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绍昆:《慎之“不慎”走麦城》三

2012-06-26 17:17 楼主
当我讲完这个小故事,整个教室鸦雀无声。我知道教学内容已经吸引住学员们的心,因此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已经不知不觉地回到了我的身上。
“我希望各位学员先把刚才克雷洛夫寓言故事《梳子》的内容简略地记下来。”我开始以老师的口吻称呼他们,“我把思考题写在黑板上,供大家参考。”
我转过了身子,用粉笔在黑板上端端正正地写下以下几组思考题;
一、同一个主人,为什么在前后不同的时间里对同一把梳子的态度会有天壤之别?
二、从“好”到“不好”,都是同一把梳子。那么,发生“变化”的到底是谁呢?
三、主人的头发被扯得疼痛不堪,这究竟是谁的责任?
四、人生在世,为什么要追求真理?
五、“人哪,你应该战胜你自己!”这句话我们该如何理解?
我在黑板上写这几道思考题的时候,只有一个人悄悄地离开了教室,其他的人都在认真地写字,一脸虔诚的神色。一群刚才还在嬉闹不休的年轻人,一瞬间就安静了下来,开始去自觉地思考这些艰深而又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看到这一幕,我的内心涌现出“知识就是力量”的感慨来。
接下去,我开始对以上内容按顺序逐个进行解释和分析。全部讲解好了以后,我把克雷洛夫在这则寓言结尾时讲的话告诉大家:
我这一生中见过不少也是这样对待真理的人。当他们觉得良心清白时,觉得真理又亲切又神圣,对它言听计从,极为恭顺;可一旦良心被扭曲,便再也不听从真理的声音。人哪,你应该战胜你自己!
当这一段画龙点睛的文字进入学员们的眼中时,一种道德的力量水到渠成地唤醒了每个人内心的良知,课堂上一派庄严肃穆的气氛令人动容。我于是加以发挥,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来分析发生“变化”的到底是谁?接着我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给学员讲清楚什么是“道”,什么是“德”。然后从《道德经》中的“道”和“德”两者关系来论述梳子在孩子心目中地位变化的根由。通过讲解,高深的学问被通俗化了,古老的经典被实用化了。在这样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提出了,没有“德”,又如何求“道”,以及世界上可变的是“德”,还是“道”等问题供学员们讨论。
想不到,我的这种知微见著、小中见大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大家的喜爱。小作文作为课后作业布置给大家回去完成。
第一次的课程就这样成功地结束了。在后来的教学中我都坚持用这种教学方法,一般不看教案或课本,边想边讲边发挥,并常常讲一些与课文注释不同的个人见解,以蒙得大家睁大眼睛。这样下来,夜校学员的人数逐渐地增多,课堂气氛一片喜洋洋。
还记得,有一次上外国历史的时候,我给大家讲解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的传奇。
我先给大家介绍西西弗斯的故事。他是科林斯国的建立者和国王,他一度绑架了死神,让世间没有了死亡。之后,西西弗斯触犯了众神,诸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便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但由于那巨石太重了,每每还未能推到山顶就会从其手中滑脱,又滚下山去,而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西西弗斯没有任何的选择,他的生命就在这样的劳作当中慢慢地消耗殆尽。
接下来,我开始分析这个神话故事:
西西弗斯走上了这一条看上去毫无希望的道路,他一生义无反顾地在周而复始的推巨石上山的过程中度过。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也有吴刚伐木、精卫填海与夸父追日等故事,从他们的身上都可以看到西西弗斯日复一日推石上山的背影。吴刚的意义不是他是否能最终斫倒月桂树,精卫的意义不是他是否能最终填平大海,夸父的意义不是他是否能最终追上太阳,西西弗斯的意义也不是他是否能最终推石上山。而是人类一次次地举斧斫树,一次次地与日逐走,一次次地衔石投海,一次次地推石上山的过程,就是我们人类的宿命。人类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也必将如此走下去。
接着我指出西西弗斯的故事为什么越千年而不衰,至今还在全世界流传的原因;同时联系到我们每一个自己跟西西弗斯有没有关系;西西弗斯的身上能不能看到我们自己的一些影子等等问题展开述说。
最后提出,西西弗斯选择了抗争,这让诸神们无可奈何,因此诸神们是失败者。并与大家就这个观点展开讨论,每一个人都说说自己的看法。(娄莘杉整理)

选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一书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治疗老年阴囊湿疹的一点经验 老茶馆 主治过敏性支气管炎的自拟效方截敏止咳平喘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