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为什么叫“开方”?

2012-10-04 16:37 楼主
中医治病为什么叫“开方”?如果你是寒导致的疾病,那这个致病的因素在北方。北方你拿不走,但,你可以模拟一个能够对治它的“方”去对付它、去协调它。比如这个“寒”,你可以根据“寒者热之”这个原则,模拟一个南方,就用这个南方去对治上面的北方。南方起来了,北方自然要下去,不可能冬夏在一个时间里出现。中医治病的真实境界其实就是利用药物的不同属性来模拟不同的方,不同的时间、空间。时间可以用药物来模拟,空间也可以用药物来模拟,治疗疾病就是方的转换,就是时空的转换,将人从不健康的疾病时空状态转换到健康的时空状态。所以,总起来说,疾病所相关的关键要素就是这个“方”。
《易·系辞》讲:“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又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在此将前前人之道根据五行方位进行分类。方便大家理解记忆,并加以运用。

个人认为,学习中医,以上内容是必须熟记于心的,并在长期的治病实践中不断加以体会,自然会水到渠成,当在得心应手时,必成一家。现举例:
1.比如五味,东方聚酸,南方聚苦,西方聚辛,北方聚咸,中央聚甘。中医的营养观。中医处方治病,依靠的是什么呢?很重要的就是药物的这个五气、五味。大家看《神农本草经》,它在每个药物里先谈什么呢?先谈气味,气味放第一位,主治功效放在第二位。气味是药物的首要因素,功效主治是次要的因素;气味是体,主治功效是用。这个主次,这个体用关系大家应该搞清楚。现在很多人不明体用,主次颠倒,只管主治功效,某某药治某某病,头痛就上川芎、白芷,肿瘤就上白花蛇舌草,完全将气味抛到九霄云外,这个怎么能算中医呢?我们再看《内经》,《内经》治病讲补泻,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她凭什么补泻呢?“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辛。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金位之主,其泻以辛,其补以酸。水位之主,其泻以咸,其补以苦”。此些理论都是运用五行之生克,以及方位之类比创造的。
2.再说“五臭”,五臭即臊、焦、香、腥、腐。东方臊,南方焦,中央香,西方腥,北方腐。记得蒲辅周老先生曾治一例高年久病的患者,症见烦躁、失眠、不思食,大便七日未行,进而发生呕吐,吃饭吐饭,喝水吐水,服药吐药。病家认为已无生望,抱着姑且一试的态度询治于蒲老。蒲老详问病情,当得知病者仅思喝茶后,即取“龙井”6克,嘱待水煮沸两分钟放茶叶,煮两沸,即少少与病者饮。第二天病者子女惊喜来告:“茶刚刚煮好,母亲闻见茶香就索饮,缓缓喝了几口未吐,心中顿觉舒畅,随即腹中咕咕作响,放了两个屁,并解燥粪两枚,当晚即能入睡,早晨醒后即知饥索食。”蒲老嘱以稀粥少少与之,饮食调养月余而愈。这就叫四两拨千斤。一味茶饮而起如此沉疴,同道颇以为奇。当时我看到这个病例也觉得不可思议,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可是我们今天讨论五臭,这个道理就很清楚了。上好的“龙井”是非常清香的,而按照蒲老的这个泡茶方法是取其臭而不取其味,这样香气直入中土,当然就可以醒脾开胃了。适当的喝茶能够帮助消化,道理就在这里。
总之,通过这个表格,我们在治病时可以进行更多方面的思考。比如说现在肾有病,在方位就是北方,是否在北方有利治病;在作用就是藏有问题,要补救藏;在五行就是水的问题,是要泄水还是补水阳;在时间,是否在亥子丑时进药为最佳;在经气,是否三焦肝胆经需要推拿或针灸;在节气,是否在冬季治疗为妙;在六气,是否需要用寒药泻热,利收藏;在五气五味,是否需要用寒咸之药,或者五行生克关系进补;在五色五音,是否需要在环境上加强黑色及羽音以修养;在五臭上应助腐气;在五禽方面,是否需要进补猪肉,猪肾;在五谷,要多食大豆否;在五志上,应当避免惊恐;在五数上,是否选择周一周六,或者逢1、6、16日进行加强调养;在五毒上,是否不宜剧烈运动等等。在治病的时候未必需要面面俱到,但可以开阔治病的思路,也验证了中医“同病多治”之特色。这就是殊途同归的道理。自然是高深莫测的,作为人类,自然之中一个小小的物种,自然逃离不了自然的法则。至于科学认识,不是我们在创造了自然或者改变了自然,而是我们能解读自然之道的一些密码,这个解码的过程,就是人类永无止境的追求。而中医之学问自然离不开自然之道,中医的学问也只是解码了或者正在解码自然的一些道道而已。 中医道法自然之类比分类.jpg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10-05 16:36 2楼
学习了
2012-10-07 08:46 3楼
老师,你解释的不透啊。能再多说两句不?
2012-10-08 07:41 4楼
思维新颖,值得学习
我看过《李可老中医的疑难杂病症》,他的辨证方法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病有千变万化,总不出六经,他告诉我们不要去理会病的名字(西医对各种病的命名,有很多中医对病的命名也可以不用去理会),只要看他的症就好了,这就是病的根本,逃不出六经,他一直以仲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为基础理论,很多疑难杂症都是病邪在各经脏腑错综复杂的积累而成,而且各种疑难杂症都有个相同的特点:就是各种杂病必先去其表邪。原因很简单,病邪是由表不解而入于脏腑日积月累而形成的,所以表邪不解依然还会内传脏腑,表邪不解则病无根除之日也。
2012-10-29 10:14 5楼
四圣心源 说:
思维新颖,值得学习
我看过《李可老中医的疑难杂病症》,他的辨证方法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病有千变万化

学习啦 中医处方其实就是从里到外 还是从外到里 还是里外兼顾的死啊空啊问题啦
2012-10-29 22:14 6楼
中医学院能把三分之一用于楼主所述去研究,中医实质复兴不远亦。将不至于片地假中医,假复兴。
2012-11-02 13:50 7楼
写字楼,感谢老师
2012-11-03 15:34 8楼
艾777 说:
中医学院能把三分之一用于楼主所述去研究,中医实质复兴不远亦。将不至于片地假中医,假复兴。

学校教育是站在教授级别层次教育的,教的太多,反而失去了实际性的东西。其实学用同时进行,会学的更好。所以中医最终还是需要自学的。无论是学院派,还是师传,还是草根都需要不断的自学并实践体会,才能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2012-11-11 21:24 9楼
学习了。
2014-06-21 12:44 10楼
好友先生您总结的很恰当,论述得很到位啊。
2014-06-22 16:40 11楼
经典,学习!学习!
⬅ 肾气在冬季最旺,为何肾病反而在冬季易发呢? 老茶馆 虚损辩证论治,以何为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