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河间]原道论

2012-08-15 07:51 楼主
《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盖天一而地贰,北辨而南交,入精神之运以行矣。拟之于象,则水火也。画之于卦,则坎离也。两者相须,弥满六合,物物得之,况于人乎!



这个《经》不是《内经》是《阴符经》。张果老的解释是:观自然之道,无所观也。不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心深微而无所不见,故能照自然之性。性惟深微而能照,其斯谓之"阴";执自然之行,无所执也。故不执之以手,而执之以机,机变通而无所系,故能契自然之理。夫惟变通而能契,斯谓之"符"。照之以心,契之以机,而"阴符"之义尽矣。

用一句话来概括养生,就是观察、体悟天地间的自然规律,并顺应它而已。天在上,地在下,四面八方定位的自然格局,是自热而然形成的,不是人为的。其间的神机变化,相互关联、影响,就是道。用象来概括就是阴阳、五行;用图画来表述就是卦。这种规律可以囊括天地万物,人是其中之一,自然包括在内。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8-15 08:25 2楼
盖精神生于道者也。是以上古真人,把握万象,仰观日月,呼吸元气,运气流精,脱骨换形,执天机而行六气,分地纪而运五行,食乳饮血,省约俭育。日夜流光,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之要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真人,有至人,有圣人,有贤人。而上古真人的修为更是让人可望而不可及的,他们已经达到无为而为的境地,完全融入自然,故能寿与天齐。

还是人吗?估计只是存在于古人的脑袋里,是一种最终极的理想状态
2012-08-15 08:37 3楼
在《上古天真论》中的真人,连‘食乳饮血’都免了,他们‘呼吸精气’就成
2012-08-15 09:09 4楼
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安而无疾。夫水火用法象也,坎离言交变也。万亿之书,故以水为命,以火为性,土为人,人为主性命者也。是以主性命者在乎人,去性命者亦在乎人,养性命者亦在乎人。何则?修短寿夭,皆自人为。故经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又曰:务快其心,逆于生乐。所以然者,性命在乎人。故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也。


不羡真人不羡仙,能踏踏实实做人,健康长寿就好。通过努力圣人、贤人的境地,我们还是有望达到的。中医将事物归类于阴阳、五行,取其象,而不取其数,是因为数之可十推之可百乃至无穷并漫无指归,这是古人的高明处,也是不被现代人理解的地方,普通人可以不管,学中医的却不可不穷其理。事情间的关联,古人用五行的生克乘侮,八卦的演绎来总结,而中医认识人体,诊治疾病也是以此为基础。古人把人体分为以水为代表的物质一面,和以火为代表的功能一面,功能与物质的有机结合才是一个完整的人。而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在养生保健、防病治病上是有主动性的。从顺应自然的被动性到人的主观能动性间每个人都可以有所作为,尤其中医。
2012-08-15 10:02 5楼
是知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以气充,气耗形病。神依气位,气纳神存。修真之士,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持满御神,专气抱一。以神为车,以气为马,神气相合,可以长生。故曰:精有主,气有元,呼吸元气,合于自然,此之谓也。



物质是生命的基础,功能是生命的根本,物质功能结,合体现出来的就是神。没有功能的物质是死物,功能的盛衰可以引起形的相应改变。神的体现必须以气做依据,气的正常运转才能有神的表现。修真的人,除要顺应自然外,对形的改变是有限的,而神、气的调养上却大有可为(西医在治形上的贡献是值得借鉴的)
2012-08-15 10:09 6楼
智者明乎此理,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颈鸟伸,导引按跷,所以调其气也。平气定息,握固凝想,神宫内视,五脏昭彻,所以守其气也。法则天地,顺理阴阳,交媾坎离,济用水火,所以交其气也。

调气,守气,交气,通身一气!
2012-08-15 10:14 7楼
神水华池,含虚鼓漱,通行荣卫,入于元宫,溉五脏也。服气于朝,闭息于暮,阳不欲迭,阴不欲覆,炼阴阳也。以至起居适早晏,出处协时令,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全阳。泥丸欲多栉[zhì],天鼓欲常鸣,形欲常鉴,津欲常咽,体欲常运,食欲常少。眼者身之鉴也,常居欲频修。耳者体之牖也,城廓欲频治。面者神之庭也,神不欲覆。发者脑之华也,脑不欲减。体者精之元也,精不欲竭。明者身之宝也,明不欲耗。补泻六腑,淘炼五精,可以固形,可以全生,此皆修真之要也。

溉五脏,练阴阳,全阳守真……天之道,生之本也。
2012-08-15 10:19 8楼
故修真之要者,水火欲其相济,土金欲其相养。是以全生之术,形气贵乎安,安则有伦而不乱。精神贵乎保,保则有要而不耗。故保而养之,初不离于形气精神。

人身三宝精气神
2012-08-15 10:20 9楼
及其至也,可以通神明之出。神明之出,皆在于心。独不观心为君主之官,得所养,则血脉之气王而不衰,生之本无得而摇也,神之变无得而测也。肾为作强之官。得所养,则骨髓之气荣而不枯,蛰封藏之本,无得而倾也,精之处无得而夺也。夫一身之间,心居而守正;肾下而立始,精神之居。此宫不可太劳,亦不可竭。故精太劳则竭,其属在肾,可以专啬之也。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唯精专然后可以内守。

举心、肾为体例,五脏六腑皆然
2012-08-15 10:21 10楼
故昧者不知于此,欲拂自然之理,谬为求补之术,是以伪胜真,以人助天,其可得乎!


智愚显然
⬅ 说说自己心目中十大应用最广泛最基础的中药 老茶馆 医师证取消终身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