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名家司徒铃针灸经验总结

2012-08-06 20:21 楼主
岭南名家司徒铃针灸经验总结
庄礼兴 韩德雄

司徒铃教授(1914-1993),祖籍广东开平县,1931年考入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五年勤奋攻读,
多次获得奖学金,193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工作,在附属医院担任住院医师,1948年开始兼任教学工
作,自1956年起在广州中医学院任教。其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学验俱车、桃李天下,堪称一代针灸大
师,在中医针灸教学、医疗、科研工作等方面成绩卓著。作为岭南针灸专家、广东省名老中医,他数十
年如一日,在针灸临床中,坚持运用经络脏腑辨证理论指导循经取穴,疗效显著,吸引了无数外国友人、
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前来就诊。1980年出访泰国,曾参加抢救中风昏厥等危重病者。司徒老以医德高
尚见称于世,其先进事迹曾多次登于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日报等报刊报导。1958年荣获卫生部奖
状和银质奖章。司徒将毕生精力贡献于针灸事业,并先后当选为广东省第四、五届政协委员,曾任广东
省针灸学会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理事、卫生部针麻学术委员会委员、高等医药院校针灸专业教材编
审委员会委员。
司徒老平生医理通达,对《灵枢》、《素问》、《针灸甲乙经》等重要经典领悟尤深:临床经验独
到,在经典的指导下,辨证论治、选穴施针、遣方用药,思路宽广、法活机圆,识证析理不落前人窠臼,
对针法、灸法的研究,独出杼机,故摘其梗概,总结于下。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8-06 20:22 2楼
一善用背俞,法活机圆
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子背部的一些特定穴,是内脏与体表联系的部位,它具有反映内脏疾病
和治疗相应内脏疾病的特异性。
司徒老根据《灵枢·本脏》“视其外应,以知内脏,则知所病矣”的观点,经过多年临床观察,发
现了当脏腑有疾病时,在相应的背俞穴处可出现阳性反应区、反应点和反应物,通过观察背俞穴处的皮
下组织有无隆起、凹陷、松驰和皮肤温度变异等反应现象,可以此分析推断属于某一经脉的病变与疾病
的性质等。如诊察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病人,可看见肝俞、脾俞处出现形似指甲大小、淡暗红色的阳性
反应区,并在这个阳性区中出现灰白色粟粒样小点,稍突出于皮面,圆形略带光泽,压之不褪色,同时
用手指按压第9、11胸椎旁近肝俞、脾俞处,病人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传导到胃脘区,并觉疼痛有所减轻
的阳性反应现象:司徒教授通过观察还验证了五脏六腑背俞穴具有主治相应脏腑相关疾病的特异性能:
心俞能治疗心血管病、精神病、语言障碍、脱发,又可治疗与心有关的面部疾病如面瘫、痤疮等;肝俞
能治疗肝疾目疾、筋脉挛急及气机升降失调疾病如呃逆、噎膈、奔豚气、哮喘等:脾俞治疗消化道疾病、
痿证、水肿及血液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细胞减少症、贫血等;肺俞治咳喘、鼻炎、皮肤病:肾俞
治疗生殖泌尿系统疾病、腰痛、耳聋、耳鸣、骨关节退行性变、白发、脱发等:厥阴俞治疗癫狂痫、老
年痴呆:霄俞治霄病、狂证、鼻炎:三焦俞治疗痹证、浮肿、盆腔炎;大肠俞治疗痔疮、便秘、腹泻、
坐骨神经痛:.小肠俞治疗尿浊、口腔炎、口臭:膀胱俞治疗小便异常、前列腺炎、坐骨神经痛:胆俞治
疗胆道疾病、偏头痛、膝关节增生、皮肤瘙痒。司徒教授善用背俞疗痼疾,在辨证基础上,以背俞为主
组方治病,酌情配合其他穴位,疗效卓著。“四花灸法”出自《针灸聚英》,即在膈俞、胆俞四穴施灸,
用以治疗骨蒸劳热。司徒老在临床上应用该法发挥自如,遵古而不泥古,常用以治疗风湿骨痛、霄肠顽
症等病,愈疾无数。司徒老强调运用背俞穴的原则是临床上必须按辨证施治的原则,运用经络脏腑、
八纲辨证,明确其病位属于那一脏腑,那一经脉,区分其属于寒热虚实那一类型,以作出临床诊断,确
定治则和治法,在病位近部选取对所治的病症有相应主治作用的背俞穴、点,以组成配穴处方,并确定
治疗时是用针还是用灸,用补法还是泻法,共同组成刺灸背俞穴为主的治疗处方。
2012-08-06 20:23 3楼
二活用经穴,发皇古义
司徒老深谙《灵枢·经脉篇》强调“凡刺之理,经脉为始”、“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
调虚实,不可不通”的教导,并深刻领悟十四经的循行分布,及其“是动病”、“所生病”,指出循经
取穴是在脏腑经络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包括循本经取穴、循他经取穴、多经取穴等。

循本经取穴: 《灵枢·经脉篇》中,叙述了十二经脉每一条经脉的体表循行路径和体内属络脏腑之后,
指出本经循行所通过的脏腑器官肢节患病时所出现的“是动病症”、“所生病”的病症,同时认为在
脉证合参的辨证基础上运用“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
经取之”。凡本经及其所属脏腑在发病初期,机体未有形成邪实正虚或阴阳偏盛的现象,而仅仅是本经
经气发生厥逆者,可循本经取穴治疗。归纳了一些常用的取穴方法:
治胸部脏器(有关心肺)的疾病可取手三阴经穴位。其依据是手三阴经的走向都是从胸走手。如
治疗虚劳心悸、虚烦惊悸不宁之症,用补法刺手少阴心经的“络穴”通里,可补益心气,调整血行以宁
心治悸,并配足三里以扶正、宁心。
头部器官的疾病,可选用手三阳经穴位。其依据是手三阳经的走向都是从手走头。如感冒并发听觉
障碍的暴聋症,可以手少阳三焦经外关(络穴)和翳风、耳门为主穴,以疏通少阳经气的闭阻,促使
其听觉得以复常。
治全身性游走性的病症,可选取相应的足三阳经所属穴位为主穴。其依据是足三阳经的走向都是从
头走足,可以联系躯干整体。如治疗游走性多关节痛,可根据足少阳胆经“是主骨所生病”的法则,取
本经之风市为主穴可达到利关节而镇痛的效果。

循他经取穴:十二经脉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由大大小小的络脉,及其他经脉的别络将其互相沟
通,形成人体整个“网络系统”。当某一脏腑经脉发病时,极易累及他经他脏。因此,在临床上往往不
限于使用本经穴位,而常结合有关之经的穴位,称为循他经取穴。

其方法有表里经取穴:某经脏有病时,可根据病变的情况,依据络脉沟通相表里经关系,从而选取
相表里经的穴位,以辅助本经更有力地发挥治疗作用。要经取穴:依据《灵枢·终始篇》“刺诸痛者,
其脉皆实。故日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之意,临床治疗
气血有余之痛证、实证,阳明经穴或取其相表里的太阴经穴皆可以达到主治的效用。子母经取穴:由于
每一经脉都内属脏腑,而脏腑之间存在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若出现阴阳偏盛或邪
实正虚的现象时,宜考虑运用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则。例如治疗虚劳久咳肺气不足之证,取胃
经足三里穴以配肺俞、孔最等,就是运用虚则补其母的子母经取穴。俞募取穴:十二经脉各经均有所属
脏腑的俞穴和募穴,背俞穴是脏腑经气所输注的穴位,募是经气之所聚结的穴位。《难经·六十七难》
说“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由于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
所以阴病有时而行阳,阳病有时而行阴也。如《灵枢·五邪篇》指出”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
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俞中府穴是肺之募穴,背三节五脏之旁肺俞穴,以手疾按之,快然,
乃刺之”。这就指出了在脏器近部取相应的背俞与募穴,以泄除邪气的方法。

循多经取穴:某种疾病,本身就是属于多经的疾病,如《素间·缪刺论》叙述“邪客于手足少阴太
阴足阳明之络⋯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日尸厥”,并指出刺上述五经之井穴治之,
立己。现在临床上治疗中风、半身不遂属风中经络,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治疗
中脏腑之闭证,常取督脉经穴和十二井穴为主。这是一种常用的循多经取穴治疗的方法。
2012-08-06 20:24 4楼
三补泻分明,疗效卓著
司徒老指出《灵枢·经脉篇》反复指出“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其实质就是强调取穴与补泻手法相结合的重要性,这是针灸辨证
施治的原则,对指导针灸治疗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临床实践中他严格遵循这一原则,并指出针灸
补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012-08-06 20:24 5楼
l、得气与候气
得气,是进针后,在针刺的部位产生经气已至的感应,亦称“针感”,得气时患者可出现酸、胀、
沉、重等感觉,部分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循经传导,而医生则会有针下沉紧如鱼吞钩饵的感觉。在针刺
过程中,如得气较慢或不得气,就可采取行针催气或留针候气的方法。《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上
守机”而提示了术者要注意针下气至的活动。同时还指出”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提示了针刺候
气的重要性。《难经·七十六难》指出“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营置气”。指出了补法与
泻法候气的部位。
2012-08-06 20:24 6楼
2、针刺补泻的法则
《灵枢·官能》记载“用针之服,必有法则”,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微,在速迟一.
这就显示了“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的疾徐法则的实际意义。同时指出“逆而夺之,恶得壬
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的明显对照而确立了迎随法则。同时又指出“排阳得针,邪气得泄。与“拈
而引针,外门已闭,中气乃实”的对照而确立了开阖法则。综观本节原文所载,实质是提示了针刺补
泻是解决虚实两类不同性质病变的两种方法。一为补法,一日泻法,并指出补法的操作要求按照补法、
泻法的具体操作要求综合运用疾徐、迎随、开阖法。全节原文实质是具体地综述《灵枢·九针十二原》
所指出的补泻手法。在《灵枢经》的原文中,并没有提出疾徐补泻、迎随补泻、开阖补泻、呼吸补泻等
名词。《素问·离合真邪论》提出在泻法行针当中结合“吸则内针,候呼引针”。在补法行针当中结合
“呼尽内针,候吸引针”的内容。《难经·七十八难》说”补泻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针也⋯得气,
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得气,动而伸之是谓泻”。本节原文,就是运用“非必呼吸”的术语,以排除呼吸
对补泻之法的不必要的混集。
《灵枢·四时气》“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这就指出补法行针时可出现针下热的感应,
但还未定为补性法则范畴。由此可见《灵枢经》立法严谨,且原则性很强的。
2012-08-06 20:25 7楼
3、补泻手法的操作
司徒老指出补泻手法的操作非常重要,补法的操作是准确取穴后,以左手拇指在穴位上沿经循按推
引,促其气至。右手持针刺入,进针之后,在浅层(卫分)候气,出现针下沉紧,便可运用“得气,因
推而内之”的手法,先浅后深地用隐力把针徐徐推进,约纳入卜2分,相当于“沉重如豆许”,一般会
有酸、胀之感觉。再慢慢纳入至一定深度为一度,患者可能出现热胀和循经传导的感应。如在针刺过程,
出现针下松而不紧,就应把针提至浅层(卫分)候气,务令得气后,再依前法行针,针下热,乃去针,
出针时,可揉按其穴位。
泻法的操作进针后,在(营分)候气,出现得气针下沉紧时,就可把针疾速插入一定探度,同时进
行先深后浅地边捻针边提退,并可结合伸而迎之的操作,继而把针徐徐提退至浅层为一度,患者可出现
酸、胀感和循经传导针感。如遇针下松不紧,就可把针稍向下按,并留针,务令得气后,再依前法行针,
反复行针多次。患者可出现有凉感(部分病人不一定出现),遥大其穴,出针勿按。令邪气得泄。
平补平泻法操作《灵枢·五乱》指出: “徐入徐出,谓之导气”。在进针“得气”的基础上,再运
用徐入徐出的均匀地提插捻针的手法。这种手法一般用于乱气之相逆而发生的病症,或虚实不太明显,
或虚实兼有之病症。
2012-08-06 20:25 8楼
4、针刺补泻有效地准则
《灵枢·终始》指出:“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
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
这是前人总结临床经验体会而得出了刺之气至而有效的主要指标,是临床症状消失和病脉显著好转,圳
通过“脉证合参”为准则。司徒老还认为有效刺激量就是达到治病目的之刺激总量。刺之气至而有效能
指标,不应该停留在脉证合参的水平上,可以把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其它生理指标,纳入观察懿
指标中。且后世著名的“烧山火”、“透天凉”刺法,临床上可随证选用。
2012-08-06 20:25 9楼
四治法多样,不循常举
司徒老在针灸治疗中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治疗的手段不局限于针刺,而是刺、灸、挑、拔综合、
灵活运用。刺、灸、挑、拔等方法其实都是穴位疗法的实施手段,采用的依据也是病人的证候。司徒老
经验中的特色之一是善用艾灸。他认为“寒证宜灸”、“陷下则灸之”、“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是爨
法的三大原则。如著名的压灸百会穴的方法,经临床大量的研究,验证了该法在治疗眩晕证方面确有刹
特的疗效。在司徒老的医案中保存有多个用灸法异病同治的个案,急救案。体现了他对《灵枢·官能》
篇所说的“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箨
之”,以及《经脉》篇的“陷下则灸之”的灵活运用。
司徒老经验中的另一特色是善用针挑。“针挑术”在刺法上属于“半刺”,即“刺络疗法”的范
畴,其挑刺的深度只限于皮部(皮肤层)。《素问·皮部论》篇日:皮部“以经脉为纪”,“凡十二经
络脉者,皮之部也”。《素问·五脏生成论》篇中也有皮部为“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
而去之”的记载。司徒老认为,用较强的刺激手法,以粗的钩针较广较深地钩起皮下纤维组织,以腕力
把针向上下左右反复旋转、摆动,以触动所在部位的经络,挑完之后,还留有创口。创口存在组织再生
过程,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仍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以持久地疏通经络之气,发挥抗病作用,对一些经
络阻塞的痼疾以及痰阻瘀结的病症尤其有效。在司徒老的医案中,不但痹证、面瘫、劳损、头痛等跌打、
痛症用针挑,而且对不少难治性的内科疾病用针挑也屡见奇效。
此外,对于其他穴位疗法,如皮肤针(梅花针)、拔火罐等,也是司徒老经常会根据患者病情用到
的方法,在医案中也不乏记载。
2012-08-06 22:45 10楼
谢谢版主好帖。学习了
2012-08-09 19:04 11楼
学习了望版主来点有效的 实用的
⬅ 经典的启东话 老茶馆 四关穴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