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可下证{许叔微医案}

2012-09-28 09:06 楼主
一武弁李姓,在宣化作警。伤寒五六日矣 ,镇无医,抵郡召予。

予诊视之曰:脉洪大而长,大便不通,身热无汗,此阳明证也,须下。

病家曰:病者年逾七十,恐不可下。

予曰:热邪毒气并蓄于阳明,况阳明经络多血少气,不问老壮,当下。不尔别请医占。

主病者曰:审可下,一听所治,予以大承气汤。半日,殊未知。诊其病,察其证宛然在。予曰:药曾尽否?主者曰:恐气弱不禁,但服其半耳。予曰:再作一服,亲视饮之。不半时间,索溺器,先下燥粪十数枚,次溏泄一行,秽不可近,未离已中汗矣。 然周身,一时顷,汗止身凉,诸苦遂除。


次日予自镇归,病患索补剂。予曰:服大承气汤得瘥,不宜服补剂,补则热仍复,自此但食粥,旬日可也。故予治此疾,终身止大承气,一服而愈,未有若此之捷。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9-28 09:08 2楼
论曰:老壮者形气也;寒热者病邪也。脏有热毒,虽衰年亦可下;脏有寒邪,虽壮年亦可温。要之与病相当耳。失此,是致速毙也,谨之。



有故无损亦无损
2012-09-28 09:25 3楼
说个小插曲:
前些日子,买了本赵兰才先生主编的《许叔微医案集按》,确实一本好书,但读到此案时,莫名发现‘热邪毒瓦斯并蓄于阳明,况阳明经络多血少气’一句


一个是疑问:古医案咋还出现瓦斯一词?
看下面,赵先生竟然还出了注:源自日语云云。至此更是莫名其妙,宋朝就有瓦斯一词了?之后查看网络上的电子书,确实多为‘瓦斯’疑团更重,再找到《许叔微医学全书》‘热邪毒瓦斯并蓄于阳明’一句为‘热邪毒气并蓄于阳明’,至此释然,原来是现代科技的转换中出现的错误..就像原来论坛里讨论过的《伤寒论》中大盒饭、小盒饭的问题一样。

另一疑问:阳明经络本是多气多血,怎么成了多血少气呢?
《许叔微医案集按》一书中赵先生没做解释,《许叔微医学全书》中出注:此少字在《素问·血气形志》中为多。也就是说,可能是许叔微笔误,或后世传抄之误。
2012-09-28 09:27 4楼
著书的人如果不够严谨,读书的人真的要小心谨慎了
2012-09-29 11:12 5楼
庚戌仲春,艾道先染伤寒近旬日。热而自汗,大便不通,小便如常,神昏多睡。诊其脉,长大而虚。


予曰:阳明证也。乃兄景先曰:舍弟全似李大夫证,又属阳明,莫可行承气否?予曰:虽为阳明,此证不可下。仲景阳明自汗,小便利者,为津液内竭,虽坚不可攻,宜蜜兑导之。作三剂,三易之,先下燥粪,次泄溏,已而汗解。
2012-09-29 11:13 6楼
论曰:二阳明证虽相似,然自汗小便利者,不可荡涤五脏,为无津液也。然则伤寒大证相似,脉与证稍异,通变为要。仔细斟酌,正如以格局看命,虽年月日时皆同,贵贱穷通不相侔者,于一时之顷,又有浅深也。
2012-09-29 11:14 7楼
两案对照,更知许氏辩证之精微..
2012-09-29 15:40 8楼
阳明除过下法谁敢用上法
⬅ 内经的养生观 老茶馆 难经1——3难群聊天讲解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