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对中医是管制不是认可(转载)

2012-07-21 13:36 楼主
近日,澳大利亚卫生执业者管理局发布消息,表示7月1号开始,澳大利亚会对中医、中药师进行全国注册管理。这一消息传到国内,被很多媒体解读为“中医首次收获西方承认,迈出走向世界第一步”。可事实却与此大相径庭,澳大利亚政府的这一举措,将使得的近90%的中医难以在澳洲独立行医,而且所有注册中医师必须严格遵循职业规定。看似中医的利好政策,其实是给因华人移民而“大到难倒”的澳洲中医药行业套上了“紧箍咒”。

华人让中医药在澳大利亚“大而难倒”

中医进入澳大利亚监管部门的视野,华人移民功不可没。据澳洲统计局(ABS)公布的新数据,在过去十年中,亚洲出生的澳洲居民实际上已经翻了一倍,从2000年年中的103万人,增长至2010年年中的201万人,占总人口的9%,而这还不包括常驻澳大利亚的留学生和劳工。

中医药伴随着庞大的移民群体在澳洲生根发芽,形成了大而难倒的中医产业链。目前澳洲中医医生超过2500名,而其他健康行业使用中医药作为治疗手段的从业者也有3000名。全澳的中医诊所数量约在5000左右,其中1000家较为活跃。在澳洲有中医、针灸协会和团体超过23个。大的团体有成员600-700人,小的也有40多人。一些较大的团体,如澳洲中医药协会拥有380名会员,澳洲中医药针灸学会联合会也拥有700多名会员。在澳大利亚,补充医学(辅助医学)服务(包括中医药)年产值超过了20亿澳元,每年大约有1千多人次接受中医药正规或非正规训练。

但在澳大利亚,中医药的安全性一直受到现代医学的质疑

在澳大利亚,反对中医药的声音也一直存在。反对中医的力量也有不少,“医疗与科学之友”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支,“医疗与科学之友”由400名澳大利亚医生和科学家组成,其目标是要求澳大利亚大学关闭它们的“补充医学”相关院系、停止在大学教授“补充医学”课程。

而且这些反对不少都来自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不久前,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Murdoch University)的遗传学家迈克尔·邦斯(Michael Bunce)带领着科学团队发明了新一代DNA测序技术,可以迅速破译数千份DNA链,从而将真实测序情况同基因数据库中的原始数据进行对比,能精确查出这些中药具体采用了哪些动植物作为药材来源。经过技术检验,迈克尔·邦斯就表示:“生产商在对药品的真实成分进行标注一事上,毫无诚实性可言,他们所宣称的药材成分往往同真实情况并不相符。”一些中药产品的药材成分取自于频危动物,甚至是已被禁止使用,可对人体造成巨大危害的有毒植物,如马兜铃。

统一管理是不得已为之,中医在澳大利亚仍属“补充医学”

在中医药已经在澳大利亚广泛存在的前提下,为了规范对中医药的管理,尽可能的降低用药风险,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才成立了国家中医局,也在之后成了第一个对中医实行注册管理的西方国家。

不过澳大利亚的卫生管理制度与中国不同。负责澳大利亚卫生事务由卫生执业者管理局管辖,这个部门下属有14个委员会,分别对应卫生领域的14个行业。每个行业的执业者都必须在相应的委员会里注册,才能在澳大利亚全国范围内开始执业。中医职业者委员会在2011年7月就已经成立,实际上,管理局只是把之前私自给人看病的中医,通过注册,规范起来统一管理。而且有十分严格的界限,中医师的行医行为不能超出中医领域,比如不能开西药处方。

在澳大利亚,还有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即“补充医学”,其中包括了中医、印度传统医学、自然疗法、香薰疗法等多种除西医以外的医药和医疗手段。1989年,澳联邦政府通过了《药物管理法(1989)》,并于1991年2月15日开始实施。中草药被列入补充药类(COMPLEMENTARY MEDICINES),与维生素、矿物元素、植物、荷尔蒙等同列。而即便最新的执业注册规定实施后,中医在澳大利亚仍然是“补充医学”,不属于主流医学学科。

同样,多数中药都属于对疗效审查不严格的补充药物。澳大利亚从药品成份和服用风险角度,将药品分为处方药(Prescription Medicines)、非处方药和补充(辅助)药物(Complementary medicine)三种。处方药属注册类高风险药物,非处方药属注册类低风险药物,辅助药物中的绝大部分属登记类药,只有少数风险较高的药物被要求列入注册类药(联决于药品的成份和所声称的疗效)。对处方药,澳政府主管部门要进行全面、严格的管理和审查,药品注册人必须提供详尽的安全、品质和疗效资料;对非处方药,虽然其服用风险没有处方药那样高,但政府管理部门仍要进行较严格的审查,诸如药品标签的正确使用等;对补充药物,因其风险较低,药品多由公认的药物成份组成,或药品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澳政府部门只对其品质、安全性进行检查评估,对疗效的审查不严格。中医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就被列为此类。澳大利亚共有6万种药品已申请注册,平均每年新增3000种。中医药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大约只有500多种。

澳大利亚的中医注册门槛很高,近9成中医将被限制行医

澳国家中医局虽然对境内的中医颁发许可证,但颁布的注册标准却严格的限制了中医的行医范围和对象。例如,根据相关注册标准,英语为第二语言或未完成英语国家5年全日制大中专教育的中医师申请人,雅思考试每科必须达到6分,方能给予注册;若通不过语言关,申请人即便满足其他标准,也只能成为“有条件注册”者,被迫接受种种严苛的行政管制,甚至丧失行医自由。

据澳中医学会对其上千名会员所做的统计,目前通过注册者仅为13%;有条件注册者为87%,其中限制注册者为25%。根据规定,有条件注册者为说英语的病人看病时,不管双方能否直接交流,都必须聘请翻译;而有条件注册者中的限制注册者,注册有效期仅到当年年底,随后由当局再决定其职业生涯。据悉,到2015年6月以后,雅思成绩的下限将进一步提高至7分。高标准的语言考试,对不少上了年纪的中医而言难度极大。这就意味着很多中医不能再接待说英语的病人,而且25%的限制注册者一旦不能通过年底的注册都将被定义为“非法行医”。

澳洲中医协会会长韦国庆也承认:“如果一个医疗行业,高达87%的人都必须聘用有资质的翻译才能看病,这样的注册已经失去发展中医的意义了。”

此外,中医师只能开中药处方,决不能越界。而根据执业卫生管理局的要求,中医执业者的称呼都要明确表明其中医身份。如果一个中医执业者要自称为“医生”的话,他在使用这个头衔的时候必须清楚表明他是中医医生,而非西医医生,以免对患者产生误导。

题外话,在1989年澳洲颁布第一部有关中医药的管理法时,对中医的本来称呼是草药者(Herbalist)。之后,澳洲全国中医药针灸学会联合会通过不断游说议员及政府官员,才将草药者(Herbalist)正式改为中医师(Chinese Medicine Practioner)。

综上所述,所谓的“中医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其实就是在澳大利亚买中药的人多了,政府给这些卖药的人挂个牌子,没事的时候方面管理,出事的时候方便追责而已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7-21 16:02 2楼
如果到了澳洲,英文还搞不通的话,真的是怪不成别人。到底是在洋人的地盘上行医,英文不好,真的是不知道他们怎么搞的,大概都是靠华人做市场吧。
草药师Herbalist指的并非中医师,而是欧洲或者西方的草药师,他们的草药应用理论其实是现代西方药物的鼻祖。中医师使用的是完全不同的理论和药品配方,所以分开是非常正确的。
中医师只能开中医处方这一点也是完全正确的,中医师所接受的训练主要是中医知识,而不是西医知识,不开西药可以避免很多问题。
总的来说这算是一个进步,就像是加拿大100多年前接受华工一样,的确是不公平的,但是起码是有了开始。
海外中医发展有几条应该特别注意的:
1)大家要团结一致,不要自己内部发生纷争。对于海外的中医团体和组织,自己要相互支持,主动参与。中医团体和组织要自发自律,在没有立法之前就要自己有自己的行规,一旦立法,行规就成了立法的基础,以减少政府外行对中医的约束。
2)海外中医要有积极参政意识。给各级政客施加影响是海外中医立足非常需要的。而中国移民一向少有参政意识,对融入主流社会缺乏信心也没有兴趣,只顾做好自己的诊所赚钱,最终让白人来控制自己整个行业的命运。其实对政客施加影响也不难,竞选时出点钱花点时间支持一下各级候选人啦,平时和自己选区的政客主动接近,主动宣传中医的好处,有机会就给他们来点中医治疗。慢慢下来,只要多数政客都接受了中医,无论那个在台上,对整个中医的发展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3)海外中医不要只着眼在海外华人的市场上,要把中医推向白人市场。这就要求中医学好英语。海外是白人的天下,白人能够接受中医,才是中医最终在海外立足和发展的根本。
4)和其他做辅助医疗的洋人联合起来,共同争取辅助医疗在社会医疗体系中的地位。

我一有机会就去给参加竞选的政客做义工,了解他们对中医和草药的看法。平时也找机会主动接近政客,就是希望给他们施加些影响,让他们对有所了解,最终能够站在中医一边,能够让中医行业在自律的基础上立法。这当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也不是我一个人就能够做得到的事情,但是我会尽力而为。
2012-07-21 22:24 3楼
中国中医博大精深,需要更多国家的认可。
2012-12-28 05:55 4楼
背后主要还是经济和政治驱动。
2012-12-28 08:36 5楼
天际飞虹 说:
如果到了澳洲,英文还搞不通的话,真的是怪不成别人。到底是在洋人的地盘上行医,英文不好,真的是不知道他

说得好!完全可以变不利为有利,正大光明的进入白人的主流世界!
⬅ 请换掉剑悬在中医头上的这把利 老茶馆 段英廉谈再生障碍性贫血征治(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