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医话》之针灸篇

2012-05-05 12:48 楼主
风池之弊

阎庆瑞

风池,手、足少阳,阳跷、阳维之会穴,古今医家多用。但本穴刺之不当,也有一定副作用,值得注意。
一日闲暇,在冯君家做客。谈及针法,主人兴趣甚浓。其夫人道:“针灸虽然有效,却不愿接受”。询其因,答称:“去冬,头痛,针风池穴后,剧痛不可忍。至今,后头麻痛,摇动颈后如内电,”告曰:此乃泻之太过,伤气于内。余随补太冲并温灸之,扶正祛邪,2次而愈。
苏某,女,31岁。因慢性荨麻疹住院疗养。于5月3日,坐位取针风池穴。留针时患者与医者谈笑风生,仰俯不顾。起针后,自觉头痛,头晕,左半身酸软麻木,虽经中西药治疗,症不减反重,故求会诊。查:面潮红,语音低,目懒睁,舌稍右偏,脉沉缓。此证,由于针刺时体位变动,针深太过而致阳急急在头、阴缓缓在胸之阳急阴缓症。故泻阳跷会申脉;补足厥阴太冲、蠡沟,以泻急补缓,施治后病情好转,l周后随访恢复正常。
出自《黄河医话》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5-05 12:49 2楼
诊余忆失治

唐学正

对于失治、误治,一般医者因碍于情面而不愿谈及,更懒于记载。余以为将失败的教训介绍给同道或后学引以为鉴,也并非不光彩之举。忆及1952年余在伊克昭盟医院治一农民,体坚实,患头痛甚剧,选风池、太阳、列缺、行间等穴,连针3日均有进步。某日上午又来复诊,仍按上穴针之,针后五六分钟,患者突然昏厥,幸为他患所扶,未倒于地。当即呕吐大作,肢冷汗出,昏不知人。立刺足三里、人中、内关穴,片刻苏醒,后询其故,始知患者住20里外,匆匆来此赶集,在集市贪酒过食,因急于返家,食后未作休息即来就诊。因既往针刺并无异常,针刺时亦未介意,仍以前手法施术,致成晕针脱气。
该患因饱食而胃肠满,兼以匆匆就诊,气血尚未平静,针之气益乱,乱而气脱。故施用手法必审病机而施补泻,病之机宜即病人当时机体机能状态。经云;“出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10里顷乃刺之。”(《灵枢◎终始篇》)又云:“无针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饱人。”《灵枢◎刺禁论》)古训当铭记之。
1956年应内蒙古卫生厅之聘,为针灸训练班授课,实习期间一学员,为某患者治咳嗽,针云门穴,针前嘱其浅刺,刺时学员失手刺之过深,病人即咳嗽吐痰一口,内有鲜血。忙嘱病人卧床休息片刻,复平,幸未成祸。
云门穴位于胸前壁外上部,锁骨外端下方,举臂时呈凹陷处,《针灸甲乙经》云:“云门在巨骨下,气户两傍各二寸陷者中,动脉应手,举臂取之,刺太深令人逆息。”云门穴下为肺尖,深刺触及肺微动脉致出血。古人所言可验,医者宜当戒之。
出自《黄河医话》
2012-05-05 12:50 3楼
灸法疗息肉

曾福海

俗语云:“土单验方、胜过名医”。11年前,有一中年易姓农民,左手中指因削伤半月,伤口不愈合,且伤旁又生一小息肉,来院就诊。余观伤口长1厘米许,中部有少量渗出物,旁边生一如麦粒大小之息肉。遂即按常规消毒,打算用手术刀割去息肉。患者发现我拿手术刀,立即叫喊,拒不接受手术。只求敷些药便离去。10天后,此患者又来,我以为又是因手指伤口就诊。谁知,他把左手突然向我面前一伸,好了。余甚惊奇,询问其故,他得一验方,用艾叶2份、干大蒜杆1份,共揉为绒,掺合适量葵花籽(捣碎),作成如艾卷状,每日熏灸3次。3日后,息肉脱落,伤口愈合。余知艾灸可温灸散寒、镇痛祛湿,而不知其与干大蒜杆、葵花籽相合,有如此效果,便铭记之。
次年8月,余探亲回家,适逢邻居娩一女婴,10天左右,昼夜啼哭、烦躁不宁,请县医院治疗数次而乏效。邀余诊视。见新生儿指纹青紫,脐周围出液较多、旁边长有2个息肉,一如黄豆大小,一较芝麻为大。遂思及上法,嘱婴父照法灸之。3日后息肉脱落,脐表面干燥,其它诸症竟消。愿医道同仁,莫视小方而轻之。
2012-05-05 12:50 4楼
李全治

命关穴(即脾经左食窦穴)位于左乳下1寸6分,旁开2寸处。《扁鹊心书》云:能接脾脏真气,治三十六种脾病,凡诸病困重,尚有一毫真气,灸此穴二三百壮,能保固不死。一切大病属脾者,并皆治之。
余受启发,每遇此症,如法治之,每获良效,如治马某,患元气虚脱之证,见其仰卧地铺,颜面脱色,目陷腮收,肢冷身僵,遗尿湿裤,呼吸似无,如死状,当即急灸命关穴。5分钟后,见患者唇吻微动,突然喷出一口腥冷之气。又灸关元穴,患者抡动左手,发出哼声,呼吸由弱逐渐转强。待服参汤之后,病人脉复眼睁。
2012-05-05 12:53 5楼
皮外针法止痛效果好

朱进忠

1960年在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跟随萧友山老大夫学习时,得见肖老的独特针法——皮外针法。方法是:取火柴棒约1-2厘米左右一段,放置在特定的部位上,胶布固定后3-5天取下。主治痛证。如肋间神经痛,胸膜炎等。我见其法过于简单,不屑一顾。偶遇一患者大赞此法之妙,才使我心中稍有触动,但仍不重视。1966年在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内科门诊施诊时,得见数例肩凝症,病程均在1个月以上,曾反复应用针灸、按摩、蜡疗等无效,余以黄芪桂枝五物汤、蠲痹汤等治疗,虽然有效,但比较缓慢。有些应用针灸后疼痛更加严重。偶翻学习心得笔记,记述皮外针法,触动灵机,试于临床,效果甚佳。反复验证,均有效,始诚信不疑。方法是:将火柴棍放在天宗、膈关附近的压痛点上,胶布固定。例如:患者邢XX,肩臂疼痛不能抬举1个多月,先用蜡疗不效,续用针法疼痛更加严重,上抬只能手摸至下颌,夜间常因疼痛不能入睡。诊后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当归、鸡血藤、片姜黄治疗4日,疼痛稍减,但仍疼痛难于入睡。在天宗、膈关附近压痛点放置皮外针后,次日疼痛大减,3日后手能摸到头,7日后疼痛基本消失。这种方法既然可以治疗肩凝症,是否可以用于肱骨上髁炎呢?验于临床亦有效果。方法是,将火柴棍约1厘米左右一段放于肱骨上髁最痛点上,胶布固定。例如:瓮XX,2周来左肘外侧疼痛,伸屈用力均使疼痛加剧,不能做家务劳动,前用针灸、中药、膏药疼痛不减,改用皮外针治疗后,次日即疼痛减轻,7日后疼痛消失。又用于肋间神经痛、冠心病、胸膜炎的局部疼痛亦有效。
近数年来,针刺治疗疾病时,某些人曾反复的片面强调深刺、强刺,皮内针治疗法改为埋植不锈钢圈。岂不知这些方法用于实证尚可,用于虚证则更伤正气。正气亏损,气血不通,疼痛更加严重。皮外针法刺激量小,可以缓调气血阴阳,疏通气血,因其力小而缓,不会损伤正气。因此对气血虚衰,应用针灸、按摩等法无效者,常常获效。
2012-05-05 13:06 6楼
点刺治猴痧

曲祖贻

猴痧病名,中医书里十分生疏。从症状来看,它包括:中暑、干霍乱、温疫、温痧、痧症和食物中毒等,属于温疫范畴。我国河北、河南、山东各省农村中,夏秋季节常能遇到,而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却为少见。
1972年夏,在酒泉地区安西县遇到一猴痧病。
患者薛姓,男,青年农民。来诊时,走路摇晃,形神萎顿,面色苍白,时而呕吐,虚汗涔涔,而且六脉沉涩,指尖发凉,舌干苔白,指肚已现螺瘪,此温邪凝滞,疫毒深陷,津液枯竭之陷症也。
根据中医辨证,痧毒滞于血脉则脉沉涩,痧毒内陷则指现螺瘪,正气虚弱、津液枯涸,则形萎面神疲,浸于胃脘,则呕吐而舌干。
治疗原则:迅速排毒,祛邪扶正。
从一般刺法来讲,本病拟先刺大椎,排除痧毒,保护督脉。再刺曲池、合谷、足三里穴,调整肠胃而止呕,但如法施针,病热丝毫未减。继而服以痧药,也立即吐出,此所谓“邪气既盛”之期也。正寻思中,突然想到:根据患者脉象与症状,莫非身上有“猴”?于是马上将患者上衣解开,在其前胸肋间,用拇指尖连续点敲,随敲随即鼓起小包,即用三棱针轻轻在鼓起小包上点刺,边刺小包边消,患者精神好转,眉眼舒展地说:“这一下,我心里亮堂了。”遂称谢谢而去。
“猴痧”,中医书里叫温痧,疫痧,又叫痧证。诊断时用指点敲,点敲后鼓起小包活跃似猴,故曰猴痧。本病来势凶猛,疫毒深陷,滞于血脉,必须针挑收痧,方能救急。
清代医家郭右陶,在他著的《痧胀玉衡》里写道:是名温痧,疫毒内陷,老幼相传,治宜放痧。对痧症病因,症状,治法及传染介绍较详。
放痧针,过去多用粗钢针,针后创面较大,消毒不严,容易感染。因而改用3厘米长的28号细钢针,仿“蜻蜓点水”手法,一点即过。
2012-05-05 13:07 7楼
闭孔穴治验杂谈

赵川荣

“闭孔”为经外奇穴,位于督脉长强穴旁开2寸,恰好在足太阳膀胱经白环俞下方。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肢麻木、运动障碍等症。此穴虽为经外奇穴,实则与膀胱经和肾经有密切关系。人体经络除十四经外尚有经别与皮部之分。《灵枢◎经别篇》曰:“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5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依闭孔位置,正与足少阴肾经别部位相合。《素问◎皮部论》曰:“皮部以经脉为纪。”闭孔既位于足太阳经下侧,应属足太阳经皮部范围。因此闭孔穴主治下肢病变及足太阳、足少阴经病变。高原寒冷阴湿之地,其人多病痹。余临床治周痹,在下肢者以闭孔穴为主穴,配以阳陵泉、昆仑,取捷效。
1983年曾治一中风后遗症的患者,其人年已4旬,左下肢无力,活动不便,右下肢完全瘫痪,行走需持双拐,随人扶助,失语。遂单取双侧闭孔,用4寸针。入针3寸行子午捣臼手法,留针15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针后患者已独自蹒跚行走。余治疗此类疾患,用“接气通经”之法;上取环跳,中取阳陵,下取昆仑。但常感环跳穴位置与患者体形肥瘦关系较大,遂改闭孔以代环跳,以其体表标志明显,且针感强。闭孔穴进针1寸左右即感臀部麻胀,3寸后即可有酸麻感直达足跟。对坐骨神经痛、下肢麻木、运动障碍等症,效果显著。
2012-05-05 13:08 8楼
肝神穴

李绍南

我在继承家传的基础上,经过20多年的临床摸索、验证,总结出“肝神”四穴可治疗神经官能症,慢性肝炎,故而定名为“肝神”穴。
(一)肝神穴的部位及其适应证
1.部位:从剑突右侧紧靠肋缘下约3-4分取第1穴。每间隔1寸,分别取第2穴,第3穴,顺序定名为“安神”、“舒肝”、“解郁”。从第2穴起往下稍向腹中线斜1.5寸处(与前3穴连线成45-60°角,主要根据人体的胖瘦而定)定名为“胆降”穴,为第4穴,这四个穴总称为“肝神”穴。
2.适应证
(1)神经官能症
①神经衰弱
②胃肠神经官能症
③心脏神经官能症(心动过速等)
(2)慢性肝炎(包括早期肝硬化),肝炎后综合征
(3)高血压(原发性)及脑动脉硬化
(4)冠心病(左室劳损、供血不足)
(5)慢性腹泻(神经性)
(6)内分泌失调
①肥胖病
②阿狄森氏病
③月经不调
(二)肝神穴作用机理
肝神穴主要适用于临床上因肝失疏泄而致的各种病症。肝神穴可舒肝解郁,条达气机,安神镇静,调理胃肠功能。
(三)针刺肝神穴的操作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l.操作方法:
选用27-28号1.5-3寸的不锈钢针,进行常规消毒后,右手食、拇指持针,按穴位先后次序以快速进针法猛刺过真皮,再徐徐捻转进入,针刺深浅度,可视病人胖瘦而定。一般前3针深达寸许时斜向肋缘内侧猛刺一下(“胆降”垂直针刺2寸许)、患者感到剧痛一下(肥胖者针刺3寸左右),此为针刺肝神穴得气之征,不作捻转迅速起针。若纳呆食少的病人,可加针刺中脘穴1次。手法:针体进入中脘穴2-3寸许,用食、拇指以逆时针方向捻转一下针体,立即自感气向下行直达少腹,然后用食指弹打针柄数下(或用食拇指捏住针体作旋转摇动数下)即可起针。
2.注意事项:
(l)针刺肝神穴要在空腹时施针;
(2)针刺后1小时内禁止饮水和一切饮食,针刺完毕病人需休息5-10分钟方可走动,以免发生疼痛。
(3)病人针刺后可能有胸部疼痛发生,这种疼痛多为隐痛,少数为剧痛。如发生隐痛时嘱咐病人这是针刺反应,1-2天内即可缓解。发生胃部剧痛时,可急针中脘穴或中脘、气海2穴,同时进针,酌情留针15-30分钟,即可缓解。
(4)对于体质瘦弱的患者,要严格掌握针刺深度,特别在针刺“胆降”穴时,针刺深度要1.5-2寸为宜,否则会有胃脘部剧疼发生。
(5)病人在针刺期间,特别是神经衰弱的病人,必需禁用麻痹中枢神经系统的药品,如:苯巴比妥类,其他类型的病人也应酌情停止使用一般药物。
(6)针刺肝神穴时要严格消毒。肝炎病人所用的针具一定要与其他病人的针具分清使用,以防交叉感染。
(7)针刺肝神穴,需要1-2个月,甚至较长的时间方可获得痊愈,因此贵在坚持。
如治王某,男,48岁,山东成武县土产公司干部。近20年来患失眠,头晕,两上肢麻木,倦怠,健忘,纳呆,恶心,腹胀,腹泻,诊断为神经衰弱症候群,经针刺肝神穴,症状消失。
(四)体会
在肝神穴的应用中发现,98%以上的患者剑突右侧靠近肋缘(或肝下)有明显压痛,有的患者腹壁质地坚硬,并与胃右上方压痛连接一片,此为针刺肝神穴的施治之证。
在针刺中,大多数患者有病情突然加重或比针刺前任何时候都重的现象,经1-2天后又明显减轻好转。
疗程以45-60天为宜,有些慢性病如肥胖病、慢性肝炎(包括早期肝硬化)及神经衰弱等,长年多方医治无效者,侮年要进行2个疗程之治疗,需坚持2-3年。
近年来把肝神穴又试用于脑震荡后遗症,声带息肉,甲状腺瘤,月经不调及子宫发育不良等,针刺后亦能收到明显疗效。
2012-05-05 13:09 9楼
李禄刺喉痹法及其它

唐学正

李禄者,内蒙古丰镇县某食堂服务员,善刺喉痹,乡里皆知。1958年余公出至该县,登门求教其法,初不允。后经县卫生科同志反复动员,始相告。其后操其法于临床,每验。其法如下:
第一法:以患侧手臂后弯直探后背,中指按于脊柱,指尖是穴(约在五、六推处,相当于神道、灵台穴)。李禄谈此乃治喉总根。刺前重按该处,令患者咽津,喉不痛即为正穴。斜向上刺,针l寸,留针约10余分钟。
第二法:健侧手横附于胁,肘尖与前胸骨剑突正对(胸骨正中线),肘须平,中指按处是穴(相当肩胛骨下缘4横指第6、7肋骨间),直刺8分至1寸,施前法痛不止,可用此法。
李禄刺喉前必备热水一杯,烤焦馒头或烧饼一块。刺后即令患者咽津并饮热水,同时食焦馒头,以示其技之效果,病人初不敢服,强令之,遂服果无痛感。如是法刺2-3次即愈。
邻舍金某患喉痹(咽峡炎),服用磺胺、抗生素均无显效,余用此法刺之,当即饮热水一杯,食馒头一块,毫无痛苦,甚喜。次日再针l次,痊愈。其后屡于临床验证,其效皆卓。
古人刺喉之法,有套筒管针,谓刺喉针,其刺咽喉患处,令出血,吐涎,血止后痛减而愈,1958年余至翁牛特旗公出,识当地名医麻老先生。麻善刺喉痹,其法为以竹筷一支,上缚三棱针一枚,露针尖1-2分,刺时针尖涂药膏少许,伪称点药,防病人恐惧,然后对准喉部紫血筋,猛力划破,令病人低头吐涎,勿使瘀血入腹中,颇似古法,治喉颇验。
刺喉痹配以中冲放血,亦极有效。刺时令病人伸臂仰首,于前臂反复上下搓擦,不下百次,待前臂红赤充血,握中指点刺中冲及少商两穴出血,喉痛立时减轻。
综观上述诸法,均属经载之远道刺、赞刺、络刺方法,刺喉痹可相互配合。李禄刺法,取远端穴位,其令病人饮热水、食焦馍,井非仅为显示其技,热水、焦馍均可作为刺激条件而改善局部血行。中冲放血前搓臂充血,可促经气条达,引血运行。刺咽部出血可使局部减轻压迫。以上各法仔细琢磨各有道理,宜察病情择用之。
2012-05-05 13:11 10楼
针刺失明纪实

徐庆云

治少妇王某,其幼女去冬罹病夭亡,埋于村野,伤痛不已,每日侵冒严寒,往返数里,临塚哭泣,历时数月。初觉视力减退,继则骤然失明。曾延医多人,服药无效,耗银数百,均未见功,苦闷几不欲生,前来试治。时因条件所限,未作眼底检查,见病人双目不红不肿,睛白良好,而精神忧郁悲伤,低语懒言,脉沉而细。自诉头晕耳鸣,眼微干涩,多梦难寐,月经量少。脉证合参,诊为情志郁结,玄府阻闭,久之则肝肾不足,精血耗损,目失涵养,导致双目失明。法宜先投逍遥之类,后给杞菊、六味地黄之属。并嘱服药方法,患者闻之,拒不服药,盖已厌于眼药矣。慰之曰,汝病非不可治,贵在精神舒畅,情志条达,勿劳思过度,勿急躁不安,苟调理得宜,当可获痊愈。既不服药,拟以针刺治之,间其惧针否?答曰:如能治愈,百针不畏。本证肝肾亏损,自当补肾养肝。首取肝俞、肾俞,两穴位于背腰,为本脏经气输注之所。前者疏肝养血,清头明目;后者滋水补肾,明目益聪。肝开窍于目,肾水足则肝血得养,视力有济。又以脏腑病变常反应于原,原穴乃人体原气汇聚部位,故复取太冲,配络穴光明,以取其通络明目之能,原络相配,疗效益彰。再选睛明,为治疗一切眼疾之主穴。古刺分许,吾针寸余,刺法有殊,即轻推眼球向外固定,沿眶缘下内皆眦上直刺,进出缓慢,不捻转不提插,时作轻微振颤,后刺先出,揉按针孔。此外有时佐以有关腧穴,如胆经风池、目窗,以通络明目。小肠经养老能明目舒筋。时而原络相配,时而远近结合,用穴3-5个,轮换使用,日针1次,行针20-30分钟,经10数次施治,视力逐渐恢复。惟视物残有轻微黄色阴影,状如风尘,已可自来求治,近期疗效堪称满意。后于门诊遇有暴盲、视野狭小及水晶体颤动等眼疾,同法施治,均获良效。
2012-05-05 13:11 11楼
长强穴治小儿腹泻有卓效

赵传璋

小儿腹泻的发生,原因多端,但以脾胃虚弱为最多见。因脾胃虚弱,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谷精微之气不能上升,反而下降,致使清浊相混,合而杂下,发为腹泻。
笔者用针刺治疗腹泻,选长强、双足三里两穴,针长强穴要针尖向上,刺1-2寸深。足三里针刺1-3寸深。以上两穴均用强刺激手法,且都不留针。
长强为督脉与足少阴经交会穴,又为督脉之络穴,它有调理肠腑功能的作用。足三里穴能清利湿热,又能燥湿、补土止腹泻,为调节脾胃功能的要穴。二穴相配,既能祛邪,又能补虚,从而起到止泻固肠之作用。
⬅ 中医为什么要诊脉? 老茶馆 怎么治疗儿童癫痫病 孩子癫痫治疗必备知识 ➡