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学者谈“中医西化”问题

2012-08-12 08:28 楼主
多名学者谈“中医西化”问题

一、如何看待中医西化

(来源:百度知道•医疗健康•中医)

满意回答

中医西化,这种现象有但不是普遍的,一些对中医的理论不明白的人,觉得中医不科学,其实中西医各有精华,各有所长,中医用西药,西医用中药都是不足为怪的,运用西医的诊断方法,用中医的理、法、方、药,不能说就西化了。但中医近代是发展很慢,缺乏深入研究,这是事实,不容置疑,要振兴中医,不与时俱进(发展)是不行的。而西医,全世界都在研究,几乎日新月异。

我认为中西医是可以结合的,不可能谁吞并谁。在中国不可缺了任何一方。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8-12 08:30 2楼
二、要准确界定“中医西化”

(文章出处:《中国中医药报》总2362期)

“中医西化”的字眼,最近频繁见诸报端,而且各家认识多有出入。如“西化是指与西方实验科学等同”,“西化就是向西方医学异化”,“西化就是向现代科学的异化”,更有甚者称“中医现代化就是中医西化”等等,不一而足。对“中医西化”的认识,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事关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发展的战略与方向。所以,十分有必要对“中医西化”的认识进行界定,以免产生认识上的误区。

1、“理论指导”是“中医西化”与否的关键要素

看中医是不是西化,不应该把着眼点放在研究的外在形式上,关键要考察研究的理论指导是什么?也就是说,看它的研究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还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指导理论正确,研究的方法不管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只要研究需要,应该是不受限制的。如果研究的内容是中医,而理论指导则是以西医学为主,那就难逃“西化”之名。譬如说,现在有许多新研制的中药不断问世,但它的应用是对病不对证,根本不能在中药理论指导下运用,如较早出现的黄连素、麻黄素、青蒿素等,药是好药,但它们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药了,因为它们的研制完全是在西药研究的思路和程序下完成的,同西药一样应用,所以有人对它的中药属性提出质疑。相反,对活血化瘀理论和治法的研究,无论是基础的还是临床的,由于它始终在中医理论的统率下进行,其成果已在心脑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疾病、肿瘤疾病的辨证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无论它借用了多少现代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并没有人说它是“西化”。

可见,中医是不是西化,不是看它研究采用的方法和工具是“姓中”还是“姓西”,而是看它的研究能否被中医理论所统领,其研究成果能否融入到中医理论和辨证论治中去,是否对中医理论和临床诊治水平有所提升。例如中医对肿瘤病的诊治,借助现代仪器作出诊断、进行分析是必要的,因为它为中医治疗提供了前提和客观依据。治疗时中医可根据肿瘤的类型、发展阶段,然后结合患者的邪正消长、气血盛衰的整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而且,还可以根据现代仪器的观察来判断疗效。如果不是这样,而是像西医那样见瘤就消瘤,把有抗癌作用的中药凑合在一起,不加辨证,一并用之,这显然有西化之嫌。现在中医院确实有一定数量的中医人员,受西医治疗思路的影响较重,习惯对号入座,懒于辨证论治,长此以往,难免被西化。

强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实际就是要坚持中医自主发展的方向,避免“向西方医学异化”。

2、研究方法“西化”是中医现代化的需要

在讨论中医的科学性问题时有的学者曾提出,“科学有几千年的发展史,分为古代科学、近代科学、现代科学三个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之间在科学水平上存在着时代性差距。中医学是典型的古代科学,不是现代科学,理论有相当的科学性,但不太严格,需要提高到现代科学理论的严格程度。”这是一种较为客观的分析。中医学作为古代科学,其科学性毋庸置疑,但其科学水平有待提高也是事实。所以国家提出中医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是符合客观实际和时代要求的。

客观地说,现代科学的代表主要指西方科学。所以中医要现代化,就必须借助于现代科学的技术和手段,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去研究中医,提升中医的科学水平。在这种意义上说“中医现代化就是中医西化”,也不无道理。但是,把“中医现代化”理解成“中医全盘西化”则是根本错误的。可以这样说,只要理论指导正确,无论多么“西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只要是中医研究需要的,都可以借鉴和采用,因为它符合中医现代化发展的方向。

现在有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只要是用现代方法研究中医就有“中医西化”之嫌,这实际是把“中医西化”扩大化了。“中医西化”最准确的界定应当是“中医西医化”,也即是“向西方医学异化”。因为这是中医界最担心的问题,所以屡屡提出“中医西化”问题来以警示同仁。“西化是指与西方实验科学等同”,“西化就是向现代科学的异化”,“中医现代化就是中医西化”等等,则是对“中医西化”扩大化的理解。我们应当准确界定“中医西化”的内涵,避免认识上的扩大化,不然就有可能阻碍中医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卫生部部长高强在《2005年全国中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医现代化应该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医理论和技术,中医作为一门科学,不能认为历史上就达到了顶峰,以后就不再发展了。科学技术不是静止的,是不断发展的,应该不断创新和发展,关键是我们的功夫下得深不深,决心大不大,推动的力度够不够。我们要深入研究中医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下力量组织科学攻关,力求取得突破。”“如果中医的诊疗手段没有创新,一直维持在原有的水平上,怎么竞争,怎么维护中医药的地位,怎么巩固并扩大中医药的服务领域,怎么提高中医药的诊疗水平?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的确,中医现代化水平的差距已经影响到社会对中医的需求,如果我们不能正视这一点,中医发展萎缩的局面就不可能得到真正扭转。

3、包括西医方法在内的现代研究方法值得中医借鉴

我们知道,现代研究方法与传统研究方法是目前中医研究采用的两种基本方法。那么现代研究方法包括不包括西医的方法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历史表明,西医学的发展,始终伴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也就是说,与医学发展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与手段都在不同历史时期被先后吸收到西医学中来。无论是诊断还是治疗,西医学都表达着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较高水平。中医要走向现代化,同样需要借助于当代科学的技术与手段,特别是要借鉴那些在医学研究中已经取得显著成就的科学技术与手段。所以,中医把目光瞄向西医学中已经成熟的技术和手段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也是完全合乎逻辑的。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不属于任何一种学科,而是科学共有的。西医学已经采用的技术与手段,如果适合中医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同样可以为中医所用。不应因为谁先最早应用它,它就归属于谁。不仅如此,即使是西医学自身的研究成果,如果适合中医研究的需要,也同样可以为中医所用。西医学是现代科学的组成部分,其方法中医有什么理由不能采用呢?关键是中医理论指导不能变。中医不要自己给自己设立障碍,自己束缚自己。我们一面在大力倡导多学科研究中医,一面又把与自己最亲密的学科排斥在外,这样如何走向中医现代化呢!

就现实而言,其实中医已经陷入难以自拔的悖论之中。惟恐“中医西化”,竭力拒绝一切与西医相关的技术和方法的介入,而中医的现代研究和临床在某些方面却又离不开西医学的支持。可以这样说,西医学方法和技术的借鉴,完全是因为中医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现代社会的需求,是一种自然发展趋势。人为地设防,只能阻碍中医的发展。

总之,“中医西化”问题的提出,意在防止中医研究西医化,保证中医始终在自主发展的道路上前进。而在研究方法上,包括西医学方法在内的一切现代科学和技术,都是中医现代研究值得借鉴的。“中医西化”认识上的扩大化,不利于中医现代化,应当予以纠正。
2012-08-12 08:31 3楼
三、正确理解中医西化

(发布日期:2010-04-14 来源:《健康报》)

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主任中医师 王 强

健康报2010年4月7日第5版姚梦华院长在《中医院建设要厚积薄发》一文中说:“我院要求各专科的中青年医生,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能够做到中医、西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姚院长认为:“只有这样的技术水平才能满足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又能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现代设备是源于西方的科技成果的物化形式,被中医院引进,只是当做诊断治疗的工具。所以,问题不在于这是不是“西化”,而在于对患者有没有益处,对医院发展有没有影响。

1、学术无禁区

在中医科学研究领域没有学术禁区。中医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特长和需要,可以只搞纯粹的古典中医学术,也可以搞中西医学的比较研究,还可以搞中西医结合研究。衷中参西、衷西参中、中医西化、西医中化、中医现代化都是可以探索的,也都允许质疑。发展中医不是只有一条路可走,只要你的研究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并且能让大家明白,就不至于造成误会,实际效果如何应当让实践给出答案。

中医“西化”原是某些人对中西医结合的指责,他们说“中西医结合就是西化,就是使中医变成西医而消亡”。这其实是把中西医结合和“西化”都误解了。如果把中西医结合理解为两种符号的互动,例如劳逸结合并不是把逸变成了劳,或者把劳变成了逸。又如果把中医“西化”理解为对中医学问题的现代科学(包括现代自然科学、现代人文、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思考或中医受西医影响而发生一些接近西医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又有利于人民的医疗卫生事业,本来也是无须指责的。这里说的“化”是互动、是激活、是共荣、是变化,而不是化掉,且与消亡无关。

2、科学无国界

应当看到,我们的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开放的时代,源于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以其国际性而成为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因素。西医是中国人对国际性的现代医学的称呼,我们的中医不被“西化”(即国际化)一下而“独立自主发展”,与全盘西化会使中医消亡一样,都是对中医学术缺乏自信的表现。中医是我们的国宝,我们不搞中医现代化别的国家也要搞中药现代化,而他们则不怕被指责为“西化”。那种希望中医回归无西医时代的要求,同样也是脱离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的。

3、理论影响实践

不同时代的医学形态,是由不同时代的人的实践决定的,而这种实践又不可能离开发展着的科学理论所提供的认识系统和思维方式。当代人类用以把握世界的认识系统,是一个由众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认识成分按一定的层次组成的、不断丰富的有机整体。

“两手都要硬”的掌握现代科学理论的当代中医学家们,不可能在考虑中医学问题的时候,把脑子里的西医知识屏蔽掉,因此出现对中医学问题的西医学思考,固有的中医思维方式发生了一些西医化改变,都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而且,医学理论的建构一刻也离不开社会,孤立的所谓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必然服从于医学科学发展的总规律,否则就是虚幻的、不切实际的。如果不考虑医学的社会性、国际性,不考虑现代科学理论对中医实践的必然影响,盲目反对中医“西化”、反对中西医结合、反对中医现代化,只追求“固有理论的纯粹性”而背离了维护人民健康的基本宗旨,都是不可取的。
2012-08-12 08:34 4楼
四、中医院建设要厚积(体现)薄发

(文章来源:①《健康报》中医周刊;发布日期:2010-04-07。②《医院院长论坛》2010年第7卷01期)

姚梦华 浙江省桐庐县中医院院长

中医院如何建设虽然是个老话题,但由于许多从事中医院管理的人士在实践中各有认识与体会,使得这一话题常谈常新。

对于如何建设好中医院,我在实践中总结了一句话:中医院建设要体现厚积薄发。只有充分积累,即所谓的厚积,发展才是水到渠成的事。积累什么?我认为不仅仅是资金的积累,而主要应包括三个方面,即中医重点专科建设、中医特色发展以及良好的发展环境。

积累之一:重视重点专科建设

中医院当然得姓中。但这一个中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而是与现代医学结合在一起的新中医。在此基础上,应着力打造以建设中医名科为重点的重点专科。

这些重点专科、名科的共同特点是,既有鲜明而突出的中医特色,又有高质量的现代医疗技术手段。因此,我院要求各专科的中青年医生,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能够做到中医、西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如对消化内科医生,我要求他们既能进行胃镜、肠镜等腔镜操作,又能开具中医辨证施治的药方。同时医院还经常中医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其目的是要求他们能及时了解和掌握现代医学科学在专科领域的最新前沿,能够跟上现代医学的发展步伐。只有这样的技术水平才能既满足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又能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积累之二:注重中医特色发展

中医整体调整、扶正祛邪、辨证施治的观点,兼顾机体内外环境、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别,在现行医学体系中有其独特性和先进性。因此,中医特色乃是中医院的立院之本,我们主要采取三个方面的措施来实现这一积累。

1、充实大科室中医力量

中医医院的大科室主要是指内、外、妇、儿、骨伤等科。多年来,我们有意识、有计划地向这些科室增加中医技术骨干,不断加大这些科室的中医技术比重,其目的是在医疗服务中充分运用中医药的特色优势。

2、细分中医专科

我们将具有比较明显中医特色的专科进一步细分为专病,同时在专病建设上下功夫。如儿科就分出小儿哮喘、小儿疳积专病;内科有肾病、胃病、肝胆病、糖尿病、冠心病等专病;妇科有不孕不育、子宫肌瘤、月经不调等专病;骨伤科有腰腿痛、颈肩病等专病;专科专病发挥中医特色,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手段治疗病人,提高了部分疑难病症的疗效,提高住院病人的中医治疗率,同时降低了住院费用,一定程度缓解了病人看病贵的问题。

3、建立国医馆

桐庐县名就是从中药鼻祖桐君老人在此“结庐采药”而来,同时桐庐又是名老中医聚集之地。我们建立桐庐县“桐君药祖”国医馆,一是利用国医馆这个平台,集聚我县的老中医,使他们有继续发挥中医特色为群众服务的场所;二是为老中医们配备助手,以老带新,继承他们的学术经验;三是弘扬和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积累之三: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在营造有利于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和积累。

1、财政投入非常必要

中医在药的特点是简便廉验,不可能有以西医为主的综合性医院那样明显的经济效益。所以,中医院的生存就存在困难,于是出现了许多中医院普遍亏损的现象。因此政府加大对中医院的投入扶持是非常必要的。

2、政策落实益须到位

改革开放30年来,政府已出台了振兴中医事业的许多优惠政策,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却不多。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地域辽阔,地方经济发展参差不齐,而地方财政又是“吃饭财政”、“分灶吃饭”。于是在经济条件较差或地方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对中医院以及中医事业的支持就会成为“画饼”。因此,政府应当利用建设农村中医先进县等途径,采取财政转移支付的办法,真正落实对中医院的支持。

3、高度重视农村基层

一个地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光靠中医院一枝独秀是不行的,中医院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区域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以求真务实的态度重视农村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有了上述三方面的积累,要实现中医院的健康、快速、长足发展,就不会是一句空话。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前两方面的积累,通过中医院的自身努力可以实现;而第三项积累,则需要国家、政府、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共同支持,需要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大力推动,才能真正实现。倘若如此,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则会大有希望。
2012-08-12 08:35 5楼
五、中医院发展要汲取人类文明成果

(发布时间:2011-3-17 来源:《健康报》)

广东省中医院院长 吕玉波

编者按: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中医院引进现代化设备是不是“西化”问题引起部分代表和委员的热议。有人担心,中医院引进CT、核磁,有悖于中医院的宗旨;但也有人提出,中医院也应跟上时代步伐,引进先进技术,顺应患者需求。近期,《健康报》开辟专栏就中医院引进现代化设备是不是“西化”问题展开深入讨论。3月17日首先刊载了我院吕玉波院长的《中医院发展要汲取人类文明成果》一文。全文如下:

如何正确处理继承中医药特色优势和吸收现代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是中医院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关键性命题。广东省中医院多年的探索证明,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发挥离不开吸收现代文明的成果。

“中医药的生命力在于开放和创新。应更加开放,更加善于吸取人类共同智慧的结晶。”-卫生部部长陈竺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个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吸收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现代医学如此,中医药学发展也不例外。比如针灸从古老石针,到金针、银针,再到今天临床使用的复合金属针,其制作工艺日趋精良,带来了临床疗效的提高,本身就是随着人类不同时期冶炼工艺的发展进步而发展的。可以说,中医药学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不断吸收同时代各学科先进思想和技术而不断前进的历史。

勿容置疑,作为中医院其首要的任务是继承好中医药数千年学术发展所积累的宝贵知识财富。多年来,我们办院的第一要务就是围绕着解决临床问题,不断挖掘和继承历代经典文献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不断挖掘和继承全国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不断挖掘和继承本院名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不断挖掘和继承中医特色疗法和适宜技术;不断挖掘和整理安全、有效的民间单方、验方。这些努力均大大促进了临床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中医院的发展。

同时,中医药的发展必须创新,通过吸收人类文明成果,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不断促进诊疗技术的创新,提高临床疗效,形成中医优势。来源于物理科学,工程技术与计算机科学研究成果的内窥镜,光导纤维镜,X光机,计算机辅助断层成像技术(CT),核磁共振成像等技术,其本身只是认识人体奥秘的工具,并不具备西医或中医的属性,因此,既可以为现代医学所用,同样也可以为中医药学所用。中医院吸收这些先进设备,丰富了传统中医诊断学的内容,是中医诊断技术的延伸,有助于更深入了解病情,是对中医整体观的有效补充,这是人类文明成果为中医创新发展创造的条件。

今天,病证结合已成为临床主要的诊疗模式之一。它融合了中医整体思维、辨证论治的优势。现代诊断设备和技术的引进,使疾病的诊断更加准确,为进一步辩证、治疗及判断预后奠定了基础,有力推动了临床疗效的提高。我院乳腺科的实践很能说明问题,他们经过多年来的临床实践和规范化研究,发现激素受体阴性患者中医辨证以脾虚肝郁为主;激素受体阳性患者中医辨证以肾虚为主。从而探索出分别针对激素受体阴性和阳性患者的中医治疗方案,有效地促进了临床疗效的提高。

“使用CT、核磁共振等技术仅仅是中医望、闻、问、切的延伸。”-“国医大师”邓铁涛

有些人认为,全程应用纯中医手段对疾病进行治疗,才能体现中医特色和优势。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中医药优势的发挥可以表现在治疗疾病的全过程。比如,我们在治疗单纯性甲型H1N1流感时,就发现单纯使用中医药完全可以治愈,疗效不差于西医使用达菲为主的治疗方案,而且有很多西医无法达到的优势。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也可以表现在治疗疾病的某个环节、某个阶段。比如我院心脏中心引进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开展了一系列世界上最新的心脏外科手术,并没有因此失去了中医特色和优势。通过对有手术禁忌症或身体状况不适宜手术的患者采用中医中药治疗,待身体条件允许时进行手术,降低了手术的风险。同时,在术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也可以减少并发症得发生,促进患者尽快康复。中医药在预防心脏手术后血管再狭窄中也发挥了西医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西医相互取长补短,收到了临床疗效优化的成效。

中医院引进现代医学技术不是为了取代中医药,而是要实现两个目的:一是中西医优势互补;二是拓展中医药治疗领域。

在多年在临床中,坚持逐个病种展开研究,不断寻找在疾病治疗中发挥中医药优势的最佳切入点,在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的同时,努力运用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用成果,让患者获得目前科学技术水平下所能获得的最好的临床疗效。为此,我们把自身的战略定位为:“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管理能力匹配到位,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

在引进现代医学和科学技术时,指导思想非常明确。这些现代医学技术的引进不是为了取代中医药,而是要实现两个目的:一是中西医优势互补,促进临床疗效不断提高;二是拓展中医药治疗领域,对深入研究中医药和发挥其治疗优势提供条件。实践证明,正是由于我们指导思想明确,这些年,我们在强化中医药继承的同时,有计划地引进、开展了众多先进的诊疗手段和项目,不仅没有削弱医院的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缩窄中医药的服务范围,而且让中医药在更高的技术平台上发挥作用,实现了现代科技成果与中医优势的融合。鲜明的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突出的临床疗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患者,有力地促进了中医院的发展。目前在临床使用的各种疗效明确、特色明显的中医药特色疗法200多种。去年我院全年门诊量超过了540万人次,日均使用中药饮片超过了8.5吨。
2012-08-12 08:39 6楼
六、现代中医诊疗离不开西医

(文章来源:《健康报》发布日期:2011-3-31)

山西省孟县人民医院 马垂宪

中医院引进现代设备是不是“西化”? 大型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的院长们纷纷表态:《中医院发展要汲取人类文明成果》、《针灸与CT相得益彰》、《中医院引进现代化设备事出有因》。基层中医怎么看这个话题呢?请看他们的观点―

现代中医诊疗离不开西医

3 月24 日《 中医周刊》 发表的《 中医院引进现代设备事出有因》 一文,切中时弊,直击目前阻碍中医发展的一种思潮― 排斥必要的仪器检查、排斥必要的西医诊断、排斥必要的西药补充治疗,要以“纯中医”的方式建设中医院。该文对珍惜目前中医发展的大好形势,使中医医院建设走上正确的道路功莫大焉。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纯中医”的思潮完全脱离临床实际,脱离患者需求。中医院引进现代设备事出有因,现代中医学习西医也是事出有因。笔者想以中医院里的发热病房建设为例,谈一谈中医医院的诊疗工作是否能够完全离开西医知识。

1、发热病人入院后必须尽快作出西医诊断

一是国家法律的要求。因为对于发热病人必须尽快鉴别其是否患了传染病。如果是传染病一是要立即上报,二是要马上隔离。否则,延误诊断造成传染病流行,会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危害。

二是医疗安全的要求。对于一个发热病人来说,既可能是感染性疾病,也可能是风湿性疾病、血液性疾病、肿瘤等,治疗难度和预后大不一样。如果延误诊断会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或导致医疗纠纷。

三是病人的要求。现在的病人到医院看病,首先要求明确诊断。如果诊断不清或疗效不佳,病人肯定要求转院。如因误诊而造成死亡,病人家属是要诉诸法律的。

四是国家管理部门的要求。因为国家中医管理部门制订的中医病历书写格式中就有“西医诊断”这一项。病人住院后要求医生作出中西医双重诊断。中医医生的西医诊断不正确也是医疗质量不高的一种表现。

五是中医科研的要求。用现代仪器检查的结果难中医疗效更令人信服。有正确的西医诊断的中医临床研究总结价值更大。

为了明确西医诊断,需要做各种现代辅助检查。中医还必须能看懂各种检查指标异常的意义,当然更要熟练掌握各种发热疾病的西医诊断和鉴别诊断。

2、以中药为主治病仍需掌握西医知识

一是为了治标。西医对症状的控制强于中医。当中药治疗过程中患者突然发生某些病情变化,比如出现惊厥、抽搐、呕吐、烦躁、头痛等症状时,尽管中医用刮疹、针灸、放血等也有很好的疗效,但有的病人不愿接受,要求使用西药治疗,医生能够拒绝吗?

二是为了救急。当出现危症,如脑部感染病人因脑水肿出现喷射性呕吐、剧烈头痛时,为防止脑疝形成,可配用中药,但必须立即用西药脱水降颅压。而当出现脑庙、呼吸衰竭、ARDS 或心跳骤停时,更必须以西医方法救治为主,因为抢救是西医的长处。

三是为了“治人”。尽管中药对某些疾病有很好的疗效,但有时病人要求配用某种对该病也有良效的西药时,医生也不能执意用“纯中医”治疗。如对流脑的治疗,在用中药的同时常被要求配用西药抗生素。这种中西医结合不是治病的必需,而是“治人”的必需― 为了满足病人的心理需求。而且中西药合用常可取得更佳疗效。

四是为了增效。中药并非万能,有些发热疾病西药疗效比中药更好,治疗时就必须加用西药。如对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就应该以西药抗痨为主,中医防治西药副作用为辅。

由此可见,中医医院里的发热病房离开西医知识寸步难行。其他病症的中医病房工作也是如此。掌握更多的西医知识有助于充分发挥中医在各种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3、“纯中医”已无能力包打天下

毋庸置疑,中医机构如没有中医特色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但中医学点西医知识并不意味着不在中医特色上下功夫。张锡纯学了那么多西医知识,难道能否定他在中医学术上的成就吗?张锡纯用了不少西药,难道他就成了“不会辨证用中药的挂牌中医”了吗?所以看问题不能绝对化。肯不肯钻研中医,不在于学不学西医,而在于对中医热爱不热爱。如果学西医的目的是为了发扬光大中医,不仅不应口诛笔伐,而且还应大力提倡。

目前中医学西医、用西药,不是中医西化,而是临床的需要,是时代的要求,是对中医的补充,是患者的需求,是中医事业发展的必然。中医应该在极力挖掘自身潜力的同时,取西医之长,补中医之短,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把中医病房办得符合现代患者要求,把中医事业做大做强,使中医在医疗市场划分中占有的份额尽量多一些,让中医为人民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2012-08-12 08:40 7楼
七、专家指出:中医引进现代技术不等于“西化”

(2006年12月12日 《中国医药报》 )

据新华社讯“针灸最早用石针、骨针,后来用合金针,但这并没有改变针灸是中医的事实。”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吕玉波日前接受采访时指出,中医在发展过程中吸收、引进现代技术不等于“西化”。

针对现在不少人提出的“中医西化”问题,吕玉波认为,由于定位不准、对中医药的信心不足,确实有一些中医院采用西医的手段来发展,但是不能把中医引进现代技术手段简单归为“中医西化”。

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陈达灿指出:“现代医学设备和手段对人体的局部了解很好,如X线、核磁共振等。这些现代科技手段最早也不是用于医学,它们不是西医的专利,中医也应该吸收这些人类最新的文明成果来发展自己。但引进现代科技不是为了替代中医,而是更好地发挥中医优势。现代设备和手段只是中医望、闻、问、切的延伸。”

“现代医学不等于西医。中医也有发展,也有现代医学内容,它的概念已不再是开方、卖汤剂。”吕玉波说,“衡量一家中医院是否采用中医方式治疗、是否保持中医特色,关键在于它是不是以中医药保证疗效。”

此外,一些专家还指出,不能为坚持中医而拒绝现代文明,现代中医应该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与西医并存,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共同攻克疾病。(新华社)
2012-08-12 15:49 8楼
八、针灸与CT相得益彰

(文章来源:《健康报》,本报记者冯立中整理;发布日期:2010-03-17)

安徽省中医院院长 杨 骏

中医药的发展是不是需要引入现代科技的元素?答案是肯定的;是不是中医院有了CT、磁共振就是“西化”了?答案是否定的。其实这些问题已经争论过多次,达成的共识不仅在中医界,而且在社会上也得到了广泛认同,更重要的是得到了患者的认同。如我们医院的门诊中医处方量占到整个处方量的60%以上,同时CT、磁共振等现代医疗诊断治疗设备也都应有尽有。正因为我们有了“两手”,医院的实际床位使用率才达到了123%。

由此可见,扎针灸和做CT并不矛盾,它们之间是完全可以共存的,而且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中西医结合可以让我们对疾病的理解和治疗更加有利。

1、唐装好看已融入现代元素

中医药的发展缺了现代科技的支撑是无法想象的。现代科技是支持、保证传统医学发展的强大的助推器。从中医角度来讲,中医发展不能独立于社会的发展;从社会角度来讲,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一定会对生存在社会上的一切产生影响,其中包括中医和求诊于中医的人。唐装很漂亮,但是今天的唐装和1400年前的唐装相比,只是外形上类同,而组成唐装的元素,如布料、织造、染色等早已经彻底改变了,它们已经接受了大量的现代化元素。中医有很多语言生动形象,如痹证,表示人体内某些管路不通,现代人称之为风湿病。但是痹证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应用,我们称之为风湿病也没有问题。

现代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成果的结晶和财富,理当为更多的人所享用。CT、磁共振西医院可以用,中医院当然也可以用,这是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患者需求使然。

2、有了制造技术才有针灸针

从中医发展的历史看,任何一个时代的中医发展都是和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同时也是借助于当时社会的科技成果发展起来的。如冶炼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中医炼丹术的发展;制造技术的发展造出了刚柔相济的针灸针。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产生了CT,中医为什么不能用呢?中医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封闭的,只有开放的体系,才有生命力,这也是中医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的根本原因之一。

如今的中医药,不仅面临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而且从事中医药的人也都是在现代科技里熏陶出来的。我们的中医师都学过数理化,和现代科技有着天然的亲和力,不能因为古人看舌苔都是在油灯下看,我们今天也要关了电灯点上油灯来看舌苔吧!
另外,现代科技已经对今天的中医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没有现代科技的推动,中医绝不可能发展得这么快。针灸技术就借鉴现代科技产生了很多分支,如电针比起普通针灸方法对有些疾病的效果更好。同时,中医也能在现代医学解决不了的问题上发挥作用。如心脏介入手术后,血管可能通了,但是有些症状缓解不了,或出现介入后并发症,此时中医药就可以大显身手了,这样也就提升了现代设备的使用价值。

3、青蒿素是对青蒿的超越

现代科学技术还可以帮助、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如有一些中药中含有有毒成分,前人在使用中虽然知道可以通过“君臣佐使”加以解决,但却是笼统的、模糊的。如今我们通过现代药理学知识,知道一些中药中含有有毒的马兜铃酸成分,这对指导中医临床用药可以起到重要作用。原来人们只知道青蒿能治疗疟疾,现代人从中提取出青蒿素,使之成为治疗疟疾的特效药之一,而且服用方便。这就是现代科技使传统中医药发生的一种超越。

随着群众对自身健康的日益关注,采用多种诊断治疗技术已经被相当多的病人认可。西医和中医有着不同的认知方法,也有着不同的特色和专长,在疾病的治疗中完全可以取长补短。像膝关节炎,西医可以通过打针甚至开刀,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中医则认为是因为受寒、湿、血瘀等影响,需要一个康复、理疗、调理的过程,治疗时间可能比较长。患者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择中医或西医治疗。像我们医院的推拿科,有时也需要使用CT等协助诊断。我觉得传统疗法与现代设备二者之间并不矛盾,而是相得益彰。
2012-08-12 15:52 9楼
九、中医院引进现代化设备事出有因

(文章来源:《健康报》;发布日期:2010-3-24)

北京中医医院院长 王莒生 党委书记 陈 誩

两会期间,代表和委员们关于中医医院引进使用现代化检查设备是不是“西化”的争议,不仅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热议。让我们看看三级甲等中医院的管理者有怎样的说法:

首先,我们认为有必要厘清什么是中医医院“西化”?是不是中医医院购置和使用X线、CT、核磁以及检验设备等就是“西化”?
我们以为,现代化的检查设备属于现代科技发展成果,是医疗诊断治疗的手段、工具。古老的中医是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发展起来的。如今,同样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成果来实现与时俱进。因此,不能因为中医医院使用了现代仪器设备,就认为医院不姓“中”了,关键要看其是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了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中医医院为什么需要引进现代设备?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原因之一:医院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中医医院普遍底子薄、基础差、设备陈旧,与现代人的就医观念、标准不相匹配。长期以来,政府对中医院的投入低于同级西医医院,还有就是医疗市场普遍重视设备和耗材等成本,轻视技术、传统手法等人力成本,而中医医疗服务费用长期偏低。以针灸治疗为例,原收费标准每人次4元,一张床位一上午满负荷服务只能治疗6~7名患者,收入不到30元,根本无法谈及劳动价值。中医医生的收入、付出和承担的责任与西医医生差距太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医医院要生存、发展,很容易从经济效益出发,用中医药治病,用西医手段挣钱,争取医疗市场份额。

原因之二:现代医院管理评价体系的导向

中医医院分级评审管理制度始于1990年。医院评审虽然有效地促进了医院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但同级中、西医医院评审标准的趋同,使中医医院不得不为评审“达标”而努力。努力的结果,一方面是中医院规模扩大,硬件条件改善;一方面是中医“味道”相对不足。仅以中医病历要求为例,既需要中医诊断,也需要西医诊断。仅仅为病历“达标”,就需要中医医院既得有懂西医的“人”,也得有西医的“术”,必然迫使中医行业从教学源头就开始引入西医的一套东西,并将其逐渐传递到中医医院的整个业务链条和学术体系,以适应中医医院医疗管理的需要。

一所三级甲等医院是否卓越,科研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尤其在医院评价中,哪所医院也不愿意科研项目出现空白,而科研项目是需要量化指标的。过去中医医院的科研课题全由西医专家评审,现在虽然这种情况有很大改善,但目前我国医学科研依然完全用西医的标准要求中医,如果检测指标使用的不是最先进、最高端的仪器设备,那么该项课题往往不会被批准。因此,各中医医院不得不在增加先进设备上你追我赶,争取出最新临床检测指标,争取更多、层级更高的科研课题。

原因之三:患者就医需求的驱动

决定中医医院发展方向的原始推动力是社会现实的刚性需求。患者到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就医,不仅仅需要三个指头、一个枕头、一个笔头的中医诊断,还需要化验、检查等客观诊断指标;不仅要求医生能开中药,还要同时能开西药;有些患者要求仅用中医方法保守治疗,有些患者则要求在中医医院里同时享受全程中西医结合服务,而不必奔波于多家医院;非急证患者在就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在病情上出现很多变化,当出现危急重证时,中医院的急诊、手术、心血管等科室必须为患者提供基本的应急救治。因此,中医医院在中医自身急救能力的基础上,必须借鉴和融合西医的急救优势,以为患者的生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另外,在中医医院就医的患者中,有很多是先期在西医医院治疗,后期转入中医医院康复的。判断是否康复既需要医生和患者的“感觉”,更需要客观的评价体系,而康复的指标是靠先进的仪器设备来检测的。如果中医医院没有与西医医院相匹配的仪器设备,就无法为患者完成中医康复治疗的前后对比,难以得到患者的认同。

原因之四:现行医疗法律法规的要求

医学有中、西之分,医院有中、西不同。但一旦出现医疗事故,只能面对一个《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医学的核心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这在医疗争议颇多的今天,往往是治好了病,疗效能得到普遍认同,而出现医疗纠纷时,在举证倒置的程序面前,司法使用的是西医诊疗的原则和逻辑,这使中医医院处于被动局面。面对这样的现实,中医必须拿起西医的武器进行自我保护。

原因之五:中医学术发展的必然

中医院不排斥CT、核磁共振等现代科技手段,也与中医药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关。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之前是什么状态,治疗中有什么变化,治疗后是否有效,都需要应用现代化诊断仪器进行检查,便于医生总结治疗经验,同时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中医药虽然疗效确切,无需用西医语言来印证,但是在世界范围内西医雄踞强势的情况下,中医需要用世界通用的现代医学语言解释和推广,以得到更广泛的理解、认同和接纳。要想让中医走向世界,需要用世人听得懂的语言来说话。

终究中医院姓“中”才有出路,而姓“中”的人也并不愿意改姓。日前,卫生部等五部门出台了《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要求“落实中医药扶持政策”。近年来,北京市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实行中医特色服务年度绩效考核制度,对中医医院是否姓“中”有了明确的考核目标,确立了如中医药人员比例、中医药技术手段应用项目的开展情况、中医药特色病种的疗效指标等十余项考核标准,并与财政补偿挂钩,考核合格的中医医疗机构人员基本工资、国家规定范围内津贴由财政全额拨付。这些都有利于中医医院发挥中医的特色和优势,而不再倚重西医的治疗方法,有利于老百姓看上“味道纯正”的中医。

但是,政府的扶持政策并不能完全解决中医自身发展的全部问题。如何让中医医院中医特色不再弱化?这是中医院管理者在中医院发展中的首要任务,也是公立医院在改革中需要完成的重要课题。
2012-08-12 15:53 10楼
十、现代中医应五诊 望闻问切查

(文章来源:《健康报》;发布日期:2010-03-24第5版 中医周刊)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 金 栋

中医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传统中医与现代中医。传统中医是指西方医学尚未传入我国以前的中医;现代中医则是在继承传统中医的前提下,吸取并采纳现代科技成果及西医学的某些知识,而融会贯通,合为一体的中医。

实际上,目前中医临床已属现代中医范畴。所谓纯中医,从目前看是不现实的。因为目前中医临床已非过去传统中医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代科技成果及西医的许多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中医临床之中,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制药学及病名(如高血压、糖尿病、肝炎、肾炎、心脑血管病、癌症)等。与此同时,患者对中医的要求也大不相同了。

随着西方医学知识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医药学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现代自然科学及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应用于医学,促进了西方医学关于人体生理功能认识及疾病诊断治疗水平的飞速提高,对仍以四诊(望、闻、问、切)为主要病情资料收集手段的传统中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使现代科技条件下中医药学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因此,中医药学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想继续发扬光大,就必须充分吸收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

吸取现代科技成果,主要指借助于现代化的设备,如理化检查与实验技术等,以完善、弥补中医四诊的不足。作为中医四诊手段的延伸和丰富而形成了中医“五诊”即望、闻、问、切、查。正如“国医大师”邓铁涛所说:“使用CT、磁共振等技术,是中医望、闻、问、切的延伸。”

实际上,目前中医临床中“五诊”已经是常用的手段,只不过没有提出中医“五诊”这个概念、名词而已。无论是中医高等院校统编教材,还是中医各种不同形式的专著、临床报道、治验总结及中医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断指南、中医院的运营等,都已有西医相关辅助检查的内容。

“五诊”中的“查”,是必备的、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如中医内科疾病中,肺系病证中的肺痈、肺痨等肺系病变,必须借助于现代医学的辅助检查如X线胸片、肺CT等;心系病证中的胸痹、真心痛等心系病变,必须借助于心电图、心肌酶或心脏彩超及心脏介入等手段;脾胃系病证中的胃痛、呕吐、噎膈、泻泄、痢疾等胃肠病变,必须借助于消化道钡餐造影、电子显微内窥镜、大便常规及镜检等;肝胆病证中的胁痛、黄疸、鼓胀、头痛、眩晕、中风等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病变,必须借助于腹部彩超/CT、血生化检查、头部CT/MRI、经颅多普勒(TCD)等,以明确疾病的诊断。

中医四诊作出的诊断,是一个模糊、宏观的病证名诊断。如果没有现代科学的检查方法作为中医四诊的补充和完善,从目前临床的角度来看,中医四诊误诊的概率会较大。从法律的角度分析,单纯中医的病证名尚不具备法律效应,如果发生医疗纠纷,中医的病证名是不被法律所认可的。

现代中医倡导“五诊”的诊断方法,中医院引进现代化设备,是为了适应新时代患者的需要,绝不是“西化”中医。
2012-08-12 15:55 11楼
十一、广东:中医被“西化”了吗?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0年08月10日;作者:人民网-《人民日报》)

三根手指,一根针,中医生通过望、闻、问、切,见外而知。如今,B超、CT(计算机辅助断层成像技术)等技术和设备在各中医院广泛使用。

有人认为,这是中医“西化”的表现,丢掉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煮药,过去用柴火,现在用电,是不是不能叫中医了?针灸从古老石针,到金针、银针再到今天临床使用的复合金属针。现代技术的引进,带来了临床疗效的提高。”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吕玉波坦然面对质疑。

广东省中医院以前由于缺乏一些现代的医学设备,让中医院诊疗上束手无策。神经科主任蔡业峰回忆说,70多岁的陈先生患脑中风送到医院急诊,无法诊断患者是脑出血,还是脑中风,还是脑部的血管栓塞,究竟是何种原因造成的,只能是转院。
蔡业峰感叹道:缺乏必要的检查设备,中医院连病人都收治不到!

弊端让广东省中医院上下反思。一种理念逐步清晰:中医、西医都为治病救人。如果能够把中西医优势汇聚,为患者提供最佳诊疗方案岂不更好。正如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所说:“使用CT、核磁共振等技术仅仅是中医望、闻、问、切的延伸。”

“西医院那么多,患者到中医院当然奔着中医来。跟西医院后面走,永远是二流。 中医特色是中医院立身之本,现代技术的引进,也是为了发挥中医药的比较优势,这样中医院才能立住根基,才能发展。” 吕玉波说。

从开始引进现代技术,广东省中医院每一次都进行严格论证。

中医药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会不会推动专科建设?能否更好地服务和发展中医药?这些现代医学技术的引进要实现两个目的:一是中西医优势互补,促进临床疗效不断提高;二是拓展中医药治疗领域,对深入研究中医药和发挥其治疗优势提供条件。现代技术的应用,不仅丰富了传统中医诊断学,还扩大了中医药服务范围,让中医药在更高的技术平台上发挥作用。蔡业峰说:“西医院有的我都有,但我还有他们没有的中医药。”

广东省中医院心脏中心引进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开展了一系列世界上最新的心脏外科手术,并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手术期特有的作用,对身体状况不适宜手术的患者采用中医中药治疗,待身体条件允许时进行手术,降低了手术的风险,而术后的中医药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并在预防再狭窄中发挥了作用,中西医相互取长补短,收到了临床疗效优化的成效。该研究得到了陈可冀院士带领的专家小组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医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各种数据库,加快名老中医经验和学术思想的整理和挖掘,促进了中医药的传承与应用。副院长杨志敏说,“一个一个病去研究,弄清楚每个病的中医优势在哪里,西医的长处在哪里,这个阶段是中医唱‘主角’甚至‘独角’,下个阶段也许是以西医为主。沿着这个思路,就能找出一条中西医融合之路来,最终形成一个既优于单纯中医,也优于单纯西医且最适合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

浓郁的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突出的临床疗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患者,有力地促进了中医院的发展。去年,医院全年门诊量超过了540万人次,日均使用中药饮片超过了8.5吨。

美国心脏外科学会委员阮新民,被引进医院任心血管外科主任,开展心脏搭桥手术、介入治疗,创立心血管学科。从学科建设之初到发展壮大,邓铁涛一直非常认可,每周来查房,并在中医药治疗方面给予支持。因“两服药就解决了术后患者出虚汗的问题”,西医出身的阮新民心甘情愿地拜邓老为师。

引进现代医学技术的同时,更需要引进高层次掌握现代技术的人才。像阮新民这样的10多位西医领军人才,广东省中医院将他们配置到心血管病、脑血管病、乳腺病、呼吸病等各科室,并鼓励他们拜名老中医为师。

吕玉波将医院的发展思路归纳为“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管理能力匹配到位,为患者提供最佳诊疗方案”。
⬅ 伤寒心要[整理版] 老茶馆 刘翔究竟伤的是哪边的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