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淡化自我而修善 --学习《金刚经》有感

2012-07-17 22:33 楼主
-庞永沂
一、缘起
临床中医工作多年,常常看到很多病人都把“自我”看得非常重要,而且走不出“自我”这个怪圈子。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心理障碍特别重的病人,曾天都是只想到他(她)个人自己的病痛或痛苦,而想不到也看不到别人的痛苦。

另外的现象,就是平时养生做得比较“好”(自我感觉)的人士,到头来还是免不了疾病的纠缠,该得什么病还是要得什么病。你只要仔细观察一下就会知道,他(她)只是在一般层次上进行的养生,没能在“淡化自我而修善”上下功夫。

不少医者也因为没有学习过《金刚经》,只有单纯的医学知识和技术,而不能很好地引导病人走出“自我”的心理误区。这在我们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浓厚的中国,本来是不应该出现的。有一天,我那读大一的儿子问我:“爸爸,是唯物主义好呢,还是唯心主义好呢?”差点把我给问倒,我看见他在吃饼干,就反问他道:“你吃饼干,是唯物的呢,还是唯心的呢?”就是,关于我们平常人天天都要吃饭的问题,是唯物的呢还是唯心的呢,恐怕争论将是不小的。

二、我们先看看《金刚经》的开头: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现在把这段经文的大意说一下:从“如是我闻”到“千二百五十人俱”,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那个时候世尊释迦牟尼佛到了吃饭的时候,佛穿上了干净的衣服,拿着碗,同学生们一起到舍卫大城去乞食(乞食在当时的印度是很正常的事情),并且很守规矩地(如果是第一家就把饭碗盛满了,就应该回去了,不能再要第二家的了;如果要到第七家都还没有把碗要满的话,也不能再要第八家的了,也应该回去了)要完了饮食,又回到了原来住的地方,大家把要来的饭菜都和合在一起,共同平分着吃,佛吃完了饭,收拾好衣服并洗完了自己的碗,自己洗完了足,铺好座后,坐下打坐休息了。

现在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普通人的生活,佛和普通人的生活是一样的,没有两样。是的,佛法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没有离开我们的日常生活。可是,我们大家再仔细看看,1、佛成佛了,还是同学生们一起去干活,没有高高在上,没有要学生们来侍候他,而是平等地同学生们一起去讨饭,说明佛没有著“佛相”“我相”。2、佛成佛了,还是遵守规矩,不搞特殊,更不是如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佛法是高不可攀的、着空的、消极厌世的。3、你看佛不著佛相我相,但仍然积极地去做着他日常应该作的事情,这就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日常的穿衣吃饭工作休息等等都是善)。4、佛的心是多么的清净,没有如我们平常之人那样想东想西如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事情。

这是佛在用实际行动把般若智慧表演给我们大家看,多么的亲切和慈悲。

三、我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如何理解和实际操作的:

说实在话,我自己虽然做不到“无我相”,但是我可以尽量地“淡化自我”,我自己把自己看得并不重要,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事情都是“有我不多,无我不少”,既不高傲、也不自卑,是可有可无的;但是又认真努力地做着我自己本来应该做的日常工作生活等等方方面面的事情;做了这些方方面面的日常工作,也在心中只是“有我不多,无我不少”,不会因为做了什么事情就去邀功请赏或者沾沾自喜或者高高在上不得了了。我是医生,不会因为病人说话语气难听而发脾气,不会因为治好了什么病而洋洋得意,经常都是平等慈悲地为病人的利益着想,规规矩矩、认认真真地做着自己本份的事情。学佛之人,本来就应该做一切众生的好榜样,这是本份上的事情,没有什么值得高傲的,有高傲就是著“我相”,没有听佛的话。“我”都不重要了,还有什么“我所想的”,佛说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每当一想到过去的任何事情,马上就转变念头,念“阿弥陀佛”。 举一反三,以此类推。

四、结果是什么呢?身心轻安,不会生病。另有的好处,请你自己去体会。

五、我自己就是这样去教病人的,先前看起来治疗上很困难的病人,在请病人配合时,收到了单纯的药物难以收到的疗效。仔细想来,才是哲学方法上的进步。

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7-30 00:25 2楼
有机会时,仔细写写。
2020-08-02 18:44 3楼
庞永沂 说:
有机会时,仔细写写。
等待中……
2020-08-02 19:54 4楼
这种实践很有意义
⬅ 求助:刮痧后拍的图片,求高人解答 老茶馆 治便秘,李刘坤教授为何力荐五行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