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修正(二) 修正序言

2012-05-21 23:12 楼主
中医修正,二 修正序言(2008-10-07 23:32:22)
放下千百年中医理论的成见,放下《内经》和《伤寒论》的历代注解,循原作者思路,寻找正统中医学。
时下中医学,经过大约一千八百年众多学派的传教,早已偏离了《内经》和《伤寒论》原学,至少已经称不上是嫡传。 张机《伤寒论》后,中医学似乎有过致命失传。此后中医学,但知五藏五行为中心,不再了解更重要的六节理论。这是一千八百年来中医学者看不懂经典,无法发展,后继乏术的根结所在。
医学史上,张机凭一部《伤寒论》成为医圣,后学无一人能相比。历代注解《伤寒论》的医学名家不计其数,始终弄不清六经为何物,就连"营弱卫强" 这么简单四个字都理解不了!修正并非读《伤寒论》才开始研究六节,而是在闲读方术书籍时意识到中医学讲述的阴阳五行理论有重大缺陷。经过廿二年不懈地思考,反复参证《内经》、《难经》、《伤寒论》及有关方术书籍,今天自以为有模有样、敢于献出以修正时下中医。
六节,即三阴三阳周天。其理论探讨主要记载于《内经》,临症运用则始于《伤寒论》,张机之后没人再懂得六节精神了。《伤寒论》以六节为提纲,却没有六节理论论述,这是后人看不懂《伤寒论》的主要原因。唐孙思邈曾说“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但后世始终不见六节正解,六节早就失传了。 《伤寒论》之作,实为杏林昙花一现,张机之后一千八百年不复再见。中医学系统地临症运用,发萌于此,随即夭折。 唐人有言“莫为之后虽盛弗传”,怎不令人叹息扼腕!
坦白地说,修正对张机情独有钟、敬佩有加,2002年曾逐字逐句写下了《伤寒论》全文(书肆通行版)。这当然不同于阅读一遍,因为所用时间不同。以修正经验,至少要多花十倍以上时间来写。修正不但采用这最初级的学习方法,更糟糕的是思维古板、脑筋转得慢,写到某处,常要停下来思考几天。做学问是实实在在的,岂容取巧!当年下决心逐字逐句地写,主要还是被张机自序中那无人可及的胸怀所深深感动。张机不但发扬光大了中医学,亲自救人无数,还在战乱逃命之际克服了无法想象的困难而著述。清人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中写道 "越季汉,有南阳。六经辨,圣道彰,垂方法,立津梁。后作者,渐浸淫,红紫色,郑卫音"。如此把张机赞美得无以复加,与历代医家的评价相若,修正感情和理性上均可以接受。但是,让修正始终弄不清楚的是,六节理论不清,营弱卫强不解,伤寒经方罕用,历代医家凭什么知道张机“入圣”?抑或人云亦云,不懂装懂?修正为中医学者羞耻,为历代名家羞耻!难道就以“入圣”二字将张机与凡医分隔开来,以示后学难及或不可及的医学成就,同时也暗示了自己真的明白张机为何入圣?中医界参拜追封张机就好象历代帝王参拜追封孔子一样,以示自己明理,实则唱戏而已。
对六节藏象探讨,修正的用功费时是罕与相匹的。廿二年来尽量不参考历代注释,避免被别人的见解所左右,以保持独立的思维。因此,求索的结果也独异于诸家。 修正深信自己对经文的理解,就在张机之后,六节藏象学正是中医史上失落的辉煌。六节藏象学不但为《伤寒论》解读提供了独特的思路,还将迫使学者对一千八百年来的学术理论重新认识,归宗祭祖,从根本上纠正中医界向西现代化的百年盲动,并必将诱导中医研究大踏步“后退”,盘整筑基,图存求进。
近年废除中医呼声不小,这可不是一群无知者在闹街。就算西医界或崇洋者有严重的偏见,我们岂能不顾兴议的背景是千百年中医学术江河日下?我们要有反省和自身修正的能力,必须明白自身理论有重大缺陷。如果说现代西医日新月异的发展严重挤压了医疗空间,才导致中医事业萎缩,那可是推诿加嫉妒!不是我们“君子求己”、“失之正鹄而反身求己”的正常思维。中国政府对中医一向保护并鼓励发展,已是仁至义尽,剩下就看我们自己能否自强不息了。修正当然不同意一群“高知”废除中医的主张,即使他们声称是为国为民着想,那无知而短见的思潮必须引起国人高度警惕,及时制止。但愿中医界能因此而想起老祖宗“君子以恐惧修省”的训言,面对吼骂欲砍之状,视为当头棒喝,因而自新。苟日新,日日新,而后可及于至善,修正心愿也。
最后,六节藏象学还克服了现今通行的五行藏象学诸多弊端,在许多生理学思维上,与现代西医学实现真正的融合,这也是修正当初研读《内经》所始料未及的。真理本无二致,也许他们能更快地利用六节藏象学,为将来新医学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中医人,我们准备好了吗?该不会是叶公好龙,到时候五色无主。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5-21 23:19 2楼
质疑对质疑!希望中医能够真正在未来长足发展。
2012-05-21 23:20 3楼
此后中医学,但知五藏五行为中心,不再了解更重要的六节理论。
这是一千八百年来中医学者看不懂经典,无法发展,后继乏术的根结所在。
2012-05-21 23:23 4楼
修正为中医学者羞耻,为历代名家羞耻!难道就以“入圣”二字将张机与凡医分隔开来,以示后学难及或不可及的医学成就,同时也暗示了自己真的明白张机为何入圣?中医界参拜追封张机就好象历代帝王参拜追封孔子一样,以示自己明理,实则唱戏而已。
2012-05-22 13:57 5楼
"中医界参拜追封张机就好象历代帝王参拜追封孔子一样,以示自己明理,实则唱戏而已。"

元明时大概如此了!温补派夸医圣但鲜有完全遵守——动辄六味丸八味丸,要说继承也是片面的。到清代就注家多了,仲景学说乃更大昌于世!
2012-05-22 13:58 6楼
有人觉得完全按伤寒论办是奴才!为什么我不能自己创造?其实对这个问题要理性和客观,人家说的对的,准确的应该学的,遵守的……
2012-05-22 14:02 7楼
也要看到后世对于仲景的理论有创新!比如三阳合病就用柴葛解肌汤,甚至径直用刘完素的双解散,一开始就下!但深知伤寒理者才能如此……
2012-05-22 17:55 8楼
对李茂春先生所述大多支持!稍有疑问,但有疑问并不影响对先生的评价“身手 不凡”!所以,我愿意与先生讨论,但是,不知为何,先生不敢与我正面交锋?
2012-05-22 18:13 9楼
翟鉴 说:
对李茂春先生所述大多支持!稍有疑问,但有疑问并不影响对先生的评价“身手 不凡”!所以,我愿意与先生讨论

不是不敢与你讨论,我觉得现在中医要迎接未来发展,不能在停留在传统历史层面了。必须走进机制研究层面才能迎接未来。

以文解意,以典解典的层面讨论是第一步,本人很尊重,进入第二个层面的机制讨论是我的主要讨论核心,所以我不愿意与你讨论,不对应我的思考讨论课题思路
2012-05-22 18:16 10楼
yyssdd 说:
“六节藏象学”不知是何物,不过从此象学:“在许多生理学思维上与现代西医学实现真正的融化”的观点看来,

《六节藏象论》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
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
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
故其生五,其气三。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
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阔,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
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帝曰:请遂闻之。
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帝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如何?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
帝曰:平气何如?岐伯曰,无过者也。
帝曰:太过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经有也。
帝曰:何谓所胜?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脏。
帝曰:何以知其胜?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
帝曰:有不袭乎?岐伯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
帝曰:非常而变奈何?岐伯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
岐伯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帝曰:脏象何如?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
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2012-05-22 18:18 11楼
李茂春 说:
《六节藏象论》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

这里没有涉及到西医理论啊
⬅ 中医修正开篇(一) 老茶馆 益肾壮阳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