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现代医学研读《伤寒论》太阳病

2010-04-22 23:43 楼主
伤寒论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此条为足太阳膀胱经病之总纲。 足太阳膀胱经病,简称太阳病。
头项强痛,这里的强字读jiàng,强硬不屈的意思。头项强痛,即头痛和项部拘急。素问热论篇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头项痛腰脊强为足太阳膀胱经定位症状。恶寒为阴邪致病的症状。脉浮为表气受损而里气生发阳气以补充之的症状。阴邪损害表之阳气,于是里气生发阳气以补充表之阳气,这是太阳病的基本病机。
故太阳病的基本病理就是表阳虚弱,里阳亢奋并且向表向上浮。太阳病为感染性疾病的初期疾病,一切感染性疾病初期都要经历太阳病期,只不过这个过程有长有段。太阳伤寒这个时期最长,太阳温病这个时期最短,太阳中风处于之间。

从现代医学看,太阳病指病原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初期。病原微生物感染,除母婴传染外都是病原微生物从皮肤粘膜侵入,在局部大量繁殖,然后或侵入血液形成菌血症而到达全身,并且可以在血液中繁殖,引起病毒血症或败血症,然后或在其它某个部位繁殖。人体对病原微生物有免疫反应,称为免疫防御,亦称为免疫应答。如果其力量强大则可以随时清除侵入的病原微生物。《黄帝内经》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发生感染性疾病必定是因为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降低。

人体把病原微生物当做异己对待,于是就对其产生排斥反应,称为免疫反应或免疫应答。病原微生物身上都有抗原,人体免疫系统的细胞可以识别抗原为异己,于是对其发生一系列反应来清除抗原和病原微生物。免疫反应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和特异性免疫反应。抵抗力强的人非特异性免疫强大,可以及时清除侵入的病原微生物,而且不管它是什么微生物,这样的人一般很少发生感染性疾病。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对不管什么病原微生物都具有免疫防御作用,而且反应迅速。特异性免疫是针对性很强的免疫防御,只针对某一种病原微生物有作用,它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防御力量。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针对性强,免疫力量产生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免疫防御力量强大,一般足以清除病原微生物。人体遭遇病原微生物后,首先启动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包括中性白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细胞吞噬杀灭病原微生物,包括血液中的补体和身体局部产生的某些酶都有消灭病原微生物的作用。非特异性免疫力强大的人,遭遇病原微生物后可以依靠非特异性免疫力及时清除它,不允许它大量繁殖。这就是侵入后不发生感染 。已经发生感染的人则是因为非特异性免疫力不够强大,乃至造成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所以,大凡发生中风,伤寒或温病,都是因为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不够强大。其情况可以区分为两种,一种是这个人平常非特异性免疫力低下,于是经常发生中风,伤寒或温病。譬如小孩,老人和抵抗力弱的成年人。另一种是非特异性免疫力暂时性降低,于是不能及时清除侵入的病原微生物。譬如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应答需要酶发挥作用,而酶活性与温度有直接关系。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酶活性越大,免疫力就越大。当人体遭遇寒冷空气,遭遇雨淋,遭遇湿暖的南风等都容易导致免疫力降低而诱发感染,其重要机理就是体温降低使酶活性降低。

当人体发生感染后,开始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异性免疫应答可以区分为三个阶段:抗原识别,淋巴细胞活化和抗原清除。其中淋巴细胞活化阶段需要经过细胞增殖,而细胞增殖需要几天时间。所以感染性疾病自然痊愈通常都需要好几天时间。一般说来,感染性疾病多数能够自然痊愈,因为多数人的特异性免疫力足以清除病原微生物。只有少数抵抗力特别低下的人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治疗,还有更少数的人即便治疗也不能挽救。譬如在没有注射疫苗时多数人并没有患肝炎却查出有表面抗体而且一辈子不患肝炎;多数人一辈子不患结核病,多数人一辈子不患伤寒副伤寒等。这要么因为他们的非特异性免疫力非常强大,要么因为他们的特异性免疫力强大而患所谓隐性感染。
发生感染之时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于是激发人体的白细胞和巨噬细胞大量增殖,形成特异性免疫应答。感染后化验血常规都会有白细胞升高,因为人体内白细胞大量增殖并且进入血液循环,然后进入感染部位。病原微生物繁殖和人体白细胞增殖都是以生物合成代谢谢为主的气化反应,是消耗能量并且使人体发热减少的阴气气化反应,用中医学的话说是阴气盛或阴气胜。这个时候人体不发热,然后以恶寒开始起病。这其实就是现代医学所谓的潜伏期。潜伏期是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和白细胞增殖期,是人体内阴气提高过程。中医学有同气相求的观点。所谓同气相求就是,譬如病原微生物作为邪气在人体内大量繁殖,由于它是繁殖,以生物合成代谢谢为主,表现为作为邪气的阴气提高,于是激发人体的阴气提高,表现为作为正气的白细胞和吞噬细胞增殖,亦以生物合成代谢谢为主,属于人体自身的阴气提高。白细胞增殖后,其对病原微生物发挥免疫力,譬如吞噬作用。杀伤病原微生物的直接依靠是阳气,而不是阴气。白细胞增殖和它们合成有关蛋白质,酶,细胞因子等依靠的是阴气,这些东西发挥消灭病原微生物作用时使用的却是阳气。好比火能够杀灭细菌,而柴没有这个能力,但是柴可以生火。阴气提高,于是能够释放的阳气增多,因为阴气是阳气的源泉。《黄帝内经》说阳化气阴成形,意思是说阳气表现为人体一切消耗能量的生命活动,包括心脏跳动,肌肉运动,大脑思维,免疫系统杀灭病原微生物等,而阴气的作用是产生与这些活动有关的一切有形物质,用生物化学的话说就是生物合成代谢谢。生物合成代谢谢把能量从外界吸收起来,然后进行生物分解代谢谢而释放能量以提供人体一切生命活动和免疫活力的动力。所以人体抗感染免疫可以区分为前后两个过程:前一个过程以生物合成代谢谢为主,后一个过程以生物分解代谢谢为主。前一个过程用中医的话说是阴盛,后一个过程用中医的话说是阳盛。阴盛的时期不发热,后来至恶寒;阳盛的时期发热,体温上升,后来甚至恶热。用现代医学的话说,发热是生物分解代谢谢的副产物。生物分解代谢谢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做功,譬如肌肉收缩,细胞运动,吞噬病原微生物等,另一部分转化为热能释放出来。用中医学的话说,发热是阳气上升的副产物。阳气上升则人体脏腑气化活力提高,抵抗力提高,同时人体发热。发热只是人体阳气上升的副产物,而不是阳气本身。发热使人体体温升高,这促使人体酶活性提高,于是杀灭病原微生物的力量增大。人体是一个微妙的有机体,它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向自身发出相应的提示,譬如缺水会产生口渴感,体温降低需要保温会产生恶寒感,需要吃饭会产生饥饿感,长时间吃肉会厌油,长时间不吃肉会想吃肉。当人体感染病原微生物后,人体需要提高酶活力以抵抗邪气,于是需要提高体温,就产生恶寒症状。人体要提高体温,除了阳气上升以产生更多的热量以外,还需要广泛收缩皮肤血管,甚至某些不太有关的内脏血管,以避免热量大量散发。头部和背部皮肤血管收缩产生头项痛腰脊强症状,严重这譬如伤寒,广泛的皮肤血管收缩还产生全身疼痛,有的人胃肠血管收缩产生呕逆。阳气上升使心脏收缩力提高使动脉搏动呈现浮紧象,而同时皮肤血管收缩使动脉搏动呈现浮而紧的脉象。

说太阳病的基本病理是表阳虚弱而里阳亢奋并向表向上浮,其实质是人体在表的阳气不能满足需要,而不是比平常阳气更虚弱。在表的阳气需要提升,这就认为表阳虚弱,于是提升表阳是治疗疾病的合理方法。阳气生发于里而向表向上浮,以补充在表阳气。由于阳气生发需要有阴气为源泉,于是需要在里的阴气提高而作为前提。其道理用现代医学的话说,就是需要首先提高生物合成代谢谢,然后进行生物分解代谢谢。阴气也生发于里,然而它固守于里。表和里的区分不是单纯根据人体外形来区分的,而是根据人体气化过程和病原微生物首先侵犯和感染的部位来区分的。人体皮肤在表,人体呼吸道粘膜,消化道粘膜和泌尿生殖道粘膜都在表,因为它们都是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部位,都是感染首发的部位,都是启动抗感染免疫的部位,这些部位的抗感染免疫都需要人体其它部位的脏器和组织提供气化活动以支持,整个抗感染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连锁反应。好比一场抵御外敌的战争,边关是表,外敌从某个路径杀入过程中整个途径都是表,而其他的地方都要引起一系列的反应,其它的地方就是里】。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4-23 02:33 2楼
太阳病包括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和太阳温病。一些人认为温病没有太阳病,这个观点值得怀疑。伤寒和中风,邪气传入阳明,就是转化为温病。温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火旺,是邪火为病。温病的治疗原则是存阴,救阴。温病患者阴气虚弱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平常阴气虚弱,一个是为了抵抗邪气而阳气亢奋,于是大量消耗阴气。所以温病的治疗一定要以控制阳气为原则,激发阳气是治疗温病的大忌。阴气充足的人不会起病很早就患温病,必定是经过一个比较长的伤寒或中风而转化为温病。平常阴气虚弱的人,感染病菌后只经历一个很短的太阳病过程就转化为温病。《伤寒论》说:“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这其实明确说明了温病是具有太阳病过程的。只不过太阳病期很短,没有等到出现恶寒就发热,一发热很快就出现口渴,甚至恶热,太阳病期只局限于潜伏期,一进入起病期就已经转化为阳明病。
⬅ [原创]《黄帝内经素问校补》笺正二则 金栋 老茶馆 [原创首发]我对中医经典的认识和看法 金 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