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黄龙汤

2010-03-30 11:08 楼主
【出处】《温病条辨》

【分类】泻下剂-攻补兼施

【组成】细生地(15克)生甘草(6克)人参(另煎,4.5克)生大黄(9克)芒硝(3克)玄参(15克)麦冬(15克)当归(4.5克)海参(洗,2条)姜汁(6匙)

【功效】泄热通便,滋阴益气。

【主治】热结里实,气阴不足证。大便秘结,腹中胀满而硬,神倦少气,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焦黄或焦黑燥裂。

【用法】“以水八杯,煮取三杯。先用一朴,冲参汁上分,姜汁二匙,顿服之。如腹中有响声,或转矢气者,为欲便也,候一二时不便,再如前法”。

【禁忌】斟酌。

【方解】本方主治热结里实,应下失下,正气久耗,阴液耗竭尤重,故方以调胃承气汤以缓下热结,并重用养阴增液之品,使之增水行舟,兼顾气阴之虚。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9-01 19:00 2楼
新加黄龙汤

《温病条辨》

【组成用法】细生地五钱(15g) 生甘草二钱(6g) 人参一钱五分(4.5g)另煎 生大黄三钱(9g) 芒硝一钱(3g) 玄参五钱(15g) 麦冬五钱,连心(15g) 当归一钱五分(4.5g) 海参二条,洗, 姜汁六匙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用一杯冲参汁五分,姜汁二匙,顿服之。如腹中有响声,或转矢气者,为欲便也,候一、二时不便,再如前法服一杯;候二十四刻不便,再服第三杯。如服一杯即得便,止后服,酌服益胃汤一剂。余参或可加入。

【本方功用】滋阴益气,泻热通便。

【适用范围】热结里实,气阴不足。大便秘结,腹中胀满而硬,神疲少气,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焦黄或焦黑燥裂。

【方义讲述】这个还是比较轻的,要到了新加黄龙汤那个证,那就重了,原书上说:应下失下,应该下而没有下,错过了这个时机,因此病情变化非常快,快到什么程度,正虚不能运药。这句话非常重要,因为药要发生作用,还要靠人体的气,当人体的正气虚了之后,再强烈的药产生不了应有的作用,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需要加适当的补药,而最主要的是补气,因为正虚是它的正气,是它的元气,因此在这里,它要用人参。那么其它的都可以看出来,它既用了生地,又用了玄参、麦冬,这就是增液,在增液的基础上又加了人参、当归,还有海参,那么用人参来大补元气,用当归来活血润肠,用海参来滋阴,这里有几个问题要注意,人参的用量,特别服法里要看一看,它的一剂汤药,先服三分之一,它人参的量是大黄的二分之一,在配伍比例要注意这个问题,因为在这个时候,你不用补益元气的人参,它不能纠正正虚,不能用药的时候,就能达到这个目的,但是用量过多以后,它同样的会产生壅滞,相反达不到泻下的目的,而变成了补气而涩的作用。

还有一个要注意,姜汁,生姜汁,它用的量比较大,它用大量生姜汁在里面,它有两个作用,第一作用,防止药吃下去吐,因为重到这样的程度,它是要吐,就是象反佐一下,你用镇摄法,邪气要拒药,要吐,隔拒不纳,要吐药,这是所谓反佐的一种用法。第二,更重要的通过生姜来鼓舞胃气,这样和人参相合,才能够运药,通过胃气,得到胃气鼓舞,更好的把药力运行开来,达到了泻下的目的,这两个问题要注意。那么关于海参的问题,它还起到一个作用,因为海参有腥味,因为这放在药里煮,不能想象象我们吃的做成菜的那个味,他没有调味的东西加进去,它有它的海味,所以加生姜也可以纠正它这个腥味。那么它这里有一个问题,我刚才没有讲出来,我讲到新加黄龙是增液承气变化而来的,其中加甘草我没提,而新加黄龙有甘草,因为这个问题在《温病条辨》原书上它是不一致的,它说增液承气是调胃承气加增液汤,它在方子里没有甘草,究竟是老先生漏了还是怎么回事,那弄不清楚,这样的情况在《温病条辨》里是有的,而且不止一个。可能搞临床忙一些,它写书没那么细心。

它总的精神,总的方法很好,这儿介绍一个经验,我没有用参,人参、海参没用,加了点理气药,治疗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病人,就是刚才提到反复记忆的那几点,那是60年春天带领医疗队到延庆县,延庆县是北京郊区县,刚到那儿,第一天到那,第二天医生就找会诊,在公社医院里收了一个伤寒病人,就象刚才说的,从整个情况看,都很清楚,就是舌苔产生了怀疑,看舌苔白腻,跟热积证不一样?另外他神志不清,而且腹痛拒按十分明显,接着看脉,它不反抗,你接着摸肚子,它就打你,他还骂你,实际上这完全不清楚,那孩子才十二岁,你手一摸肚子,他就保护,他就打你,拒按,实证,按着他痛,另外一点,他肚子并不高起来,还凹下去,他尽管输了不少的液,用了西药的泻药,以及灌肠,大便不畅,没有,因此开这个方子的时候,同学感到怀疑:肚子有东西,舌苔会这样,摸一摸肚子是硬的,但没有胀起来,所以我就跟他们说吃药以后看。那么吃药以后,据家属说,一共拉了三次,用大瓷盆接的,至少三次合起来有一脸盆。当然是水多粪少。所以肚子里盛这么多东西,而从外形上看并不大,拿他来说,就是半脸盆也够意思,通过这样的事件,同学们就有体会,它跟气胀不同,它跟水肿不同,不仅仅是看着大点。通过这个还有一个东西反过来它就提出来,《伤寒》文描述阳明腑实、燥阴积下以及温热病到这个时候就用泻法,如何来攻补兼施,扶正祛邪,因为一泻以后,神志清楚了,就是一泻,头剂药泻了两遍,二剂药一吃,再泻一遍,一共三次,热退神志清楚了,第二天第二付药再一吃,第三天就吵着要吃饭了,所以我之所以提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说中医在过去看这样的病很常见,在现在的情况下,这种病一来就送医院了。所以中医在城里,见不到这样的病人,在传染病医院里,他可以见到,但是机会很少。所以说提这个问题,中医现在不是讲,我们要治急症,至于各种严重的急症,我们是有不少的办法,再因为时间比较长,因此有一部分人,对这东西,看了以后,有时候,怕担风险,因为这些病是担风险的,在当时看起来,情况很重,可是你真正药对如开锁,说了这些,就是说中医有很多办法治疗急症,以很快见效的。既然刚才讲了,有这样的疗效,但是夺临床当中,治这样的病叫负水一战,就是说成败不可预料,当然成的机率大一些,但是一定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另外真到正虚不能用药的时候,在大便通了以后要注意,所以这个方子有一点,它的人参煎了以后先用1/3,如果吃了还不见效,大便还不通,当然紧跟着人参加在其它药里面,再吃了,因为一付药分三次服,如果吃了大便通了,其它的药就不用了,继用参汤,叫他慢慢的,小量的服下去,这样来扶助它的正气。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往往在这样的情况要注意一个“ 邪正俱亡”,往往有时候,没有注意,大便一通,能够看清楚了,急迫,邪气去了,气也完了。所以这在攻补兼施的时候,既要掌握攻补的比例,又要注意到在攻达到目的的时候,如何赶快来善后。

在攻补兼施里面,除了增液承气,当然最严重的是新加黄龙了,所谓的新加黄龙,就是从黄龙汤中变化而来,黄龙汤就在它之前,在明代陶节庵里面,他是用大承气,加上了补气,补血的。它有特点要注意,他加一点桔梗,这一点很有意思,有时我们往往在用药的时候,不一定是用黄龙汤,而这些要掌握它,特别他写的加桔梗一撮,就是少加一点桔梗,煮的时候后下,以降为主,开宣肺气,肺与大肠相表里,降中有升,它这样更利于大便下行,这就用药的巧的地方,配伍好的地方,那不仅仅是黄龙汤用到,在其它地方,我们都考虑着用它。别是老年人,正虚,我们在用通大便时,可以仿效这种方法,就是从中医的老办法中变化而来,所谓的“提壶揭盖”嘛,小便不通,提壶揭盖,开肺气,因为肺气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主一身之气,它与大肠相表里,它与膀胱也有关系,开盖,很形象,这都是前人实践当中创造出的好的经验,所以把新加黄龙汤理解了以后,特别是理解了大承气,三个承气的变化以后,对这些方就容易理解了。所以这些方,只要把承气证弄清楚了,就不需要太多讲了,它的病理,第一个变化,只是程度的不同,只是邪正之间的虚实比较不同。

【附方】承气养荣汤(《温疫论》)组成:知母(9g) 当归(6g) 生地黄(12g) 大黄(12g) 枳实(9g) 厚朴(9g) 白芍(15g) 水煎服。功用:泄热通便,滋阴润燥。主治:下证以邪未尽,不得已而数下之,间有两目加涩,舌反枯干,津不致电咽,唇口燥裂,缘其人所禀阳脏,素多为而阴亏,今重亡津液,宜清燥养荣汤。设热渴未除,里证仍在,宜承气养荣汤。

另外还有一个叫养荣承气,或者叫承气养荣,就是四物和小承气合在一起,那么这样一个方子主要是补血、润肠。但是这里面用了四物而没有川芎,加上了知母,这个问题将来在四物汤解释时候,讲到川芎,再回过来理解,你就对知母的用法,在白虎汤中已经解释了,这方子就解决了。所以这个方子着重的就是滋补阴血,因为它本身是阴血虚,使肠燥而大便不通,秘结。那么这样的情况你比如,产后,或者素体阴虚,或者大出血之后,大便有燥结的时候,就要用这个方;另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经常用大黄,用芒硝这样的泻药,还提到一个番泻叶的问题,这样泻了以后,它总损伤肠中的津液,这一次通便以后,造成第二次大便的燥结,所以配了这些药以后,就能纠正、防止这些问题,就能纠正单味药造成的不好的方面,就能防止大便泻了以后的再次燥结,那么再从中医的根本上来说,治疗的根本,治病必求于本,从本上来注意的话,这才是一种彻底的根治大便秘结的办法。如果大便不通,用大黄,这是很简单的事,是很经济的用药办法,那就是现在用药,由此考虑到一个药:麻子仁丸。


摘自《王绵之方剂学讲稿》
2012-02-28 09:20 3楼
名称: 新加黄龙汤

别名:新加黄龙汤

组成: 细生地5钱,生甘草2钱,人参1钱5分(另煎),生大黄3钱,芒消1钱,元参5钱,麦冬5钱(连心),当归1钱5分,海参2条(洗),姜汁6匙。

出处: 《温病条辨》卷二。

主治: 阳明温病,应下失下,正虚邪实。

用法用量: 水8杯,煮取3杯,先用1杯,冲参汁5分,姜汁2匙,顿服之。如腹中有响声,或转矢气者,为欲便也,候1-2小时不便,再如前法服1杯,候二十四刻不便,再服第3杯。如服1杯即得便,止后服。酌服益胃汤1剂,余参或可加入。

各家论述: 此处方于无可处之地,勉尽人力,不肯稍有遗憾之法也。旧方用大承气加参、地、当归,须知正气久耗,而大便不下者,阴阳俱惫,尤重阴液消亡,不得再用枳、朴伤气而耗液。故改用调胃承气,取甘草之缓急,合人参补正;微点姜汁,宣通胃气,代枳、朴之用,合人参最宣胃气;加冬、地、元参,保津液之难保,而又去血结之积聚;姜汁为宣气分之用,当归为宣血中气分之用;再加海参者,海参咸能化坚,甘能补正,其液数倍于其身,其能补液可知,且蠕动之物,能走络中血分,病久者必入络,故以之为使也。
2012-02-28 09:22 4楼
名称: 附子理中丸

别名:附子理中丸

组成: 附子理中汤去白术。

出处: 《景岳全书》卷五十八。

主治: 阴寒肾气动者。

用法用量: 炼蜜为丸服。
⬅ 泻黄散 老茶馆 异功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