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顾伯华外科系列医案

2010-03-20 19:07 12楼
案十一、慢性瘘管案
秦××,女,62岁。

初诊:1964年5月。

主诉:10余年前,在腹部有一红肿结块,日久化脓,经切开排脓后,创口至今未愈合,并在周围多处相继穿孔出脓,时好时发。曾在×医院两次施行瘘管切除术。1962年来我院门诊时,亦给以手术切开橡皮筋挂线治疗,均未获效。

诊查:腹部脐之上方有5×7cm大小的结块,局部高低不平,质坚硬;肿块表面有8个小孔,按之均有黄稠脓液流出,有臭味,用球头银丝探针探之,各小孔之间均有通连,管道深入腹壁约4.5cm。

辨证:腹壁复杂性瘘管。

治法:在局部麻醉下,用有槽探针先后贯穿各管,再用剪刀将所有管道全部剪开。术后用七三丹掺于创面,用棉花填塞,外盖红油膏纱布,每天换药两次。

复诊:经治疗15天后,管壁结缔组织大部分腐脱,脓水减少,臭味消失,即改用九一丹。10天后创面逐渐缩小,脓水也尽,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最后,用生肌散收口而愈。共治疗35天,瘘管愈合后至今未复发。
2010-03-20 19:07 13楼
案十二、慢性瘘管案
杨××,男,45岁。

初诊:1964年7月18日。

主诉:1963年2月间,胁肋部生一肿块,皮色不红,漫肿疼痛,经×医院诊断为“胸壁结核”,给以链霉素等,但未见效。同年5月间,作手术后切开排脓,术后二周收口而愈。不久又反溃出脓,再经治疗三周后,创口愈合。至1964年6月28日再次复发,穿溃流脓。既往有肺结核史。

诊查:左侧第六、七肋间有一手术疤痕,长12厘米,中有黄豆大小之小孔。有稀薄脓液流出,创口深约3cm。

辨证:肋疽(胸壁结核性瘘管)。

治法:先以五五丹药线插入瘘管中,外盖太乙膏,每天换药2次。

复诊:10天后脓液转厚,即改用二宝丹药线引流。又经7天后,脓水减少,并有粘稠黄色液体流出,改用生肌散收口而愈。共治疗24天。

按:瘘管,好发于肛门部、腹部、胁肋部、乳房部、耳前部等。临床上大致可分为化脓性、异物性、结核性、坏疽性、放线菌性及梅毒树胶肿等,其中以前三种较为多见。

治疗时,应根据瘘管的部位、性质,采用不同的方法和药物。对肛门、乳房、耳前部等处的瘘管,如生于浅部者,采用手术切除;生于深部者,采用橡皮筋挂线;性质复杂者,则采用手术切开配合橡皮筋挂线。

对结核性或胁肋部或因腹腔手术后所引起的瘘管,则以药线蚀管为主,其方法是先用千金散或五五丹蘸在药线上,按瘘管深浅插入管中,每天更换1~2次,到脓液减少而稠厚时,可改用二宝丹或九一丹药线引流,约再经二周左右,当取出药线时,伤口先有少量脓液流出,接着流出粘稠黄色液体如刨花水样,用棉花蘸之能拉成一条丝状者,应改用生肌散收口(腹部瘘管,另用棉垫压紧,包扎固定,以减少腹部运动,使伤口愈合时间缩短)。

对一般化脓性瘘管,经切开或挂开管道后,用含升丹成分较少的药粉如七三丹、二宝丹等提脓祛腐。

对异物所致的瘘管,须先取出异物(如死骨、线头等);异物取出后,如采用蚀管方法治疗者,当用含升丹成分较多的药粉五五丹等蚀管。

在治疗时,必须正确无误地探明瘘管情况。探查管道时,必须做到耐心细致,动作轻柔,切忌用暴力,因为使用暴力,常可在探查过程中造成假道,以致治疗失败。对不同部位的瘘管,探查方法也有所不同:如一般性瘘管,须将探针球头银丝拉直,然后进行探查;乳晕部瘘管,须将探针球头银丝做成弯形,然后进行探查,才能正确探得管道,使银丝从乳头孔穿出。
2010-03-20 19:08 14楼
案十三、瘰疬重证案
蔡××,男,20岁。

初诊:1973年6月27日。

主诉:患者两个多月来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淋巴结肿大,背部亦有数个皮下结节。伴有周期性高热(40℃),全身无力。曾经三个医院诊治,皆诊断为“何杰金氏病”,建议作活组织病理切片检查。病员不愿意做活检,要求中医治疗。以往无肺结核病史。

诊查:人体消瘦,面色(白光)白,精神萎顿,颈部两侧、颌下、腋窝、腹股沟都有散在的蚕豆及杏仁大小的淋巴结,质地略硬,可推动,无压痛。胸部摄片,提示纵膈变狭。苔薄舌淡,脉濡细。

辨证:体虚之体,肝气郁结,痰湿夹火凝滞而成。

治法:拟益气养血、化痰散结、解毒软坚。

处方:党参12g 焦白术9g 全当归9g 炒白芍9g 制半夏9g 陈皮6g 蛇舌草30g 蛇六谷30g(先煎) 蛇莓30g 夏枯草15g 海藻12g 黄药子12g

二诊:9月19日。连服上方药2个半月,淋巴结已日渐缩小,只发热1次(38.5℃),3日后自退.精神好转,体力渐复,胃纳转香,略有口干。苔薄舌淡红。前方有效。上方加玄参12g,麦冬12g。

三诊:1974年6月4日。前方加减服药9个多月,淋巴结消失,其他正常,体重增加。拟下方巩固疗效。

处方:党参9g 玄参9g 麦冬12g 夏枯草12g 海藻12g 蛇舌草30g 蛇六谷30g(先煎) 蛇莓15g 土茯苓30g

上方药服3个月后,改用小金片,每次4片,日3次;党参片,每次5片,日2次。

半年后随访,情况好。

按:中医瘰疬包括西医学的淋巴结核和淋巴结慢性炎症。本病例临床诊断为“何杰金氏病”(淋巴网状细胞肉瘤),虽未经病理切片证实,但按瘰疬施治,加进一些抗癌的中草药,疗程虽长,确已临床治愈,值得进一步探讨。
2010-03-20 19:08 15楼
案十四、阴疽案
袁××,男,41岁。

初诊:1973年1月29日。

主诉:自1972年8月起,感到腰背酸痛,两下肢萎软无力。当时检查白细胞计数多次,均于1200~4500/mm3之间,分类淋巴球较正常值增高。以往有肺结核和副睾结核史。1972年12月8日于×院摄片示:9、10胸椎椎间隙狭窄,并见骨质破坏,有冷脓肿可见。确诊为“胸椎结核”。经用西药抗痨治疗,病情未能控制而日趋加重。

诊查:慢性病容,形体消瘦,精神萎顿,面色(白光)huang白,畏寒;下肢瘫痪,行动不能自主;第9、10胸椎棘突有明显压痛;右侧胸部可扪及边界不清的肿物,站立时较明显,不红不热。苔薄黄腻,脉濡细。血沉为73毫米/小时。

辨证:肾亏致骨骼空虚,风寒乘虚而入,痰浊凝聚而成阴疽。

治法:治拟温经散寒化痰,益肾壮骨法。方用阳和汤加减。

处方:净麻黄6g 大熟地12g 鹿角粉3g(分吞) 生狗脊15g 补骨脂12g 白芥子9g 姜半夏9g 川桂枝9g 白芍6g 生甘草4.5g

嘱卧(木板)床休息,加强食物营养,多晒太阳。

二诊:诸症同前,兼见盗汗,口干,发热(38~38.5℃)。舌红少苔,脉细数(110次/分)。阴虚火旺,有渐成疮痨之势。拟养真阴、清虚热、益肾壮骨,宜大补阴丸合清骨散加减。

处方:左秦艽9g 炙鳖甲15g(先煎) 地骨皮15g 虎杖15g 百部12g 丹参9g 黄芩9g 淮牛膝12g 熟地12g 生狗脊15g 炒川续断12g 补骨脂15g 白芥子9g

三诊:前方加减服药四个多月,胃纳渐增,精神转佳,体力逐步恢复。但摄片提示冷脓疡较前增大。苔薄舌淡,脉细数。气血两亏,人参营养汤加减,以调补气血、益肾壮骨。

处方:党参12g 焦白术9g 当归9g 生白芍6g 淮牛膝12g 炒川续断12g 补骨脂12g 白芥子9g 陈皮4.5g 百部9g 黄芩9g 鸡血藤15g

四诊:前方加减服药六个多月,局部冷脓肿渐吸收。苔薄润。脉率72次/分。查血沉为9毫米/小时。已能参加全天轻工作。1974年6月4日摄片提示局部病变较以往诸片趋向好转。为防复发,尚需巩固疗效。

处方:当归片,每次5片,每日3次;虎挣片,每次1片,每日2次。均饭后服用。

按:阴疽病期较长,是阴寒虚证。清代以前常与“流注”相混淆,自清代起才分开。流注属阳证,脓出不久可愈;而阴疽流痰是阴寒虚证,缠绵日长,始有酸胀漫肿而微高起,但不坚硬,溃后流豆腐渣样物,难以收口,身体逐渐疲弱,相当于西医的“骨与关节结核”。其病因是痰塞络道,气血虚寒,凝结而成。其大法是初服阳和汤,温经散寒而化痰结;溃后用人参养营汤,调补气血、益肾壮骨。本病例即用此法,再据辨证,略有变化,使冷脓肿也自行吸收。说明中医中药治疗骨结核不但有效,且可免除手术。
2010-03-20 19:09 16楼
案十五、肾府痰结化脓案
王××,男,38岁。

初诊:1965年1月4日。

主诉:1957年不慎跌伤脊背,因疼痛不能行走,在南京×医院诊治,摄片为“胸腰椎骨折”。以后虽能坚持工作,但阴雨天背部酸痛,屈伸活动不利。伴低热,1962年3月起,发热可高达38℃左右,神疲乏力,胃纳减少。1962年4月发现脊背高突,并日见明显,在×医院拍片确诊为“胸腰椎结核”。经连续注射链霉素、口服异烟肼后发热即退。1964年8月,又感腰背酸痛不能伸直,低热,同时发现右腰背起一肿块,不热不红,逐渐增大,请×医院骨科会诊,确诊为“胸腰椎结核并发冷脓肿”。后转我院,经西医诊查为脊背明显后凸。胸椎11、12及腰椎1、2、3均有明显压痛,运动受限制。左腰背侧有一肿块,范围15×15×3cm左右,皮色未变,已有明显波动。

拍片:胸10椎体完全破坏,胸9、11椎体近胸10边缘也不整齐,胸11~12前缘见有骨桥相连,胸12、腰1椎体边缘不整,间隙变狭。诊断为1.胸9~11及胸12、腰1椎体结核。2.腰椎肥大性变化。

诊查:右肾俞流痰大如覆碗,漫肿色白边界不清,按之中软应指,但无触痛。神疲腰酸。既往有肺结核病史及腰部外伤史。苔薄腻,脉濡数。

辨证:气血两亏,骨骼不充,虚痰凝结,蕴久化热为脓,阻于肾府。

治法:治拟益气养营,补肾壮骨,佐以托毒。

处方:生黄芪9g 潞党参9g 焦白术9g 全当归9g 炒赤芍9g 大熟地12g 炒川断9g 炙狗脊9g 桑寄生9g 皂角针4.5g

二诊:1月7日。肾俞流痰在局麻下切开,流出脓液250毫升左右,质地稀薄夹有败絮状物质。苔薄,脉濡。再拟前法出入。前方去皂角针,加鹿角片12g(先煎)、白芍9g。外用。红油膏、二宝丹药线引流。

以后一直服上方药,至3月10日疮面收敛。后发现两腹股沟也起肿块,外敷大布膏、十香散、桂麝散两个月而消散,体重增加30多斤,化验皆正常,出院后即上班。

按:本例脊柱结核有三处冷脓肿。腰背部之冷脓肿,中医认为属“肾俞虚痰”,要和流注(多发性肌肉深部脓肿)相鉴别。后者是阳证,初起至化脓只需1个月左右,预后好。肾俞虚痰多发于气营两亏之体,是肝肾精血衰微,属虚劳,预后较差,故《疡科心得集》中说“本证溃脓,不能收功”。现在看来,并没有那么危险。临床中曾治疗本证多例,切开引流,效果皆良好。不少未成熟冷脓肿外敷十香散、桂麝散可以消散吸收,而不必切开排脓,说明外科病内外同治很重要。中医的外用药能使脓肿消散,值得进一步研究。
2010-03-20 19:09 17楼
案十六、脑疽内陷案
钱××,男,63岁。

初诊:1980年5月27日。

主诉:项后患头疽12天,初起呈粟米样脓头,继则红肿,迅速扩大,疼痛日加,曾在外院用庆大霉素、四环素1周。

诊查:体温38.4℃,血白细胞总数22900/mm3,中性82%,脓液培养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尿糖阴性。自溃脓少,肿势日展,今已上至枕骨,下抵大椎,旁及两耳矣。中央结块大约12×12cm,边界不清,坚硬紫滞,疮顶平塌,溃如蜂窝,无脓,苔黄腻,脉弦数。

辨证:邪热炽盛,脏腑蕴毒,正气不足,不能达邪外出,火陷变局已成。

治法:拟以益气和营,清热托毒。

处方:生黄芪12g 当归12g 党参12g 皂角针9g 赤芍9g 银花9g 野菊花9g 制川军g 半枝莲30g 蒲公英30g

并以中药鹿衔草提出的有效成份鹿蹄草素400毫g,加入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用20天。

外敷八二丹、金黄膏。

二诊:用药半月后,体温恢复正常,血白细胞总数下降至9800/mm3,中性75%。纳谷渐增,二便自调,疮口渐隆,腐肉松动将脱,疮周红活,脓水较多,但清稀不稠。苔薄腻,脉滑。此邪热渐清、脏腑蕴毒渐泄之际,气血不支之象,防成干陷,仍以益气养荣,清化托毒之法,四十日后而敛。

按:此类头疽毒盛期的陷局,名曰火焰。或由于高年平素阴液不足,疽起之时,火毒炽盛,而成陷局;或因疽起之后妄加挤压,邪毒走散;或由误治、失治,正不胜邪,火毒入营入血。局部可见疮色紫滞,漫肿不束,疮顶平塌不隆,疮口难于溃脓,灼热、坚硬、剧痛,并见壮热、口渴、便秘、溲赤、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或胁肋隐痛时起,苔黄或腻、或糙,舌质红;脉数或弦、或洪、或滑等全身症状。火焰变局的病机重点是火毒入血,一派热象之下阴液暗伤,邪入心营,蒙闭清窍。

旧时,因卫生条件差,卫生知识不普及,但见有头之疮,便自以为疖,谓疖出脓便好,妄加挤压,又无条件治疗,每致毒邪扩散,致火陷变局而不能挽救。现既见火陷端倪,便着力救治,投以清热化湿,和营托毒之剂,故治皆有效。
2010-03-20 19:10 18楼
案十七、脑疽内陷案
陈××,女,61岁。

初诊:1982年3月4日。

主诉:项后有头疽半月,初见栗米状脓头,红肿迅速扩大,肿势漫及两耳,范围约22×11厘米,前曾用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肿势虽减,疼痛反加,体温达39.6℃,血白细胞29000/mm3,中性94%,尿糖( ),血糖395mg%,脓液培养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

诊查:疮顶凹陷,脓水不多,紫滞灰暗,头面尽肿,精神萎顿,每纳食则欲呕,疼痛呻吟,大便三日未解,舌质光红,脉细数(120次/分)。

辨证:证属年迈体虚,阴虚火炽,脏腑蕴毒炽盛,正虚不能托毒外出,内陷变局已成。

治法:治当益气养阴,和营托毒为法。

处方:黄芪15g 党参15g 淮山药12g 生地30g 玄参9g 天花粉12g 当归12g 赤芍9g 丹皮9g 银花9g 皂角刺9g 生川大黄9g(后下) 蒲公英30g 半枝莲30g 紫花地丁30g

并于每餐前30分钟按尿糖每“十”皮下注射正规胰岛素8单位。红霉素1.5g,加入于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琥珀氯霉素0.5g,加入生理盐水20ml中静脉推注,每6小时1次,连用9天。外敷八二丹,金黄膏。

复诊:用药2日后,脓虽透而清稀不稠,根盘不束,疮顶不隆。续用前法。经10日,疽毒漫肿渐退,疼痛稍轻,但脓水稀薄,腐肉未脱。体温37.5℃,血白细胞7900/mm3,中性70%,尿糖( ~ ),血糖350mg%。再以益气养阴和营清化剂;又半月,疮面脓腐渐脱,脓液增多,疮面下方有3×3cm的空腔。复以前法内服,外用九一丹,红油膏,在空腔处用棉垫加压排脓。半月后空腔与皮肤粘合,疮口收小,脓水减少,尿糖(-),血糖166mg%,胃纳可。苔薄润,脉细数。再守前法内服药,外用白玉膏、生肌散。半月而敛。

按:此类头疽溃脓期的陷局,名曰干陷。盖疮疡以气血为本,脓液乃气血所化,脓泄则毒去。今夫大疽既成,势欲酿脓,而气血素亏之体,酿化托毒不能,火毒势必内逼,而成内闭;正气无力外达,乃呈外脱。局部见脓腐不透,疮口中央糜烂,脓少而稀或干,疮色灰暗,肿势平塌,散漫不聚,闷胀疼痛或微痛。全身并见发热,恶寒或寒战,胁痛,神昏谵语等内闭证候;神疲,纳少,自汗,气息喘促,肢冷,便溏,尿频,舌苔黄腻或灰腻,舌质淡,脉沉细或虚数等外脱证候。干陷的重点是亏,局部见证是干,外现五脏虚损之脱象,内见毒邪深入之闭象。

凡疽之起,疮顶平塌,肿势不聚,其色紫滞或灰暗者,若平日气血素亏,此时又身热不高者,即或平过一候,若不着力益气和营托毒,毒气不化,疼痛难寐,饮食必减,脾胃生化乏源,无以酿脓,载毒外泄,乃至于此。治以益气养阴托毒,多可回狂澜于既倒。
2010-03-20 19:10 19楼
案十八、脑疽内陷案
张××,女,70岁。

初诊:1982年3月22日。

主诉:正脑疽症起17天,初如粟米,日渐增大,5日后红肿结硬,大如分币,迅速扩大,红肿散漫,根脚不束,范围8×10cm,中间微高,状如蜂窝,脓虽黄稠,泄而不畅,疼痛日加。入院前曾用庆大霉素,难抑其势,体温39.8℃,血白细胞11700/mm3,中性81%,尿糖(-),血糖116mg%,脓液培养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

诊查:疼痛呻吟,影响睡眠,纳谷顿减,便秘。舌苔黄厚腻,质红,脉弦滑。

辨证:古稀之年,气血两虚,冬令衣领不洁,邪毒乘虚而入,凝阻于经络之间,留滞于腠理肌肤之际,气血不行,营卫不和,乃成脑疽。疽毒既成,气虚则无以托毒外出;血虚又缘何化脓泄毒。疮脚不束,难免蔓延,顶不高,脓不泄,终恐内陷。今结毒肿痛,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正在邪毒鸱张、脓成未泄之际,痛势最剧。

治法:治以清热托毒,理气止痛。

处方:银花9g 连翘9g 黄芩9g 当归9g 赤芍9g 甲片9g 皂角针9g 天花粉12g 紫花地丁30g 黄芪12g 炙乳香3g 生川军4.5g

外用药:金黄膏,八二丹。

二诊:治近半月,疮顶渐退,脓水亦畅,疼痛日减,肿势收而根盘束,体温持续38~39℃。至4月12日后,腐脱新生,纳谷亦增,疮面渐小,**红润,已经步入坦途。

三诊:4月20日。见全身不适,关节酸痛,下肢遍发鲜红密集点状红斑,按之退色,不觉痛痒。诊断为关节痛型过敏性紫癜,检验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均属正常。予以益气养血和营清热之剂.三日斑色渐淡。

四诊:4月23日下午。忽又连续呕吐清水及食物3次,入夜又呕吐数次,次日午后又呕吐,但疮面**尚红,两臀轻度浮肿,胃脘闷胀不适。舌苔黄腻,脉弦数84次/分.拟诊:胃肠型过敏性紫癜, 属湿浊中阻;予以理气化湿,和胃利水。

处方:陈皮4.5g 制半夏9g 苍术、白术各9g 赤苓9g 焦米仁12g 金铃子9g 炒枳壳9g 春砂仁3g(后下) 炒香谷芽12g 金银花9g

五诊:4月29日。四肢紫癜又发,伴蛋白尿( ),胸闷纳呆。舌苔黄腻,脉弦数。仍从前法,但因呕吐频繁,不能顺利口服给药。尿量只有100毫升/日,肾气衰颓。胃气已败,夜间又呕七八次。两手、足背、小腿又起密集紫癜。次日连续少尿(100ml/日),足乃浮肿,腹中胀气。经用中西药抢救,不能逆转。肾气已竭,疮面**光白板亮,状如敷粉。次第出现肾功能衰竭,低蛋白血症,酸中毒,胸腔积液,虚陷变局毕露。经中西医、院内外合力抢救,运用激素、免疫抑制剂,补给干血浆,白蛋白,纠正酸碱平衡,抗感染,利尿,消肿,腹膜透析等措施,凡21天,终因正不胜邪而死亡。

按:此类头疽收口期的陷局,名曰虚陷。此时脓腐既净,邪势虽挫,气血大衰,脾气不复,水谷气绝,肾阳式微,生化乏源,疮口腐肉虽净,而疮色淡白,脓水稀冷,色灰或偶带绿色,新肉不生,状如镜面,光白板亮,或如敷粉,不知痛楚。全身则见虚热不清,形神萎顿,纳欲日减,或腹痛便泄,自汗肢冷,气息低促,苔薄白或光如镜面,质淡白,或淡红。脉沉细或虚大无力,旋入昏迷,厥脱,尿少,尿闭,蛋白尿,浮肿,喘促等脾阳衰见证。或可并见口糜,舌红如镜,细数脉等胃阴枯竭见证。虚陷变局的病机重点是阴阳两竭,局部和全身皆以虚寒见证为主。

高年气血阴阳俱虚者,患有头疽,虽治之合度,平过三候,但大病尔后,气血阴阳大伤,五脏门户皆虚,一旦遇外邪便长驱直入,顿入损途。急以扶正固本为主,或顾护胃气,或温煦肾阳,皆得相机而施。但当此之际,逐邪恐伤正,补虚恐恋邪,颇为棘手,虚陷损途,百难救一。

本案虚陷,初起即见火陷端倪,虽经托补,治近一月,脓毒方清,可见虚之甚也。故一旦感新邪,便入营血而成败证。
2010-03-20 19:11 20楼
案十九、附骨疽案
徐××,女,18岁。

初诊:1967年12月21日。

主诉:患者9月下旬全身不适,关节酸痛,伴有发热,下肢活动不利,用过多种抗生素。病情时轻时重,左大腿逐渐粗大,活动障碍,疼痛日益加剧。伴有发热(38℃),胃纳不香,全身不舒。X线摄片,西医确诊为“右股骨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诊查:右大腿中下段骨骼胖肿、粗大;皮色未变,压痛明显。右下肢不能向腹侧弯曲。白细胞总数12500/mm3,中性91%。苔黄腻,脉细数。

辨证:毒邪内盛,经脉阻塞,营卫不和,血凝毒聚。

治法:拟清热解毒,活血通络。

处方:紫花地丁30g 蒲公英15g 半枝莲15g 草河车15g 制苍术9g 黄柏9g 川牛膝12g 当归9g 赤芍15g 丝瓜络4.5g 丹参12g

外敷:大布膏、红灵丹。

二诊:1968年1月15日。上方加减服药3周余,发热已退,局部肿胀疼痛仍存,压痛明显。苔薄腻,脉细数。症有化脓溃破之象。拟和营通络、益气托毒为要。

处方:丹参12g 当归9g 赤芍12g 汉防己12g 土茯苓30g 潞党参9g 生黄芪12g 炙山甲9g 皂角针9g 忍冬藤30g

外用:同前诊。

三诊:2月12日。肿胀疼痛均有减轻,屈伸活动已较前进步,压痛已不明显。X线摄片:骨质破坏有改善,有新骨形成。胃纳、二便正常。苔薄,脉濡。

前方去皂角针、山甲。加野赤豆18g,泽兰9g。

1968年4月19日痊愈出院。三年后随访,能参加体力劳动。

按:骨髓炎,属中医附骨疽范围。急性发作者用清热解毒、和营通络法。当发热已退时,即可用《医宗金鉴》中托里消毒散加减,取其补益气血、托毒消肿的功效。方中党参、黄芪、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当归、芍药、川芎和营活血,银花、茯苓、白芷清热解毒利湿,皂角针、桔梗有透托作用。顾氏即用此方加减,治愈本例化脓性骨髓炎,且没有破溃缠绵,远期疗效良好。
⬅ 婴儿便秘医案 老茶馆 丁光迪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医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