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野菊花不宜混淆代用

2010-04-27 09:03 楼主
菊花、野菊花不宜混淆代用

【关键词】 菊花

目前菊花的应用较为混乱,一些地区和单位,尤其是专科医院,常常把菊花和野菊花混淆或代用,在药品监督中也发现有些人模糊不清(西医用中药)。认为菊花和野菊花都是菊科生草本植菊。其实菊花和野菊花是两种不同的药物,野菊花别名“苦薏”,李时珍:“苦薏”处处原野极多,与菊无异,但叶薄小而多尖,花小而蕊多,如蜂窝状,气味苦辛,性烈,据此菊花与野菊花甘苦不同,应分别用药,不宜混淆。现将有关资料解述如下,供大家合理用药。

1 菊花
菊花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菊chrysanthmum moriforium Ramat的干燥头状花序。栽培。
性状鉴别:头状花序,外层花瓣(舌状花)多呈扁平单片状,中间有黄色的圆盘状花心(多数管状花聚合而成),基部有绿色花蒂,由3~4层叶状物(总苞片)组成,气清香,味甘微苦,由于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实际品种不一),各地产品略有差异。
A:毫菊花:花大足壮,花瓣长而紧密,长1~2cm,将花冠捋齐与蒂粗细相等,色白。B:滁菊花:形状与毫菊花类似,惟花朵较小,多皱缩呈绒球状,花心较松。C:贡菊花:花朵小,花瓣密而短,色白,蒂绿而鲜艳,花心金黄色。D:杭菊花:因加工蒸过而呈压迭状,朵大瓣阔而疏,色白微黄,花心较大,深黄色。蒸过的大黄菊花与其相似,只瓣为黄色。E:怀菊花和川菊花:花大瓣长,约1~2cm,多为黄白色,带有浅红色或棕红色花瓣,花心细小,浅棕色,质松和柔软。F:小黄菊(烘黄菊):为黄菊花小的头状花序或未开放的花蕾。G:白菊花:均以色白,花完整,不散瓣,香气浓,无梗叶则为佳,黄菊花则以色黄为佳。
主要成份:含腺嘌呤(C 5 H 5 N 5 )、水苏硷(C 7 H 3 NO 2 )、胆硷等并含挥发油。功效:疏风散热,解毒明目。原理:消炎、利尿。抗菌:杭菌花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B溶血性链球菌,宋内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此外,白菊花在体外对色毛癣菌等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性味:甘苦、微寒。归经:入肺、肝经。主治:头目风热,眩晕,头疼目赤等症。
上述菊花都有不同程度的清散风热,解毒消炎,明目等作用,但各有所长,甘菊花(白菊花)养肝明目的功能较好,常用于肾阴虚所引起的目暗,滁菊花为白菊花的一种,功用相同。其资质较优,镇痛、镇静作用好,杭菊花(黄菊花)疏散风热的功能较好,常用于外感风热、头痛、目赤。
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杭菊花配桑叶、薄荷等;(2)用于治疗风热眼痛。杭菊花配白蒺藜、木贼,水煎服,也可用于热蒸气熏眼;(3)用于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甘菊花配夏枯草、钩藤等;(4)用于肝肾不足引起的头昏眼花。甘菊花配枸杞子,如杞菊地黄丸。用量:3~18g。

2 野菊花
野菊花为菊科多年生长的草本植物野菊。chrysanthtˉmum indicuml的干燥头状花序。性状鉴别:头状花序略呈球形,远较甘菊花为小,直径约5~8mm。花黄色中央有多数管状花,总苞片腺形,气微弱,味苦。主要成份:含野菊黄酮苷(C 28 H 32 O 14 )、野菊花内酯(C 15 H 18 O 4 )、菊酮甲乙少量挥发油。药理作用:清热解毒、降压。原理:抗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等有抑制作用。降压:动物实验证实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其原理为抗肾上腺素,扩张外周血管和抑制血管运动中枢。
性味:苦、辛。归经:入肺、肝、肾经。主治:痈肿疔毒、恶疮,内服外洗并用。
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疔疮肿毒。以野菊花单味用,或配银花、蒲公英等,如野菊花汤;(2)用于治疗高血压,配草决明、夏枯草,如菊明降压丸,清肝热、解毒、降压。用量9~18g。

3 菊花、野菊花不宜混淆代用
由上述可见菊花和野菊花无论从来源、外观性状、功能及主治都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在使用时不能视为一物混为等同。处方用药应严格区分,切不可盲目混淆或代用,否则会影响治疗效果,贻误患者的病情起到相反的作用。笔者再三强调医生和中药调剂师要引起高度重视,对菊花和野菊花务必区别使用,确保每位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市第四人民医院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求 经文 最贴切的解释 老茶馆 治癌,顺其自然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