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名医张慕岐简介及学术经验

2010-04-17 12:30 楼主
张慕岐(1894-1981年),男,汉族 ,上海市嘉定县娄塘镇人。原上海市中医文献研究馆馆员。曾拜苏州名医胡一阉门下,擅长伤寒、湿温及女科,悬壶上海吴淞。张氏崇尚轩岐,精研内难,通于四诊,遐迩知名,恪守八纲,诊疗多效,博得当地病家信仰,誉为吴淞名医。1928年出任神州医药会吴淞分会会长及宝山县政府中医检定委员会专家委员。

民国十七年当局将有取缔中医中药之举,张氏为淞宝医药界代表,响应声援。于1942年避迁市区,遂创办德本产科医院,德本义务启蒙小学,德本善堂,施诊给药,在当时沪上有一定影响。解放后,在中医政策鼓舞下,深切感受,不辞辛劳,培育中医后代,执教中医学院、中医带徒班、西医学中医讲课班,讲授深入浅出,获得好评。

在中医文献研究馆任职时,任中医文献丛刊主编,先后出版《癃闭专辑》、《哮喘专辑》、《肿胀专辑》、《黄疸专辑》、《中风专辑》及《脉诊选要》、《临床心得选集》等著作,并有《我阅读内经的一些体会》、《谈谈临床治疗概况》等论文发表刊物上,对中医文献整理工作不遗余力。1960年被评为“上海市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

上海的理教公所除了戒烟酒、发放戒鸦片烟茶膏外,有的理教公所还附设施诊、施药、施粥、施材、恤孤(寡)、办义校等慈善事业。1950年6月,当时有理教公所113所,设慈善机构的有30所,主要是施诊、施药、施材及办义务小学。至于施粥、恤孤(寡)的活动,在民国34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已经停止。公所所办的慈善事业规模一般较小,只有德本堂公所规模较大,办有德本产院、德本义小等公益事业。解放后,随着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后,理教公所所办的施诊、施药逐渐失去社会意义,因此到了1954年6月,除德本堂公所外,上海理教公所办的施诊、施药基本停止。施材也因上海改革殡葬制度,推行火葬,至1958年也基本结束。

一、施诊、施药
理教公所建立之初,往往都是免费发送戒鸦片烟的茶膏。随着时间的推移,吸食鸦片的市民日益减少,有的理教公所就发展到春季布种牛痘、夏令散发痧药水。有条件的公所还延聘两、三名中医坐堂门诊,如长生堂公所就有内、儿、妇科3名中医义务门诊。德本堂公所的常务理事张慕岐就是著名的内科中医,到1950年7月,该堂发展到延聘中西医师举办时疫医院,1951年1月又改建为德本产科医院。其他办有施诊、施药的还有普缘堂、静悟堂、普义堂、至诚堂、和义堂等5家公所。

二、施材
施材,是指冬令掩埋路毙冻尸发展成立的施材会,采取自助的原则,由公所集资加工棺材施舍。如果会员故世,可以购得一口“慰劳材”,一般按市价打八折、九折。只有赤贫的会员死后才能免费得到一口白皮棺材。1950年举办施材会的公所,计有普缘堂、同善堂、普一堂、静慧堂、和义堂、普海堂、德本堂、静善堂、法善堂等16所。

三、义务小学
1950年举办义务小学的理教公所,计有复兴普渡堂、复法新堂、至德修身堂、隐尘堂、修真堂、善德堂、德本堂等7所。公所举办的义务小学一般规模较小,多数只有初级小学,只有隐尘堂和德本堂办的是完全小学。隐尘堂公所办的惠民小学,1950年春季由人民政府教育部门接办。德本堂从民国36年起举办义小,到1950年春季,共招收学生781人,1951年秋季由所在区人民政府教育局接办。

四、德本产科医院
由德本堂公所于1951年1月28日建立,地址在牛庄路764号(原清凉寺院址),该院共有产妇病床和婴儿床各100只。全院有医师3人、助产士9人、护士5人、助理助产士16人、药剂师1人。院长为黄正柏、总务主任为胡光甲、文书主任为张慕岐。

1949年冬,德本堂公所特约了上海一些私立医院(如大德医院、太和医院、中国医院、生生医院、惠生医院等)为该公所的教徒或家属到医院接生,医疗费用由公所承担。1950年夏,该公所在牛庄路764号创办时疫医院。当时,公所的常务理事黄正柏、胡光甲、赵延林、张慕岐等感到产科医院更受教徒及家属的欢迎,因特约的医院收费较贵,为了节省开支,决定停办时疫医院而改建为产科医院。

德本产科医院的筹建过程以及在建立后的日常经费,主要来自社会的捐助,特别是得到上海文艺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当时上海戏剧界各个剧种的著名演员经常为德本产科医院出力募捐。此外上海乐团以及全市的广播电台,都在广播节目中插播为德本产院募捐的信息。上海的华东、八一、青阳等足球队,也为该院集资举行足球义赛,甚至连常州天宝滑稽剧团来沪也义演两场,将全部收入捐赠该院,而演出的场馆也都免费提供场地,支持义演。上海市税务局全部免征娱乐税。除了义演,还得到社会民众的支持,不少市民捐款捐物,仅1950年一年得到的捐款高达114411元(折合为新人民币),占该院全年收入的97%。1952年冬开始,戏剧界的义演活动和电台募捐基本停止。该院收入除会员的每月会费收入和少量私人捐款外,经济陷入困境。为了维持德本产科医院,该院经费全赖上海市民政局和上海市救济分会拨款。1956年,德本堂公所结束,对外停止募捐活动,经费全部由市卫生局贴补。为了提高医疗水平,调整医务机构,1957年真心医院、山西医院与德本产科医院合并改建成黄浦区医院。1958年8月1日黄浦区医院扩建为黄浦区中心医院,院址从牛庄路迁到九江路新址。

五、理教公墓
理教公墓成立于民国18年8月29日,地址在宝山大场镇宝华寺后,共有墓地5亩7分。初由38家公所联合发起共同筹建,后由全市公所共同出资购得大场宝华寺后空地辟为理教公墓。民国26年3月又在墓地建造3间大殿,作为春秋公祭之用。八一三事变中墓地建筑物毁于日本侵略军炮火。上海沦陷后,日本侵略军又强占大场,圈地辟为军用机场,理教公墓夷为平地。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4-17 12:31 2楼
学术经验
一、食复
饮食有节,是养身保健之要诀,尤以病后脾胃尚未恢复正常之前,食物更宜注意,稍有疏忽,即能导致病变。如昔有张××者,设肉铺于吴淞镇中,因患春温重症,高热发疹,余为诊治七次而愈。愈后四日,胃纳渐馨,其家人以为病后应予食物补充,进以肉汤干饭。患者啖之甚甘,尽两瓯。讵知未及3小时,顿觉脘胀而痛,须臾之间,痛势更剧,甚至叫号不已。其妇急召余诊,入其室,见病者踞坐床沿,自怨不该贪食,痛苦万分。余思食后未久,惟有吐法可施。遂用瓜蒂6g 赤小豆6g 浓煎徐服。服后半小时许,吐痰涎与饭屑约占所食十分之四五。其时病者气怯神疲,额汗涔涔,但痛势幸得大减。于是嘱止服吐药,另立一方,用枳壳6g 白术9g 山楂炭12g 麦芽12g 鸡金炭6g 六曲12g 木香4.5g 佩兰6g。嘱于入晚煎服。翌日往诊,其家人云:昨夜酣睡终宵,汤药未进。余切其脉甚数,扪其额炙手,是乃病后未尽之余邪与食滞为伍,已成食复之症。即以柴胡钱半,黄芩4.5g 姜半夏9g 枳壳6g 山楂炭12g 麦芽12g 鸡金6g 佩兰6g 玄明粉6g(冲)。1帖。第三诊时,身热虽大减,但便尚未行。遂用凉膈散五钱,分两次吞服,便解两次而告痊愈。


二、胃病
邻居贺××,40余岁。患胃痛将二十年,时发时止。病剧时吃些胃病成药,暂为缓解,终难根本解决。询其起病之因,谓当敌伪时期,在一家私人工厂做工,由于资方压迫,每日须深晚回家,经常遭受夜凉侵袭,且食不得饱,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胃病。每发先觉脘闷头胀,继则泛恶清涎,手足不温而恶寒,大便不解。痛作难堪时,略进食物,痛可稍缓。经西医检验,诊断为胃溃疡。诊其脉细滑,重按少力,可知胃虚而气化不能和降,且以寒湿内滞,郁积成病。法宜扶胃理气,祛寒化湿,佐以和营。惟积久之病,当从缓治。处方用白术18g 川厚朴9g 姜半夏15g 高良姜6g 香附12g 乌药12g 广郁金6g 煅蛤壳30g 当归15g 杜红花6g。共研极细末。每晨空腹时,以开水送服9g。连服十天,胸脘颇觉舒畅,病亦不发。于是以原方连续配服50天,服后胃痛从此停止,虽冬令严寒,有时做夜班工作,亦不发作,且胃纳较增,大便正常,多年宿疾,幸获痊可。


三、腰痛
忆昔有一陈姓商人,因腰痛邀余往诊。询其病之起因,答称五日前因携重伛偻登楼,入晚即觉腰痛,不可以转侧俯仰。自以为年近六旬,肾亏不胜所致。乃自购杜仲、胡桃等,每日浓煎饮服。连续4天,痛不稍减。余抚其痛处,不许重按。诊其脉沉涩,视其面色带青。因思《素问·刺腰论》有“举重伤腰,冲络绝,恶血归之”之文,故处方用当归尾、红花、桃仁、川续断、延胡索、香附、乳香、没药、鹿角片。浓煎后,于药汁中加黄酒一小杯饮服,冀其血行而瘀化。另以麻黄、桂枝、防风、羌活煎汤,用毛巾浸湿绞干,乘热熨于腰脊痛处,使太阳之脉络得以和畅。如法施治,连续3日而瘥。


四、虫积不孕
一女性20岁,结婚年余不孕,月经每临参差不一,腹觉稍胀而不痛,时有肠鸣,肛痒,脉弦而细滑。面色不华,唇内面白而无血色。询其经常食物则云牛乳鸡蛋、鱼肉猪肝尽多营养,视其眼白有黑点。此乃腹有虫积,血为所噬,因食品充沛,虫得以安,故腹不作痛。嘱检粪便,尽是蛔虫卵子。症情已明,当先杀虫。药用:使君子、雷丸、川楝子、芜荑、焦山楂、枳壳、川厚朴、全瓜蒌,空腹时服。进服二剂后,便下大小蛔虫数十条,予调摄为治。药用:当归、白芍、熟地、川芎、白术、茯苓、姜半夏、陈皮、丹参、茺蔚子等治之。五剂后,症情好转。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血之来源在于脾胃,血为虫伤,治当健脾胃以生血,滋肝肾以养血,血得充而经得调,毓麟有望。处方: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炙黄芪、当归身、熟地、白芍、杜仲、仙灵脾、巴戟肉。服十剂已恢复正常,数月后怀孕。妇科经事不调原因不一,因于虫积者不甚多见。此症因确诊虫积,即予驱虫,待虫去,再予调经,俟经事调,气血则充,自有毓麟弄璋之喜。
2010-04-17 12:33 3楼
医案

案一、杨××,男,64岁。
初诊:前日起四肢强直,双目怒睁,神志言语均清,身不热,体有微汗。脉细弦,舌薄绛。症属阴虚血热,血不养筋,发为痉症。治拟平肝育阴,凉血和营。
羚羊角尖0.9g(镑粉先服) 鲜生地30g 生白芍12g 小川黄连1.5g 阿胶珠6g 当归9g 潼蒺藜6g 白蒺藜6g 粉丹皮6g 明天麻4.5g 冬桑叶6g 7帖
复诊:肢强较缓,双目已复正常,脉尚细弦,精神疲软,虚象昭然。还须滋养。
大生地24g 生白芍12g 当归9g 桑寄生9g 小川黄连1.5g 阿胶珠6g 嫩双钩藤9g(后入) 潼蒺藜6g 白蒺藜6g 夜交藤12g 丝瓜络6g 2帖
三诊:四肢渐得自由,但两手尚不能握,神疲乏力,胃纳不多。脉细软。再拟育阴养血,佐以扶脾。
大生地18g 生白芍9g 当归9g 制首乌12g 厚杜仲9g 桑寄生9g 阿胶珠6g 潞党参12g 蜜炙白术9g 野桑枝15g 3帖
四诊:手指屈伸依然不利,高年气血两衰,恢复较缓。幸胃纳稍增,中宫生化之机渐振。再拟培本以治。
潞党参12g 蜜炙白术9g 生地、熟地各9g 当归12g 制首乌12g 白芍9g 潼蒺9g 川续断肉9g 杜红花3g 野桑枝15g 3帖。本方每日煎服后,药渣加水再煎20分钟,入黄酒120g,倾入面盆中,待温度适当时,双手浸入药汁内。凉则燉温再浸。
五诊:双手渐能握物,但觉无力。气血尚亏。当循原法增损。
潞党参12g 炙黄芪15g 炒白术9g 生地、熟地各9g 炒川续断9g 全当归12g 白芍9g 桂枝1.2g 桑枝15g 杜红花3g 4帖。药渣再煎,加酒,浸手如上法。

按:患者仅见肢强目睁,身无寒热,项背不强,此非太阳之为病,与《素问·病机》所谓“诸暴强直,皆属于风”,亦有不同。盖此为老年血虚里热,肝阳上亢而筋失所养,故处方首以清肝凉血治其急,次用养血滋阴顾其虚,后以气血双调培其本,如法立方,幸获收获。

案二、蔡××,男,51岁。
初诊:昨在烈日下过度疲劳,回家后气喘汗泄,口渴引饮。脉数,舌绛。暑热内袭,正气与津液均为所损。治拟益气清暑。
潞党参15g 生石膏30g 知母12g 生甘草3g 浮小麦15g 西瓜翠6g 竹叶心20针 连翘心4.5g 粳米3g(后入) 1帖
复诊:喘逆与汗泄虽已渐减,但里热仍盛,舌绛口渴,心烦不寐,脉数,溲短。法当增液清营为治。
南沙参9g 北沙参9g 肥麦冬9g 五味子3g 生甘草3g 川石斛9g 小川黄连1.5g 浮小麦12g 焦山栀9g 六一散12g(荷叶包) 鲜竹叶10片 2帖
三诊:气喘与自汗均止,寐尚未宁,溲黄。脉数较静,舌绛转淡。里热渐退。还须追踪清肃,免致余焰复燃。
川石斛9g 肥麦冬9g 小川黄连1.2g 焦山栀9g 粉丹皮4.5g 朱连翘心4.5g 茯神9g 远志肉4.5g 鲜芦根1支(去节) 2帖。
四诊:里热已清,诸症渐安,惟寐不甚宁,乃是宿恙。乘此病后,当兼顾调理之。
潞党参9g 北沙参9g 川石斛9g 细生地12g 制首乌9g 远志肉4.5g 炒枣仁6g 炒术6g 茯苓9g 交泰丸6g(包) 4帖

按:劳乏之本,骤为暑热所乘,肺气受伤,肃降失司,故喘逆口渴。热扰心营,神不得安,故汗泄不寐,津液亦由此而受损。处方首用人参白虎汤,急治其标;次用生脉散,缓顾其本;第三诊为清肃余热之方;第四诊乃调理善后之治。病无变迁,法当循序。

案三、张××,男,70岁。
初诊:咳嗽延已多日,恶风,痰如涎沫,腰酸。脉沉细。高年肾虚所致,未能以表邪为治也。
厚杜仲9g 川续断肉9g 金毛狗脊9g 甘枸杞6g 苦光杏仁9g 款冬花6g 橘红、橘络各4.5g 桑叶3g 象贝母9g 济生肾气丸12g(包) 3帖
复诊:咳嗽较有改善,惟腰部尚酸,且溲见混浊。此肾虚而膀胱有热,当标本兼顾。
厚杜仲9g 金毛脊12g 菟丝子9g 炒川黄柏6g 肥知母9g 粉萆(艹解)xie9g 车前草9g 桑叶4.5g 象贝母9g 鲜茅根12g 济生肾气丸12g(包) 4帖

按:久咳服药7帖,病即得安。盖此症虽由外感而起,延久则病传于肾,正如《素问·咳论》所说:“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且肾与膀胱为表里,太阳表邪内传则化热,故溲见混浊。方用益肾清热,效乃得显。

案四、车××,男,48岁。
初诊:两足步履艰难,麻木不知痛痒,已延多日。脉细涩。形色萎疲。症属寒湿久留之着痹。拟予疏利气血,祛寒化湿为治。
当归12g 川续断9g 牛膝9g 姜黄3g 羌活6g 秦艽4.5g 木瓜9g 汉防己9g 茯苓12g 黄芪9g 10帖
另外用方:川乌、草乌各9g 留行子15g 当归30g 木瓜24g 麻黄15g 扦扦活60g
煎汤熨两足。
复诊:两足稍知痛痒,但有时仍麻木不仁。再循原意出入为治。
当归15g 川续断12g 牛膝12g 羌活6g 姜黄4.5g 木瓜9g 汉防己9g 茯苓12g 黄芪9g 海金砂12g 络石藤12g 秦艽6g 10帖
外用方同前。
三诊:麻木已大减,痛痒略知,惟步履尚艰。药已适合症情,宜再踵前法治之。
当归15g 川续断9g 牛膝9g 姜黄1.5g 木瓜9g 汉防己9g 茯苓9g 海风藤12g 络石藤12g 羌活1.5g 10帖
另外用盐附子2片,贴两足心,1周时去之。隔2天再贴1次。
四诊:两足步履逐渐恢复,麻木已除,且有痛痒感。伏邪渐去,当以丸剂缓图,可冀全愈。
健步虎潜丸,每日吞服12g。

按:此症服丸药半月后,已步履如恒。揆其症因,乃经旨所谓“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营故不仁”。法取“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经治四十余日,顽疾得瘳。

案五、刘××,女,28岁。
产后二朝,腹作亏痛,按之有形,是为宿瘀内滞。治拟化瘀止痛。
焦山楂30g 延胡索15g 广木香9g 当归尾12g 刘寄奴9g 2帖
按:产后腹作亏痛,按之有形,欲称儿枕痛。其实为产妇素有宿瘀内积,产后不能与新瘀同下,滞而不行,致成剧痛。此症用焦山楂,效果甚好。盖山楂善能消积散瘀,但必须重用,轻则无济于事。且佐以木香、延胡索,痛亦能止。刘寄奴、当归尾,为活血行瘀之要药,自不可缺。此方配伍适当,药力较专,故用之每一、二剂而愈。

案六、陆××,男,2岁。
初诊:麻疹见点一日而骤隐,神昏气粗,鼻扇口张,身热不扬。是由感冒风寒,邪毒内攻,清窍闭塞,势甚危笃。急宜宣窍达邪,以挽救之。
至宝丹一粒(先用鲜石菖蒲9g煎汤,化丹送服) 麻黄2.4g 苦桔梗2.4g 荆芥4.5g 牛蒡子6g 薄荷2.4g(后入) 光杏仁9g 葱白4寸(后入) 1帖
复诊:神志已清,疹点又见,身热较高,鼻扇渐止,咳呛频作,略有烦躁。险象虽减,邪尚未达。还宜宣化透表。
麻黄2.4g 光杏仁9g 牛蒡子9g 浮萍草6g 荆芥1.5g 蝉衣2.4g 葛根3g 焦山栀9g 鲜茅根12g 1帖
三诊:麻疹密布,身热尚高,咳呛烦躁。再拟宣化,免留遗毒。
牛蒡子6g 前胡4.5g 光杏仁9g 象贝9g 连翘6g 焦山栀9g 蝉衣2.4g 辰灯心9g 鲜茅根9g(去心) 1帖
四诊:疹点已透,身热较减,惟咳呛甚剧。
前方去牛蒡子,加白薇、青蒿各4.5g 1帖
五诊:体温逐渐下降,麻疹将次回隐。咳呛尚甚,乃肺热未清。治当肃化余邪。
白薇3g 青蒿子4.5g 焦山栀9g 桑叶4.5g 象贝母9g 天竺黄6g 辰灯心0.9g 川通草1.5g 鲜茅根12g(去心) 1帖
六诊:麻疹次第回隐,身热已大减,烦躁亦宁,惟大便三日不解,肺胃余热未尽。治宜清肃。
黄芩3g 焦山栀9g 白薇6g 白前6g 象贝母9g 全瓜蒌9g 银花6g 细生地12g 桑叶3g 鲜竹叶10片 1帖
七诊:身热已退,麻疹已回,咳呛虽作,不足为虑。且大便已解,腑气亦通。再拟清化。
川石斛9g(先煎) 银花6g 生甘草1.8g 黄芩4.5g 焦山栀9g 象贝母9g 旋覆花9g(包) 碧玉散9g(包) 鲜竹叶10片 1帖

按:麻疹发时,最忌风冷外感,感则毒陷麻回,每致内闭神昏。如本例见疹仅一日,由于护侍不慎,风寒乘袭而内陷,幸急用至宝丹宣窍开闭,又佐以麻、杏等辛温透达,乃得疹点重布,化险为夷。惟此为麻疹未透内陷之治法;如麻疹已透而感邪内隐者,虽亦需芳香开泄,但不宜辛温解表,只予清热解毒可矣。内陷虽同,治有分别。

案七、徐××,女,2岁。
初诊:身热不扬,已历五日。耳后略见麻疹,色不甚显。终日昏昏如睡,吮乳不紧,手指不温。此属先天不足,正虚不能透邪。拟用补法以达邪。
党参9g 黄芪9g 南沙参9g 肥麦冬9g 麻黄2.4g 升麻2.4g 荆芥3g 牛蒡子6g 蝉衣2.4g 苦光杏仁9g 1帖
复诊:身热略高,昏睡依然,麻疹仅见背部,亦不甚多。正气不足。还须循原意出入。
潞党参9g 黄芪9g 麦冬9g 麻黄2.4g 荆芥3g 蝉衣2.4g 浮萍草6g 苦光杏仁9g 桔梗3g 牛蒡子6g 1帖
三诊:麻疹面部已见,体温较高,昏睡渐醒,略有烦躁,哭时有泪,背部胸前稍有微汗。在此转机关头,仍宜标本兼施。
潞党参9g 南沙参9g 麦冬6g 川石斛6g 浮萍草4.5g 牛蒡子6g 光杏仁9g 桔梗2.4g 大豆卷9g 蝉衣2.4g 1帖
四诊:麻疹遍体均见,身热咳呛烦躁。症情已入正常,只须宣邪外达。
大豆卷6g 前胡4.5g 光杏仁9g 蝉衣1.8g 象贝母9g 苦桔梗1.8g 鲜茅根12g(去心) 此方服1帖后,如无变化,可暂停药,让其自然透发。
五诊:停药3日,麻疹已透齐而逐渐回隐,身热亦退,仅略有咳嗽。当清热解毒为治。
银花钱半 生甘草2.4g 青蒿子3g 桑叶3g 焦山栀6g 象贝母9g 白前4.5g 粉丹皮3g 鲜茅根12g(去心)

按:麻疹用补,似乎少见。但临床辨证,首重八纲,阴阳虚实,分析宜明。麻疹虽为邪毒,然正虚不能托毒外达,参、芪之补,在所必需。如本例之治,由一补再补而疹点方显,若拘泥成法,恐无良好的后果。
⬅ 卫生部通告:玉树灾区未出现重大疫情及传染病 老茶馆 程门雪治疗失眠症的验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