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力、指感与手法(刘德会)

2010-05-04 20:54 楼主
针刺手法与指力、指感是分不开的。运针指力的练习中,应包括指感的练习。指感是指手指与针的亲和力,应做到针为手指延长的一部分,方能使百炼钢化绕指柔。指力、指感练好,方可言针下辨气,方可言高级补泻手法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5-05 10:01 2楼
练习系绳扣和解绳扣对指力提高有作用,把绳用水沾湿。
2010-05-06 08:09 3楼


高招!
2010-05-06 09:06 4楼
勤握握拳头也好吧。
2010-10-05 12:54 5楼
针下辩气,是指针刺后,通过医者指端的触觉以辨析针下的反应.从而测知患者机体内抗病机能之盛衰消长,并结合临床表现,作为施行补泻等手法的依据。针灸界历来有如此一说:“针刺容易辩证难,辨证容易取穴难,取穴容易补泻难,补泻容易辨气难”。说明辨气是针灸医生必须掌握、同时也是最难掌握的方法。笔者跟随谢谢感共导师多年,导师言传身教,使我对针下辨气有些领悟,本文试从辨气的内容、意义及方法等几方面略陈浅见。

1
辨气的内容
辨气的内容,包括辨正气、邪气两方面。辨气的过程,也就是辨别病证虚实、病邪性质的过程。关于辨正气、邪气,在古医籍中已有明确的论述,如《灵抠·终始》曰:“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素问·通评虚实论》亦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谷气,即正气,其针下不紧不松、不吸不顶、不急不涩,徐而和缓,是经气来复之象。正气衰弱,真阴亏虚者,下针后,多见弛缓无力,甚或寂然无闻;气虚者,无力而缓,深刺至地部,则反见沉紧之象,或和缓如常人;阴虚者,无力而虚涩不利。邪盛者,针下则感到紧束其针。由于邪之性质不同,指端感觉亦有差异,如寒邪则见吸针入内;热邪反见有顶针外出;暑湿之邪则见紧无束意,旋转流利,湿重者更见在针孔处有液体外溢,风邪则紧中带缓,在针体周围多见红晕而突起,或如豆瓣覆置

2
辨气的意义
辨气的意义,主要在于指导手法的应用。通过辨气,并结合临床表现,而后决定施行补泻等手法。如谷气徐缓而至,可用徐入徐出的导气法。如虚证,针下松弛,针感迟缓时,则行补法。即使症现实象为当泻之候,亦应先急补其正。其虚得补,则正气盛,易祛邪外出,而后再行泻法,即补虚泻实。只有这样。才不致于犯《素问·离合真邪论》所说的“夺人正气,以从为逆,荣卫散乱。 真气已失,邪独内着,绝人长命,予人夭殃”等类错误。 如邪气紧急而至,则应行泻法,即使症现虚象而为当补之候,亦必先泻其邪,外邪已去,再补其虚.即泻实补虚。针体内吸为寒,宜深刺之,久留针,所谓“寒者深以留之”;针体外顶为热,宜浅刺之,疾出针,即所谓“热者浅以疾之”。

辨气之迟速,还可对病情预后的判断有所帮助。《类经图冀》曰;“气速至者,效亦速而病易痊;气迟至者,效亦迟而病难愈。生者涩而死者虚,候气不至必死无疑,此因辨气可知吉凶也。”辨气尚可识别症象之真假。症候是疾病的外在表现,一般可反映疾病的性质,但也有真象与假象之分。临证时要善于识别假象,不要被假象所迷惑而影响治疗。正确辨析针下之气,可以帮助判断证候之真假,因为经气的变化与疾病的性质密切相关,可以正确地反映疾病的性质。辨气之性质,还可指导临床用药。 在针刺之时,辨清气之性质,明确寒热虚实,结合临床表现,可指导用药配合治疗。
本人初始临床时,对辩气重视不够,往往单纯依证候、舌脉象而施行补泻手法,结果发现同一种疾病疗效相差很大,百思不得其解,后经导师提醒,方知针下辨气之奥妙,用之指导治疗,每获佳效。

3
辨气的方法
辨气不仅能结合临床辨别病证之虚实、病邪之性质,为施行补泻手法及临床用药提供依据,而且还能判断病情的预后与转归,可见辨气在针灸临床中的重要性。那么,辨气的方法是什么?如何才能准确辨别针下之气?先辈们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辨气的关键是治神,即凝神凋息,全神贯注,静察针下感觉。如《灵枢.终始》所说“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勿闻人声,以散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 《灵枢.九针十二原》亦说:“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 《素问.宝命全形论》更是论述了辩针下之气的过程,曰:“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状如横弩,起如发机。……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由此可知,只有凝神体察,才能时刻把握住针下经气的变化,从而捕捉战机,及时予以补泻。
另外,要准确辨识针下之气还需要平时多加训练。 这不仅包括勤于练针,不断地观察体验,积累经验,还需勤于练气。练气,是指针灸医生应善于调理自身气机,精神专一,排除杂念,意守丹田,随呼吸运动使丹田之气贯注于指端。在练气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练好指力和指感。只有这样,针刺时才易于从指端针下辨识患者经气的细微变化,辨其气之虚实、邪之性质,恰如其分地施行补泻手法。否则,将会“心中了了,指下难明”。针下辨气,开始可能不敏感,但是只要勤于训练,细加体察,定会逐渐掌握的。
⬅ 太极针法 老茶馆 针灸补和泻学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