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金元名医窦汉卿讲稿

2012-06-22 17:42 楼主
邯郸金元名医窦汉卿讲稿 在中国的医学史上,有位金元时期邯郸籍的名医,他洞悉医理,精于针灸,不论贫贱、老幼,一根银针,遍治百姓疾苦,广收门徒,传播针灸绝技,不存私利,明清以降,凡言针者,概宗太师;他业尊周孔,学际天人,精通理学,是为大儒,着书立说,弘传儒道,执教苏门,将南宋理学广播北方,开元明以后,科举程朱理学,仁慈济世,成百代示范;他生于忧患之际,遭蒙元兵两次毁家,所有亲人,尽被杀戮,颠沛流离,逃难河南、湖北二十一年,含辛茹苦,历尽艰辛,本自隐晦,以医维建,奈国碎民悲,忍辱负重,挺身而出,遂辅佐忽必烈成就帝王之业,荐贤举能,犯颜谏诤,虽汲黯有逊。他以纲常之道医国,以针芮之技拯民,良医良相,医国医民。他就是窦汉卿先生。
第一集:少年大志,乱世避难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给大家讲,金元时期,我们邯郸著名的针灸学家,窦汉卿先生。

邯郸自古,名医辈出。历代医家的医术、医风和医德修养,令人敬佩,阅读他们的医著,从字里行间,可以品味出他们“仁爱救人”的人格魅力。现代医学,能够借助于古代医家在救疾、正身、治学、敬友等诸多方面的修养,对于提高医疗水平必定有所帮助。

在中国医学史上,邯郸籍的历代名医,有著作行于世的多达二十多位,经过查阅文献资料,阅读他们的事迹,从内心使人由衷地敬佩。

早在隋唐时期,我们邯郸就有三位名医,一个是肥乡人宋侠,官至朝散大夫、药藏监,相当于现在的国家药监局局长,另一个是磁州昭义人崔元亮,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尚书,《新唐书》有传记;还有一位邯郸籍的僧人名叫行矩。他们主要对药物学和方剂学有深入的研究。

到了宋金时代,由于连年的战争,当时瘟疫流行,很多医家注重时疫杂症。如住在大名的御医卢昶,善治伤寒。永年名医李庆嗣活了八十多岁,依旧行医看病,那个时候瘟疫流行,我们邯郸一带非常严重,李庆嗣不顾个人安危,到流行病重灾区,亲自给病人施送药品,他看到有些病人饥寒交迫,便从家里装了一车粮食,分散到各家,很多人因此得救,《金史》上有他的传记。肥乡人窦汉卿,善于针灸,明清之后的针灸理论,多宗窦汉卿所著《针经指南》,《元史》有窦汉卿传记。

明清时期,邯郸医学进入了鼎盛阶段。明朝初年,肥乡人郭晟、杨崇魁,成安县人李果,对医药学的研究非常深刻。肥乡儒医杜懿德,字天成,著有《脉案》等书,日本人丹波元胤所著的《中国医集考》有收录。他的外甥阎珅,自幼跟他学医,诊脉如神,著有《阎氏脉诀手稿》。永年的名医,有善于治疗伤寒的孙泰,治急症的刘敩寯,儿科医生张希载,名医胡大中;清代康熙五十四年,永年人冀栋和他的兄弟冀矩,一起进京赶考,结果哥俩一起中了同榜进士,冀栋对医学很有研究,他曾赴宫廷为皇帝治病,由于治好了皇上的陈年旧疾,皇上特赏二品顶戴,兼理太医院事,相当于现在的卫生部部长。邯郸县,以治疗妇科杂症为专长的徐梦松,治疗蛊症的姜玉玺,蛊症就是现在的肝腹水,还有大名县的小儿痘科名医郭铉等等。

这些古代医家,为了我们先辈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值得我们敬仰。

在邯郸籍的古代医家当中,金元时期的伟大针灸学家窦汉卿,以他的仁慈之性,丰厚的理学观念,征服了元世祖忽必烈,成为高居庙堂之上,仁心救国,简居江湖之野,悬壶济世;一根银针,拔千家病苦,二赋绝响,济百代困厄的大国医。他医国医民,医政双辉,在中国历史上,既为良相,又为良医,唯他仅有。他的一生,富有者很多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让我们走近窦汉卿,去解读这位金元时期伟大的医学家辉煌的一生。

窦汉卿,名杰。后更名为默,字子声。他是我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针灸学家,理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元朝的重臣。窦汉卿官至翰林侍讲学士、昭文馆大学士、累赠太师,他去世后,被朝廷封为“魏国公”,谥号名“文正”。他的著作《针经指南》等,一些内容,至今被国家医学院校作为教材采用,他去世以后,元世祖忽必烈说:“朕求贤三十多年了,只有得到窦汉卿和李俊民二个人。如窦汉卿的心,姚公茂的才,合而为一,这可谓全人矣。”在《元史》上有窦汉卿传记。

纵观中国的历史,是一部 “草原人不断迁往中原,中原人不断迁往江南,江南人不断迁往沿海,沿海人不断迁往海外”的历史。宋、金、元对峙的年代,这种迁徙潮流达到了高峰。

元代著名文学家刘因,曾经为武强县的孙善自撰写过一篇墓志铭,铭文中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状况,蒙金交战的时候,黄河以北,凡二十余年,数千里间,人民被杀戮快完了。蒙古人初进中原,见汉人就杀,不留活口,战乱之后,数一数户口,千百户留不下一户。在另一部史书,金元《两朝纲目备要》中,也有相同的记载,“中原的百姓几乎被杀戮尽了,金银财物和子女、牛马羊畜,都席卷而去,房屋被烧毁,城郭都变为了丘墟”。在这种充满惨状的社会背景下,家家户户都有一本血泪史。

窦汉卿就出生在那个年代。公元1196年,金承安元年,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县城西村,在一户姓窦的人家,一位男孩出生了,父母给孩子取名叫杰,字汉卿。因为没有家谱乘谍,唯一能够炫耀的,就是祖上传下来的,说自己的先祖窦融是东汉大司空。在金朝的统治下,家里没有什么显赫的事迹和外出做官的人,一家人靠着勤俭和祖辈的积累,家业到也殷实。

按金朝的规矩,由汉人组成的军队,都是战争时期,从各家民众中选取兵士,战后放回家,这个就称为“签军”,窦家由于“丁力富强”,被官府选为“签军之家”,所以经常是被“签军”的对象,也就是说,窦家的子弟经常被“应征入伍”,时间久了,窦家的人也做起了办事员,负责签发汉人当兵,相当于现在的乡镇武装部,在乡里比较受人敬重。从他曾祖父窦亨开始,为签军之家,也就是任武装部部长,一直到他的父亲。他的祖父名叫窦荣,父亲名叫窦思,母亲吴氏,是河南人。人丁兴旺,家门荣润。

幼年时期的窦汉卿,便树有远大的志向,勤奋好学,尤其喜欢读儒家的书。他的爷爷窦荣和父亲窦思,都希望他将来能够科举功名,光宗耀祖。窦汉卿的叔祖,也就是爷爷的兄弟,名叫窦旺,在金朝政府做军工曹椽小吏,在洺州路御使下任职,相当于现在的军队秘书一类职务,虽然不算是大官,但吃穿不用发愁,也算是一个正式的公务员吧。他看窦汉卿聪明好学,就想让他改做学习吏法,将来能够找一份好的工作。“欲使改肄刀笔,公不肯就,愿卒习儒业。”窦汉卿婉言谢谢绝了,他跟叔祖窦旺说:“我不会贪图眼前的小利,而放弃了远大的志向,您老的建议不是好的计策。”窦旺没想到,自己的侄孙竟然有如此的远大抱负,虽然没有劝说成功,从内心还是感到高兴。窦汉卿不为眼前的利益打动,依旧刻苦攻读 “五经三史”,将来科举功名,光宗耀祖。

窦汉卿少年时期,正赶上蒙金战乱。宋金对峙,北方蒙古族又蠢蠢欲动,虎视中原。连年战争,民不聊生。蒙金对抗时期的掠夺战争,使中原特别是黄河以北地区屡遭破坏。河北较之全国,因其地理位置独特,遭受战乱破坏更为严重。1211年,蒙古人南侵,蒙金战争开始,由于窦汉卿的家乡在河北邯郸,正值蒙金交战场所,所以,这里兵连祸结,人民背乡离井,转徙南北,寒饥路隅。

公元1213年,金宣宗贞佑元年,河北保定被蒙古军攻陷,蒙古人大肆屠杀保定民众,当时的文人刘因在《孝子田君墓表》中就记载说:这一天夜里,下令将老人杀死,从第二天开始,又下令,不论老幼,全部杀死 。在战争与死亡的残酷威胁下,北方民众,大部分携儿带女,南迁避乱,历史上称“贞佑南迁”。

蒙古军连年不断地进攻,草木不长,城郊残破,人民大量死亡在这兵戈扰攘的年代,当时的大文学家元好问,有一首诗描绘当时惨景:“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贞佑二年以后,河北所受的祸害甚为严重。根据《元史·刘秉忠传》记载,“邢州旧万余户,兵兴以来,不满数百,凋坏日甚。” 邢州就是现在的河北邢台,刘秉忠是邢台人,窦汉卿女婿。邢台在战乱之前有一万多户人家,等到元初,只剩下数百户人家,可见战争的破坏甚为惨烈。

公元1215年,金宣宗贞佑三年,这一年窦汉卿二十岁。家乡很多人避难逃走,窦汉卿和他的家人来不及走,便应征为金兵上了前线。在与蒙古兵的交战中,他与同乡三十个人被俘掳,只有他一个人逃脱,其余的都被屠杀。

深秋的黄昏,寒风呼号,古老的村庄,已多日不见袅袅吹烟,远处的哭泣声此起彼伏。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神色惊慌,快步跑向村子。他很快进了一户人家,看到了奄奄一息的母亲,两个人抱在一起,放声痛哭。母亲问:“听说你被蒙古兵抓起来了,怎么逃回来的?”窦汉卿跪在母亲的跟前,眼含热泪,悲戚地说:“在太行山与蒙古人交战的时候,我们同乡三十个人,一起被蒙古兵抓去了,他们全部被蒙古兵用刀砍死了,只有我一个人在深夜,趁他们熟睡时挣扎逃脱,蒙古人见我跑了之后,四处寻找,我躲在山林中三天三夜,等到蒙古兵走远了,才绕道逃了回来。”

窦汉卿回家以后,家里的房子全被烧毁,除了母亲以外,诺大的窦家,家人全被杀害。在极度惊恐的情况下,母子二人都染上了重病。家业尽毁,别说寻医看病,就连吃的也没有。他回家的第三天,母亲便撒手西寰,临死前,她拉着窦汉卿的手,嘱咐儿子一定要活下去。窦汉卿悲痛欲绝,他拖着重病的身子,将母亲的遗体背负到祖茔,草草掩埋。他孤身一人,暮夜潜出,在村子里辨认出自己亲人的尸骨,一一进行掩埋。就在这时,蒙古兵又来到他的村庄。于是,他连夜向南方奔逃,渡过黄河,去河南投奔他吴姓外祖父家避难。

二十岁的窦汉卿,孤身一人,拖着重病的身体,艰难的向南方逃难。夜以继日,风餐露宿,母亲临死前嘱咐他,为了延续窦家香火,一定要好好活下去。他走了半个多月,来到黄河边。黄河北岸,等着坐船的人一眼望不到边际。这里都是从北方避难而来,由于人多船少,很多人已经饿死、病死在这黄河渡口。

面对滔滔的黄河,窦汉卿看到,因为没有粮食和医药,很多人倒下后就没有站起。父母怀抱的婴儿奄奄一息,“请救救我的儿子,你是医生吗,请救救我的儿子”,两个衣衫褴褛的夫妻,一同跪倒在窦汉卿跟前,祈求他治疗儿子的病痛。窦汉卿遗憾的摇摇头,我不是医生,我不会看病。此时此刻,窦汉卿多么希望自己是一名医生,去挽救已经去世的老母亲,黄河岸边数不清的病人。

在黄河渡口等了七天七夜,历尽艰辛,窦汉卿渡过了黄河。他终于来到了河南外祖父家。他的外祖父姓吴,家住清流河畔,清流河流经河南的鄢陵、西华等县,属古代的陈国。窦汉卿逃到外祖父家的时候,因重病而倒下不起,他的舅父请了当地一位姓王的名医给他诊治,窦汉卿渐渐的得到康复。在感恩王医生的同时,窦汉卿也领略到了中医药的神奇。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他的身体完全恢复。舅父家添了一口人,多了一张嘴,长期下去也不是个办法,河北的家又不能回去,窦汉卿寻思想找一份工作。他的舅父看他才思敏捷,又善于读书,就想让他找一个可以养活自己,受人尊重的职业去学徒。

在逃难的路上,窦汉卿看到很多患病的难民,因为没有医药救治而死去,从那时起,就萌生了学医的念头。我想学医!他告诉了舅父。跟人学医是要收很多学费的。他的舅父很为难,因为吴家也不宽裕。

深夜,深秋的深夜。寒风从北方刮来,窦汉卿没有睡意。他独步来到村外,伫立在村口的石桥边,风将树叶打落,又将树叶吹向远方。聆听着清流河水声潺潺,思绪飞向北方,那是我的故乡,藏着我的根。那里有我的父母,我的兄弟姐妹,不要说他们已经走了,他们一直在看着我好好地活着,盼着我早早回家。窦汉卿自吟着,两行热泪潸然而下。

“是窦先生吗?” 一个长者的声音在呼喊他。

多么熟悉的声音,喊我吗?顺着声音的方向,借着灰蒙的月光,窦汉卿看到,站在自己跟前的原来是给自己治病的王医生。

“原来是我的救命恩人”,窦汉卿施以儒礼。

王医生有个女儿年方十六,喜读诗书,一日,窦汉卿在王家诊室看病,正赶上王医生的爱女读书有疑问,去询问他的父亲,王医生因为病人多,一时难以脱身解答,窦汉卿在一旁悉心给予解释,王医生父女十分敬佩他的才华,从此,每逢窦汉卿去看病,王医生均以先生称呼,王的爱女也攒积了一些问题前去请教。

窦汉卿曾将自己想学医的念头,告诉过王医生。因为没有足够的学费,一直难以启齿。王医生看在眼里,爱在心头,多好的接班人啊,我的岐黄医术后继有人了。

清流河畔,石桥边,窦汉卿三拜九叩,行了拜师大礼。从此,窦汉卿在河南清流河畔跟王医生学医,开始了他的行医生涯。在王家医所,经常可以看到窦汉卿出入忙碌的身影。

窦汉卿跟这位王医生学医,王医生在当地很有名气,他医德医术受人尊重,他细心地传授给窦汉卿诊脉和方药等,窦汉卿谦虚好学,颇具悟性,加上他的儒学根基又好,所以,没有多久就将《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论》等医书了然于心。窦汉卿在王家,夜间秉烛攻读,白日里跟着王医生侍诊,就这样,一晃三年过去了。

又是寒冬。北风劲吹,门外的大雪已经下了三天三夜。王医生的女儿病了,高热不退,大汗淋漓,已经持续了七天。王医生诊了脉,很洪大的脉象。看着女儿痛苦的表情,王夫人在一旁也唉声叹气,眼泪扑簌簌落下来,这毕竟是她唯一的女儿。这是什么病呢?怎么按以前治疗伤寒的方子,用了之后都没有效果呢?王医生在诊室里焦急的来回踱步。围在火炉旁看书的窦汉卿,看着师父忧愁的样子,便轻轻问了一句:“是不是中暑了?”王医生摇着头叹了一口气,窦汉卿接着又解释说了一段话,王医生惊喜万分,他发现了什么?王医生爱女的病有没有转机?

请看下集:针灸济世,敏于从师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关于苍附导痰丸的这个方子的疑问。 老茶馆 狼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