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普生物中草药研发遇资金问题 陷于停滞状态

2010-04-07 13:05 楼主
矢志于中草药新药研发的安普生物,由于资金原因,现在靠提供技术服务维持运营,新药研发陷于停滞状态。这样的状况不仅发生在安普生物,它是国内新药研发企业的一个缩影。

2月26日,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天空阴沉,时有小雨。俞强很郁闷,不过与糟糕的天气无关,最近他正在为钱的事情发愁,也许只有一大笔融资才能让他心情转好。

8年前,俞强从海外归来,创办了上海安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普生物”)并自任总裁,致力于基于中草药的新药研究。当时在他看来,这是一块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市场广阔,前途光明。当时医药界流行一句话,“做新药研究,成则先知,败则先烈。”

8年来,安普生物取得了数个专利和临床批文,不过现金收入却寥寥无几。眼下由于资金紧张,新药的研发基本陷于停顿状态,公司暂时只能转向提供技术服务,以此获得少量的营收。不过,安普的“先知梦”并未被现实打碎,俞强表示,安普生物还会坚定地走新药研发之路,目前正在寻求与有实力的厂家合作。

创业梦想

一片尚未开发的蓝海,一个朝阳产业,一支顶级研发团队。安普生物成立之初,前景似乎异常光明。

中国的药品消费市场是个潜力无限的巨大空间,以年均18%的增长率高速发展,远超国民经济的整体增长速度。据全球权威医药调查机构IMS公司的预测,2020年中国的医药市场价值将达到1200亿美元,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非处方药消费市场。此外,近年来,中草药已被许多国家认定为朝阳产业,国际上中草药的年消费额已超过150亿美元,并持续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

令人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一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草药打入国际市场,安普生物试图弥补这一空白。

看看安普生物的研发阵容:俞强博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副教授;袁钧瑛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美国艺术及科学学院院士;傅新元博士,美国印第安娜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终身教授;刘钧博士,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终身教授。

安普生物就是由这些做医药研发的顶尖科学家发起创办的,安普最核心的技术便是拥有以生物技术为基础的筛选平台,其研发水平在国内堪称一流。

药的来源是各种各样的化合物,筛选平台就是要从其中筛出“金子”,找到对人类疾病有效的化合物。目前,安普已将筛选平台做到分子和细胞的水平上,在国内处于顶尖行列。

出于科学家的敏感,他们选择从中草药入手。草药在中国应用了几千年,大家都知道有效,却很难用现代科学数据证明,是一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学问,因此一直不被西方人士认可。而今,草药的“所以然”正在被科学手段加以证明,市场机遇正在显露。同时,“制药业本来是风险性很大的行业,在动物身上实验成功的药,拿到人体上可能没有效果。但是我们从中药着手研制,它们已经被祖先在人体上实验了四五千年,这样,我们成功的把握就大一些。”

在几位创始股东的蓝图里,安普并不仅仅定位于研发,而是要做成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完整的药企”,“我们希望有一天能向默克、礼来、辉瑞等国际大型药企看齐。”

现实很差钱

现实总是不像梦想那么美好,安普公司眼下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差钱。

俞强介绍说,生物医药行业的特点就是运作周期长、投资大,一种药物从项目确定,经过研发、临床、生产等阶段到最终上市,平均大概要13年,需要的投资大约10亿美元,这两个数字都很惊人。

2002年安普生物成立之初,计划融资5000万人民币,最终只拿到2000万投资。2006年下半年,安普又拿到了晨兴集团的500万美元投资。这些资金对于一家药企来说,只能算是杯水车薪:一台高级的药物筛选仪器就需要50万美元。

靠着这两次融资,安普生物精打细算熬过8年,并获得了数项发明性专利。但是,有成果无收入,安普的资金危机在2009年开始出现。

“由于资金紧张和研发周期长,我们很难一步到位,把整个产业链建起来,只能做其中的一部分。”制药行业的产业链通常从化合物的筛选开始,到动物实验,再到临床人体实验,成功后进行再开发,制成大批药品出售。在产业内部,通常以临床为界,分成临床前和临床后,安普生物做的是临床前的研发。

在安普公司的规划里,盈利模式有两种:一是转让专利,一是转让临床批文。他们在找到一个有用的化合物时即可以申请专利了,如果有人在早期对这个专利有兴趣,安普即可以转让出去。可是,实践中这种情况比较少,更多的是在经过动物实验并且拿到临床实验许可批文后,公司才将其转让给某些药厂来做进一步的开发。

但是,安普生物获得的专利并未给它带来现金流。“一方面是价格问题,一个专利人家出100万,我们卖不卖?卖的话,成本都收不回!更何况只愿意出100万的买家也很难找,因为一项专利能否转化为药物还是个未知数,受让专利也是需要魄力的。”

2009年,安普生物尝试第三次融资,但经多方接触,未果。“金融危机发生后,以前有投资意向的PE、VC都谨慎起来了。现在大家看的都是眼前利益,新药研发这种周期长、见效慢的项目,融资很困难。”

想获得国家资助也很困难。2008年9月份,卫生部公告,国家投入66亿专项资金用于新药研究,要求于2010年之前研制出30个创新药物。但这笔资金大部分流向国内各科研院所和大型国企,像安普生物这样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很难分一杯羹。

银行贷款基本无望。无物可以抵押,专利权质押银行也不认可。

股市也行不通。“在美国,有过硬的技术,公司就可以在纳斯达克上市;在国内得先有盈利才可以上市,这导致我国的创业板公司很多都不是高风险的高科技企业,像安普生物这样的公司根本不符合创业板条件。”

于是从去年初开始,安普新药研发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为了实现现金流,现在,安普生物开始开拓第三种盈利模式:利用公司的筛选平台为没有能力进行研发的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俞强说,“实际上,技术服务的收入还不够公司的运营成本。”

这样的情况并不只发生在安普生物。俞强说,这几年做新药研发的公司很多都倒闭了,剩下来的大部分都转行做了服务外包。

目前,俞强正多方联系“有实力的、有眼光的企业”,希望以合并方式实现安普的新药梦。他说,新药研发这条路不能放弃,现在只是暂时停顿而已。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为了获取经济利益 大叶柴胡被冒充柴胡以假乱真 老茶馆 再评价助推中药注射剂产业升级 促进优胜劣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