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气虚”证态概念的中西医融合探讨(二十四)

2012-07-04 16:01 楼主
“脾气虚”证态概念的中西医融合探讨(二十四)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晋中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兼副教授(退休)郝守玉

营卫学说与脾胃学说,都是详尽说明了阴液与阳气的对立统一规律。营与卫和血与气,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有区别。营,虽然有血液组成的营养物质的含义,有荣养作用,与血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它本身属于气,并不是血。血与营是阴液与阳气的关系。《灵枢·邪客》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灵枢·营卫生会》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得独行经隧,命曰营气。”这样营气就与脾气的关系更为密切。《素问。痹论》曰:“卫者,水谷之悍气也”,也把卫气归入水谷之气,归入脾胃之气的范畴。所以后来李东垣就把营卫学说发展为脾胃学说,但是究其本质都是关于阳气与阴液的对立统一、相辅相成、差异协同的和谐统一理论。
在《脾胃虚实传变论》中,李东垣解《平人气象论》云∶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内经》之旨,皎如日星,犹恐后人有所未达,故《灵枢经》中复申其说。经云∶水谷入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又云∶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者,出其悍气之疾,而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又云∶中焦之所出,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为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圣人谆复其辞而不惮其烦者,仁天下后世之心亦倦倦矣。 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调经篇》云∶病生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又云∶阴虚则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为内热。脾胃一伤,五乱互作,其始病遍身壮热,头痛目眩,肢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为热所伤,元气不能运用,故四肢困怠如此。圣人着之于经,谓人以胃土为本,成文演义,互相发明,不一而止,粗工不解读,妄意使用,本以活人,反以害人。 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耳闭,溃溃乎若坏都。故苍天之气贵清净,阳气恶烦劳,病从脾胃生者一也。《五常政大论》云∶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阴精所奉 ,谓脾胃既和,谷气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寿。阳精所降,谓脾胃不和,谷气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夭,病从脾胃生者二也。《六节脏象论》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荣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胆气不升,则飧泄肠 ,不一而起矣。病从脾胃生者三也。经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 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此谓之气者,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荣泽,若雾露之溉。气或乖错,人何以生,病从脾胃生者四也。岂特四者,至于经论天地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六腑,及形气俱虚,乃受外邪,不因虚邪,贼邪不能独伤人,诸病从脾胃而生明矣。圣人旨意,重见叠出,详尽如此 ,且垂戒云,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由是言之,饮食起居之际,可不慎哉。
从上面先辈李东垣的这篇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怎样认真阅读《黄帝内经》,由经文的营卫水谷之气发展为脾胃水谷之气,由经文的营卫学说发展为脾胃学说的。我们以现代系统论科学方法为导向,结合现代西医学知识,对于古人的这些认识应该如何评价呢?我们认为营卫学说与脾胃学说,都是对于人体活结构物质流、能量流新陈代谢谢过程的描述。人体是一个开放的耗散结构系统,依靠不停的物质流、能量流才能维持其稳态结构。人体的能量流、物质流除了来自呼吸道的氧气外,全部来自胃肠道的水谷。古人由于微观化学知识的缺乏,不可能认识到呼吸道氧气的来源,能认识到其它能量流、物质流的来源是胃为水谷之海,并且把脾胃与生态系统的土壤能量物质来源类比,已经具有很丰富的系统论思想。认识到了人体的本质规律是系统论观点。
例如李东垣先辈从《黄帝内经》的营卫学说中,强调了极其重要的一段话:“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者,出其悍气之疾,而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这段话基本上概括了人体的物质流、能量流活结构。人体的物质流活结构过程,一个是氧气通过呼吸道入血,到达组织液、细胞内液之中,与从“入于胃”的营养物质氧化,产生能量并且化为二氧化碳入血,又经肺呼吸道排出体外。另一个是水谷入胃,营养物质入血,到达组织液、细胞内液之中,氧化产生能量,并且供给机体新陈代谢谢的物质需要,保持物质流的稳态。人体细胞内氧化产生化学自由能以后,经过人体各种运动的消耗,以及保持体温稳态的需要,最终变化为热能失去。这与上面所说的一段话大体上是一致的。《灵枢·五味》说:“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也是类似的含义。这是古人以司外揣内的方法,洞察出来的人体物质流、能量流的大致过程。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中医针灸禁忌 老茶馆 营卫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理论证概念的核心【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