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助我破解中医经络之谜

2012-06-14 14:40 楼主
弹性纤维——人体电平衡系统构成的物质基础
赖诚明
摘要:笔者经多年研究,提出了人体电平衡系统学说。人体电平衡系统学说认为人体的电平衡系统包括人体的蓄电池、人体蓄电池外接线(即人体电平衡系统外线系统)、人体蓄电池内循环(即我们常说的经络)。弹性纤维,具有着“金属”特性,又广泛存在于人体器管组织之中,是构成人体电平衡系统的物质基础。人体电平衡系统外线系统各器官组织根据其含弹性纤维及弹性纤维在其组织内部结构的不同而构成人体电平衡系统外线系统电容、电感、电阻、导线,从而形成人体复杂的电平衡系统,维持了人体电流、电压的相对平衡,保持了人体体温的稳定。本文通过大量引用组织学教材内容为人体电平衡系统学说提供佐证。
关健词:经络、电平衡系统学说、外线系统、弹性纤维、电容、电感、电阻、导线
经络实质是什么?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形成了若干个假说:神经论、体液论、能量论、自身调节论、自由基论、分形论、间隙论、细胞群(细胞社会学)论等,但这些假说都无法对经络作出完善的解释。笔者经多年研究,在汲取张维波教授《经络是水通道》、商振德教授《商教授解释经络本质》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中医学经络理论结合人体解剖、人体组织结构提出了人体电平衡系统学说。人体电平衡系统学说认为人体在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等八大系统外,还存在一个重要的系统即人体电平衡系统,经络是人体电平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学说主要要点是:人体的电平衡系统包括人体的蓄电池、人体蓄电池外接线、人体蓄电池电解液。人体蓄电池是人体电平衡系统的电源,人体蓄电池存在阴阳两极,蓄电池的阳极为口腔上方的鼻腔、鼻咽腔骨及其骨膜(气功中称之为上丹田),阴极为十二皮部下层部份(皮肤的基膜)但主要集中在任督脉起源处——胞中(气功中称之为下丹田);人体的组织液是该蓄电池的电解液;人体蓄电池外接线是人体电平衡系统的外线系统,它由人体十二经筋、系膜、内脏器官、肌肉等组成(商振德教授在其《商教授解释经络本质》花了大量编幅叙述通过解剖说明筋膜与筋膜、筋膜与内脏、内脏与内脏间的联系,遗憾的是商教授把十二经筋当成十二经脉、把腹白线当成任脉、把脊柱的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当成督脉,因而对其联系的结构没法作出更深入的研究。)在通电的情况下外线系统的电流方向由人体蓄电池的阳极流向阴极,而人体蓄电池内部系统(即电解液)的电流方向则由人体蓄电池的阴极流向阳极,人体蓄电池内部系统(即电解液)的电流流动线路就是中医所说的经络(这一点支持了张维波教授《经络是水通道》的观点)。
人体电平衡系统的工作原理是:人体细胞进行生命活动中会通过Na+-k+ATP酶把K+从胞外转入胞内把Na+从胞内转到胞外,每消耗一分子ATP可将3个Na+从胞内泵到胞外,同时将2个K+从胞外泵入胞内经,组织液中因此多出了Na+和电子。组织液中的电子通过皮肤下基膜及弹性纤维传递到浅筋膜再到深筋膜,补充由人体蓄电池阳极发出的正电荷经过筋膜、肌肉等组成的外线电路时消耗的电子,电子传递中产生了大量的Ca2+进入组织液,这样组织液中Ca2+、Na+等阳离子在人体蓄电池电场力的作用下由十二皮部汇集到十五络再汇集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最终到达头部的阳极补充人体蓄电池阳极失去的正电荷,从而完成人体的电循环。
根据内脏器官、肌肉、骨胳、筋膜等组织结构的不同,这些器官组织在人体电平衡系统中充当不同的电器角色:它们有脏电容、腑电感、肌肉电阻、筋膜电阻、系膜导线等,人体电平衡系统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维持了人体电流、电压的平衡,保持了人体体温的稳定。人体电平衡系统的工作线路示意图见图1、人体电平衡系统循环示意图见图2、人体电平衡系统外线系统电路简化图见图3。

图1、人体电平衡系统工作线路示意图


图2、人体电平衡系统循环示意图



图3、人体电平衡系统外线系统电路简化图
人体电平衡学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人体电平衡系统的外线系统是有电容、电感、电阻组成的复杂电路,人体电平衡学说可以根据物理学电路分析的方法明白地解释中医中诸如“有诸内,必形诸于外”、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脏腑的互为络属关系”等一些玄而又玄的理论。
(2)、人体电平衡学说能解释现知的一切经络现象。
(3)、人体电平衡学说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脉筋骨等全身纳入研究范围又应用了人体解剖、人体组织学等科学手段进行分析因而更具全面性、完整性和科学性。
下面就人体电平衡系统的外线系统中各器官组织的组织结构的不同分析其电学特性及其在人体电平衡系统中的作用,从而为人体电平衡学说提供佐证。
弹性纤维,具有着“金属”特性,又广泛存在于人体器管组织之中,是构成人体电平衡系统外线系统的物质基础,根据组织学[4]、[5]“电镜下弹性纤维的核心部分电子密度较低,由均质的弹性蛋白组成,外周覆盖电子密度较高的微原纤维,其直径约12nm,主要由原纤维蛋白构成[4]。人体组织中弹性纤维纤维密度越大,电阻越小。
一、含弹性纤维的人体组织。
1、疏松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广泛分布于器官之间和组织之间,具有连接支持,防御和修复的功能”[4]。
疏松结缔组织中含有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弹性纤维富有弹性与胶原纤维混合交织在一起,使疏松结缔组织兼有弹性和韧性[4]。
2、弹性组织:“弹性组织是以弹性纤维为主的致密结缔组织,粗大的弹性纤维成平行排列成束,如项韧带和黄韧带,以适应脊柱运动或编织成膜状,以缓冲血流的压力,韧带中可见弹性组织”[4],“发达的弹性纤维向一个方向伸展,并被联系结成网”[5]。
3、弹性软骨;弹性软骨“分布于耳廓,咽喉及会厌等处”[4]弹性软骨的“结构特点是有大量交织分布的弹性纤维,在软骨中部更为密集”[4]。
4、骨外膜:“骨外膜分内外两层,外层较厚为致密结缔组织”、“内层为薄层疏松结缔组织”[4]。
5、骨骼肌:骨骼肌是“由结缔组织将许多肌纤维捆扎在一起而形成的。在每一条肌纤维外面包有一层极薄的结缔组织肌肉膜,许多肌纤维聚集成束,在每一束外面又覆盖着一层稍厚的结缔组织称肌束膜,最后,所有的肌纤维束都被一层称为肌外膜的结缔组织包裹住,形成肌肉,在所有这些结缔组织膜中含有很多血管和神经,以及少量弹性纤维”[5]
6、平滑肌:“平滑肌细胞在器官中的分布是很有规则的,它们彼此平衡排列,紧密接触,被疏松结缔组织联结而成肌层,在不同的器官中,肌层的厚薄不一,小血管的壁肌层较薄,在具有很大的内腔和厚壁的肠、胃和膀胱等器官中,平滑肌层比较厚,分数层排列,按排列的方向,可分环肌层和纵肌层”[5]
7、被覆上皮基膜:“被覆上皮基膜的基板,厚50-100nm,可分为两层,电子密度低的,紧贴上皮细胞,基低面的一薄层为透明层,其下方电子密度高,较厚的为致密层”[4]
二、外线系统中各器官的组织结构、电特性及其在人体电平衡系统中的作用。
1、皮肤
皮肤是人体面积最大的器官,由表皮层和真皮构成,表皮是皮肤的浅层,其下方有基膜,真皮位于表皮下方,分为乳头层和网织层,网织层为乳头层下方较厚的致密结缔组织,内有粗大的胶原纤维束交织成网,并有许多弹性纤维。真皮下方为皮下组织,即,解剖学所称的浅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将皮肤与深部组织相连。皮肤的基膜在人体中平衡系统中是人体蓄电池阴极的一部分;组织液中的电子就是通过表皮基膜,真皮中的弹性纤维,传入皮下的疏松结缔组织再通过穴位传入骨骼肌等肌肉组织,补充骨骼肌等肌肉在电流通过时消耗的电子。
2、腹白线、项韧带、黄韧带:腹白线位于任脉下方,项韧带、黄韧带在督脉下方,属弹性组织,具丰富的弹性纤维,电阻较骨骼肌、平滑肌小,腹白浅、项韧带,黄韧带、连接于人体蓄电池的阴阳极,由于其电阻较小且受外界影响不大,其每个穴位的电位,非常稳定,这对于保持全身各处电压的平稳起了很大的作用。
3、韧带系膜:人体体腔中存在许多韧带和系膜,这些韧带和系膜不但起着固定内部器官的作用,由于韧带是弹性组织,系膜属疏松缔组织,具有“金属”属性,因而具有在内膜器官之间,内部器官与外界间进行电传导的作用。
4、六腑
人体六腑包括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三焦,它们具有电感的性质。
胃、小肠、大肠、同属消化管、其结构极为相似,均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外膜构成。粘膜下方的粘膜肌由薄层的平滑肌构成,肌纤维分成内纵行和外环行两层。粘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胃肌层由内斜行、中环行、外纵行三层构成,小肠、大肠肌层的肌纤维由内环行外纵形二层构成,“实际上,两层纤维都是螺旋状排列的,内层是紧密的螺旋,而外层是伸直的螺旋”[5]。
根据物理学我们知道电感的导线就是呈螺旋状的,因此胃、小肠、大肠具有电感的性质。
我们再看看胆。“胆整壁由粘膜、肌层和外膜组成,胆嚢的“肌层的平滑肌厚薄不一,胆嚢底部较厚,颈部次之,体部最薄,平滑肌呈纵行或螺旋排列,肌束间有较多弹性纤维“[4]。这样,我们可看出胆也具有电感的性质。
再看膀胱。膀胱的“固有层含较多弹性纤维。肌层厚由内纵行,中环行和外纵行三层平滑肌组成”[4],可见膀胱的结构与消化管相似也具有电感的性质。
六腑中的“三焦”,“三焦”是什么器官,至今中医界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笔者认为“三焦”是体腔内的腔膜,它包括胸膜壁层,胸膜脏层,腹膜壁层,腹膜腑层,腔膜由间皮和疏松结缔组织构成,覆盖于脏器表面的叫脏层,覆盖于胸;腹盆壁内面的叫壁层,其疏松结缔组织弹性纤维是否呈螺旋状组织学上没有说明,有待进一步解剖考证。
5、五脏;五脏包括心、肝、脾、肾、肺。它们的结构具有电容的特性。
(1)心脏、心包
我们先看心,心在中医上分心脏、心包。
心脏的壁很厚,它由心内膜,心肌膜和心外膜三层构成。心内膜的内皮下层的内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心肌膜由心肌构成,心外膜即心包的脏层,其表面被覆一层间皮,深面为疏松结缔组织,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心壁由内、外两层具“金属”性质的疏松结缔组织构成金属板中间夹着一层不导电的心肌膜作为介质而成的“电容器”。
再看心包:心包的脏层是薄层疏松结缔组织,心包的壁层结构跟脏层一样“是由表覆一层间皮,深面为疏松结缔组织构成的浆膜”[4],心包脏壁两层之间为心包腔,内有少量浆液。这样心包也可看成是由两层具“金属”属性的疏松结缔组织,夹着一层不导电的浆液介质的“电容器”。
(2)肝:“肝脏的结构极为复杂,肝的最外层覆盖一层浆膜,浆膜深部的结缔组织含有丰富的弹性纤维称为纤维嚢,结缔组织从肝门伸入肝实质内,把肝组织分隔成许多小叶。肝小叶是肝脏的基本组织结构,肝脏是由无数的肝小叶所构成,每个肝小叶呈多角枝柱形,中央有一血管称中央静脉”[5],这样,每个肝小叶就形成了一个中间有具“金属”特性的中央静脉,外层有具“金属”特性的富含弹性纤维的膜,中间夹着肝细胞等介质而成的“电容器”。
由此可见,肝脏由许多肝小叶“电容器”并联而成。
(3)脾:“脾的被膜较厚,由富含弹性纤维及平滑肌纤维的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表面覆有间皮。被膜和脾门的结缔组织伸入脾内形成小梁”[4],“脾血寞宽12-40nm,形态不规则,也互连成网,纵切面上血窦壁如同多孔的栅栏,由一层纵向平稳排列的长杆状内皮细胞围成,内皮外有不完整的基膜及环行网状纤维”[4],“脾血 汇入小梁静脉,再于脾门汇合为脾静脉出脾[4]。从上可以看出,脾的结构与肝的结构相似,是由被膜及涤入脾内的小梁与脾血窦两层具“金属性质的”板中间夹着白髓等介质而成的“电容器”。
(4)肾:肾的表面包嚢一层被膜称纤维膜。主要是由纤维结缔组织与平滑肌构成[5],肾的内层的排尿部由乳头管开始管经逐渐增粗成肾,肾重和输尿管,排尿管是由少量的平滑肌和一层较厚的由疏松结缔组织形成的外膜构成。肾的这种结构,我们可以看成由肾表面被膜与排尿管外膜,这两层“金属”板中间夹着肾实质介质而成的“电容器”。
(5)肺:肺的结构比较复杂,其肺泡隔为薄层的含丰富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肺可以看成是由肺泡隔与肺泡管及肺泡内部环行平滑肌纤维组织这两边具“金属”特性中间夹着Ⅰ型肺泡细胞,II型肺泡细脑等组成的介质而形成的电容。
6、鼻腔、喉:鼻腔内表面为粘膜,由上皮和同有层结缔组织构成;粘膜下方和软骨、骨成、骨骼肌相连,鼻粘膜分为前庭部,呼吸部和嗅部,鼻腔骨包括:下鼻甲、中鼻甲、上鼻甲、鼻道、鼻中隔。
喉以软骨为支架,软骨之间以韧带和肌肉相连,会厌表面为粘膜,内部为会厌软骨(属弹性软骨)。会厌表面及喉面上部的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固有层的疏松结缔组织中有较多弹性纤维,喉室壁与喉室固有层和粘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声壁具较薄的游离缘为膜部,基部为软骨部。膜部覆有复层扁平上皮,固有层较厚,大量弹性纤维与表面平行排列,形成了致密板状结构,称声韧带。
鼻腔、喉四周骨骼有不少弹性软骨,骨膜固有层也有大量的弹性纤维,在人电平衡系统中充当人体蓄电池的阳极。
据高中物理,我们知道所谓电容,就是容纳和释放电荷的电子元器件。电容的基本工作原理就是充电放电,其作用 1.隔直流: 2.旁路(去耦): 3.耦合: 4.滤波: 5.温度补偿:针对其它元件对温度的适应性不够带来的影响,而进行补偿,改善电路的稳定性。6..储能:储存电能。 电感是衡量线圈产生电磁感应能力的物理量。电感只能对非稳恒电流起作用, 电感起作用的原因是它在通过非稳恒电流时产生变化的磁场,而这个磁场又会反过来影响电流, 人体电平衡系统在五脏电容、六腑电感共同作用下能保持电压电流和体温的相对稳定。当人体电平衡系统中某一电阻发生变化时会使人体电平衡系统外线各路段的电流电压发生变化。电阻变大,与之串联的电感的电流将变小,与之并联电感的电流将变大,电阻中通过的电流的变化也是这样。电感在电流发生变化时会产生磁感应电,阻碍其变化。电流变小电感产生与原电流方向相同的磁感应电流,以增加其电流量,电流变大电感产生与原电流方向相反的磁感应电流,以减少其电流量,从而使各线路电流保持相对的动态的平衡。另外,人体电平衡系统中某一电阻发生变化,也可引起人体中不同脏电容两端电压变大或变小,从而引起脏电容的充放电并可以此阻碍线路中电流的变化。这样人体电平衡系统就能在人体脏电容、腑电感及肌肉韧带等电阻的共同作用下,在人体某一电阻发生变化时人体各线路中的电流及各段间的电压保持相对的动态的平衡。但如果这一电阻变化过大超过了电容、电感的调节范围,将会给脏、腑造成功能紊乱甚至出现病变。而当人体中某一内脏器官功能紊乱或出现病变时也会引起人体中相应电阻的改变。人体中某一电阻的变大会给人体内部器官带来危害,同样地人们可通过改善人体的电阻来调节线路的电流,改善人体内部器官的功能,达到内病外治的作用。
从上可知,通过物理学电路的分析能够对中医中“有诸内必形诸外”、“揣外而知内、治外而调里”及“脏腑互为表里”等到玄而又玄的理论作出明了的解释。通过物理学电路的分析还能够解释中医中脏与脏之间、腑与腑之间相生相克的理论。
7、血管(动脉、静脉)
(1)、动脉: “动脉包括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和微动脉四种,管壁均可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随着动脉管腔逐渐减小,管壁各层也发生组织成分与厚度的变化,其中以中膜的变化最大”[4]。
大动脉:“内膜由内皮和内皮下层构成,内皮下层较厚为疏松结缔组织,含纵行的胶原纤维和少量平滑肌纤维,中膜很厚,成人大动脉有40-70层弹性膜,弹性膜由弹性蛋白构成,膜上有许多窗孔,各层弹性膜由弹性纤维相连,弹性膜之间有环行的平滑肌纤维和少量的胶原纤维。外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细胞成分以成纤维细胞为主,其中的小血管称为营养血管分布到外膜和中膜,内膜一般无血管分布,其营养由管内血液渗透供给[4]。
中动脉:内膜下层较薄,在与中膜交界处有一层内弹性膜,中膜较厚由10-40层环行平滑肌纤维组成,肌纤维间有一些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外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除小血管外,还有较多种的纤维,它们伸入中膜平滑肌,调节血管的舒缩,多数中动脉的中膜和外膜交界处有明显的外弹性膜。
小动脉:内膜有明显的内弹性膜,中膜有几层平滑肌纤维,外膜厚度与中膜相近,结构与中动脉相似,但一般缺外弹性膜。
微动脉:内膜无内弹性膜,中膜由1-2层平滑肌纤维组成,外膜较薄。
由上可见动脉中均含有具导电性能的平滑肌纤维。
(2)、静脉:静脉分大静脉、中静脉、小静脉和微静脉。静脉管壁结构变异比动脉大,甚至一条静脉的各段也常有较大的差别。静脉管大致可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但三层界限不如动脉明显,静脉壁的平滑肌和弹性组织不及动脉丰富[4]。
大静脉:管壁内膜较薄,中膜很不发达,有几层排列疏松的环行平滑肌纤维,有时甚至没有平滑肌,外膜则很厚,结缔组织内有大量的平滑肌束[4]。
中静脉:内膜薄,内弹性膜不明显,中膜比其相伴行的中动脉薄很多,环行平滑肌纤维分布稀疏。外膜一般比中膜厚,由结缔组织组成,没有外弹性膜,有的中静脉可有纵行平滑肌束。[4]
小静脉:内皮外渐有一层较完整的平滑肌纤维,较大的小静脉的中膜有一至数层平滑肌纤维。[4]
微静脉:内皮外的平滑肌成有成无,紧接毛细血管的微静脉管壁结构与毛细血管相似,但管径略粗。[4]
由上可见大静脉:中静脉、小静脉均含有具导电的平滑肌纤维。微静脉内皮外的平滑肌或有或无,无平滑肌处电是不通的;实际上动脉管与静脉管是相通的,但管的相通处总有一个地方是“无平滑肌处”,也就是说动脉管与静脉管电流在正常情况下是绝对不通的。
动脉、静脉是从心脏心包电容两极发出的具导电性能的导线,除肺动脉、肺静脉是连接肺与心的导线外,其余均作为神经系统提供电位的导线,其作用相当于电脑中的总线。心包电容的高低影响着神经系统的功能,当心包电容过低时神经系统的功能衰退,易引起反应迟顿甚而引起痴呆。当心包电容过高时易引起神经系统功能亢进。心主神明正是用来说明这种情况的。
参考文献: 人体电平衡系统工作线路简化图.png 人体电平衡系统工作线路示意图.png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6-14 17:03 2楼
人体的经络是动态的万能的聪明的有机体。岂能用物理化学解释得清楚?!乌
2012-06-15 12:46 3楼
中医几千年来的人类实践出来的结晶,用西医或物理来解释很不能说服众人,使人信服。
2012-06-19 19:33 4楼
很好,这样才接近中医经络机制研究,不论对与错,首先为楼主探索精神而鼓掌!
2012-06-19 19:38 5楼
生物电理论是经络机制的一个研究层面,还有很多层面的研究,请楼主从不同学科层面研究,就会慢慢理解了经络学说的原理机制,与现代医学非常近似,只是人们熟视无睹而已。
⬅ 为什么现在人开的药方不好用 老茶馆 最近买的一些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