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医学人文精神探析1

2012-08-03 10:56 楼主
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是指向人的主体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是一种以尊重为核心的人道伦理意识和精神。《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为人类积累了丰富的防病治病的经验和方法,其广博精深的史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知识,为形成我国独具特色的医学人文精神提供了理论和原始实践。关于《内经》中医学人文精神的研究从下面三个方面探讨:1 丰富的人文理论医学人文精神是人类挚爱生命、在医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是反映人类对生命根本态度的精神。[1]具有学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医学才能成为人的医学。医学人文精神是涌动在医学性质、目的、价值和境界等范畴之中的血脉,是贯通其间发挥灵魂作用的精神内核,使之紧密关联,共同组成有机的理论体系,从不同角度展现医学的本质。[2]1.1 《内经》提出了以生命为本的医学本质观“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的思想贯穿于《内经》的全文。病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对生命的至高尊重使得医家当以病人的生命为本。而其生命的观念,则是自然地生命,示不受任何社会关系制约的生命。首先,人的观念是在《内经》里示不带任何社会属性的全体,是普遍意义上的总体。全书对人使用的是“民”、“万民”、“百姓”、“众子”这样的概念。有时问贫贱富贵的先后,也是为了诊断疾病的准确。“诊有三常,必问贵贱。”(《素问•疏五过论》)。其次,《内经》关怀服务的对象,也是纯粹自然地人,从不分阶级贵贱,即使是骄奢淫逸、不听从养生劝告的“无能禁之”的人和“无道”之人,也要苦口婆心地晓之以利害关系。[3]如《灵枢•师传》里“且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从欲轻人,而无能禁之,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便之奈何?”岐伯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这里表现的是绝对的生命平等观。再次,黄帝作为一个建国安邦、统率万民的最高统治者,更是万民敬仰的民族始祖,但在《内经》中,却以一个心怀慈悲、关心人民疾苦的医者出现,全然不见丝毫的地位等级色彩。[3]这种对生命本身的关注示纯净而美好的,这种朴素贺博爱的人文关怀,也是今天现代医院文化建设中应该达到的境界。1.2 《内经》提出了以人文关怀为本的医学目的观医学的目的不仅是疗病救伤,更重要的是对人的关爱:“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灵枢•师传》)医学史人学,它以治病救人和增进人的健康为天职。人事一切医疗活动的中心和目的,治病是救人的手段和途径。医学时刻以尊重人和人的生命,贯彻人的决定性价值为原则。所以,以人为本是医学人文精神的目的和基本出发点。以人为本,表现在对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呵护上,更显示在对待疾病的态度上,《内经》注重“救其萌芽”。疾病发展演变的规律,总是由浅至深、由轻至重,则表示正气的损伤越严重,于是生命所遭受的威胁也日益严重。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既然病深要害人,病重要夺命,而治病之道以人为本,故《素问•八正神明论》要求高明的“上工”治病,必须以人为本而“救其萌芽”,救在病成之前、正衰之先。相反,低劣的“下工”,不知以人为本之道,不明正衰命危之虞,“救其疾病已成,救其正气已败”《素问•八正神明论》,而“病已成而后药之”,正气衰微,生命堪忧,“不亦晚乎”!殷殷叮嘱之情,溢于言表。1.3 《内经》提出了“救世济人”的医学价值观人类任何价值体现的第一前提是人生命的健康存在。救护生命是医学的基本价值,也是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理念。医学对生命的救护直接维系人类安危,护卫人类文明,支撑社会发展,医学救护生命所创造的非经营性的经济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关爱生命是医学的人文价值。[2]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灵枢•玉版》曰:“人者,天地之镇也。”人是天地万物之中最宝贵者,不论君王众庶,皆欲保其健康。医家出于“救世济人”之宗旨,对人的生命更是倍加珍惜,遇病魔损害健康甚至夺走生命之事,总是痛心疾首。如黄帝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营其逆顺出入之会。”《灵枢•九针十二原》中黄帝曰:“余念其痛,以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对百姓有病而悲伤,无用毒药砭石,而以微针更显示出对生命的怜惜之情。《素问•宝命全形论》黄帝曰:“夫子之言针甚骏,……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子能反之乎?”岐伯曰:“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也。”黄帝曰:“余闻之则不为人,然愿闻其道,弗行于人。”《灵枢•玉版》即对民众生病表示了极大地同情,对治不及时或逆治产生的不良后果,认为是残暴不仁的行为,制定了若干治疗禁忌。医学人文净胜示人的恶生命宣告诞生之时触及的第一文化形态,示人在生命过程中最软弱、最痛苦之时最需要输送的精神血液。临床工作直接接触患者,示体现医学人文精神的前沿。我们无法看到《内经》时代的医学实践,但通过《内经》对从医者的职业修养、医德品质的要求,对当时医疗环境、行为、语言、心理等的记载,依然可以看到先人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呵护与仁爱。

作者:申咏秋 鲁兆麟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8-03 15:59 2楼
学习了,楼主的文章很好呀
2012-08-03 16:03 3楼
医家的经典,根本在于愈疾。
⬅ 奇效的“乌梅丸”方 老茶馆 观针灸大师张沛霖老师针灸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