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对命门穴说发展的贡献1

2012-07-30 11:27 楼主
“命门”一词首见于《内经》,但学术上把它作为中医学基本理论之一来论述者,则源于《难经》。《难经》对于命门的部位、功用初步做了原则性的论述及阐发,为后世命门学说的形成及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其后的以前多年时间里,由于受道家内丹术的重要影响,经过诸多医家的补充、丰富和完善,到宋明时期命门学说日臻成熟。其间,隋唐时期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对命门学说的发展成熟发挥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1 倡修道养生,重性命双修,为唐宋元道家内丹术的兴起创造了条件孙思邈对儒释道兼收并蓄,而对道家养生更是深有研究并身体力行。他在《千金要方•大医习业》中曾言:“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在《千金翼方•退居》篇中曰:“人性非合道者,焉能无闷。闷则何以遣之?还须蓄数百卷书,《易》、《老》、《庄子》等,闷来阅之,殊胜闷坐。”据《旧唐书》《新唐书》等记载,孙氏一生著述甚丰,目前可以肯定为其所著的著作有20多种,其中道家著作就占大半,主要有《老子注》、《庄子注》、《枕中素书》、《摄生真录》、《气诀》、《龙虎通元诀》、《养生要录》、《龙虎篇》、《四言诗》、《存神炼气铭》、《丹经要诀》等[1、2]。在其医学巨著《千金方》中,也有大量道家内炼养生的内容,由此可见道家思想渊源及对道家养生的重视。在具体方法上,孙氏推崇道家的性命双修、水火既济。首先,孙氏极为重视精神修养,重视养性功夫。其在《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分别列“养性”专篇进行论述,他说:“神仙之术难致,养性之术易崇”“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勿汲汲于所欲,勿涓涓怀忿恨,皆损寿命”。并对养性之术,提出了“十要”、“十二少”,忌“十二多”。这些都体现了孙氏以养性为本的思想。孙氏精研《老》、《庄》,韶年知“道”,他认为养生之道应性命兼修。其在《千金翼方序》中曾言:“亦有志其大者,高密问紫文之术;先其远者,伯阳流玉册之经。……兹乃大道之真以持身,抑斯之谓也。”文中“玉册之经”即指东汉魏伯阳所撰著、被后世尊称为“万古丹经王”的《周易参同契》[3]。孙氏对《参同契》和内丹术深有研究并身体力行。其在所著的《存神炼气铭》中写道:“夫身为神气之窟宅,神气若存,身康力健,神气若散,身乃死焉。若欲存身,先安神气……气在身内,神安气海,气海充盈,心安神定。……五时七候,入胎定观。……”[4]文中孙氏用通俗的语言详细论述了神与形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阐述了道家性命双修的长寿之道是“存神丹田”、“安神”、“炼气”,并把锻炼的自然进程和效验分为“五时七候”,以切身体验为内炼养生指明了方向。由于孙氏对道家内炼养生的身体力行和示范作用,以及孙氏大量内丹养生著作的广为流传,道家内丹术自唐朝中后期进入快速传播时期。自唐末至宋元,研讨内丹已成风气,并且出现了历史上最密集的内丹学者群,其著名的代表有司马承贞、王冰、崔希范、钟离权、吕洞宾、施肩吾、陈抟、刘操、张伯端、王重阳、张三丰等。各家修炼入手方法虽然不尽相同,但其修炼理法均道承庄老,融贯三教,与孙思邈的养生思想和内炼体系可谓是一脉相承。

作者:张敬文 鲁兆麟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关于记忆十二经脉的命名和走向 老茶馆 治疗老年人暑热一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