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兆麟教授谈中医医案的研究方法6

2012-07-17 11:35 楼主
6 从医案记载的误诊误治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在古代的医案当中,有不少医案的前面均叙述了此前患者的求医经历,或此前医者的误诊误治信息;或者有些医案,完全是误诊误治的经过记载。对于这类医案,在研究时,不仅要关注患者后来的诊治情况以及正确的治疗方药,对于案中提到的误诊误治信息,同样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因为前人之所以误治,必因案中存在难辨疑似之处,或者医者未能把握诊断要点。通过分析,弄清楚产生这些误诊误治的原因,对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无疑会大有裨益。兹举一案以作说明。
清•徐大椿的《涸溪医案》[11]中记载:“郡中友人蒋奕兰,气体壮健,暑月于亲戚家祝寿,吃汤饼过多,回至阊门,又触臭秽,痧暑夹食,身热闷乱。延医治之,告以故,勉用轻药一剂,亦未能中病也。况食未消而暑未退,岂能一剂而愈?明日复诊曰:服清理而不愈,则必虚矣。即用参、附,是夕烦躁发昏,四肢厥冷。复延名医治之,曰:此虚极矣。更重用参、附,明日热冒昏厥而毙。余往唁之,伤心惨目,因念如此死者,遍地皆然,此风何时得息”?案中患者,素体强健,本患痧暑夹食之证,理应清暑消食治疗。然而时医仅用轻药,结果病重药轻,无济于事。时医不明其理,竟然改弦更张,妄用参、附,导致病情加重,热深厥深。复请名医诊治,竟又重蹈覆辙,更重用参、附,致使治疗一错再错,终致患者热冒昏厥而亡。说明邪气未祛,骤服补药,无异于助纣为虐,祸不旋踵,为医者不可不知。
以上几种研究医案的方法,主要是针对个案的研究而言。其实,医案的研究方法还有很多。比如,从某一医家所诊治的医案着手进行研究,有利于总结该医家的学术思想;从使用某一方剂治疗的医案着手进行研究,有利于加深对该方剂主治功效的认识;从不同医家治疗某一疾病的医案着手进行研究,有利于发现该种疾病的临床证治规律……方法众多,不一而足。因此,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医医案,若想在研究方面驾轻就熟、事半功倍,掌握医案的研究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正如唐代王冰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中所言:“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医案之研究,其理亦然。


参 考 文 献

[1]张家玮.鲁兆麟教授谈中医治学之道.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6):1351.
[2]魏之琇(清). 续名医类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42.
[3]刘完素(金). 河间医集.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39.
[4]张从正(金). 子和医集.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12.
[5]程士德. 素问注释汇粹.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449.
[6]苏宝刚. 金匮要略讲义.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7:143.
[7]许叔微(宋). 普济本事方(中华医书集成第八册).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41.
[8]俞震(清). 古今医案按.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8,81,110.
[9]张锡纯(民国). 医学衷中参西录处方学.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80.
[10]柳宝诒(清).柳选四家医案. 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8.
[11]徐大椿(清). 徐灵胎医书全集.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43.

作者:兆麟堂张家玮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7-21 00:22 2楼
谢谢分享
⬅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的条文解释 老茶馆 本草纲目算经典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