,经历的节气是小满15度,芒种15度,夏至公转15度,相对于轨道初始状态的大寒节公转完成166度左右,相对于上年的冬至节则完成182度左右的公转,小暑15度,公转时间为60.875天,角速度为60.875度,计算的总计角度为60.875x3度。

四之气为太阴湿土,经历的节气为大暑15度,立秋15度、处暑15度、白露15度,共计60.875x3=182.625°,这里的0.625°是公转的角速度和公转的时间0.625天,等于自转的100刻x0.625=62.5刻“这就是“三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的计算法则。

四之气为太阴湿土,经历大暑15度=15天,立秋15度=15天,处暑15度=15天,白露15度=15天,公转时间和角速度为60.875x4=243.5°=243.5天。这里的0.5天是公转的时间与速度等于地球自转100x0.5=50刻=今天的12小时,自转则完成180度=12x15.这就是原文“四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的计算法则。

五之气为阳明燥金,经历秋分,这时太阳由北半球向南半球回归

第二次直射赤道,计算15度,寒露15度,霜降15度,立冬15度,共计公转60.875x5度=304.375°。这里的0.375°是公转时间、公转角速度,换算为自转的时间和角速度、角度则是0.375x100刻=37.5刻,自转的时间为:37.5x14.4=540分,540÷60=9小时。角速度为15度/小时,自转转过的角度为15x9=135度。这就是原文的“五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的计算法则。

六之气为太阳寒水,经历小雪15度,大雪15度,冬至15度,这时相对于公转轨道的初始状态公转完成350度余,相对于夏至完成182度余的公转。小寒15度,这样,就完成了60.875x6=365.25度的一个回归周期,公转的时间和速度是可以互换的。这是可以区别自转的角度和时间的。这里的0.25度是公转的时间与角度,角速度,换算为自转的时间就是0.25x100=25刻,25x14.4=360分,360÷60=6小时,自转的角速度15度/小时,6小时则转过90度。这就是原文中“六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的计算法则。这就是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时间、速度、角速度、位移的计算法则。3000年来没有一个后来的中国人翻译正确,实在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一件事情——尤其是自封为自己集中医学家、哲学家家、物理科学家等等于一身的自封的圣贤、智慧者等等——去反省一下吧——不要自我陶醉和主观主义太多!

后面对三种特殊情况作了讨论,就是岁会之年——行令之年,天符之年——执法之年,太一天符之年——贵人之年。原文可以理解为:

“打击执法人员者”,其害速而且危险;“打击拿令牌者”,其祸慢而且长久;“打击大富贵人者,”其害善暴死。中:zhong,侵犯,击中,打击,侵害、冒犯之意。执法者,执行法令法规之人也。属拟人手法。行令者,执行命令人也。属拟人手法。贵人者,大富大贵之人也。属拟人手法。

有教授译为:邪中执法,发病急速而危重;邪中行令,病变慢而持久;邪中贵人,其病急法暴烈而多发生死亡。

也有教授译为:中执法之邪,发病急退暴烈而多发生死亡。

也有教授译为:中执法之邪,发病急而比较危险;中行合之邪,病势缓而病程较长;中贵人之邪,则发病急剧而很快会死亡。

所有这些,都是字面上之意,非《内经》之本旨,宗旨!

前文明明有言:天符为执法,岁会为行令;太一天符为贵人。

因此:这里的真谛是:执法者——中运之气与司令之气相符合的年份,叫做天符。属借代手法。即:戊寅、戊申、戊子、乙卯,丁已、丁亥、丙辰、丙戊。共计八年。行令者——岁会之年,即中运之气与岁地支本气相同,这叫做岁会之年。属借代手法。即:丁卯、甲辰、甲戍、丙子,共计四年。其中岁支本气,指的是地支的五行属性本于各自之旺时,即:寅卯属木,本于木气;巳午属火,本于火气;

辰戍丑未属土,本于土气;申酉属金;本于金气;亥子属水,本于水气。贵人者——太乙天符,既为天符,又为岁会之年分。属借代手法。共计有:戊年、乙酉、已丑、已未。共四年。

因此,中执法者——是指病人凌犯了天符之八年中的某一年,或八年之中某一年犯病,即:戊寅、戊申、戊子、乙卯、丁已、丁亥、丙辰、丙戍之年中的某一年发病,就会发病迅速而且立即出现病危之象。

中行令者——是指人恰好遇上岁会之年犯病,即丁卯、甲辰、甲戍、丙子之年中的某一年发病,就会发病缓慢而病程长久。

中贵人者——是指人正遇上太乙天符之年患病,即戊年、乙酉、已丑、乙未之年某一年发病,就会出现暴亡、暴死之象。

说的很多,要弄清楚一个真谛:《内经》中原文“执法”、“行令”“贵人”既有拟人的修辞手法、又有借代的修辞手法,不搞清这些东西,随文衍义,就不会明白。文中听说是指:病人犯了天忌,天时于病人不利。这才是《内经》之愿意与原旨。病人在不同的时间里发病不同。





下面的记载,很重要,这些方法已经面临失传的危险——实际上是3000年没有一个后来的中国人搞清楚的内容。这是理解《周易》六爻的关键内容、核心内容,可是3000年来,没有出现在《周易》中,因为这在中国古人是一个自然的常识问题。这样,3000年来,没有一个中国人正确翻译《周易》中的六爻是计算地球和其他天体自转与公转的时间、速度、角速度、位移的本质,这样,一本自让然科学的书籍,便成了一本封建迷信的书籍,是历史的悲哀、科学的悲哀!也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原文是这样记载的:“愿闻其步何如?岐伯曰:所谓步者,60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日也。”

这里是《内经》中最明确的速度、角速度、位移、时间之间的换算法则。就是人类科学史上最早的角速度的概念,这里的公式,就是现代公式:v=d÷t=s÷t,这里的计算就是60.875度=365.25÷6度.这是地球公转6步的角速度。中国古人运用100刻来计算地球自转一天的时间,100刻等于今天的24小时。为了处理公转四分之一刻=0.25刻=公转的0.25度=公转的1/4天(日)=自转的6小时=自转的90度,就用“积盈”的法则。100刻÷24≈4刻/小时,余六分之一刻;0.25x4=1这是地球自转一天分为24步的时间与角速度的计算法则,是处理小数尾数的法则。“积盈”的法则就是乘法等于整数的法则。

原文:“帝曰:六气应五行之变何如?岐伯曰:位有终始,气有初中,上下不同,求之亦异也。”这里的六气,就是六步气候,6x60.875=365.25,这是角速度等份为6的计算法则。五行则是将角速度等份为5的法则。由于下面的原文的具体计算是指的100刻的计算法则,则应该是指自转的时间的100刻的5等分的法则,当然也可以用于计算地球的公转运动,就是365.25÷5=73.05,这就是公转的角速度,这样,当把地球公转的角速度等分为5步运行(五行、五行时)与六步运行(六气)时,角速度之差为73.5-60.875=12.175°加上规定的公转轨道的开始与结束的位置不同,还有六气之中,又等分为初气和中气,就是把60.875度等分为二,为30.4375度,这样,就是把24步=24节气中的“节”与“气”(这里区别于六气之气)区别于这里的初气与中气,“节”就是前文中的12节令,其他12气称为中气,这样,初气为15度,公转则为15天,中气为15度,公转则为15天,可以把地球和其他天体的自转与公转区别开来。如果不注意这些区别,就会发生错误。位置有公转轨道和自转轨道位置的,涉及初始状态的固定、旋转方向的规定、上下位置(南北位置包括了天干地支的经纬网和经纬度)的规定。

原文:“求之奈何?岐伯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

这里的天气,就是每一天的气象变化,这里“天气始于甲”,就是说地球的自转公转的甲乙位的定位定向,甲乙圈等同于现在的晨昏圈、晨昏线。“地气始于子”这里的“子”是“子月”地球公转气候的10月,就是冬至之月。“子时”则是计算地球自转的0时。如果运用60甲子的方法,就可以计算公转自转结合运动的每一年的气候、时间、角速度。按照固定的时间位置、节令位置、节令时间,六气的时间长短和速度、位移是可以推算和预测的,是可以预期的。这里的子甲相合,命曰岁立,就是一年的轨道的运动。



原文:“帝曰:愿闻其岁,六气始终,早晏何如?岐伯曰:明乎哉问也!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五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所谓初六,天之数也。乙丑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三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所谓六二,天之数也。丙寅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五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所谓六三,天之数也。丁卯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三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所谓六四,天之数也。次戊辰岁,初之气复始于一刻。常如是无已,周而复始。”

这是中国古人计算地球自转时间周期24制=1天与公转时间周期365.25天(度)的精确的、科学换算法则,今天仍然是科学的。这里的“天数”就是用衡量和计算地球自转周期的时间长短100刻来计算地球公转60天后的尾数时间刻度的起止数字。实际上就是公转不足1°的时间按地球自转的时间周期24小时制来换算,这些方法,现在已经不用了,已经面临失传的危险。实际上是,全世界都在用中国的这个古老的方法,却没有人正确解说这是中国古人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法则。这是机械时钟发明后,计算地球自转的时间、时刻发生了改革造成了。现代的机械时钟24小时的计算法则,就是计算地球自转一周等于一天的周期时间的长短。中国古人是100刻制计算,由于100刻等于今天的24小时,处理地球自转的100刻÷24步的尾数六分之一,就是“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日也”与计算地球的公转时的每一年的尾数0.25刻的处理技术和方法——四年置闰一天,加在农历2月最后一天的法则,是不同的,注意区别。“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日也”,具体的计算法则是这样的:由于公转0.25度(日)的积盈为整数需要4x0.25=1日,这就是中国古人采用的“四营法则”和“五十营法则(100÷2=50刻)。四年置闰一天。这里的“日”可以理解为地球自转1天为1日,也可以理解为地球绕日公转一年为“日”——但是,这个理解与中国古人流水漏时计算昼夜100刻的自转节律是不符合的。因此,这里的24步,就是地球自转的24步,与今天的24小时、24时区的等分法则是一致的。

中国古代,在西方机械时钟没有发明之前,中国古人是用铜壶漏水计算时间的,是用铜壶贮水,铜壶上穿一小孔,使水自然经小孔滴漏,作为计时之工具,名叫漏壶——我没有看见过——方药中、杨力教授的书中介绍的。铜壶中所贮水量恰巧一昼夜漏尽。依据方药中教授的介绍在《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是这样说的:“最早的滴漏法有两种,一种是沉箭漏,即用一根木质箭杆,上刻一百刻,从漏壶盖上插入壶中,随着壶中水的减少,箭往下沉,从盖边就可以看出应有时刻;另一种是浮箭漏,即把漏壶中的水聚集在另一个容器里,再用一根刻有时刻的箭杆固定在此容器中,随着容器中水量的增加,看水淹没箭杆上时刻的情况就可以看出应有时刻。由于这种方法是以‘孔壶为漏,浮箭为刻’,所以滴漏法又统称漏刻法。对于漏刻的制作和使用,代有改进。如宋代沈括对漏壶注水管的口径,刻上刻度的均匀性,甚至漏壶中所用泉水的质量,都作过精细的观察和研究,以提高漏刻的准确性,但其原理还是一样。另一种是一日划分为十二时法。汉代以后,把一昼夜平分为子、丑、寅、卯、辰 、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宋以后又规定把每个时辰再分为初和正两个相等部分,例如卯初、卯正,寅初、寅正等等。由于与漏下百刻的记时法同时存在,而一百又不能被十二整除,十二时辰和一百刻在配合上发生了困难,因此历史上曾对百刻法有所改动。清初把一日一百刻改为一日九十六刻。这样十二个时辰分为初、正,实际上成了二十四小时。一日昼夜九十六刻,则每时四刻。这和现代的二十四小时计时法基本一样。不同者只是古计时法是每刻分为十分。这里所说的水下一刻是指漏下百刻法的时刻,一刻相当于现在的十四点四分。水下一刻相当于现在的三时十四点四分。甲子年的初之气开始于大寒节的水下一刻,即寅时初刻。经过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以后,终于春分日的八十七刻半,即子时初刻。以下以此类推。”

其实,这里的时刻交司,涉及地球自转的24小时周期与地球公转的365.25日(度)的年周期换算,涉及地球自转公转速度、位移、时间的计算,包括了地球自转与公转轨道初始状态的规定,依据杨力教授《中医运气学》的记载是这样的:“古代计时将用铜壶漏水计刻方法,一日漏滴一百刻,始滴为寅时(凌晨三时零分)初刻为寅时十四·四分(一刻相当于现代十四·四分)。初之气始于大寒日寅时正,终于春分日的八十七刻半,经历六十日八十七刻半”杨力教授列了一个表来说明,读者可以去查阅一下。杨力教授的计算是正确的 ,但是,没有指出这是地球自转时间与公转时间、速度、位移的换算。方药中教授、任应秋教授都有换算,大家可以去参考一下。他们计算法则是正确的,都没有指出这是地球自转时间周期与公转时间的换算法则。由于这个换算法则,直到今天都是科学的,以此,可以反证,中国古人在这时没有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计算法则是不存在的!

这里古人精确到了87刻半等等数字,是如何计算的?大家没有计算,所以一头雾水。这就是我在前面计算过的365.25÷6=60.875度(日、天)。取尾数0.875刻(这是公转时间周期365.25天、度的尾数、余数、不及1天、不及1度就换算为自转周期)与100(每一天为100刻,地球自转周期)相乘等于87.5 刻;0.875x200=175刻;0.875x300=262.5;0.875x400=350;0875x500=437.5;0.875x600=525;0875x700=612.5;0.875x800=700;0.875x900=787.5;0.875x1000=875;0.875x1100=962.5;0.875x1200=1050---这样减去代表自转一天100刻的整倍数,其差值就是每一气的终止的时刻数.加1分刻又是下一气的公转分刻的开始,所以必需规定自转与公转的初始状态——0的状态,可是这时没有0记数的技术,才能计算交司的时刻。每公转60.875度之后,小数点后的0.875是公转的度数和时间,要换算为地球自转的时间和自转的角度。所以这里的时刻交司,就是公转60.875度后的公转时间和公转角度、公转位移的计算,同时由于一昼夜白昼和黑夜100刻长短的计算——这是地球自转的计算法则,就是通过白昼和黑夜的长短来计算的,由于白昼和黑夜的长短又是随公转运动在发生变化。因此这里把自转公转的时间、位移、角速度等分为六步,进行自转公转的时间、位移、角速度的换算。由于100刻的运用,又计算了自转的时间、位移、角速度的变化,白昼和黑夜的长短变化,这样,就能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实际上是地球自转与公转同时存在的。中国古人不叫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中国古人称公转为顺转或者退行,称自转为逆转。这里的“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就是指的甲子年的公转六步的公转时间与地球自转周期的24小时(古代100刻)时刻的交司为初六;六二则是乙丑年的公转六步时刻与自转100刻的交司;六三则是丙寅年的公转六步时刻与地球自转时刻100刻的交司;六四则是丁卯年的公转六步时刻与自转100刻的交司。其他年份则是这四年的重复计算。由于这里涉及地球公转与自转的时间、角速度、位移的计算,而且在《周易》中,是用六爻来解说的,大家猜谜语一般猜了3000年,没有一个后来的中国人猜正确——这是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时间、位移、角速度的含义——这是由于《内经》中的这个交司时间在中医学上实用性不强,很多中医学家都能够正确计算,但是,在临床上,很少运用,所以大家没有指出其本质是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及其规律。在《周易》中有初六、六二、六三、六四的记载,但是没有具体的文字记载文字解说,就不能说明这是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计算法则。《内经》中有这一记载,大家也没有用引起足够的重视,也不知道这是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时间、角度、角速度、位移的方法。这样,3000年来,大家不知道这是自然科学的伟大奇迹,反而说这是伪科学,说这是封建迷信、封建糟粕,实在是遗憾!哲学家和中医学家张功耀先生不知道,这是可以原谅的,天体物理学家何祚庥先生不知道确却是不可原谅的!因为这是他的本职工作呀!我不知道我的翻译大家能够理解不?

原文:“帝曰:愿闻其岁候何如?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日行一周,天气始于一刻;日行再周,天气始于二十六刻;日行三周,天气始于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气始于七十六刻;日行五周,天气复始于一刻。所谓一纪也。是故寅、午、戍岁气会同,卯、未、亥岁气会同,辰、申、子岁气会同,巳、酉、丑岁气会同。终而复始。”这里的“日行一周”本质上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回归一周的时间为365.25日的含义。由于这里的公转0.25日=自转25刻=今天的6小时=古代的3个时辰,是四年才能增加1日的含义,中国古人就把这一天加在阴历的2月(卯月的)最后一天。这是要区别自转100刻用24步的法则不能整除多出的四刻为不足一小时,和公转0.25日是地球自转的6小时,3个时辰是本质上不同的。与今天的实际误差6小时9分10秒仅仅9分10秒的误差;与今天的5小时48分46秒,相差11分14秒。相差的原因,本身就是地球、太阳、其他恒星也在相对运动。

这里的岁气会同,就是在交代按公转六步六气60.875度的角速度计算,这四组地支的年份交司的具体地球自转的时刻是各不相同的,但是每组中的三年的交司地球自转时刻又是相同的。这就是我国历法的四年多一天的置闰的法则。写到这里,顺便交代一下,《周易》中的六爻也是这个含义,也是计算地球自转公转交司的时间,这样《周易》的本质也是一本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书籍,今后我专门写一本书来说明,内容太多了,3000年来,也没有人搞清楚!

原文:“帝曰:愿闻其用也。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帝曰:何谓气交?岐伯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帝曰:何谓初中?岐伯曰:凡三十度有奇。中气同法。帝曰 :初中何也?岐伯曰:所以分天地也。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初者地气也,中者天气也。帝曰:其升降何如?岐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帝曰:愿闻其用何如?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帝曰:善。寒湿相遘,燥热相临,风火相值,其有闻乎?岐伯曰: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变则邪气居之。帝曰:何谓邪乎?岐伯曰: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故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之有,而化而变,风之来也。帝曰:迟速往复,风所由生,而化而变,故因盛衰之变耳。成败倚伏游乎中,何也?岐伯曰: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帝曰:有期乎?岐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帝曰:不生化乎?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

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远近。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与道合同,惟真人也。帝曰:善。”

这里的言天者求之本,本就是指北为本,指南为标。言地者求之位,这就是规定地球自转公转的轨道状态和运动方位。这里的“天枢”是指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枢轴,就是南北轴与东西轴,这些都是无形的概念,用这些无形的自转公转轴来说明地球的运动规律和运动轨道和轨迹。《素问·皮部论篇第五十六》中“枢持”“关枢”“枢儒”也是讨论的枢轴,但具体的含义是什么,值得我们去研究一下。

这里的:“初中”就是把六气各等分为二,则各30.4375度,原文说三十度有奇就是这个含义,实际上,是地球公转的角速度每一月的角速度的计算法则。

这里的升降运动,就是针对于卯酉轴——东西轴而言升降运动,结合地球的自转轴,就能计算地球的公转运动和自转运动。运用六气的运动法则就能具体计算。

“成败倚伏游乎中”、“成败倚伏生乎动”这里的“中”就是赤道的含义,包含了南北回归线圈的太阳直射的区域,这是由于太阳来回在这个区域照射的结果,也是地球公转自转运动的结果。

注意这里的“道”就是轨道的含义,公转轨道自转轨道——在《史记》中有”轨道”轨度”的概念,在同一时期的《内经》应该也是这一概念。《老子》中的道德经的道也是天体的轨道运动的思想。













第四十四章、《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一、原文内容提要

原文中的岁土、岁木、岁火、岁金、岁水的太过不及,我是这样理解的:太过就是公转时太阳直射的南半球或北半球,是太阳辐射强度强以及地球接受热能多的概念;不及则是公转时没有直射的半球北半球或南半球,是太阳辐射弱以及地球接收热能少的概念。以北半球为例则是太过,则是夏半年气候,不及,则是冬半年气候。南半球则是相反的。太过、不及针对于地球的自转则是太过为昼半球、不及为夜半球。我这样的翻译,不知道读者以为何如?我希望大家去讨论一下,有好处。就像大家去否定《内经》、否定中医中药一样,去伪存真,真理是颠扑不破的!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黄帝问曰:五运更治,上应天朞,阴阳往复,寒暑迎随,真邪相薄,内外分离,流进波荡,五气倾移,太过不及,专胜兼并,愿言其始,而有常名,可得闻乎?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是明道也,此上帝所贵,先师传之,臣虽不敏,往闻其旨。--帝曰:何谓也?岐伯曰:本气位也。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故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所谓治化,而人应之也。帝曰:五运之化,太过何如?

岐伯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上应岁星。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化气不政,生气独治,云物飞动,草木不宁,甚而摇落。反胁痛而吐甚。冲阳绝者,死。不治。上应太白星。”

这里可以理解为:黄帝问道天体的五步运行交替发生,与六步六气的运行相适应。自转的阴阳白昼和黑夜的长短变化和公转阴阳的冬至夏至的往复运动,寒来暑往,形成了公转气候的变迁。注意这里的天文就是天体物理学,地理就是地球物理学,人事则是人类社会的规律。太过者,就是太阳照射的半球(公转状态)和照射的一面(自转状态),不及,则是太阳未照射的半球(公转状态)和未照射的一面(自转状态)。五运,就是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划分为5步法则,公转的73.05度的角速度/行/运和73.05天的公转时间/行/运,自转的则为72度角速度/行/运,时间则为4.8小时/行/运。

岐伯说:木运太过,就会东风流行,脾土容易受病邪侵袭。

百姓易于患病,消化不良性的腹泄,饮食减少,身体困生是,烦闷抑郁,肠中鸣响,腹部支撑胀满,在天感应木星。

若进一步加重,就会出现病人,易于发怒,易于眩晕,易于眼花,易于头部病变。

土气无权,木气独亢。自然现象就会出现天上的云和地上的万物迅速的变动,草木动摇且不安宁,严重的就会树倒草偃。应之于病人,就会出现胁肋病痛,吐呕不止。

若病人冲阳肪绝灭的话,病人就会死亡,不能挽救。

在天感应太白金星(实应为木星太过克制土星)



冲阳绝者,胃脉灭绝也,因此会死亡,不可救治。这是由于岁木太过克脾胃之土所导致的。

“上应太白星”,多数专家都译为:“在天上应金星光明,这是显示木胜则金气制之”,只能木旺侮金。不是木胜则金气制之,这里没有搞清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由于岁木太过而克脾土,胃亦受邪,故冲阳脉灭绝而病人死亡。从上下文看,这里的“太白星”,实是误笔,正确的应改为岁星——木星克制土星才是正确的。多是后人抄写之误。

岁木太过,则木旺而木胜土,木盛则反侮金,金气何以能制之?可见是医学家们在将错就错,误衍经旨。

原文:“岁火太过,炎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疟,少气,咳喘,血溢,血泄,注下,嗌燥,耳聋,中热,肩背热。上应荧惑星。

甚则胸中痛,胁支满胁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身热肤痛而为浸淫。收气不行,长气独明,雨冰霜寒。上应辰星。

上临少阴少阳,火燔焫,水泉涸,物焦槁。病反谵妄狂越,咳喘息鸣,下甚,血溢泄不已。太渊绝者,死。不治。上应荧惑星。

这里可以理解为:

火运太过,就会暑热流行,火邪克金,因而肺脏受伤害。

百姓发病多见:疟疾、短气、咳嗽、哮喘、吐血、衄血、二便下血、水泻如注,咽喉干燥,耳聋,中焦火热,肩及背部发热。

在天感应荧惑火星克制太白金星。

若病情进一步加重,就会导致胸中疼痛,胁肋支撑胀满,胁痛,胸背及肩脚之间疼痛,两臂内侧疼痛,全身发热,肌肤疼痛,进而发生浸淫流窜。(如疗疮走黄之类疾病)

金气不行,火气独明。自然灾害就会出现:暴雨、冰雹、霜降异常、寒冷反常。在天感应水星。(水来克火之意)。

火运太过,又遇少阴君火司天(子午之年),少阳相火(寅申之岁)司天,火上加火,火势更旺,河水、泉水因此而干流,万物干焦枯槁。

百姓发病为:谵语、狂妄、飞檐走壁狂飞疯舞,咳嗽、哮喘、呼息痰鸣,下焦病情严重,二便下血不止。

若病人太渊脉灭绝的话,就会死亡。不可救治。

在天感应荧惑火星克制太白金星。

太渊绝者——肺脉灭绝是也。火来克金,金被火灭也。故上应荧惑火星是对的。明白其中的真谛:相克是也。

原文:“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上应镇星。甚则肌肉萎,足痿不收,行善瘛,脚下痛,饮发中满,食减、四支不举。变生得位,藏气伏,化气独治之,泉涌河衍,涸泽生鱼,风雨大至,土崩溃,鳞见于陆。病腹满,溏泄,肠鸣,反下甚。而太溪绝者,死。不治。上应岁星。”

这里可以理解为:土运太过,就会湿邪流行,邪气损伤肾气。

百姓多发病见:腹痛、四肢清冷,情绪忧郁、身体沉重、烦闷。

在上感应土星。若进一步加重,就会导致肌肉萎缩,两足痿弱不能行动,筋脉拘挛抽搐,脚下疼痛。水饮病发,中腹胀满,饮食减少,四肢无力不能行动。土运太过,又遇土旺之时,则肾气潜伏无权而其令不行,土气独旺,则湿气大行,因此,泉水喷涌,河水高涨,干涸的沼池因暴雨,洪水冲来鱼类,风雨大作,使堤岸崩溃,河水泛滥,陆地因洪水泛滥而冲来鱼类。心病腹胀满,大便溏泄,肠鸣,泄泻不止。

病人太溪脉绝灭,病人多死亡,不可救治。在天感应木星(应该是土星镇星太过克制辰星、水星)

“在天感应木星”实乃“在天感应土星”之误。太溪绝灭,肾脉灭绝也,土来克之。故应为土星,即镇里,而非岁星。特更正之。

原文:“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两胁下少腹痛,目赤痛,眦疡,耳无所闻。肃杀而甚,则体重,烦冤,胸痛引背,两胁满且痛引少腹。上应太白星。甚则喘咳逆气,肩背痛,尻 、阴、股、膝、髀、 、、足皆病。上应荧惑星。收气峻,生气下,草木敛,苍干凋陨。病反暴痛,胠胁不可反侧,咳逆甚而血溢。太冲绝者,死。不治。上应太白星。

这里可以理解为:金运太过,则燥气流行,邪气损伤肝脏。

百姓多病见:两胁下及少腹疼痛,目红肿痛,眼角溃疡,耳聋。

燥金之气过于亢盛,就会导致身体沉重、烦闷,胸部疼痛并牵涉背部疼痛,两助胀满,疼痛牵引少腹。在上感应太白金星。

病情进一步发展,就会发生喘息、咳嗽、呼吸困难,肩背疼痛、 、阴、股、膝、髀、 、 足等处都感疼痛的病症。在上感应荧惑火星。若金气独亢,则木气受到制约,故而草木没有生机,枝干苍老树叶凋落。民众发生疾病多出现,暴痛、祛胁疼痛而不能翻身运动,咳嗽、气逆严重、吐血、衄血。若病人太冲脉绝灭的话,就会导致病人死亡。不可救治。在上感应太白星。

原文:“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热烦心,躁悸,阴厥,上下中寒,谵妄,心痛。寒气早至,上应辰星。甚则腹大胫肿,喘咳,寝汗出,憎风。大雨至,埃雾朦郁,上应镇星。

上临太阳,则雨冰雪霜不时降,湿气变物。病反腹满,肠鸣、溏泄,食不化,渴而妄冒。神门绝者,死,不治。上应荧惑、辰星。

这里可以这样理解:

水运太过,就会寒气流行,寒邪就会损伤心脏。

百姓患病就会发生:全身发热、必烦,躁动、心悸、热深厥深,全身上下发冷,神昏谵语、妄动,心痛。寒气非时而早至,在天感应水星。若病情进一步加重,就会出现:腹水肿大,双下肢水肿,气喘、咳嗽、盗汗出,怕风。大雨下降,尘土飞扬,雾露迷朦,在天感应土星。岁运水太过,同时遇上太阳寒水司天(辰戍之岁),就会出现暴雨、冰雹、大雪、寒霜反常下降,湿气大盛,使万物变形或腐烂。

百姓就会出现以下症状:腹中胀满,肠鸣、腹泻,饮食不化、口渴,神志不清、眩晕。若病人神门脉气灭绝的话,就会导致死亡,不可救治。在自然界与荧惑火星,水星相对应。

这上面的原文是说的10天干中的五阳干的情况,即是甲、丙、戊、

庚、壬的情况,本质上是说地球公转时太阳公直射的半球,自转时,太阳光照射的一面(昼半球)。这里的五星,就是后来的五大行星,这是中国古人又文字记载的五大行星系统,加上地球实际上,中国古人在这时已经认识到了太阳系的六大行星,并以此用五行、五星行、五行星来计算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运动,因此,这是自然科学的运算法则,不是哲学概念。这里也是把我国纬度跨度等分为5的计算法则。我国纬度跨度南北约为60度,等分为5个气候带则是12度一个气候带。以北半球90度的跨度为例,等分为5则是18度的跨度为一个气候带,这就是今天的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与我国古代的五运气候、六气气候带的本质是一样的,只是名称发生了改变。

下文是讲太阳没有直射的半球(公转时的南半球或者北半球)和自转时没有被太阳照射的半球(自转时的黑夜半球)

原文“其不及何如?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岁木不及,燥乃大行,生气失应,草木晚荣。肃杀而甚,则刚木辟著,柔萎苍干,上应太白星。民病中清,胠胁痛,少腹痛,肠鸣溏泄,凉雨时至,上应太白星,其谷苍。上临阳明,生气失政,草木再荣,化气乃急,上应太白、镇星,-岁火不及-岁土不及-岁金不及--岁水不及---

故时至有盛、衰,凌犯有逆、顺,留守有多、少,形见有善、恶,

宿属有胜、负,征应有吉、凶矣。

这里通过太过、不及,正反两方面的阐述,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时令到来时,人体正气各有旺盛、衰减;病人凌犯天时的结果,有逆症、顺症:病人顺境、逆境持续的时间各有长、短;

病人凌犯天时的现象好的情况,也有坏的情况;

人与五行星各有所属,各有对应与匹配,这样就会各有相生、相克;各有好兆、坏兆与之相对应。

对这一段话,很少有人注意过,也就要更少有人研究过。理解十分困难。这里涉及的内容实在太多,诸如周易、八卦、星相、运气、四码、物候、时间医学等等。这是中国古人原始的计算天体的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理论。

“时至有盛衰”,有人译为“时令有盛衰”;也有教授译为“时令有盛衰的不同”。这是一个省略句,省略了主语“人体正气。”正确的理解是:“时至,人体正气有盛、有衰”,说的是:人体五脏六腑之气、经络之气,随着时间的运动变化而各自有旺盛、衰减的状态。绝对不仅仅是“时令有盛衰的不同”。文中明明白白地说是“时至,”讲的是时令到来,时令来到,即,时间的运动,也就是春、夏、长夏、秋、冬、五季的运行,五运是也。各运73.05度,73.05日,说的是这个含义。公转轨道上,时令影响着地球热能的接收,这里的盛衰可以是太阳辐射的盛衰和地球吸收热能的盛衰的不同

随着时间的推移,本质上是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运动,会导致万事万物也各自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就会形成万物各自的旺盛与衰减。正是由于旺盛与衰减的存在,就会造成各种失常。针对人体而言,就会形成各种疾病或各种功能紊乱。

比如:子、午、卯、酉,称四正神,就是正东、正西、正南、正北,四方。随着时间的到来,子时肾气旺,午时心气旺,卯时肝气旺,酉时肺气旺。

再如,辰、戍、丑、未之时到了,则称四库,四土,指脾土、胃土之气旺盛。

寅、申、巳、亥,称四角,相互发生寅与申冲克,巳亥冲克,而寅时肝气旺,申时肺气旺,巳时心火旺,亥时肾水旺。

再有,查十天干生旺死绝表,更知时至,人体各有旺盛与衰减的不同状态。所以,我称之为人体十二相生物钟周期表。

再有,查五行休囚表,亦可知五行各有旺盛与衰退的时间表,时间段。时间的运行段各不相同,所以,我称之为人体五相生物钟周期表,本质上是地球自转公转结合律

人体的正气旺衰则与之相应,即平常所说:“时运”、“气运”、“运气”。

当然,“时至有盛衰”针对“六气”而言,指“六气”各有盛衰,针对人体“精气神”而言,时间不同,精气神的偏盛偏衰各不相同。

《华夏神功》中有这样的记载,是严新老师讲的,“子时有活子时”,讲的是子时到了,阴阳交替,精气神交替,守住活子时,就会功力大增,“增益其所不能”之能力大增。也就是说,子时人体精气神会进行交换、更替,守住精气神不漏,就会练就特异功夫。尤其是守住精气不漏,就会功力培增。论语谓“养精蓄锐”是也。“活子时”是每个人的“精气神”交换更换的时间是活动的,是不一样的,需要每个人自己体会及感知,并把握住、守住、持住、这样,就会练就常人所不能的功夫。与地球的自转时间的子时的规定略有不同.

这里讲了人体的好坏祸福与时间有很大的关系,

这个时间,有出生的时间,即四码(固气);

有流年太岁(又称客运)——即所预测之年;

有大运十年,即病人要求预测的十年天运;

有小运——即病又要求预测年的小运年份,

也有五脏六腑各自旺衰之时——查十天干生旺死绝表(人体十二相生物钟表)便知,

也有精气神旺衰之时,当然更指活子时,活子时,守住就会成就会精不漏,这是功夫不传之秘。

“凌犯有顺、逆”有人译为:“侵犯有逆顺”,也有人译为:“它们之间胜复凌犯各有顺逆。”都是错的。

由于这是一个省略句,省略了主语:病人;省略了“凌犯”的“ 主 语,”也省略了宾语“天时”。指病人与“天时”的相互关系,生克关系,其结果有好,有坏。这样,省文就造成了理解错误。

整句的含议是:

病人凌犯了天时,其结果有顺症、有逆症。

实际上说的是,“天忌”。病人犯了天忌,结果有吉、有坏、有轻、有重,讲的是,医生不可不知“天忌”!

读《内经》,若不注重“句式”的研究,就会犯理解错误。

“形见有善恶”是指“凌犯有顺逆”的一种结果:顺者善,逆者恶。病人的体征出现了好坏。

宿属有胜负的“宿”,指“星宿”,是六十甲子中的木、火、土、金、水,五星,对应于人出生的年码而言。如乙巳年生人,为佛灯火。二○○六年生人,即丙戌之年生人,为屋上土,火能生土,故乙巳年与丙戍年生人为相生。这是对月球运动轨迹的方向的与地球公转方向的反向编码,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一九九三年为癸酉年,癸酉年生人为剑锋金,由于火能克金,故乙巳年生人与癸酉年生人相克。这就是“缩属有胜负”的真实含义。

“宿属”是可以通过六十甲子纳音表查知的。指五星各有所属,人与五星各有归类,各有对应和匹配。这是由于五大行星之间的引力所致,并非什么神秘力量。所以,我称之为人体六十相生物钟周期编码总表。本质上是地球轨道的公转自转60年的运动次序编码

“胜负”指的“五星”相克的结果。木克土、木为胜、土则负。胜者克,负者被克。

“征应有吉凶”说的是征兆应验各有好、坏的不同。









简单的说:

正气

时盛 凌 天 顺 形善

至衰 犯 时 逆 见恶

胜 吉(好)

宿属 征应

负 凶(坏)

也就是说:时至正气盛,顺天时,形见善,宿属胜,则征应吉;

反之,则是:时至正气衰,逆天时,形见恶,宿属负,就征应坏。

我在具体使用时,主要是以日码的天干为主论生克(胜|负),很准确,希望大家运用并指导临床实践。“宿属”这是由于人类的生命是用时间来计算的,60甲子时间又是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时间编码,是轨道上质点的运动。

原文中有“省下”“省遗过”“议灾与其德”“临视”“省下之过与其德”等等,是说星体的运动轨迹,用拟人的手法,说明星体之间在轨道上的位置、时间、位移的状态,不是宿命论、也不是封建迷信。

















第四十四章、《素问·五常政天论篇第七十》

一、原文内容提要

太过、不及,在这里继续计算。这里结合了《周易》中的生成之数字,由于这些数字的神秘性 —— 其实就是地图册、地球仪、地球的轨道运行系统的数字编码,这样固定的、运动的系统就能够计算公转状态下,南北半球的气候、风向、热能辐射和接收情况。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黄帝问曰:太虚寥廓,五运廻薄,衰胜不同,损益相从,愿闻平气,何如而名?何如而纪也?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备化,金曰审平,水曰静顺。帝曰:其不及奈何?岐伯曰: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监,金曰从革,水曰涸流

帝曰:太过何谓?岐伯曰:木曰发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坚成,水曰流衍。”

原文中对木火土金水五行五运进行了太过不及平气的命名。太过不及就是指10天干的5阳干、不及就是5阴干。

下文中的“敷和之纪--木--春--其数八。升明之纪---正阳而治---火-夏---其数七。备化之纪--土--长夏---其数五。审平之纪---金-秋-其数九。静顺之纪-水---冬---其数六。”原文内容很多,我省略了其他内容,把这里的“数字”“季节”“五行”提炼出来,不知大家搞懂了没有?这就是我国的公转地理区域气候数字地图、数字地球仪。由于《内经》中有文字解说,理解要容易一些。这5个数字,也是《周易》中的“成数”,这就是说《周易》中的“成数”也是一张数字气候挂图、也是一张数字地图挂图、也是一个悬挂的数字地球仪——与现在的坐式地球仪功能是一样的。在《周易》中的文字解说一代又一代的搞错了,就变成了面目全非的解说了。这里的“正阳”与下文“涸流之纪,是谓反阳”就是自转轴的南北轴,公转气候的夏至为正阳为火,冬至为反阳为水,为公转182度轴

下文的不及和太过也如此。我提炼难点了。其他涉及中医学的内容的,参考阅读方药中教授的《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和杨力教授的《中医运气学说》,《周易与中医学》。反对的观点参考邢玉瑞教授的《运气学说的研究与评述》。

原文:“委和之纪--其声角商-少角与判商同。上角与正角同。上商与正商同---邪伤肝也,上宫与正宫同---眚于三,所谓复也---伏明之纪---其声徵羽-少徵与少羽同。上商与正商同。邪伤心也---眚于九---卑监之纪---其声宫角---少宫与少角同。上宫与正宫同。上角与正角同---邪商脾也---其眚四维---从革之纪---其声商徵--少商与少徵同。上商与正商同。上角与正角同--邪伤肺也--其眚七---涸流之纪---其声羽宫---少羽与少宫同。上宫与正宫同---邪伤肾也---眚于一。---”

这里的计算数字“眚于三”的“三”为正东方的含义;“眚于九”的“九”为正西方的含义,与“上九”为正南方的含义不同,注意区别。“其眚七”的“七”为正南方;“眚于一”的“一”为正北方;其眚四维,就是四角为地支辰戍丑未所在的方位,也包括了这些数字代表的数字轴、方向轴、公转、自转的时间、速度、角速度、位移等等的具体的计算。比较复杂的是这里的“宫商角徵羽”的一系列计算,

这些计算都是说的角——木→徵——火→宫——土→商——金→羽——水→木,这里使用简单的借代法,数学上,西方人称为“二进制”。按自然界五大行星的运行次序依次排列而相生,在180度轴线上相克——本质上是说相互之间的引力——那时没有引力的概念,就用天体在空中的次序加以说明,本来十分简单,可是大家不知道这是五大行星的轨迹、轨道的模拟,反而简单地指责为封建迷信、伪科学,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也是对科学事实的不负责任。

这里的“同”是什么东西的相同呢?,就是说的角徵宫商羽的五行属性的相生相克的性质与木火土金水的相生相克的次序和规律是相同的。这里主要是借代的 修辞手法,或者说用的是二进制的计算法则。比如“少角与判商同。上角与正角同。上商与正商同”中“少角与判商同”说的是少角(阴木)与判商(阴金)同在未被太阳直射的半球(未被直射状态下的南半球或者北半球的同一纬度高度的东西半球)——公转状态下,自转状态下为未被太阳光照射的东半球或者西半球——夜半球,总之,说的是太阳光未照射或者未直射的情况。而且是“判商”克“少角”。上角、正角,就是说木位为司天在上与木位在东边的情况是“木”的相生相克性质和次序是相同的,不会因为木的位置发生改变导致五行的次序和性质发生改变。其他四音也是如此。还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人用五音六律以及黄钟数来计算“乘方”——可见中国古人的数学知识是多么的先进!







原文:“帝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其故何也?岐伯曰: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太少之异也。东南方,阳也;阳者, 其精降于下,故右热而左温。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

此腠理开闭之常,太少之异耳。帝曰:其于寿天何如?

岐伯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

这里可以理解为:我国的区域地理方位的实际情况,以东南——西北轴,与正东、正西、正南、正北的90度轴相比,则是45度轴。这里与我国的公转气候的实际情况的吻合就是规定的公转的轨道次序与运动方向是以太阳直射北半球为夏季,以地图上位为南、下位为北、左位为东、右位为西。针对于全球而言应该是8个季节,由于都是春夏秋冬的变化,只是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因此,在实际运用上,只是计算了四个季节。这也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这就是123个残字的“四时一应之以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的含义,不注意这一点,断句的时候,就会出现张志聪前贤的失误“第九分四时人寒温燥湿四时一应之。以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的该断开的不能断开的情况。

黄帝问道:这此情况对于人体的生命长寿与天折有什么影响?

岐伯回答说:阴精能够上奉的地方——天不足西北,这里的人多寿命长久;阳精下降之地方——地不满东南,这里的人多寿命短、夭亡。

黄帝在这里与岐伯探讨的是:地理位置与气候对人体寿命长短的影响。

其前文言:“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其故何也?”岐伯曰“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太少之异也。东南方,阳也、阳者,共精降于下,故右热而左温。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

此腠理开闭之常,太少之异也。”这段原文的记载,是以我国的地理位置而言,也是以西安为中心而言的。这就涉及南北半球之差异。以北半球为例,仅中国而言,“天不足西北”,西北属高寒地带,而且越往西北越寒冷,越往东南走,就会凉爽而不冷。“地不满东南”,说的是,我国的东南方,地势低洼之地,属热带、亚热带气候,向东南会更热,向西北就会出现温凉、寒冷气候。这就是岐伯所说的“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太少之异地。”这里说的是相对于我国的西北、东南之地、之气候。文中的“左寒而右凉”和“右热而左温”的“左”,指西方;“右”指东方。针对于西安的中心而言东西方的。因而这里的左、右指方位是对的。但说,“西北之右是西方,属金、气凉;西南之左是北方,属水,气寒。东南之左是东方,属木。气温;东南之右是南方,属火、气热”则是我国的公转气候是以太阳直射北半球为夏季的。

因为《内经》原文中明明有:“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其寒、热、温、凉,与垂直距离高下有关,与纬度有关,与经度东西经度的跨度大小有关。文中重点强调的是垂直距离的高下与温度,气候的关系,由于人正面对着现在的地图时,左手边恰好是西方,右手边恰好是东方。在我国以西安为中心的情况下,经度相差越大,对气候的影响也就越大,这就是“左寒”、“右凉”、“右热”、“左温”的含义,“左”指“西方”、“右”指、“东方”。这是针对于同一纬度“地之高下”而说的。如果针对不同纬度的中国气候,其情况又不一样,要具体分析。

我国气候对人的寿命的影响和世界各国大致一致。越是靠近赤道附近的热带气候,人体寿命越短,越是靠近西北高寒地带,人体寿命越长。这就是岐伯所说的“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实际讨论的是地势之高下与气候环境之好坏对人体寿命长短的重大影响。

南北半球只是其时间上相反,具体季节相反罢了。地势的影响对人体寿命的影响与环境温度官切相关,温度越高,寿命越短;温度越越,寿命越长。当然,环境污染,同样是造成寿命缩短的重要因素。因此,愚以为:“阴精所奉”包含了“环境温度适宜”、“环境条件好”、地理位置优越,“地势条件好”没有污染诸多因素。同样,“阳精所降”包含了“环境温度差”“环境条件恶劣”、“地理位置不好”,“地势条件恶”污染重,诸多方面。其结果是经渭分明,相去甚远的。

原文:“帝曰:善,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

岐伯曰: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帝曰:其有寿夭乎?岐伯曰: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故治病者,必顺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

这里可以这样理解:

黄帝说:好。但人们同处一州之地,气候相差不大,生化寿夭却迥然不同,这是什么缘故?

岐伯回答说:这是由于地理位置高下之不同,地势走向不同造成的。

地势高的地方,气候受阴寒之气主宰;

地势低的地方,气候受阳热之气主宰。

阳热之气主宰的地方,气候温热,万物生化之势往往应时而早熟;

阴寒之气主宰的地方,气候寒冷,万物生化之势往往应时而晚熟。

这是地理位置影响生化的正常规律。

地理位置的好坏,影响着万物的生化,也影响着人的寿命长与短。

同在四川、峨眉、青城山的气候,与其他周边地区的气候是不一样的,动植物受其气候的影响,人体亦受其影响,峨眉、青城因此成为养生长寿之宝地,气候使然,地势使然也。

与青城、峨眉相比,大约处在同一纬度的重庆、武汉,则成为著名的火炉,而重庆是著名的雾都与山城。这“火炉”在夏天与峨眉天下秀和青城天下幽,形成巨大的反差,这些都是“地理之常”,同样,影响着万事万物的生化之机,造化之机。所以,“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这里我把“胜”译为主宰。

黄帝问道:这与人体的长寿和早夭有关系吗?

岐伯回答说:地势高的地方,其气候使人长寿;地势低的地方,其气候使人早夭。

然而,地势高低和范围大小是不同的。其差别小的地势对人体寿夭影响也小,其差别大的地势对人体寿夭影响也大。

因此,医生治病时,必须懂得天道和地理,阴阳更替,六气的先至、后至。

掌握人体的长寿、夭亡、产生、变化的时间规律。

然后,医生才可以判知人体的形体和真气运行情况以及病理变化。

这里的原文,更进一步强调了“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以及医生必须知道“人之形气”。

文中的“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属于使动用法。强调的是地势高,其气候导致人体寿命延长,地势低,其气候使人短命。

这种地势高低对寿命的影响,也是因其地势高低差别大小和地势范围大小不同而影响不同的,差别小的影响人体寿夭的情况也就小,差别大的影响人体寿夭的情况也就大。

比如,同样生活在赤道附近的人,平均寿命相对于生活在北极附近的人的平均寿命就短,而同时在赤道附近的人,其寿命长短差别并不大,生活在北极附近的人,其寿命同样差别不大。这就是“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这种差别,有经度之差别,即东西方向之差别;有纬度之差别,即南北走向之不同;有垂直距离之差别,即高山和平原之差异。当然,也有同时并存经度,纬度及垂直距离差别的情况。差别越大,影响就越大。方向的确定是中国人发明的,这是没有争论的,到底中国古人在这时掌握了经纬网和经纬度的运用和计算没有?这三者是地球仪的三大要素,只有这三大要素具备了,才能说明中国古人掌握了地球仪的制作技巧和技术。经纬度和经纬网又是地图册的三大要素之一,加上比例尺、图列,就能说明是地图册。后面有记载。中国人何时开始使用地图册?《周易》中的“八卦”就是一个原始而简单的地图册。当这样看时,一部《周易》就迎刃而解了。

原文“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白起金用---阳明司天,燥气下临,肝气上从---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厥阴司天,风气下临,脾气上从---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白起金用---太阴司天,湿气下临,肾气上从,黑气水变---”

这里的原文,是以太阳直射北半球的我国区域地理气候为夏季来说明地球公转6步与北半球5步(五行——这时是把北半球的纬度跨度或者我国的纬度跨度等分为伍)的气候对应的关系。由于我国的气候上下半年是明显差异的,这样,把司天对应于上半年的我国南方气候,在泉对应于我国的下半年的北方气候,才是成立的,也是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所以,司天和在泉的含义是在一年的公转运动中,司天为上半年的时间段和公转的角度、角速度、位移——阳历上一年12月23日至当年的6月21日——阴历的夏至节,等分为厥阴、少阴、太阴三个阶段,各60.875日=60.875天;在泉为下半年的时间段和公转的角度、角速度、位移——阳历当年6月22开始,阴历夏至节后至当年阳历12月23日,阴历为冬至节止。等分为少阳、阳明、太阳三个时间段与位移段、位移角度等,各60.875日=60.875度(天)这样的三阴三阳为《内经》的“客气”就是公转轨道的时间、角度、角速度、位移的计算法则。从三阴三阳的位置的移动看,也是为了说明单位时间的位置的移动、位置的变化。这些都是轨道位置、轨道速度、轨道时间的变化。

同时也是上下位置南北位置的说明,上位南、下为北,左右运动的方向和东西方向才能确立和固定,否则,是糊涂的。我国的区域地理的气候是,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六步六个阶段,少阴、少阳为君火、相火,这样又划分为五个气候带(与五行、五运对应匹配,实际上是纬度高度和纬度跨度的计算。)这就是《内经》所说得“主气”——就是我国固定不变的5个气候类型,或者北半球固定不变的5个气候带。针对北半球,每个气候带的纬度跨度为90除以5等于18度,每个气候带的更替,公转时间上是73.05天,公转的角度是73.05度。

下面的原文“故厥阴司天--在泉---少阴司天---在泉---太阴司天-在泉-少阳司天---在泉---阳明司天--在泉-太阳司天---在泉-”,是说公转轨道上标定的六步六个时间段已经旋转了182.625度左右,运转了182.625度,本质上是说太阳直射北半球发生了向南半球的回归运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气候就正好季节颠倒182.625度左右。计算为182.625天。



原文:“-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故各有制,各有胜,各有生,各有成。

故曰:不知年之所如,气之同异,不足以言生化,此之谓也。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少阳在泉---阳明在泉-太阳在泉-厥阴在泉--少阴在泉---太阴在泉--”

这里可以理解为:

人体生命的根本,叫做:神机。若人体的神机离去生命也就停止。

人体外的主宰,叫做:气候的正常。若运气失常就会导致生化之机灭绝。因此,五运六气与人及自然界万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克制,相互生长,相辅相成等各种状态。因此说:医生若不懂得五运六气、流年与人体的加临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同不同关系,是还不能够谈论万物生化机理的医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从上文看:“故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此气之常也,所谓中根也。”“根于外者亦五,故生化之别,有五气、五味、五色、五类、五宜也。”可以看出:“中根”与下文“根于中”强调的是一个含义,即人体的生命之身躯,与“根于外”即体外之五运六气,说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关系。人与五运六气的关系是医生必须掌握和运用的,以此决判好坏祸福,是必不可少的。“少阳在泉---阳明在泉-太阳在泉-厥阴在泉--少阴在泉---太阴在泉--”是说太阳直射越过赤道向南半球回归时的北半球的气候状态与5个纬度带的气候变化,在我国区域地理是纬度跨度不同气候也是不同的。































第四十五章、《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具体计算60年全球气候的变化规律

一、原文内容提要

原文通过60年的气候编码,结合天干、地支的经纬度编码、轨道度数编码、角速度数编码、时间的编码,这样,南北半球公转60年的气候图就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原文中的“太阳之政、阳明之政、少阳之政、少阴之政、太阴之政、厥阴之政”的计算法则是用六气中的太阳、太阴;少阳、厥阴;阳明、少阴用二进制的法则,进行司天、在泉的对应——实际上就是确定南北半球、南北的轨迹轨道分野、确定轨道的运动以及运动方向,这是结合天干、地支来完成的。6气,实际上是6步,通过司天在上,在泉在下定位的上下定位、南北定位,就可确定北半球、南半球的太少 ——太阳辐射的强弱——确定是上半年(夏半年)是太阳直射北半球还是下半年(冬半年)太阳直射。











二、原文的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黄帝问曰:六化六变,胜复淫治,甘苦辛咸酸淡先后,余知之矣。夫五运之化,或从天气,或逆天气,或从天气而逆地气,或从地气而逆天气,或相得,或不相得,余未能明其事。欲通天之纪,从地之理,和其远,调其化,使上下合德,无相夺伦,天地升降,不失其宜,五运宣行,勿乖其政,调之正味从逆,奈何?---此天地之纲纪,变化之渊源---愿夫子推而次之,从其类序,分其部主,别其宗司,昭其气数,明其正化--岐伯曰: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则天道可见,民气可调,阴阳卷舒,近而无惑。数之可数者,请遂言之。”

这里的六化六变,就是地球的公转自转的六步、六个时间段的不同变化。“胜复”说的是自转公转的180(182度)的数字轴

“五运之化,或从天气,或逆天气,或从天气而逆地气,或从地气而逆天气,或相得,或不相得,余未能明其事。欲通天之纪,从地之理,和其远,调其化,使上下合德,无相夺伦,天地升降,不失其宜,五运宣行,勿乖其政”是说天体的运动按5步计算,有从经度计算的,有从纬度计算的,有与经纬度吻合的,也有与经纬度不吻合的,需要懂得天体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的法则和规律,主要是要精通经纬网与经纬度的就算。“五运宣行,勿乖其政”说明五运是运动的观点,知道天体正常的五步运行,就会知道正常的气候变化和异常气候的变化,也就不会违背自然规律而行事。

“推而次之,从其类序,分其部主,别其宗司,昭其气数,明其正化”就是推算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运动与运动次序,遵从五行五类所属属性和运行次序,包括了10太干12地支的运行次序和属性。分别主气客气,上下表里,左右运动的方向,分别司天在泉,明白六气的“气数”——时间数、角度数、角速度数、位移数,明确正常的变化和异常的变化。需要首先确定目标年的天干与地支,这样,才能确定六气六步的公转轨道运行与南北半球的纬度跨度等分为五步、按五行的运动次序进行计算。

注意这里的“阴阳卷舒”,是说阴阳的运动如“成圆筒形或球形的东西〖roll〗。”的运动,从这里可以看出“阴阳”是描述天体运动规律,而不仅仅是哲学概念。

赢缩卷舒——《淮南子·本经》。注:“卷,屈也。”结合后面的具体的计算就能说明天体的自转与公转的运动。我觉得有点与晨昏线的内容相似,不知读者以为如何?





















下面是具体的计算:

原文:“帝曰:太阳之政奈何?岐伯曰:辰戍之纪也。

太阳太角 太阴 壬辰 壬戍其运风,其化鸣紊启拆,其变振拉催拔,其病眩掉目瞑。

太角初正 少徵 太宫少商太羽终

太阳太徵 太阴 戊辰 戊戍同正徵其运热,其化暄暑郁燠,其变炎烈沸腾,其病热郁。

太徵少宫 太商少羽终 少角初

太阳 太宫 太阴甲辰岁会同天符 甲戍岁会同天符

其运阴埃,其化柔润重泽,其变震惊飘骤,其病湿下重。

太宫少商 太羽 终 太角初 少徵

太阳太商太阴 庚辰 庚戍 其运凉,其化雾露萧飋(笔者注,瑟),其变肃杀凋零,其病燥,背瞀胸满。

太商 少羽终 少角初 太徵少宫

太阳 太羽 太阴 丙辰 天符 丙戍天符其 运寒,其化凝惨凓冽,其变冰雪霜雹,其病大寒留于溪谷。

大羽终 太角初 少徵 太宫 少商”

原文中的具体的文字注释,请各位参阅方药中教授《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一书,此书讲解的很仔细。我在这里讲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法则,其他内容就略去了。这里的计算显然是五运的计算,具体就是北半球纬度等分为5的计算法则,每一运、每一行为90除以5等于18度。这里的“太”,就是指的“太过”。本质上是太阳直射时的情况,也就是太阳从南回归线向北回归线移动的公转运动照射在南、北半球的阳光的多少,这是相对的,被直射时的状态理解为太过、未被直射时的状态理解为不及。以此,本质上说太过、不及是划分上下半年——冬半年、下半年的标准——同时也是借以划分南北半球的标准。还有公转轨道也等分为5步,就是365.25除以5等于73.05度(天、日)自转轨道则为72度/行/运,注意这些计算。由于3000年来,没有一个人去这样翻译,大家就不知道这是在计算经纬网上的经纬度,轨道上的运行速度——角速度的概念,这样不明白其中的含义,反对者,要取消,支持者,要振兴,支持者,不能指出天体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的具体的计算法则,反对者也不知道是科学而以科学的名义要废除“伪科学”。

“太阳太角 太阴 壬辰 壬戍 ” 这是说在壬辰 壬戍这两年,地处北半球的我国气候是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为在泉,是我国下半年的气候变化,也是太阳越过赤道直射南半球,太阳在赤道0度→南回归线南纬23.5度→赤道0度之间直射的这段时间,具体时间是以阳历春分3月21日前后和秋分9月23日前后,和6月22日和12月22日前后来计算的。因此,我的理解是司天、在泉是确定太阳直射在南、北半球的定位以及南北半球各自处在公转的夏半年还是冬半年。

“太角初正 少徵 太宫少商太羽终 ”就是说壬辰 壬戍这两年,计算公转的气候,与下面这图的运动次序和方位是相同的,这是北半球的半球模式的模拟。


太角初正,就是说公转的位置和时间与木-火-土-金-水的顺序和时间是吻合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同步轨道的运行。公转开始于一步一行太角73.05度(日、天),二步二行少徵73.05度,三步三行太宫73.05度,四步四行少商73.05度,五步五行少羽73.05度,这样完成一个公转365.25度的一个公转周期。纬度跨度则为18度每运。

“太阳太徵 太阴 戊辰 戊戍同正徵 ”就是戊辰 戊戍这两年方法与前面是相同的,只是公转轨道的初始运,第一运是从火73.05度开始计算的,第二运就是少宫土73.05度,第三运十是太商金运73.05度,第四运是少羽水运73.05度(日)。水运是北半球的主运——常年五带气候的寒带气候为位在终末运。第五运是少角木运73.05度(日),这是北半球的主运——常年不变的五带气候的开始气候所在固定位置,就是温带气候,这就是“太徵少宫 太商少羽终 少角初 ”具体计算法则和具体的含义。后面的算法与此相同,只是起运的第一步因年的天干不同而不同,每步73.05度,读者自己去算一算。总之,是等分经度以及经度跨度为5与等分纬度以及纬度跨度为5的法则。

下面原文则是公转轨道上的六步法则。

原文“凡此太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天气肃,地气静,寒临太虚,阳气不令,水土合德,上应辰星、镇星。其谷玄黅,其政肃,其令徐。寒政大举,泽无阳焰则火法待时。少阳中治,时雨乃涯,上极雨散,还于太阴,云朝北极,湿化乃布,泽流万物,寒敷于上,雷动于下,寒湿之气持于气交,民病寒湿,发肌肉痿,足痿不收,濡写血溢。

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身热,头痛,呕吐,肌肉疮疡。

二之气,大凉反至,民乃惨,草乃遇寒,火气遂抑,民病气郁中满。寒乃始。

三之气,天政布,寒气行,雨乃降,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心热瞀闷。不治者死。

四之气,风湿交争,风化为雨,乃长、乃化、乃成,民病大热少气,肌肉痿足痿,注下赤白。

五之气,阳复化,草乃长、乃化、乃成,民乃舒。

终之气,地气正,湿令行,阴凝太虚,埃昏郊野,民乃惨凄,寒风以至,反者孕乃死。”

注意这里的“云朝北极”,下文还有“云朝南极”,同样说明中国古人这时已经用南北极、东西极的概念来认识和计算地球和其他天体的运动,这不是偶然的,这不是猜测的,而是建立了具体的计算模型。这里的“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二之气---三之气,天政布,寒气行,雨乃降。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心热瞀闷,不治者死。--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地气正,湿令行,阴凝太虚,埃昏郊野,民乃惨凄,寒风以至,反者孕乃死。”

还要注意这里的“气化运行先天”和下文的“气化运行后天”的先天和后天的含义,依据全文计算法则看,先天是指五阳干、后天是指五阴干,由于天干地支是计算地球经纬度、地球轨道运行度数的,这样,五阳干与五阴干和《周易》中的先天数、后天数都是划分地球北、南半球的,而且是以阳干为计算夏半年、阴干计算冬半年。

就是地球全球公转的六步法则,每步60.875度(日、天)。其他五组的计算法则也是相同的,只是公转轨道上的五步因每一年的天干不同而五步的初始状态不同。公转轨道上六步则因每一年地支不同而六步的初始状态不同。以此区别于北半球(或者全球)固定的五步——五个纬度不同的气候带和固定的六步气候带。

原文中有记载“---夫六气者,行有次,止有位,故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视之,睹其位而知其所在矣。运有余,其至先;运不及,其至后,此天之道,气之常也。运非有余,非不足,是谓正岁,其至当其时也。

-位明气月可知乎,所谓气也。---所谓时兴六位也”文中交代了六气的轨道运行的次序和开始终止的计算法则,就是正月朔望月周期的朔日(初一)平旦观察,这里的平旦,就是早上太阳升起的时候和地方,就是现代 地球物理学上的晨昏线法则。由于晨昏线圈随地球的公转运动在极圈与极点之间运动,所以昼夜长短随公转运动有纬度高低的变化,在极圈与南北极点中十分明显。

“运有余,其至先;运不及,其至后,此天之道,气之常也。运非有余,非不足,是谓正岁,其至当其时也。是说五运与六气的角速度和时间的差别,而且有自转与公转的角速度、时间、位移的差别。

公转为运73.05度(日),气为60.875度(日)的差别,相差12度余,自转则相差角度12度,时间不足现代的以小时、分钟为计算单位的48分钟。

原文中:“凡此太阳司天之政……三之气,天政布,寒气行,雨乃降。民病寒,反热中。痛病、注下、必然、瞀闷、不洽者,死。

这里可以理解为:

凡是太阳寒水司天的年份……三之气,太阳寒水司天,寒气流行四布,雨水降落,夏季应热却因寒水司天而病寒,或者因寒邪束于外,热郁于中,发生痛疽、瀑泻、公中烦热、昏厥胸闷,若不及时治疗,病人就会发生死亡。

这是说的“辰、戍”之年客气是:就是公转轨道——黄道轨道上运行的六步等速度和具体的公转时间。

初之气:少阳相火,公转60.875度(日);0.875x100=87.5刻,则是,今天自转周期21小时,是这样计算的:古人100刻=今天24小时,则1刻=24小时÷100=24x60分钟÷100=14.4分钟,这时中国古人还不是用60分钟、60秒钟计时制——在公元12世纪左右的金元时代才有记载开始使用。87.5x14.4÷60=21小时。

二之气:阳明燥金,公转60.875x2=121.75°,0.75x100刻=75刻,则是,今天自转周期18小时°;

三之气:太阳寒水, 公转60.875x3=182.625°,0.625x100刻=62.5刻,则是今天的自转周期15小时°;

四之气:厥阴风木,公转60.875x4=243.5°,0.5x100=50刻,则是今天的12小时°;

五之气:少阴君火,公转60.875x5=304.375°,0.375这是今天的9小时

六之气:太阴湿土,公转60.875x6=365.25°,0.25这是今天的6小时。这一个回归周期满了之后,下一个公转回归周期要从0.26°开始计算至0.5°结束,这就是自转12小时,直到第四年,才满1天,加在农历2月的最后1天,这个月为29天。这里也可以看出,“月大月小”实际上也是就算地球、月球公转的法则,当然,月球自转周期中国古人也是精确计算到了28天。

在这里的小数点后面的尾数,就是《素问·六微旨大论第六十八》中的“天数”的交司时刻,本质上就是不满1度的公转周期要换算为地球的自转周期,这样,各自尾数x100刻,就是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的换算法则,就是公转周期与自转周期的交司时间表。这就是“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五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所谓初六,天之数也。”的含义,地支为子、为辰、为申的年份是这样交接的。由于公转周期是0.25°的尾数,为6小时,这样,4年循环,就是“辰、子、申岁气会同”的本质。实际上是地球公转的回归周期365.25天中的0.25需要4年循环运动才能够满1天,这是公转周期的尾数,余数,要换算为自转周期。这个6小时,与今天的6小时9分10秒,误差很小。仅有9分10秒的误差,造成的原因是地球、月球、太阳、其他恒星都在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相对性造成的。

与主气——永恒不变之气:(恒法)北半球的纬度跨度90除以6等于15度。我国地理区域气候的纬度跨度则是60除以6等于10度等分为6个气候带,实际上是5个气候带。如果用北半球的纬度跨度90度除以5就是18度,这些计算,对于今天的现代智慧的人来说,本来十分简单,可是这是3000年前中国古人的概念。真是不可思议的科学实践。

这里的主气,就是北半球我国的地理气候或者整个北半球的地理气候,也可以是全球的地理气候,实际上是把纬度跨度等分为六步六个等分的纬度气候带。若以我国的纬度跨度60计算,与北半球90度跨度和全球180度的跨度来计算,则是不同的。可以用现代地理学上的五带来理解。我在对主气的理解上,更多是倾向于是北半球我国的实际地理区域气候(北半球地区气候)。因为,厥阴风木,与我国的春季气候对应;少阴君火,少阳相火,与我国的南方夏季气候对应,太阴湿土对应于我国的长夏季节的气候,阳明燥金时我国秋天的气候,太阳寒水对应我国冬季的气候。这是固定不变的。每一年的气候则是所处轨道状态不同而变化的。主气后面的“风木、君火、相火、湿土、燥金、寒水”匹配有气候特征与五行特征,由于五行具有计算经纬度的功能,所以这种匹配,就可以计算纬度的高低与纬度的跨度。

主气之初之气:厥阴风木;

主气之二之气:少阴君火;

主气之三之气:少阳相火;

主气之四之气:太阴湿土;

主气三五之气:阳明燥金;

六气之六之气:太阳寒水。

由客气的三之气太阳寒水与主气的三之气少阳相火论生克,这叫做“主客加临。”水来克火,加之寒水司天,统领上半年天时,故以寒为统治、为主宰、物极必反,反则反矣。反则会导致死亡。

这里的“终之气,地气正,湿令行,阴凝太虚,埃昏郊野,民乃惨凄,寒风以至,反者孕乃死。”可以理解为:凡是太阳寒水司天的年份……终之气,太阴湿土在泉之气行令,湿气运行,宇宙间阴寒之气凝聚,尘土飞扬,效野昏蒙,人们感到凄惨,寒风来时,湿土之气太旺,胎孕往往因此受损而殒落、死亡。

这讲的是主运终之气——太阳寒水,与客运终之气——太阴湿土论生克——主客加临,其结果是:土克水,因此,太阴湿土主宰一切,加之太阳湿土在泉,主宰下半年之天气,更是土湿之气旺而克水,故胞宫胎孕——属水而受克,胎死腹中,讲的是生克之关系。当然,也是因人而异的,并非绝对的。



原文:“阳明之政奈何?岐伯曰:卯酉之纪也

阳明 少角少阴清热胜复同,同正商。 丁卯岁会 丁酉

其运风清热

少角初正 太徵 少宫 太商 少羽终

阳明少徵 少阴寒雨胜复同,同正商。癸卯同岁会癸酉同岁会其运热寒雨。

少徵 太宫 少商 大羽终 太角初

阳明 少宫 少阴风凉胜复同。 己卯 己酉

其运雨风凉。

少宫 太商 少羽终少角初太徵

阳明少商 少阴热寒胜复同,同正商。乙卯天符 乙酉岁会

太乙天符 其运凉热寒。

少商太羽 终 太角初 少徵 太宫

阳明 少羽少阴 雨风胜复同,同少宫,辛卯 辛酉 其运寒雨风

少羽终少角初 太徵 少宫 太商

凡此阳明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天气急,地气明,阳专其令,炎暑大行,物燥以坚,淳风乃治。风燥横运,流于气交,多阳少阴,云趋雨府,湿化乃敷,燥极而泽,其谷白丹,间谷命太者,其耗白甲品羽,金水合德,上应太白、萤惑。其政切,其令暴,蛰虫乃见,流水不冰,民病咳,(咽)寒热发暴,振溧癃閟。清先而劲,毛虫乃死,热后而暴,介虫乃殃。其发躁,胜复之作,扰而大乱,清热之气,持于气交。

初之气,地气迁,阴始凝,气始肃,水乃冰,寒雨化。其病中热胀,面目浮肿,善眠,鼽衄,嚏欠呕,小便黄赤,甚则淋。

二之气,阳乃布,民乃舒,物乃生荣。厉大至,民善暴死。

三之气,天政布,凉乃行,燥热交合,燥极而泽,民病寒热。

四 之气,寒雨降,病暴仆,振栗,谵妄,少气,(咽)干引饮,及为心痛,痈肿疮疡,疟寒之疾,骨痿,血便。

五之气,春令反行,草乃生荣,民气和。

终之气,阳气布,候反温,蛰虫来见,流水不冰,民乃康平,其病温。

故食岁谷以安其气,食间谷以去其邪。岁宜以咸、以苦、以辛,汗之、清之、散之,安其运气,无使受邪,折其郁气,资其化源。以寒热轻重少多其制,同热者多天化,同清者多地化。用凉远凉,用热远热,用寒远寒,用温远温,食宜同法。有假者反之。此其道也。反是者,乱天地之经,扰阴阳之纪也。帝曰:善。”

可以理解为:具体的计算法则,与前面的法则是相同的。这里注意一下:凡是阳明燥金司天的年份……二之气,阳气散布,人们感觉很舒畅,万物生长繁荣。疫病流行,人们每突然死亡。

这说的是:主气——永恒不变之六气,即:

初之气:厥阴风木;

二之气:少阴君火;

三之气:少阳相火;

四之气:太阴湿土;

五之气:阳明燥金;

六之气:太阳寒水。

与流年卯酉年之六气——客气之间论生克,即:

初之气——太阴湿土,公转60.875度(日);

二之气——少阳相火,公转60.875x2=121.75°;

三之气——阳明燥金,公转60.875x3=182.625°;



四之气——太阳寒水,公转60.875x4=243.5°;



五之气——厥阴风木,公转60.875x5=304.375°

六之气——少阴君火,公转60.875x6=365.25°。

主气二之气——少阴君火,与客气二之气——少阳相火,论生克,其结果是二火同类,势更旺,火更猛!主客之气相同者为同气,示客气最甚。故易“厉大至,民善暴死。”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不变的地理区域气候的地区纬度高低与公转轨道上——黄道轨道上太阳直射位置的吻合程度,是一致的?还是相反的?是否是同步运动?同步运行?

又阳明燥金司天,火来克金,亦不利于百姓,故“民善暴死。”

这些,都是从主气与客气之间的加临关系而获得的气候的影响结果,以致推测对人体的影响。

真正具有决定意义的,就是针对于每一个人出生的具体时间,即四码,就是对人体出生的时间进行编码,以流年、大运、小运进行综合判断,可以推测人的生与死及相关情况,若结合现代医学中的电子技术、影像技术、生物技术、核送学等等科学,更能十分准确地预测疾病的存活与死亡的具体时期。我认为这就是《内经》说的固气,人出生的具体时间,固定之时气。























少阳之政奈何?岐伯曰:寅申之纪也。

少阳太角 厥阴壬寅同天符 壬申同天符 其运风鼓,其化鸣紊启坼,其变振拉摧拔,其病掉眩,支胁,惊骇。

太角初正少徵 太宫少商 太羽终

少阳 太徵厥阴 戊寅天符 戊申天符其运暑,其化喧嚣郁燠,其变炎烈沸腾,其病上热郁,血溢,血泄,心痛。

太徵 少宫 太商 少羽终 少角初

少阳太宫 厥阴 甲寅 甲申 其运阴雨,其化柔润重泽,其变震惊飘骤,其病体重,胕中,痞饮。

太宫 少商 太羽终 太角初 少徵

少阳太商 厥阴 庚寅 庚申 同正商 其运凉,其化雾露清切,其变肃杀凋零,其病肩背胸中。

太商 少羽终 少角初 太徵 少宫

少阳 太羽 厥阴 丙寅 丙申 其运寒肃,其化凝惨凓冽,其变冰雪霜雹,其病寒,浮肿。

太羽终 太角初 少徵 太宫 少商



原文:凡此少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天气正,地气扰,风乃暴举,木偃沙飞,炎火乃流,阴行阳化,雨乃时应,火木同德,上应荧惑、岁星。其谷丹苍,其政严,其令扰,故风热参布,云物沸腾,太阴横流,寒乃时至,凉雨并起。民病寒中,外发疮疡,内为泄满。故圣人遇之,和而不争。往复之作,民病寒热,疟,泄,聋,瞑,呕吐,上怫肿色变。

初之气,地气迁,风胜乃摇,寒乃去,候乃大温,草木早荣,寒来不杀,温病乃起。其病气怫于上,血溢,目赤,咳逆,头痛,血崩,胁满,肤腠中疮。

二之气,火反郁,白埃四起,云趋雨府,风不胜湿,雨乃零,民乃康。其病热郁于上,咳逆呕吐,疮发于中,胸嗌不利,头痛身热,昏愦脓疮



三之气,天政布、炎暑至、少阳临上、雨乃涯。民病热中,聋瞑、血溢、脓疮。咳、呕、鼽衄、渴、嚏、欠、喉痹、目赤、善暴死。

四之气,凉乃至,炎暑间化,白露降,民气和平。其病满,身重。

五之气,阳乃去,寒乃来,雨乃降,气门乃闭,刚木早凋,民避寒邪,君子周密。

终之气,地气正,风乃至,万物反生,霿雾以行,其病关闭不禁,心痛,阳气不藏而咳。抑其运气,赞所不胜,必折其郁气,先取化源,暴过不生,苛疾不起。”

这里可以理解为:

这里可以明确地告诉各位读者的是“六气”分为“六步”,记载的是“60度有奇”,就是公转的轨道365.25°÷6=60.875°,是科学计算地球公转运动风的6步法则。当然自转也可以分为六步。“五行时”无疑是五步公转时间、五步自转时间周期,由于3000年来,全世界的科学家没有给时间科学定义,就是没有分清楚时间的自转公转周期。所以,留下3000年的“五行时”“五行”难题,大家解读不了。

具体的“五运”的计算用“五音”的太少相生来计算。“太少”相生,这是古人标示北半球、南半球、东半球、西半球的法则,也是太阳辐射和地球接受热能多少的运动法则。这不是推理的法则得出的,这是“太过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结合“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以及“阴干为不及、阳干为太过”而得的。金木者,东西方位,各位圆周轨道运动上的东西方向上,也是0与180度的直线上,这就是0为始,则180度为终。生成数,就是标示方位的1、2、3、4、5,为生数,6、7、8、9、10,为成数,在《周易》中这是来标示方位的数字,实际上,就是在这是有终、有始的概念,没有0度、180度、360度的概念造成的,圆周——说的:周天,自转则是小周天,公转则是大周天。标示地图册、地球仪的古代模具,我们已经不知道了,但是这些文字却记载了古人在没有0记数技术下的科学法则。

这里的少阳司天、厥阴在泉,也是南北上下定位,司天位为上,为南半球,在泉为下,为北半球。太角、太徵、太宫、太商、太羽,则是说夏半年为太阳直射的半球,“少”则为冬半年太阳直射的半球。

凡是少阳司天的年份,

三之气,司天之气行使权力,炎暑之气到来,因为主气、客气都是少阳相火布政,火旺而雨水不降天干大旱,之后涝水成灾。

百姓多病邪热内闭,诸如耳聋、目瞑、血热妄行,疮肿溃脓、咳嗽、呕吐、鼻塞、流涕、鼻出血、口渴欲饮、喷嚏、呵欠、喉痹、眼睛红赤,病人多突然死亡(猝死)。



“少阳司天之政”是指地支为:寅、申之年,其司天之气(客运之三之司)为“少阳相火”,故称:“少阳司天之政”。其客气之顺序如下:

初之气:少阴君火;

二之气:太阴湿土;

三之气:少阳相火;

四之气:阳明燥金我;

五之气:太阳寒水;

六之气:厥阴风木。

与主气——永恒不变之气,论生克。

主气之顺序同样是:

初之气——厥阴风木;

二之气——少阴君火;

三之气——少阳相火;

四之气——太阴湿土;

五之气——阳明燥金;

六之气——太阳寒水。

由此可见:客气之三之气是少阳相火,主气之三之气也是少阳相火、同为火类,其势旺故说“三之气、天政布、炎暑至、少阳临上”。

至于“民病热中……目赤”等情况,与气候有关,也与体质因素有关,只是应时而发,感时而至,外界气候因素仅仅是诱发因素。“善暴死”同样是炎暑之气候,诱发一系列的突发性疾病,如中暑、休克、脑猝中,心肌猝死之类疾病,加剧和加速了病人的死亡。

我们在研究五运六气、四码、八卦、手纹、面纹、胸纹、足纹、脉象时,一定要注意,是内因决定的,也就是人体的体质(固气)状况,体质因素是起决定作用的,而非天时,地利、人和起决定作用。体质因素,我把它称之为“己合”,也就是自己是与自然,社会是吻合的、同步的、和谐的、健康长寿的。是人体的一种内稳态。外因通过的因而起作用,这是必须把握的,否则就会误入歧途。

这里讨论一下:

①“用寒运寒,用凉运凉,用温远温,用热运热,食宜同法。

有假者,反常;反是者,病”;

②“用凉远凉,用热远热,用寒远寒,用温远温,食宜同法。”

有假者,反之。此其道也;反是者,乱天地之经,扰阴阳之纪也”;

③“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寒远寒,用凉远凉,食宜同法。

此其道也。有假者,反之;反是者,病之阶也”;

④“用凉远凉,用寒远寒,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

假者反之,此其道也;反是者,病也。”

⑤“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寒远寒,食宜同法。

有假则反,此其道也;反是者,病作矣;”

⑥“用温运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食宜同法。

有假者,反常,此之道也;反是者,病。”

上面六条中的:“用寒运寒,用凉运凉,用温远温,用热运热”

“用温药时要避免温暖的气候;用寒药时要避免寒冷的气候;用热药时要避免炎热的气候;用凉药时要避免清凉的气候。”

千百年来都同出一辙,一个声音。其实,这里巧用一词多义,一语三关。1)寒、热、温、凉、指药性,固然不错;2)寒、热、温、凉、指四季,本来就对;3)但寒、热、温、凉,也可以是疾病证候的表现。因此,更全面的翻译应加上寒、热、温、凉四证,即:

用温药时要避开温证及温暖的气候;用寒药时要避开寒证及寒冷的气候;用热药时要避开热证及炎热的气候;用凉药时要避开凉证及清凉的气候。若遇上“假证”,即: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温假凉,真凉假温,正确的治疗方法就应该是,下面12种方法的前六种:

1)“有假者,反常;反是者,病;”

2)“有假者反之,此其道也;反是者,乱天地之经,扰阴阳之纪也;”

3)“有假者,反之;反是者,病之阶也;”

4)“假者,反之,此真道也;反是者,病也;”

5)“有假则反,此其道也;反是者,病作矣;”

6)“有假者,反常,此其道也;反是者,病。”

显然,这里的“假”是指证候的真候假候之“假候”。

有专家理解为:“假,凭借之意。无气反常,非其时而有其气,邪气假天气之异常而元胜,治疗时就不必拘于用寒远寒等原则。”这样的理解,与强志聪听说:“是谓邪气反胜,又不必远寒,远热矣。”大同小异。仅仅从气候上言,是不够的,不全面的,

假,指证候的真与假中的假,不是凭借之含义。“有假者反常”意为:病人有假证的话,医生就应该违反正常的规律有药。否则,“反是者病。”实际上是要遵从“真象”、“真候”用药,而反假象,反假候用药,所谓“反常”是也。否则,就会误治导致病人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因此,张志聪之说,不识证候之“假”:“凭借之说,更是望文生意,望文 衍义。”真假症候的治疗,涉及“正治”与“反治”,是中医中药学的学习、运用难点。误诊误治也出现在这里。这就是“狂人”张功耀先生所说的腹泻的病人用大黄、芒硝,不是“反治法”,而是错误的理解,错误的用药 ,属于下面12种情况中的后六者。看看吧,读读吧,

1)“有假者,反常;反是者,病;”

2)“有假者,反之,此其道也;反是者,乱天地之经,扰阴阳之纪也;”

3)“有假者,反之;反是者,病之阶也;”

4)“假者,反之,此真道也;反是者,病也;”

5)“有假则反,此其道也;反是者,病作矣;”

6)“有假者,反常,此其道也;反是者,病。”

“反”的含义不一样:每一句前一个“反”的含义是“反治”的方法和使用“反治”法的正确治疗行为;后一个“反”则是指“违反”了前面的正确的反治法的错误行为及其后果。所以,功耀先生治疗的病人成了冤鬼,可张先生并不知道是自己错了——根本就没有读懂《内经》的原文,于是迁怒于《黄帝内经》,谁之过?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差了,一语双关,一语三关,没有搞明白,加之这是地球物理学与天体物理学与中医科学及其运用的科学,是一个十分巨大的科学体系,不具备多学科的正确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是不可能有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结论的,但是,这并不影响《内经》的伟大贡献和成就。也并不影响《内经》的客观存在,何苦要人为去取消呢?。

原文:“帝曰:五运同天化者,命曰天符,余知之矣。愿闻同地化者何谓?岐伯曰:太过而同天化者三,不及而同天化者亦三;太过而同地化者三,不及而同地化者亦三。凡此二十四岁也。帝曰:愿闻其所谓也。岐伯曰:甲辰、甲戍太宫下加太阴,壬寅、壬申太角下加厥阴,庚子、庚午太商下加阳明,如是者三;癸巳、癸亥少徵下加少阳,辛丑、辛未少羽下加太阳,癸卯、癸酉少徵下加少阴,如是者三;戊子、戊午太徵上临少阴,戊寅、戊申太徵上临少阳,丙辰、丙戍太羽上临太阳,如是者三;丁巳、丁亥少角上临厥阴,乙卯、乙酉少商上临阳明,己丑、己未少宫上临太阴,如是者三。除此二十四岁,则不加不临也。帝曰:加者何谓?岐伯曰:太过而加同天符,不及而加同岁会也。帝曰:临者何谓?岐伯曰:太过不及,皆曰:天符,而变行有多少,病形有微其,生死有早晏耳!”

这里的理解必需要有全球观,这里说的是北半球的中国气候与南半球在公转的时候是在公转轨道上位置状态,就是处在地球轨道上的南北分野。并以此来计算地球上北半球的我国气候的运动规律。五运,在这时的含义是把我国所处的北半球等分为5个气候带或者把北半球的纬度跨度和我国的纬度跨度等分为五,同时,也把地球的公转轨迹的轨道等分为5个部分,来计算北半球的中国气候与全球气候在不同年份——实际是计算全球的气候与中国气候在不同的公转周期处在轨道上的不同的轨道分野的吻合状态

黄帝问道:什么叫做上临?

岐伯回答说:(中运与司天之气同化的叫做上临。凡中运太过或中运不及,都叫做:天符之年。只是其中有变化的多少,病情的轻重、病人生存或死亡有早或晚的区别罢了!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临“的含义,又称“上临”,是指位置关系,就是我国的上半年气候的中的“中运”的五步五行属性与司天(轨道上的天球中的南半球、地球上的南半球)之六步六气的五行属性是相同。《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应天为天符,”指中运之气与司天之气相符叫天符。如:土运之年,上见太阴湿土之气司天;

火运之年,上见少阳相火或少阴君火司天等,皆称为:天符之年。

在六十甲子中共有:

己丑、己未、戊寅、戊申、戊子、戊午、己卯、乙酉、丁巳、丁亥、丙辰、丙戊。

共计十二年都是中运之气与司天之气相合同化的,都称为天符之年,其中:己丑、己未、戊午、乙酉又称太乙天符。

其中太过三年为:实际上是三组六年,按天干计算是“三年”

戊寅、戊申,戊子、戊午,丙辰、丙戍;

不及之年为:

乙卯、丁巳、丁亥。

这就是所谓“太过、不及,皆曰:天符”之意。

丙辰天符丙戍天符

太阳 太羽 太阴

其运寒,其化凝惨 冽,其变冰雪霜雹,其病大寒,留于溪谷。

己卯天符

阳明 少商 少阴热寒胜复同,同正商。其运:凉、热、寒。

戊寅天符,成申天符 少阳 太微 厥阴其运暑,

其化暄嚣、郁燠,其变炎烈沸腾。其病上热郁,血溢、血泄,心痛。

戊子天符 少阴 太微 阳明 其运炎暑,其化暄曜郁燠,其变炎烈沸腾,其病上热血溢。

丁巳天符丁亥天符 厥阴 少角 少阳 清热胜复同,同正角,其运风、清、热。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在前面已经说过的,这里再复习一下:“天符为执法,岁会为行令,太乙天符为贵人。”

又说:“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

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

这说的就是天符之年,气候变化讯速而且强烈,若病人恰好在此时犯病,好比冒犯、冲撞执法人员,其病变同样是迅速而且危险,只是生与死,各自有早、有晚之不同罢了。通过比喻、拟人的修辞说明问题。说明人类生命个体在这些公转周期中所处的轨道状态是不同的 ,对于疾病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这是由于地球与月球与太阳和其他五大行星所处的轨道状态不同,引力不同决定的,不是什么神秘的力量,也不是什么星宿的命运,而是轨道运行的力量,这种轨道的力量太强大,人类只能是一个微小的质点罢了。











































原文:“五运气行主岁之纪,其有常数乎?岐伯曰:臣请次之。

甲子、甲午岁:

上少阴火,中太宫土运,下阳明金。热化二,雨化五,燥化四,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苦热,下酸热,所谓药食宜也。

这里可以这样理解,甲子、甲午之年,司天位为少阴君火,中运为太宫土运,下位为阳明燥金位。这样解释,大家不明白是什么含义,对吧?实际上这样理解,可能容易一些:由于甲子、甲午之年都是地球公转的轨迹的编码,因此,甲子、甲午看成是轨道上轨迹365.25度等分为上、下半圆弧,上圆弧为司天,为上半年(夏半年)公转气候以及时间、位移;下圆弧为在泉,为下半年(冬半年)公转气候以及时间、位移;等分为二的直线为“中太宫土运”。

“热化二,雨化五,燥化四,所谓正化日也”这是一个地球仪、地图册的数字编码,这就是《灵枢·九宫八风》和《周易》中的北半球的数字编码:热化二、七为我国所在地的北半球的正南方,不超过赤道;雨化五,十为我国的中原地区;燥化四,九则是我国的正西方;正东方则为三、八;正北方,则为一、六。这就是《周易》“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的二进制编码的地图。《周易》中的数字,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全球地球仪、全球地图册,依据具体情况而定。



原文:“乙丑、乙未岁:

上太阴土,中少商金运,下太阳水。热化寒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七宫。湿化五,清化四,寒化六,所谓正气化日也。其化上苦热,中酸和,下甘热,所谓药食宜也。”

这里的上中下,就是轨道的分野上中下,“中”也是上下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凡是说“邪气化日”都是天干为阴而言。“灾七宫湿化五,清化四,寒化六,”就是针对“生成数”所在的方位而言,

生数为不及,成数为太过,这是计算地球在公转和自转状态下接收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而言。正对公转则为南北半球、针对自转则为昼半球或夜半球——东半球或西半球。下面的算法是相同的,具体读者去推算一下。

丙寅、丙申岁:

上少阳相火,中太羽水运,下厥阴木。火化二,寒化六,风化三,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咸温,下辛湿,所谓药食宜也。

---

原文中“春气西行,夏气北行”,“秋气东行,冬气南行”。

“故春气始于下,秋气始于上”,“夏气始于中,冬气始于标。”

“春气始于左,秋气始于右,”“冬气始于后,夏气始于前。”这是一个全球的地球仪模拟图、也是全球的轨道运动图,前后左右、上下东南西北 、中、标等是这里的理解关键,标就是指南为标,中,就是赤道为中,其它,就是方位、运动方向、运动轨迹的定位系统,大家一定结合中国古代地球仪、中国古代地图与现在地球仪、地图册去反复思考一下。不知大家的理解如何?历代注解放过了这里的解释,在解释“南北政”时,就不知道如何解释了。

















四十六、《素问·刺法论篇篇七十二》

原文:“黄帝问曰:升降不前,气交有变,即成暴郁,余已知之。何如预救生灵,可得却乎?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臣闻夫子言,既明天元,须穷刺法,可以折郁扶运,补弱全真,写盛蠲余,令除斯苦。



































人虚即神游失守位,使鬼神外干,是致夭亡。何以全真?

译文:

虚弱的人就会出现精神不振,神不守舍,从而邪气自外郭乘机侵袭机体,导致病人死亡,用什么方法可以使真气保存?

辨语:

“得守者昌,失守者亡”,“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这是《内经》所强调的。

至于“何以全真”,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内经》原文中,有这样叙述:

“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真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

气出于脑,即室先想心如日。

欲将入于疫室,先想青气自肝而出,左行于东,化作林木;

次想白气自肺而出,右行于西,化作戈甲;

次想赤气自心而出,南行于上,化作焰明,

次想黑气自肾而出,北行于下,化作水;

次想黄气自脾而出,存于中央,化作土。

五气护身之毕,以想头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后可入于疫室。这里的东南西北中是以北半球的我国区域地理方位为依据,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中说的是脾土,实际上是地图册上的赤道、地球仪上的赤道,地球运动轨道上的天赤道。

又一法,于春分之日,日未出吐之;

又一法,于雨水日后,三浴以药泄汗;

又一法,小金丹方……每日望东吸日华气一口中,冰水下一丸,和气咽之。服十粒,无疫干也。

这里,既有练气之方,又有守时之功,更有练丹之妙,三者结合,便可练就一身功夫。这里,我想把自己的心得告诉大家,由于很多人,练气功不得法,练了一辈子,并没有得到“真谛”,于是“反戈一击”说:气功是假的,虚伪的……这是值得反省的。

一、练功要守时,子、午、卯、酉时要守住,不要让精气外泄、逆行、使之沿着练功者的意愿路线而运行;

二、练功要守气,要将“屁”这种废气转化为有用之能量,这是十分重要的、关键的,守真之旨,全真之要,全凭气之要。在体内聚积转化的越多、越久、功力就会大增。应该说,这就是最能体会“气之功”。此乃不传之秘。

三、药物辅助练功,对正常人、病人等,药物辅助是必须的手段,以达到增强体力、功力,强身健体之目的,这是古人有传之秘。

四、针刺辅助练功,这是自古之方。《内经》是这样记载的:

“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

故要修养和神也,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然即神守而虽不去,亦能全真。”

人神不守,非达至真。

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

284原文:

谓神移失守,虽在其体,然不致死,或有邪干,故全夭寿。

译文:

道常所说的神不守舍,即使出现在病人之身体之上,却不会导致死亡。若同时感受外邪,才会发生短命而死亡。

285原文:

人病心虚,又遇君、相二火司天失守,感而三虚,遇火不及,黑尸鬼犯之,令人暴亡。

译文:

若病人心气虚弱,又逢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司天失守其位,再加上岁火不足之年,恰好三虚。若遇水邪侵袭三虚之病体,就会导致病人突然死亡。

辨语:

辨析工具:医古文,修辞学中的换称、借代

黑尸鬼是换称,指黑色的病邪,即水邪



286原文:

人脾病,又遇太阴司天失守,感而三虚,又遇土不及,青尸鬼邪犯之于人,令人暴亡。

译文:

若病人脾气虚弱,又逢太阴湿土司天失守又加之岁迈土不及之年,恰好三虚,若遇风邪侵袭人体,就会导致病人突然死亡。

287原文:

人肺病,遇阳明司天失守,感而三虚,又遇金不及,有赤尸鬼犯之,令人暴亡。

译文:

若病人肺气虚弱,加之阳明燥金司天关守其位,又逢岁金不及之年份,恰好三虚,若逢火邪侵袭病人,会导致病人突然死亡。

288原文:

人肾病,又遇太阳司天失守,感而三虚,又遇水运不及之年,有黄尸鬼干犯人正气。吸人神魂,致暴亡。

译文:

若病人肾气虚弱,又遇太阳寒水司天失守其位,加之岁水运不及之年份,恰好三虚,若遇湿邪侵袭人体正气,导致病人神魂失守而突然死亡。

辨语:

辨析工具:医古文,修辞学换称、借代

285至288条原文中,有青尸鬼,黄尸鬼,赤尸鬼,黑尸鬼,缺“白尸鬼”。

“尸鬼”,是五疫传染之根源,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病邪,异能通过尸体传播,如肺结核病人,称“传尸痨”,又如非典型肺炎,其传染性极强,难于控制。其发病特点是“暴”、具有骤然发生,传染剧烈、伤人严重,短期内致人死亡,易行起大流行。其传染性强,一旦发生,无论年龄大小,症状表现相同或相似,令人暴亡。

反常的气候仅仅是形成疫病传播的外在条件。疫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重虚”或“三虚”。三虚,这里是指人体正气虚,岁运不及,司天失守其位。传染病,传染源必须控制,截断传播途径。传播病是不遵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如“天行赤眼”,即“流行性结膜炎”,只要你接触了被人污染过的面巾洗脸,你就会染上的。“非典型肺炎”也是如此,不管你正气有多强,只要接触这种病人,就会有感染、传染的危险而导致死亡。

“三虚”的各家辩论:

1)马莳认为:“此人气、天气同虚也,又遇惊而夺精,汗出于心,因而三虚。”

2)有人认为:“三虚”:天运不及,人气内伤,复受虚邪侵袭,谓三虚。

3)《内经》原文中,《素问》这里记载有四条“三虚”。

4)《灵枢》中《岁露论》是这样记载的:“三虚者,其死暴疾也”“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故论不知三虚,工反为粗”。

5)《灵枢·九宫八风》中载曰:“三虚相搏,则为暴病卒死”“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

因此,学习《内经》时,要《素问》、《灵枢》互参,以更好地理解原文内容。“三虚”其义各章有所不同,但《岁露论》是明确说“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故论不知三虚,工反为粗”,作了明确的定义。与年、月、时相关,这正是四码预测学所讨论、研究的课题。以日码为我,与年、月、时论生克,其模式是:

年码 月码 日码 时码







乘年之衰 逢月之空 失时之和

若医生“论不知三虚”,就是“粗工”。作为医生,当然要成为“上工”而不是“粗工”,必须勤研经典。































第四十八章、《素问·本病论篇第七十三》

原文:“黄帝问曰:天元九窒,余已知之,愿闻气交,何名失守?







































是故子午之岁,太阴升天,主窒天冲,胜之不前。

又或遇壬子,水运先天而至者,中木运抑之也。

升之不前,即风埃四起,时举埃昏,雨湿不化。

民病风厥、涎潮,偏痹不随,胀满。

久而伏郁,即黄埃化疫也,民病夭亡,脸、肢、府,黄 疸 ,满闭,湿令弗布,雨化乃微。

译文:

因此,

地支是子与午之年份,太阴湿土从在泉之右间,上升为司天之左间,若遇到木运过胜,土气受木克制,故止而不前。

假如遇壬子之年份,木运太过,其气先天时而来至,中运木运克制土,使土气窒滞而不能向前运行而升为司天,这样,就会出现:风沙飞扬,天昏地暗,却没有雨水下降。

百姓易病生中风(中脑)、流涎如潮、半身不遂、胀满。

土气被木抑制太久,就会湿邪突然暴发流行而发生疫病。

湿邪大流行就会导致百姓突然死亡。死亡之时眼脸、四肢皮肤都发生黄疽,六腑胀满闭塞。

在气候上,湿令未能布化,导致降水很少。

辨语:

司天在泉图








如图所示:巳亥之年份之后,就是子午之年,子午之年少阴君火司天,太阴湿土为四之气,由巳亥之年的五之气升至四之气,位于司天之左间。

风厥,因风而致之厥逆,中风,中脑之疾。

涎潮,是中脑之后遗症,面神经麻痹,偏瘫之后,导致口角流涎不止,不能自主控制。

“久而优郁,即黄埃化疫也,民病夭亡,脸、肢、府黄疸、满、闭”这就比“大跃进时期”死于黄肿病者十分相似。

290原文:

人气不足,天气如虚,人神失守,神光不聚,邪鬼干人,致有夭亡,可得闻乎?

译文:

人体的正气不足,天时不足,人的精神失守其舍,神明不聚,病邪侵袭人体,导致病人突然死亡或夭折,可以告诉我这个道理是什么吗?

辨语:

“天气如虚”指的是天干为阴的年份,即乙、丁 、、辛、癸五阴年。

病人死亡的因素:

人气不足(内因)

天气如虚(外因)

人神失守,神先不聚 (内因) 致有夭亡。

邪鬼干人 ( 外因)

291原文:

人之五藏,一藏不足,又会天虚,感邪之至也。

人忧、愁、思、虚、即伤心,

又感遇少阴司天,天数不及,太阴作接间至,即谓天虚也。

此即人气、天气同虚也。

又遇惊而夺精,汗出于心,因而三虚,。神明失守。

心为君王之官,神明出焉,神失守位,即神游上丹日,在帝太一帝君泥丸宫下。

神既失守,神光不聚,却遇火不及之岁,有黑尸鬼见之,令人暴亡。

译文:

人体的五脏如果有某一脏气不足,加之遇到天运不足之年份,就使人感邪而导致病情加重。

人若过度忧伤、愁若、思虑,就会损伤心气。

若又遇上少阴君火司天之年份中天数不及之年(乙、丁、辛、已、癸),司天的左间太阴湿土即将接替司天之拉,这就是所谓的“天虚”之年。(地支子午之岁)

人气虚,加上天虚,这就是人气、天气共同不足。

如果再遇上惊吓而损伤精气,汗出于心,为心之液,汗泄过多,因此就导致三虚,以致神明失守其位。

心脏是君王之官,神明出于此,心伤则神明失守其位,也就是心神浮越到上丹田——泥丸宫的下面。

神不守舍,神光就失散,又遇上火运不及的年份,若遇水邪侵袭病人,就会导致病人突然死亡。

辨语:

这里及下面两条,又谈到“三虚”。

这一条中的“三虚”,就是马莳所谓的“三虚”。

综观《素问》与《灵枢》,我认为“三虚”可以这样理解更为全面:











人体正气虚弱



1、五阴干之年

遇月之空

逢年之虚

2、司天失守其位之年

天时不足

三虚







失时之和

3、四码固气日码

固气

感受外邪





上丹田,是一样功术语,指脑室,脑为元神之府,有中丹田,指心胸部位,有下丹田,指小腹部位,这在个部位,是练功家守气,得气、聚气、化气的主要部位。练气必须由下丹田至中丹田至上丹田,然后又返回,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这里的“丹”,实际上是指人的精,气,神,指的是体内之“丹”,体内之“药”。下丹田聚精以化气,气至中丹田,中丹田聚气以化神至上丹田。当然,下丹田聚精气化同样重要,有助于精的气化。这就是我前面讲过的,将“屁”不要轻意放掉,而应聚集于体内,使之轻化,最后达到长期变废为宝,你就成为一常人中的不导常之人,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是以动心忍性,行弗乱其所为,以增益其所不能。”(加黑体的八个地方是使动用法)最后,达到上丹田具有显像之功能或其他功能,即“增益其听不能”而能。这个显像功能也许就如梦中的场境,第二天真的就出现了,你就必须总结,坚持下去,这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梦中解题等,也是一种感悟。这也是一种“增益”的结果。是孟子所说“养吾浩然正气”之结果。当然,医学家和古之练丹家,都是以“内丹”为基础,以“外丹”为诱导和加强“内丹”,内外结合,以达天人合一之境界。

孟子所说的“空乏其身”的“空”,我认为就是指的“饿其体肤”的结果,出现一种辟谷状态,不吃任何食物,也可以存活几十天。关于这个问题,《史记》中有记载的。

292原文:

人饮食、劳倦即伤脾,又或遇太阴司天,天数不及,即少阳作接间至,即谓之虚也,此即人气虚而天气虚也。

又遇饮食饮甚,汗出于胃,醉饱行房,汗出于脾,因而三虚,脾神失守。

脾为谏议之官,智周出焉。

神既失守,神光失位而不聚也,却遇土不及之年,或己年或甲年失守,或太阴天虚,青尸鬼见之,令人卒亡。

译语:

人若饮食不节、过度劳累就会损伤脾脏,

若遇太阴湿土司天(丑未之年)

再加上天数不及之年(五阴干年——乙、丁、己、辛、癸,但只有己年化为土运,中运)

又会遇上少阳相火从司天之左间将接替太阴湿土的司天之位。

以上种种情况叫做虚,包括了人气虚和天气虚弱。

再加上病人吃得过饱,伤胃而出汗,或者酒醉之后过性生活,伤脾而出汗,这样就形成三虚,以致脾神失守。

脾如请谏议之官,智慧周密,全由此而出。

脾神既失守其位,精神不振,

又遇土运不及之年份(即天干己之年)

或者己年或者甲年司天失守其位之年份;

或者太阴湿土司天(丑未之年)而天干为己之年份,若遇风邪来犯,就会导致病人突然死亡。



土不及

青尸鬼

脾土虚弱



木(风)

土运不及

令人暴亡

司天失守

丑未之年失守

“少阳作接间至”是指地支为丑未之年,四之气为少阳相火,在太阴湿土司天之左间,即将在寅申之年居司天之位。

“太阴天虚”指太阴湿土司天之年同时天干为已之年,只有己丑之年。

293原文:

人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即伤肾。

肾为作强之官,技巧出焉。

因而三虚,肾神失守,神志失位,神光不聚,却遇水不及之年,或辛不会符,若丙年失守,或太阳司天虚,有黄尸鬼至,见之令人暴亡。

译文:

人若久居潮湿的地方,或者由于过度劳累之后入水洗澡,就会损伤肾气。

肾脏是全身发力的地方,也是主宰肢体动作技巧的器官。

由于三虚,肾脏失守其位,心肾不交而神志失常,精神不振。

又遇上水运不及之年(辛为天干之年份)

若辛年又不是天符之年也不是岁会之年。

若丙年司天失守其位之年;

或者太阳寒水司天不及之年(误笔)

再遇上湿邪侵袭人体,就会导致病人暴亡。

辨语:

辨析工具:医古文,修辞学借代,换称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

“丙辛之岁,水运统之”说的是凡是天干见丙和辛之年,为中运(客运)之水运。各六年,共计十二年,即:

天干为阳,先天太过

丙寅、丙申

丙子、丙午

丙戍、丙辰;

辛丑、辛未

天干为阳,先天不及(不足)天虚

辛已、辛亥

辛卯、辛酉。

其中,辛丑、辛未为同岁会,“辛不会符”就是指“辛已、辛亥、辛卯”四年。

“丙年失守”指六丙年司天不是太阳寒水之年,只是:丙寅、丙申、丙子、丙午之年,共计四年。

“太阳司天虚”指太阳寒水司天之年同时天干为阴干之年。这是误笔。因为太阳寒水司天之年的地支是辰戍,都是五阳干与之相匹配,指的是:甲戌,甲辰;戊辰,戊戌;壬辰,壬戌六年,看吧,没有天干是阴干的年分,就不存在“不及”的问题。因而是误笔。

294原文:

人若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

又遇厥阴司天,天数不及,即少阴作接间至,是谓天虚也,此谓天虚,人虚也。

又遇疾走恐惧,汗出于肝。

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神位失守,神光不聚,

又遇木不及年,或丁年不符,或壬年失守。

或厥阴司天虚也。

有白尸鬼见之,令人暴亡也。

译文:

人因怨怒过度,肝气上逆而不下降,会导致肝气受伤。

又遇厥阴风木司天之年(巳亥之年)加之天数不及之木运之年(丁已、丁亥)。

少阴君火马上就会接替司天之位,这就叫做“天虚”。

以上两种情况就叫做天虚、人虚。

若加上奔跑、恐惧,汗出伤肝。

肝如将军之官,谋虑由此而出。

精神失藏,神志不振。

又遇木运不及之年(丁巳、丁亥)

丁年不是天符之年(丁卯、丁酉、丁丑、丁未)。

若壬年失守。

若厥阴司天同时见了年不及之年。

若有燥邪来犯袭人体,就会导致病人突然死亡。









《素问·刺法论篇第七十二》载有:

“黑尸鬼”、“青尸鬼”、“赤尸鬼”、“黄尸鬼”,独缺“白尸鬼”;

《素问·本病论篇第七十三》载有:

“黑尸鬼”、“青尸鬼”、“黄尸鬼”、“白尸鬼”,独缺“赤尸鬼”。

因此,宜前后文互参。青、黄、赤、白、黑,是五色,又可配五行、五脏、五方、五邪、这里,是指五邪。

295原文:

已上五失守者,无虚而人虚也,神游失守其位,即有五尸鬼干人,令人暴亡也,谓之曰:尸厥。

译文:

以上五种失守其位的情况,是由于天时不及和人正气虚弱导致的。由于人体神不守舍,又有各种病邪侵袭人体,就会导致病人突然死亡,这就叫做:尸厥。

296原文:

人犯五神易位,即神光不圆也。

非但尸鬼,即一切邪犯者,皆是神失守位故也。

此谓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译文:

病人如果出现五脏之正气失其常位,就会出现正气损伤不全。

若此,即使不是各种疫邪为患,就是一般的邪气来侵袭,都会出现:神明失守的症状。

这就叫做:

精气内存的人就会存活,精气失守就会导致死亡;

得神的病人就会安全,失神的病人就会出现死亡。

辨语: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这是《内经》中著名的论断。

精、气、神的存亡的确关系到人生命的存亡。作为医生,必须是生命的守护神。要力争神、气、精的守护,病人便多一分生机。存得一分精、气、神、病人便多一分希望存活。





























第四十九章、《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原文:“黄帝问曰:五气交合,盈虚更作,余知之矣。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岐伯再拜对曰:明乎哉问也!此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帝曰:愿闻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奈何?岐伯曰:此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

帝曰:愿闻其道也。岐伯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阳司天,其化以寒。以所临藏位,命其病者也。帝曰:地化奈何?岐伯曰:司天同候,间气皆然。帝曰:间气何谓?岐伯曰:司左右者,是谓间气也。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主岁者纪岁,间气者纪步也。帝曰:善!岁主奈何?岐伯曰:厥阴司天为风化,在泉为酸化,司气为苍化,间气为动化;少阴司天为热化,在泉为苦化,不司气化,居气为灼化;太阴司天为湿化,在泉为甘化,司气为黄黅化,间气为柔化;少阳司天为火化,在泉为苦化,司气为丹化,间气为明化;阳明司天为燥化,在泉为辛化,司气为素化,间气清化;太阳司天为寒化,在泉为咸化,司气为玄化,间气为藏化。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藏所宜,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

这里的“五气交合,盈虚更作”说的就是主气与客气的五步运行,交替发生,实际上就是主气主运——北半球划分为5个气候带与客气客运——全球的公转轨道速度等分为5步=73.05度/步/行/运/星的计算法则。“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则是说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等分为6步,上位为南、下位为北的定位不同,计算的法则也是不同的。

这里的“天地之大纪”,就是说的中国古人的地球仪的经纬网和经纬度以及黄道上的经纬网和经纬度。这是地球和天球定位与分界分野和辨别方向的重要系统,有了这些系统,才能说明。地球是立体的球,也才能说明天球是立体的球的概念和理论。

这里的“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阳司天,其化以寒。以所临藏位,命其病者也。”再一次说明公转气候六步法则与气候六步法则对人体的影响和控制。下面又说司天的左右为“间气”“间气者纪步”就是为了计算六步法则,左右次序、方向不同,运行的结果是不同的。“主岁者纪岁”说的是标定这一年的轨道运动的初始状态和结束状态。

这里的“厥阴司天为风化,在泉为酸化,司气为苍化,间气为动化”是说厥阴所处轨道位置不同,出现的气候现象也是不同的。这是把地球自转与公转分为不同的六步加以区别,这样,才能证明地球在自转和公转,也才能证明是立体的球在转动。司天的含义有如下几个含义,一是全球这是指南半球、北半球则是北半球的南端靠近赤道位置处,二是指公转时间则是以我国的阴历为准司天位为上半年和现半年的分界线夏至点;三是自转时间则是12点的标志。在泉则是与上面三个含义相对应的:一是全球则是北半球、北半球则是北极点的标志;二是指公转的一年时间为冬至的时间分界点;三是自转时间0时的标志,司天在泉也是计算自转公转速度和位移的计算标志。这样司天的左右和在泉的左右共为6步,但是司天在泉是把全球进行南北定位、轨道上下定位的运动控制系统的描述方法。上下定位为南北、左右则定向为东西,这样运动的方向就固定了,而不是乱转的。其他五气也是如此了。略有差别就是自转为360度圆周,公转为365.25度的椭圆(今天的含义)每一部步的角速度略有差别,就是自转60度与公转60.875度的差别。

原文:“帝曰:厥阴在泉而酸化先余知之矣。风化之行也何如?岐伯曰:风行于地,所谓本也,余气同法。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故曰:谨候气宜,无失病机。此之谓也---”这里“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就是自转与公转都用六节、六步、六气的法则,其速度差,略不同。

原文:“帝曰:夫子言察阴阳所在而调之,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小大奇等,命曰平。阴之所在寸口何如?岐伯曰:视岁南北,可知之矣。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厥阴在泉,则右不应;太阴在泉,则左不应。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寸口不应;厥阴司天,则右不应;太阴司天,则左不应。诸不应者,反其诊则见矣。



帝曰:尺候何如?岐伯曰:北政之岁,三阴在下,则寸不应;三阴在上,则尺不应。南政之岁,三阴在天,则寸不应;三阴在泉,则尺不应。左右同法。故曰:知之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帝曰:善。天地之气,内淫而病何如?岐伯曰: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则地气不明,平野昧,草乃早秀。民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心痛支满,两胁里急,饮食不下,鬲咽不通,食则呕,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岁少阴在泉,热淫所胜,则焰浮川泽,阴处反明。民病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寒热皮肤痛,目瞑齿痛,()肿,恶寒发热如疟,少腹中痛,腹大。蛰虫不藏。

岁太阴在泉,草乃早荣,湿淫所胜,则埃昏岩谷,黄反见黑,至阴之交。民病饮积,心痛,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阴病血见,少腹痛肿,不得小便,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腰似折,髀不可以回,腘如结,(-)

岁少阳在泉,火淫所胜---

岁太阳在泉,寒淫所胜-









原文:“天气之变何如?岐伯曰:厥阴司天,风淫所胜,则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寒生春气,流水不冰,蛰虫不去。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饮食不下,舌本强,食则呕,冷泄腹胀、溏泄瘕水闭,病本于脾。冲阳绝,死,不治。”

这里可以理解为:厥阴风木司天之年——地支为巳之年、为亥之年,风邪胜克土,导致天空昏暗,尘埃飞扬,风起尘涌,扰动不宁,冬季应寒冷却行春令而温暖,流水应结冰却没有结冰,蛰虫应该潜伏却没有潜藏。

百姓多发生以下疾病症状:胃脘痛,心痛,两胁疼痛,咽喉、胸膈不通畅,饮食不能,舌体强硬,食就呕吐,腹冷而泻泄、腹胀,大便溏泄,徵瘕,月经停闭(小便闭塞不通),疾病的根本在脾脏。

若冲阳脉绝,病人就会死亡,是不治之症。

这里需要注意这条原文应结合《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原文进行理解。

这里的“瘕”,指妇科病之“徵瘕”。属于现代妇科学之子宫肌瘤或其他腹部肿瘤类的疾病。

“水闭”当然可以指“经水停闭”指月经不潮,这是“徵瘕 ”的一个结果,也可以是一个单独的病种。可以结合“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清,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进行理解。也可以理解为小便闭塞不通。

原文:“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怫热至,火行其政,大雨且至。民病胸中烦热,嗌干,右 胠满,皮肤痛,寒热咳喘,唾血血泄,鼽衄嚏呕,溺色变,甚则疮疡胕肿,肩背臂月需 及缺盆中痛,心痛肺月真,腹大满,膨膨而喘咳,病本于肺。尺泽绝、死。不治。

这里的含义可以理解为:

少阴君火司天之年——地支为子年或者为午之年,热邪太胜,热气怫郁,火气行其政令。火能生土,火邪旺,水湿得生,故大雨将会到来。

百姓将会发生以下病证:胸中烦热,咽干,右胁胀满,皮肤疼痛,寒热往来,咳嗽、哮喘。吐血,便血、衄血,喷嚏,呕吐,小便颜色异常,甚至疮疡,脚肿、肩痛、背痛、臂痛、胸痛、心痛,肺气月真 胀,腹胀满,呼吸困难,疾病的根本部位在肺脏。

手太阴肺经尺泽穴脉绝,病人就会死亡,是不治之症。

此条可以结合“岁火太过”进行理解。掌握一个原则:热(火)邪克肺金,因此,热邪、火邪乘胜肺金,就会导致肺脏发病。尺泽脉绝,太渊脉绝,包括“少阳司天”中“天府脉绝”都是手太阴肺经脉脉气绝的标志,病人就会走向死亡。就是其相应的动脉没有了搏动,动脉压没有了,测不到了。

原文:“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则沉阴且布,雨变枯槁。

(民病)月付 肿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腰脊头项痛时眩,大便难,阴气不用,饥不欲食,咳唾则有血,心如悬,病本于肾。

太溪绝,死。不治。”

这里可以这样理解:太阴湿土司天之年——地支为丑为未之年,湿土邪乘胜肾水,则天气阴沉,乌云满布,雨水太多,使草木受淹而枯槁。

百姓发病多见以下症状:浮肿、骨痛、阴痹。阴痹的症状表现是:按之痛无定处,腰痛,脊柱痛、头痛、项痛,经常眩晕。大便困难,阳萎、饥不欲食,咳嗽带血,心空、心悸如悬空般,疾病的根本部位在肾脏。若是少阴肾经太溪穴脉气绝灭,病人就会出现死亡,是不治之症。理解本条原文请结合“岁土太过”

原文:“少阳司天,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金政不平。

民病头痛发热恶寒而疟,热上皮肤痛,色变黄赤,传而为水,身面月付 肿,腹满仰息,泄注赤白,疮疡,咳唾血、烦心,胸中热,甚则鼽衄,病本于肺。天府绝,死。不治。”

这里可以这样理解:少阳相火司天之年——地支为寅之年为申之年,火邪乘胜肺金,则热气流行,燥令不行。

百姓就会出现如下症状:头痛、寒热往来如疟疾、热在上焦,皮肤疼痛,面色变黄变红。传于里就发生水肿,身肿,面肿、足肿,胸腹胀满,呼吸困难而仰面呼吸,暴泻或痢下赤色,白色痢,疮疡,咳血,唾血,心烦,胸中发热,甚至衄血,疾病的根本部位在于肺脏。

若手太阴肺经天府脉绝,病人就会出现死亡,是不治之症。

原文:“阳明司天,燥淫所胜,则木乃晚荣,草乃晚生,筋骨内变,大凉革候,名木敛生,菀于下,草焦上首,蛰虫来见。民病左月去 胁痛,寒清于中感而疟,咳,腹中鸣,注泄鹜溏,心胁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腰痛,丈夫--- 疝,妇人少腹痛,目昧眦疡,疮痤痈,病本于肝。太冲绝,死。不治。”

这里可以理解为:阳明燥金司天之年——地支为卯为酉之年,燥邪乘胜肝木,就导致树木推迟生长,草类推迟生长。病人筋骨发生变化。大凉之气使气候反常,各种树木生发之气被抑制,燥气潜伏于草木之下,草木出现花叶焦枯。蛰虫开始出现。

百姓多出现以下病症:

左月去 胁疼痛,寒凉、清肃之气侵袭中焦而发生疟疾,咳嗽,腹中鸣响,暴注泄泻,大便稀溏,心胸突然剧烈疼痛,不能转侧,咽喉干燥,面色如烟炭,腰痛,男子发生疝气,妇女少腹疼痛,眼目昏暗不明,眼角溃疡,疮疡、痤疮、痈疽、疾病的根本部位在肝脏。

若足厥阴肝脉太冲穴脉气灭绝,病人就会死亡。是不治之证。

原文:“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则寒气反至,水且冰,运火炎烈,雨暴乃雹。血变于中,发为痈疡,民病厥心痛,呕血、血泄、鼽衄、善悲,时眩仆。胸腹满,手热肘挛,腋肿,心澹澹大动,胸胁胃脘不安,面赤目黄,善噫,嗌干,甚则色火台,渴而欲饮,病本于心。

神门绝、死。不治。所谓动气,知其藏也。”

这里可以理解为:

太阳寒水司天之年——地支为辰之年为戌之年,寒邪乘胜心火,则寒气非时而至,河水结冰。若遇中运化为火运(指天干化中运为火之年,六年中只有戊戌、戊辰这二年)之年,气候炎热,就会出现异常灾害性天气:暴雨、冰雹。

百姓患病多见以下症状:血液病变,发生痈疽、疮疡。厥逆心痛,呕血、便血、衄血,悲伤,经常眩晕,跌仆。胸腹胀满,手心发热,肘挛急,腋下肿痛,心悸不安,胸胁,胃脘不适,面红,目黄,多嗳气,咽干,甚至面色如煤,口渴而欲饮。

疾病的根本部位在于心脏。

若手少阴心经神门穴脉气灭绝,病人就会出现死亡。是不治不症。

这就是所说的:依据脉气的搏动,以测知内脏气血的存亡的诊法。

前面的六段原文,是以地支为计算依据的。是把12地支分为六组,是12地支等分360度圆周或者365.25度椭圆之后的180度轴上的地支连线,即是子午为一组,寅申为一组,卯酉为一组,巳亥为一组,辰戍为一组,丑未为一组,共计六组。由于“子午卯酉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二地支兼有计算时间和经纬度的双重功能,所以这里的六组地支在这时是六组数字轴,自转为180度轴,公转则是182.625度数字轴,自转就是子午为180度南北轴,寅申为180度轴,卯酉为180度东西轴,巳亥为180度轴,辰戍为180度轴,丑未为180度轴,

公转则是六组子午,寅申,卯酉,巳亥,丑未,辰戍各为182.625度的数字轴,每一个数字轴相互之间的角度或者角速度为公转60.875度,自转为60度。这些数字轴,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原始的数字控制系统,原始的二进制系统,不仔细计算是会错误理解的,离《内经 》原文的计算法则就十分遥远了。

















原文:“厥阴之复,少腹坚满,里急暴痛,偃木飞沙,倮出不荣;厥心痛,汗发呕吐,饮食不入,入而复出,筋骨掉眩,清厥,甚则入脾,食痹而吐。冲阳绝,死。不治。”

这里的含义可以理解为:

厥阴风木之气来报复脾土之年,就会发生少腹部坚满,腹内拘急,腹中暴痛,树木被吹倒,尘土飞扬,倮虫不能生长。

同时也会发生真心痛,汗出,呕吐,饮食不下,或饮食进入后反逆呕吐,筋骨颤抖,眩晕,手足逆冷,甚至风邪脾脏,食痹而呕吐。

若足阳明胃经冲阳穴脉气灭绝,病人就会出现死亡,是不治之症。注意这里的“复”是指“复气”,是“报复之气”的含义。也就是“子报母仇”,子为母亲复仇。如:木所胜克者土也,土之子金也,金来克木,由于金是土之子,故金被视为替母(土)报仇,故称为“复气”。

“厥阴之复”是指“厥阴风木之气来报复之年”,报复的对象是土,包括脾与胃。其实质仍然是相克。本质上是180度数字轴上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这在后面《内经》原文中有记载,就是:“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胜之常也;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复之常也。有胜则复,无胜则否”这里就是计算“胜气”与“复气”的法则。“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胜之常也”自转则为60度x3=180°即是0度至180度为胜气,公转则为60.875x3=182.625°,即是0度至182.625度为胜气,本质上说的是地球上赤道的南北两半球的作用力与反作用的关系,就是地球的自转偏向力以及表现于外的大气环流、海洋环流、热力环流等等“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复之常也”则是自转为181度至360度,公转则是182.626至365.25度为复气。

“食痹”,依据“饮食不入,入而复出,筋骨掉眩、清厥,可知,相当于中医内科学之“噎膈”即现代医学所谓的“食道癌”、“胃癌”、“贲门癌”之类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病变,至今在临床上,都是不治不症,死亡率极高。

原文:“少阴之复,燠热内作,烦躁,鼽嚏,少腹绞痛;火见燔火芮,嗌燥,分注时止,气动于左,上行于右,咳,皮肤痛,暴喑,心痛,郁冒不知人,乃洒淅恶寒,振栗,谵妄,寒已而热,渴而欲饮,少气,骨痿,隔肠不便,外为浮肿,哕噫;赤气后化,流水不冰,热气大行,介虫不复,病疿胗疮疡,痈疽痤痔,甚则入肺,咳而鼻渊。天府绝,死。不治。

这里可以这样理解:

少阴君火之气来报复之年,就会出现:郁热内生,烦燥,鼻塞流涕,喷嚏,少腹绞痛。

火势盛而燔灼,咽喉干燥,热结旁流时泄时止(这是真热假寒,应该“通因通用”,反治,这是为了告诉张功耀先生出错就在这里。)动气生于左腹部逆而向上行于右腹部。咳嗽,及肤疼痛,突然失癔,心痛,昏迷,不省人事。继发洒浙恶寒,振栗寒颤,神昏谵语,狂妄,寒罢之后发热,口渴而欲饮,少气,骨软蒌弱,肠道梗阻不通,皮肤水肿,呃逆,嗳气。

火热之气久久不退去,因而,流水不结水,热气流行,介虫不蛰伏,病见 疹,疮病,痈疽,痤疮,痔疮。甚至热邪入肺,导致咳嗽伴见鼻渊。

若手太阴肺经天府脉绝,病人就会出现死亡,是不治之症。

这里的“分注时止”指的是“热结旁流”时作时止。“热结旁流”是指热邪结于肠而致大便干燥,同时发生水泄样物从干燥硬结的大便两旁流出。这在夏秋季,易于发生。多是素体火旺,津亏肠燥,然后吃干硬及辛辣温阳之食品而导致。这是真假寒热之辨证,是中医学的难点和重点。需要用心学习和掌握运用,否则,就会误诊误治,杀病人而医生自己不知道。

“气动于左,上行于右”这是指“热结旁流”时,肠气逆行。当然,若用于练功,是内气逆行,聚气的一种方法,聚气之后,要变化,达到气化,不然,肠气停在体内也是难受的。当收缩肛门,作提肛运动时,“气动于左,上行于右”自己能明显感觉并控制,达到“调行聚控变,阴阳先后乘”时,你排放的废气少了,能量聚集了,很冷了,但你不穿很厚的衣服也能正常工作,不易感冒,也能户外活动,这就是变废为宝的奇妙,“内气”的奥秘所在,这就是气功的热量基础,物质基础。

原文:“太阴之复,湿变乃举,体重中满,食饮不化,阴气上厥,胸中不便,饮发于中,咳喘有声;大雨时行,鳞见于陆,头顶痛重、而掉瘛尤甚,呕而密默,唾吐清液,甚则入肾,窍写无度。太溪绝,死。不治。”

这里可以这样理解:太阴湿土来复仇之年,就会湿气流行,病人出现身体沉重,腹部胀满,饮食不消化,阴邪之气上逆,胸中不爽,水饮之邪生于体内,咳嗽、哮喘有声音。

大雨经常发生,洪水暴发,将鱼类冲上了陆地。病人多发生头部巅顶疼痛且沉重。抽搐、瘛疭时更加厉害、呕吐,神情默然,呕吐清水,甚则湿邪入肾、遗精、滑精频繁不能控制、二便失禁等。

若是少阴肾经太溪穴灭绝,就会出现病人死亡。是不治之症。

注意这里的“窍写无度”的“窍”,指“下窍”,即前后二阴。因为肾司二便,所以肾受损,二便失控,包括大便泄泻不止,小便失禁。当然,肾主精,主生殖与发育,因此,遗精、滑精频繁不止,也是导致死亡的原因。临应上,现在常见淋球菌感染、梅毒感染而致睾丸炎,遗精、滑精无度,看见女性就射精、滑精、遗精而不能控制。这在抗生素没有发明的古代,是难免的,而且治疗是很困难的,故称”不治之症。”当然,二便失禁的病人更是会死亡的。

原文:“少阳之复,大热将至,枯燥燔爇,介虫乃耗。

惊瘛咳衄,心热烦燥,便数,憎风,厥气上行,面如浮埃,目乃 瞤瘛,火气内发,上为口糜,呕逆,血溢血泄,发而为疟,恶寒鼓栗,寒极反热,嗌络焦槁,渴引水浆,色变黄赤,少气脉萎,化而为水,传为胕肿,甚则入肺,咳而血泄。尺泽绝,死。不治。”

这里可以理解为:少阳相火来报复之年,则大热将会到来,干燥灼热,介虫因此而死亡。百姓出现下列症状:惊恐、抽搐,咳嗽、衄血,心热烦躁,小便频数,怕风,厥逆之气止行,面加尘土,眼晴异常---动、抽搐。火气内生,在上表现为口舌糜烂,干呕,呃逆,呕吐,便血。

若发生疟疾,恶寒战栗,寒极生热,咽喉干燥,口渴欲引水,尿色变黄变红,少气,经脉萎缩,变化为水舯,传变为皮肤水肿。严重的火邪侵袭肺脏,咳嗽而且吐血、便血。

若手太阴肺经尺泽穴脉气灭绝,病人就会出现死亡。是不治之症。

原文:“阳明之复,清气大举,森木苍干,毛虫乃厉。病生胠胁,气归于左,善太息,甚则心痛否满,腹胀而泄,呕苦,咳,哕,烦心,病在鬲中,头痛,甚则入肝,惊骇,筋挛。太冲绝,死。不治。”

这里可以理解为:阳明燥金之气来报复之年,则清肃之金气大行,树木苍老干枯,兽类因之多发生疫病。百姓多发生从下症状:疾病生于两胁,燥金之气胜克于左边(八卦图的的方位)肝木之气。易以息。严重的的导致心痛,痞满,腹胀而泄泻,呕吐苦水,咳嗽,干呕,心烦,病位在膈中。头痛,邪气严重侵袭入肝,惊骇,筋骨拘挛。

若足厥阴肝经太冲脉灭绝,病人就会发生死亡。是不治之症。

原文:“太阳之复,厥气上行,水凝雨水,羽虫乃死。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头痛,善悲,时眩仆,食减,腰椎反痛,屈伸不便,地裂冰坚,阳光不治,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唾出清水,及为哕噫,甚则入心,善忘善悲。神门绝,死。不治。”

这里可以理解为:太阳寒水之气来报复之年,则寒气流行,水结成雨,雨化为冰,飞禽多因此而冻死。百姓多发生以下症状:心寒、胃寒,胸膈不通畅,心痛,胃痞满,头痛,易于悲伤,经常眩晕、跌仆,食少纳呆,腰椎疼痛,屈伸不能,地冻裂,冰坚硬,没有阳光,少腹疼痛,牵掣睾丸疼痛,上引腰脊疼痛,寒气上冲心脏,呕吐清水,并伴发干呕、嗳气,甚至水气凌心,易忘易悲。

若手少阴心经神门穴脉气灭绝,就会导致病人死亡。是不治之症。

原文:“气之上下,何谓也?岐伯曰:身半以上,其气三矣,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其气三矣,地之分也,地气主之。以名命气,以气命处,而言其病。半,所谓天枢也。故上胜而下俱病者,以地名之;下胜而上俱病者,以天名之。所谓胜至,报气屈伏而未发也;复至,则不以天地异名,皆如复气为法也。

帝曰:胜复之动,时有常乎?气有必乎?岐伯曰: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帝曰:愿闻其道也。岐伯曰: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胜之常也;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复之常也。有胜则复,无胜则否。帝曰:善。复已而胜何如?岐伯曰:胜至则复,无常数也,衰乃止耳。复已而胜,不复则害,此伤生也。”

这里的原文就是以人体立体属性的上下来说明地球天体的立体上下的分界分野标志。“半,所谓天枢也。”这就是地球的赤道、天球的赤道的概念,天枢,就是现代地球物理学上的自转轴与公转轴的概念。以此区分天地,以此区分东南西北中,以此区分轨道的分野。这样,才能计算180度的数字轴。注意这里的“时有常位”说的是自转的时间和公转的时间都是具有固定的位置和计算的法则,就是中国古人的12时辰和24节气等等法则。由于这些概念是人为的计算法则,至今都在运用,可是大家却不知道这是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法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一个科学谜团。

































309原文:“阳明司天,清复内余,则咳、衄,嗌塞,心鬲中热,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

这里可以理解为:阳明司天之年,客气燥金居于主气相火之位,金不胜火,因此,不说客气胜。若清气(指肺金之气)受到火的报复,热邪有余而盛于体内,就会导致人体咳嗽、衄血、咽喉梗塞,心中、胸膈中发热,咳嗽不止。咳嗽剧烈而白色痰中挟着血块,病人就会死亡。

“白血”的各家辩论:

1)王冰认为是“谓咳出浅红色血,似肉似肺者;”

2)马莳认为是“天营气者,阴气也。阴气既衰,不能化血,而仅有白血。”

3)张介宾谓白涎白液;

4)张志聪谓血出于肺;

5)田代华教授认为是通假字,通“迫”,是可以的。

其实,根据临床症状,可以这样理解:“白”是指“白色的痰液”,“血”,是指“痰中挟血”,这样,“白色的痰液中挟着血,”才是“白血”的含义。是白后面省略“痰”的结果,这才符合临床实际。

根据此条的记述:“咳嗽、衄血,咽塞,心中发热,膈中发热,咳嗽不止,白痰中挟血,”似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肺癌类的病症,是当今临床上的世界医学难题,古代当然也是不治之症,病死率同样相当高。

310原文:六气之胜,何以候之?岐伯曰:乘其至也。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热气大来,火之胜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寒气大来,水之胜也,火热受邪,心病生焉;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胜焉;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所谓感邪而生病也。乘年之虚,则邪甚也;失时之和,亦邪甚也;遇月之空,亦邪甚也。重感于邪,则病危矣。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

这里可以理解为:六气的胜气,如何计算?如何预测?本质上就是五行的相生与相克,这样人体的疾病就可以预测如下,人若遇上运气不足之年,邪气就很强;人若遇上时候不和之时,邪气同样很强;

人若遇上月落空亡之月,邪气也很强;再感受多种邪气,病人就生命垂危了。

这在《灵枢·岁露论》有相似的记载:“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故论不知三虚,工反为粗。”

“逢年之盛,遇月之满,得时之和,虽有贼风邪气,不能能危之也”,此乃三实。“空”,我认为是指的四码中的“空亡”。

空与实相对而言,或经所言“满”亡,与“有”相对而言。

空亡,指时间没有到。

如甲子旬中戍亥空亡,一旬只有十天,戍亥在第十一天和第十二天,如果到了戍和亥这两天,就叫出空。出空则不空,即四码中虽有空亡,但有冲有合有刑不为空,反之才是真空。吉神空而喜见合,坏星空而忌见合。







1
2
3
4
5
6
7
8
9
10
空亡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已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戍亥

甲戊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已卯
庚辰
辛未
壬午
癸未
申酉

甲申
乙酉
丙戊
丁亥
戊子
已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已
午未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成
已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辰巳

甲辰
乙已
丙午
丁未
戊申
已酉
庚戊
辛亥
壬子
癸丑
寅卯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已
戊午
已未
庚申
辛酉
壬戊
癸亥
子丑


空亡的查法,是以日码为主,编码中年码,月码,时码的地支中出现,见者为空亡。也就是说:从甲子日到癸酉日这十天中无戍亥二支,如生于乙丑日。四码中见戍亥,则为空亡。其他行仿此。实际上就有年,月,时上都有可能见空亡。并非仅见月上。

空亡在年支上,一是祖业空,二是母空,或辞世,或改嫁,或出走远离,或不顾子。有母若无。三是年支所代表之脏器,会发生病变,形同虚设或先天性缺如或最终导致癌变。

空亡在月支上,多指无兄弟姊妹,或兄弟姐妹无依无靠,各奔前程,尤其是经济上,精神上相互无支撑,离心离德。若天干变通为偏财或正财,则为财落空亡,妻落空亡。若有妻若无。不重视钱财而重义,属精神追求型而轻财重义。地支所应内脏会发生严重病变。

空亡在时上,一是结婚后不能马上有孩子,二是无子女或子女无依无靠。三是地支所匹配之内脏会发生严重病变。

如李某,男,四码:

杀偏卯日元 伤

已卯 辛未癸丑甲寅

(空亡) (墓)葬(空亡)

由于寅配胆腑,为阳木;卯配肚脏,为阴木要,寅卯落空亡,肝胆形同虚设,疾病重重,患肝硬化腹水。

祖业空亡,儿子空亡,都是对的,无依无靠。







如此人的四码编码为:

食 偏财日元伤

乙巳 丁亥 癸酉 甲寅

(空亡)

此例正应“遇月亡空”,月落空亡,兄弟姐妹奔东西,各在一方,相互无助。

遇丁为偏财,实乃财落空亡,财,又为妻所主,妻亦落空亡,为精神型追求,空想主义者,轻财重义,事难成。好在巳与亥相冲相克,故非为真空。

旬空之义,有吉有坏。如四码有坏星恶煞祸聚之地,全要空亡解之。

若是禄马财官,福聚之气,全怕空亡散之。

大人之命,要有虚中之德。

空亡自旺有用,乃大声大应之器。

月、日,时之位俱空亡不相害者,为大贵人。若值两位,虽有官不大。

凡码中带此,生旺则气度宽大,动昭虚名,长大肥满,多发意外之祸。

死、绝则一生失败、漂泊,但在我有气之地,则不能为福。

大忌干支与天干相合,是谓小人得位,则奸诈诡计,靡所不为。

若为我所克,是为天干受殃,反为特达之福。

其性无常,与官符并,则妄婿多文;

与劫煞并,则狭勇;与亡神并,则飘泊;与大耗并,则颠倒鹘突;

与健禄并,一生破散;与咸池六害并,多坏暴亡。

惟夹贵、华盖、三奇,学堂并者,大聪明脱俗之士。

胎元生逢遇空则昏蒙飘零;

建禄临空虚有名,平生所学却无成,若得驿马来相救,纵得官时又得停。

凡命值空亡,时上见多拗性,事高而虚,更遇华盖,决主少子。

从上面的病例中也可以看出,年、月,时皆可以落空亡。其实可以通过互文见义、合分格的形式来理解:

乘遇:年、月、时:之虚、之空、之失和,则邪甚也。

重感于邪,则病危矣。

若年、月、时中有三落空亡,或流年落空亡,大运临空亡,必死无疑。当然防止的办法就是不去空亡之方,流年则是一年内有灾,大运则是十年内有灾,运过则无。当遇上种种疾病时,更是凶多吉少,难以幸存。值得大家研究,总结,以利更好地适用于临床,为广大病人逢凶化吉,趋吉避凶服务,救病于危难之际,救命于水火之中。

311原文:“帝曰:其脉至何如?岐伯曰: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至而和则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阴阳易者,危。帝曰:六气标本,所从不同,奈何?岐伯曰:气有从本者,有从标本者,有不从标本者也。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帝曰:脉从而病反者,其诊何如?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帝曰:诸阴之反,其脉何如?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

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有取中气而得者,有取标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逆,正顺也;若顺,逆也。

故曰: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顺逆,正行无问。此之谓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足以乱经。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起。同气异形,迷诊乱经。此之谓也。

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与本,易而勿损,察本与标,气可令调,明知胜复,为万民式。天之道毕矣。”

这里可以这样理解:黄帝问“其脉至何如?”岐伯回答说:

“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

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

六气应时而到,病人脉和缓的脉,是常脉;六气应时而到,病人脉象盛大者,是病脉;六气应时而到,病人脉象与六气相反,是病脉;

六气应时而到,病人脉不应时而出现,是病脉;六气应时而未到,病人脉象却应时而出现,是病脉;脉象若阴阳错位,提示病人病情危重。

接着下文就说的是“至而知则平……”可见谈的是脉象与六气的关系。实际上涉及时间关系,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其模式是:

时候(七十二物候)—六气 — 脉象 —病人疾病

至 至和 正常人

未至未至 甚 病

反 病

不至 病

至 病

易位 危

诊断时,切脉要考虑时间因素,治疗时,亦要考虑时间因素。其实,医各工作者就是在为病人争取存活的时间。“识时务者为俊杰”,医务工作者,应该需要掌握72物候,是中国古人计算地球公转运动的法则,就是每一候等于5天,等于5度来计算的,这是参考恒星360度的公转周期,与参考太阳回归周期相差5.25度。通过72物候与六气的速度差的计算,可以计算公转状态下的人体规律与疾病变化的规律。

原文中说六气标本,所从不同,气有从本者,有从标本者,有不从标本者。在《内经》原文中,标本的含义很多,尤其是中医学上关于临床运用方面的含义很多,但是在这里,请大家注意这里是针对六气而言的,本质上就是说六气的上下方位以及六气的运动轨迹的方向,就是标为南,本为北,不是标本的中气、中,则是东西方位的两线的连线,本质上,中、中气的概念这时就是天赤道的概念。同时这里对顺逆的概念再一次进行了解释。这里的顺,就是中国古人的公转方向为顺,自转方向则为逆,这是以北半球为准,以上位为南,下位为北,参考的是北极星为天文背景。与今天的标准颠倒了180度,所以,今天的中国人没有一人认识自己祖宗的科学发明和科学创造。















原文:“帝曰:胜复之变,早晏何如?岐伯曰:夫所胜者,胜至已病,病已愠愠,而复已萌也。夫所复者,胜尽而起,得位而甚。胜有微甚,复有少多,胜和而和,胜虚而虚,天之常也。

帝曰:胜复之作,动不当位,或后时而至,其故何也?岐伯曰:夫气之生,与其化,衰盛异也。寒暑温凉盛衰之用,其在四维。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故《大要》曰: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谨按四维,斥候皆归,其终可见,其始可知。此之谓也。

帝曰:差有数乎?岐伯曰:又凡三十度也。帝曰:其脉应皆何如?岐伯曰:差同正法,待时而去也。《脉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涩,秋不数,是谓四塞。沉甚曰病,弦甚曰病,涩甚曰病,数甚曰病,参见曰病,复见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反者死。故曰:气之相守司也,如权衡之不得相失也。夫阴阳之气,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此之谓也。”

这里可以理解为:胜气与复气的早晚变化如何?——这里提出问题的早晚就是指的地球自转一天的时间的早晚,中国古人是用100刻来计算,同时规定为12时辰今天的24小时。这里说“复”就是“胜尽而起,得位而甚”这里的胜气与复气是自转状态下的0至180度与181度至360度的计算法则。下面原文中的“胜复之作,动不当位,或后时而至”这是说的公转状态下的胜气与复气的计算法则。“寒暑温凉盛衰之用,其在四维”这里孟景春教授理解为“寒暑温凉盛衰的作用,表现在辰戍丑未四季月之时”是从公转的时间立论的,张介宾前贤,方药中教授,杨力教授等从多知名专家的解释也是从时间角度立论的。但是,没有具体指出这是计算地球的公转运动的公转轨道的规律与法则。仅仅指公转时间,是不全面的,这里同时也是计算公转轨道的分野的方法,本质上就是计算经纬度、自转公转角速度的法则,这是把公转轨道365.25度以辰戌为分界线等分为182.625度的公转数字轴和丑未为分界线等分为182.625度轴的公转的数字轴,同时又是计算公转角速度的法则,就是相对于卯酉轴——今天叫做赤道、天赤道=0°纬线0~182.625度数字轴,则辰戍线或者线圈为60度经线圈,公转则为60.875°黄道圈,也是公转60.875度角速度的含义,丑未线或者线圈则为自转120度线圈,公转为:60.875°x2=121.75度线圈。这是从黄道0度至182.625度的角度进行计算。这个计算法则,不是我想出来的,是《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的“子午、卯酉为二绳,丑寅、辰巳、申未、戍亥为四钩。东北为报德之维也,西南为背羊之维,东南为常羊之维,西北为蹄通之维。日冬至则北斗中绳,阴气极,阳气萌。故曰冬至为德。日夏至则斗南中绳,阳气极,阴气萌,故曰夏至为刑--”这里明确指出四维是东北、西南、西北、东南为四维,这里是方位的地球的经纬网中经纬度的计算,这里同时也指出了夏至、冬至的阴阳的计算法则,本质上这是公转轨道上的南北点的定位法则。天球上的南北极点的定位法则。结合中国古代的其他科学成就,是可以科学计算的。

下文的“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也是以我国所处地球北半球的公转运动来说明地球季节的变化,规定了公转运动的初始状态,上半年气候开始于春季温暖的季节,在盛夏的季节夏至发生改变。下半年的气候开始于秋季(清),在冬至达到极点。这里春夏秋冬四季就是公转气候,按365.25除以4=91.3125°,就是原文的“各差其分”,按自转四轴各90度计算多1.3125度,这也是中国古人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南北对称的球半径相等的规则的球的依据,是科学的观察和科学的计算得出的。这在《淮南子·天文训》中是这样记载的“两维之间,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这里就已经精确到了91.3125°,可见中国的天体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在这时是多么的科学和先进。原文中“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谨按四维,斥候皆归,其终可见,其始可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说明地球的公转运动的力学原理,就好比人的发怒一般,是地球内在的力量运动的结果。这里“四维”就是经纬网的经纬度的计算法则。中国古人是“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在《淮南子·地形训》中说“凡地形,东西为维,南北为经”十分明确的经纬网概念与经纬度概念,用12地支等分的法则来计算经纬度,也用来计算经度纬度的跨度。这里的“候”就是一候等于公转5天,公转5度的计算法则。“归”在这里就是南北回归的含义,中国古人已经在这时认识到了赤道黄道的交角为23.5°,就是后来的南北回归线圈,只是我们祖先的概念与后来的概念略有不同。这里提出“其终可见,其始可知”说的就是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轨道的终点与始点是可以规定和可以预知预测的。

这里明确提出“差同正法,待时而去也。”“差有数乎?又凡三十度也”这里从多教授解读为30度=30天,是正确的。但是没有指出这里的计算法则。这里的30度=30天是如何计算的?针对地球的公转运动等于30天等于30度是正确的,针对地球的自转,则只能是30度,为一个时辰的运转的角度或者角速度。这里的计算法则,就是“差同正法”这里的“正法”就是90度法则,就是子午、卯酉,正南、正北、正西、正东,个90度的法则。辰戍线相对于正东、正西线为30度,针对于公转运动则为30.4375度=30.4375天。

后面的这些内容,就是从医学角度来讨论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实际上是公转运动的规律的具体运用。若春脉不见沉象,夏脉不见弦象,冬脉不见涩象,秋脉不见数象,

这叫做四时失常之脉象。若脉沉太过,叫做病脉;若脉弦太过,叫做病脉;若脉涩太过,叫做病脉;若脉数太过,叫做病脉;以上有三种情况同时出现,叫做病脉;以上有两种情况同时出现,叫做病脉;

六气未应时而去而脉象先去,叫做病脉;六气应时而去而脉象没有离开,叫做病脉;六气与脉象应时而反者,提示病人死亡。

因此说:六气与脉气相应,犹如天平一样,不能有差错的地力。

无地阴阳之气,阴平阳秘,则生化正常;若阴阳二气乱动就导致疾病发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四塞”是指“四塞之脉象”即四时生气闭塞之脉象。“参见”与“复见”说的是“叁”与“两”即前面四种情况中同时出现三种若两种病脉。叁是“叁”,非为“叁差”这意;“复”是“又”之意,即“两”指两种病脉,非为“去而复见之意”。

原文:“帝曰:幽明何如?岐伯曰:两阴交尽,故曰幽;两阳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也。

帝曰:分至何如?岐伯曰:气至谓之至,气分谓之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所谓天地之正纪也。

帝曰:夫子言春秋气始于前,冬夏气始于后,余已知之矣。然六气往复,主岁不常也,其补些奈何?岐伯曰:上下所主,随其攸利,正其味,则其要也。左右同法。《大要》曰:少阳之主,先甘后咸;阳明之主,先辛后酸;太阳之主,先咸后苦;厥阴之主,先酸后辛;少阴之主,先甘后咸;太阴之主,先苦后甘。佐以所利,资以所生,是谓得气。---”



这里对幽明进行了解释:“两阴交尽,故曰幽;两阳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也。”从这里的记载,两阴,两阳,是指的什么?从“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也”来看,寒暑与幽明匹配的是冬至夏至,这是公转的阴与阳。还有就是自转的阴与阳,就是白昼与黑夜的阴阳,公转之阴与自转之阴同时发生,就是“两阴交尽”这里可以用冬季北半球的极夜现象和夏天的极昼现象来说明。南半球季节则相反。因此,这里的两阴与两阳,说的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阴与阳。

“分至”的解释则是:“气至谓之至,气分谓之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所谓天地之正纪也。”这里显然是中国古人的计算地球公转运动的24个节气中的春分、秋分;冬至、夏至。这些概念和计算法则是人为规定的。春分、秋分,昼夜平分,这是我国古人计算地球公转与自转的依据。这是太阳两次直射地球赤道的时间标志、公转的角度标志,今天叫做赤道——0度纬线,冬至、夏至是地球南北回归运动的标志,也是昼夜长短最长最短的标志——才能说明地球公转的同时在自转;自转的同时在公转。今天叫做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圈——南北纬度23.5度线圈。冬至为太阳直射南半球南纬23.5度,夏至为太阳直射北半球北纬23.5度。这是以北半球的我国气候为依据的,南半球则正好四季相反。

这里提出“春秋气始于前,冬夏气始于后”按照方药中教授的解释就是:春气始于夏气之前,秋气始于冬气之前,故曰“春秋气始于前”。冬气始于秋之后,夏气始于春之后,故曰:“冬夏气始于后”这里的计算法则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中的记载略有不同。方药中教授的解释用于说明地处北半球的我国区域地理气候是正确的。但是,用来说明全球的地理气候,则应该依据《六元正纪大论篇》中的记载。















314原文:

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之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

这里可以理解为:调治病气的方法,医生必须辨别阴阳,

其次是确定病气的部位:在里、在表,依据正气的所在部位,使正气各司其职。依据病邪在体内、体表,各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病情轻微的,就用调理的方法治疗;病情重的就用平衡的方法治疗;病邪盛的,就用劫夺的方法治疗,或者用汗法,或者用下法;

寒邪、热邪,温邪,凉邪,医生应困势利导,使病邪各自衰退,向着身体有利的方向发展。谨慎地依据上面的规律进行治疗,可以做到万无一失。也可以使人体气血和平,延长奉命。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阴阳、中外的含义

这是说的医生通过正确的诊断、治疗,可以使人健康,可以延长生命,这正是研究运用医学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内者内治、外者外治”是互文见义,应理解为:“内、外者,治内、外”说的是疾病部位的表里,病邪的深浅:在里,在外,治疗时要依据种种情况,正确的进行治疗。

















第五十章、《素问·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原文:“---愿得受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日月光,以彰经术,后世益明,上通神农,著至教,疑于二皇。帝曰:善!无失之,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且以知天下,何以别阴阳,应四时,合之五行。

雷公曰:阳言不别,阴言不理,请起受解,以为至道。

帝曰,子若受传,不知合至道,以惑师教。语子至道之要:病伤五脏,筋骨以消,子言不明不别,是世主学尽矣。

肾且绝,惋惋日暮,从容不出,人事不殷。

这里可以理解为:希望您能传授测量和计算天体物理学的方法和规律给我,配合四时阴阳法则,能辨别日月星辰的轨道运行的具体的“度数”——后世称为角度、角速度的学问,从而,我能把地球物理学中的经纬网中的经纬度的法则发扬光大。使后世更加明白。人们便能上知道天体物理学的知识,下能知道地球物理学的知识,也能知道人类的事情。阴阳、四时、五行这些法则就是计算地球、天体运动的规律的法则。

雷公说:我对阴阳学说认识不深透,请您为我指导,我将以此作为今后研究医学的方向。

黄帝说:假若您接受老师传播的知识,却不知道与医道相结合运用的话,就会对老师所讲的道理产生疑惑。

现在我告诉你医道的要领所在:若病邪损伤五脏,必须导致筋脉,骨节失养而消损,(就这么简单)

你说如果连这样的道理都不明白,这世界上就会导致医学失传了。

再如肾气将绝,则表现为惋闷不安,夜间更甚,精神懈怠,懒于应酬人事。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阳言不别,阴言不理”是互文见义,即“阴阳言不别,不理”。意为“不理,不别阴阳言”,倒装句。说的是雷公“不理解,不能分别阴阳学说”。因而在译为“我对阴阳的道理认识极不深透,是正确的”。

有人理解为:“阳言不别,阴言不理:阳言,就是明言,阴言,就是隐言。”就是不识互文造成的理解错误。其译文当然也是错误的。不能译为“明白的讲,还不能分别,隐约的讲,就是更不能理解了。”

犯同样错误的还有如高世宗理解为:“明言之,不能如黑白之别;隐言之,不能如经论之理,其中更有精微。”显然,不识互文,理解谬以千里。阴阳的内容很多,但是,最基本的是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和昼夜的长短变化,这二者是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键概念和关键的方法。



























第五十一章、《素问·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316原文:

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授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

今夫脉浮大虚者,是脾气之外绝,去胃外归阳明也,夫二火不胜三水,是以脉乱而无常也。四支解堕,此脾精之不行也。

译文:

大凡高明的医生治病,既能遵循法度,取类此象,能掌握各种变化于冥冥莫测之中,触类旁通,由上及下,何必拘泥教条呢?

若病人脉象浮、大、虚,是脾阳外越且灭绝之脉象,脾阳外越到胃脉,脉气独归于阳明胃经。

者二火不能克制三水,因此,脉乱而没有正常脉象。

若病人四肢倦怠无力,是脾精不能输布导致的。

317原文:

夫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清,经气不为使,真脏坏决,经脉傍绝,五脏漏泄,不衄则呕,此二者不相类也。

译文:

若病人肺脏损伤,就会导致脾气不能内守,胃不受纳,经络之气失去正常功能,肺脏衰竭,经脉之气败绝,五脏精气漏泄于外,出现衄血呕血。这是伤肺与前面所论伤脾的特点是根本不相同的。





第五十二章、《素问·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318原文:

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

暴恕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译文:

大凡医生诊断病人,首先问询病人的饮食情况,居住环境,以及精神上有没有突然欢乐,突然痛苦,或者开始快乐最后痛苦的情况,这些都会导致精气损伤,若病人精气衰竭,就会形坏而神去,形神分离而死亡。

突然剧怒会损伤肝阴,

突然大喜会损伤心阳,

厥逆之气上行,阻塞经脉不通而梗死,就会出现血管破裂阻塞而形神分离而死亡。

319原文:

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

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

译文:

医生诊病时要注意三种情况,首先要询问病人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其它要问病人仕途的变迁及挫折,再次是要了解病人有无升官发财的欲望。

这去高官显贵的人,一旦脱势,即使不受外邪侵袭,却被七情所伤,同样会导致身体衰败而死亡。

320原文:

凡诊者,必知终始,有知余绪。

切脉问名,当合男女,离绝菀结,

忧恐喜怒,五脏空虚,

血气离守,工不能知,何术之语?

尝富大伤,斩筋绝脉,身体复行,令泽不息,故伤败结,留薄归阳,脓积寒炅。

译文:

大凡诊治疾病的时候,医生必须了解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经过的全部病史,才能知道其病根,全面掌握病情。

在切脉和问诊之时,当结合男与女性别之不同,以及生离死别的痛苦,情志郁结,七情致病,导致五脏六腑空虚,气血离散等诸多情况综合分析。若医生不知道这种种情况,还空谈什么医疗技术呢!

曾经富贵的人突然受了很严重的外伤,导致筋脉断绝。即使身体恢复行动,也会发生津液不能滋润全身。若旧伤口坏死结脓,伤口流脓,溃烂向外拆散,导致积极脓于里,全身恶寒发热。

辨语:

“大伤”指病人受到很大的伤害,是对的,依据下文“折筋绝脉”而言,指受到的是外伤而导致内伤。

“故伤败结,留薄归阳,脓积寒炅”说的是陈旧性伤口,组织、肌肉坏死,溃脓,脓向外流,伤口溃烂、扩散,似相当于现代外科学之脓血症,败血症之类的疾病,死亡率高,极其危险。

321原文:

粗工治之,亟刺阴阳,身体解散,四支转筋,死日有期。医不能明,不问所发,唯言死日,亦为粗工。

译文:

技术低下的医生治疗这类疾病时,急忙针刺阴经、阳经,导致病人进一步全身倦怠乏力,四肢转筋抽搐。这种病人的死亡已经能够预测了。医生不懂得疾病的严重危害,也不询问疾病发生的全过程,仅说病人预后不佳,死期不运,这同样是技术低下的医生。

辨语:

由于外伤而引发的痛、疽、疮疡等疾病,相当于现代外科学之败血症,脓血症,或有破伤风症状者,用针刺治疗的方法,当然是治疗无效或者效果不理想的!现在必须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内治、外治结合治疗,才能救人于危难之际。























第五十三章、《素问·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322原文:孟春始至,黄帝燕坐,临观八极,正八风之气,而问雷公曰:阴阳之类,经脉之道,五中所主,何藏最贵?雷公对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脉之主时,臣以其藏最贵。帝曰:却念《上下经》,阴阳从容,子所言贵,最其下也。

所谓二阳者,阳明也,至于太阴。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一阳者,少阳也。至手太阴,上连人迎,弦、急、悬不绝,此少阳之病也,专阴则死。



译文:

所说的二阳,指的是阳明经脉,其脉气上达于手太阴肺经寸口中。若病人出现寸口脉现弦、沉、疾应搏于指下无力,伴见火热之邪而发病,病人都会死亡。

一阳指的是少阳经脉,其脉气上至于手太阴肺经寸口中,上至人迎穴,若脉象出现弦、疾,悬而不绝,提示少阳经脉病变。若脉见纯阴无阳之象,提示病人就会死亡。

324原文:

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咽干燥,病在土脾。

二阳三阴,至阴皆在,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阴,阴阳并绝。浮为血瘕,沉为脓腑;阴阳皆壮,下至阴阳。

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诊决死生之期,遂合岁首。

译文:

一阴(厥阴肝经)、一阳(少阳胆经)发病,其脉代、脉绝,若邪气传至心脏,再现上呕、下泻而不能控制,进食不知觉,呕吐不能控制,二便失禁,咽喉干燥,疾病的根本部位在脾脏,脾土受木克制所导致。

二阳(阳明胃肠经),三阴(太阴脾经)发病,由于脾为至阴,亦为太阴,阴气不能达于阳经,阳气不能制止阴气之盛,导致阴阳离绝而死亡。若脉浮为血瘕,脉沉为脓肿。若阴阳之气皆壮盛,病变趋于下焦,发生男女生殖官疾病。

总之,医生在诊治疾病时,必须上察天时,下合地理,中合人事,综合判断病人生存和死亡的时间。于是要结合每年的具体情况。

辨语:

“遂合岁首”,其义是什么?

1)有人译为“这样才算符合一岁之中那一气为首的道理”。

2)有人译为:“同时还要参合一岁之中何气为首。”

从字面上看似乎是对的。

但《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载曰:“夫六气者,行有次,止有位,故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视之,睹其位而知其所在矣”当然,“岁首”,指的是一年的开头,开始,理解为“岁首之气”无可厚非。

这里原文的“正月朔日平旦视之”又记载在《灵枢·岁露论》中,是这样记载的:“正月朔日,太一居天留之宫,其日西北风,不雨,人多死矣在;”正月朔日,平旦北风、春、民多死;正月朔日是,平旦北风行,民病多者,十有三也;正月朔日,日中北风,夏,民多死;

正月朔日,夕时北风,秋,民多死。终日北风,大病死者十有六。

正月朔日,风从南方来,命曰:旱乡;从西方来,命曰:白骨,将国有殃,人多死亡。正月朔日,风从东方来,发屋,扬沙石,国有大灾也;正月朔日,风从东南方行,春有死亡;正月朔,天和温不风,-贱,民不病;天寒而风,采贵,民多病。此的谓候岁之风,贱伤人者也。二月丑不风,民多心腹病;三月戍不温,民多寒热;四月已不暑,民多瘅病;十月申不寒,民多暴死。”

从上面的记载看,“正月朔日”即“正月初一,”要说,这才是真正的“岁首”。岁首之占卜预测,观测风之来向,以预测疾病,现在已经不用或者很少用。当然通过正月初一这一天来预测全年的疾病大概的趋势是可以的。以确定六气之首,即厥阴风木(主气)一客气初之气的生克情况,以判断有灾无灾都是可以的。每年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每年的岁首之气也是不一样的,每年的正月初一的情况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预测。实际上是四码预测学中讲的“流年”问题,即客年,客运问题,流动,运动,变动的年份。本质上就是目标预测年的在轨运行状态的计算法则。

325原文:

雷公曰:请问短期。

译文:

雷公问道:请问疾病的死亡日期规律是怎样的?

326原文:

雷公曰:请闻短期。

译文:

雷公说道:我想知道疾病死亡的时间规律是怎样的?

327原文:

冬三月之病,病合于阳者,至春正月,脉死征,皆归。出春。

译文:

冬季三月的病变,若病变属于阳盛的,到第二年春季正月脉象出现死亡之征,那么都死亡(归,回归也,轨道是也,鬼的谐音是也)到春季结束之时夏季开始之时,便是死亡之期。新的回归周期又开始了。

328原文:

冬三月之病,在理已尽,草与柳叶皆杀。

春阴阳皆绝,期在孟春。

译文:

冬三月的病变,根据病理分析,正气已经灭绝,好比草与柳木早已枯死。若第二年春天病人阴阳之气灭绝,因而病人的死期在第二年春天的正月。

329原文:

春三月之病,曰:阳杀。

阴阳皆绝,期在草干。

译文:

春季三月发生的疾病,名为:“阳杀”。

阴阳之气都绝灭,病人死亡之期在秋季草木干枯之时。

330原文:

夏三月之病,至阴不过十日;

阴阳交,期在谦水。

译文:

若夏季三月发病,冬至之后不过十天,病人就容易死亡;

若阴阳交错易位,死期就在初冬结冰之时。

331原文:

秋三月之病,三阳俱起,不冶自已。

阴阳交合者,立不能坐,坐不能起。

三阳独至,期在石水。

二阴独至,期在盛水。

译文:

若秋季三月发病,三阳经起病,不治疗,会自己痊愈。

若是阴阳交合而发病,损伤筋骨,立站而不能坐下,坐着时不能站起。

若三阳脉独现,病人死亡之期在冬季结冰如石之时。

若二阴脉独至,病人死亡之期在正月雨水节气之时。





















第五十四章《素间·方盛衰论篇第八十》关于公转回归周期的计算、5°的计算、60甲子的计算、八正的计算

原文:“雷公请问:气之多少,何者为逆?何者为从?

黄帝答曰:阳从左,阴从右。老从上,少从下。是以春夏归阳为生,归秋冬为死。反之,则归秋冬为生。是以气多少,逆皆为厥。

问曰:有余者厥耶?答曰: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气上不下,头痛巅疾,求阳不得,求阴不审,

五部隔无征,若居旷野,若伏空室,绵绵乎,属不满日。

这里可以理解为:雷公请问黄帝说:气有盛衰多少的不同,什么是逆,什么是从?黄帝回答道:阳气从左而上升为顺,阴气从右而下降为顺。

老年人气先衰于下,故从上为顺,年轻人气先盛于下,故从下为顺。春夏时节正气旺于阳为顺,故病人多存活;若秋冬时节气旺于阳为逆,故病人多死亡。相反,秋冬时节气旺于阴为顺,故病人多存活;

春夏对节气旺于阴为逆,故病人多死亡。因此,无论气盛,气衰、气逆都会造成厥证。雷公问道:气有余能导致厥证吗?

黄帝答道:气有余就会气血上逆而不下降,出现寒厥,寒冷到达膝部。年轻人发生寒厥会在秋冬之时死亡;老年人发生寒厥在秋冬时尚可存活。气血逆于上而不行,就会导致头痛及头部疾患。

看来好似阳证,但没有阳证的脉症;看来好似阴证,但却无阴证的脉症。

五脏六腑阻隔不通,又无明显的征象可察,

如居于空旷山野,又如潜伏于空室,无所依附。病人奄奄一息,绵绵欲绝。医生叮嘱:这样的病人的生命时间,已不到一天的时间就要死亡了。

注意这里的“求阳不得,求阴不审”意为“求阳不得阳,求阴不审阴”属省略句,省略了动词的宾语。“属”通“嘱”指叮嘱,告诉、告诫。

原文:“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阴阳并交,至人之所行。阴阳并交者,阳气先至,阴气后至。是以圣人持诊之道,先后阴阳而持之,奇恒之势乃六十首。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论,取虚实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诊。是以切阴不得阳,诊消亡;得阳不得阴,守学不湛。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后,故治不久。知丑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纪,诊道乃具,万世不殆。起所有余,知所不足;度事上下,脉事因格。是以形弱气虚,死;

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转神明,必清必净,上观下观,司八正邪,别五中部;按脉动静,循尺滑涩寒温之意;视其大小,合之病能,逆从以得,复知病名,诊可十全,不失人情。故诊之,或视息视意,故不失条理,道甚明察,故能长久。不知此道,失经绝理,亡言妄期,此谓失道。”



这里可以理解为:至阴、至阳是说地球的公转运动的冬至为至阴、夏至为至阳,本质上是太阳直射地球的北半球北纬23.5度为北半球至阳,直射南半球南纬23.5度为北半球至阴。这也是我国气候上下半年的气候分界线、分界点。如果针对于地球的自转运动,至阴则为子时,至阳则为午时。

“阴阳并交者,阳气先至,阴气后至。”针对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则是春夏为计算北半球一年的阳气的时段,为上半年,为阳气先到,本质上,是太阳直射由南半球向北半球回归;秋冬为计算北半球一年的阴气的时间段,为下半年,为阴气后到,本质上是太阳直射北半球之后,向南半球回归。高明的医生就是要掌握和懂得运用这些规律。

“奇恒之势乃六十首”王冰认为已经失传了。我个人的意见认为,这就是60甲子的规律。由于这个规律是计算地球、月球、太阳以及太阳系的其他五大行星的自转与公转运动的法则,到王冰的时代,实际上是不公开传授的,王冰也不知道60甲子的天体物理学含义、地球物理学含义,这样,后来的学者也自然不知道了。好在王冰整理《内经》的时候也发现了失传的二篇遗失原文,在《本病论篇第七十二》中,有重要的证据证明60甲子是计算地球经纬网的经纬度的文字。这就是“余闻天地二甲子,十天干十二地支,上下经纬天地,数有迭移,失守其位,可得昭乎?”其实,由于汉代的文字记载,中国古人在汉代时已经掌握和运用经纬网、经纬度,王冰的时代应该有所发展。

这里明确提出了“经纬”的概念,因此60甲子,10天干,12地支就是等分经纬度的等分工具,就是数字编码的计算工具。由于这个工具具有标定地球仪、地图册的经纬度的功能,也具有标定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轨道规律,也有标定自转公转时间、位移、角速度的功能,同时兼有二进制、兼有原始的控制论、轨道编码的数字计算器功能,这样3000年来,几乎没有中国人认识到这一个关键的问题,也是一个致命的问题,导致了3000年来,中国的自然科学理论没有中国人正确翻译和正确解读的奇怪现象。

由于《内经》中正确计算了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角速度、位移、时间,“定五度之事”和下文的“上下、左右、先后、丑善、病与不病、高下、坐起、行止”等等的列举,内容实际上是很多的。由于前文有“诊有十度”也有60度,30度等等记载,所以这里的“定五度之事”结合“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可以理解为公转轨道的5°,也可以理解为自转轨道上的5°,这是大家忽略的,需要补充说明的。

下面就是结合医疗技术进行论述,讨论医生应该做到:在疾病发生之初期,邪气有余,主要考虑正气不足;综合病人全身情况进行分析,结合脉证,以穷究疾病的病因和病理。因此可以判断:病人形体虚弱且正气虚弱,会导致病人死亡;病人形体强壮,脉气却虚弱不足的,也会发生死亡;若病人脉气有余,形体不足,病人尚有生机。因此,医生诊断治疗病有一个总的方法。医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趾,保持医生的医德及高超的医术。

医生必须思维敏捷,头脑清醒,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仔细观察病人的全身情况,掌握四时,八方的正常气候和邪气,分别邪气所在五脏各自的部位;医生切脉的运动,体会寸口皮肤的寒冷和温暖状况;

医生应该观察大小便的情况,结合病情,以确定疾病的顺与逆,又可弄清病名。这样诊病就达到十全十美了,也不违背人之常情。

因此,医生诊病时,或观察病人的呼吸,或观察病人的内心世界,必须有条不紊,明察秋毫,因此能使人生命长久而医道长存;

相反,离经叛道,违反医学规律,盲目诊断,妄下死生之期的结论,这就叫做,没有掌握医学规律。

注意这里的“大方”指的是“大法”,“总的方法”“别五中部”中“五中”指“五脏”,泛指“五脏六腑”。循尺滑、涩,寒、温之意,指的是各种脉象的意境与病人脉象实际情况物合的情况。举一反三,有举一而备全部之意,属举备。“亡言妄期”可以理解为互文,即“妄言期”说的是乱下病人死亡和生存的结论,乱预测病人死亡和生存的时期。

文中的“上观下观,司八正邪,别五中部”看似很简单的文字,却说明了我们对待地球仪、地图册的上下方位的不同,对南北半球的认识和运动轨迹、运动方向的不同的描述。司可以是名词司天、也可以是动词候察,八正,就是中国古人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冬至、夏至,这样各节气的公转时间、角速度跨度为45.65625天=45.65625°,在《灵枢·九宫八风》中则是取整数的法则。























《灵枢》中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法则

一《灵枢·根结第五》

原文:“岐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阳道奇,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发于秋冬,阳气少,阴气多,阴气盛而阳气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所谓五十营者,五藏皆受气,持其脉口,数其至也---”

这里的“五十营”是计算地球自转的法则。文中讲了具体的运用测量动脉的搏动次数,没有讲“五十营”的具体计算的法则。只有结合《周易》中的“四营”法则——公转91.3125度的法则,才知道这里是计算一日一夜的自转运动的法则。由于中国古人是用100刻=24小时来计算自转周期的,100除以24余数为4,这样中国古人就用四分法则,等分为25刻,白昼和黑夜各为50刻等于12小时,这样自转周期白昼和黑夜换算为今天的60分钟,是这样的等式50x10=12x60

这样古代的一刻1分钟=今天14.4分钟。这是需要注意换算的。





《灵枢·本神第八》中的公转周期节律的计算。

原文是一篇很好的阐述气功理论的文章,值得大家去实践研究。原文中的关于地球公转节律的运用,值得我们研究运用。

原文:“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痠痿厥,精时自下。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这里的“心死于冬,脾死于春,肺死于夏,肝死于秋,肾死于季夏”这里的计算法则就是地球运动的五行五步的公转法则。冬,指的是冬季的三月,91.3125天,春,指的是春季的三月91.3125天,夏指的是夏季的三月,91.3125天,秋,指的是秋季的三月,91.3125天,同时也是其公转角速度91.3125度的计算法则。季夏则指辰戍丑未四月,各30.4375天(度)。这里的肝、心、脾、肺、肾,也可以换称为木、火、土、金、水五行,本质上就是对地球公转365.25度的公转回归运动轨道在不同的公转季节、不同的时间段进行标定,现在的科学术语就是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为365.25÷5=73.05°,就是73.05°/行/星/运的含义,所以,五行、五运是自然科学的术语,是描述运动规律的术语。由于公转可以分为五步五行五运,天体的自转运动同样可以运用,由于天体的自转是360度的圆周运动,这样,自转的角速度

就是360度÷5=72度,这就是72行的概念,也可以标记公转72物候的概念,也是5天=5度=1候的公转概念。其他关于中医学的临床运用,在这里我就不讲了,临床上,我验证了很多,是与临床实际相符的,当然是由于人类目前仍然受天体的运动规律的控制和影响。具体的方法在《黄帝内经·素问生死条辨》中有介绍,大家可以去参阅一下。注意这里五行时段,针对人体而言,天干是依据出生的时间的日期的日元的天干为准,五阳干,五阴干的计算法则略有不同。否则,是不准确的。























《灵枢·经脉第十》计算自转公转结合律的法则

原文:“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皮节;津液去皮节者,则爪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丙笃丁死,火胜金也。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少阴者,心脉也;心者,脉之合也。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笃癸死,水胜火也。

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

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著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肉软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戊笃己死,土胜水也。

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

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大如贯珠,转出不流,即气先死。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这里的计算法则,就是10天干法则,本质上就是把自转的360度等分为10等分,各干为36度,每干自转的时间为2.4小时,2干为4.8小时。公转则是365.25度等分为10等分,则是公转 36.525度(日、天)每干公转36.525日=自转完成876.6小时。计算的法则如此,具体的运用,靠大家去验证、去实践、去总结,通过我的验证是正确的。是可以计算的,也是可以预测的。由于大家都不知道这种方法,很多 人主观的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原文中有“旦占夕死,夕占旦死”说的就是地球的自转运动,说的是地球的自转周期。24小时周期制。要注意区别运用。































《灵枢·经别第十一》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府,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藏六府之所以应天道。”这里的计算法则,就是10天干结合12地支的计算法则。10天干等分为五,12地支等分为六来计算天体的轨道运行法则,包括地球仪、天球仪的经纬网中的经纬度的等分法则,这样就可以准确地计算地球的地理方位。12月、12辰、12节、12时,这些时间的单位,或者叫做单位时间,有的是计算地球自转的时间或者时间单位、单位时间;有的是计算地球公转的时间或者时间单位、单位时间,这样又可以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角速度。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和公转的角速度是不同的,时间的周期规律也是不同的,这样就需要进行区别。可是,3000年来,关于时间的概念,全世界的科学界,包括物理学界,没有给时间一个准确的定义,就是没有区别开来造成的。24小时制的周期规律的时间,是地球自转的时间规定、规律。这是以昼夜长短变化来计算的。这是地球自转360°的运动结果。365.25天,则是公转回归周期时间,这是地球在公转轨道上——黄道上运动365.25°的结果。这样,自转的时间与公转的时间又可以进行换算,年、月、日、小时、分、秒,都可以进行计算。小于1天,则是24小时的节律,大于1天,则是公转节律。人类社会是在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同时作用和制约下生存的,所以,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律,是影响人体的客观规律、本质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灵枢·五十营第十五》关于线速度与角速度的换算问题

原文:“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奈何?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 八分。日行二 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余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五百五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这里的原文,“五十营”,众多教授专家的解释和计算,都不能满意。要结合下文和《周易》中的“四营”——公转四时周期规律,才知道这是说的地球的自转的周期节律,同时,运用呼吸的节律一呼一吸,脉搏动四次,呼吸的线速度为六寸,十息,呼吸的线速度为六尺,地球的公转的角速度等于“日行二分”,这样的比例尺来测量和计算人体24小时的呼吸节律和呼吸的线速度的计算关系。文中“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计算是这样计算的28x36=1008分,这显然是周天的速度的计算法则。由于这里“宿三十六分”的运用,我个人认为这是计算角速度的法则,是一宿=36分角度的法则。二十八宿,在前面已经介绍过,这是计算月球自转与公转周期的法则。一宿等于一天,则是月球的自转周期,28天,月球的公转周期,就是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朔望周期,中国古人实际测得并规定为30天来计算。这里用28宿来计算地球自转周期与呼吸节律与人体的线速度的关系。依据原文交代的比例尺,应该是“日行二十八宿”中的阳宿14宿等于昼夜100刻钟的50刻,计算为“50营”气行“周身十六丈二尺”=50X16.2=810丈=810X10尺=8100X10寸=81000寸,这里的丈、尺、寸用的10进制,按照一呼一吸等于6寸计算,81000÷6=13500息,13500息这是营气卫气运行阳昼的次数,因此一昼夜24小时必需是13500X2=27000息=100刻=24小时,这样,27000息=24X60分钟=1440分钟,每分钟呼吸息数的数据为18.75息才正确.这样动脉搏动的次数就是18.75x4=75次。中国古代的100刻这时是10分刻进制的,等于1000分刻,与现代的1440分钟要进行换算。现代的1440分钟的计算法则是中国人用60分钟、60秒钟计算地球自转的时间(时刻)是在金元代时期提出的,不是西方人提出的(当然,如果有更早的历史资料证明是西方人提出的,当然以早的历史资料为准),这值得大家注意。在《内经》成书时期和唐代王冰整理《内经》的时期,还没有运用60分钟、60秒钟计算地球自转时间(当然,这是由于我没有看到有关的历史资料,如果大家研究后有新的发现,就应当以新的历史依据为准。)

注意原文中的“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含义应该是



《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中的含义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为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这里的原文交代了地球自转周期的另外一种计算法则,就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实际上就是把昼夜按50度计算——这就是50营的本质。白昼为25度等于50刻,黑夜等于25度等于50刻。平旦设为地球自转一天白昼的开始,所以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现代地球物理学叫做晨昏线的晨线,日中为正午12点钟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候,所以称为阳陇、重阳;日西而阳衰,这时白昼即将结束,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这是白昼和黑夜的分界线——现在地球物理学叫做晨昏线的昏线,“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就是现代机械时钟的0时。这时按今天的360度周天换算为50度计算,就是360÷50=7.2°,也就是说这时的25度本质上是自转角度180度,是7.2x25=180度,为自转12小时的含义。





































《灵枢·五乱第三十四》

原文:“黄帝曰:经脉十二者,别为五行,分为四时,何失而乱?何得而治?岐伯曰: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黄帝曰:何谓相顺?岐伯曰: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秋冬夏,其气各异。营卫相随,阴阳已和,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之而治。-”这里再一次对四时春夏秋冬进行了解释,这是中国古人规定的公转四季,十二月等分为四季,每季等于3月,12月等分为5则为2.4月,按365.25度计算则为73.05度,以此来计算公转的次序,公转的次序为木→火→土→金→水,五季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宇宙力量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灵枢·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官五阅,以观五气。五气者,五藏之使也,五时之副也---”这里五时,就是五行时,就是自转公转的五个不同的时间段。主要是公转的五个时间段。当然,也可以计算地球自转的5步时间段。每行自转为72度=4.8小时;公转每行为73.05度=73.05日,可以计算为地球自转的时间等于1753.2小时。

































《灵枢·逆顺肥瘦第三十八》交代了中国古人使用的物理学工具:尺寸、绳墨、规、矩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针道于夫子,众多毕悉矣。夫子之道应若失,而据未有坚然者也。夫子之问学熟乎,将审察于物而心生之乎?岐伯曰: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数,法式检押,乃后可传焉。故匠人不能释尺寸而意长短,废绳墨而起水平也;工人不能置规而为圆,去矩而为方。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教,逆顺之常也。”

这里交代了我国古人的物理学工具,直尺、卷尺、墨斗、水平尺——准绳、圆规、矩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人称量角器为量天尺。具体的单位有:度数、尺寸等等。

文中的“易用之教,逆顺之常也”可以理解为“简单容易使用的法则”,但是“逆顺之常”却不好理解。这里的“易用之教,顺逆之常也”就是说的《周易》一书中的教导、教诲,顺逆的运动很正常,顺逆的运动,就是中国古人用来计算现代人说的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运动。中国古人规定公转为顺,自转为逆,这是相对于上南下北左东右西而言的,今天,颠倒了180度,规定为自转公转同向了,这样,3000年了,中国人自己发现和发明的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法,现代的中国人却不能正确地解读、不能正确地翻译,实在是一件中国自然科学界奇怪的现象。而且这一奇怪现象延续了3000年!实在让人匪夷所思!希望从我们这一代结束,还科学以本来面目。



《灵枢·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原文:“黄帝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人奈何?岐伯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阳,地为阴。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月,月生于水,故在下者为阴;手之十指,以应十日,日生于火,故在上者为阳。

黄帝曰:合之于脉奈何?岐伯曰:寅者 正月之生阳也,主左足之少阳;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阳;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阳;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阳;辰者三月,主右足之阳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阳明。此两阳合明于前,故曰阳明。申者七月之生阴也,主右足之少阴;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阴;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阴;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阴;戍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阴;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阴。此两阴交尽,故曰厥阴。

甲主左手之少阳,己主右手之少阳;乙主左手之太阳,戊主右手之太阳;丙主左手之阳明,丁主右手之阳明。此两火并合,故为阳明。庚主右手之少阴,癸主左手之少阴;辛主右手之太阴,壬主左手之太阴。

故足之阳者,阴中之少阳也;足之阴者,阴中之太阴也。手之阳者,阳中之阳也;手之阴者,阳中之少阴也。腰以上者为阳,腰以下者为阴。其于五藏也,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黄帝曰:五行以东方为甲乙木王春。春者,苍色,主肝。肝者,足厥阴也。今乃以甲为左手之少阳,不合于数,何也?岐伯曰:此天地之阴阳也,非四时五行之以次行也。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

这里的原文主要是为了用人体的立体属性来说明天体的立体属性。腰以上为天为阳,腰以下为地为阴,天体的赤道就好比人体的腰为界分为天地上下,然后用12地支来匹配足之三阴三阳,用10天干来匹配手之三阴三阳,这种匹配关系与其他章节的匹配关系不同,正如原文说的“五行以东方为甲乙木王春。春者,苍色,主肝。肝者,足厥阴也。今乃以甲为左手之少阳,不合于数,何也?岐伯曰:此天地之阴阳也,非四时五行之以次行也。”这里同时告诉了我们“四时五行之以次行”的公转次序,是以东方甲乙木旺于春天的时间次序为开始的,这样丙丁为火为夏,戊己为土为长夏,庚辛为金为秋,壬癸为水为冬,这是以北半球的我国区域地理为依据的五季五时来计算地球的公转气候、公转运动,这种时间的次序是自然规律的体现,是以地球的公转时序为依据的,具体每一行为73.05度=73.05天=73.05日,这里明确说了四时五行是公转的运动次序、运行次序,因此五行是自然科学的时间次序的计算法则,不是唯心主义的东西,也不是哲学概念。













《灵枢*病传第四十二》中的地球自转公转的结合律的运用法则



原文:“黄帝曰:大气入藏奈何?岐伯曰:病先发于心,一日而之肺,三日而之肝,五日而之脾,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病先发于肺,三日而之肝,一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病先发于肝,三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三日而之肾,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蚤食。

病先发于脾,一日而之胃,二日而之肾,三日而之膂膀胱,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病先发于胃,五日而之肾,三日而之膂膀胱,五日而上之心,二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昳。

病先发于肾,三日而之膂膀胱,三日而上之心,三日而之小肠,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病先发于膀胱,五日而之肾,一日而之小肠,一日而之心,二日不已,死,冬鸡鸣,夏下晡。

诸病以次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也;间一藏及二三四藏者,乃可刺也。”

这里是典型的地球自转公转结合律的 运用。冬夏就是地球公转的轨道的南北极点,本质上是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南北半球的南北回归线的计算法则——这是针对于中国处在北半球而言的。其他的,“夜半”、“日中”、“日入”、“日出”、“ 蚤食” 、“人定”、“晏食”、“ 日昳”、“大晨”、“晏晡”、“鸡鸣”、“下晡”,十二个时间段,则是地球自转的12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为今天的2小时。因此这里的计算法则是自转公转结合节律的运用,是科学的、准确的,只是我们平常没有运用或者很少运用,不知道了。没有掌握的原因。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计算地球自转四时与公转四时的区别

原文:“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曰:四时之气使然。黄帝曰:愿闻四时之气。岐伯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黄帝曰:其时有反者何也?岐伯曰:是不应四时之气,藏独主其病者,是必以藏气之所不胜时者甚,以其所胜时者起也。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顺天之时,而病可与期。顺者为工,逆者为粗。

黄帝曰:善。余闻刺有五变,以主五输,愿闻其数。岐伯曰:人有五藏,五藏有五变,五变由五输,故五五二十五输,以应五时。黄帝曰:愿闻五变。岐伯曰:肝为牡藏,其色青,其时春,其音角,其味酸,其日甲乙;心为牡藏,其色赤,其时夏,其日丙丁,其音徵,其味苦;脾为牝藏,其色黄,其时长夏,其日戊己,其音宫,其味甘;肺为牝藏,其色白,其音商,其时秋,其日庚辛,其味辛;肾为牝藏,其色黑,其时冬,其日壬癸,其音羽,其味咸。是为五变。---”

这里对自转四时与公转四时作了区别。当然,公转四时是以北半球我国气候为依据。春夏秋冬——公转四时,朝日中夕夜半——自转四时。文中特别提出“其时有反者何也?岐伯曰:是不应四时之气,藏独主其病者,是必以藏气之所不胜时者甚,以其所胜时者起也。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顺天之时,而病可与期。顺者为工,逆者为粗。”这是针对于10天干中的“五阴干”而言的,就是指的乙、丁、己、辛、癸。这里针对具体的地球仪而言,阳干是指北半球、阴干则是南半球、阳干指东半球、阴干则是西半球,针对于轨道、轨迹则是0度与360度的区别。在《内经》原文中,阳干为太过,阴干为不及,这是针对于太阳光的照射而言的。由于太阳光照射地球的季节不同、中午与夜晚的不同因而地球获得太阳光的多少不同,这样古人以此来区别太过与不及。以此区别不同的半球。不同的轨道分野。

文中又说道“以应五时”就是《素问》中说的“五行时”和《灵枢》说的“五行时序”,其实在《内经》中,作者作了反复的解读,就是甲乙——春,丙丁——夏,戊己——长夏,庚辛——秋,壬癸——冬,这就是把处在北半球的我国的区域地理公转一年的气候等分为5步的五行时段,计算的结果就是365.25÷5=73.05度(日),这时的甲乙就是甲乙0~73.05度(天、日)时间段、角度区域、轨道运行区间;丙丁就是丙丁73.06~146.1度(天、日)时间段、角度跨度区域、轨道运行区间;戊己就是戊己146.2度~219.15°(天、日)时间段、角度跨度区域、轨道运行区间、庚辛就是庚辛219.16~292.2°(天、日)时间段、角度跨度区域、轨道运行区间、壬癸就是壬癸292.3度~365.25度(天、日)时间段、角度跨度区域、轨道运行区间。针对于纬度高度和纬度跨度的计算是90÷5=18度,甲乙为0~18度;丙丁则为18.1度~36度;戊己则为36.1~54度;庚辛则为54.1度~72度;壬癸则为72.1度~90度,这实际上也是起止度数的标度方法,可是3000年来大家都在运用,却没有如此翻译,没有如此解读,这样,一门自然科学的简单的概念,被少数哲学家和政治家以及历史学家歪曲之后,大家不能还原科学的本来面目,是一件十分痛心疾首的事情!针对于轨道运动,则又可以是质点的运动。































《灵枢·天年第五十四》人体随地球公转100年运动的规律

原文:“---黄帝曰:其气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闻乎?岐伯曰:人生十岁,五藏始定,血气以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藏六府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藏经脉空虚。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这里的原文首先是说“气以度行”,这可以理解为是气血的按规律的运行,也可以理解为六气按六步个60.875°的公转角速度运动规则。其实,这两种含义是兼而有之,下文的10岁、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80岁、90岁、100岁的计算法则,就是公转轨道上的100年的周期规律,是可以计算的,我是运用了而且验证了的,是正确的,应该说是科学的,只是大家没有掌握,更不知道运用。具体的方法,我在《黄帝内经·素问生死条辨》中有简单的介绍,大家可以去参阅一下,也可以自己去研究一下,运用一下,也可以与我讨论。谢谢。



《灵枢·邪客第七十一》

原文:“--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藏六府,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藏六府---”

这里请大家注意的是“刻数”——中国古人计算地球自转的时间刻度100刻,而且是卫气“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各为50刻,各为25度,这样来计算“50营”这在《灵枢·卫气行第七十六》中还要讲,就是避免后人误算。



























《灵枢·卫气行第七十六》明确提出经纬网经纬度的计算法则,3000年来大家都在运用。这是地球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的鼻祖。也是对《素问·本病论篇第七十二》中“余闻天地二甲子,十天干十二地支,上下经纬天地,数有迭移,失守其位,可得昭乎---”中10天干、12地支是经纬网中经纬度的计算法则的遥相呼应,由于分散在两本书中,大家没有在意。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卫气之行,出入之合,何如?岐伯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

这里的原文,岁有十二月,就是地球绕日公转的回归周期12月,日有十二辰,是说的地球的自转周期为12时辰,就是今天的24小时。这是以日光为计算标准,文中的“子午为经,卯酉为纬”的南北为维度,东西为经度的运算法则,就是为了计算地球的经纬度和天球的经纬度的法则。这样才能确定地球仪和天球仪的具体的方位和具体的经纬度,才能计算是地球在绕日运转或是天阳在绕地球运转?在《素问》中已经有详细的计算,科学的划分。在这里进一步提出“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这里明确了一昼夜为28宿的计算法则,明确了14宿为阳昼,14宿为阴夜、黑夜。具体的时间按今天的24小时计算,就是白昼12小时,黑夜12小时,14宿运动的时间为12小时,运转的角度为180度。这里的角度是通过28宿为一周天360度来计算的。因为文中的“房昴为纬”、“房至毕为阳”,“虚张为经”、“昴至心为阴”的计算法则,就是把28宿又作为经纬网中的经纬度来计算的——本质上又是看成球的运动,球体的轨道的运动——《史记》中有“轨道”、“轨度”的概念(原文--验于轨度以此,作《天官书》第五。在《天官书》原文中有:“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轨道,司其出---”《律书》中说“二十八舍,律历,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气-”)这里的经纬度的概念,仍然是轨道的“轨度”的划分,这里的阴阳的概念也是轨道轨迹分野的划分,所以“阴阳五行”是计算天体自转公转运动的法则,不是封建迷信。至于《史记》中记载高祖刘邦“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就是神话了五行等分360度为72度的概念,这才是封建迷信。《史记》中的“均五行”中的“五行”本身也是一个数量词,就是由于自转五行各等于72度,地球公转的回归五行则是73.05度,恒星五行则仍然是72度。所以司马迁说“均五行 ”。

我国古人很早就用28宿来计算昼夜的长短,也用此来就计算月球的子自转与公转周期。计算月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与今天的4周,4星期的含义是等同的,就是28天。28宿的名字是:东方七星——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萁——苍龙——青龙;南方七星——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朱雀——朱鸟;西方七星——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白虎;北方七星——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玄武。这是王洪图教授主编的《内经》中医药学高级丛书系列第四章中黄自元教授的匹配法,这里把南北七宿配反了。依据《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的记载,应该是井、鬼、柳、星、张、翼、轸,七星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七星应该是南方七宿。其他书籍也是如此,很混乱,不知道谁是谁非?这就造成了南北不分、上下不分、运动的次序和方向也不分。由于《灵枢》原文中有从房星至毕星为阳,为白昼,从昴星至心星为阴为黑夜,这就必需分清楚上下左右,也才能分辨东南西北的运动轨迹。文中又说“房昴为纬,虚张为经”这就是房昴为今天的0度纬线圈,虚张为今天的0度与180度经线圈。在这里,我个人认为应该依据《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的记载为准。当然,中国的其他书籍中肯定也有正确的记载,只是后来的学者专家没有正确的翻译和正确的解读。因为中国古人的地图册和地球仪是上为南半球、下为北半球、左为东半球、右为西半球。标定的自转轨道为今天的逆时针、公转轨道为今天的顺时针,这样从房星到毕星是从东向北向西的逆时针运转,这就是地球自转的白昼12小时6个时辰,从西方的昴星到南方的虚星再到东方的心星则是地球自转的黑夜12小时6个时辰。这样也能计算月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也才能证明月球绕地球运动。

至于原文中“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则是说营气与卫气运行的时间,营气、卫气各白昼行于阳25周占时间12小时,行于阴黑夜25周占时间12小时,这就是“50营”中的呼吸息数为13500息的计算法则,仅仅是白昼或者黑夜的呼吸息数。

下面是十分繁琐的计算法则,原文是这样的:“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气行三周于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气行于身五周与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气行于身七周于十分身之二;日行五舍,人气行于身九周;日行六舍,人气行于身十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七舍,人气行于身十二周在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十分身之二,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藏一周与十分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二,与十分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卧起之时有早晏者,奇分不尽故也。”这里的就算法则按孟景春教授的计算是50÷28=1.7857,见其书《黄帝内经灵枢译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三版2011年5月地3版第564页注释中。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主编的 《黄帝内经·灵枢注评》几乎也是用的1.8x28=50.4,见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第433页。我个人认为,这种方法是可以的,但是更好的计算法则,就是《灵枢·五十营第十五》中的计算法则“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奈何?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 八分。日行二 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这里的计算法则,就是28x36=1008分为人气运行一周的角速度---

























原文:“黄帝曰:卫气之在于身也,上下往来不以期,候气而刺之,奈何?伯高曰:分有多少,日有长短,春夏秋冬,各有分理,然后常以平旦为纪,以夜尽为始。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常如是毋已,日入而止,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而刺之。---”这段原文,重要的是交代了“日有长短,春夏秋冬,各有分理”这里的“日之长短”的含义就是白昼的时间长短,并随春夏秋冬季节的不同变化而变化,当然也随纬度高度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以平旦为纪,以夜尽为始”的晨昏线法则——阴阳法则。从夜半球的昏线开始计算到进入昼半球的晨线结束来算夜长的法则。这里的“二十五刻,半日之度也”就是说的白昼的一半,四分之一天,本质上是地球自转90度,自转时间为6小时3个时辰。























原文:“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五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六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七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八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九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一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二刻,人气在阴分;水下十三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四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五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六刻,人气在阴分。水下十七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八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九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十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二十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五刻,人气在太阳,此半日之度也。从房至毕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日行半度,回行一舍,水下三刻与七分刻之四。《大要》曰:常以日之加于宿上也,人气在太阳,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三阳与阴分,常如是无已,天与地同纪,纷纷朌朌,终而复试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尽矣。”

这里的概念重要的是:区别了“半日之度”,与“日行半度”以及“回行一舍”。从原文的记载,显然“半日之度”等于“水下二十五刻”是白昼的一半,是白昼的二分之一的含义,是一天一夜的四分之一的含义。“从房至毕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日行半度,回行一舍,水下三刻与七分刻之四”计算,这里的“日行半度”显然是地球自转的180度,公转的0.5度,从“回行一舍”看,这是指地球自转180度之后的180.1度至360度的情况时间上等于50刻。这里重要的是交代了昼夜长短的计算,也交代了昼夜长短随季节变化的情况。区别了“半日之度”——白昼的一半=6小时的含义,也区别了地球公转半度“日行半度”的含义在时间上等于水下50刻的自转12小时的含义。这些区别不注意是会搞不清楚的,而且会犯错误,错误的翻译为古人的“日行半度”是“太阳运行半度”,其实,这里的“日”是白昼的含义,说的是地球自转180度同时公转0.5度。由于中国古人认为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是相反的运动,一顺一逆(公转为逆、自转为顺相对于上南下北而言)



































《灵枢·九宫八风第七十七》正是这一篇文章,我发现了中国古人已经知道地球的公转运动和自转运动的规律。

原文: 合八风虚实邪正













立夏四 阴洛

东南方

由于这一个图中有《周易》中的八卦,这是后天八卦图——中国地图、北半球地图,通过八卦标定方位,同时也标定时间——这里的时间就是地处北半球的我国区域公转1年的回归气候,而后天八卦,在这里,仅仅是指北半球,所以,我就断定这是中国古人的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规律的法则。原文的图中有神秘的八卦,这时我恍然大悟,这是中国古人的地图册、地球仪的挂图。下面的文字解说更说明了中国古人的数字地图、数字地球仪数字轨道系统。由于这里有神秘的“后天数”——洛书数字,就是上南天位为九、下北地位为一,东位为三,西位为七,东南位为四,东北位为八,西南位为二,西北位为六,中央位为五。这里的数字有很多演绎方法,很多计算法则,但是根本的一点,大家没有搞清楚,这是计算北半球与南半球、东半球与西半球的他则,这也是说地球运动轨道运行的法则。原文是这样说的“太一日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数所在,日从一处,至九日,复反于一。常如是无已,终而复始。”因此,单独理解河图与洛书实际上是很困难的,由于《内经》中反复运用,反复讲解,才揭示了3000年前中国古人的“轨道学说”这就揭示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运动法则,而且这里的轨道是地球的公转的轨道。

原文是这样解释的:“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

这是一篇典型的看图说话、看图说画、看图说八卦,文中的“九宫”是九个方位,对应于北半球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对应于整个地球——地球仪,则是上为南半球、下为北半球,中央、震、兌的连线为赤道、为今天的0度纬线,坎、离、中央的连线为子午线,为今天的0度与180经线圈。这里文中的“太一”,应该是指地球的公转运动的时间周期,是以我国所在地北半球为计算依据。是地球公转轨道轨迹的含义。

冬至,在坎位,北半球,我国区域地理的北方,指的是公转状态下的北半球,在叶蛰之宫46日,本质上是天阳直射地球南回归线南纬23.5度。具体的公转时间是中国农历的子月(十一月上旬初十左右,)阳历为9月23日前后开始计算,顺加46天,节气为冬至15天+、小寒15天+、大寒15天+,公转时间一月半,公转轨道上公转的角速度则为顺加46度。规定了公转轨道的结束状态与初始状态为数字“一”,为北半球冬至节,南半球的夏至节。相差182.625度

天留宫,八卦为艮位,这是指东北方位,这是规定了我国区域地理和全球轨道初始状态的法则。为立春节开始15天+(传统上,这又是中国古人计算一个新的公转周期的开始,正月、寅月),至雨水15天+,惊蛰15天+,公转时间上为46天,公转角速度上为顺加46度。若从立春节0度开始,则顺加46度。规定轨道的一步为数字“八”,为北半球的立春节,南半球的立秋节,相差182.625度

仓门宫,这是中国古人打开仓门开始新的一年播种的时节,春分节,这是昼夜平分的标志,也是计算自转开始的标志,公转则是天阳直射地球赤道的标志,也是地球0度纬线圈的标志。八卦震位,是地区、地球正东方的计算标志,这样,就规定了晨昏线的晨线。春分时间在我国农历的二月下旬,在阳历的3月21日前后。经历公转运动46天之后,节气为春分15天+、清明15天+、谷雨15天+,公转运动经历的角度顺加46度,从立春0度开始,至谷雨结束为46x2=92度。规定公转轨道的二步状态为数字“三”。为北半球的春分节,南半球的秋分节,公转角度相差182.625度

立夏,公转92.1度开始,位居阴洛宫,八卦为巽为位,东南位——这里的具体的地理位置是我国区域地理方位,具体的实际上,顺加45天,45日,公转的轨道角度顺加45度,角速度也为45度,节气为立夏、小满、芒种结束。规定公转轨道的三步状态为数字编码为“四”。北半球为立夏节,南半球则为立冬节

夏至,这是天阳直射北半球的北回归线圈的标志,为上天位,八卦为离位,为火位,这一天之后,太阳直射就开始向南半球回归。公转轨道的数字编码为“九”,这是《周易》中六爻的“九”的含义,就是公转运动的数字轴“一”“九”连线为182.625度的概念。为北半球的夏至节,南半球的冬至节。节气为夏至、小暑、大暑各15天+,角速度的计算也是46度。规定公转轨道的四步状态。

玄委宫,立秋,这是北半球的立秋节,南半球的立春节。坤位为北半球的西南方,公转的数字轨道编码为“二”,公转轨道状态为五步状态,经历的节气——本质上是公转角速度的轨道编码,为立秋、处暑、白露,各15天+=15度+,共计46度。

秋分,八卦位为兑,为仓果宫,这是北半球丰收的季节,果实归仓了,所以名为仓果宫,这一天也是昼夜平分,是太阳从北半球回归南半球直射赤道,在北半球为秋分,在南半球为春分,公转轨道数字编码为“七”,经历的轨道公转时间的编码为秋分、寒露、霜降各15天,15度,共计46度,46天。公转轨道的六步状态。

立冬,新洛宫,八卦位为乾位,为西北位公转轨道上的数字编码为“六”北半球为立冬,南半球则为立夏。北半球经历立冬、小雪、大雪各15天,共计45天,45度,轨道数字编码为七步公转状态。然后回到冬至的轨道状态,这样,春去冬来,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我觉得中国古人是讲清楚了,计算清楚了,为什么3000年来智慧的中国人,没有正确解读?尤其是现代的自称是圣贤的智慧人,不能够读懂?后面中国古人列举了具体的运用,值得我们去研究运用。原文:“太一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以其日风雨则吉,岁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则多雨,后之则多旱。

太一在冬至之日有变,占在君;太一在春分之日有变,占在相;太一在中宫之日有变,占在吏;太一在秋分之日有变,占在将;太一在夏至之日有变,占在百姓。所谓有变者,太一居五宫之日,病风折树木,扬沙石。各以其所主占贵贱。

因视风所从来而占之。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是故太一入徙,立于中宫,乃朝八风,以占吉凶也。

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心,外在于脉,气主热。

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气主为弱。

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肺,外在于皮肤,其气主为燥。

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之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

风从北方来,名曰凶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外在于两胁骨下及肢节。

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儿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其气主为身湿。

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

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人。三虚相搏,则为暴病卒死。两实一虚,病则为淋露寒热。犯其雨湿之地,则为痿。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

这里的原文主要是讲预测上的具体运用,“五宫”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我国区域地理的“东南西北中”,也可以理解为全球的“东南西北中”。八风的含义,在《史记》中、《淮南子》中均有记载,大家可以去查一查相关的历史资料。五宫,就是经纬度度按5步计算,九宫,就是经纬度度按9步计算,这样具体的经纬度、经纬跨度就能很好地计算出来,大家去计算一下。《史记》中的八风与《灵枢》《淮南子》中的八风名称不同。这里主要是为了说明地球仪的地理方位的“八方”,同时运用“风”的三大力学原理——摩擦力、地球自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等等来说明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虽然风的名称不同,但风的运动轨迹和运动方向的本质确是相同的。











《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中的黄钟数,按《史记》《淮南子》记载是中国古代的乘方计数技术法则。五音是“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的自转公转计算5步法则。

原文: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发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

黄帝曰:以针应九之数奈何?岐伯曰: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以针应数也。

一者,天也。天者,阳也,五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藏六府之盖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故为之治针,必以大其头而锐其末,令无得深入而阳气出。

二者,地也。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故为之治针,必筩其身而员其末,令无得伤肉分,伤则气得竭。

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故为之治针,必大其身而员其末,令可以按脉无陷,以致其气,令邪气独出。

四者,时也。时者,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痼病者也。故为之治针,必筩其身而锋其末,令可以泻热出血,而痼病竭。

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抟,合为痈脓者也。故为之治针,必令其末如剑锋,可以取大脓。

六者,律也。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合十二经脉。虚邪客于经络而为暴痹者也。故为之治针,必令尖如氂,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

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窍。邪之客于经,而为痛痹,舍于经络者也。故为之治针,令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气因之,真邪俱往,出针而养者也。

八者,风也。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八正之虚风,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为深痹也。故为之治针,必长其身,锋其末,可以取深邪远痹。

九者,野也。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淫邪流溢于身,如风水之状,而溜不能过于机关大节者也。故为之治针,令尖如挺,其峰微员,以取大气之不能过于关节也。”

由于这段文字对于理解123个残缺的文字有重要的帮助,所以我录了下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各所指不同。其中的“黄钟数”教科书上没有讲,这是中国古人的乘方记数技术法则。这在《淮南子·天文训》中有记载,《史记·律书第三》中也有介绍,只是我们已经不懂得这是古老的“乘方”技术法则了。



依据陈广忠副教授在《淮南子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第142页中是的计算法则是这样的:

子 置1=1

丑3的1次方=3

寅3的2次方=9

卯3的3次方=27

辰3的4次方=81

巳3的5次方=243

午3的6次方=729

未3的7次方=2187

申3的8次方=6561

酉3的9次方=19683

戌3的10次方=59049

亥3的11次方=177147

“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这里的原文,明确了子午的分界线为冬至夏至的分界线。这里十分明确。本质上这时就是计算地球公转轨道轨迹的南北极点的标志,也就是太阳直射地球南北回归线圈的标志;由于子午又是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的计算标志,也就是计算地球自转时间与公转角度的共同标志;子午还是计算地球和天球经纬网中经纬度的标志;子午线圈就兼有很多功能,自转公转时间的标志,南北极点的标志,自转公转的轨道角度、角速度的标志,自转公转轴的标志等等。由于这些法则,今天已经转变了,用了很多不同的名词来表达相同的概念和含义,这样大家就已经很少或者根本就不知道其中的科学含义与科学方法,斥责为伪科学的、封建迷信、唯心主义的东西,这样,科学家就害怕背上种种人为的罪名去研究。《史记》中的“律数”以及《历书》中的“历数”的含义到底是什么?这也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研究的。我希望我们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去研究一下,不要在那里哗众取宠,不要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无知!由于我不是研究历史的,更不是研究数学历史、自然科学历史的,对中国古代的科学史知道的很少,这些重任,常常使我彻夜难眠!

原文:“黄帝曰:愿闻身形应九野奈何?岐伯曰:请言身形之应九野也。左足应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胁应春分,其日乙卯;左手应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喉首头应夏至,其日丙午。右手应立秋,其日戊申己未;右胁应秋分,其日辛酉;右足应立冬,其日戊戌己亥;腰尻下窍应冬至,其日壬子。六府膈下三藏应中州,其大禁,大禁太一所在之日及诸戊己。凡此九者,善候八正所在之处,所主左右上下。身体有痈肿者,欲治之,无以其所直之日溃治之,是谓天忌日也。 ” 这里的原文是说人体挂图与地图挂图以及公转轨迹图的对应法则。这里的左足立春,就是规定公转轨道的初始状态,从人体的立体属性与天体的立体属性的对应关系而言,把人体看成一个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的轨道运动的状态,这样,春分,秋分 ,冬至、夏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轨道状态就确定了,这就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的“八正”实际上就是我国传统上的24节气中的八个节气,本质上是北半球一年的公转轨道状态的北极点、南极点、东极点、西极点、以及南北两极、东西两极的45度角的轨道轴的表述法。历代中医学家在翻译的时候、解释的时候都讲到了中国的24节气,但是,最本质的公转轨道状态却没有解释、没有揭示,这样大家似懂非懂,明明是一个自然科学的中的轨道的角度、角速度、时间、速度、位移等等的相互换算,可是大家就差一步之遥,不能揭示科学的真理,于是被哲学家否定,被政客否定,被科学家遗忘和无知的否定-公转用24节气,每一日,又是公转的1°,自转360°,这样科学家和哲学家连这样简单的算法都不知道?今天的算法应该知道——反推一下,反证一下不就能说明问题吗?具体的日期,又是用天干地支进行编码,这样,就能计算经纬度,本质上,就是这些法则是计算自转公转轨道轨迹共同的法则,所以大家区别不开。因为当“甲子”变为轨道的运动状态时,就是一个质点的运动。天干、地支兼有标定经纬度的计算法则,自转公转时间、速度、位移的法则,这样,地球、天球的“球”以及球的轨道的运动状态就能很好地计算。由于这样的

文字记载很少,原文中说了“经纬”但大家读到的时候也不知道是经纬网中的经纬度,我与相关学者与专家交流的时候,他们也不置可否,认为证据不足,不足以证明是经纬网中的经纬度。这样,我才有了把相关内容整理出来,就是这本书的内容,也驱使我去完成这本书。

原文:“足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厥阴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足之阴阳也;手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心主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手之阴阳也。”这里的原文运用人体的手足的表里关系,来说明阴阳关系,从经络的表里关系上看,实际上是经络的气血的循环关系,这种循环关系与天体的运动360度的循环关系是相一致的,阴阳的关系,就可以表述立体天体的轨道运动、角度、角速度的关系,就是0°~180°,180°~360°的关系。



































《灵枢·岁露论第七十九》中的“月满则海水西盛,月郭空则海水东盛”计算月球绕地球公转而不是绕太阳公转运动的正确结果

原文:少师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郄,烟垢著。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膲理薄,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黄帝曰:其有卒然暴死、暴病者,奈何?少师答曰:三虚者,其暴死疾也;得三实者,邪不能伤人也。黄帝曰:愿闻三虚。少师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故论不知三虚,工反为粗。帝曰:愿闻三实。少师曰:逢年之盛,遇月之满,得时之和,虽有贼风邪气,不能危之也。黄帝曰:善乎哉论!明乎哉道!请藏之金匮,命曰三实。然此一夫之论也。”

这里是中国古人十分科学的回答了月球是绕地球运动,而不是绕太阳运动,这是由于方位的正确计算的结果。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同时在自转,这样,在地球上看,太阳始终是东升西落,日出的一方为东方,日落的一方为西方。由于地球的轨道运动,同时带着月球绕太阳公转运动,这样,月球的圆缺就能反映月球在日-地---月之间的位置关系,通过二十八宿、通过经度纬度的计算也可以计算月球的绕地球公转的位置关系和位置状态。月满的时候——月球在地球的西方——这样影响着海水的涨潮——这就是中国传统佳节8月15中秋佳节夜的钱塘潮的形成原因——潮汐引力——地月引力的作用。月郭空——月球这时在地球的东方,在太阳、地球之间,这时海水的潮汐力量是太阳、月球的共同引力,这样海水涨潮于东方。这是中国古人经过三者的轨道位置的计算得出的科学结论。下文中“三虚”的计算法则很有实际运用价值,我经过验证是十分科学的、正确的,计算的法则,很多已经失传了。很多情况下,是师傅秘而不传了。我在《黄帝内经·素问生死条辨》中有一些运用,谈的不深入,有些内容与出版社的要求和出版方向不吻合,就删掉了,望读者理解,读者自己去研究也会有新的发现的。我把《灵枢》中的这一篇的具体运用的原文载录下来,供大家研究。

原文是这样的:“黄帝曰:虚邪之风,其所伤贵贱何如?候之奈何?少师答曰:正月朔日,太一居天留之宫,其日西北风,不雨,人多死矣。正月朔日,平旦北风,春,民多死。正月朔日,平旦北风行,民病多者,十有三也。正月朔日,日中北风,夏,民多死。正月朔日,夕时北风,秋,民多死;终日北风,大病死者十有六。正月朔日,风从南方来,命曰旱乡,从西方来,命曰白骨,将国有殃,人多死亡。正月朔日,风从东方来,发屋,扬沙石,国有大灾也。正月朔日,风从东南方行。春游死亡。正月朔日,天利温不风,籴贱,民不病;天寒而风,籴贵,民多病。此所谓候岁之风, 伤人者也。二月丑不风,民多心腹病。三月戍 不温,民多寒热。四月巳不暑,民多瘅病。十月申不寒,民多暴死。诸所谓风者,皆发屋,折树木,扬沙石,起毫毛,发腠理者也。”这里的预测是正月初一的大风的情况。正月是中国古人计算地球公转周期的新的一年的开始,朔日是一月的开始,这是确定了太阳——地球——月球的位置关系,实际上是太阳——月球——地球的位置关系,三者的位置关系是月球在二者之间。这里又一次规定了地球的公转轨道的初始状态。通过风向来预测疾病的发生情况。本质上是计算地球月球自转公转的角度与位移的大小与多少的情况。这时中国古人不知道具体的引力的大小的计算,但是,已经掌握了精确计算天体自转公转的时间、位移、角速度以及天体间相互位置状态关系的计算法则。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10-10 12:02 2楼
大家来讨论一下,中医被冤枉了3000年,我的研究认为:中医的阴阳五行是研究天体自转与公转的科学理论体系和运用科学体系
2012-10-11 17:56 3楼
没有人与我讨论,我很郁闷
2012-11-09 09:47 4楼
2012-11-12 18:31 5楼

很好,如何计算的/?知道具体的方法吗?可以造化,希望您练气功,增加智慧。
2012-12-21 10:36 6楼
感谢分享!!!!!!
2013-01-27 17:34 7楼
搜到楼主的书了。看纸质的估计轻松一些,一定会买一本。
2013-01-27 17:58 8楼
樵翁 说:
搜到楼主的书了。看纸质的估计轻松一些,一定会买一本。

请多提出批评性的意见.我希望大家讨论一下更好
⬅ 人体阴阳是如何转换的----------看后你的医术会大有长进 老茶馆 阴阳五行是研究地球自转与公转理论的科学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