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自尹医案探析

2010-04-02 20:28 楼主
案一、王×× 男 27岁 未婚 本院职工
初诊: 1995.11.23

主诉:右胁作胀,口干苦,小便短赤7月。

现病史:2年前体检发现有关乙肝多个指标阳性。近7个月常感口干苦、肝区闷胀,尿黄,血检结果ALT200U、HBeAg、Anti-Hbe、 Anti-HBc 、Anti-HBcIgM 均呈阳性。用护肝片、肝炎灵注射液治疗2月后,ALT转为正常,HBeAg、Anti-HBc 、Anti-HBcIgM 、Anti-Hbe仍阳性,现右胁作胀,口苦,小便短赤,苔薄黄腻,质红,脉弦数。

辨证:肝胆湿热。

治则治法:清热利湿。

方名: 龙胆泻肝汤加减。

方药: 柴胡6g 山栀10g 黄连4g 木通4g 丹皮10g 当归10g 赤芍、白芍(各)10g 茯苓10g 生甘草4g 青皮、陈皮(各)4g

诊断:(中)胁痛 症型:湿热蕴结

(西)轻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医嘱:注意休息、忌辛辣之品。

复诊1:95.11.23~96.3.27

服上方后,口苦、胁胀均解,小便清,但口干乏力,时有嗳气,苔薄,脉弦。仍守原意随证加减。

生黄芪10g 鳖甲10g 旋覆花包10g 青皮、陈皮(各)4g 柴胡6g 山栀10g 黄连4g 木通4g 丹皮10g 当归10g 赤芍、白芍(各)10g 茯苓10g 生甘草4g

复诊2:96.3.28~96.4.25

口干解,嗳气消,乏力有所改善,大便欠畅,苔薄,脉弦。复查肝功能正常,HBeAg、Anti-HBc 、Anti-HBcIgM 、Anti-Hbe均转阴性。上法见效,宗原方。

生黄芪10g 鳖甲10g 旋覆花包10g 青皮、陈皮(各)4g 柴胡6g 山栀10g 黄连4g 木通4g 丹皮10g 当归10g 赤芍、白芍(各)10g 茯苓10g 生甘草4g 虎杖15g 半枝莲30g

备注:按上法随证加减连续治疗半年,无不适,肝功能与HbeAg转阴未再反跳。停药2年后随访(98.9.17),未见异常,复查肝功能、二对半均为阴性。

按语:《景岳全书》曰:“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皆循胁肋故也……”“胁痛有内伤外感之辨,凡寒邪在少阳经,乃病为胁痛耳聋而呕,然必有寒热表证,悉属内伤,但内伤胁痛者十居八九,外感胁痛则间有之耳”。《内经·刺热篇》曰:“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胁满痛”。沈老师曰:“肝病引发多见湿热蕴结肝胆,肝胆疏泄失常,致胁肋胀满,口干苦。湿热之邪又易耗阴,气阴受损使肝病缠绵不休难愈”。本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为湿热蕴结肝胆所致,初采用清肝胆湿热之剂,然在湿热证候有所改善时,患者已显气阴不足的征象,但沈老师在清肝胆湿热同时加补气的黄芪、养阴的鳖甲,目的在于防气阴进一步受损。这是沈老师临诊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具体体现。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4-02 20:28 2楼
案二、沈×× 女 59岁 已婚 NO:93-134264
初诊:96.3.28

主诉:慢性乙型肝炎2年,高血压病1年,心脏病(房颤)17年。

现病史:患者有房颤史17年,常感胸闷、心悸、气急。2年前体检发现有关乙肝多项指标阳性。近1年自觉乏力、口干苦、胁肋胀痛、心烦易怒,伴有头晕、头痛。曾用护肝片、抗心律失常、降压药物治疗,症状未见改善,前来本科求诊。临诊见患者面色晦暗,苔薄黄腻质红,舌下静脉曲胀,脉结代弦数。BP 160/100mmHg,EKG提示“房颤”,“B”超提示:肝内脂肪浸润,胆囊壁毛糙,HBsAg、HBeAg、Anti-HBc、AntiHBcIgM均阳性,肝功能ALT55U/L,AST40U/L ,总蛋白88g/L,白蛋白42g/L,球蛋白46g/L,A/G 0.9,血脂正常范围。

辨证:肝胆湿热,气滞血瘀。

治则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清热利湿。

方名: 桃红四物汤加减。

方药: 桃仁10g 丹参30g 当归10g 黄连3g 苍术10g 赤芍15g 郁金10g 香附10g 青皮、陈皮(各)6g 广藿香20g

诊断:(中) 胁痛 症型:肝郁气滞、湿热蕴结。

(西) 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早期肝硬化、高血压、房颤。

医嘱:注意休息,忌辛辣及高脂类食品。

加服降压西药。


复诊1:96.4.11~96.10.1
服药后诸症均见减轻,但ALT 76U/L,且寐不安,面色晦暗,苔薄黄腻舌青,脉弦结代。证属同前,治拟原法化栽。

桃仁10g 丹参30g 黄连3g 川厚朴4g 广藿香20g 郁金10g 半枝莲30g 田基黄30g 垂盆草30g 虎杖10g 紫草10g 干芦根30g 青皮、陈皮(各)6g 蒲公英30g 夜交藤30g

复诊2:96.10.2~97.4.17

上方随证加减连续治疗半年,寐已安,但口苦不解,有眼屎,下肢乏力,面色晦暗。苔薄黄腻舌青,脉弦结代。复查肝功能二次,分别为:ALT 41、51U/L,AST52、52U/L,总蛋白95、81g/L,白蛋白44、40g/L,球蛋白51、41g/L,A/G0.9、 0.9,血压稳定135/90mmHg。证属同前,治拟下瘀血汤合清热利湿。

桃仁10g 地鳖虫10g 制大黄6g 广藿香20g 干芦根30g 郁金10g 田基黄30g 虎杖10g 垂盆草30g 青皮、陈皮(各)6g 黄连4g 苍术10g 川厚朴6g 紫参10g 丹皮10g 夜交藤30g

复诊3:97.4.18~98.5.4

投以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佐以安神之品,寐安,眼屎消,但口苦时作,乏力依旧,面色晦暗渐退。苔薄黄舌边见瘀斑,脉弦结代次数减少。前后复查肝功能二次:ALT25、37U/L,AST29、33U/L,总蛋白81、83g/L,白蛋白40、42g/L,球蛋白41、41g/L,A/G0.9、1.0, HBsAg、HBeAg、Anti-HBc、AntiHBcIgM仍阳性,“B”超提示:肝光点粗,胆囊壁糙。血压130/90mmHg。上法合度,宗上方之意出入。

广藿香20g 田基黄30g 夏枯草30g 蒲公英30g 郁金10g 黄连4g 丹参30g 炮山甲10g 干芦根30g 苦参10g 鳖甲10g 牡蛎30g 青皮、陈皮(各)6g 续断15g 虎杖15g 海螵蛸10g 板蓝根10g

复诊4:98.5.5~98.10.28

服药后病情稳定,口苦解,面色晦暗退且转为红润,稍感乏力,苔薄黄质淡红舌边瘀斑,脉弦。肝功能:ALT32U/L,AST38U/L,总蛋白78g/L,白蛋白41g/L,球蛋白37g/L,A/G1.1, HbeAg转阴,HBsAg、Anti-HBc、AntiHBcIgM仍阳性,“B”超提示:肝内光点粗密,胆囊壁稍糙。血压130/80mmHg。上方奏效,原方守之。

按语 :祖国医学认为肝炎主要病因是湿热,ALT的升高亦是湿热的一种内在表现,因此用苦寒药来清热解毒和化湿是治疗肝病有效的措施。但慢性活动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往往是湿热蕴结日久,病久入络,气血运行受阻,致瘀血内阻,表现为血瘀证征象。沈老师曰:“慢性活动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如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其发展趋势肝硬化,肝硬化病理是肝细胞纤维化。中医将肝硬化归属于症瘕结聚范畴,而症瘕结聚形成主要气血瘀滞所为。因此采用活血化瘀法是治疗慢性活动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一大法则,现代研究证实活血化瘀药有抗纤维化作用。”本案“B”超提示肝内已有脂肪浸润,白、球蛋白比例倒置,面色晦暗,舌质青紫等血瘀证表现,属早期肝硬化,因此整个治疗中沈老师始终贯彻活血化瘀清热化湿为治疗原则,初用桃红四物汤,后因ALT有上升趋势加用垂盆草、虎杖、紫草、广藿香等清热化湿药物,待ALT转为正常,着重防肝细胞纤维化,取金匮下瘀血汤方加减,配以软坚散结方药,经2年半调治,患者ALT转正常,纠正了白、球蛋白比例, HBsAg、Anti-HBc、AntiHBcIgM虽仍为阳性,但HbeAg已转阴,“B”超仅显示肝内光点粗密。面色晦暗消退转红润,舌质由青紫转为淡红瘀斑等血瘀征象明显改善,病情得以有效控制。
2010-04-02 20:29 3楼
案三、沈×× 男 51岁 已婚 NO:93-000932
初诊:95.4.20

主诉:慢性肝病12年,肝区胀痛2月。

现病史:患者因十二指肠溃疡手术,术后仍感中上腹胀痛,纳差。于84年2月体检中发现肝肋下2指,剑突下3指,质中,脾侧卧1.5指,移动性浊音(-)。无肯定肝炎史,同年8月血检肝功能SGPT <40U ,ZnT <4,TTT 8,AKT 8.5,蛋白电泳总白蛋白69.3%, α,球蛋白1.8%, β球蛋白9.1%,γ球蛋白19.3%。肝放射线同位素γ照相肝左、右叶均见稀疏区,提示有病变存在;脾肿大。“B”超提示:慢性肝病,脾肿大。自觉两胁肋隐痛、乏力、纳平、大便干结、易口舌糜烂,苔薄白腻,舌边青,脉弦。曾于84.10~89.7期间,在本科采用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清热利胆法则,选用下瘀血汤加减诊治,诸症均解,外院检查谓肝质地转软,肝功能、蛋白电泳均正常范围。停药随访9年中无不适,一般情况尚可。近2月口干苦、肝区胀痛、大便干结,苔薄黄,脉弦。

辨证: 肝胆湿热,气滞血瘀。

治则治法:活血消积,软坚散结。

方名: 下瘀血汤加减。

方药: 广藿香20g 桃仁10g 地鳖虫10g 制大黄10g 虎杖15g 黄连4g 鳖甲10g 炮山甲10g 蒲公英30g 丹参30g 青皮、陈皮(各)6g 陈香橼皮10g 莪术10g 郁金10g

诊断:(中)积证 症型:血瘀气滞

(西)慢性肝病、脾肿大。

医嘱:忌辛辣、烟酒之品,注意休息。

人参鳖甲煎丸

复诊1:98.11.12~99.1.11

投以活血消积、软坚散结之剂,尚称合度,口干苦解,肝区胀痛消, 但大便欠畅,夜寐欠安,苔薄,脉弦。症属同前,原方化栽

广藿香20g 桃仁10g 地鳖虫10g 制大黄10g 虎杖15g 黄连4g 鳖甲10g 炮山甲10g 蒲公英30g 丹参30g 青皮、陈皮(各)6g 陈香橼皮10g 莪术10g 郁金10g 首乌15g 合欢皮30g

复诊2:99.1.12~99.1.28

前法基础加润肠安神之品,大便通,寐安,无不适,苔薄,脉弦。上方奏效,宗原意调之。

广藿香20g 桃仁10g 地鳖虫10g 制大黄10g 虎杖15g 黄连4g 鳖甲10g 炮山甲10g 蒲公英30g 丹参30g 青皮、陈皮(各)6g 陈香橼皮10g 莪术10g 郁金10g 首乌15g 合欢皮30g

按语:治慢性肝病乃为沈老师之所长,长期临床实践总结治慢性肝病的有效经验,见肝脾肿大者善用下瘀血汤加减。下瘀血汤为张仲景治产妇腹痛,用枳实芍药散不愈者,选下瘀血汤主之。沈老师取其破血下瘀之意,治痞块而腹痛之证,用于瘀血内结所致肝脾肿大患者,方中地鳖虫破血、大黄通下、桃仁行瘀,三味相合,以攻瘀血内闭,消症瘕结聚;选丹参、莪术、郁金目的是加强活血化瘀的力度,通过改善局部循环加强炎症、瘀血的吸收,从而提高疗效。
2010-04-02 20:29 4楼
案四、钮×× 女 46岁 已婚 NO96-201675
初诊:1996.12.12

主诉:胃嘈2年余。

现病史:患者食入易嘈、顿滞感,作胀,嗳气、纳谷不馨,右胁肋作胀,每因情绪波动而加重。中山医院作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胃体上部粘膜下小肌瘤。病理报告:“胃窦粘膜轻-中度慢性炎伴轻度肠化生,胃角粘膜中度,慢性炎伴中度肠化生。”苔薄黄,脉弦。

辨证:肝郁气滞,胃失和降。

治则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方名: 柴胡疏肝散合良附丸加减。

方药: 柴胡10g 枳实10g 白芍10g 甘草6g 甘松10g 莪术10g 高良姜10g 制香附10g 丹参30g 黄连4g 白花蛇舌草30g 青皮6g 陈皮6g

诊断:(中)胃脘痛 症型:肝胃气滞

(西)慢性浅表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

医嘱:忌辛辣、烟酒之品,少食多餐。

复诊1:1996.12.18

投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之剂,前症略减仍嘈,苔薄,脉弦。症属同前,原方加减。

上方加海螵蛸10g 延胡索15g

复诊2:1996.12.26~1997.1.22

服药后嘈减,纳增,苔薄,脉弦。上法奏效,原方化栽。

广藿香20g 白芍10g 甘草10g 莪术10g 青皮、陈皮(各)6g 黄连4g 旋覆花包10g 白花蛇舌草30g 苏梗30g 高良姜10g 制香附10g 丹参30g 延胡索15g 平地木15g

复诊3:1997.1.23~1997.3.6

不嘈,时右胁作胀,苔薄,脉弦。症属同前,原方加减。

上方加 郁金10g 木瓜10g 八月札10g 蒲公英30g

复诊4:1997.3.7~1998.5.7

连续服用上方1年余,食后顿滞感消失,右胁作胀解,不嘈,纳增,但大便干结。胃镜复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胃体上部粘膜下小肌瘤。肠化生转轻度,未见胆汁返流。苔薄,脉细。上方合度,原方守之。

广藿香10g 蒲公英30g 白花蛇舌草30g 旋覆花包10g 黄连4g 丹参30g 青皮、陈皮(各)6g 木瓜10g 平地木15g 陈香橼皮10g 生米仁、熟米仁(各)30g 八月札15g 郁金10g 炒决明子30g
2010-04-02 20:29 5楼
案五、盛×× 女 68岁 NO:96-178352
初诊:1997.4.3

主诉:胃胀、口干半年余。

现病史:患者因食生冷之品,续而胃脘作胀不断达半年之久,食少,口干而腻,时有返食,喜热食,二便可,苔白腻,脉滑。

辨证:寒凝气滞,胃失和降。

治则治法:温中祛寒,理气降逆。

方名: 良附丸加减。

方药: 广藿香20g 高良姜6g 制香附10g 青皮6g 陈皮6g 陈香橼皮10g 莪术10g 丹参30g 旋覆花包10g 黄连4g 蒲公英30g 白花蛇舌草30g

诊断:(中)胃脘痛 症型:寒邪犯胃

(西)慢性胃炎

医嘱:忌生凉之品,少食多餐。

复诊1:1997.4.10~1997.4.23

上药后胃脘作胀好转,但有烧灼感,苔白腻,脉滑。上法奏效,原方化栽。

上方去 高良姜6g,加苏梗10g 煅瓦楞15g

复诊2:1997.4.24~1997.5.7

胃脘烧灼去,食少,苔白腻,脉滑。痰浊内恋,当祛湿化痰。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

广藿香20g 制川厚朴4g 半夏10g 茯苓10g 青皮、陈皮(各)6g 莪术10g 丹参30g 旋覆花(包)10g 黄连4g 蒲公英30g 白花蛇舌草30g 海螵蛸10g

复诊3:1997.5.8~1997.5.22

上药后纳增,苔薄腻,脉滑。前方奏效,宗原意。
2010-04-02 20:30 6楼
案六、申×× 男 65 岁 NO:88-1446
初诊:1997.4.17

主诉:胃脘胀痛10年余。

现病史:患者胃脘胀痛不断已10年余,时返食略泛酸,得食略安,大便次数多,纳差,苔薄,脉弦滑。

辨证:寒凝气滞,胃失和降。

治则治法:温中祛寒,理气降逆。

方名: 良附丸加减。

方药: 广藿香20g 高良姜6g 制香附10g 青皮6g 陈皮6g 延胡索10g 莪术10g 旋覆花(包)10g 黄连4g 蒲公英30g 白花蛇舌草30g 海螵蛸10g 炒谷芽30g 炒麦芽30g

诊断:(中)胃脘痛 症型:寒邪犯胃

(西)慢性胃炎

医嘱:忌生凉之品,少食多餐。

复诊1:1997.4.24~1997.5.7

胃脘胀痛减,仍有返食,纳差,得热则缓,苔薄腻,脉弦滑。上法奏效,原方化栽。

上方改 延胡索15g 加蔻仁3g

复诊2:1997.5.8~1997.5.21

食入顿滞,嗳气,苔黄,脉弦滑。寒邪久郁化热,当以清热和胃降逆。

蒲公英30g 白花蛇舌草30g 黄连4g 旋覆花(包)10g 广藿香20g 金钱草30g 青皮、陈皮(各)6g 陈香橼皮10g 枳壳10g 延胡索15g 苏梗15g 佛手10g

复诊3:1997.5.22~1997.6.4

纳增,返胃好转,但胃仍隐痛,苔薄黄腻,脉弦滑。续进上方,随证加减。

上方去 枳壳10g 陈香橼皮10g 加红藤30g 干芦根30g 郁金10g

复诊4:1997.6.5~1997.6.25

胃隐痛依旧,并胀,苔薄黄腻,脉弦滑。

上方加 制川厚朴4 茵陈30 陈香橼皮10

复诊5:1997.6.26~1997.7.2

胃痛明显好转,胀亦减轻,大便日解一次,苔薄黄,脉弦滑。守上方调之。
2010-04-02 20:30 7楼
案七、沈×× 男 48岁 NO:93-000863
初诊:1997.4.24

主诉:十二指肠溃疡术后,胃脘胀痛10年余。

现病史:患者10年前因十二指肠溃疡行部分胃切除术,术后胃脘处固定性胀痛不休,纳差,口干苦,大便干结,胃镜下见胃吻合口炎症,胆汁返流性胃炎,苔黄腻,脉弦滑。

辨证:胃热炽盛,瘀阻胃络。

治则治法:清热化瘀,和胃止痛。

方名: 左金丸合丹参饮加减。

方药: 黄连5g 吴茱萸3g 蒲公英30g 白花蛇舌草30g 莪术10g 丹参30g 半夏10g 延胡索15g 海螵蛸10g 青皮6g 陈皮6g 陈香橼皮10g 佛手10g 制川厚朴5g 九香虫10g

诊断:(中)胃脘痛 症型:胃热炽盛,瘀阻胃络

(西)十二指肠溃疡术后、胆汁返流性胃炎。

医嘱:忌食辛辣、油腻、烟酒、咖啡和浓茶等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

复诊1:1997.5.7~1997.6.18

胃胀减,仍作痛,纳不增,大便欠畅,苔黄腻,脉弦滑。症属同前,原方加减。

黄连5g 蒲公英30g 白花蛇舌草30g 旋覆花(包)10g 莪术10g 丹参30g 川芎10g 当归10g 炙甘草10g 青皮6g 陈皮6g 陈香橼皮10g 甘松10g 山楂10g 高良姜10g 制香附10g

复诊2:1997.6.19~1997.8.27

药后胀痛、口干苦均减,大便日解,苔黄,脉弦滑。原方出入。

黄连5g 蒲公英30g 白花蛇舌草30g 旋覆花包10g 莪术10g 丹参30g 地鳖虫10g 白芨10g 炙甘草10g 青皮、陈皮(各)6g 陈香橼皮10g 甘松10g 山楂10g 高良姜10g 制香附10g

复诊3:1997.8.28~1997.10.27

连续服上方2个月,一般情况良好,无不适,纳增,便畅,苔薄,脉弦。上方见效,原方守之,以资巩固。
2010-04-02 20:30 8楼
案八、方×× 女 62岁 NO:96-179253
初诊:1997.4.10

主诉:上腹胀,胃灼感2月。

现病史:上腹胀,胃灼感,伴口苦,嗳气,泛酸。钡剂检查提示“胃窦炎。”苔薄中少,脉弦。

辨证:胃阴亏虚,胃失和降。

治则治法:滋阴益胃,和胃通降。

方名:芍药甘草汤合左金丸加减。

方药: 白芍10g 甘草10g 苏梗15g 黄连4g 旋覆花(包)10g 蒲公英30g 白花蛇舌草30g 海螵蛸10g 青皮、陈皮(各)6g 陈香橼皮10g

诊断:(中)胃脘痛 症型:胃阴亏虚

(西)胃窦炎

医嘱:忌食辛辣、油腻、烟酒、咖啡和浓茶等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

复诊1:1997.4.24~1997.5.7

投以滋阴益胃。,和胃通降之剂,上腹胀,胃灼感,伴口苦,嗳气,泛酸等症均除,仅左腹牵引感,苔中少,脉弦。前法见效,宗上之意,随证加减。

上方加 郁金10g

复诊2:1997.5.8~1997.5.22

前症悉减,下肢略肿,苔净,脉弦。症属同前,原方加减。

上方加 白芨10g 泽泻15g

复诊3:1997.5.23~1997.6.5

肿退,无不适,苔薄,脉弦。前方见效,原方守之。
2010-04-02 20:31 9楼
案九、杨×× 女 34岁 NO:91-158254
初诊:1991.12.26

主诉:胃癌术后化疗后2月,胃痛、纳差、嗳气。

现病史:患者因中上腹痛3年,近1月来加重,在华山医院GI检查提示:“胃小弯侧溃疡恶变可能”于91年11月行全胃根治术,术后化疗2个疗程,刻下胃隐隐灼痛、纳差、食入顿滞、嗳气频频、泛恶、口干淡、大便2日一行,WBC 3900,舌淡苔薄少,脉濡细。

辨证:胃阴亏虚,胃失和降。

治则治法:滋阴和胃通降。

方名:芍药甘草汤合左金丸加减。

方药: 白芍10g 甘草10g 黄连4g 丹参15g 炒丹皮10g 旋覆花(包)10g 半夏10g 蒲公英30g 半枝莲15g 仙鹤草30g 青皮、陈皮(各)6g 炒谷芽、炒麦芽(各)30g

诊断:(中)胃脘痛 症型:胃阴亏虚

(西)胃癌术后化疗后

医嘱:忌食辛辣、油腻、烟酒、咖啡和浓茶等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

复诊1:1992.1.9~1992.11.26

投以滋阴益胃,和胃通降之剂,嗳气,泛酸、纳差、食入顿滞、泛恶、口干淡等症均减,胃隐隐灼痛依旧,须臾而止,夜寐不安,苔薄脉濡细。前法见效,随证加减。

上方加 炙甘草10 淮小麦10 大枣7枚

复诊2:1993.6.24~1994.2.16

目前服5-Fu,化疗期间胃又不适,隐痛,口干怕热,纳差,WBC 3100,胃镜提示吻合口炎症。苔薄,脉濡细。湿热中阻,方拟清热化湿。

广藿香20g 黄连4g 旋覆花包10g 蒲公英30g 半枝莲15g 炒谷芽、麦芽(各)30g 仙鹤草30g 大枣7枚 茜草15g 平地木15g 丹皮、丹参(各)10g

复诊3:1994.2.17~1994.12.28

无不适,胃镜示胆汁返流,吻合口炎症未消,苔根腻,脉濡细。瘀阻胃络,方拟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生黄芪30g 三棱10g 莪术10g 桃仁10g 川芎10g 当归10g 赤芍10g 旋覆花(包)10g 山楂10g 木瓜10g 生甘草6g 茯苓10g 青皮、陈皮(各)6g 白芍10g

复诊4:1994.12.29~1995.11.22

服中药后易觉闷,近升火,多嗳气,苔薄,脉濡细。胃阴亏损,仍益胃降逆。

白芍10g 甘草10g 黄连4g 莪术10g 旋覆花(包)10g 半夏10g 蒲公英30g 半枝莲15g 白花蛇舌草30g 广藿香20g 青皮、陈皮(各)6g 炒谷芽、麦芽(各)30g

复诊5:1995.11.23~1998.12.5

连服上药7年余,胃痛解,一般情况好,苔薄,脉细。仍宗原意守之,以资巩固。

按语:胃为水谷之海,如七情内伤、饮食不洁(节)、寒湿(热)之邪乘袭,皆能为病,故临床较多见,然医者须治病求因下药,方能取得良效。沈老师在调治胃病时,始终崇古人六腑以通为顺,胃以降为和的提要,然又不拘泥一方,在辨证区别不同病情的基础上,紧扣清热(消炎)、理气(加强胃动力)、和胃(保护胃粘膜)三个重要环节论治,屡见成效。认为嘈杂、泛酸、灼热痛是胃病常见症状,在慢性活动性胃炎中表现尤为显著,西医认为这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炎症刺激胃粘膜于是分泌大量胃酸,炎症的干扰使胃的蠕动减慢,致胃脘胀痛;中医认为这与(寒)湿热之邪内侵或情志伤久郁化火相关,邪气影响气机调节,使胃失和降。沈老师根据中西医理论及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由此提出邪热致病是胃病发病的主要诱因及胃宜清为安的论述。例1:肝气犯胃证(慢性浅表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法则,选用柴胡疏肝散;例2、3:寒邪犯胃证(慢性胃炎),以温中祛寒,理气降逆法则,取良附丸方;例4:胃热炽盛,瘀阻胃络证(十二指肠溃疡术后、胆汁返流性胃炎),以清热化瘀,和胃止痛法则,选左金丸合丹参饮;例5、6:胃阴亏虚证5.胃窦炎,6.胃癌术后化疗后),以滋阴和胃通降法则,采用芍药甘草汤合左金丸;在辨证基础上加清热解毒消炎的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黄连、 红藤等清除幽门螺杆菌;理气的青皮陈皮、制香附、陈香橼皮、枳壳、莪术加强胃动力;用白芨、甘草和胃保护胃粘膜免受炎症的刺激进一步损伤。沈老师病证有机结合用药治疗胃病从而提高临床疗效颇有建树。
2010-04-02 20:31 10楼
案十、俞×× 女 47岁 已婚 NO:89-0124141
初诊:96.7.11

主诉: 咳嗽、咯痰伴阵发性喘息二月余

现病史: 96年4月因咳嗽、咯痰伴阵发性喘息二月余,曾住某医院抗菌、定喘治疗,疗效欠佳,须用激素、抗菌素及博利康尼,仍见效甚微,前来本科就诊,刻下泡沫痰伴喘,痰在深处,既怕冷又怕热,但无内热,有过敏性鼻炎,苔薄质淡,脉弦滑。CT提示:两肺小气道部分受阻表现,小气道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肺气肿。

辨证:肺气失宣,痰浊留恋。

治则治法:宣肺平喘。

方名: 三拗汤出入。

方药: 炙麻黄8g 杏仁10g 生甘草6g 广地龙15g 前胡15g 枳实10g 附子6g 仙灵脾10g 苍耳草15g 开金锁30g 鱼腥草30g

另口服藿胆片

诊断:(中) 哮喘病 症型:痰湿阻肺

(西)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

医嘱:忌辛辣之品。

复诊1:96.7.17 ~96.8.1

投上方后,咳痰爽,喘减,但口干,大便干结,鼻痒,苔薄,脉细。上方见效,原方出入。

上方去附子,加徐长卿30。

复诊2:96.8.2~96.8.14

口干甚,痰不爽,鼻痒,舌略现瘀色,痰热阻肺,当拟清化宣肺,改麻杏石甘汤加减。

炙麻黄9g 杏仁9g 生石膏20g 生甘草6g 广地龙15g 前胡15g 枳实10g 徐长卿30g 苍耳草15g 北沙参15g 丹参15g

复诊3:96.8.15~96.8.28

投以麻杏石甘汤后,内热得缓, 口干减,痰少且爽,鼻痒止,大便畅,苔薄,脉细。上方合度,原方出入。

上方加南沙参20g 改石膏30g。

复诊4:96.8.29~

喘息未作, 痰少,苔薄,脉细。复查CT提示气道痉挛明显改善。再守原法调之。

上方加生地15g

藿胆片续服

按语:本例来本科求诊时正适邪气壅实,痰浊恋肺以致肺气失宣,故用三拗汤宣肺平喘,方用广地龙配合麻黄加强平喘作用;枳实帮助平滑肌恢复张力,协助痰液排出;患者有过敏性鼻炎病史,且病起4月又为支气管哮喘好发之时,故按过敏性哮喘为治,配以徐长卿、苍耳草祛风抗过敏之品;开金锁、鱼腥草二味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之功,又能减轻气道炎症,消除管壁肿胀,减少分泌物渗出,协助全方改善通气功能。由于患者初诊以泡沫痰且无内热征象,按寒证辨治,用附子以药测证温化后立见热象,口干痰粘不爽,似因药热而使痰凝厚不出;复诊时即去附子, 但热仍未解;复诊2改麻杏石甘汤后,痰少且爽, 喘息未作,随访过程中CT提示:气道痉挛明显改善。病情稳定。
2010-04-03 19:59 11楼
案十一、赵×× 男 66岁 已婚 NO:93-046856
初诊:1996.1.18

主诉:哮喘反复发作2年。

现病史:哮喘8~9年,曾用温阳片后症状改善,近2年来哮喘反复发作,气喘痰多深部,不能仰卧,苔白腻质淡,脉弦滑。

辨证:痰浊内恋,肺失宣肃。

治则治法:温肺化饮、止咳平喘。

方名: 定喘汤合温肾法。

方药: 炙麻黄6g 前胡12g 款冬10g 苏子10g 广地龙12g 半夏10g 青皮、陈皮(各)6g 附子6g 仙灵脾15g 枸杞子10g 丹参30g

诊断:(中) 哮喘病 症型:寒痰蕴肺

(西) 支气管哮喘

医嘱:保暖,忌食生冷之品。

复诊1:1996.1.25~1996.2.8

喘减能平卧,痰仍有带黄,苔薄,脉弦滑。寒从热化,治拟宣肺平喘,佐以清热。

炙麻黄6g 广地龙12g 附子6g 丹参30g 全瓜蒌12g 仙灵脾15g 枸杞子10g 开金锁30g 鱼腥草30g 生甘草6g 枳实10g 前胡10g

复诊2:1996.2.9~1996.3.8

药后喘平,痰少,咯痰畅,苔薄。上方见效,按原意调治。

炙麻黄6g 广地龙12g 附子3g 丹参30g 全瓜蒌12g 仙灵脾15g 枸杞子10g 开金锁30g 鱼腥草30g 生甘草6g 枳实10g 前胡10g

按语:该患者久喘曾用温阳片,症状得以稳定,近来年事已高,肾气渐衰,肾不纳气,故喘证反复不休,又遇寒令之时,病邪乘虚而入,致痰湿内恋,气喘加剧。沈老师根据中医对喘证发时在肺为实,平时在肾为虚认识。且曰“该患者喘疾缠身数年,复感时令之邪,引动伏饮,为本虚标实,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原则,当拟重点温肺化饮,解决寒痰阻肺,气道不畅。”方用麻黄、前胡、枳实、苏子宣肺平喘,广地龙配合麻黄加强平喘力度,半夏温化痰饮,在这基础上加附子以温阳扶正,宣中有补,使肺气开,水道通,痰饮化,喘易平。药后患者喘平,但痰郁化热,见黄痰,表明肺部有感染,故加用清热消炎的开金锁、鱼腥草、四季青抗感染,服数帖痰少且易咯出,喘平。
⬅ 中医教材的问题 老茶馆 求高手帮忙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