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振兴中医而努力奋斗

2012-09-16 21:23 楼主
为振兴中医而努力奋斗
——兼评张功耀征求意见稿 《告别中医中药》
巴中市中医院 沈舫钦

金秋十月,桂花飘香。
张功耀先生《告别中医中药》一文(以下简称《告》文)将中医存废之争的暗流搏击掀到阳光之下。主张废者,摩拳擦掌,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拥护存者,义愤填膺,竭力褒扬维护。
《告》文的矛头直刺中医中药,它轻浮的文字,傲慢的无理,浅薄的无知,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一、溯源探流 勿忘中医之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它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针对性。
清末光绪初,1879年浙江人俞樾发表《废医论》,严复、梁启超、陈督秀、梁漱溟、胡适、鲁迅等相继附和。1914年北洋军阀主张废弃中医,1916年,余云岫著《灵素商兑》,他在书中极力诋毁中医学术,十分仇恨的写道:“阴阳之说破,灵素全书,几无尺寸完肤”,“十二经络,行次谬误,详细核之,几无一字不差”。1925年民国政府拒绝全国教育联合会关于把中医纳入医学教育规程的申请。1929年民国政府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了余云岫《废除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把中医视为旧医,西医称为新医,提出消灭中医的六项办法:1、对旧医施行登记发给执照准予营业,登记期为一年;2、限5年为期训练旧医,训练终结后给以证书,无此项证书者停止营业;3、至1929年为止,旧医满50岁以上,在国内营业20年以上者,免受补充教育,给特种营业执照,但不准诊治法定传染病,不准签发死亡诊断书,执照有效期15年,期满即不再续发;4、禁止报社宣传旧医;5、禁止非科学医学之宣传;6、禁止成立旧医学校。该案由于国人上下的坚决反对而流产。
1950年,新中国卫生部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余云岫又提出“改造中医”案,获卫生部支持,遭到中央的否定而终止。
但是否定中医的暗流从未间断,而今《告》文又公开提出废弃中医,要求删除宪法第21条关于中医的内容,中医5年内退出国家医疗体制,回到民间,立即停止中医中药的研究,确定西医为国家唯一的医疗技术等等,遭到国人的不满和抗议。卫生部亦公开声明表示坚决反对。
从清末到民国到新中国,百多年来,世事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1条已明令保护发展中医中药近二十年的情况下,张功耀发表《告》文,变本加厉的对中医进行屈辱性的扼杀,其中的原因不得不引起深深的思考。
1、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反应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承受了历史上空前的对外屈辱,统治阶级内部和一批知识分子,特别是在国外留学读书的有些知识分子,受西方文化的熏染,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怀着强国思变的心理以及崇洋的情结,不仅对西洋的大炮、舰船、火车、电报、铁路、炼钢、兵工等先进科技推崇备至,连面包、牛奶、刀叉都具有亲合力,加之日本明治维新引进西医废除汉医的表率作用的刺激,对中国文化必成反叛之势,认为阻碍国家发达强威的罪魁祸首是中国文化,孔孟之道、四书五经、忠孝仁义,统统予以打倒,中医中药也不例外。这是西方医学进入中国而获得的上层支持。
2、中医的保守淹滞状态为西医进入大开方便之门
几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华医药实行消极的错误政策。他们拢断国家的一切资源,时刻眷恋和争执着权力,他们认为凭借权力便可获得一切,在选拔官吏以及隋唐以后的科考制度都是以四书五经的经学为本,对医学、术数、工造等科技知识的纬学毫不重视,古代名医华佗的遭遇至今令人悲汉,《三国志》华佗传:
“佗持能厌食事,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于是传付许狱。荀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悬),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竞佗’”。华佗的一点持才骄傲,便被统治者随意宰杀,且轻蔑地说:不要忧虑,天下这样的鼠辈多的是。这种选拔人才的机制,这种对科技人才的邈视、虐待、屠杀政策,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只能致力于仕途,醉心于治国平天下,不愿意在科技方面去探求、去创新。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他的《伤寒论》序中尖锐的批评:“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试想,如果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重视科技,将其作为选拔人才的条件,在选拔考试以及后来的八股考试中设立医药、术数、天文等科技考试科目,几千年下来,中国的科技水平怎会滞后于世界?
以医药为例,在医政管理方面,周代已经设立医师负责制和医疗质量考评办法,《周礼》:“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设上士2人,下士4人,府2人,吏2人,徒20人。岁终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到了西汉文帝时又建立了病历档案。《史记》仓公传:“所诊皆有诊籍、表籍所诊期决生死,观所失所得者合脉法”。以后的统治者又怎样呢?除开设立中央的太医院之类的医疗机构以及宋代建立了和剂局,惠民所之类的地方管理机构外,基本是放弃管理,古代的那些先进的管理办法掩滞不前,对于中医的基础理论研究的体制建设,更是空白,豪无作为。中医的教育基本以家传、师承为主,质量难以保证。特别令人痛心的是:解剖技术的放弃、麻醉药的遗失、外科手术的没落。解剖术在中国有很古远的历史,在春秋战国以前,中医就已有较精的解剖述。《黄帝内经》记载:“夫八尺之躯,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其可为度量者,取其中度也”。这说明了对解剖部位的形态学要求甚为严谨,对其大小长短提出了统一标准(取其中度也)。《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杀翟义后,使太医尚方与巧奢,共刳割之,度量五脏,以竹筵导其脉,知所始终,云可以知病”。到了宋代,北宋庆历年间,被政府杀死的欧希范等56人的尸体,由吴简率领工作人员进行详细的解剖,由宗景画成图谱《欧希范五脏图》;北宋的杨介利用被处决尸体进行解剖,请画工绘成《存真环中图》,对人体的各器官解剖形态和位置,基本正确,在十一世纪中医的解剖形态学已达如此水平,值得赞颂。然而这一切都没有继续传承下来,仅散见于文字记载,更谈不上发展了。
在麻醉学方面首先应用麻沸散于外科手术。《三国志》华佗传详细的描述他使用麻沸散的麻醉过程:“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寐,一月之间,即平复矣”。发明人华佗不遭曹操杀害,能失传吗?而外科手术在上古时代已发展到惊人地步,黄帝手下的医生俞跗就已经能够剖腹开胪。《史记》扁鹊传这样记载:“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脏,练精易形”。晋代《诸病源侯论》关于肠吻合术、人工流产、血管结扎、拔牙等外科手术已明确记述。明代《外科正宗》还记载了截肢术、气管缝合述、鼻息肉摘除术、咽喉和食道异物取出术等等,这些宝贵的科学知识和先进的操作技术无声无息的消失了,而留下的所谓外科仅是体表疮疡的内治法和外用药,最多也不过是瓜眉小刀之类的手术器械,对浅表脓肿进行切开引流而已。
只有中医的内、妇、儿、男科以及瘟疫、伤寒取得长足进步,内科和外科正像一个人的左右手,外科的没落恰如一个废了左手的武士,丧失了战斗力,这为西医的进入打开了方便之门。
3、公众的接纳心理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1827年(清道光七年)英国传教医生郭雷枢在澳门开设诊所,到1836年(清道光16年)他又向英国教会建议:凡是派传教士的教会,同时也应派遣医生来,用治病救济等法代替任何正规的传教尝试。1844年英国教会医生洛克哈特把一个诊所从舟山迁到上海扩大为医院,1847年美国传教医生伯驾在广州的博济医院,凭借最新发明的乙迷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1859年西洋医学深入中国内地,教会医院也在北京、杭州、镇江、汉口、梧州、宜昌等地先后设立。到中国来的医生并非一流,却能打开局面,为什么?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西医相对的比中医具有三个主要优势:①、简单明快的化学药品,它数量少、体积小、便于携带,便于口服,相比于中药从称药到煎服,缩短了时间,简化了程序,给患者以方便快捷之感;②打针输液的给药途径,它以一种全新的给药方式展现在国人面前,锃亮的钢钟头,带着各种颜色的药液直接注入患者的肌肉里、血管里,能不令人又惊又羡吗?特别是静脉输液,一输就是一小时以上,甚至几个小时连续不断的输入,比口服的中医煎剂一日三次,每次间隔4.5小时缓节奏的给药方式,在心理上产生征服力,由初输时的惊疑变成乐于接受。③外科手术,对于西医在中国的扎根繁荣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的外科手术衰落殆尽,它乘虚而入,形成强烈的反差,一个名叫比道的人在评价伯驾时曾经说过:当西方大炮不能举起中国门户的一根横木时,他以一把手术刀劈开了中国的大门。
另外,西医的制菌剂(膜胺类)、抗菌剂(青霉素类)、治疗虐疾的喹啉、解热止痛的复方阿司比林、头痛粉等疗效肯定,祖祖辈辈只吃中医从未用过这些西药的中国人第一次使用,那效果何等神奇,当时国贫民穷、文盲遍布,对西药知识完全陌生,哪里知道化学药品损害肝、肾,又何曾懂得这些药的毒附作用和过敏反应甚至是致命的;又哪里明白复方阿司匹林、头痛粉会使人的胃粘膜严重受伤而导致溃疡疼痛、出血。一个密闭的门窗突然开启一缝,透进的一丝阳光,吹入的一缕风,对于久处禁锢状态中的人们还来不及去体验它是柔和或者刺眼,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去迎接它。为西医进入中国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历史无情,要来的谁也挡不住,西医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扎下了根,而且不可抗拒的雨后春笋般的蓬勃发展起来。至此,中国自古独家经营的局面被打破,一枝独秀已成昨日黄花,中医界精英的危机感日增,竞争感日强,冷静的审视自身的局限,发奋图强,兴办各类中医院校,创办中医刊物,为中医的发展沤心沥血,但是,民间的力量是有限的,虽然余云岫的废除中医提案,由于国人的坚决反对而被取消,但统治者阳奉阴违,其骨质里岐视中医消灭中医的意识并未改变,根本不可能在振兴中医上有所建树,间有远见卓识的智者,也因势单力薄,只能扼腕痛惜。在这种情况下,处境维艰的中医内部不可避免的产生分化:一些人自暴自弃,听天由命;一些人倡导中西结合,中医西化;一些人坚守阵地,又分成两支,一支固步自封僵化泥古,一支勇于创新与时俱进。这些争论一直长期的暗中进行着。1950年,新中国的卫生部王斌再次支持余云岫,中医又经历一场灾难。
想当初,如果余云岫的废医提案不被撤销,不管什么游 行,请愿抗议,架起机关枪开动坦克车强制执行。中医到今天是否灰飞烟灭?反之,如果提案被撤销以后,真心实意大力支持中医,把西医的先进东西引进到中医,实施西医中医化的策略,接受实验科学的研究方法,重建中医解剖学中医外科手术学,几近百年到今天,中医又将如何?
二、瑕不掩玉,中医的科学性不容置疑。
废医诸公,从百年前的俞樾到民国余云岫,到今天张功耀,主要攻击的是中医不科学,阴阳是骗术,这是投向中医的重镑炸弹,在崇尚科学的今天,这颗炸弹极具推毁力,但是在大帽子下面却提不出强有力的证据支持,只是似是而非的抓一些表象来作秀,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要批判中医不科学,首要问题必须先懂得中医,才能具体指出她什么地方不科学,正如吃梨,必须细细品味各式各样的梨,才能评判梨的好坏,而他们均非中医专业人士,对中医并无真知灼见余云岫留学西医,对中医一知半解,本无可圈可点,且均已作古,不值一评。今天张功耀先生旧事重提,并且打着“为了科学,为了进步”的旗帜,发表《告》文,征求签名,把那些早已作古的名人挖出来,捧在面前来吓人。则又当别论。说到鲁迅的小说中的尖刻言词,相比他《狂人日记》把“仁义道德”看作“吃人”,《社戏》把中国戏“冬冬皇皇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认定为“不适于生存”,反倒觉得“中医只不过是有意无意的骗子”这类的话是很客气的。如果他们活到今天,历经百年风雨的洗涤,世事沧桑的变化,思想灵魂的升华,反而纠正了自己的观点,又力挺中医也未可知?
1、《告》文奢言科学却并不懂科学
《告》文把中医定位为传统医学,把西医定位为现代文明,传统=落后=不科学,现代=先进=科学。众所周知,传统不仅具有民族性、本土性,更具有连续性的特征,昨日的先进,是今日的传统,今日的先进,是明日的传统,像接力棒一样往下传递。如果昨天是落后的,没有存在的必要,根据优胜劣汰的法则必然消亡,导致断代而不能传到今天,哪里还有传统。既然能传到今天,就说明有存在到今天的理由,就说明从昨天到今天的传递过程中表现出的不断进步和先进性,能满足今天的社会所必须而为今天的社会所接纳,这才叫传统。中医在近百年人为的消灭和挤压困境中依然生机盎然,正体现了她现代文明的特质。把传统与现代文明对立起来,并将其作为判定中医落后的标准,犯了一个逻辑错误。
《告》文写道:“衡量一种理论是否属于科学,最简单的判定方式就是看它是否建立了明晰而可靠的原理关系或因果关系,中医之所以不属于科学医学,就在于它的经验判断和理论陈述都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
上列的一段文字,其错误有二:①它判定科学的方式本身就是错误的方式;②把中医归为经验判断毫无根据可言。判定一种理论是否科学的关键在于按照这个理论能否达到设计的结果,并且这个结果能不断的得到重复验证,反之,那只是存在于理性王国,墙上的月亮不能实际的放出美丽的光辉。经验更不是科学,偶然成功的个例同样不能得到重复验证,或许它有时可以为某一科学提供一丝线索,或者表露出一点先机,但它离科学相差尚远。中医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先进的诊疗方法,优化组合的方剂,天然的药物等等,构成一个完整的医疗保健体系,她的治疗效果是肯定的,并且经过数千年来数十亿中国人不断的反复的进行验证。我们应该理直气壮的向世界宣布,中医是高级阶段的科学医学,正确而伟大。
求是、诚实、谦虚、博学,是科学工作者起码的素质要求,基于这种素质才能以科学的精神去对待科学。例如:上帝、佛祖、神仙谁看见了,谁能证明其存在,但是天主教的博爱、佛教的慈悲、道教的无为都赢得了善男信女的崇拜,并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在他们心中,上帝、佛教、神仙是存在的,自然科学家说那是迷信、愚寐,应该取缔,社会科学家说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素,应该支持。谁是科学?谁又是真正的科学?科学家牛顿晚年信奉基督教,请评判一下,他是科学家的佼佼者,或是愚昧的代表?显而易见,把中医定性为不科学本是就是反科学,侮辱她否定她是不行的,消灭她更是不可能的,正如日本的明治维新引进西医把汉方医学退回民间,至今近200年,汉方医学依然勃勃生机,为日本人民的身体健康防治疾病作出重大贡献,据闻,日本学者已在审视汉方医学被冷落的利弊,重归主流呼声不断。但是,也应清醒的看到,中医这个科学体系与任何科学一样都存在瘕疵甚至谬误,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过程都是一个自我淘汰自我修复不断进化的过程,一个相互竞争相互融化的过程。作为中医工作者,不应夜郎自大盲目乐观 ,而应该肩负起责任,努力的搜剔这些瘕疵,千方百计的去修复那些谬误,满怀激清的迈步向前。历史老人是公正的,其公正的标准就是时间,中医的科学性将随着时间推移而得到充分证明,中医的发展潜力是无穷的。
不过,《告》文敢冒天下之大不讳,无所顾忌的宣扬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不论动机如何,这种勇气令人敬佩,与其无可奈何的等待中医自生自灭,或者名存实亡,不如以此为契机,放弃偏激、回归理性、广开言路、事实求是、有根有据、找出利弊及其及可行的措施,对中医中药的保护和发展,反倒是一件好事。
2、《告》文常识性的错误令人难以理解
《告》文对中医的学术发展进行了综述,竟然犯了常识性错误:“中医祖于不立方剂的《内经》和《难经》,东汉张仲景著《伤寒论》始为冬寒立方,饲后,复有河间先生刘完素著《素问玄机原病式》始明署温,易州张元素传《医学启源》理脾胃,其徒弟东恒老人李杲写《兰室秘藏》讲内伤,张子和以《儒门事亲》攻痰饮,丹溪先生朱震亨以《丹溪心法》究阴虚,至此形成了‘中医六宗’”。
上面短短几行综述,存在许多错误,《内经》乃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书中记载的是春秋战国以前的远古医学,怎能把《内经》作为中医之祖?《内经》书中载有鸡矢醴散、四乌贼骨一芦茹方等七首古方,怎么能说“不立方剂”的《内经》?《伤寒论》始为冬寒立方这句话更错,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黄帝内经》:“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这是伤寒的广义,《伤寒论》以六经为广义伤寒立法,乃辩证论治的典范,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而《告》文竟然把“寒”字理解为“狭义的冬寒”,把《伤寒论》为广义伤寒立法说成是专为“各寒”立方。东恒老人李杲写《兰室秘藏》讲内伤这句话也是文不对题,东恒讲内伤的代表作不是《兰室秘藏》而是《脾胃论》,河间先生刘完素著《素问玄机原病式》始明署温这句也明显不对,暑温在《内经》早有论述,刘河间以火立论为寒凉派代表,火与暑温同类但并不一致,明末清初暑温始发展成温热派,叶天士为其鼻祖。
中医学术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代以前分为医经家、经方家,医经家专事理论研究,经方家专事临床治疗,从古至唐有名医十三代,神农尝百草、伏曦制九针、黄帝、歧伯君臣对答以明医理,伊尹论汤液,雷公精炮炙,扁鹊求脉诊、华佗工外科、仓公重诊籍、仲景创六经、叔和著脉经、皇甫谧讲针炙、孙思邈遵医德。宋代对《伤寒论》研究成果丰硕,金元有寒凉、补土、养阴、攻下四大派。明清的内妇儿各科大发展,以张景岳为代表的时方派异军突起,龚延贤的寿世保元也自成一系,温热派崛起,叶、薛、陈、王、吴、吴、余,名家辈出。清末,修园派独尊伤寒金匮,与保元派、时方派分庭抗礼。民国的医林四大家、名医三张、北张南何以及丁派等。历朝历代医药著作虽屡遭破坏,但保存下来的亦在恒河沙数,经典巨著灿若群星,除开《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大经典著作外,晋代王叔和《脉经》为脉学专著,皇甫谧的《甲乙经》为针炙专著,巢元方的《诸病源侯论》为病因症侯学专著,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是最早的中医各科集著,宋代官颁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是中医最早的两部大型方书,并对中药进行审定后颁布称为官药,而未经审定的称为草药。《颅囟经》是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特别值得骄傲的是宋代王维一设计铸造两座高五尺三寸精细刻制十二经络和354个穴位的铜人,这是中医史上的重大创举,是世界医学史上从未有过的。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十六世纪以前的中医中药学全书,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张景岳的《类经》、《景岳全书》,李中梓的《内经知要》、《医宗必读》,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等皆上乘之品,《伤寒论》的研究多达数百家,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成无已的《注解伤寒论》、龙在经的《伤寒贯珠集》、柯琴的《伤寒来苏集》等均为代表作,温热病方面的著作,首推叶天士的《温热论》,还有陈平伯的《风温12条》,薛生白的《湿热病篇》、吴菊通的《温病条辨》、吴又可的《温疫论》、王孟英的《温热经纬》、余师愚的《疫疹一得》等,均留下了辉煌篇章。康熙年间的吴谦等著《医宗金监》,内容丰富、完备,叙述系统扼要易学易用,是一部成功的大型医学丛出。解放以后,中医大学系列教材均反映现代中医的先进水平,以上所列仅凤毛麟角,实难尽述。
《告》文读了那么几本书,尚且未曾弄懂,便对中医的科学性妄作论断,甚至说扁鹊比西医鼻祖希波克拉底小53岁,《西波克拉底文集》最大页码编号是5526,比《本草纲目》连同“目录”和“索引”在内才2000页要多,来证明中医比不过西医“久远”。看到此处,就产生了联想,建国才200多年的美国比古老的大英帝国少了几千年,却是第一流的强大,中国哲人孔子的《大学》数百言却是儒家经典而为海内外所推崇,《共产党宣言》也才数百言却成了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真理,不知张先生作何感想?
3、阴阳“定律”和巫术
《告》文攻击中医的另一杀手锏就是把“阴阳”和“巫术”相提并论,这是学阀们贯用的强盗逻辑。
恩格斯说:“不管自然科学家们采取什么态度,他们总还是在哲学支配之下”。“阴阳”定律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医中药的哲学基础。《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译成白话文:阴阳是认识世界的规律,万事万物的法则,变化的起源,生存和死亡的根本,智慧的宝库。它揭示了任何一个事物所包含的正反两方面因素,以及这两方面相互矛盾、相互制约、相互依成、相互消长、相互转化的运动变化规律,函盖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全部,它既属于意识形态,又摸得着看得见,简单的举例:向上的、光明的、兴奋的为阳;与之相对而向下的、黑暗的、抑郁的为阴;宇宙的天与地、水与火、太阳与月亮;气候的夏与冬;家庭方面的丈夫与妻子;意识形态方面的社会义与资本主义、独裁与民主;经济领域的贫与富、公有与私有;战争系列中的战争与和平、古代的矛与盾、现代的坦克车与反坦克炮、进攻导弹和拦截导弹;科学领域的遗传基因、进化论、相对论、系统论、信息论、分子学等无所不包。
中医是在这一哲学思想指导下的具体实践,简言之在人体形态学方面:背为阳,腹为阴,腑为阳,脏为阴;在生理学方面:气为阳,血为阴。在病因学方面:喜为阳,悲为阴,署为阳,湿为阴;在证侯学方面:热证为阳,寒证为阴,表证为阳,里证为阴,实证为阳,虚证为阴;在治疗方面: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等等。而且阴阳在不同的环境中改变它们的属性。
阳阳对西医也具有指导作用,翻译家们的睿智和勇气令人赞赏,用阴阳这样的中医术语准确地表述了西医的内函,为中医同化西开了先河,例如:细菌学的格兰氏阳性球菌、格兰氏阴性杆菌;生理学生物电的阳电、阴电、阳粒子、阴粒子;体征检查乙脑的屈髋伸膝试验阳性、病理反射阳性、外科的急性胆囊炎莫菲氏征阳性;实验室检查风湿病抗O阳性,类风湿病的类风湿因子阳性、乙肝的大三阳、表抗阳性或者阴性;流行性班疹伤寒的立克次体凝集反应阳性;梅毒血清试验阳性或者阴性;阳性代表正常,阴性代表病变;在治疗方面:细菌感染与抗菌剂、阑尾炎与手术切除、失水与补液等等。
阴阳的形态特征是一个圆,文王《周易》:“一阴一阳谓之 道”。春秋李聃《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说明一阴一阳相互拥抱构成一个圆,通过这个圆的不断运动而促使事物不断变化。
张景岳《类经》:“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黄帝内经》:“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不可大数,然其要一也”。因此,阴阳包含的定义是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其数学模式是1=(1+1)。
三阴三阳的数学模式是1=(1+1+1),事物就这样由一元分成二元,由一元分成三元,其中的一元又分成二元,又分成三元,不断的分成多元,无穷无尽,但它们又总是合成一元的。
总之阴阳定律是极深奥的科学,废医者特别是《告》文对其并不甚解,不但否认其科学性,反而将其与巫术相提并论。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门科学无不是从迷信和落后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发展起来的,中医也不例外,春秋时代的扁鹊坚决与巫术作斗争,对于“信巫不信医”的人不予治疗,汉代的张仲景对士大夫不重视医药、“降志屈节,钦望巫祝”的行径表示愤怒和哀叹。在此顺便提醒一下,当年西医初来正是随着教会来的,扮成天国的使者,念着上帝的福音,先在中国教民布道,才逐渐得以生根,公证的说,无论如何不能把西医与上帝绞在一起,因为谁都能理解,当时那种历史环境教会只是承担“载体”的义务,上帝只是扮演宣传的角色罢了。《告文》作者总要把中医与巫术相提并论,可否将内心深处所想以及为什么所想公示于人?
4、关于中医的数据化和量化问题
中国早已在古代就极为重视度量衡和统计,只是没有“统计学”这个现代语言的表述,二者的实质是一致的,中医中药当然不会例外,十分重视数据化和量化。例如:解剖组织器官计算其长短、大小,诊脉的数脉一息六至,疾脉一息七至,迟脉一息三至,缓脉一息四至;中药的剂量,古代的斤、两、钱、分;现代的公斤、克、毫克、常规量、极量、致死量,针炙的一寸、二寸等等。再如六味地黄丸,使用的主体是人,千百年来使用人次不下万亿,其治疗适应证和效果均已得到反复证明,西方的实验主体是老鼠至多不过百只,最后用于人体观察也不上千例,相比起来,六味地黄丸的效果肯定更符合真实。由于六味地黄丸没有进行现代统计学处理,因而认定其不可靠不可信。科学最主要的核心是内在实质,操作手段是次要的,《周易》:“形而上者,道也;形而下者,器也”,就是指此,因此统计学处理只是一种操作程序,学习它也是不难的,中医现在已广泛采用。
但是中医是不能完全量化的,她并不像数学、物理学那样去量化。举个简单例子:中医七情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统言之为情感因素或精神因素,精神因素导致疾病是客观存在的,大怒导致中风、忧虑导致失眠、精神失常,甚可诱发癌变,惊恐导致遗精。西医也不例外,大怒导致血压升高、冠心病发作;忧虑抑郁导致神经衰弱、精神分裂。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天有多高尚且未知,精神心理岂能量化。如果以数据化作标准,那么,用什么数据去判断?什么数据视为正常?什么数据确定异常?这些数据通过什么方式能够获得?
另外:提出中医复方是多种中药的复合使用,不能确定其化学方程式,使我联想到烹调菜肴,厨师将无毒能吃或者有毒但经特殊处理后能吃的各种各样的蔬菜、肉类精制成美味,多加一点盐、多放一点糖,多加一点佐料,少加一点辅菜,甚至多加一点水,少煨一分钟,其味道会千差万别,其化学方程式会千变万化,谁也不会将化学方程式作为烹调标准,谁也不会等到化学方程式计算出来以后才动筷子,因为完全不可能做到,也无此必要。中医中药的复方制剂,正与烹调相同,化学药品也是如此,它基本上是两种以上到七、八种,甚至十余种联合应用,联合应用是否会产生新的化学方程式?并且受到患者个体差异的影响,更是难以准确分析。所以用数据化和量化来评判中医的科学性,并非客观公正。
5、关于脉诊以及慈禧“喜脉案”
脉诊是中医望、闻、问、切四大诊断方法之一,属于切诊的主要手段,从《黄帝内经》的记载发展至今,脉象已发展到浮沉迟数等32种基础脉,加上寸、关、尺、上、中、下等部位的不同脉象和各种复合的兼脉以及喜脉、怪脉、死脉、真脏脉、反关脉,还有胃、神、根等等,构成一个庞大而清晰的脉诊系统。脉学早已发展成专门的学科,研究的专著《脉经》在晋代就出现了。宋•淳佑年间,施发著《察病指南》,特别绘制脉影图33种,创造了以图示脉的先例,这比1860年法国人马瑞用脉搏描记器来记录脉形还早600多年,脉诊、脉学一直为反对中医的学者所诟病。事实证明,中医的各种脉象不仅反应了心脏的跳动,而且反应了血流动力学的各种病理变化,而这种动力受到心脏的搏动力、脉管的长短、高底走向、管壁的脆柔宽窄、以及血中所含的盐、糖、油脂、水的多少、情绪的变化、紧张、恐惧、愤怒、忧郁、悲伤等等的影响,必然导致脉象的各种变化,不能简单的把脉诊理解为西医的数脉搏。举一个象形的例子:从泵打出水来,这个水流进渠道,越接近泵的渠道其冲力越大,越距离泵远的渠道,其冲力就越小,渠道两边的坚硬度、宽窄度、弯曲度和渠底的深浅度,皆影响流量的大小和强弱,在加上外来的风的吹动,风又包括风级的强弱、气候寒热的变化,寒热也包括强弱度数,都影响着水的流动,所以脉管内血流动力学改变无不受各种疾病的影响,中医的脉学是科学的,验证于临床也是合乎实际的,高级的中医师都有深刻的认识和体验。当然也有不尽完善、不甚确切之处,正是我侪努力研究的课题,而不是否定中医的口实。《告》文以慈禧“喜脉”为例来挖苦中医的脉诊,慈禧虽皇权在握而早年寡居,身处政治漩涡的中心,太医们知道寡居的女人怎能有喜,就是不进行脉诊也不敢妄言,为什么暗传慈禧有喜呢?完全是帝宫两党政治斗争的产物,在政治的操弄下,什么怪事不能出现。《告》文借题发挥,恶意的对中医栽赃。
6、《告》文曲解《内经》“水肿”原文,危言耸听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先将《告》文所引《黄帝内经》原文转引如下:“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歧伯曰:‘平治于权衡,去菀陈坐,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帝曰:‘善’”。
《告》文对这段经文作出荒唐的解释和无聊的评判:“黄帝提了一个病理学的疑问,通常认为,疾病是从外到里演化的,可是偏偏有些疾病不从毫毛而生,五脏自己就变得不起作用了,水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歧伯教导黄帝如何对水肿病人进行保养和治疗,其中:平治于权衡、去菀陈坐,所表达的是对水肿病人的治疗原则,它把治疗水肿比喻成称东西,把蕴积的部分去掉,保持一种平衡,水肿就可以了。这个教导明显是一种表面判断,没有任何深入的趣味,肿了病人的要消肿,这是众人皆知的常识,实在不是一种了不起的学问。然而,歧伯却以煞有介事的姿态讲出了一些连他自己都如坐云雾的医理,其中引起中医学者最大兴趣的莫过于缪刺疗法。按照《素问•水热穴论》的说法,人体中有水俞57处,亦称肾俞57,人若有水肿病,可判断为肾俞积阴。按照“以左取右,以右取左”的缪刺原则,左边水肿刺右边,右边水肿刺左边,一直刺到见血立已。可是,水肿病人基本上是左右俱肿或全身浮肿的,如此,如何才能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呢?估计写这段文字的作者也未必清楚。至于用这种方法处置水肿病人,会不会出现以复其形(消肿)的医疗效果,也只好由患者的生命去作睹注了,至于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之类的医疗措施,则设有任何明确的操作含义。它是不是巫术,我们姑且不去妄加断言,但至少它为江湖医生施行巫术留下了一个广泛的空间”。
所以不惜篇幅,将《告》文的上段解释和评判一字不漏的录于此,不是因为该段文字口吻之轻浮,态度之狂戾,而是因为该段文字所表达的对中医的诬蔑和一个科学工作者事实求是的严谨治学精神的丧失。
它的错误主要有二:一是对《黄帝内经》的原文没有读懂;二是对“缪刺疗法”一窍不通。
由于2千多年前的文字常通假字互用,艰涩难懂,为了更好的理解,先把《黄帝内经》原文中的相关字、句和医学术语作一浅释。
⑴帝:黄帝,上古时伟大的医学家。⑵毫毛:指皮肤上的毛,引伸为外表。⑶五脏阳:阳指功能,五脏阳即是五脏功能。⑷竭:衰,衰竭之意。⑸津液:水的泛称。⑹郭:指皮。⑺魄:肺藏魄,魄指肺。⑻居:中。⑼孤精于内:精指真阴物质,孤,少也,内,体内,孤精于内,意即体内的真阴物质少。⑽气耗于外:气指阳气,指阳气耗散于体外。⑾形:指形体。⑿衣相保:衣指衣服,保、保护,此处引伸为穿衣。⒀四极:指四肢。⒁动中:动指上逆,中指体内,动中指气上逆而喘咳。⒂气拒于内:指气被隔拒不得下行,因而气上逆,此处是阐明水肿为什么喘咳的病理。⒃形施于外:形指身体,即是身体肌肤四肢肿胀。⒄平之于权衡:平,正常,权衡指秤,权指秤锤,衡指秤杆,平治于权衡是引伸为衡量病情的轻重缓急,此处绝不是称东西。⒅去菀陈坐:菀音莞,故讲究通假,此处“菀”通“蕴”,“去菀”是去除“蕴结堵塞”之意。陈坐,陈,陈旧,坐是铡草,切碎。陈坐指把陈旧的铡碎去掉,去菀除坐是去除蕴结的气血陈旧的东西。⒆温衣,即穿厚的衣服保暖。⒇缪刺:是古代的刺络方法。(21)复其形,即恢复身体的原来形状,此处是消肿之意。(22)开鬼门:鬼门即玄府,又称汗孔,开鬼门就是发汗之意。(23)洁净府:净府即膀胱,洁净府即利小便之意。(24)精以时服:精即肾精,时即常,服即口服,时常口服补肾精的药。
译成现代白话:
黄帝说:“其中有些疾病不从外表毫毛而入的,而是由于体内五脏功能衰渴,水充斥于身体的皮下,肺脏单独不能发挥(调水)作用,体内的肾精衰少,阳气消耗在身体之外,身体肿得连平时的衣服也小得不能穿,此时四肢高度水肿,体内气机上逆于肺而喘咳,气隔拒在体内,造成水液泛滥到肌体,有什么办法治疗”。岐伯回答:“正常的方法是认真的衡量轻重缓急,去除体内蕴结的气血和陈旧的东西,轻微的活动四肢,穿厚衣服保暖,用缪刺的针法,以恢复身体的原貌,发汗利小便,时常口服补肾精的药,五脏的功能已经布达,五脏的蕴结和陈旧的东西已被疏通和洗涤,因此肾精生长,形体壮实,骨骼和肌肉都恢复正常状态,人体的正气达到和平调畅”。黄帝说:“好”。多么朴素的文字啊,而《告》文竟然不能读懂,把“五脏阳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曲解为“五脏自己就变得不起作用了”,把“平洽于权衡”错误的理解为“秤东西,保持平衡”;甚至强词夺理认为:“开鬼门,洁净腑,去菀陈坐,不具有明确的操作含义”。请问:你非中医临床医师,凭何判定“不具有明确的操作含义”?
《告》文对谬刺疗法一窍不通,却不懂装懂。还是让《黄帝内经•缪刺论》原文来说话吧。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合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益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不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日缪刺”。
再将其译成白话:
黄帝问:我听缪刺,没得到它的精意,什么叫缪刺?歧伯回答:邪从外来侵袭人体,必首先侵入皮毛,邪气留连不去,侵入孙脉,留连不去,侵入络脉,留连不去,侵入经脉,再传入五脏,散于肠胃,阴阳都受到感染,五脏受到伤害,此邪气从皮毛而入最终传到五脏的顺序,如此,应该治其经。今邪气从外侵犯皮毛,侵入孙络,留连不去,闭塞不通,邪气不能侵入经,散乱的流于大络,产生不同平常的病。邪气侵于大络,停留在左侧,却表现出右侧的症状;停留在右侧,却表现出左侧的症状。邪气上下左右流窜,与经脉相干扰,而布散于四肢末端,其气流窜不定,不侵入经脉俞穴,采取刺络的方法,名叫缪刺。
说明缪刺法即是刺络法,针对的病因病位是外邪从皮毛侵入孙脉,再侵入络脉为止。因络脉有交感作用,所以左边有病,表现在右边,右边有病,表现在左边。而《黄帝内经》对“水肿”的表述是:“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津液充郭”。其病因不从外来,因五脏功能衰竭,而从内生,据此,缪刺不是治疗水肿病的主要方法。《内经》偶然提到那是作为一个辅助方法而已,针对皮下瘀肿、中风所致单一肢端皮下水肿,其它的局部皮下肿胀所采用的浅刺放血,确有良效,所以说“出血立已”。
二千多年前,黄帝和歧伯通过问答的方式对“水肿”的临床表现、发病机理、治疗原则作了明确的阐述,在当时那个年代,那个历史情况下,绝对具有领先地位。经过历代医家的努力,从理论到临床均取得长足进步,硕果累累,其中贡献最大的当属东汉的张仲景,他在《金匮要略》一书中提出心水、肝水、肾水以及血分水肿(即西医所谓营养不良水肿),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措施。明代张景岳提出治疗水肿要达到真正治愈的目的,不是以攻水利尿为主,而是增强机体的功能,他说:“温补即所以化气,气化而痊愈者,愈出自然,消伐所以逐邪,逐邪而暂愈者,愈出勉强。此其一为真愈,一为假愈,亦岂有假愈而果愈者哉”。发展到今天,水肿的病理和治疗均达到了很高水平,发汗、利尿、行气、化湿、清热、疏通、健脾、温肾、补气、滋阴、养血活血、针炙补泻。对“舟车神佑丸”、“十枣汤”之类的峻泻攻水法的适应证、禁忌证,使用方法都作了严格明确的界定。在临床上,西医的利尿法、抗菌疗法、激素疗法并不具有超越中医中药的优势,他们用快速利尿药,特别是激素使用后,症状很快缓解,但却迅速反复,甚至多次反复,且这些药物对人体的伤害明显,往往并发多器官疾患,导致慢性肾功衰而不治,中医治疗缓慢、平稳,反复较少,最终痊愈。《告》文对此并不认真比对,反把二千多年前的一段古文拿来与现代西医比水平、比科学,仇恨般的指责中医为江湖医生施行巫术留下一个广泛空间,其言也危,其惑也可,然智者不取。
7、也谈人参、生姜的药用价值及其它
《告》文打着国外学者的牌子和科学精神的旗帜,利用国人尊重科学的朴实感情,对中药肆无忌惮的指责,直斥为欺骗,以至提高到不是人道,不是仁术的层面,极不负责任的信口开河的举出人参和生姜来证明它的观点。
它写到:19世纪,欧洲人开始研究人参;20世纪,美国人也开始了对人参的研究,经现代化研究之后,既没有发现其确切的营养价值,也没有发现其确切的药用价值,相反却发现了它对某些疾病(如高血压、便秘、咳血、重感冒、失眠、过敏)的有害作用。确实骇人听闻,为什么呢?历来中医中药对人参推崇备至,列为中药三宝(人参、鹿茸、虫草)之首,现在偏是假的,什么也没用,反而有害处,而且是经过欧洲人美国人现代化研究的,刀子一下子捅到了要害。但是,疑问马上出来了,哪个现代化的研究机构?研究人员是谁?研究程序怎样进行?研究方式如何?研究所选用的标本产自哪里?可否鉴定过?研究结论是什么?研究论文发表在哪个权威杂志上?可否经过重复验证?可否已经评审?可否已经得到公认等等问题,都是要见真章的,岂能随意胡诌。
人参到底有没有营养和药用价值呢?其结论是肯定的,它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在临床广泛使用。凡大失血、大吐泻以及一切疾病所出现的短气懒言、倦怠乏力、津伤口渴、心神不安、惊悸健忘、血虚阳痿、自汗脉虚等元气虚损证候,均须使用人参。特别是元气虚极导致体虚欲脱,脉微欲绝之证用本品大剂量浓煎服,即独参汤,为补气固脱之有效良方,中医脱证有两个阶段,一是欲脱,一是脱,即西医先兆休克和休克。至于高血压、便秘、咳血、重感冒等疾病,本来就不属人参的主治范围,如果乱投当然有害了,把违规乱投所带来的祸害归结为人参的有害作用,显得有些指鹿为马。但是必须指出,当上述疾病并发元气虚损,肺脾气虚,津亏口渴,神虚失眠等证侯时,便又进入到人参的治疗范围了,人参肯定是要用的,例如:人参败毒散治疗重感冒,本来感冒一词属中医的专业术语(相当于西医的上感),中医治疗感冒一般是不用人参的,但是患者除开头痛、身痛、发热、恶寒外,又出现了倦怠乏力,精神痿糜,短气懒言等元气虚损的人参治疗证侯时,在运用感冒药中必加用人参,一方面人参补助机体的元气,增加对抗感冒病毒的能力,一方面帮助感冒药物发挥更好的效果。中医学术上称这种方法为补正托邪法。再举一例,一个咳血患者并发了短气、懒言、头昏、汗出,面色痿黄、脉虚细等元气虚损的证侯时,人参还是要用的,中医学术上称这种方法为益气止血法,这些都是中医的独特理论,并被临床反复证明有效的。《告》文作者是否注意到这样一个可喜的事实:以人参为主的参麦针已受到西医师的普通青睐而广泛应用于临床。
那么中医对人参的实验室药理研究又是怎样的呢?其结果也是肯定的,《雷载权主编•中药学P277》:人参根含多种人参皂甙。总皂甙约5%为15种以上皂甙的混合物,另含少量挥发油(油中沸点部分有β一榄香烯,高沸点部分主要有人参炔醇、多种糖类及维生素等)。人参对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均有增强作用。能增强神经活动过程的灵活性,提高脑力劳动功能。对多种动物心脏均有先兴奋、后抑制、小量兴奋、大量抑制的作用。能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提高应激反映能力。有抗休克、抗疲劳、降低血糖,促进蛋白质RNA、DNA的生物合成,调节胆固醇代谢谢,促进造血系统的功能,减轻辐射对造血系统的损害等作用,能增加机体免疫功能、能增强性腺机能,有促性腺激素样作用。此外,尚有抗过敏,抗利尿及抗癌等作用。人参的药理活性常因机体机能状态不同呈双相作用,因此认为人参是具有“适应原”样作用的典型代表药。
再说生姜。生姜既是食用佐料,又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各科,配伍处方不下千个,适用于感冒、呕吐、呃逆、咳嗽、肺痿、胃痛、腹痛、泄泻、胸痹、痰饮、眩晕、水肿等数十个病种。而《告》文却说中医对生姜的药用价值不具科学性,而美、德两国的学者1489例的对比实验报告才具科学性。《告》文踌躇满志的宣称,外国人对生姜研究后得出生姜治流行性感冒的呕吐、晕动呕吐、妊娠反应,而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国外学者的1489例研究报告仅对生姜的药用价值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对其临床价值的结论十分片面,对其所含有效成分与治疗原理完全缺如,其研究水平均停留在初级阶段,根本不能与中医的研究成果进行同等对比。中医对生姜的研究已达高级阶段。《雷载权主编•中药学P31》:“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姜醇、姜烯、水芹烯、柠檬醛、甲基庚烯酮、壬醛α—龙脑等,尚含辣味成分姜辣素。生姜能促进消化液分泌,有增进饮食作用,有镇吐镇痛,抗炎消肿作用,醇提物能兴奋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心脏;正常人嚼生姜,可升高血压,对伤寒杆菌,霍乱孤菌,堇色毛癣菌,阴道滴虫均有不同程度的抑杀作用”。中医认为生姜治疗流行性感冒的呕吐是有针对性的,主要针对寒性呕吐、饮性呕吐,如果违反这个针对性,将会导致严重后果,如舌尖痛、齿痛、咽部烧灼感、心烦、胃痛、吐血、尿血、痔疮发作,肺结核活跃等,对于妊娠反应的呕吐使用生姜更有特殊规定,超越这个规定产生的可怕后果就是流产。《告》文把外国人这样的东西定为科学性,睁起眼睛否定中医的科学性,岂非咄咄怪事。
《告》文提出的其它问题更加令人可笑,但对不明真象的人极具煽动性、挑拨性。然而中国人并不愚蠢,他们在初看闹戏时的兴趣冷却以后,便勾起许多理性的思考:①说中药是“污物、秽物、废物”,那么为什么能把疾病治愈?认定这些中药有毒?你作过动物实验或人体实验?得出的具体数据是什么?它们含的什么毒?对人体危害程度如何判断?说“立春雨水”,“古冢中水”、“鞋底泥”、“粪坑泥”、“房顶上的茅草”、“自缢的绳子烧成灰兑水服”等等,“不知骗了多少人”,那么,你亲见全国哪一位中医师开过这类处方,又亲见哪位患者服用过?你自己亲自实验过没有?本是李时珍16世纪广泛收集的民间“偏方”,以备考证和研究,你也如此狠劲的攻击!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政油子”的伎俩并不能在学术上说服大众。②你说“天王补心丹”等中成药有毒是因为朱砂吗?是的,朱砂含汞,所以有毒,中药学在古代早已认识到此点,天王补心丹等中成药的朱砂用量严格的遵照用量标准,在安全范围内。③你说“中药产之有地,采之有时,制之有法等追求没有任何医学意义”,你不讲究产地,为什么香蕉产在南方,而不能在北方种植?为什么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而为枳?不讲究采之有时,为什么水稻春天播种,到秋天谷黄才能收割?不讲究治之有法,为什么你吃波菜之前要洗净,去掉黄叶、烂叶,去掉根须,还要加上油盐、味精等佐料在锅里炒,想吃汤,还要加水煮?④你说“中医包医百病”,那么,《黄帝内经》、《伤寒论》至今,那本文献上如此说?中医将疾病的病势分三种:一是顺证、疾病按照正常的趋势发展,病虽重,但不危,如麻疹的发烧、出疹;二是逆证,疾病按照逆向的趋势发展,病势凶险,如发汗后,汗出应当热退,反而不退,并且出现神昏谵语;三是坏证,坏证即死证,中医对疾病的预后以及死证皆有明确的规定标准,屡试不爽,何曾“包医百病”。
行文至此,并不指望废医者们能够悔省,只是希望能扪心自问,如果还是一个有良知的炎黄子孙,可否对得起祖宗?
三、中医的优势和特色
中医的特色是任何医学不能替代的,而且这种特色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的充实和完善,永远闪烁璀璨的光芒。主要特色有五:
1、科学的医学模式
中医从远古一开始,就把她定位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中医认为,医药服务的对象主体是人,是活鲜鲜具有灵气的人,人体四肢百骸、脏腑组织结构仅是一个载体,而精神才是最重要的。被作为衡量生死的终极标准,主张“得神者昌,失神者死”。提到神,往往给人错觉,以为神是迷信的同义词,神是精神,是人体生命活动,心理意识,智慧活力的外在表现,当这个载体充满活力、精神智慧、思维意识就是得神,这个人才具有生命的价值,如果失去活力、精神、智慧、思维意识,便是失神,只是一具僵尸,一部没有电脑的机器人废铁,而且进一步认识到,社会风气,道德修养,文化教育,生活习惯,大自然环境,气候水土等客观因素如影随形般地影响着人的生老病死,因此中医从一开始就把人看作是一个有机的和谐的整体,而人天生的适应本能又与大自然和外界社会构成一个有机的和谐的统一体。从社会角度、精神、心理角度、生物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考量研究、实践、总结出人体结构与精神心理的内在联系,因果关系以及在体表的表现特征,大自然和社会环境对人体及其精神世界的影响规律和产生的各种内在变化。确定了理、法方、药一整套的医疗保健体系,充分显示了社会心理生物医学的内函,随着时代的前进步伐,不断完善和提高,这无疑是最科学的医学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个方面。
①、脏象系统循环学
它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部分,超越了组织结构的解剖局限。西医是把人体的组织结构形态作为第一义,把数据化作为衡量的标准,落入机械唯物论的窠臼。组织结构的解剖是在失去生命价值的尸体上获得的,不能完全的准确的反映肌体在活鲜鲜的状态下的生命特质以及由于活鲜的程序不同所产生的生命变化特征。例如:死亡后的肝脏已僵化,血管已萎缩,神经细胞已干瘪,精神世界完全泯灭,对外界社会不能作出任何反映。再举生活中的例子:刚出厂的完全合格的汽车,构造部件一流,无可挑剔,汽油已装满,但并不能使它奔驰,因为缺少一个关键,“火”,引燃汽油的火。一个电线完整的通路,由于没有电力发动,电灯依然不亮。因此,依据死亡状态下的组织结构形态,生理、病理标本是局限的,国外的一些科学家完全认识了这一点,日本、德国利用战浮和劳工秘密的进行活体解剖,活体试验,均告失败。因为这种鲜活的标本处在极度恐惧痛苦的心理下,已经失去了鲜活的价值,所得形态和数据,同样是不准确的。中医二千多年前,就注重了人体解剖,到宋代具体的解剖图象已经面世,可是,中医更加注重人体在鲜活的基础上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更加强调精神意识和心理因素对组织形态的影响,大自然、社会环境、水土、气候等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因此,中医的五脏不单是组织形态的解剖学概念,而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解剖系统,包括肝脏系统、心脏系统、肺脏系统、脾脏系统、肾脏系统。
五个系统之间通过组织结构、经络气血相连结,通过五行(肾水、肝木、心火、脾土、肺金)的生克乘侮,构成一个循环大网络,每个系统内部亦通过组织结构、经络气血相连结,构成一个循环小网络,它们之间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相互转化,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旦染病,则相互影响、相互波及、相互协调,共同抵御。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兹举肝脏系统为例,肝脏的解剖位置在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之内,以其为中心,通过肝脉经络连属胆、胰、筋、爪、目窍,在精神意识方面主谋略、胆识;在情志方面主怒;在生理功能方面主疏泄(包括调畅气机,血液运行,津液输布代谢谢,肠胃的运化)、主藏血、藏魂,而肝脏系统与大自然的东方、与木的升发、与风气、与青(绿)色皆相感应。这是肝藏系统自身的小网络,肝的生理功能正常,则胆宁,胰顺,筋健,爪荣,目明,谋略清晰,胆识超人,人身气血调畅,津液代谢谢有序,胃肠消化良好,魂安卧宁。与大自然亦和谐相处,风气不侵,青绿滋荣。反之肝的生理功能失常,除肝本脏罹难外,还殃及胆病、胰伤、筋疲、爪枯、目暗,思维混乱,反应迟钝,气血逆乱,津液代谢谢障碍,消化不良,魂不守舍,睡卧不宁,出现梦游,幻觉。风气时起导致中风,青绿失色,颜色晦暗等等(包括西医的一部分神经精神系统,血液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等疾病)。同时,肝脏系统又参与五脏系统之间的大网络循环。因此肝脏系统的生理功能正常,对其它各系统均有利,反之,肝脏系统生理功能失常,也可导致其它系统病变,引起脾脏系统出现呕吐、呃逆、泄泻,消化不良,胃痛、腹痛,肌肉痿软;引起心脏系统出现心悸失眠,舌尖痛、吐血、癫狂痫、脑出血、脑瘀血;引起肺脏系统出现咳嗽、咳血、喘、肺痿、肺痈;引起肾脏系统出现水肿、淋浊、阳痿、遗精、不孕不育等等,对西医也有指导作用,西医的肺源性心脏病,肺心脑病,心源性肝硬化,心源性水肿,肝肾综合征,肾性高血压等,均属中医的五脏系统相互累及相互传变,胆源性肝硬化和急性腮腺炎合并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均属肝脏系统内部的相互累及相互传变,余可类推。
②、内伤七情学
中医把人的精神意识情志活动归纳成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它建立在五脏气血的基础之上。它们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它们的正常和病理变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七情学。是脏象系统学的姊妹篇,同为中医基础学科之一。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正常的七情活动,属于人的正常心理活动,它以人自身的适应能力为标准,若果超过了适应能力,七情就变成了致病因素,影响到脏腑功能,产生各种病理变化,举“怒”为例,正常的发怒,使你心中的块垒,因发泄而舒畅,如果大“怒”,超过了适应能力,反而影响肝脏系统紊乱,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怒气冲上到头部引起头痛眩晕,甚至中风;冲上到肺则喘咳、咳血;冲心则心悸、心慌,心累,胸闷心痛;横窜到胃则呕吐,呃逆,胃痛。再如郁症,它是中医内科的一个疾病,根本病因是精神因素,情感抑郁,属于七情中的忧、思、悲、恐,导致头痛、失眠、烦躁、恐惧、心悸、纳差、男人遗精、女子月经改变、白带异常,并可诱发多种疾病,如:臌胀(肝硬化)、积聚(各种癌变)、各种痨病(各种结核)、癫狂(精神病)等等。
由于西方医学建立在生物实体组织形态的医学模式之上,在治疗上对器质病引起的生物组织形态炎变、化脓、坏死,或者创伤引起的生物组织结构形态的破坏进行有效的抗炎、排脓、切除、修复,必然产生良好的效果,而对心理病态方面的治疗不甚满意。
③、外感六淫学
中医认为:人作为大自然之一员,必然全面的受到大自然的洗礼,社会风气、伦理道德、气候、水土等无处不在,战争和饥饿造成疫病流行,环境污染造成疾病漫延,性开放造成性疾病传播。本章论述的是大自然的气候对人体的影响,中医将正常的气候纲领性的归纳成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与人体的脏象系统紧紧的联系在一起,风与肝脏系统相连,寒与肾脏系统相连,暑(火)与心脏系统相连,湿与脾脏系统相连,燥与肺脏系统相连,六气乃人体生长发育健康的必备条件,当气候在不正常的情况下表现出太过或不及,六气就变成六淫,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健康带来灾害,产生疾病。
风淫则恶风、搐搦、强直、脉缓;寒淫则恶寒、疼痛,舌淡白脉紧;暑(火)淫则心烦,舌红脉数;湿淫则胸痞、厌油、苔腻、脉濡;燥淫则干,鼻干咽干、大便干、舌干,风为六淫之首,百病之长,常与其它五淫兼挟为患。
近年来,西医借鉴中医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已从生物模式中脱胎而出,但中医仍属领先地位。
2、重大贡献:经络学
中医早在二、三千年前,已经发现人体有一条极为重要的生理内循环系统——经络,它是附着于脏象系统的纵向交接、横向网络的隐性通道,它四通八达,连接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传导信息,经络学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和研究,已经并且必将为人类的健康作出重大贡献。
她的科学性有:
①具有特行路径和具体穴位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15络,它们的循行路线,起止交接有完善的循行部位和定点穴位,在宋代已制造出经络循行路线,各穴位定点的铜人实体模型。
②具有规律性、准确性和普遍性
它们循行路线和穴位具有严格的规律,没有模糊性、没有可变性,受到数字化的严格界定。如:1寸、2寸、1寸半,其采用的同身寸等测量路线和穴位的方法既体现了普遍的规律,又准确地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人,对高矮、肥瘦不同的个体均适用,对世界各国的人、不同肤色、不同种属的人均适用。
③、治疗效果具有重复性
针炙的治疗范围甚广,内外妇儿各科均广泛应用,并获得良好效果,而这些效果均可得到任何种族的人的不断重复验证。
④、极具操作性
一根银针,二颗消毒棉球,遵照程序,熟练操作,定能获满意治疗效果。
⑤安全无毒附作用
除开因操作失误出现折针、滞针以及个别晕针外,迄今并未发现对身体的任何不良毒附反应和其它伤害。
总之,经络的存在和疗效是不容置疑的,然而通过当今如此先进的监测手段皆无法确认,它是否在人的大脑处于特殊的静的状态下(如禅定)或者特殊的导引下(如太极拳),大脑意识所显示的如电脑般的线路和孔穴,这时才能捕捉到它的身影。
3、中医标志性特色:证侯学
证侯学是研究各种证侯的规律及其如何确认、鉴别和排除的一门科学,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提供可靠的证据支持,是中医学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医的标志性特色。
①证候与症状的区别
证侯与症状根本不同。症状具有表面性、孤立性、不可确定性,没有诊断意义。依据单一的表面症状进行治疗,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往往引起不良后果。证侯是把各种症状进行高度科学化的分析、比较、鉴别、归纳、总结,找出各症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排除假象,确定病因、病位,病机,揭示疾病的本质。为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的证据支持。
②证侯学的标准化和规则
证侯学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钢为总标准,以脏象系统的病理变化为规则,包括六经辨证,卫、气、荣、血辩证,脏腑辩证,经络辩证,气、血、津液辩证,杂病分型辩证,六淫辩证,内伤辩证等分规则,适用内、外、妇、儿、男、伤寒、温病及疑难杂证等一切临床学科。
标准和规则是不变的,疾病是可变的,疾病永远不会按照标准和规则来表现,正如一个罪犯决不会按照法律条款去犯罪,因此,根据证侯的标准和规则,如何把握八钢之间、脏象系统之间、以及各种辩证方法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波及、相互转移所产生的各种病理变化,体现出中医师本人的综合素质水平。
它的科学意义在于对任何医学包括西医在内均有临床指导意义。近年来西医的循证医学就是根据中医的证侯学提出来的。兹举急性支气管肺炎为例,其发生的原因是致病源感染肺部所致,治疗原则采取对抗、消灭致病源,几乎千篇一律,首选抗生素(青霉素等),达到治愈的目的。而中医则认为致病源(邪气)作用于人体并不能单方面产生疾病,必须人体自身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低下)才能产生,为什么许多人在同一致病源(邪气)的阴影下生活,独独此人患病,正是自身的正气不足在起作用,正气(自身抗力)和致病源(邪气)成反比,抗力越低,致病源感染的概率越高,由于人的个体差异,所产生的症状并不完全相同,而且随着正邪斗争的消长变化,不同阶段所产生的症状也是不完全相同,因此不能守着一法一方,必须应用证侯学进行辩证达到副会贯通的境界,因此一个支气管肺炎中医临床常分成风寒型、风热型,燥热型、痰浊型、痰热型、肝火型、肺郁型、阴虚型等,针对其特点给予不同的治疗,极大拓展了治疗的宽度和深度,在临床上获得良好的效果。
医学的发展总赶不上疾病的变化,随着社会风气变迁,道德观念改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化学药品特别是抗菌剂激素类广泛而持久的运用,不合理的使用避孕药,性兴奋剂的烂用,人流的违规操作,毒品的危害等等,导致基因变异,各种致病菌的变异,新的致病源、新的病种不间断的层出不穷,证侯学正是它们的克星,非典肆虐的时候,中医的特殊效能恰是靠证侯学的正确运用。张功耀却不以为然,反而嘲弄中医“用一些莫名其妙的概念术语来装腔作势的作些辩证”,“煞有介事的辩证一番”,令人唏嘘。
4、中医方剂学是中药的优化组合
战争中,把各种武器进行科学的配置,使它们发挥协同作用,把效力推到极至,是战争取胜的一大关键。中药是治疗疾病的武器,如何发挥它们的协同作用,把药效推到极至,只有把它们科学的优化组合才能达此目的,方剂学的君臣佐使组方原则即是经典。
①重点突出
君药为首要治疗药物,确认其在方剂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以保障对主要证侯的针对治疗作用。
②层次分明
确认了臣药、佐药、使药的地位和作用,以强化君药的效果,并达到治疗次要证侯和消除药物的毒附作用,以及反佐或某个具体部位的引导,从而达到综合治疗的目的。
《告》文认为中医“处方混乱”,“要开十几二十味”,“多达49味”,“中医方剂的有效没有普通意义”等等。它完全是从表面角度去审视,并没有真正理解中医方剂的先进实质。西医处方并无有中医处方的严格规范,门诊一般处方:输液一组,肌注一组、口服一组(包括片剂、合剂、酊剂)共计多在10味左右,如果输液二组,则在12种以上;住院长期处方加上临时处方,常常十几二十味,甚至超过20种,这又作如何解释。中医方剂中的药物加什么,去什么,药的分量如何增减,均是在证侯学的指导下采用的,由于证侯学有严格的标准要求,所以都有一定的根据。汇药成方,随意加减是中医坚决反对的,个别医生的随意性,中医有、西医同样有,均不能代表整体的学术水平。
③中医方剂有严格的配伍禁忌规定
除开单味方剂之外,其余均为复方,药与药之间就会发生相互作用,有的能增加药效,有的反能使药效降低,有的能抑制或消除毒性或烈性,有些反能产生毒附作用。因此,中医对药与药的联合使用,用药物“七情”(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单行)、“十八反”、“十九畏”来严格界定。对妊娠、老龄人、婴幼儿的用药选择和剂量的安全范围均作了明确的规范。
5、中药的天然性特色是化学药物无法媲美的
中药宝库基本上全是天然药物组成(除开三仙丹、白降丹等化学药物),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惠和赐与,自然界真是一个难以穷尽的世界,她总会在某种时候突然给人类以某种启示,正如天然中药,她们以自己的特有方式告诉人类,之所以存在的理由,每一种天然药物的存在正是对某种疾病的天然安排。几午年来,中医积极地探索发现她们,热情地欢迎接纳她们,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去其毒性,运用她们与疾病作斗争,为人类的保健治疗作出了伟大贡献。
①中药的安全度高
天然中药经过大自然的孕育,承受风雨霜雪的洗礼,日月星光的照耀,其安全度很高。中医所谓“毒药”,有广义、狭义之分,是药三分毒,指的是中药气味之偏,并非真正有毒,这是广义的“毒药”,但是有一些中药确含有不同程度的毒性,这是狭义的“毒药”。中医对此有特殊的炮制方法,进行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法制、发酵、制霜等以消除毒性,或减少到允许范围内。另外,某些中药的毒性正是针对某种疾病的毒素而天生的。对于正常人有毒害作用,对疾病的毒素却有治疗作用,即所谓“以毒攻毒”,自然界也是如此,毒蛇的毒素让青蛙致命,而对鹰来说,毒蛇却是美餐。尿粪是人体排除的废物,很臭,久了还含有毒素,而对于水稻来说,却又是必需的肥料,才能开花结谷,产出香喷喷的粮食。
从总体来看,化学药品的毒附作用超过天然中药的毒附作用何啻十倍百倍,儿乎所有化学药品包括维生素B1、B6、C、E在内都有附作用,大部分是毒附兼备,对身体各组织器官带来重大伤害,有些是急性伤害,大多是慢性伤害,西医所谓的肝功、肾功等五脏功能,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全方位的受害,化学药品所导致的药源性疾病不断的普遍的发生,甚至引起基因变异,胎儿畸型,婴幼儿白血病增多。典型病例有:招待所某女工注射庆大霉素导致肝肾功能衰竭而死;某教师使用进口青霉素致白血球骤降,危及生命,抢救而脱险;居民某因使用氯毒素而致再障死亡;农民某使用利特灵致多发性神经炎致死;工人李某使用链霉素导致终身耳聋;某干部使用伟哥,诱发冠心病急发死于女腹之上,有理由相信总有一天像伟哥一类的化学药品会像禁“白粉”一样被取缔。癌症的化疗和放疗所产生的毒副作用对身体的伤害,那种痛苦,那种折磨,岂可用语言文字尽述,而其存活率并不比使用中医中药高,其存活时间并不比使用中医中药长。中医中药治疗癌症毒附作用甚微,无有痛苦,生存质量远比使用化疗放疗高得多。如果在古代,中药出现那么多毒附作用早就沸反盈天。现代人却趋之若鹜,实在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哀。不久的将来,大自然肯定有治疗癌症的天生药物会被发现而造福人类。
②中药无耐药性、依赖性
中国人男、女、老、幼吃中药数千年,至今未发现有对中药产生耐药性的,祖祖辈辈吃麻黄、桂枝、银花、连翘、黄芪、党参、现在儿孙们吃她们依旧有良好效果。也从未有人对某一中药产生依赖,而化学药品则不同,它们不断产生的耐药性导致治疗失效,不得不更新另一类化学药品来替代,有些又产生依赖非这个药则无效。
③化学药品的成隐性、危害人类的健康
中药个别的可致瘾,如粟壳、茶叶、酒类(真正意义上说,茶叶和酒致瘾多缘于饮用,并非药用),化学药品的成瘾性种类较多,咖啡因及其复方制剂,阿片、可待因、吗啡、度冷丁、安定、苯巴比妥、麻黄素及其复方制剂等等。成瘾后所带来的身心伤害难以形容,为戒瘾付出大量成本而收效甚微。
④化学药品过敏致死,触目惊心
化学药品过敏反应比比皆是,出现多系统多器官的过敏症状,特别是过敏性休克、闪电性发作,有些可逆,有些则不可逆而导致死亡,笔者亲见过敏导致死亡不下数十例。典型例子有:1960年,某缝纫工人注射油质青霉素过敏致死;1964年,某区武装部长之子注射链霉素过敏致死;1969年某医院办公室主任之母注射维生素B12过敏致死;某高级人民法院干部之子注射卡那霉素过敏致死;某军干推注高渗葡萄糖过敏致死。蔑视天生药物,拒绝中药,是对大自然的不尊,迷信化学药品,滥用化学药品必将自食恶果,回归大自然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四、中医现状的思考
既然中医有很好的特色和优势,那么,其生存现状如何呢?张功耀先生在《告》文中写道:“中医进入了一种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对于他写这句话是为了达到废除中医的目的,当然不敢苟同,而他对中医现状的认识和评价的确一针见血。
1、国家的法律保障
国家的指导思想是决定性的关键,中央政府决定保护中医,发展中医,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幸事,是中医的一大幸事。
1982年《宪法》第21条、1984年《药品保护法》第3条、1998年《执业医师法》第11条、2003年《中医药条例》第3条对中医中药的法律地位,保护和发展作了刚性规定,为中医中药的生存、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2、医政管理层面上存在的问题
⑴升学、招工、参军的体检,评残、病退、医疗事故、法医鉴定的标准皆缺乏中医内容,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使中医的社会价值降低,公信力减弱。
⑵对中医参加防治重大突发传染病缺乏机制设计,使中医无法进行有效的参与研究和防治。例如:非典初期,中医未能第一时间介入,后来中医参加,获得好的效果,而《告》文却否定中医中药抗击传染病的能力,由此可见中医的处境。
3、中医师队伍日渐萎缩
某市、县政府驻地城区国有医疗机构2006年9月初步调查统计资料显示:70岁以上的老中医已全部作古,60—70岁的所剩无几,市医院、县中医院、县二院共计中医师65人(包括医助、医师、主治、副主任、主任医师),加上防疫站2人、卫校4人、市卫生局3人,县卫生局6人,共计80人,退休19人,下余61人,其中市、县卫生局共9人,全部从事局长、科长、股长等行政主管工作,防疫站站长一名、中医院正、副院长共二名、卫校一名为政协官员,他们并不愿意放弃临床,但繁忙的事多,使他们基本上不能从事医疗活动,另有三名调入另外系统从事行政工作。还有三个改成西药房的司药,真正从事临床的42人,42人中基本运用中医的理、法、方,药进行诊疗活动的仅10人,但已非绝对纯中医,其余全是中西两药并用,其中尤多西医为主,中医为辅者。
4、中医专业水平的高低对中医的存废起着关键作用
耍嘴皮子,卖弄笔墨不起作用,起作用的是真功夫,患者并不愚蠢,他们选择的是治疗效果好的医生。从中医专业水平角度看,大专院校教材远远超过历朝历代的学术水平,师承使用的也是这套教材,培养出来的学生和徒弟应该一代超过一代,实际并非如此。从张锡纯倡导“衷中参西”至今,经过八九十年的培育,并未达到中西医真正的结合,到是中西药两用普遍的盛行。广大患者所患多属常见病、多发病,一般经济也不宽裕,对医疗要求不高,欢迎这种医疗模式,特别是对那些生活节奏快的人,还有上班族等最适合,农忙季节,抗涝抗旱时候,哪有时间和心思去抓一大包中药慢慢的煎煮。在五六十年代,训练三个月的赤脚医生比几十年的老中医管用。既然能适合病人需求,医生又便于操作,况且,只需学点西医皮毛便可对症有效,不像中医要反复背诵、反复实践那么难,何不乐而为之,先是农村,然后城市,便在中医界自然的风行,这股风也吹到了各中医院。只有少数资深、确有真才实学、实际诊疗水平高的中医,他们日诊量要达到50人以上,有了好的声誉,较高的收入,便有了坚持纯中医的经济支持和社会基础。记得60年—70年代,笔者老师及其他几位老前辈,连化验单都不看也不信,敢直与西医叫板,那才叫纯。笔者并不是赞成他们的固执,而是崇敬他们忠于中医事业的精神,特别是他们精良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以及挽救了许多为西医未能治愈的疑难疾病,总是令人难以忘怀,随着他们的逐年谢谢世,古典的纯中医已不存在。西医突飞猛进,理论和治疗不断翻新,各种先进设备不断研发应用,谁能挡得住?中医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在这种环境下,想坚持也坚持不了,少裁缝,老中医,人生地不熟,枯坐门诊室,无人问津。眼睁睁看着同来的西医生马上开出几张先进设备的检查单,开出打针输水的处方而打开局面,只得放弃所学转而中西医两用了,门诊采用的全是西医的诊断,西医的治疗,热衷于各种检查,依赖于输水,附带儿合中成药,一包中草药,住院也是如此,只是在病历上多写一个中医辩证,西医的诊断后边多添一个中医诊断。医院头头不好当,收入上不去,两三百职工的工资如何发?赶紧派中医去学西医,由于不是西医正规院校培养,缺乏全面系统的西医基本功,多是临时抱佛脚,学些实用的操作技术。赶紧引进大量西医人员,结果是名为中医院,实际上是中西医混合医院,或者西医主导下的中医院。个体中医诊所更难,国有中医医院堂而皇之的中西两医,而个体中医打针输水要被罚款,出了事还要赔钱,罚就认罚,赔就赔,打针输水照行不误,舍此,这些中医诊所的生存难以为继,执法队的所谓超范围经营,实际上把中医赶回到封建时期的封闭复古状态,加速中医的消亡。在如此氛围中,中医慢慢在思想上淡化,基本理论几近忘失,甚至连仅能背诵的十几首汤歌,十几味中药性味功用也只能支吾几句,更谈不上理法方药、君臣佐使、升降沉浮、用药宜忌。由于其西医的不专业,在西医方面也闹出笑话,一个中医师把肾盂炎和肾盂肾炎列为两个病,说肾盂肾炎是肾炎和肾孟炎的总称;医疗事故易于发生,一个中医师给患者输了地米后,病人突然倒地,全身无力,本是激素引起低血钾症,补钾即可纠正,他却说液未补够,幸得患者速转西医院处理,才免于事故发生,如此等等,屡见不鲜。近年来,中医师已发生质变,既要懂中医,又要懂西医,除开天才,几乎是不可能的。考中医职业医师,是为了获得合法的行医程序,行医后,还是中西两用,这样的不中不西,不伦不类,两样都晓得,两样都不精,所谓中西医结合,就是中西凑合,说白了,就是中医为了生存而依附西医学样罢了。仅管有个别的中医师从临床实用出发,对西医的各种检查、对症处理方面善于操弄,因而获得一些声望,但对中医学术本身的进步却无益。
5、中医阵地渐趋缩小
一些危重大病,患者把西医列为首选,使许多病种在中医治疗领域消失,如脑膜炎等传染病,中医对其有良好的治疗方法,却根本沾不上边,许多中医师包括高职称在内,从未实际治疗过,也未用过中药三宝,全疗程的治疗观察更不可能,又如急性胰腺炎,西医首先采用胃肠减压,禁食,中医中药根本用不上,还有许多疾病。如中风、眩晕、胸痹,肠痛、积聚,连中医最拿手的病毒感冒也跑去输水打针了。回想退休前,使用中医中药医治少阳阳明合病之腹痛(急性胰腺炎),中风(脑血管意外),春温(流行性脑膜炎),暑风(乙型脑膜炎),疫毒痢(中毒性痢疾)等等,皆取得良好效果。而现在首选中医者显著减少,而留给中医的多是那些后遗症,久治不愈的慢性病,西医不得不踢皮球,而患者家属又才想起中医。中医阵地越来越小,失去了主流医学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6、分科建设的缺陷
外科、妇产科、眼科、骨科、五官科等学科的手术学更是西医的专利,中医的冷门。
7、中药现状更堪忧虑
人工化肥种植影响药物效价,其残留物对人体也是慢性伤害,卖中药的人不懂药性和炮炙,次药劣药和假药混杂其间,甚至指令必须到某地进药,否则罚款,那里的药只须加一个印有“饮片合格”的包装袋,每公斤药加价1—3元,仅此一项包装袋即可一年获利数百万元。
而中成药的广告虚吹,什么神效,无效退款,纯天然制剂,无毒附作用,什么“性”药保你满意等等,铺天盖地满天飞,六味地黄丸明明是钱乙的处方,偏要说成是仲景六味地黄丸,逍遥丸明明是和剂局方,也要加上仲景牌,一些新中成药仅是几样中药加上一二味对症的西药复制而成,甚至把贬低中医学术水平的简、便、廉、验作为中医优势来宣传,像江湖朗中卖狗皮膏药那样,再如龙胆泻肝丸导致肾功衰事件,原古方是木通,而厂家用的是关木通,中药学早就指出大剂量(60克)关木通偶可导致肾功衰,但并不认为是厂家在说明中未予载明,而把矛头指向中医不科学和中药伪劣有毒,比起“欣氟”事件死了那么多人,却并不涉及西药的科学性和毒附作用,只是正面报导由于厂家生产工艺中出现瘕疵,由此可看出某些舆论的倾向性。
8、中医学术腐败令人痛心
有些论文并不客观,明明是中西两药治愈,到底是中医医愈的,还是西医医愈的,价值判断的科学性如何?而论文的主体却是中医,把治疗效果全归在中医上,这种论文有什么学术价值。明明是个案,搞过统计学处理变成了几十例上百例。有一些学会为经济利益所驱动,打着传统医学的牌子,带头鼓励支持造假,金奖、银奖、奖状、奖章、奖怀都是有价证卷,到港澳或出国开学术会,实则旅游,反正公家出钱,看一看那些论文有多少含金量,能不能转化为成果?却成了评职称或获取其它利益的筹码,按照国家标准,中高级职称条件是严格的,但实际操作因人而异,甚有西医晋不上来晋中医,以为给中医多晋些高职称,就是振兴了,恰恰相反,次品赝品的出炉,使一些“高职称”、“中医专家”和“名中医”名不符实,影响中医的声誉。
9、关于师承问题
笔者的学医经历对此深有感触。1958年考入高中,因患肺结核而休学,使用链霉素、异菸肼、鱼肝油治疗三个月,骨液如柴、卧床不起,放弃西医转求中医而获效,病情基本得到稳定,一边继续中医中药治疗,一边自己学习中医典籍,两年后才得以恢复,但留下胸膜增厚。1960年正式拜师,老师是本城名医伤寒派学者,三世业医又参加上海国医馆陈云门先生来川开办的中医讲学班学习,对中医造诣颇深,学验俱丰,日诊百者,师徒朝夕相处同吃内住,所读之书以四大经典为主,学习各家学说,要求精读,重要的章节、条文、歌诀必须背熟,晚上回讲(向老师回述白天所读书中的内容和道理),并要求手抄默写,既增加记忆,又能练一手好字。基础读完后,一边继续读各科书籍,一边从事临床观摩,熟悉望、闻、问、切,逐渐正式抄方,老师说出何方,加何药,减何药,剂量大小,特殊煎服法、禁忌等,必须立即写出处方。后来参与诊断,亲自进行四诊,并提出诊断和治法方药,对的老师点头,有时还考问为什么这样处理。不对的予以纠正,并当众指出错在哪里,决不护情面。因为诊务繁忙,他要求很高,徒弟必须反映敏捷,迅速完成,不然影响工作,有时稍有迟顿,他即拍桌子,还拿烟锅敲打桌面,历声道“医这么好学么?上医医国,不为良相,愿为良医”,有时背伤寒论序言来开导:“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又多闻博识,知之次也,没有绝顶聪明,又不努力不要来学医”。笔者所以记述在此,只想说明培养一个合格的中医师,师资和学生必须双优。据笔者了解,历代以来到执业医师法颂布为止,师承教学方式总的来说存在下列问题:①科举时代,私塾是教学的主要方式,为什么人才辈出?不管下边怎样教,怎样学,总要通过科举考试这一关,所以质量能够保障,人才得以选拔,中医师承就缺乏这种国家考试体制,好坏一个样,谢谢了师就可以看病。②师徒双方缺乏基本文化要求,师资水平,徒弟贤愚,均不计较,老师瞎子牵瞎子,徒弟学个手艺谋生。③教材毫无标准,随意取材,大多读寿世保元,在广大农村多读汤头歌诀、药性赋和脉诀,老师外出看病的时候,徒弟身背搭练(一块大布缝上几十个小口袋,每个口袋内装进中药,把它窄窄的叠起来,搭在肩上,一到病家,将其挂在墙壁上,就可以抓药看病了,类似于现在的保健箱)随老师看病。三年谢谢师出门开方,因此,质量实难评价。1962年,乡下一位医生来医院实习,看见笔者在读《伤寒论》,便说:“我们读的那个与这个不同”。我说:“你读来我听听”。他随口背出来:“这伤寒,世罕稀,多少庸医莫能知……发表时,两妙方”,听到此,我立即插话:“应该是发表实表两妙方”,他正色道:“发表的时候有两个很好的方子,你读错了”,我笑了,并解释说:“伤寒分表实证和表虚证,表实证应该发表,表虚证应该实表,所以应读发表实表两妙方”。过了若干年后,听说在他那方还有些名气,也是中西药两用,晋的职称是主治中医师,他的徒弟又带徒弟,徒子徒孙十几个,他自己也成了老中医。④但是,师承也带出一批名中医,师徒文化层次高,全是读书人,有的是科考无缘,转而学医,称为儒医,历代名医辈出,群星灿烂,他们热爱中医、研究中医,他们医德高尚,他们承先启后,勇于创新,留下了高质量高水平的宏篇巨作,把中医一代一代发扬光大。因此,师徒的传带方式对现代导师带研究生具有借鉴作用。
10、中医的希望
必须清醒的看到,自西方医学进入以后,中医界一直存在着一股中坚力量,包括老、中、青不同年龄的中医优秀分子,他们对中医无限虔诚,主张西医中医化,他们唾弃自卑,拒绝复古,反对中西凑合,反对中医西化,他们辛勤耕耘,苦练理、法、方、药基本功,努力继承和发掘中医的精髓和奥秘,客观的细心研究西医的优劣,积极探索中医同化西医的思路、方法和步骤,他们接受西医的先进东西,并有能力将其同化到中医科学体系之内,使其成为中医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的精湛医疗技术,良好的医风获得社会的尊重,他们是中医的希望,代表了中医发展的方向。
五、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1、制定振兴中医中药大纲
把立足点、中心点真正转到中医上来,把中医同化西医作为指导方针,在继承发扬中医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在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把西方医学的先进技术引进来,进行充分的磨合同化,使其成为中医的组成部分。
2、以中医名义积极参与国际医学交流活动。
3、强化中医传染病研究机构,积极介入各种突发传染病的研究和防治。
4、对医古籍进行全面搜集整理、校堪和注释
对目前不能解释和证明的,或者现在认定是落后的不成立的,荒延的,均应妥善保存、翻印,以便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5、中医教育是关键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首先建议在高小、初中、高中语文课中选读易经、道德经有关阴阳哲学思想的章节,这是思想意识多元化的早期教育,对政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有好处。并不是专为中医而设。
中医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众多的有真才实学的中医师,提高中医整体学术水平。争取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脱颖而出几个、几十个、几百个中医大师级人才,一是在组织上能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统揽全局的领军旗手;二是在科研上能呕心沥血、求真务实、有重大科研成果的创新精英;三是临床上能承先启后、效如桴鼓、深受人们敬爱的当代名医。教育方式采取学历教育(以本科为主)和师承为辅,无论本、专、中专均把四大经典列为必修课,这是培养高素质中医师的基本条件之一,不读通伤寒论想成为中医大家是不可能的,这是历代医家的共识。
中西医源于不同的文化,但并非对立,中医的阴阳五行,乃万事万物的基本定律,对西医完全能够解释,用中医同化西医是刻不容缓的基本方略,首先要在教材上同化,中药学早有先例,完全能把从国外引进的天然药物进行同化,例如:西洋参原产于美国、加拿大、法国;龙脑冰片产于东南亚;苏合香原产非洲、印度、土耳其;诃子原产于印度、马来西来、缅甸;罂粟原产国外等等。中国将它们引进栽培,为中医所用,并将其编入“中药学”教材,并未叫中美结合药物学,或者中东结合、中非结合、中印结合,还是称为中药学。雷载权主编的中药学已详细介绍每味中药的有效成分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医完全有能力运用实验室研究方法,实践证明中医同化西医、西医中医化是可行的。火药是中国人发明的,国外引去制造炸弹,外国人并未叫西中结合炸弹,而说是他们的创造。中医把西医的东西引进来,硬要叫中西结合,令人不可理解,将B超、核磁共振,透视拍片、化验、心电图、听诊、叩诊、扪诊等纳入中医诊断学。能够看清自己身体内部各器官的病变是祖先们早就期盼的,中国古代名医扁鹊已做到这一点。《史记•扁鹊传》记载:他的老师长桑君,“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水三十日,当知物矣。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其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事实上,上列那些先进的诊断技术正是中医四诊的深化和扩大,B超、CT、核磁共振、化验、拍片属望诊范畴,听诊属闻诊范畴,心电图属脉诊范畴,扪肝和胆囊,扣打肾区等皆切诊之按诊范畴,把它们编入中医诊断学,并在相关各科的教材上将其列为证侯标准。如果顽固的只相信自己的一双肉眼和三根指头,的确可悲。
将西医的微生物、细菌、病毒等各种致病物引进来,与中医的六淫磨合同化,这些致病物存在的首要前题是水、湿度、温度、阳光、空气,中医的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正是这些致病物的生存源泉,把中医宏观的六淫落实在西医微观的致病物上,编写一本中医的病因学,完全具有先进性。
将西医解剖学、西医外科手术学作为组建中医人体解剖学、中医外科手术学的基础,把丢失了几千年的外科手术学找回来,其它各基础临床学科均须如此办理。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一旦从精神禁锢中解放出来,必会焕发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中医一定能把西医同化,中医一定会变得更加丰满而强大。
6、制定中医师承法
对师资、徒弟的条件作出明确而严格的规定,所带徒弟必须达到本、专科毕业生水平。
把师承的朝夕相处,亲传亲教的作法引进到院校的毕业生中去,本、专科、中专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名师按师徒方式带二年,其工资和老师的传带津贴由所在单位发给,两年后直接参加医师职业考试,实际上把毕业生到医疗单位工作两年的规定转移到师承的层面,对初出茅庐的青年医生提高威信和实战能力完全有好处,为培养中医高级人才奠基。
7、反对学术腐败
严格把关,坚决按照国家规定的晋升职称的条件办事,对各专业杂志、民间各学会进行清理整顿,反对学术论文弄虚作假。
8、发扬自身优势,设立专门研究机构
对“证侯”的标准化研究刻不容缓,它直接关系到中医的临床水平,对经络的研究争取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有重大突破。加强对方剂和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对其毒附作用、过敏作用须严格规范。古人早已使用散剂、丸剂、酒剂、膏剂,现在将其扩大,把中药单味和复方分别制成散剂、片剂、丸剂、酊剂、膏剂,再按照辩证施治方法进行加减,直接予以口服。与汤剂进行对比研究,观察其疗效,最后作出评价,再逐渐推广。在此郑重说明,中药制成散、片、丸剂以后,切勿认为未经化学提炼,用量就会大,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妇人篇》中用桂枝茯苓丸,如冤屎大,每日服一丸,万病回春验胎散,每服一钱;五积散每服三钱,说明中药制成的药、片、丸的有效服用量都是很少很轻,极便于口服。
加强对中成药的管理,凡是不适当的广告,错误的喧染应该坚决拚弃,如像仲景地黄丸、仲景逍遥丸等不实之词,“神效”、“痊愈”、“无效退款”、“世代名医”、“特色名医“等坚决取缔,中成药的毒附作用必须标明,对新的中成药必须严格审批,什么几百例的统计学处理的中成药不得轻意放行,一些中药里面加一两味对症治疗的化学药品就叫发明就叫科技成果必须杜绝。
9、对中医临床各科的病名进行研究改革
中医的病名自古至今在不断的发展和修订,凡是不能真正扼要反映疾病本质的病名都应修订,对“炎症”必须正确理解和解释,“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炎症”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炎症”指局部肿胀,其病机是“营气不从逆于肉里”,血气不顺常道运行,逆阻于肌肉组织而发生肿胀,其病因是风、寒、暑、湿、燥、火均可引起。狭义“炎症”由火热引起,属广义“炎症”的一种。《告》文直把炎症等同于火热是一种无知的偏见。中医对炎症定义作出解释以后,拓宽了中医病名的修定范围,譬如“肺痨”,东汉张仲景名为传尸,劳病等。唐宋多称痨瘵,劳嗽等,而今内科学称肺痨,不如将肺痨改为肺结核更贴切,与骨结核、肠结核以及其它各种结核同列入结核病范围,臌胀改为肝硬化,肝炎直接从“胁痛”、“黄痘”剥离出来,“肺炎”直接从“咳嗽”、“喘证”分离出来,各自立一章,春温直接改名为流脑,暑风直接改名为乙脑,因为“肝炎”、“肺炎”“流脑”,“乙脑”均扼要的表明它们所代表的疾病的本质,这不但不影响中医的辩证论治,而且更有利于辩证论治。而头痛、腹痛、胁痛、黄痘等作为一个症状综述放在教材的前面。关于病名修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此处的建议非常肤浅,抛砖引玉而已。
10、关于给药途径问题
人体是一个完整体系,俱有天然的消化、呼吸、排泄功能,口服中药是最理想的服药方式,药物通过胃肠的缓慢分解,吸收有益的精华,排除无益的废物,鉴于肌注,静脉给药绕过了胃肠的吸收排泄程序,长期连续使用,必将打乱胃肠的自然生理规律,降低胃肠的消化吸收排泄功能,是不可取的。但是打针输水提供了一条快捷的给药通道,较中医单纯口服具有明显优势,适度的掌握其使用频律,却又是可取的,所以应当积极引进,这与目前中西医已普遍开展的打针输水有本质的不同,中西两用的打针输水只是学步别人的操作技术,并不知其所以然,西医中医化的打针输水是建立在中医理论和框架基础上的,具有合理性、正当性,加大力度研制出一批新的纯中药静脉、肌注制剂。
11、县级中医院必须组建传染科
应该作为硬件要求,中医自古具有防治传染病的能力,有很好的治疗方法,现在却成了西医的拢断,中医失去治疗机会,甚至一些高职称中医师,对其临床特点、变化趋势、预后以及治疗的全过程,从未亲历。刀不磨不亮,久而久之,法定传染病这块阵地必将逐渐退缩而消失。所办传染科必须突出中医特色,反对将西医传染科进行复制。

从现在做起不要五十年,中医完全会以崭新的雄姿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而造福全人类,到那时,中医将正名为中华医学重归主流地位。
朋友们、同志们、废医者们,大家团结起来,本着中国人的尊严,怀着治病求人的良知,带着科学务实的态度,放弃错误,不骄不馁,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为振兴中医而努力奋斗。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9-16 21:38 2楼
支持中医,相对于中医我更觉得西医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不科学性,可叹的是现在有很多中医也犯这个毛病,当然西医也有其许多优点,我觉得西医应该作为中医的辅助医疗,取彼之长补己之短,这才是医疗的进步!
2014-11-28 07:29 3楼
谢谢分享
⬅ 《本草纲目》的荒唐与可笑——转帖 老茶馆 能加上什么药效果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