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之堂 谈我的医学故事

2010-04-28 21:21 楼主
前言:

我的太爷是一名乡村医生,他并没有经过正规的医学理论学习,他的医学知识来
源于祖辈的口授,但他却从我幼年开始,用他的方式,为我走上医学之路奠定了良好的
基础。为了将我培养成一名合格的中医,他付出了晚年的全部心血,在临终前仍不忘告
诫我行医的准则。我便是太爷一生的希望。在医学的路上走到今天,我最感谢的是他老
人家。今天我抽出时间来完成这篇小说,既是我多年的心愿,也是为了对他老人家的告
慰,愿老人家九泉安息,含笑着看我走着每一步行医之路!!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4-28 21:22 2楼
第一章:童年的回忆

我的太爷是家乡有名的草医,给人和猪牛看病,在当地人缘很好,也很有威望,他
很想将自己的一生医术流传下来,可惜自己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一个是我奶奶,
一个是我姑奶奶。我奶奶是大女儿,最终留在家里招了上门女婿---我的爷爷,而爷爷
年轻时好赌成性,偌大的家业输的所剩无几,几百上千亩的板栗山最后输的只有两块了
。庆幸的是给我太爷添了四个孙子和一个孙女,我父亲老大,继承了太爷手艺的一部分
,即给牲口看病,一本《牛马经》加上太爷的实践经验,将父亲造就成了一方的有名兽
医,太爷的其他孙子一个学了木匠,两个当个教师,成了国家干部,眼看一生苦心研究
的医术将要带进黄土,年迈的太爷常常叹息。。

1975年的秋天,随着我的出生,太爷看到了希望!

从我满月开始,太爷便天天抱着我在村前村后转,唱着我还听不明白的中医
歌曲,将他毕生的心血慢慢地灌输在我稚嫩的脑海中,随着慢慢的蹒跚学步到能够四处
跑着玩,跟在我后面的总是我的太爷,气吁吁的跟着我,口中喊着:“东娃子,慢点跑
,小心有蜈蚣?”欢笑声在太爷的担心中四处散开。

我依稀记得 三岁那年的仿佛很重要的日子,村头李家的儿子不听话,李叔打了
几下,结果儿子突然面色苍白,手脚发凉,出气困难,慌忙中来找我的太爷,太爷一手
拽着我,向李家跑去,到他家时,李叔的老婆站在门口说怕是不行了,娃子脸色白的像
张纸,出气困难!!太爷说,别急,让我看看!

李家儿子涛涛躺在堂屋的凉床上,看上去出气很困难,太爷切完脉,让李叔拿
两口缝衣服针来,然后倒上半碗酒,将针在酒中洗了洗,在涛涛的两个手腕内侧上一点
各扎了一针,然后用大拇指在胸口反复推,几分钟后,涛涛的面色有了血色,出气也顺
畅。太爷回头对李叔说,娃子气性大,以后教育要注意方式,刚才差点就气昏死了。李
叔点头称是,在一连串的道谢谢中太爷带着我回家了,回家的路上,我问太爷,为什么缝
衣服的针能救人,太爷笑着说,不是针救人,是针扎了穴位救人了,刚才扎的是内关穴
,这个穴位能调理胸部的气机,我手推的是儃中穴,此穴为气海,涛涛是生气后,气郁
在胸中,气顺了,病就好了。太爷用手摸着我的头,问我想不想学救人的本事,我说想
学想学,然后问好玩吗?太爷笑着说,那可不是玩的事,得好好学才能救人,不然会把
活人治成死人。我一时不知说什么,只觉得死人可怕,看来学救人的本事是一件不好玩
,而且会遇到死人的事情。太爷摸着我的头,笑着说只要按照他说的学,一定能学好,
而且学好后也很好玩。一听很好玩,我便闹着要学救人的本事。太爷爽朗的笑声响彻山
谷!!

太爷的医学知识也是其上辈传给他的,记得太爷说上辈人中有深悉阴阳五行八卦
的先生,不仅给人看病,还顺便帮人看风水。但长时间以来流传下来,也遗失了不少。
现在想来也许是几次革命将他们革怕了吧。而最终留给太爷的只有几本医书加上一些常
用的效方(也就是农村说的秘方),而太爷经过努力的继续学习和求教,终于形成了一
套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切脉诊病、药性整理、特效方剂、疾病预后、愈后调理
但是如何将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向一个只有不到四岁的小孩灌输,还要不让小家伙感到
枯燥,太爷有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在思索着。

1980年秋,记得我刚满五岁不久,太爷带我到山上放牛,一边走一边指着山上的
花花草草说,这都是药材,多好的药材啊,我好奇地问,什么时候开始叫我学习救人的
本事,太爷笑着说,别急慢慢来,你看前面那片刺藤上面一个个红红的,咱们叫“蜂笼
罐”,就好像装满了蜂蜜的小罐子,可甜了!不过表面有刺,采摘时要小心,我闹着要
吃。太爷摘了一个颜色深红的,擦掉了上面的刺,掰开后扣掉里面的籽,然后将果肉放
到我的嘴里,甜丝丝的,虽然水分不是很多,但真的很甜。太爷说,医书上将这称为金
樱子,没有熟时呈青色,味道酸涩,熟透了就很甜。

“这也是药吗?"我笑着问。

太爷看着我说,去年你每晚尿床,后来我给你喝了几回”甜水“不就好了?

可那时你说是糖水?

太爷笑着说,就是这金樱子煎的药水!以后可要记住了,金樱子煎的甜药水可
以治疗尿床!!

知道啦!以后你不能再骗我,将药水说成糖水,来!拉钩!!

太爷笑着和我拉钩,然后我们继续跟着家里的老黄牛朝山里走去。大山里的秋
天随处可以看到成熟的野果,没走几步就看见前面有棵柿子树,树上的柿子已被采摘,
剩下不到几个橘黄色的柿子挂在树上,非常诱人,太爷用树枝给我勾下来两个,我急不
可耐地吃了起来,甜甜的爽滑的感觉很是舒服,太爷自己却等在地上拾满地的柿蒂把,
我说老爷爷,你吃个柿子吧,柿蒂把不能吃的。太爷看着我,笑着说,这可是救人的好
药。一听说救人的好药,我便帮忙拾起来,满地的柿子蒂一会功夫就拾干净了,太爷足
足用随身带的布袋装了小半袋。

这东西看起来很丑,皱皱巴巴的,能治疗什么病?

打嗝!!

打嗝也是病?我每天吃饱饭后都要打几个嗝,很舒服的事情,怎么会是病?

老爷爷笑着看着我,打嗝多了也是病!而且很难受!!

我将信将疑,拉着太爷的手追随我们家的老黄牛去了。当天边的最后一抹阳光消
失后,祖孙俩才慢慢下山回家,玩了一下午我也睡着了,等我醒来时家里来了几位不认
识的客人,其中一个女的不停地打嗝,就像老公鸡吃了蜈蚣,不停地嗝噜嗝噜,满脸痛
苦的样子,太爷摇了摇半醒中的我,让我看看打嗝打多了也难受,随后太爷从腰包里抓
了一把下午我们拾的柿子蒂给病人,让病人回家煎水喝,病人在半信半疑离开了。迷迷
糊糊中我晚饭还没吃完就睡觉了。

清晨醒来,一阵香气将我弄醒了,只见太爷担着一碗鸡蛋面条让我起来吃,诱人的
家伙!这可是每年过生日才能吃上的东西,一骨碌爬起来,洗把脸就吃了起来。

为什么有好吃的?

昨天下午拾得柿子蒂换来的!!

柿子蒂能换鸡蛋?今天我们再出拾!以后每天都吃鸡蛋!!

太爷笑了笑,是昨天晚上那个打嗝的病人今天早上送过来的,他的病好了。

太爷平淡谈话让我的心灵受到冲击,为什么别人不知道柿子蒂可以治病?为什么打
嗝治好了病人却硬要感谢?看来我正按照太爷的培养计划一步一步向前走。吃完鸡蛋面
条,又该上山放老黄牛了,这是老太爷晚年的一项工作,同时顺便采药。

到了半山腰,太爷累了,便停下来休息,一边装旱烟,一边给我经故事。

今天讲的是太爷父亲年轻时的一段佳话,曾经讲过几遍了,但每次他都爱讲这个故
事,里面有虎有龙的。

有一年冬天,镇上的粮油商陈老爷从外地贩油回镇上卖,回来时受了寒,一到家就
开始发烧,周身疼痛,因为做生意挣钱很辛苦,所以陈老爷就舍不得看病抓药,只喝了
些葱姜水发汗,病情没有好转,躺了三天,眼看病情日渐加重,于是请来镇上的王大夫
就诊,王大夫是镇里最有名的中医,看后说是伤寒入阳明,开了一副白虎汤治疗。

白虎吃人吗?我插言道。

那是方名,不是白虎。古人用这个名是因为此方退烧效果很好,如同白虎。

病人服药后烧是退了,但周身骨节疼痛加重,家人急忙请镇上的陈大夫看看,陈大
夫也是8代祖传中医,切完脉,叹了口气说,老爷子身子骨本身就不好,加上劳累后感
受重寒,现在寒邪已深入骨髓,部分已化为热毒,两种病邪交织在一起,不好治!方子
也没开,摇摇头走了。家属一听就哭了起来。当时你老太爷正好到集上卖柴火,看到好
多人围在镇上最大的粮油店前,里面传来阵阵哭声,好奇中走了进去,问问了病情,切
了切脉说,别哭了,病人还有救。于是让病人家属拿来笔和纸,开了两付大青龙汤。三
天后病人找到你老太爷,硬是要感谢他,还说他的两付药就将病人治好了,带来一大桶
芝麻油,要送给你老太爷。那年月,一桶芝麻油可是很好的东西,你老太爷却没有收下
。粮油商陈老爷就教你老太爷如何榨油,现在咱们家的榨油房还是陈老爷帮忙盖得,这
些年来咱们家就一直没缺有油吃

看来青龙还是比白虎厉害!我悠悠地说。

太爷笑了笑,它们都厉害,但要用的恰当,时候不到,用了就没效。就好比你昨天
吃的柿子,如果一月前吃,就没那么好吃!!

嗯!!上月老爸摘柿子,我偷偷尝个一个,很不好吃!!

休息好了,我们该上路了。太爷拉起我追前面吃草的老黄牛去。

这时发现前面小树叶上有只小蜜蜂,跟隔壁邻居家养的一样,我忙用手去捏。

“别抓!”太爷的话刚说完,我的大拇指已被蜜蜂蜇了,一阵痒痛立即传过来,太爷
忙用手轻轻拔去毒针。顺便去怀中找药,看着大拇指上慢慢出现的小红包,我当时还以
为会死呢,吓得直哭。
太爷一边安慰我,一边打开从怀里摸出的小药瓶,里面装着淡黄色的药液,太爷摇了
摇,药液立即变成红黄色,他打开瓶盖,用小树棍沾上药液涂在我的大拇指上,还真快
,一种凉爽的感觉让人很舒服,过了几分钟,小红包没见了,不痛也不痒了。

"太爷!这是什么药"?我好奇地问.

太爷神秘的说,这可是咱们家的祖传秘方。你知道后可别告诉别人。见我点头,太
爷继续说,这是清明节后抓到的活蜈蚣,加上雄黄,用烧酒泡一周后配制的雄黄蜈蚣酒
,别看这东西,效果好着呢,咱们山里毒蚊子多,经常会被毒蚊子叮上,只要用这点上
一点,很快就好了,蜜蜂蛰了也有效。去年上山采药,被毒蛇咬伤后,要不是及时抹上
这药,现在你太爷就在土里了。我接过小药瓶,摇了摇,看不出里面的神奇来,但我相
信太爷的话,上过月弟弟被红蚂蚁咬伤后,太爷就用过这个药。

“蜈蚣一定要活的才有效吗?”

晒干的蜈蚣也有效,但起效稍慢些,蜈蚣要大的,越大越好,一斤烧酒5条蜈蚣就
好了,雄黄细粉一小包就

可以了,如果加上点薄荷叶进去,效果更好。不过咱们这里不产薄荷。药房买的薄荷没
啥力道,还不如不放。

记住没有?

记住了。我在前面一边跑一边念道:蜈蚣5条、烧酒一斤、雄黄少许、泡泡就行.

“还有薄荷.”太爷怕我忘记,其实我老爸给我买过薄荷糖吃过,凉凉的、甜甜
的不太好吃。难道薄荷就不是凉的?反正咱们家山上没有,记了也白记,记住薄荷糖就
行了。

前面拐弯处有一颗桑树,记得去年太爷带我上山时还吃过桑葚,当时太爷说桑树一
身都是宝,桑叶清肝火、肺火,桑葚可以补血补肾,桑枝可以治疗臂膀疼痛,就连土里
的桑树根的皮还可以止咳。我一边念着太爷说过的话,一边看树上还有没有桑葚,太爷
走过来放下背篓,开始拾地上的桑叶。
山里风大,才入秋,桑叶都吹落了,要是下霜后从树上摘的桑叶才好!!太爷念叨
着。
为什么?
那称“霜桑叶”,药劲足!!
既然桑树一身都是药,为啥不在屋前屋后载上桑树呢?
太爷看了看我,没想到我还有这种想法。随即解释道,老太爷懂得风水,曾经给他
讲过,屋前屋后载桑树不吉利,桑与丧同音,怕我听不明白,继续说,农村死了人,称
为办丧事,因为桑树和丧事音相同,所以一般屋前屋后不栽桑树,虽然那时我还没上学
,但太爷从我三岁就开始教我识字,所以还是明白他说的话。
这桑叶又叫“神仙叶”,除了清肝火、肺火,还能止咳,但得用蜂蜜炒后效果才好
。身体肥胖的人,长期煎水喝还可以使人变瘦呢!太爷怕我记不住,就没再继续说下去
,但我知道,他经常用桑叶给人治病。拾完地上的桑叶,我指着树上的问为什么不摘了
,太爷说留着,等下了霜咱们来摘“霜桑叶”。
随着老黄牛在山里不紧不慢的转,太爷给我讲解好多药材的功效、味道、采集时间
,可惜年幼的我一时也不能全记下来,最后还有些烦了,眼看近中午了,肚子也饿了,
便催太爷准备回家。于是我们便邀上老黄牛往回走,此时太爷还不忘用柴刀砍了几支柏
树枝带上。
“太爷!上次你不带了一捆吗?家里引火柴够了!”我们农村就喜欢用柏树枝作引
火柴。
太爷笑了笑,这不是作引火柴用的,你爷爷患有风湿,每年这个时候都要发作,上
次那捆他已经煎水熏洗完了!这两天就没见他喊膝盖痛了。
爷爷患有“老寒腿”的事爸爸跟我说过,用着带刺的柏树枝熏洗有效吗?
你想想看,这几天你爷爷腿脚是不是利索了不少?
想想也是,很少抱我的爷爷,今天早上还抱我转个圈呢!玩了一上午的我有些困意
的回到家中,吃完午饭就睡午觉了,一觉醒来已是下午四点,太爷一个人进山了,看看
屋后的大山,想着太爷一个人在山上采药,真想进山找太爷,可妈妈说山里很危险,一
个小孩子就别进山了,到外面找弟弟玩去。
夜色慢慢降临,村头又响起太爷的叫唤声。我们四五个小家伙才分头回家,刚进门
就看见家里堂屋的神桌上放着一个大的玻璃瓶,里面放了一条很大的乌梢蛇,这蛇虽然
无毒,但也怪吓人的,我和村里的几个小伙伴曾经就看到过偷吃鸡的事。太爷指着瓶里
的蛇对我说:“这是乌梢蛇,今天下午捉的,用它泡上药酒治疗风湿,效果很好。咱们
农村风湿病人多,泡上药酒,平时喝点,不仅可以治疗风湿,还可以预防风湿”!
一边听太爷说,一边摆弄着瓶子,这么丑的蛇,想不到还是很好的药材,真奇怪啊
!!
准备开晚饭了,这是忙绿一天后,全家人在一起团聚的时间,家里人多,我们次总
坐在太爷身边,这样太爷每次就可以给我多夹一些菜,因为人多,桌子大,没有靠山可
不行!!
菜上齐了,年轻的各自去盛米饭,男的准备喝点小酒,还没开始吃,村尾的曹爷爷
抱着他的孙女曹琳琳过来,曹琳琳圆圆的脸很可爱,可今天怎么满脸通红,我还以为她
怕呢!忙走过去说:“别怕,我太爷不会用针扎你的”。
曹爷爷说:“琳琳前天吃了两个糯米团子,昨天一天没吃东西,今天就开始发烧,
她奶奶给他煮了五谷茶,喝了也不管用,实在没办法就过来麻烦余叔你了!!”
老家的五谷茶使用稻谷、小麦炒黑,加上鸡内金、艾叶、茶叶煮水喝,用于小孩子
停食的治疗,效果不错,但那玩意又苦还有糊味,很难喝。
太爷听完后,从药柜里抓了一小把牵牛子研成粉后给曹爷爷,吩咐他回家后拌上红
糖给曹琳琳吃。这个我以前也吃过,拌上糖后香甜味,好吃!就是吃完后会拉肚子。
看到太爷给曹琳琳吃牵牛子粉,便笑着说:“曹琳琳!今晚你会拉肚子的,别拉在
床上”!琳琳要打我,曹爷爷拦住说:“拉就好!拉就好,不拉停在里面会坏事的!!
”看我们正准备吃放,曹爷爷道了谢谢后就走了。后来听曹爷爷说,曹琳琳晚上拉了两边
大便,烧就退了,第二天就开始吃饭了。
太爷看病从来不收钱,他说都是乡里乡亲的,药材是自己在山上采的,也不花什么
本钱,碰上病人家里条件好的,看好病后,病人就给他也提上两斤酒,两斤好的烟叶,
太爷不抽纸烟,说纸烟没劲,还是旱烟好,自己也种过旱烟,而且长得很好,太爷喜欢
把好东西送给朋友尝尝,所以每年都种烟,每年都送烟,每年也收到不少病人送给他的
烟叶。抽烟多了,痰就多些,每天早上起来,太爷总要咳上几口痰,我爷爷很不喜欢太
爷的抽烟习惯,更不喜欢他吐痰,最后太爷从大山阴沟里采了很多鱼腥草,阴干后每天
泡茶喝,后来他也就很少咳痰了,但抽烟还是多。这也是他九十五岁那年几次发病的原
因。

山里人上山干活,经常会碰伤,岔气的事情经常发上,而每次出现岔气,他们
总是找到我太爷,然后说,老爷子,把你的止痛烟给我抽口,我又岔气了。太爷总是笑
笑,从烟丝袋中取出一包早已配好的药粉惨上烟丝,放在旱烟锅里点着,病人深吸几口
后,就会打嗝或放屁,只要气一通,岔气就好了,第二天就能上山干活,这种办法起效
很快,也只有太爷知道配方,在我几次的询问下,太爷才神秘的告诉我,家里每年都会
重些小茴香,在秋天收获后,用茴香籽研成细粉,用塑料袋装好,遇到岔气的病人,配
上烟丝,吸几口就好了。

茴香我家里每年都种,但治疗岔气还是第一次听太也说。记得去年我肚子受凉
,连续两天小肚子痛,老爸煮姜水给我喝,喝了还是隐隐作痛,后来太爷听说后,用小
茴香的苗切碎后拌上鸡蛋炒了一小碗让我吃,那可真香,不过也太香了,吃到最后有些
腻,不过吃完后就不痛了,太爷给我讲,小茴香苗和茴香籽都能散小肚子的寒,我就一
直记住了,没想到他还能治疗岔气。然后我继续问太爷,小茴香还可以治疗什么疾病,
太爷看我对小茴香很感兴趣,就接着说,小茴香主要是温暖小腹部,凡是小腹部发胀、
发凉、疼痛都可以使用,还记得前几天你二婶不是叫唤小肚子胀吗,一会想上厕所,可
又没小便,后来用小茴香煮水喝就好了!!三十年后的今天,当我再次遇到这类病人,
B超检查提示盆腔少量积液,采用太爷当年的办法有很好的疗效,病人往往是先有气郁
在小腹,后有少量积液形成,30克小茴香煎水后一次喝下,连续放上几个响屁,当天就
缓解了病情。

随着天气的变冷,上山采药少了,但太爷却利用冬天的时间一边看病人,一边给
我熟悉药材,讲解药物的用途。记得有天上午进到白果,这种药材村头就有,我们农村
成为银杏树,结的果实沉甸甸的,称作“银杏果”。太爷说,白果仁能止咳,治疗妇科
病,还能补肾。还说补肾是通过金水相生来达到的,可惜当时我不明白金水相生的意义
。还谈到白果有小毒,一般大人一天不要超过30粒,如果中毒了,就用白果壳煎水喝就
可以解毒了。这些话当时听起来很琐碎,但没过三天就得到了验证。

村里张叔家有棵白果树,产了很多白果,张叔的老婆正好长年咳嗽,听我他也说
可以用白果止咳,就煮了不少给他老婆吃,结果他儿子园涛乘张叔不在家,偷吃了不少
白果,中毒了。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来找我太爷治疗,可太爷正好出
远门看病人去了,我问清情况后让张叔用白果壳煎水解毒,效果还真不错,很快就解毒
了,太爷回来后,听完我的汇报,高兴地说看来咱们家中医有传人了!!!

邻居奶奶经常头疼,在太爷手中看了几年也是时好时坏,问题的关键是奶奶每天要
吃辣椒,没辣椒就吃不下饭,她头疼,搞得太爷也头疼,看不好病人的冰医生很是头疼
,这也是这些年时有的感觉。在太爷没有良方时,我的一句话改变了现状。我说,要是
奶奶每天能问问药味,那吃点辣椒也不怕!!太爷看着我,突然笑了起来,不停唠叨,
有办法了,有办法了。后来才知道太爷用秋天采的野菊花给邻居奶奶做了个菊花枕,从
那以后,邻居奶奶就没再上火了,而且每年她自己都做几个菊花枕,一个自己用,其余
的都送人。自从这件事以后,太爷就真实的认定我是学中医的一块料,对祖传秘方也就
爽快的教我了。

在太爷的思维中选择中医的传人宁缺勿滥,这也是太爷不传授给爷爷和几个孙子的原因
,如果一个人的品德不行,是不适合学医的,只能最后救人不成,反而害人,造成许多
后患,爷爷好赌成性,让太爷失去培养他的信心,几个孙子对学医基本没兴趣,所以只
得从我这辈人中寻找接班人。另外学医还要有较强的悟性,没有悟性的人学习中医不能
将中医的发展向前推进,只能使其退步。太爷最后看中我,主要是看到了我心地善良和
领悟力强。现在想想读大学时,很多成绩很好的同学,毕业后却失去了对中医的兴趣,
改行从事西医或者其他行业,读书时的成绩靠的是死记硬背,装在脑海中没能灵活运用
,最终成了一锅烂粥,放弃中医是迟早的事。想想太爷当初的顾虑,再看看现在中医学
院的招生和中医的现状,我才感到中医的传授选对人是何等的重要!!

中医的培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按照太爷的计划,首先是传授常见药物的识别
及单用的特殊功效,培养我对中医的浓厚兴趣,此期间我会很多问题,然后太爷再从中
医理论开始传授,同时传授脉法,逐步解开我的疑问,再传授一些经典方剂,通过经方
来的运用,提高自己对疾病对人体的认识度,过程中我会因为有些疗效不好而产生新的
疑问,借此机会太爷在传授家传秘方,弥补传统经方的不足。而大学里的课程就不一样
,现让你背中医基础理论,然后再是中药学、方剂学,然后生理、病理,最后是上临床
实习。往往大学第一年就因阴阳五行搞得一头雾水,失去了对中医的兴趣,接下来只能
按部就班向脑子里塞东西,到大学毕业时才慢慢理清头绪,可惜已经晚了。

我在接受了太爷对白果的讲解后,一直有一个疑惑,为什么一个白果,外面的壳能解
里面的毒性?当我向太爷询问这个问题时,他说这是阴阳的对立统一!!太爷的回答更
让我摸不着头脑。阴阳是什么?为什么要阴阳统一呢?(第一章完)
2010-04-28 21:23 3楼
第二章:太爷教我学阴阳

由于我还小,太爷只能由浅入深的谈论阴阳。
“世间的万事万物有很多,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性,如何来认识这些事物,古代人
发明了一种很简单的办法,就是分阴阳。
正如我们看电影,可以将电影里的人分为两种,即好人和坏人!
根据人的性别可以分为男人和女人!
根据人的身高,可以分为高和矮!
根据天气,可以分为晴天和阴天!
我们对气温的感觉,可以分为热和冷!
这些都是按照阴阳来划分的,男人、高个子、晴天、热属于阳,女人、矮个子、阴
天、冷属于阴!!”
“这好懂,但是矮个子男人有属于什么?高个子女人有属于啥?”我疑惑的问道:“男
人属阳,矮个子属阴,那矮个子男人难道就是阴阳人了…….”
太爷听到我问这个问题,非常高兴,认为我对阴阳的理解还是很有悟性的。接着就
立即给我解释:“男人属阳,男人中再按照高矮来份,矮个子就属于阴,综合来讲矮个
子就属于阳中之阴!!”
“哦!我还以为算阴阳人呢!”
“阴阳本身是对立的,但没有阴就无法谈阳,没有阳也无法谈阴,正因为阴阳的存
在,才是世界有了变化,有了相互制约,在制约中发展、成熟。”
“哦!我明白了夏天很热,属阳,冬天很冷属阴。”我迎合道。
“是的没有夏天的炎热,就没有植物的生长旺盛,没有冬天的寒冷,植物第二年春
天就不能成长。”
“对了,前年冬天很暖和,结果去年春天庄稼都生病了,人也生病了。”我随着太
爷的话说着。
“白果壳属阳,白果仁属阴,两者的统一,就是一个完美的果实。”太爷笑咪咪地
看着我说。
“还有其他药物有这样的统一吗?”我追问道。
“有!还很多!比如:
" 生姜的姜皮是凉性,姜肉是温性;
麻黄发汗,麻黄根止汗;
柑能令肺冷生痰,柑皮令人肺燥;
瓜蒌化痰,瓜蒌的根天花粉能生津;
杏仁中毒,用杏树根皮可解;
发芽马铃薯中毒,用土豆秧煎服可解….”
太爷说的我一愣一愣的,事物真的这么奇妙吗?太爷接着说:“在人体心属火、肾
属水,两者本身相克,但因为有了水,所以火就不会太旺,有了火,水就不会太寒。”
“太复杂了!”我听太爷娓娓道来,心里暗暗地想。但随着太爷的讲述,阴阳的理
论在我心里慢慢明朗化,逐渐清晰起来,虽然这个体系对于年幼的我来说实在有些复杂。
太爷继续讲:"在特定的情况下阴阳是可以转化的,阴可以转阳,阳也可以转阴。"
“是不是冬天到夏天是阴转阳,夏天到冬天是阳转阴?”我好奇的问道。
“对!对!对!”太爷兴奋的回答到:“阴阳在相互转化的同时,也是可以相互制
约的,我们往往利用阴阳的相互制约来达到调整机体平衡的目的,这也是我们治病的基
础。如果是阳病就得用阴药,而阴病就得用阳药!比如身上长脓包,如果发红、发热…
…”
“我知道了,发热、发红属阳,就用阴药,而寒性属阴,用寒性药就可以治疗阳
性长包了??”我抢着说。
“太对了!太爷兴奋地看着我,仿佛看到了医学承继的希望,他继续问道:“那
如果长包不发热,也不发红呢?
“那就用阳药嘛!太简单了!”我觉得这真是一个好玩的游戏。
慢慢的,我认识到治疗疾病不是单单记住什么药治疗什么病那么简单,应该很复
杂,但似乎又很简单。一时间我也不知如何表述,只是知道太爷已经把我领入了一片神
秘的宝地,好多好多好东西,我得用心来领悟!!

我也明白了为什么我去年春天长包,太爷用的是蒲公英煮水给我喝,而弟弟秋天长包,
太爷用的是菊花煎水给他喝,一样是包块,都有红肿,虽然药物不一样,但都是采用凉
性的药物,用的是属阴的药。所以都治疗好了。
太好了!看来学习救人的本事也有窍门,不是很死板的,通过对太爷所说阴阳的
理解,也明白了为什么太爷遇到一些小病,在屋前屋后随手采上几味药就能将病人的小
病治好,我想这里面就运用了“阴”和“阳”。
太爷对阴阳的认识很深刻,他认为治疗疾病首先分阴阳,这是第一步,按照土话
说,这步搞不清楚,就容易将药下反了,会加重病情,甚至会死人,所以在阴阳的分辨
上,太爷总是时刻训练我,经常是太爷说阳,我说阴,好比对对联。
“天为阳!”;“地为阴!”
“头为阳!”;“脚为阴!”
“火为阳!”;“水为阴!”
“外为阳!”;“内为阴!”
“气为阳!”;“血为阴!”
“六腑为阳!”;“五脏为阴!”
“右手为阳!”;“左手为阴!”
“上眼皮为阳!”;“下眼皮为阴!”
“上嘴唇为阳!”;“下嘴唇为阴!”……..
就这样反复的练习,反复的对对联,太爷将阴阳的观点深深种植在我的脑海中
。三十年后的今天,每次在切病人的脉时,在提笔开处方时,阴阳辩证总是清晰地指引
着我,可以说,若果不明白是阴虚还是阳虚,是阴盛还是阳盛,我真还不知道如何下处
方,只有脑海中分清了各脏腑阴阳虚实情况,下药才能立竿见影。
分清了阴阳但如何确定各脏腑的阴阳虚实,成了我的最大疑问。当时我已经满
七岁,太爷也发现这个问题,下一步是教我望诊还是切诊,太爷犹豫了很长时间,最终
决定叫我切诊,因为切诊非常重要,需要长时间的练习,这也是太爷医学知识中总结最
多的一部分,现在的太爷已是九十来岁的人了,如果有生之年不能将重要东西传给我,
也是一件很大的遗憾事。于是太爷开始培养我的切诊功夫。
2010-04-28 21:26 4楼
第三章:太爷教我学诊脉

现在想来,当年为了教我习诊脉,太爷花了很多的心思。毕竟教一个只有7岁的孩子了
解什么是脉象以及背后的含义已经很难了,同时还要把相对比较微细的脉象变化体会出
来,我实在想不出比太爷更高明的教法了。

有天早上起床后,太爷把我带到了院子,角落里有一个大木盆,里面居然有许多泥鳅,
大约几百条吧。太爷拿出一个木桶,让我把那些泥鳅从盆里抓到桶里。真是一件好玩的
游戏,当时我是这样想的,很容易啊。我伸手便抓。泥鳅滑溜无比,忙乎了半天,除了
溅了一身水外,我一无所获。

我困窘的看着太爷,太爷微笑着捋了捋胡子,缓缓道来:“东娃子,抓泥鳅可不是你想
的那么简单哦,抓泥鳅下手要轻,不要让泥鳅感觉到你在抓它,泥鳅可是很滑的,当你
的手轻轻地碰到泥鳅时,双手慢慢合拢,快快地抓起来,你要注意轻、慢、快三个字。”

太爷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可就有些难了,但是在太爷的细心指导下,我终于找到了
感觉。接下来的一整天,我将所有的泥鳅全部抓到了桶里。看着我的成绩和沾满泥水却
高高昂起的骄傲的小脸,太爷也开心地笑了。但让我郁闷的是,太爷在表扬我之后,随
后顺手将桶里的泥鳅又倒回了盆里。

我忍不住抗议了:“干嘛又倒回盆里,抓得很辛苦!”

没有想到太爷却板着脸,严厉地说“这可不是游戏,明天放学后再抓一遍,记住明天不
能再抓这么慢了!”

“抓就抓,谁怕谁呀?”我有些委屈地赌气说。

“东娃子,你要知道学医是很辛苦的,你是太爷一生的希望,你一定要更努力才行,
太爷老了,怕等不了那么久了”记得当年太爷摸着我的头,喃喃地说,目光看着
很远的地方,不知道是在安慰我,还是在自言自语,我只知道那语气里带着几分我所不
理解的苍凉,而我的委屈也很快就消散了,谁让我和太爷关系最铁。

第二天老师有事,只上了半天课就放学了,回家一放下书包,我就到后院去抓泥鳅,
成绩有所上升,从放学到天黑,我终于抓完了所有的泥鳅。照例是一身泥水,被妈妈骂
了一通,但也得到了太爷的表扬。

毕竟是孩子,连续抓了3天,再好玩的游戏也玩腻了。太没有意思了,每天手都在水里
泡着,泡得手都肿了,我罢工不干了。太爷用尽办法劝我也没有用。太爷摇着头对我说
:“东娃子,抓泥鳅是为了练习你的感觉,给病人切脉也需要感觉,只有感觉到位后,
才能体会到脉象的变化,这样切脉才能得心应手,你如果想学医,就一定要有耐心。”
我却一口咬定自己已经抓得很好了,不会有人比我抓得更好,我可以学其他的了。太爷
好笑地看着我说“东娃子,我们打个赌好吧,我们来比比谁抓得快,如果你比太爷抓得
快,太爷就教你其他的东西,但太爷比你抓得快,你就得乖乖地抓一个月的泥鳅,不许
赖!”我说:“好,比就比,但太爷你输了,不光要教我其他的东西,还要给我买糖吃
!”小时候我是个很馋嘴的小孩子,但是那个时代的孩子有谁不馋呢?

比赛的结果不言而喻,我惨败。我沮丧极了,也有些不服气。太爷说:“来来来,太爷
抓给你看看,你就知道你比太爷差的原因了。”只见太爷慢慢在把手伸进水时,缓缓地
接近泥鳅,但很快便把泥鳅捧在手里,而那些泥鳅躺在他的大手里,一动不动,很舒服
的样子,就这样一盆泥鳅很快就抓完了。我这才真正掌握了抓泥鳅的要诀:轻、慢、快
。而这一切的把握都要依靠手的感觉。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虽然时有怨言,但总是被太爷揪住在课余时间练习着捉泥鳅。快入
冬的水有些凉意了,每次捉完泥鳅,手都被冻得通红。每次太爷看着我冻红的小手,都
很心疼地帮我暖热,但从来不准我放弃。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太爷心里好象有很多
话要对我说,他却很少说。他常常看着我,但目光却在很远的地方。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一个月的努力,我抓泥鳅的速度终于能够和太爷一比了。在一个
天气晴朗的下午,在太爷的要求下,我在全家人面前表演了抓泥鳅,赢得了大家的表扬
。大家笑着说:“看来咱家以后不缺泥鳅吃了。”我却苦着脸说:“天气太冷了,我再
也不抓泥鳅了”。



大人盼种田,娃娃盼过年。每年最快乐的时光总是来得迟,而去得快!盼啊盼,终于盼
到快过年了,鞭炮、龙船、糖果、年糕、新衣服……太多的诱惑,一想到心就痒痒的。
过年喽!不,只是快过年喽!

和往年一样,每当快过年的时候,心情激动地象要飞上天,恨不得盯着日历过日子。但
唯一的例外是今年我要随着太爷一起替人看病。临近过年,通常是病人最多的时候。忙
了一年,闲下来,身体的不舒服就显出来了,同时在外乡揽工的也回来过春节了,人多
了,病也多了。春节前后的一个多月,每天都要看病人,看到其他的小伙伴在稻场上疯
闹、嘻戏、放鞭炮,而我却每天都得陪太爷给人看病,心痒无比。恨不得心分两边。太
爷看出了我的心思,就许诺说,等看完病人,就给我买最棒的冲天炮,这才让我的心收
回来。

整个春节期间,我和太爷看了好多病人,其中有几个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曹叔
在吃鱼时,不小心被鱼刺卡在喉咙里,在家吞了饭团,喝了醋都没有效果,只好来找太
爷。爷从药柜里抓了一把威灵仙,倒了半瓶醋,加了半碗水,放在炉子上煮了十来分钟
,过滤凉温后,让曹叔喝下去,不一会曹叔感觉好多了。我在旁边看着,觉得很神奇,
太爷对我说:“鱼刺卡喉一碗醋,灵仙一把立能疏。”到今天,我治疗鱼刺卡喉仍用这
个单方,效果真的很好。

第二个病人是在外乡揽活的小伙子,是个外村人,我并不认识。一找到太爷,就忙
着脱裤子。我觉得这人真不知羞,外面还有好多村里的大婶呢。太爷说:“别急,小伙
子,来屋里吧!”小伙子跟我们一起到了里屋。只见他在大腿内侧抓得血淋淋的。小伙
子说在外面揽活不容易,染上病了又没有钱治,结果就成这样了。太爷仔细地看了看,
然后问:“这病晚上睡暖和了,痒得更厉害,是吧?“小伙子连连点头。太爷说这是疥
疮。随后包了一包硫磺,写了一个方子:苦参一两,黄柏一两,蛇床子一两,共三剂。
并交代小伙子,将每付药煎成半盆水,放入硫磺粉洗澡,并叮嘱他要把换下来的衣服用
开水烫过后曝晒。过了几天,小伙子又来了,提了两瓶酒,说是要感谢太爷治好了他的
病。太爷谢谢绝了他的酒,对他说:“在外揽活,日子过得艰难,过年了还是早点回家去
。平时换下的衣裤要曝晒,免得再传染疥虫。 “

我二叔非常喜欢喝酒,酒量却不行,每年过年都要闹酒,每次都醉得不省人事。最后要
靠太爷善后,把他弄醒。大家都想知道要用什么药解酒,但是太爷从来秘而不宣。今年
我可要抓紧时机,看看太爷是咋用的药。喝年酒时二叔闹得最凶,也醉得最快。还没等
大家吃完,他已经躺在桌子底下了。我就叫太爷来看,太爷看着这个让他头痛的孙子,
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让我去柜子里的拿了个小盒了过来,抓了一把里面的东西,外加
一把葛花,煮水给二叔灌下去,不到晚上,二叔就醒了,又开始闹着喝酒。我悄悄地问
太爷,小盒子里是什么药。太爷神秘地对我说:“东娃子,千万不要告诉你二叔,免得
他以后喝酒更没有节制。其实这也不是什么稀奇药。”原来家里后院种了一颗拐枣树,
每年太爷就把拐枣树的种子收起来,放在小盒子里,以备不时之需。太爷告诉我:“拐
枣籽又名枳棋子,是解酒的好药。”

拉肚子是春节最常见的病,一般的都是在家里吃点止泻药就行了。但张叔的小儿子拉肚
子却不一样,自己吃了止泻药可以止住,但不拉肚子了就肚子痛。折腾了几天,实在受
不了,就来找太爷了。太爷摸了摸他的手心,我也跟着摸了摸,烫的很。太爷又问他是
不是拉肚子的时候屁眼热辣辣的。他点了点头。太爷说:“你这是过春节,好的吃多了
,辣的吃多了,拉肚子是正常现象,不拉才会出现大问题。”太爷给他包了两块大黄,
让他泡水喝。

病人走了,我很奇怪地问太爷,为什么拉肚子还要吃大黄,不是越拉越厉害吗?太爷说
:“这就叫做 ‘通因通用’,病人因为肠道热毒过盛引起拉肚子,用大黄通下,帮他
将热毒清干净,病自然就好。”我还是似懂非懂,太爷接着说:“阳病用阴药,热病用
凉药,这中间的关键是搞清楚病人是不是热病,阳病。只要确定,就可以用了,治病要
从根本入手。”这番话直到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仍然在思索。而每一个医生一生所做的
都是为了找出疾病的本质原因并治疗它。

春节很快过去了,我记住的除了鞭炮、热闹以外的东西,那就是病例,还有太爷手书的
一付对联:青山采药锄岁月;河水熬汤炼春秋。横批:医药世家。我看到了太爷的骄傲
和希望。



练习了一个冬天的抓泥鳅,虽然小有所成,手指的灵活性和敏感度大大增加了。但
是要找到脉行的感觉,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太爷日思夜想,居然想到一个从没有想
过的办法——放风筝。山里风大,不容易找到风势平稳的地方,每次放风筝都要跑到后
山去,山顶上风虽然很大,但是风势比较平稳,所以很适合放风筝。每当风筝放到二十
米以上后,太爷便将一个园形的硬纸片穿在线上。纸片沿着线在风中向风筝追去,而太
爷让我将三指切在绷紧的风筝线上,体会从指上传来的那种时有时无,时快时慢,时滑
时涩的感觉。太爷在风筝线上打了一些小结,距离有一定的规律,纸片每通过一个小结
就会有轻微的振动,这种感觉会随着风筝飞的高度而减弱,当风筝升得很高时,纸片通
过小结时的振动就完全感觉不到了。太爷就让我细心感觉,时放线,时收线,在不同的
距离体会这种振动的感觉。纸片的数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是一张,有时是两张,
这样感觉又不一样。如同小鸟在半空歌唱,通过细线将它们的歌声传到我的指尖。风小
时振动会慢。风大时好象它们在吵架一样,互不相让,你还未罢,它又起,它方起时,
你又来。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只有当你的心很静时,才能体会到几张纸片的不同
振动,从一张纸片开始练起,一直到同时放上五张不同大小的纸片,它们停在风筝线上
的不同位置,当五种振动同时传来,要要细分开来,很不容易。一个春天的练习,我已
经能够有一定的感觉。太爷在放完这些纸片后,让我背着风筝用手指切线,询问我有几
张纸片,第几张最大,我都能够一一做答了。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特别的练习,使我现在
对切脉有一种特别的情愫,一种包含着感情的脉搏敲动,让你能从中感觉到患者的喜、
怒、哀、乐……

练习完了放风筝,太爷才拿出他珍藏的《诊脉心法》,这是一本关于切脉的练习及一些
脉学理论方面手抄本,书皮已发黄发暗,还得从右向左竖着看,而且大多是繁体字,对
于一个不满8岁的我来说,的确难度很大。但我认得第一页上的几行字:
凡心浮气躁者,不可与之言脉巧!
凡资质愚钝者,不可与之言脉深!
凡眼见为实者,不可与之言脉理!
凡不求甚解者,不可与之言脉奥!
“我学得好吗?”我有些心虚了。
太爷说:“我年纪大了,说不准那天就走了,这本书你好好看,不认识的字我会教你的
!”
看着太爷很郑重的样子,我知道这本书的分量有多重了,太爷接着说,这本书是祖辈留
下来的,保存下来不容易,他按照书上的练习过,可惜资质有限,加上还要务农,手上
经常起老茧,所以脉法的修炼与老太爷差很多,看看我能否超过老太爷了。
为了让我尽快开始学习,他也将书中内容逐步翻译成简体字,我也就有机会学习了。
脉法修炼最关键是练习手指的敏感度,书中记载的脉法练习分五步,达三步者,再研究
脉经则非常容易。五步概括为:“金”、“革”、“羽”、“水”、“气”。
第一步“金”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金属表面,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
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一步,很容易体会到,此步重点是凝神静气的修炼。达到纯熟后
,切脉容易入静,纵有百人在身边吵闹,都能入静切脉。
第二步“革”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柔软的皮革或海棉上,做切脉状,细心
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二步,有些难度,但如果修炼到位后,基本没有摸不
到的脉象。
第三步“羽”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羽毛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
动的感觉。此为第三步,难度颇大,能修炼到此则习脉可入高手境地。
第四步“水”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水面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
动的感觉。此为第四步,难度颇大,能修炼到此的人很少,关键是手指要保养好才有成
功的可能。
第五步“气”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自然做切脉状,感受空气的波动,细心体会
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五步,难度很大,能修炼到此则可以以脉查遍一切疾病,
甚者可以练成悬丝诊脉,此法又分三个境界:1、感受到脉搏的跳动与心跳齐为初级。2
、感受到跳动是心跳的2倍左右为高级。3、感受到跳动是心跳的4 倍左右算是通神了。
我在太爷的捉泥鳅和放风筝训练后,手指对一些振动敏感了很多,但与书上记载
的相差有多大,一时还不知道,太爷担来一碗水,让我将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水面
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然后迫不及待的问感觉到了没有,我一
时很茫然,没有任何感觉啊,水又不动,里面又没东西,怎么会有感觉呢?
太爷先让我用手指切在桌面上,看看有没有感觉,我说也没有,桌子又没有动怎
么会有感觉,太爷一下想明白了,说你体会手指皮肤下的血管波动感,不是桌子的振动
感。
明白后我再切桌面,很清晰的波动感,我点了点头。太爷再让我切水面,也有明
显的波动感,太爷听完我的描叙后,非常兴奋,他已经有很多年没有这种感觉了,想不
到放风筝对我的脉法练习有如此大的帮助。随后太爷让我切空气,在空气中寻找手指尖
的波动,非常微弱的感觉,但的确存在,我稍不留神感觉就消失了,只有静下来慢慢慢
慢体会,才能感受到微弱的搏动,太爷说别急,能有现在的成绩已经非常不错了,以后
手指要保养好,不可伤了手指,割猪草的活以后别干了,你今后要靠手指来救人的……
..
在随后的日子里,只要有病人看病,太爷总让我学着给病人切脉,切完后他再切
,然后给我分析脉象及病人的病情。
“脉也分阴阳,就好比去年我们谈论的阴阳,从脉象确定人体脏腑的阴阳盛衰,
就确定病情的本质问题,才能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法。”
“切脉如同看书,看书有目录,脉象也有总纲,八纲脉必须要掌握!”
“那什么是八纲脉呢?”
“浮、沉;迟、数;虚、实;滑、涩!”
“浮、数、实、滑为阳;沉、迟、数、虚、涩为阴对吗?”

“是的!”太爷接着说,“浮沉是从脉位而论,是居于皮肤表层,还是居于里层,即临
床诊断上说的轻取还是沉取,切脉时轻轻搭上即可得为浮;重按始得为沉。浮有两层意
思,其一:为风邪伤人,浮为风的特性使然;其二:为脏腑精气外现的标志。浮而有力
多为实证,浮而虚、浮而空多为虚证,有时甚至是脱证。沉也有两层意思,其一:主里
,指外邪进入人体的部位较深,较里;其二:为脏腑精气被束缚,不得外展的标志。沉
而有力多为实证,沉而虚为虚证,反应脏腑的精气处于匮乏状态。”
“迟数是从脉率来讨论,脉率快为数,按呼吸来算,一息四至为正常,一息五至
及以上为数脉;一息三至则为迟脉。数脉主热,脏腑功能处于亢进状态;迟脉主寒,脏
腑功能处于抑制或衰退状态。”
“虚实是从脉象有无力道而论,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滑涩是从脉象的流畅度来论的,流畅太过为滑;流畅不及为涩。滑脉反应体内
阴份太过,脉道充盈,经经气外束,出现滑利,可见痰饮、水湿、妊娠。涩为阴份不足
,脉道充盈不足,经气束缚后,血脉流行不畅,见于血虚、血瘀等”
这些东西当时听起来非常枯燥,太爷怕我灰心,在遇到病人时,结合患者的脉象
来解释,很快我就明白了八纲脉,毕竟这是纲领性的东西,很容易掌握的。



八岁的我开始给病人号脉了,但许多病人都是心存疑虑的。有此遇到个高个子的
病人,寸关尺相距太远,我手指太短。无奈之下,只能干脆用中指先切寸脉,再切关脉
,最后再切尺脉。看起来颇有几分滑稽。当着病人的面,太爷没有指责我。等病人走后
,太爷告诫我说,做什么事情,首先要摆好姿势。中医上有“总按”的说法。一个手指
只能取其脉,却不能取其势。而脉势对疾病的诊断是很重要的。听得我一头雾水。太爷
接着说:“‘脉势’是指整体脉象的走势,是向上跃,还是向下沉,或者向内潜,对诊
断疾病来说都是很重要的提示。比如许多中风的病人,发病前其脉都有上跃之势。左右
手出现上跃之势,则应考虑气血并走于上,当出现这种情况就要采用潜阳的办法,培补
下焦……”

太爷说了许多,有些我已经不记得。只记得太爷的中心意思是如果不是三指同时切脉,
就难以把握“脉势”,就不能正确诊病。但我的手指太短,而且也不够灵活,怎么办呢
?这个问题当时可愁坏了我和太爷。

太爷思考了很久,最后决定让我学习吹笛子,将手指间距拉开,并锻炼手指头的灵活性。

听说学习吹笛子,我可高兴坏了。听别人吹笛子很好听,可我却怎么也吹不响,即使吹
响了,也是曲不成曲调不成调。每天放学后,没有病人的时候,太爷就开始手把手教我
吹笛子。刚开始学吹的时候,手指分好了,笛孔也按上了,可一吹曲,手指又没法放回
到笛孔上了。真是让人头痛。练习了很久,我才学会了一首《社会主义好》。但是接下
来,就顺利很多。慢慢地我的手指变得更灵活了。直到今天,我给一些高个子的病人切
脉时,常常会想起当年太爷教我吹笛的情形。“做事先做势,把势不对,永远难成正果
”,太爷的教诲总在我耳边回响,也时刻警醒着我。为医者,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有
标准,只有姿势摆正了,才有可能取得病人的信任,而一副吊尔郎当的样子,是没法让
病人相信的。

“切脉当知部位之所主”---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而太爷也对这句话做了最
详细的诠释。

古人取寸口而测全身。在太爷所教授的脉法中,将寸口分为五部,左右共十部。也就是
说切脉就是了解这十个点所反映的信息,经过分析归纳后,得到一个整体信息,即人体
的健康状况。

现在回忆太爷所传授的五个点比教课书所讲多两个点,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是寸部
向上与大鱼际相交处,另一个则是尺部向下半寸左右,一上一下两点用于辅助寸关尺来
帮助确定脉势。

“切脉当明切之何物” ---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三十年后的今天,我才明
白书中讲的血脉、经络与脉象的关系。
许多人认为切脉切的是桡动脉。这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只是认为所切之脉为动脉
,则终身被脉象困扰,也会受西方医学理论左右,对自己切脉之结果毫无信心(仅一根
血管的一段,如何能判定全身疾病?)。心主血脉,众所知也,血液的运行依靠心之鼓
动,心乃血行之源动力,心之无力,血行自然缓慢;心力亢盛,血行自然顺畅,此理浅
显而自然。肺主气,也是众所知也,气的运行依靠肺之开阖,肺乃气行之源动力,肺虚
开阖无力,气行自然缓慢,肺之开阖强盛,气行自然顺通,此理虽浅,而识之人不多也
。寸口为手太阴肺经循行之所(《灵枢?经脉》.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
);桡动脉也正好从此走行,两者相并而行,切脉取寸口,其实切的是肺经与桡动脉合
并之处。《内经》:“一呼一吸,四至为息”。此以呼吸定心之动率。“一呼气行三寸
,一吸气行三寸,呼吸既定,脉气行去六寸。以一万三千五百息算之,共得八百一十丈
。以脉数之十六丈二尺折算,应周行身五十度,此昼夜脉行之度数准则也;其始从中焦
注手太阴,终于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寸口肺经脉何以决脏腑?这好比西医听
虚里而辨心脏之疾病。肺即为气之源动力,自然对周身脏腑之疾患有其感应(好比尔家
之用电器短路或功率过大,而输电站有感应一般),取寸口原因有二:其一,肺经循此
处而表浅便于可以感应;其二,与脉之相依,影响脉之形态。两者相和,则切脉者方可
依据脉形态之变化而推求脏腑经气之变化。这些道理太爷当时并没有给我讲清楚,毕竟
他没有系统学习过中医理论,但他却一直认为脉象是血脉和经络相结合而产生的,时至
今日,我临床多年,才明白太爷的理解是非常正确的。

“脉象之首脉郁脉” ---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这也是我多年切脉的深切感
受,没有找到郁脉,就不知道何脏受病。

“郁脉乃粗意,与细正好匹;其意定部位,何经何脏立;总按为第一,求的粗与细;分
取为第二,细辨属何疾” ---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

郁脉:从意而论,乃不畅之意; 从形而论,乃脉形稍粗。 此脉单从一粗细而确定,故
而临证容易取得,此粗细,属对而言,即左右寸关尺,六部相对偏粗的部位。

人之所以得病,不外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金虫所伤。不能伤在何经,伤
在何脏,最终都会影响的经气的运行,经气均会受到波动,此波动在寸口反应即有郁象。

有浮郁、沉郁;有郁滑、郁涩;有郁数、郁迟之分。有六脉皆见郁象;也有单部位出现
郁象。主病:郁脉主要是确定病变的部位。

左寸出现郁脉---心脏出现问题 或 左侧头部出现问题;

右寸出现郁脉---肺脏出现问题 或 右侧头部出现问题

左关出现郁脉---肝胆出现问题

右关出现郁脉---脾胃出现问题

左尺出现郁脉---左侧腰腿部出现问题

右尺出现郁脉---右侧腰腿部、子宫 或膀胱出现问题

临证中左手切病人右手脉;右手切病人左手脉。求的郁与细,再辨属何疾。

先总按,即同时切寸关尺三部脉象,找出郁脉,没有郁脉,则找出细脉(细脉脉形与郁
脉相反,反应脏腑亏需),很多时郁、细同见(各脏腑情况不一,有亏损的,也有邪气
所客的)再分取,即对于总按发现有问题的部位,分别单独切诊,确定所患何疾病。

“切脉如抚琴” ---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这里面的意思只有切脉娴熟时才
能体会到。我临床运用多年会理解为:切脉如抚琴,张弛两相宜;过度紧张,切至毫发
,信息干扰,难求其本;过于松弛,难以聚神,指下茫然,切脉如抚琴,如言诗,悠悠
然其意可捕,恍惚间病机已明。有时将自己脉率调与病人同步,脉率虽未同,其气已同
,于是病之所苦,自可感受。好比抚琴时已心已与音乐相通。

“宁失其脉,勿失其势” ---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

取穴有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切脉有宁失其脉,勿失其势。切脉时,对脉相整体把握很
重要,脉有上越之势,有下沉之势;有外脱之势,有内陷之势;由气郁中焦之势,也有
气分两头之势等。

每当太爷结合病人谈论《诊脉心法》中的话语时如痴如醉,让我感觉到在脉学的研究上
他虽然没有超过前辈,但他对脉学的领悟可能已超过前辈,时至今日,我仍然没法体会
到那种境界,也许是城市的喧闹让心无法平静下来,但每次梦中梦到太爷给我讲脉法,
我总是深感惭愧,而太爷总是激励着我,给我不断前进的动力和勇气……



中医看病讲究四诊合参,切诊虽然重要,但并不能完全代替其他三诊,病人找太爷看病
往往一句话都不说,就伸手让太爷切脉,其实在切诊的同时,望诊也随之进行,有些病
一望就可以分辨,太爷用了近一年的时间训练我的切诊,在切诊中发现有些问题需要望
诊进行补充,才能进一步确定阴阳寒热虚实,于是太爷开始叫我望诊,
2010-04-28 21:26 5楼
第四章 太爷教我学望诊

“望而知之谓之神,切而知之谓之巧,问而知之谓之工,这句话是说高明的中医,只要
看上病人一眼,就知道病人的大体病情,就能说出病人的宿疾所在,而通过切脉来诊病
,只能是一种技巧。而很一般的医生,只能通过反复的询问来了解病人的病情。“太爷
悠然的抽着旱烟,一边吐着烟圈,一边对着我讲述。

“比如今天下午来看的张老爷子,你看他面色发黑,走路用手扶着腰,一脸的病容,就
知道他有腰痛病了,而且得病不止三年了。”

“太爷,从他走路的样子看出他腰痛,很容易,可怎么知道他得了三年以上的病呢?”

“在咱们农村,腰痛的病人很多。多见于劳伤,也就是劳累中腰部损伤,瘀血停在腰部
,久而久之,面色黎黑,没有光泽。当然还有其他的情况引起的腰痛,张老爷子以烧碳
为生,腰部容易出现劳损。加上风里来,雨里去,所以腰部既有瘀血又有寒湿,病程长
啊!”

“这病不太好治吧!”

“下午太爷给他拔火罐,拔出许多黑色的瘀血,现在他应该好很多,这病不拔不行啊!
拔完后吃上几天肉桂粉、三七粉散散寒、活活血就好得差不多了。”

“你要记住,望诊首先望神,就是看病人是得神还是失神。得神的患者双目明亮灵活,
神智清楚,反应灵敏,而失神的患者双目晦暗无光,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得神好治,
失神难治啊!”

“那李太爷去年去世时还满面红光,反应也灵活,为啥当天下午就死了呢?”我有些疑
惑的问道。

“那是假神,也就是回光返照。患者原本无神,突然出现有神的表现,是脏腑精气极度
衰竭,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所致。这是危重病人将死的征兆。”

太爷接着说:“望诊除了望神外,要望面色,望形体,望五官,望皮肤,望舌等,这些
东西在平时看病时都临证给你讲过,你要铭记在心上才行。临症时要结合脉象,多运用
,多练习,这样才能将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而且当你将望诊运用习惯后,你自己会
不断总结和完善,形成自己的望诊思路和体系。有的医生偏于望面色,而有的则偏于望
眼,有的直接望掌纹,不论哪一种,只要你深入进去,系统化,都可以做到望而知之,
不必过于贪多而泛,否则……”太爷的话被一阵剧烈的咳嗽打断了.

自打开年来,太爷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了,常常说几句话就咳得喘不过来。看病人的时间
少了许多。他总是自嘲说自己老了, 要被阎王爷请去喝酒了。但不管精神再怎么不济,
太爷仍然每天抽空给我讲些医学道理。看着太爷日渐消瘦的脸,我真希望自己快快长大,
尽早掌握太爷所教给自己的东西,能让太爷恢复健康。

有很多的医学道理,太爷总是不厌其烦的反复强调,当初的我并不明白为什么太爷有时
候那么罗嗦。但时至今日,再想起太爷所强调的东西才知道太爷是有道理的。比如望诊
,虽然在大学课程中关于望诊的内容并不多,但在图书馆看到许多关于望诊的书,往往
厚厚的一本,极尽详细。想想太爷所说过的,医家各有偏重,不论哪一种,只要你深入
进去,系统化,都可以做到望而知之。而做为医者,我们更重要的是习人之所长,丰富
自己,成就自己的体系,治病救人才是目的。不可偏离本意。

太爷喝了一口凉茶,缓了一缓接着说:“东娃子,在望诊中,前辈总结过一些特殊的情
况,我慢慢讲给你听,你可要记住,在以后看病的时候对照着使用。第一:小儿鼻根处
出现青筋显露,表现肠道有病,而青筋颜色随病情程度加重而加深。第二:成人面颊部
出现暗红色,发紫,多有心脏疾患。第三、指甲出现如瓦楞状条纹,反应肝脏供血不足
。第四……”太爷一口气讲了二三十个,我一边听,一边记在自己的小本子上, 虽然有许
多字不会写,但我都用拼音标注了。太爷又是一阵剧烈的咳嗽,我抬起头来看着太爷清
瘦的脸,两颊暗红色,发紫,我心中一惊,难道太爷心脏有病?这该怎么办?

正当我走神时,太爷突然咳声顿止,双目紧闭,脸色青紫,随后太爷身体一倾,倒在我
身上,我非常害怕,我马上抓着太爷的手腕切脉,脉细弱,夹有滑数之象,我一边大声
喊我母亲,一边飞快的思考。

滑数为痰为热,脉细弱为气虚。太爷常年抽烟,是不是一口热痰卡在喉间,咽不下,又
无力吐出,如何是好?

黄痰属阳,当以阴药治疗。可那来得及弄药。这时我母亲正好赶过来。她在井边洗衣服
,听到我的叫声后过来的。看到母亲手上的水,我立即想到,借井水之寒凉来治疗热痰
之粘稠,也符合以阴治阳,于是让母亲去取碗井水来。

水放在太爷嘴边,吸了一小口,接着是一大口,再接着是太爷长舒一口气!一会后太爷
吐了将近半碗粘痰。

太爷醒来后看着我说:“我老了。身体已经很虚弱了,连一口粘痰都吐不出来了!”神
情极度沮丧。

我说太爷,你不老,你才95岁,你说过要活一百岁的!母亲看了看太爷,对我说,这些
年太爷教你学医,身体累坏了!在此后的几个月里,太爷给了我一本他写的《望诊技巧
》,我自己边看边背,没有再缠着太爷讲解了。

有一天,二婶突然来找我,说吃了几天辣椒,眼睛出血了,我抬头一看,见二婶左眼白
睛部分红红的,成血眼了。二婶问我有没有办法。我想起《望诊技巧》上说:“双目肝
开窍,白睛肺为先”,二婶的病当从清肝肺热毒来治疗,此病属阳,当用属阴之寒凉药
,我一边思索,一边回头看药柜。黄芩、黄柏、苦参……桑叶!对,就用桑叶,记得很
早前太爷就给我讲过桑叶清肝肺之火,还有止血作用。于是我给二婶抓了两把桑叶让她
泡茶喝,二婶却伸手让我切脉,我笑道:“望而知之谓之神!放心喝吧”!第二天,看
到二婶时,出血基本上全消了,二婶高兴地说我还有两下子,早些年也出现过,当时喝
了一个星期的中药才好,想不到两把桑叶就这么好了!

太爷听到这件事情后,一直夸我,说我学医有悟性,可只有我自己知道,《望诊技巧》
上的东西我连一半都没想通,医学太深奥了,我只知道太爷传给我的是多么好的东西,
而我却不会利用它!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再次翻开《望诊技巧》时,心中感慨万千,太爷没有通过系统
学习,却能通过大自然的规律领悟出那么多医学道理真是不易,而现在的我,手里捧着
《黄帝内经》,却有太多的不明白的地方,太爷啊,要是时光能倒流,我们祖孙两再在
一起谈论望诊该多好。

时至今日,每当我运用桑叶治疗急性巩膜充血时,就会想起我的太爷,和他教我望诊时
的情形。


第五章:太爷激励我上大学

十二岁那年,我小学毕业了。

当我拿着薄薄的毕业证给太爷看时,太爷笑着说“东娃子不错!等上完初中就考卫校,
要好好深造!”这番话说完还没有十天,太爷就改变了主意,让我不要考卫校,要立志
考省里最有名的中医学院。

事情是这样的,村里刘家孙子刘斌才十岁,出现右下腹疼痛三天了,家里大人看孩子疼
得不厉害就未理会,后来病情加重,找到太爷,太爷切完脉,摸摸孩子的头,用手轻轻
按刘斌的右下腹,叹了口气说:“娃子的肠子烂了一小结,开了服中药——大黄牡丹汤
加红藤,刘斌服药后拉了拉肚子,烧退了,可没过几个小时又开始发烧,太爷让尽快送
到镇医院,镇医院大多是县卫校毕业的,看完后说怕是阑尾炎化脓穿孔了,让送到县医
院做手术。一周后,刘斌回到了村里,县医院给做了个小手术,把阑尾给切除了,病也
就好了。

这件事情给太爷很大的打击,中医治疗疾病还是有很多局限性的,卫校的学生学的是西
医,而且学得比较浅,要想将家传中医有所发展,就必须要到更好的学校深造。太爷于
是很郑重的告诉我,必虚要考上大学,考上中医学院。在那个年代,考大学是很不容易
的事情,村里就没有出现过一个大学生。我担心怕考不上,太爷说事在人为,初中三年
,高中三年,六年后必须要上大学。虽然我传给你一些医学知识,但毕竟是非常有限的
,中医博大精深,只有不但深入学习,才能有所作为。为了不让太爷失望,于是我开始
立志考大学,不仅为我自己,更为太爷,为我们从没出现过大学生的小山村。

进入初中后必须要住宿,每周只有周六周日两天在家,每次回家,太爷总希望我能和他
在一起多呆会,而他依然将他对中医的理解传授给我。

“世界上事物成千上万,事物之间除了阴阳属性划分外,还有一种划分方式,就是五行
。”太爷讲道。

“五行不就是木火土金水吗!我不学看风水的!”我不太相信风水,老师说过那是迷信。

“狗怕老虎,老鼠怕猫是迷信吗?”太爷问。

“那当然不是迷信!”

“老鼠为什么怕猫?”

我摇摇头。

“世间的事物都存在相生和相克,猫克老鼠,所以老鼠就怕猫。”

“这和看病有什么关系呢?”

“人的五脏也存在相生和相克的关系!”太爷悠悠的说道。

“要搞清楚人体五脏的相生相克就得了解学习五行!”太爷肯定的说道。“木火土金水
是将世界上的事物按照五种不同的类型进行划分,就好比用阴阳来划分事物一样,只是
划分的方法不一样,掌握了五行的划分方式,就了解了五种类型物质的各自属性,对事
物就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比如:白色属金,肺也属金,很多白色的药物就能治疗肺病,
如百合、白果、川贝母等;红色属火,心脏也属火,一些红色的药物就能治疗心脏疾病
,如丹参、红花、山楂、大枣等….”

我第一次听太爷这样分析药性和疾病的治疗,太有意思了,我以为只有背会了《药性赋
》才能知道药物的功效,没想到只要看看药物的颜色就知道能够治疗什么疾病了,这种
分类方法真有意思。

太爷接着说:“除了将颜色分五行,味道也可以分无五行,酸味属木,苦味属火,甜味
属土,辛味属金,咸味属水….”

“五行相生相克,相互制约,才构成了完美的大千世界。古人通过观察大自然的规律发
现给树浇水,它会长高,于是归纳为水能生木;木头燃烧可以产生火焰,于是归纳为木
生火;火焰产生完后,化为灰烬,变成土,于是归纳为火能生土;土壤通过冶炼,能够
变成金属,于是归纳为土生金;金属在高温下能变成液体,如同水一样,于是归纳为金
生水….”

“这种看似普通的物质变化,古人通过天人相应,将其运用到人体的五脏生克变化中。”

“比如人体如果肺气不足,肺属金,土能生金,脾胃属土,通过健脾胃就可以达到补肺
气的作用,这就是通常说的‘培土生金法’。”

“再比如长期肾亏的病人,治疗时通过调补肺脏,就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这就是金
生水在人体的运用。”

“那么肝病治肾,心病治肝,胃病治心都是利用五行相生道理了?”我接着太爷的话说。

“是的,除了相生还有相克。分别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太
爷继续说。

“临床上肝病的患者,经常会出现脾胃功能不好,就是肝木克脾土所致,所以遇见肝病
的患者,首先别忘了照顾好脾胃。”

“腰部水湿过重的患者,利尿不能解决问题,土能克水,通过健脾胃就可以治疗腰部寒
湿过重。”

“哦,我终于明白了你为什么用白术、茯苓、干姜治疗腰痛了,当时我还纳闷,没有用
一味止痛药,却能达到止痛的作用,原来是针对腰部水湿采用了土克水的办法,土的功
能恢复了,水湿自然就除掉了!”

“那我在学校脚经常流汗,回家后光着脚丫子踩在地上,脚就不出汗了,这也是土克水
?”

太爷被我问的哭笑不得,不过他想了想,还是认为我说的对,也许光脚丫子踩在土地上
还真能治疗汗脚!

太爷的身体很虚弱,看到我对五行有些领悟,就给了本书让我自己看,他没有在继续讲
五行了。只是对我说让我平时多想想天、想想地、想想身边的万事万物,再想想五行、
五脏,取象于天地,类比于五脏,这样很多疑难问题都可以解决。

这些话当时听起来有些玄乎,我甚至还以为太爷病了在说胡话,现在想起来,这些话便
是太爷思想的浓缩,他是多么希望能给我详细的阐述啊,而力不从心的暮年,只能用最
简短的话将胸中的千言万语描述出来。
2010-04-28 21:27 6楼
第六章:太爷的逝世

初一快放寒假了,有天父亲突然到学校找我,说太爷不行了,让我赶快回家。路上父亲
说,太爷一直念叨着我。等我赶回家,看见家里很多人,太爷的床前也站满了人。太爷
躺在床上一动不动,脸色灰暗,我的心里止不住的难受。急步向前握住太爷的手,开始
切脉,细若游丝,仍有滑数之象。我招呼父亲一起扶起太爷,給太爷喂了勺香油,然后
使劲给太爷拍背。不一会儿,太爷悠悠地醒来。

随后,我开了一付二陈汤加上葶苈子、人参。太爷看过之后,微微地点了点头。我把药
方给父亲去抓药。太爷喝药后气色看起来好了许多,可以下床了。全家人都放心了,但
我的心情依然很沉重。太爷长期吸烟,肺里粘痰太多,累及心脏,再加上年龄的缘故,
脏腑功能衰竭得厉害,情况很不好。而太爷却仿佛心情很好,喊我陪着他晒太阳。祖孙
俩坐在场院里,太爷断断续续地给我讲中医。

太爷说他很遗憾不能将药物的炮制和针炙教给我了,许多的疑难杂症也没有机会带我看
。最遗憾的是对生命的预测,这是祖传医术中的一部分,在农村一般对于晚期危重病人
,医生都要告诉家人估计病人什么时候死亡,让家属做好准备,有些病人是外乡的,该
提前回去,人死在家中比死在外乡好。由于我一直不相信这些东西,太爷也没有勉强让
我学。所以为此深感遗憾。太爷告诉我,他将在正月初八去世,最近一个月不会有事的。

在以后的几天里,太爷吃饭食欲好了些,家里人都说是我用中药调理的结果,而我心中
对“正月初八”一直放心不下,我不知道是该相信太爷,还是该不相信太爷。

春节后的初五初六两天,太爷精神依然很好,我就怀疑太爷对风水对四柱的研究,可太
爷说他已经给我爸交代了他选好的安葬他的风水宝地,让我不要为他担心,人生一世,
草木一秋。然后给我讲行医的注意事项:

“第一点:学医不可半途而废,要迎难而上!”

“医生救人,十个治好八九个就很不错了,治不好的情况有很多原因,不能因此而灰心
丧气,更不要因治好几例而骄傲自满。医生永远有解不开的难题,如果没有,那首先医
生自己就可以永远不死。医生总会不断面临新的疾病,新的困扰,这是自然规律,同时
也说明人身奥秘之无穷无尽,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参透,不要放弃困难,要不断总结已取
得的经验,为新的问题做准备,当问题错综复杂时,不要钻牛角尖,退一步从大处着眼
,从阴阳入手,又会有一条新路……”

“第二点:治病一定要‘顺其性,养其真’!”

“‘顺其性’就是顺应各脏腑的特性,当升则升,当降则降,当藏则藏,余则泻之,虚
则补之,将脏腑调理到最佳功能状态。比如:肝病用柴胡、薄荷,都是顺应肝气升发条
达的特性。纵然肝阳亢盛,镇肝泻肝的同时也要反作疏肝之药;肺病用麻黄和苦杏仁,
也是顺应肺脏的宣发和肃降功能….”

“‘养其真’就是培养脏腑不足的精气,让脏腑能量充足,使其物质基础得到补给,脏
腑功能自然也得到了修复。如肝病用当归,补肝之藏血;肾病用菟丝子,补肾之藏精;
心病用枣仁,养心安神….”

“脏腑之真得养,脏腑之性得顺,其病不治自愈!!”

“第三点: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疾病,慢性病没有绝对的寒、热、虚、实,治病要‘寒
热平调、攻补兼施,各不为过!’”

“人体所生疾病,有外感有内伤,俗医诊病,皆称‘上火’,且具体到肺火、肝火、胃
火等,却不知人体之火乃精微物质所化,如果人体五脏均无火,则冰寒地冻,生命早已
衰竭。治火之法,当观人之整体,有上热下寒,也有下热上寒,有外热里寒,也有里热
外寒,有一脏寒而它脏热,并非一味泻火,若能用自身之热散自身之寒,用药寒热搭配
,四两拨千斤,引导人体气机进行寒热对流,至稳至妥,邪去而正安。如若一味苦寒,
中病仍进,邪气虽退,正气已伤。使原本有寒的脏腑雪上添霜,最终酿成顽疾。许多经
典的名方如‘半夏泻心汤’、‘乌梅丸’等,无不体现寒热共调之精髓。”

“医者用药存乎一心,即辩寒热虚实之轻重比例!如胃病,有三分热七分寒,也有六分
热四分寒,衡量各自比例,用药方能立竿见影;又如肾虚,有八分虚两分实,一味进补
,可以导致经络郁塞,补而不通,反而上火,补中有通、有泻,则补而不滞,填而不松
……”

“人道如医道!做人做事不可偏激!阳中喻阴,阴中含阳,此万物之本源,无纯阳亦无
纯阴。明白这些道理后,行事就不会太过而又不及,用药不会过偏而又不足!!”

“这些道理深中有浅,浅而又深,各人理解均不相同。希望你能静心参悟人身之阴阳虚
实、病机之阴阳虚实、医道之阴阳虚实、人道之阴阳虚实……”

“第四点:自行揣度细思量,不因他人忘阴阳!”

“医者论病治病,不要受病人和钱财困扰。病人如果能治病就不会请医生,既然请了医
生,那医生就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要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病有新有旧,有轻有重,治疗
重病慢性病如同抽丝剥茧,治疗外感如同驱贼荡寇。不同阶段,如何实施要仔细揣度,
不可因病家心情急切而忘阴阳虚实之根本。外邪未尽,立用俊补,关门留寇,永留后患
;淤血未尽而强行止血,留淤而化为徵积;肠毒未清而强用涩药,痢虽暂愈而后患无穷
;不要因病家富贵而妄用补药,更病家贫穷而吝啬贵药。唯有自身心静泰然,方可明白
做医生的意义和责任……”

“不可好大喜功,不可急功近利!”

太爷一边说我一边记,从字里行间,我深切感受到太爷对我的希望是何等之大。我只能
一步一步的向前进,不能退缩!!

正月初八上午,太爷仍然很好,但下午太爷有些困了,想睡午觉,我便守在太爷身边看
他入睡,太爷入睡得很安详。大约过了一小时,发现太爷呼吸慢慢微弱下来,切脉时脉
细若绝,我立即叫来家里人,大家默默地看着太爷安详的离去,而太爷给我讲的行医准
则便成了他的临终遗言。

清理太爷的遗物时,在太爷的枕头下面发现一个小木盒子,里面是一套太爷自制的放血
治病用的针具,另外还有一本书,书名为《杂病临证效方》,是太爷的手抄本,书中记
载了祖辈及太爷行医过程中疗效很好的处方及一些特殊治疗方法,我随手翻了翻,看到
最后一页太爷用毛笔记载了桑叶治疗眼充血,通过多次验证特效,并注明此方为振字辈
——振东所创(振东是我的小名),拿着这本沉甸甸的书,看着安详而去的太爷,我知
道我的学医之路才刚刚开始……
2010-04-28 21:28 7楼
第七章:孤独的少年

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

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

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

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太爷的去世给了我很大的打击,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不愿意与家人说话,太爷从小将
我带大,给我灌输了很多中医的哲学思想,我的行为习惯无不异于同期少年,当他们在
为玩电玩而逃学时,我却在静坐想着我的阴阳。化学老师讲水分子是由带正电的氢离子
和带负电的氢氧根离子构成,而我想的是氢离子属阳,氢氧根离子属阴,水也是含阴阳
的产物;讲到水电解成氢气和氧气时,我想的是阴阳离决水分子的死亡。同学之间的交
流我没有兴趣,父母的关心让我总想起太爷,好在农村活路重,父母没有十分注意到我
的精神变化,我成了孤独的少年。

没有太爷的继续教导,又要面对各种考试的压力,许多时候都想放弃,放弃学医,放弃
读书。想到镇上轻工机械厂上班(该厂是家上市公司,工厂最初由一个铁匠铺发展起来
,我姑爷爷是创始人,要想上班随时可以去)可我又不甘心,不甘心让太爷失望,想想
太爷临终前的话——“学医不可半途而废,要迎难而上”。于是我成了学校最酷的学生
,而我自己却认为是最孤独的学生。

物理老师讲到地球磁场,讲到南极和北极的磁极,讲到电磁感应,我的脑海中浮现的是
太爷说过的话,万物都可以分阴阳,我想,地球的南北两极应该为对立的阴阳,而地磁
场成了阴阳能量转化的途径,人生活在这个大的磁场中,人身是否被磁化?人身内是否
也有小磁场?按照太爷说的天人相应,头为阳脚为阴,头脚之间是否有如地球南北两极
般存在一种看不见的场存在?没有人能够告诉我这些问题的答案,但我的直觉告诉我,
借用太爷说的天人相应,答案应该是肯定的!看到小磁针悬在线上永远指向南北方向,
我就想到,人卧在床上,床的位置是否应该南北朝向才好!这样人休息时才能得到地磁
场的能量补给?我的少年时期是大脑产生疑问最多的时期,我想我一定要考上大学,一
定要解开我心中的所有疑团……

地理课上,老师讲到大海,讲海水是咸的。我想到了肾脏,肾脏主水,按照五行划分,
咸味也属水。在野外春游看到崇山峻岭,我想到人体的骨骼,看到书上描述的长江、黄
河,我便想到了人体的血脉,看到肥沃的大地,我想到人身体的肌肉……

太爷教的五行,让我在大自然中时时刻刻看到与人体五脏属性相同的万物。

春天躺在草地上,看着红红的太阳,想着人体跳动着的心脏;呼吸着清香的空气,便想
到肺主气

多么奇妙的世界,多么奇妙的人类

我看到了天地的五脏……

一切正如太爷所说的——“平时多想想天、想想地、想想身边的万事万物,再想想五行
、五脏,取象于天地,类比于五脏……”

太爷的话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指引着我从大的视角看世界,看人类,看自己…

有次上化学课,老师出了道比较复杂的化学题,大致内容是一种溶液中有几种阴阳离子
,相互发生化学反应,告诉了其中几种离子的浓度,要计算某个阳离子的浓度。看到大
家都在写化学方程式,苦苦思考,我却认为如此简单的问题,他们为何要搞复杂,阴阳
是相对的,无论怎么反应,最终肯定溶液不带电,正负之和绝对为零,通过已知的数据
加加减减就是结果了。我随口说出了结果,老师非常惊讶,她也正在列化学方程式。看
我得出结果,问我如何算出来的,我没有讲阴阳五行,只是说溶液最终正负电荷相加绝
对为零,用已知的数据加减就可以得到结果了。化学老师非常惊奇的看着我,也许我的
一句话将她多年总结而自以为豪的解题方式给颠覆了,随即便非常激动向同学们介绍我
的解题方法,而且有趣的是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许多老师认为是很难的题目都轻松解
决了。

太爷说过“当问题错综复杂时,不要钻牛角尖,退一步从大处着眼,从阴阳入手,又会
有一条新路!”朴实的话却让我的世界观时时发生改变,看问题的角度也时时发生调整。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要有远虑,得从大处着手,从阴阳五行入手,才能看到事物
的整体发展趋势,太爷给我播种一种思想,而我收获到一种行为,一种思维的行为方式
,当这种方式日久之后,便养成了一种思维习惯,习惯于用阴阳五行看世界。这种习惯
与同年少年有些格格不入,他们猜不透我在想什么,但他们却又看到我想问题太简单,
有时简单到只分好与坏……

我不知道这种性格会导致什么样的命运,但我却坚定地相信,太爷的这种思想的播种一
定能让我早日成为真正的中医,这种思想的播种也让我能轻轻松松的面对学习,结果便
是我实现了对太爷的承诺。考取了全省最好的中医学校——湖北中医学院。

我拿着录取通知书同父亲一道来到太爷的坟前,给太爷烧了烧纸,放了挂鞭,告诉太爷
他的重孙考上了大学,可以进行系统的学习中医了。

世间也应该分阴阳,我相信阴间的太爷一定能看到我交给他的第一份满意答卷。
2010-04-28 21:30 8楼
第八章:我的大学之求索篇

怀着期待,我走进了中医学院的大门。古朴的建筑和我想象中的一模一样。但林间小道
上三三两两走过的同学,迎新处老师年轻的笑脸,让我感到中医并不是一门年迈的科学
。在今天,随着科学的发展,学习它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老中医”正在向“现代化中
医”转变……

入学后第一件事是老师带我们参观。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图书馆。在那里,我看到数以万
计的各类医学书籍。真是大开眼界。我仿佛一条浅溪里的小鱼跃进了大海,在知识的海
洋里我几乎迷失了方向。我一有空就泡在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翻阅各类书籍,以至于
常常错过吃饭的时间。中医的整体观、辩证观、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五脏
六腑、奇恒之腑、气血津液学说、经络学说……各种理论,各种学派,无不让我欣喜若
狂。而在广泛的阅读中,我慢慢地回忆起太爷当年所教授予我的,往往茅塞顿开。我感
慨于太爷为了领我走上医学之路所做的所有事情,我亦感慨于古人先贤们博大精深的智
慧。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看到这句话,我突然想起一则病案。年轻女性,两颊生斑,
太爷记录的治法是调理心脏,补充气血。当年太爷已经去世,我看着病案,百思不得其
解。这句话终于让我豁然开朗。面色是心脏功能的外在表现,只有心脏气血充足,血脉
流畅,面色自然红润无斑。

“膝为筋之府,肝主筋”。记得太爷治疗膝关节的病变往往从肝入手,当我问及原因时
,太爷总是说通过切脉就可以知道,膝关节疼痛的病人肝脉是郁涩的,但我总觉得不太
清楚。“膝为筋之府,肝主筋”——原来古人早就为我们总结出来了。

在课程中同时学习的还有西医的课程。如果说中医让我有太多熟悉的感觉,而对西医我
则充满了好奇。学习中医理论对我而言驾轻就熟,学习西医理论对我也并不困难。所有
的东西在我的思维里,自然而然地被分为阴阳两部分。神经系统为阳,循环系统为阴;
动脉为阴中之阳,静脉为阴中之阴;白细胞为阳,红细胞为阴;我认为补气温阳能升高
白细胞,而补血养阴能增加红细胞……这样的思路让我对西医理论的理解带来了很大的
便利。

但是从小接触中医理论的我面对尸体,却产生了很大的疑惑。

当我第一次走进人体解剖教室,看着解剖台上的几具尸体。我没有一丝恐惧和害怕,倒
是满脑子的疑问。我要看看主疏泄的肝,主血脉的心,还有主气的肺,主吸收的小肠,
主运化的脾,到底是什么样子。还有那藏精属水的肾与大海有什么关联。真的有几分失
望,一切的脏器和家里杀年猪时看到的内脏没有什么区别。还有那些经络,中医书上记
载得清清楚楚的十二经脉为什么看不到?中医难道真如社会上有些人说的是伪科学,只
是风水先生在家里摆八卦摆出来的吗?这些眼前所见的和我心中所想的,真的有太多不
同!

太多的疑问和困惑让我很压抑。我多年来追求和探索的治病救人的方法,真的只是些看
不见,摸不着,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吗?那么中医的科学性何在?

我有些失望,甚至有些绝望。虽然课程不受影响,还在学习,但我的心中总是存在很大
的疑问:中医是否是伪科学?

在大一快结束时,我终于忍不住抓着解剖老师问:“老师,心藏神,究竟藏在什么地主
?”

老师有几分尴尬:“同学,我是搞西医的,西医中没有神这种说法,对于心藏神,我本
身不是太清楚,你还是问问你的中基老师吧!”

中基老师的一番话基本打消了我对中医的怀疑。

他说:“中医的起源于古代的哲学思想,是古人认识世界万事万物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朴
素的概念性的哲学思想,后来发展到运用它治疗人体疾病。心藏神是指心脏具有藏神的
功能,这里的神包括人的精神、气质、神采,并非是一种基本物质。中医的心、肝、脾
、肺、肾远远超过西医的解剖学范畴,除了包含西医所说的脏器,还包含其所有相关属
性的功能。比如,磁铁周围存在磁场,但我们看不见并不代表磁场不存在;打手机时,
手机会发出信号,我们看不到,但我们不能否认信号的存在!”

“学中医要从哲学的角度来认识和领会,学西医的目的是为了辅助学中医,不能陷入西
医的模式,使自己对中医的理解进入误区。你才上大一,能有这些疑问已经不错了,希
望你能站在中医的角度看西医,不能站在西医的角度看中医,只有这样你才能学好中医
……”

我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诊脉心法》第一页上的几行字:

凡心浮气躁者,不可与之言脉巧!

凡资质愚钝者,不可与之言脉深!

凡眼见为实者,不可与之言脉理!

凡不求甚解者,不可与之言脉奥!

太爷的话言犹在耳,“凡眼见为实者,不可与之言脉理”,是啊!太爷8年前已经提醒
了我,而我还是钻进了这个牛角尖。

学好中医要用中医的观念来看世界、看西医!

在后来的解剖课上,我更加坚定了中医理论的正确性。

看到人的大脑时,我立即想到核桃仁,两者何等的相似。太爷说过取象类比,核桃仁能
键脑这不就是“取象类比”的例子吗!看到红红的血管,我想到了丹参、鸡血藤,丹参
、鸡血藤能够通血脉;看到人的脊髓时,我想到了蜈蚣,蜈蚣的外形与脊髓多么相似,
于是我便记起太爷曾经重用蜈蚣治疗腰椎严重损伤的病人。

取象于天地,类比于五脏,通过学习解剖学,使我知道只有明白了人体的内外结构,才
能知晓如何去“取象于天地”,学中医的同时学习西医是多么有帮助啊!

《中医诊断学》的内容非常详实,我最关注的是四诊,而其中的切诊只有简单的三页纸
,我比较疑惑,太爷如此看重的切脉,在教科书上怎么如此简单?二十多种脉象的描述
非常准确,但也有些繁琐,而太爷教的关键脉象——“郁脉”,书上根本没有,是太爷
错了!还是教科书错了!还是我当时年幼听错了!我非常急迫的等待老师讲解切脉,看
看他讲的与太爷讲的有何不同。

等着等,终于等到了讲切脉。

上课了,我提前抢到最前面的位置,怕漏掉老师说的每一句话。

老师首先讲了一个故事。十几年前,为了确定中医教材如何编写切脉这节内容,中医药
管理局曾经组织全国十大名中医汇集北京,给同一个病人切脉开方。等十大名医结果出
来后再比较,发现十个切脉结果各不一样,但处方思路大体相同。这说明每个人对脉象
的领悟和理解是不相同,教材为了防止将学生带入误区,只讲了一些基本的脉法和主病
,具体对脉象的学习和研究可以多看看《脉经》和《濒湖脉学》,前提是首先要熟练掌
握教材上的内容。

从老师的话中,我明白了为什么切脉部分编写得如此简单。下课后我从读书馆借来《脉
经》,发现王叔和对脉象的研究非常深入,与太爷的《诊脉心法》相比,《脉经》讲得
过于详细,临床运用不易掌握,太爷的《诊脉心法》虽过于粗犷,临床上却易于运用,
但如果用《脉经》来对太爷的《诊脉心法》进行适当的补充,就会非常完美。于是一种
以头为阳脚为阴,寸为阳尺为阴的框架式脉象模型慢慢在我脑海中清晰起来,太爷说切
脉必须切到一万人的脉象才能有完整的认识,而此时的我,除了几年前同太爷一道看过
病人,切过一些病人的脉象,离一万人还相差太远,我只好边看《脉经》,边想《诊脉
心法》,边练习手的敏感度,然后记下自己对脉象立体框架式模型的构思,我相信总有
一天,我会切到一万个人的脉,我会使太爷的《诊脉心法》更加完美……
2010-05-01 16:48 9楼
第九章 大学生活之社会调查篇

大一很快过去了,暑假的作业是一篇社会调查。调查什么?如何调查?老师没说,只说随意进行,但开学要交一篇社会调查报告。我坐在回家的汽车上,一边望着车窗外的远山,一边沉思着。

“要是能将这次调查与农村目前最热点的问题相结合就好了。”晚上吃饭的时候,我对父亲说。

“现在农村的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去了,农村老人的赡养问题很严峻。我搞兽医常常到周边村里,经常碰到这些情况,有些老人非常可怜。既然你们要搞社会调查,不妨把农村老人的赡养问题作为调查项目,将问题搜集起来,带到城里去,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个问题,这样才有机会解决!”父亲边喝酒边说。

这个方向不错!我就以《农村老人的赡养情况》为题开始设计我的社会调查。为此我设计了问卷调查表,采用我提问对方回答的形式,而回答的内容由我代填,总共设计了大约三十个我认为有意义的问题。

我首先从村里最远的十队开始。当我走进十队时,眼前所见到的并不是一副热闹的情形。二十多户人家有一半都大门紧锁,门前禾场上的草都有半米高了,看上去根本不象住人的家。不远处的一棵大树下,有几位老人家正在乘凉。我进近前问一位老奶奶。她说年轻人都出门打工了,要到九十月份割谷时才会回来一趟。队上就只剩下二十余个老骨头了。而当知道我是医学院的大学生又是老太爷的重孙后,老人们都围了过来,他们搬来凳子和桌子,我便开始看病了。

看的第一个病人是一位老大爷,我切过他的脉后,告诉他“您寒湿过重,双下肢无力,夜间睡觉双腿发凉。”

“小伙子不愧为老太爷的重孙,你说得真对。可得咋治?我可没什么钱啊!”

我有些犯难了,左右看看,突然看到禾场边的香樟树。好了,有办法了。“老大爷,您把香樟树的枝子和柳树条子各找一大把,煎水后薰洗,应该会轻松很多的,连续薰上十几天,病就好得差不多了。”

听完我的话,老大爷半信半疑回家了。

第二位依然是位大爷。脉象示左关郁涩如豆。我按了按他的肝区,问道:“您平时这儿疼吗?”

“真神了,小伙子,你咋晓得的啊,我这儿疼了好几年了。”

原来老人有胆结石病史,又没有钱做手术,就一直拖着。看着大爷暗黄色满布皱纹的老脸,我心里一阵难受。

“大爷,您看,咱村不是有很多酸筒杆吗?你就挖些根切片后晒干,配上几个鸡肫皮,煎水喝,喝上一段时间会好些的。平时不要吃大油的东西。”(酸筒杆根学名虎杖,鸡肫皮就是鸡内金。)

我的话刚说完,第三个老人就抢着说:“伢儿,我昨天砍柴把脚崴了,这走路都不行,你可要帮我想个法,要不我饭都吃不上了。”

我蹲下来看了看老人的脚,左脚踝部红肿,试着左右活动了一下,虽然疼,但没有明显骨折迹象。

“老奶奶,你家种土豆没?把土豆切成薄片贴在脚崴了的地方,干了就换,多贴几次就能走路了。”

第四个、第五个……

我的问卷没有填出一份,但意外地替在场所有的老人诊了脉。这些老人或多或少的都有慢性病。我尽我所能为他们提供了简单方便的单方或验方。看着这些苍老的脸,看着这些布满老茧的手,看着那些紧锁的门,我觉得我的问卷实在是太肤浅。而他们眼中的期待已经给了我一份很好的答卷。

中医发源于民间,而民间也是最需要中医的地方……!

暑假快结束的时候,我又专门到十队去看望这些老人,受到了极其热情的接待。这些老人都抢着拉我到家里喝茶。那位胆结石的老人非常高兴地说:“娃儿,按你说的喝了一个星期后,都不痛了,现在我每天还在喝。”我听了也很高兴。

这时候一个老爷子走过来,我记得上次我给他做了颈部按摩,还教他草药外托。不知道他现在好些没有?老爷子拉我走到旁边说:“小伙子,我的脖子好很多了,没有以前那么痛,头脑也清醒了很多啊。你是好样的。咱们农村就缺少你这样的小神医。没啥报答你的。我想给你个方儿。这是我家祖传的治疗毒疮的外用方,效果可好了,你以后遇到长恶疮的病人就可以用上了。”他边说边悄悄地递给我一张纸。

我正准备伸手去接,旁边一位老奶奶伸手拦下了。老爷子挥了挥说:“老婆子,你干啥?儿子对这个又没兴趣,难道我们把这方儿带进棺材里啊。小伙子人好,用得着,我们把方儿给他也算是对得起祖宗了!”

我犹豫着接还是不接?

老太太若有所思地看了我一会。接着她一把从老爷子手上拿过那张纸,塞到我的包里。

“收好,小伙子,有时间多来坐坐,我们老了,儿孙都不在身边,你来了帮我们瞧瞧病,我们也高兴啊!”

“我一定会常来看你们的!”我答应着。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我只是做了我份内应该做的,而他们却用心在回报我。这份礼物太沉重了,我几乎承受不起了。我只能更用心在学习,以期将来用更好的医术来为他们治愈沉疴。

而直到今天,当我用阴阳拔毒膏来治疗疔疮时,我总会想起当年的那一幕。我也会时常问那些远离家乡的年轻人:“你们的父母身体可还好吗?”我希望能够提醒他们,多多地关注他们远在农村的父母。也许当他们在城里打拼的时候,他们的父母正在疾病中苦苦地挣扎、呻吟……

假期过得很快,也很充实。我不仅以详细的数据和事例做为依据完成了我的调查报告,也亲自治疗了不少老年人的慢性病。但我的心情是沉重的。整个中国农村人口占了一大部分,而这一大部分的人口却没有得到最基本的医疗保障。作为留守人群的老人更是弱势群体,他们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无法获得足够的医疗资源。面对疾病,他们除了忍耐,别无他途。传统的中医因其简、便、廉、验而在广大的农村有着较强的生命力,但需要人去传播……

开学了,我郑重地上交了我的调查报告。报告以一首诗作为开头:

凄凄苦雨浇愁林

幽幽残风藉孤魂

漠漠落日归故土

声声哀叹寄黄昏

在结尾我呼吁大家共同关注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和赡养问题。

时至今日,国家的医疗制度改革日益完善,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广大的农民提供了基本的医疗保障,农民看病贵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而正在试点的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人员补贴制度也为基层医务人员提供了生活保障,从而可以解决农村看病难的问题。我相信农村老人的晚年将会越过越好!
2010-05-01 16:51 10楼
第十章:大学生活之静悟篇
进入大二后,开始学习《中药学》,书中的大部分内容太爷都曾传授给我,而且很多药材我都亲自采摘过,认识比较深刻,学习起来非常轻松,但《中药学》中的用药剂量让我十分困惑,大部分药材用量是八九不离十,即八克、九克、十克左右,毒性药物剂量更小,矿物类药物剂量稍大。

想起太爷治疗嗝逆用柿蒂是一大把,估计至少有五十克;治疗咳嗽用枇杷叶也是一把,至少也是30克;治疗风湿,外用药熏洗,一次就是一小捆,那可是几斤。再看看教材上的用量,是太爷用量过大?还是教材上用量保守?

我带着疑问在图书馆翻阅书籍,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册,作者张锡纯,字寿甫,河北盐山人,中西汇通派代表人物之一,出身于书香之家,自幼读经书,习举子业,两次乡试未中,遵父命改学医学,上自《黄帝内经》、《伤寒论》,下至历代各家之说,无不披览,反对崇古泥古,固步自封,并崇尚实验。他对药性的认识可谓入木三分,既没有象古人那样将药性说的玄乎,也没有象现代教材那样过于保守,结合临床案例论药性,让我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掌握。

生石膏、大黄、肉桂一些普普通通的药材,在作者的手中显示出各自神奇的疗效。黄芪配知母,类比如“云升雨降”之天地造化。这是除太爷外我接触的第一位将药性与天地平齐的医家,我一口气将药性部分读完,一种感慨油然而生,这才是“中医临床实战家”,没有一丝矫揉造作,也没有故弄玄术,有的是对天地、对五脏、对药物的精辟论著……

中册提到“吸升呼降”之调气法,我试了几次后,感觉大脑清醒了很多,由于初中时学校宿舍潮湿厉害,我也患了风湿。按照张锡纯的调气法进行调气,不到五分钟,双侧膝关节发凉发麻,疼痛减轻,走起路来轻松了不少。想起太爷临终时说过的话,“若能用自身之热散自身之寒……引导人体气机进行寒热对流,至稳至妥,邪去而正安….”。我不禁对张锡纯敬意更加。

医者要静心静坐,参悟医学道理。这是张锡纯的学术思想之一。为了深入了解静心静坐参悟医学道理,我开始练习太极拳,在刚柔相济、阴阳转换中,让自己浮躁的心安静下来,感受空气从指间慢慢流淌,感受气机在体内慢慢运行。也许古人生活在相对宁静的环境中,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能感受到气在人体经络中的运行,而对于一个学医的我,为什么就不能静心体会到古人对人体经络的感受呢?在打太极拳的过程中,我的气感明显增强,手指的敏感度也在增加,清晨练完功,可以体会到手上皮肤在呼吸。人体内一定存在类似如地磁场的东西!他们是什么?我高中时的疑问又回到我的脑海中!

在图书馆,我在《自然医学》杂志上看到生物场的研究,除了人,植物也存在生物场,它是通过一定生物电和生物磁,形成的场。书上还描述到在人体周围存在一种淡淡的光晕,随着生物场的增强而增强,当人体生病时光晕的颜色也会发生变化。

取象于天地,类比于人身。看到描写人体周围的光晕,我想到了地球,地球表面被一层大气包裹,从太空看地球,不也是有一层光晕吗?我不由得感叹古人的“天人相应”是多么的神奇。

有一次无意中,我将薄荷叶放在口中,一种清凉的感觉立即顺着足厥阴肝经传向脚部,我大吃一惊!这种感觉以前从未有过,于是我尝黄连,能明显感到一部分顺着手少阴心经运行,虽然当时还未学《针灸学》,但我在图书馆早就将十二经脉的走行记住了。我想,也许我通过练习太极拳,练习调气法,体内的经络敏感度增加了。但我疑惑的是,药物还没有入胃,没有消化吸收,而其成份怎么能很快传到脚部,药物的成分是通过消化道吸收,然后通过血液运行到全身?还是药物有一部分能量能在口中通过经络迅速运行到相应的地方?我所感受到的又是什么?

怀着许多疑问,我继续对药物进行品尝,发现凡是气重而味淡者走经络快,凡是气淡而味厚者走经络慢。也许药物的生物场与人体的某些脏腑的生物场相似,于是当药物进入人体后,药物的生物场便借助经络系统迅速输送到人体。

“不同的人,生物场能量不相同,如果两个人有许多相似的生物场,那两人碰面可能会感觉很熟悉。”

“生物场也应当存在相生相克,如果一个人的生物场正好克制另外一个人的生物场,那他们碰面,被克的一方就会有一种无名的紧张和恐惧感。”

“一卵同胞的双胞胎,他们的生物场很多相似地方,所以他们有很多无意识的相同行为,类似如物理学上的共振现象。”

“母亲怀小孩时,小孩生物场会被其同化,所以母亲对自己所生的小孩,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纵然相隔千里,小孩发生意外,母亲的生物场都会受到波动,感受到小孩发生的事情。”……

一下子我联想了很多很多!也许生物场正是我们中医很多疑团的开锁钥匙。一个很大胆的想法立即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既然西医能够提取药物的有效成分,通过静脉直接输送到人体治疗疾病。那么中药为什么不能提取药材中的生物场或者复制出这种生物场,通过经络系统直接给人治疗疾病呢?如果能,那么再珍惜的药物都可以进行复制,只要有一个地道药材的样品(如虎骨),只要能提取其生物场的能量信息,就可以无限制的复制,稀有药材老百姓也用得起了。中医看病,仍然要辨证施治,仍然要开处方,只是最终进入人体的不是苦口汤药,而是一种能量,这种能量通过特定的穴位,直接进入人体,其起效速度不一定亚于西药静脉给药!!!!

于是课余时间我广泛阅读有关生物场的书籍,而且同这些文章的作者联系,了解他们对生物场的认识深度,再看看当时流行的哈慈五行针、周林频谱仪,这些没有辩证、能量固定的理疗设备都能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如果换成有特定信息的生物场能量,通过辨证施治,采用经络输送效果一定会更好。这种将药物与针灸完美结合的治疗方法也许是中医现代化的一种方式。年轻气盛的我在给高中同学写信时谈到我的想法,而且还夸下海口,此生要“将中医发展加快一百年!”静悟使我产生新奇的想法,对医学领域产生大量的质疑和挑战。可惜读书时的我,一无病人,二无资金,无法进行科学实验,只能将所有的构思写下来,今后慢慢实践……
2010-05-01 16:53 11楼
第十一章:我的大学之见习篇
中医学院本科学制五年,其中见习三月,实习一年。见习是在大三的下半年。学院安排我们到下面的中医院去见习,看看中医是如何治病,同时去药房了解些相关的中药知识,熟悉各种药材。我被分到一个小县城的中医院。带着对临床旧梦重温的期待,带着对小镇的好奇,我和同学们出发了。
小城的建设比和想象的漂亮。美丽的欧式一条街,让我们仿佛感受到北欧的风情。教堂式的堡顶,圆形的拱门,一一从我们的眼前闪过,让年轻的我们兴奋无比,我们一路欢呼歌唱,而路过的行人无不驻足观看。经过县人民医院时,我特地多看了几眼。气派的门诊大楼和高耸的住院部大楼,和省城大医院真有一比。车在大街小巷里转了十几分钟,最后停在了一排破旧的房前。残破的外墙,灰暗的楼房,看上去完全是几十年前的建筑。“这是什么地方啊?”我在心里犯嘀咕。再仔细瞅瞅,在门边一个不起眼的牌子上看到了“门诊部”几个小字。我的心里不由一凉。司机的话恰恰响起:“你们到了,这就是县中医院了。”原来这就是中医院?想想刚才的人民医院,再看看眼前破败的楼房。当时是星期天下午四点多钟,整个门诊部静悄悄地,走廊里没有一个病人。难道中医的市场真的如此萧条吗?如此古老而优秀的科学为什么并没有发出它应有的光彩?我心中忍不住有些不平。而周围的同学们也发出了一片抱怨声。
“同学们,这就是你们要见习的医院。别看它很不起眼,这个医院的儿科和内科在这个县城,甚至本省都是有一定名气,不然学校也不会安排你们过来见习。希望你们在见习期间能够对中医有更深刻的了解,也能够对临床工作有一定的熟悉。”辅导员的一番话让还在嘘吁报怨的同学安静了下来。
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来到这里学习,那我就应该尽我的努力提高自己。晚上躺在床上,我给自己鼓劲。定好闹钟,我安静入睡,一夜无梦。
第二天正式到见习科室报到。我见习的是中医儿科。七点半我就收拾停当,早早地到儿科门诊外等着,咱先给老师留个好印象。陆陆续续地一些家长抱着或牵着小孩来看病了。看来辅导员说得没有错,儿科在这个医院真的很强呢。但为什么老师还没有来呢?等到八点过十分,才看见一个中年医生走过来,他一边打着呵欠,一边忙着扣白大褂的扣子,嘴里还在跟旁边诊室的医生找招呼:“嘿,老陈啊,今晚不要再拖我打牌了,连打了两个晚上,身体吃不消了。”
“不会是他吧!”我心里一寒,想起太爷说的:“医者须自律,如果一个医生不能自律,很难成为一个好医生。”
“咦,你是干什么的?”他走到诊室门口,看到呆立在那儿穿着白大褂的我。
“老师,我是中医学院的见习生,分在您这里见习。”虽然有些腹诽,我依然毕恭毕敬地说。
“见习啊,那你就见见吧!”他漫不经心地说。
病人一涌而进,围作一团。“干嘛,干嘛,闪开,排好队一个一个来。对了,同学,去帮我买份早餐,随便什么都行。”
我无奈领命而去。等我的早餐买回来,老师已经看好了将近十个患儿。
效率真高,我有些好奇。坐在一旁,我仔细观摩起这位“专家”看病。
5岁小女孩,面黄肌瘦,“专家”看了看眼睛,拔了根头发,看了看毛囊,摸了摸腹部,然后诊断:脾疳,治疗费30元。
4岁男孩晚上哭闹,睡觉不安,小便黄,体瘦厌食。“专家”看了看眼睛,拔了根头发,看了看毛囊,摸了摸手心,然后诊断:心疳,治疗费30元。
7岁男孩,头发焦黄,皮肤粗糙,大便干结,不吃饭,消瘦,诊断:肺疳,治疗费30元。
我看得目瞪口呆,再看看专家。趁着家长们去交费的间歇,施施然地起身,在身后药架上用小勺从不同的药罐子里弄出些药粉,包成几包,放在一边。
“好了,这个给你,拿回家分成6包,连用6天,吃完后就会好很多的,歇一天,下周再来复诊。”只见“专家”把不同的药包给不同的家长,几分钟搞定一批患儿。
接下来的几个患儿,都是来复诊的,连治疗费都已经交好了,还省了“专家”老师的事。还是那些药粉,分分钟搞定。更让人佩服的是,在看病的间歇,“专家”老师还抽时间吃完了早餐。
患儿还真不少,一直看到近中午。好不容易闲下来,我当然要抓紧时间提问了。
“老师,为什么所有的患儿都是疳积呢?”
“当然,五脏六腑皆有积,只有不同脏腑表现略有差异,而小孩子吃中药很困难,所以直接用药粉冲服,效果会好很多。但是药材的配方是秘密,不能外传。”“专家”老师似乎很耐心地对我解说。
“咦,看不出来啊”我在心里暗忖着。抬起头来仔细打量起那些不起眼的小药罐子。药柜共四层,每层十六个药罐子。居然每个药罐子都有标签。这就难不倒我了,我拿出纸和笔,准备把药名抄下来。
王“专家”一眼看出了我的想法,他笑着摇了摇头,“小伙子,抄也没有用的,这些标签是糊弄人的,山药罐子里放的是当归粉,不信你打开来闻闻,想偷我祖传密方的人至少有一百批了,你就别花心思了。”
看着他可恶的笑脸,我气不打一处来,而且心里还有几分尴尬。我是来见习的,又不是小偷,这样的老师真是差劲。快下班的时候,又来了几位患儿,说是从很远的地方专程找“专家”看病。我本来以为王“专家”会很不耐烦地赶走这批患者。要知道五分钟前,他已经换好了白大褂,洗好手,准备下班了。没想到王“专家”转身穿上白大褂,又开始给患儿看病了,并没有我想象中的不耐烦。老师没走,我自然也不能走,但这么一耽误,下班的时候已经十二点半了。王“专家”转身锁门时看见我,他似乎有点惊讶。
“你怎么还没有下班,回去晚了当心没有饭吃。”
“老师,我是来见习的,病人没有看完,我怎么能下班呢?”我理所当然的回答。
王“专家”愣了一下:“你小子,看不出来啊,下午我休息,你不用来了。你从我这儿是学不到什么东西的,明天你也不用来了。”说完,他很轻松地走了。留下我在那儿发愣,“怎么会遇到这样的老师!不管他,明天我该来还得来。我就不信从你这儿学不到东西。”
回到寝室,同学们已经吃过了,正在兴奋地讨论上午看到的病号。而我的心情却很低落,不想说话。只是捧着凉了的饭菜坐在一边,没滋没味地吃着,听着他们的讨论。
队长正在大谈内科的李主任。“好家伙,李主任真是我的偶像,今天上午有个病号刚走进诊室,还没有开口说话,他就吩咐我开胃镜申请单,问过病号的姓名后,就让他去做胃镜了。真神啊,胃镜报告就是胃溃疡。我到现在都想不通为啥他就知道这个患者是胃病呢?”
“望而知之谓之神,看起来这个李主任的确有两把刷子,有机会一定要见识一下。”我想。
第二天,依然是七点半,我就等在了儿科诊室的门口。没有迟到的王“专家”看到我时,面无表情。只是打开门,让我进去。一天的工作开始了。一切的诊治过程和昨天相似。但是今天的治疗费单子是我开的。又是忙到十二点半,没有交流,我们各自回家。下午“专家”照常休息,我闲不住,跟着在药房见习的同学,一起到药房复习一下药材。
时间过得真快,开了一个月的治疗费单子,观摩了一个月王“专家”看病的过程。虽然他什么都没有讲,但是我深厚的中医理论底子帮助了我。我对于五脏六腑之“疳积”不同的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理解,也能够对患儿的疳积做出正确的判断。而王“专家”仍然是那副表情了。平时没有病人时,我也会去看看那些药罐子,有时候会把药粉子弄出来看看,闻闻,甚至尝尝。王“专家”没有什么反应,他只是一言不发地看着我做这些事情。通过看、闻、尝,一个月来大约一半的药粉,我知道了它们的具体成分,山药粉、伏苓粉、白术粉、连翘粉、当归粉、莲子粉、石膏粉……
慢慢地我习惯了这样的上班模式,心情也平静了很多,并且拒绝了队长让我到住院部见习的建议。我决定把这个三个月的时间都用在儿科门诊,反正每天下午我可以到药房和其他的科室去学习。
某天下午,在内科见习的同学回来后高兴地说:“李主任今天下午要带我到山上去认药材,你们有没有兴趣一起去啊?”
每次在门诊看到和善的李主任都只是匆匆而过,没有机会同他交流。现在有这个机会,当然不能错过。
近距离的接触李主任,他那慈祥的脸和温和的微笑让我不由地想起太爷来。李主任也是中医学院毕业的,只不过是函授班。对于没有能在学院正规地学习,他心存遗憾。所以对我们这些中医学院的后学,他有着殷切的期望,他希望我们的见习能够有所收获,也希望我们经过见习,能够对中医真正地产生兴趣,所以他专门抽时间带我们上山采药,一方面可以和我们多些交流,另一方面也让我们认识一些原生药材。
一路上,李主任把他从医多年的心得一一告诉我们,而通过他的讲述,我更加坚信他是一个和太爷一样的真正的中医。走到半山腰,李主任指着一株紫色叶子的植物问道:“同学们,谁认识这是什么药?”
植株外形似薄荷,茎呈四棱形,有长柔毛,叶片为全紫色,闻起来没有薄荷的清凉味道,但有种奇怪的辛香味。我捻了一片叶子边闻边想。
“薄荷!”一个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喊出了心中的答案。
“不对。”李主任摇头否定。他鼓励地看着我们。
“紫苏”我接着说:“这是发汗解表,行气宽中的紫苏,苏叶、苏梗分开入药。”这药在小时候太爷带我上山采过,但许多年没有去采药了,居然不太熟悉了。
接下来的时间更象一堂中药学的临床实践课,车前草、小蓟、大蓟、白茅根、土大黄、何首乌、忍冬藤、路路通、麻黄……一味味草药的药性、功效、归经、最佳采集时间、泡制再加上临床应用,李主任信手拈来,言语生动,让我不由想起了当年太爷带我满山采药的情形。连平时一直抱怨中医枯燥的几个同学也听得兴趣盎然。
“这是什么药?”李主任指着一棵一人多高灌木问道。
大家都不说话,看着我,因为一路上看到的几乎都是我所认识的药材,大家便把目光集中在我身上,而李主任看向我的目光也多了几分期待。
草质藤本植物,叶茎略带白色,密生有节的长柔毛。我反复在脑海中搜索,在老家肯定是没有见过的,那么书本上呢?似乎教科书上也没有。我没有一丝印象,只能摇摇头。
“这就是白英,性寒,味甘,有小毒。功效: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抗癌。这可是抗癌的良药。配伍蛇莓、龙葵、白花蛇舌草等药,用于肺癌以及胃肠道癌肿的治疗。可惜啊,这么好的药没有人采集,现在药房里用的大部分都是人工种植的药材。原生药材的采集慢,所以价格偏贵,医院和药房不愿意用,而人工种植的药材常常为求速生而忽略了质量。有时候为了给病人治病,我会亲自上山来采药,但限于精力,只能帮那些大病和重病人采药……”
李主任的一番话,让我沉思良久。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急功近利者日多。野生药材品相不好,不够壮实,且采集不易,有时候连采药连工钱都挣不回来。所以人工养植越来越多,收益是高了,但药效却下降。国家应该制订相应的制度来规范化中药质量的管理。
现在,我治疗癌症病人仍然常常会用到白英,而每每此时,我都会想起慈祥的李主任。再看看国家现在实行了GAP(中药材生产质量规范),我不由感叹国家正在为中药种植标准化努力,而我们中医对医学的研究岂能放松、懈怠?
在返回的路上,我想起了队长在见习第一天遇到的胃病患者。忍不住问起李主任,为什么在患者一进门就知道应该让他做胃镜呢?
李主任笑着说:“这个并不难。这就是诊断学四诊中的望诊。患者一进门,右手捂住上腹,鼻头色青带黑,自然要考虑胃病!”
我点头不已,望诊的重要太爷早就教过我,但是我还是不能熟练运用。看起来以后要多加练习了。
回到寝室,我把下午李主任所讲的,我所不知道的都记在了笔记本上,太爷说过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现在翻看当年的笔记本,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每天早上,我都会在七点半准时出现在儿科门诊诊室前,慢慢地王“专家”不再面无表情,他会在忙碌时让我帮忙配药,按着他的指示,我在不同的罐子勺出不同份量的药粉,虽然依然有十几种药粉,我不知道是什么,但比起最开始的毫无头绪,现在我已经有所领悟了。
有一天上午意外地不是很忙。我和王“专家”相对默然,我翻着书,王“专家”看着我,他突然间开口问道:“你真的那么喜欢中医?这么久还能坚持下去?”
“是的,我太爷在我四岁的时候就开始教我学中医。我的理想就是当一个好医生。”
“我跟你不一样。我并不想当个医生。只不过我家世代行医,到我这一辈,就我一个传人,所以老爷子逼着我记下了祖传的密方,不过也幸好靠它,我能混碗饭吃。我没有上过几天学,现在在医院上班,也是因为在当地小有名气,医院聘我每天来坐半天诊。看到你,我觉得很有意思。我没有想到有人会这么喜欢当医生。对了,你将来不会留在我们这里上班吧?”
“应该不会,我的理想是回老家当医生,能够为老家的病人治病。”
“那就好,说实话,我挺欣赏你的。我的方子,你也偷得七七八八了,小子,你还挺厉害的。”
我不好意思地笑笑,说实话,在这儿呆了快三个月。除了几味药粉还不太清楚外,其他的药粉及治疗配方,我已经记下来了。假以时日,我想我应该可以灵活地应用了。
“告诉你吧,你所尝不出来的那几味药粉,都是复方的,所以你的舌头还是不够灵啊,不过好人做到底,我今天把那几种复方成份告诉你,不过,你可不要来抢我的饭碗啊!”
我有些诧异了,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王老师一直知道我在“偷师”,但一直什么也没有说,现在还要把密方告诉我。我觉得我一直误会他了。
“小子,我老爷子知道我不是学医的料,临死都闭不了眼,他遗憾我不能把祖传的方子发扬光大。说实话,我也就是个照方抓药的江湖郎中,也只能靠祖传的方子混碗饭吃。把祖宗的东西发扬光大还要靠你们这些读过书的大学生。所以我把方子给你,不光希望你运用于临床,也希望你能深入地研究它啊。”
最后在儿科门诊的一段时间,王老师开始系统地指点我,而将我偷师所得的零零碎碎的东西,完整地串在了一起。
在见习返校的路上,回头望着我呆了三个月的中医院,心里真是思绪万千,除了感慨,更多的是不舍。舍不得慈祥的李主任,也舍不得被迫学医的王老师,还有这里的山水,这里的病人……
⬅ 中医就是一种生活 老茶馆 鼻咽癌早期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